雨的俗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雨的俗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雨的俗语

雨的俗语范文1

1.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2.女大一,抱金鸡

3.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4.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

5.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6.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7.手无缚鸡之力

8.杀鸡焉用牛刀

9.落汤鸡

10.菱角磨作鸡头

11.鸡蛋碰石头

12.鸡儿不吃无工之食

13.不管讲鸡讲鸭,我只讲鹅

14.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打的贴天飞

15.三更灯火五更鸡

16.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17. 三更灯火五更鸡

18.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19.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雨的俗语范文2

在人的交往中,俗语在言语交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内容相当广泛,构思很有特色,具体表现如下:

一、俗语的内容主要涉及到生产经念、生活现象、人生哲理等方面

1、农业生产的方面:“立夏不下,高田不耙”、“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社会生活的折射:“龙游浅水遭虾戏,落毛凤凰不如鸡”,写尽世态炎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写出旧时的等级之分。

3、人生哲理的点拨: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尺有所长,丈有所短” 告诉我们要用辩证观点来思考……

二、俗语的艺术特色主要多用修辞,口语化强。

1、言简意赅,多用修辞

俗语大多是生活现象的总结,人生道理的提升。如“河水不犯井水”“树倒猢狲散”“蛇有蛇路、鼠有鼠路”“姜是老的辣”“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等。这些俗语大多采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即使是目不识丁的老妪,也能领会其中的含义。

2、口头语体,自然亲切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会比长篇抒情散文更实在;“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会比“梁园虽好,却非久留之地”更通俗;“烂泥糊不上壁”不像“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也”那样文绉绉,这些俗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雕琢的痕迹,却把道理说得十分明白透彻,似乎与读者在唠叨家常,是那样的随意亲切。

3、琅琅上口,易于诵记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爸矮矮一个,妈矮矮一窝”、“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正是因为押韵,富有音乐效果,读来琅琅上口,自然就记住了。

从俗语的内容与艺术特色可发现,它在生活及语文课上运用广。《语文课程标准》说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②可见从运用祖国语文及丰富语言的角度上看,俗语教学是极有必要的。

1、学习俗语是丰富词汇量的需要。

语文是学习使用语言的科目。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③。可见掌握词汇量的多少影响语言的运用。无词汇量的语言是无本之水、无源之水。词汇量又有其民族文化背景,俗语是这背景的一部分。因此俗语教学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从而更利于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

2、学习俗语是语境教学的需要。

根据言语教学论的观点分析,语言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运用。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的课程,而言语能力的基本内容就是对语境的准确把握④,语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所以在具体语境中使用些俗语能使交际双方明白言下之意。

电视中女方的台词常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言下之意是不答应婚事,且有嘲笑男方之意。

生活中两人发生争执,一人说“狗急也要跳墙”,其意不是狗跳墙,而是人急了也要拼命。“兔子不吃窝边草”话外音是不在当地或近处干坏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具体的语境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莫望文生义,而应读懂言外之意。

3.是教师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

没有很强的言语能力的教师是不可能当好一个语文教师的的,相反,那些在语文教学中取得很好成绩的教师,无一不是自己本身就有很好的言语修养的教师⑤。所以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丰富自己的知识。若能掌握大量俗语且自如运用也是言语能力强的表现,课内外与学生的言语交际中能将俗语信“口”拈来,学生的言语能力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学习俗语不但是必要,其实学好俗语是可能的,因为俗语来自于群众生活。

前文已述,俗语是群众中广泛流行的通俗定型的语句,它来源于生活: “张家长李家短”“开什么花结什么果”“爹不死,崽不乖”“大路朝天,各走各边”……同学们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耳听心记,自然而然便可能学到。《新课程标准》谈到:“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向街坊邻居搜集俗语,从而提高言语交际能力。

学好俗语是可能的,因为俗语来自于各种课内外读物。

只要稍留心下课内外读物,就会发现它们大量使用俗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菜半年粮”“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吴伯箫《菜园小记》)

“月晕午时风,日晕三更雨”、“东虹轰隆西虹雨”(《看云识天气》)

“真是俗话说得好‘不是冤家不聚头’”(《红楼梦》十九回)

“山不转路转”没有说不到的事(赵树理《李家庄变迁》二)

这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巴金《春》十)

……

鉴于上述,由俗语的客观存在性、学习俗语的必要性、学好俗语的可能性,可以得出俗语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温端政《汉语谚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

②《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

雨的俗语范文3

立春的谚语俗语歇后语

立春响雷——一鸣惊人

春天的石榴花——心红

春天的竹笋—— 节节向上

春天河边——富有诗(湿)意

春天 的大雁——一头朝北。

春天的毛毛雨——贵如油

春天的萝卜——心虚

春天的柳树枝——落地生根

春天的蜜蜂——闲不住

春天的树尖——一天变个样

春天的果园——有道理(桃李

春蚕到死——怀着私(丝)

春草闹堂——急中生智

春茶尖儿——又鲜又嫩

春分得雨——正逢时

春夏秋冬——年年有

立春谚语

(1)立春落雨至清明。

寓意:立春那一天如果下雨,预示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

(2)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

离意:立春开始响雷,六畜不安。

(3)正月展春流。

窝意:立春以后,潮汐的海流会加大。

(4)春天后母面。

窝意:入春以后,天气就像后母的脸色,阴晴冷暖无常。

(5)春雾曝死鬼,夏雾做大水。

寓意:春天降雾说明天会放晴,而夏天降雾则会雨涝成灾。

(6)立春赶春气。

寓意: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7)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

寓意:初一如果下雨,初二就会放晴;初三如果下雨则可能会一直下到十五。

(8)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

离意:上元日(阴历正月初一)下雨,清明定会是晴天。

(9)早春晚播田。

寓意: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意为早春,如果要播种不要过早也不要过迟,要按季节行事。

(10)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寓意:如果立春这一天天气晴朗,一定会有一个好收成。

(11)立春晴,雨水均。

寓意:如果立春这一天天气晴朗,以后便会风调雨顺。

(12)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离意:立春是睛天,说明以后的天气风雨相宜,适合耕田。

(13)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寓意:如果立春这一天下雨,很容易断断续续下到清明。

(14)雨琳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寓意:立春之日下雨,将持续很多天,影响种庄稼。

(15)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

寓意:立春以后,天气会逐渐援和起来。

(16)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离意:如果立春降霜,这一年的整个春天农作物都长不好。

(17}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寓意:立春开始打雷,惊蛰时会连续下雨。

(18)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寓意:如果在腊月里立春,雨水会来得早;如果是在正月里立春,雨水会来得晚一些。

(19)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

寓意:春天气温低则雨多,冬天气温低则雨少。

雨的俗语范文4

关键词: 英汉俗语 文化内涵 比较

一、俗语和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直接载体。学习语言与学习了解该语言所植根的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犹如歌声般动听的法语是最优美和诗意的语言,它折射着法兰西的浪漫和优雅;铿锵又奔放的德语是哲学和逻辑最好的代言工具;字正腔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汉语是迤逦含蓄的东方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文化是语言的灵魂。

每一种语言当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学习地道的语言就需要学习了解这些精炼而形象的俗语。所谓习语(idioms),简而言之就是习惯用语(包惠南、包昂,2004:189),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林宝卿,2000:194),即语言中经过长期运用、广泛流传而形成的相对比较固定的习惯表达法。同时,这些俗语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文化传统,常常蕴含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思维价值观,形象生动,富含哲理和寓意,是语言当中不可或缺的精华部分,极大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是语言文化学习的重要部分。

二、英语俗语的文化内涵

英语当中的俗语可谓俯拾皆是,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了解这些俗语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同时,英语的俗语所折射出的西方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

宗教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宗教传说、典故、人物会大量地出现在语言当中。基督教的传统、信条和教义的痕迹在英语当中就比比皆是。例如:“act of God ” 来自 《 圣经・马太福音》,信徒认为上帝是全能的、不可违背的,比喻“不可抗力、天意”。俗语“land flowing milk and honey” 来源于《 圣经・ 出埃及记》第3章,第8节,原来的意思是说上帝赐予他的追随者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家园。比喻的是天堂一般的美好地方。俗语“If anyone strikes you on the right check, turn to him the other also.” 源自《 圣经・马太福音》第5章第39节,意思为“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脸,再把左脸也转过来让他打”。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无原则地忍受不公正的待遇或他人的恶行,而是劝导人们要宽容,用爱心去感化对方,宣扬的是一种宗教最终极的大爱和关怀。其他含有基督教教义和典故的俗语还有“The writing is on the wall.”(大难临头);“They that live by the sword shall perish by the sword.”(动刀者比死于刀下);“ 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你们不能既追随上帝又要去发财)等。

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也在英语俗语中烙下了其鲜明的印记。比如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追求自由、崇尚个性等价值观都在英语俗语当中得到了体现。例如“God gives the cow, but by the horn.”(上帝给了机遇,成功在于自己);“Idle young, needy old.”(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Money doesn?蒺t grow on trees.”(树上不会长钱);“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人人生而平等)(出自美国的《独立宣言》)。

英语俗语跟汉语也相似地会体现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和人际交往方式及社会习俗。英国历史当中的许多重大事件,例如罗马人的征服、耳曼人的征服、诺曼底征服、英荷战争都在英语俗语当中得到体现。而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也在英语俗语中有很多痕迹。例如“cross the Rubicon”(渡过卢比肯河), “burn one?蒺s boats”(破釜沉舟) 都是比喻为生存、发展或取得胜利而采取断然而决绝的行动,这都是源于公元前49年罗马执政庞贝和元老院共同进攻凯撒的战争。“Render to Caesar the things that are Caesars?蒺s.”(凯撒的东西归还凯撒),意思是凡事都各有所归,源于凯撒入侵和征服英伦三岛的战争。俗语“rain cats and dogs” (狂风暴雨),是当时北欧海盗入侵英国而进入英语当中的俗语。在北欧神话当中,猫象征大雨,狗象征暴风。其他涉及历史的俗语还有“bite the bullet” (要紧牙关忍受痛苦);“bury the hatchet” (停火,议和);“His name is mud.”(臭名昭著);“ride backwards up Holborn Hill” (去受刑);“rich as Croesus”(非常富有);“the wisdom of Solomon”(极高的智慧)等。

英语当中还蕴含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例如:“Achilles?蒺 heel”(阿喀琉斯的脚后跟),意思是致命的弱点;“Herculean task”(赫拉克勒斯的艰巨任务);“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利斯之剑);“Pandora?蒺s box”(潘多拉的盒子);“like an Apollo”(像阿波罗一样英俊)等。

英语俗语当中还浸润着英美人士的交往方式,处世原则和接人待物的原则。例如:“fish or cut bait” (要么不说,说了就要做); “skeleton at the feast” (居安思危); “better the poor than wicked” (宁做穷人,不做坏蛋);“He that has lost credit is dead to the world.” (人无信不立)等。

三、英汉俗语文化内涵的对比

英汉俗语都是在各自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当中逐步形成的,是各个民族各自生活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徐远喜,2002:118),在不同的人文环境里,各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习俗又必然会反映到作为其载体的语言当中,尤其是作为语言之精华的俗语中。所以“英汉俗语蕴含和反映中西文化差异就不足为怪了”(闫文培,2010:171)。

英语和汉语俗语体现不同的世界观和。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面镜子,汉语俗语中大量涉及了佛教的文化信息。例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英美文化而言,英语当中的大量俗语体现的就是基督教的教义、信条,前面已经谈过这个特征,在此就不赘述。

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集体主义,重视家庭,重视和谐统一,推崇谦虚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与西方的个人主义,推崇个性,推崇自由不同。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俗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渡船渡到岸,帮人帮到家”“枪打出头鸟”。中国人历来重视的孝道、妇道,在西方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比如“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日夫妻百日恩”这样的观念在西方文化当中是很令人困惑的。此外,英语当中罕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英美人士是很主张人人平等,主张个人自由的。

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彼此迥异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现实也体现在俗语当中。要了解这些反映不同现实和历史的俗语就得深入了解与其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现实。汉语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图穷匕见”“四面楚歌”等俗语都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于英美人士来说是需要进一步了解相关历史才能领会这些俗语的奥妙和寓意的。

此外,汉语和英语当中各自特有的文化经典作品也是俗语的一个重要来源。要理解这类俗语就需要研读与之相关的作品。例如:“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曹操,曹操到”,英语当中“To be or not to be, that?蒺s a question”(《 哈姆雷特》 ),“pound of flesh” (合法却不合情的要求) (《威尼斯商人》)等。

汉语英语当中有大量的俗语跟动物有关,在英汉俗语当中狐狸、狼、乌鸦、老鼠的形象都表示狡猾、凶残令人厌恶的东西;用牛、马、蜜蜂表示勤劳善良的意义;但有少数动物在中西文化当中的价值取向是截然不同的,最典型的要数狗和龙了。汉语中和狗相关的俗语大多是贬义讽刺的意味,而西方人则把狗视为最忠实的朋友,很多俗语都带有美好寓意,比如“lucky dog” (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终有出头日)。龙在中国文化里是至高无上的,是权力和尊贵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龙被认为是邪恶凶残的,在很多神话里,龙始终是反面角色,是最终要被打败和消灭的。

总之,语言的学习是要置身于文化的学习当中的,文化的研究也离不开语言和语言现象的探究。作为语言精华的俗语是文化的一个个生动简洁的缩影,在解读俗语所映射和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同时,语言学习成为了一个个精彩的文化之旅,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必然会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和探究,在某种意义上也实现了文化的交互学习。

参考文献:

[1]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雨的俗语范文5

2、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3、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4、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5、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6、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 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雨的俗语范文6

忽然想起,外婆曾说,雨水下落的声音是它们在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于是我走出家门,步入那个湿润的世界,去聆听它们的诉说。

听雨的舞步。

雨滴们在我的伞上,欢快地跳起了踢踏舞,虽然舞步很是柔弱,但它们跳的步步坚定有力。有些更调皮的雨点还跳到我的鞋子上,在我的脚边开出一朵朵精致的小水花,我伸出手去触碰,它们便又在我的指尖旋转起华尔兹了。一滴滴雨点是一个个活跃的生命,它们跳跃的舞步将整个世界都变得灵动起来。

听雨的歌声。

雨滴们落在不同的地方,就唱出不同的歌谣,最最动听的,还是在树叶上的歌。它们欢唱着滴落在原本布满尘埃的叶片上,一边唱一边打落了原先的尘埃。一曲终了的时,叶片又变回了透明的新绿,每一片叶中都仿佛积蓄了很多的滋养,心满意足地微笑摇摆,像是为雨点的下一曲的新歌打拍子。于是雨点们就更起劲的唱起下一首歌,音律高高低低,节奏时慢时快,歌声中荡漾着因奉献而得到的满足。

听雨的故事。

雨水一遍遍冲刷着整个世界,我忽然听明白了雨,是天空的眼泪。天空无私地将雨滴倾献给大地,虽然不舍,但它仍执着的微笑着洒下泪水。清澈的泪将肮脏的一切冲刷洗涤,把世界冲刷的晶莹剔透;温暖的泪将干枯的一切滋润轻抚,使它们重新获得生的力量。泪水肆意的流,是为了之后能畅快的笑。当雨滴们都各自完成任务的时候,天空就会微笑,笑得湛蓝,笑的万里阳光。

范文二

雨的诉说,在夜中默默,又有多少心弦跟着你的节奏,颤动......

---题记

夜的静谧与雨的柔和纵杂交错,构造出如此恬静的雨夜,我在窗边驻足,欣赏夜的风景,而又有几人如我这样,聆听你的声音.你的脚步匆匆,反射着屋内的灯光,从我眼前一闪而过,只留下一丝迷离的幻影,夜寂静无声,大地万籁俱寂,只有雨在细细流淌......

独坐四角不见天空的小屋,通过雨感受到了天的广阔,来去匆匆,你为何不作停留而甘于毁灭?我迷茫不解,这个问题始终在困惑着我,又极目想远方眺望,寻求答案,而远方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见,我不甘困惑......

透过夜的帷幕,我聆听雨的声音,渐渐知晓,那是对苍茫大地而草却萧疏的悲痛与同情,自甘毁灭,去奉献甘霖给大地,雨落,升华,在黑夜中,一个伟大的形象朦胧展现,感慨于雨的执着去奉献......

透过夜的帷幕,我聆听雨的声音,风起,雨在风中飘零,斜封细雨,宁静的场景,抚平了我心中的伤痛,平息了一个人的浮躁,静下心来,欣赏自然的美好,雨下者,在黑夜中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聆听雨,聆听自然,虫知道你要来了,便放开歌喉,迎接你的来临;月季知道你要来了,便抚媚起来,露出了笑脸,其实静下心来看自然,聆听自然,便会感到心旷神怡,“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一切皆乃雨的给予.....

看夜雨,感受雨夜,便知晓雨那无私奉献,夏天白天的灼伤在一夜间被抚平,感受雨的气息,聆听雨的声音,如此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