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舆情应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舆情应对范文1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社会大众用网频率越来越高。相应的,在高职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也显得十分重要。高职学生拥有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的技术,是祖国建设的未来,但是高职学生由于年龄结构偏低,综合素质不高,还没有具备全面认知形形网络消息的能力,容易被误导。
一、校园网络舆情的特征和带来的不利因素
作为高职校来说,校园的网络文化是否健康和谐其关键就在于校园网络建设的健康有序,高等职业学校校园网络舆情一般的表现特征是通过高职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进行表达的,高职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一般都是比较自由和随意的,网络的优势就是方便和迅捷的传播方式。由于学生在使用网络的时候,都是匿名性的,因此在网络后面学生容易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宣泄,有非理性的一面,呈现了多元化、群体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所以高职校园的网络舆情如果控制的不好,舆情会蔓延,就会产生很大的负面的影响和不利的因素。高职校园网络舆情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校园网络舆情具有较强的政治的敏感性,高职学生作为青年人是思维活跃的群体,关注政治和时事,也十分关注网络中的很多相关的信息,但是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缺乏了相应的稳定性,加之高职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层次偏低,对世界的认知不够全面,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从而导致个人情绪的变化,所以在网络上发表观点的时候特别有随意性和主观性。其次,校园网络舆情还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受到了多种文化思想的影响,也有不同的文化的需求,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观点在网络中也显现的呈现出来了。再次,因为网络的匿名性,校园网络舆情还呈现了自我中心的倾向,高职学生对于追求成功和心理是很明显的,对成功的需求也是十分强烈的。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那么高职学生就会通过网络来进行发泄和宣泄,还伴随有相应的攻击行为。正因为校园网络舆情呈现的特征,所以给高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带来了很多的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校园建设,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也是不利于和谐优美的校园文化建设的。
二、和谐优美的校园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有效的应对校园网络的舆情,有助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高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越来越具有新特色。网络的使用,使得网络舆情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其图文并茂,使得校园的网络舆情还具有强烈的煽动性,尤其是呈现出群体化特征的校园中,校园舆情的串联性、传播性和影响的广泛性特征十分凸显,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和引导,会导致学生思想动摇,引发,局面很可能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因此,在建设高职校和谐优美的校园网络文化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管理校园网络舆情,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之一。
三、要积极引导和管理高校的网络舆情,建设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
因此,对于高职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建设和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要按照相应的原则来进行管理和引导。首先,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的指导原则如下:一是预防为主原则,在实际的引导中,预防是十分重要的层面,也是有效的规避舆情发展的重要方面;二是信息公开的原则,在信息透明化的空间里,就不会有不对等的局面出现,这样网络舆情就不会过度蔓延;三是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分析网络舆情出现的原因,从而找准症结,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四是快速反应的原则,在舆情出现后尽快的掌握处理舆情的主动权利,争取黄金四小时,才能更好的做好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其次,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机制的建立要重视,在校园的信息价值、舆情评估机制、干预机制、监控机制和应急机制都要进行建设和完善。在对舆情的控制和建设的过程中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升校园和学生的网络素养,对于学校主流宣传媒体的功能要加强和发挥其作用,才能更好的引导和管理网络的舆情。第三,网络舆情监控信息队伍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宣传干部必须不断加强“五种意识,一是政治意识,通过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政策纲领、党史党纪等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二是责任意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三是阵地意识,强调不断探索党对媒体领导和管理的有效方式,掌握党对主流媒体及新兴媒体的主导权;四是底线意识,守好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师生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五是法治意识,注重把教育引导与法律约束相结合。综上,针对高职校园的网络舆情,如何引导,如何应对,已经成为校园思政工作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在新时期,校园的网络舆情有许多复杂的情况出现,对于优美和谐校园的建设,必须充分把握校园网络舆情控制的主动权,占领主流舆论宣传阵地,加强高等职业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建设,这对于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应对范文2
〔关键词〕网络舆情;应对体系;评估指标
媒介信息已步入双向交流的Web2.0时代,直接驱动着政府社会管理方式进入网络治理时期。十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是新媒介环境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应对新时期、新媒介环境下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从而提高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的调控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已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
1 政府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体系化思路探析近年来,随着网络舆情事件的不断涌现,政府在相关事件的处置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各级党政机关对网络舆论的重视程度继续增强,反应速度稳步提升,问责力度不断加大,应对能力也在持续提高。但是,当前涉政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据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的《2012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显示:涉及政府领域的公务员管理和司法执法类的网络舆情事件位列2012年上半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排名的前2位。同时,其负面效应呈逐步增大化趋势,青岛植树增绿事件、“适度腐败论”事件、陕西“天价烟”等事件的应对过程均反映出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究其原因,首先,不论是从网络舆情自身的特点来考虑,还是从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来看,采用单一的应对机制或仅仅依靠单个政府部门的管理是无法满足网络舆情治理需要的。其次,网络舆情是“舆情”这一社会层面定性描述的概念与“网络”这一技术层面定量表征概念的有机结合体。网络舆情的应对既涉及到引发舆情的现实热点事件的解决和相关事件社会舆论的引导,既属于政府社会管理的范畴,又涉及到在网络媒介载体上,舆情信息产生及传播的技术特性,且必须依靠网络技术手段予以事前监测和事后调控。因此,必须将微观的技术方法手段和宏观的政府管理机制结合起来,进行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1]。其三,当前对舆情事件的分析往往是从少数案例中推出结论,缺乏系统性和普适性,没有将众多的网络舆情事件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对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及其网络传播机制等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事件舆情准确分析的研判体系;对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的影响因素只考虑了舆情自身的变化特征,还没有将政府干预行为作为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后,从应对实践来看,一方面当前各级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应对还处于一种自发的“蛮荒”状态:有的还局限于传统的舆论宣传方法,缺乏适应信息环境下的舆情引导机制;有的虽然购买了软件公司的舆情监测软件,但不适应政府部门的特殊需求,同时单纯监测手段的提高无法解决舆情处置和舆论应对的根本性问题;另一方面,在当前公共热点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中存在着政府部门间各自为政的现象,既造成软硬件设施的重复建设,又导致在公共热点舆情爆发时,部门间互相推诿或信息口径不一致的现象时有发生,以及由于各自对于舆情形势研判标准的参差不齐,导致舆论引导策略不协调甚至相互干扰的情况。鉴于以上问题,亟需构建科学系统的标准化网络舆情应对体系。
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Mar.,2013Vol.33 No.3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网络舆情动态调适应对体系研究Mar.,2013Vol.33 No.32 网络舆情应对的动态调适体系构建“体系”一词的解释为“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2]。根据这一定义,应对体系应涵盖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并构建相应环节的应对子体系,全面覆盖网络舆情演化周期的各个阶段,同时支持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全流程。基于这一思路,应对体系的基本框架应包括政府管理、研判实务、技术方法3个层面的内容3个层面中,技术方法层是基础层,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计量学、信息检索、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设计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软件,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自动采集、属性分析、观点倾向识别、主题检测跟踪等基础。研判实务层以网络舆情监测软件为依托,进行网络舆情的信息监测和信息收集,并通过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评估指标为依据,进行网络舆情研判标准的参数设定,对采集到的舆情信息特征量化处理并进行分析,从而对网络舆情进行智能化预警、演变规律分析、发展趋势预测以及应对评估总结等舆情研判的实务性工作,并将最终的舆情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转化为参考性建议,为政府管理层应对机制的制定和应对措施的采用提供决策参考。政府管理层涵盖管理体制、法律法规、引导控制、应急联动等方面内容,进行具体网络舆情的网下事件处置和网上舆论引导工作。3个层面分别形成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3个关键子体系:基于管理层面,构建网络舆情的政府宏观管理体系;基于实务层面,建立网络舆情的科学研判体系;基于技术方法层面,形成网络舆情信息预处理的技术方法体系。各子体系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体系(如图2)。在研判体系中,引入近年来发生的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信息,构成基础案例数据库,并不断加入新近网络舆情事件,建立持续更新的网络舆情事件案例库。进而以案例库中的网络舆情事件为研究样本,对事件进行分类统计,抽取各类事件舆情信息的特征值,构造舆情分类信息特征值库。在此基础上,构造分析框架,综合分析政府在各类事件舆情的应对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措施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并进行量化研究,将其抽象化、要素化,作为应对体系的外部影响因素(如图2中“政府干预行为因素环境变量”),并结合特征值库中不同类别舆情的特征值,进行理论分析,研究政府应对措施对于不同类别网络舆情演化过程的影响性,从而建立针对不同类别舆情的政府应对体系动态调适机制。3个子体系间有机融合,覆盖政府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同时,互动反馈,通过对舆情演变态势的即时统计分析和图表呈现,及时调整舆情应对策略,并基于应对的实效评估改进信息分析模式,优化体系架构,从而实现内部信息流共享,外部环境信息流动态反馈的自适应开放体系。图2 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的动态调适体系框架图
3 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研判机理网络舆情研判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决定着应对体系的实效性,是整个体系的功能核心。研判体系作为中间层次,在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3个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技术体系采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析研判,从而为管理体系提供决策支持。研判体系所涵盖的具体工作有以下3个方面:①舆情分析。建立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对相关舆情信息,进行量化分析处理,包括属性识别、信息分类、数量统计、重要性分级,同时结合人工分析,通过与之前信息分析结果相比较,研判相关舆情的观点极性和变化趋势。②舆情预警。实现危机舆情预警通报,按照评估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的计算原则,得到特定舆情的综合量化评估值,将该值与预先设定的预警信息等级相比较,超过预警阈值则自动报警,继而引入人工干预,启动政府应急方案。③舆情评估。主要是总结网络舆情应对的经验教训,评估研判模型的准确性和政府应对策略的实效性,为舆情应对体系功能改进及应急预案评估和修订提供参考依据。为保证舆情研判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必须建立完备精准的网络舆情评估指标,增强网络舆情信息甄别的客观性,并及时通过预警等级指标的判断,对危机网络舆情进行实时响应,同时有助于加强对热点事件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预测,辅助政府干预性措施的制定,加强网络舆情治理的实效性。网络舆情评估指标包含舆情公共指数、舆情预警指数、演化周期指数、舆情趋势指数4个评估指标集(如图3)。公共指数是描述舆情信息本身属性的参数集合,是舆情预警指数、演化周期指数、趋势预测指数的计算分析中都需要用到的基础参数集。预警指数用于判别舆情的信息敏感度及情感倾向度,并通过定义舆情等级指数,实现危机网络舆情的识别及预警。演化周期指数主要用于定义和描述舆情演化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分析舆情演变规律的参数集。舆情趋势指数主要用于追踪舆情发展态势,预测舆情未来的发展态势。将上述4个评估指标集进行细化,共选取17个指数作为二级评估指标,包含33个基础评估指标。评估指标主要有数量统计、程度分析、趋势比较、描述性判断4种类型。同时对33个基础评估参数进行权重分析,并根据权重大小设置相应的分值。权重的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4]。目前,用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如专家排序法、专家决策咨询法、模糊方程求解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等[5]。我们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与专家咨询法作为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成对比矩阵、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计算组合权向量并做组合一致性检验等一系列步骤,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相较于其他权重确定方法来说,该方法简单明了,同时能够充分考虑和比较评价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增加权重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1 舆情公共指数舆情公共指数包含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信息属性、信息基源、舆情类型。信息属性指标是反映舆情信息的基本属性。信息基源指标是说明舆情信息的来源是否基于现实事件或热点问题,并根据事件影响程度予以不同分值进行标示。舆情类型指标用于定义相关舆情所涉及事件的类型,用不同的分值标识不同类型事件性质的重要程度。各指标所属参数定义如下:信息属性:人、时间、IP地址、信息格式、来源网站、网站影响。信息基源:现实、现实热点事件/问题、非现实事件。舆情类型:舆情信息的内容或基于的现实热点事件所属的类型。网络舆情公共指数的计分项是依照各指标参数对于舆情重要性评估的影响权重来进行选取,按照上述原则,息属性指标中选取了“信息格式”和“网站影响”作为计分项,事件的图片和音频信息能体现事件的真实性,而视频信息的感染力更强。信息来源网站的权威性和人气量会直接影响信息的可信性及其传播范围,新闻网站具有采访权,的信息更具说服力,而热点论坛社区和微博的传播力强。信息基源指标根据网络舆情信息与现实事件的关联性强度进行分值的设置。舆情类型指标参照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戴媛等人所遴选出的14大类舆情主题指标[6],同时根据政府相关舆情应对的紧迫程度,将舆情事件类型归纳为7大类,分别设置相应的分值。
3.2 舆情预警指数舆情预警指数包含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话题敏感度、情感倾向度和预警等级指数。话题敏感度指标是标示舆情信息的敏感程度,将舆情监测系统采集到的信息文本进行分词处理,提取主题关键字,与预先设定的敏感目标词库中的关键词相比较,匹配一致则认为该信息为敏感信息。敏感目标词库中的关键词可设定为发帖地域、人名、机构名称以及政治倾向性词汇等,从而作为敏感信息的评判标准。情感倾向度是反映信息内容中的观点或情感倾向程度的指标,从而辨别发帖内容观点的情感倾向,并划分其倾向程度的级别。预警等级指标用于定义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等级越高表明舆情的影响范围越大,所导致的危机发生几率越高。各指标所属参数定义如下:话题敏感度:评判信息敏感程度,分为敏感和非敏感两项。情感倾向度:正面褒奖(最好、很好、一般),中性,负面批评(恶劣、很差、差、中性)。在综合考虑国际标准、我国相关机构管理规定及网络舆情演变特性的前提下,将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划分为:轻警情(Ⅳ级,非常态)、中度警情(Ⅲ级,警示级)、重警情(Ⅱ级,危险级)和特重警情(Ⅰ级,极度危险级)4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7]。网络舆情智能化预警的实现过程是:首先抽取那些能够突出反映舆情主要特征的因素,包括前述舆情公共指数中的信息属性、信息基源、舆情类型指标,以及后面要介绍的演化周期指数中表征信息热度及话题影响力的指标参数,还有预警指数中关于信息内容的话题敏感度、情感倾向度2个指标,分别进行量化处理。然后对上述3个指标集中各指数赋予一定的权重,并按照一定的关联关系进行计算,从而计算某一特定网络舆情的总指标值。最后通过比较预先定义的舆情预警指数中的预警等级指标,对总指标值所属的预警值范围作出预警等级判断,进行相应级别的警情提示。鉴于上述实现过程的分析,舆情预警指数主要用于实现危机网络舆情智能化预警功能的,其所包含的话题敏感度、情感倾向度2个指标参与舆情总指标值的计算过程,而所包含的预警等级指标是用于舆情总指标值范围的判断过程。
3.3 演化周期指数网络舆情的演化周期可分为4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阶段、隐退阶段。各阶段的特点对比见表1所示:
表1 网络舆情演化阶段特点对比表
阶段事件致因热度网络观点
集中性影响力舆情态势萌芽阶段模糊很低个体分数极小出现端倪发展阶段逐渐清晰迅速增加群体分散扩大波动发展阶段完全清晰稳定增高群体集中最大积聚顶点隐退阶段逐步淡化迅速收敛逐渐稳固降低逐渐消退了解了舆情演变周期的各阶段特点后,进而需要分析各个阶段的舆情要素构成以及它们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各阶段相同要素不同值的比较分析,获取舆情的变化趋势,最终归纳出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建立相关网络舆情的演化模型。
3.3.1 萌芽阶段分析指标网站影响:用来评估网站的权威性。第一时间话题网络发帖的来源网站是否是国内外权威网站,可预测话题的影响范围及关注度。原帖属性:人、时间、IP地域、信息格式、来源网站、链接网址。信息基源:分析事件来源。发帖内容是否基于现实突发热点事件,现实事件的性质。话题敏感度:评判舆情信息的性质。事件的主题或内容是否和预先设定的敏感目标词库中的某个关键词相吻合。通过关键词所标识的特征性来判断发帖所涉及的地域、敏感人名、机构名、政治倾向等。情感倾向度:辨别发帖内容观点的情感倾向,并划分其倾向程度级别。正面褒奖(最好、很好、一般),中性,负面批评(恶劣、很差、差)。
3.3.2 发展阶段分析指标发帖数量:相关主题发帖数量周期统计。利用监测系统以日为周期,自动对主题所涉及的相同关键词发帖进行当天发帖总数统计,并观察隔日发帖数量变化趋势。互动量:统计各发帖的每日回复贴数,正反观点所占比例分布,隔日回帖数量变化趋势。影响扩散度:原帖被哪些主流网络媒体转载,主流网络媒体是否有此项主题的新闻评论贴出现,主题在网上出现的发帖地域是否扩大化,传统媒体是否报道相关主题。权威影响力:相同或相关主题的网络者及传统媒体的权威影响力如何,有否官方信息的权威。意见集中性:主题相关的网络言论中,意见是否集中,各种意见的重点及倾向是什么,之间有否关联,是否出现意见群体性趋势。话题变化度:每天的新发帖中主题的变化情况分析,是否有新观点出现,基于现实事件的话题,是否与现实事件变化同步,网络观点与现实观点是否一致。
3.3.3 阶段分析指标舆情透明度:舆情事件来龙去脉或基于的现实事件过程清晰程度及疑点聚焦。意见群体极性:各种群体意见是否综合汇集成一种或几种观点,观点的正面性或负面性。政府互动性:政府官方舆论的数量。舆情处置维度:网络舆情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政府每次应对舆情的观点、举措、效果评价。二次舆论形成度:事件解决后,对整个事件过程的回顾及评价的言论在网上所引发的再次热点讨论贴数及出现的新观点。
3.3.4 隐退阶段分析指标相关主题末段贴数:跟踪舆情解决后一定时段内网络发帖数,统计其热度变化情况。三次舆论形成度:相关主题讨论逐渐消退后,最终处理是否彻底,事件是否出现反弹,从而引发原始话题舆情终结后的后续相关舆情出现。上述各阶段舆情要素所包含的分析内容主要有数量统计、程度分析、趋势比较、描述性判断4种类型,需要计算机和人工共同完成分析工作。计算机系统完成信息数量统计和趋势比较工作,人工完成描述性判断和评论及对程度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的工作。最后,舆情规律演化框架的研究需要综合以上各阶段的舆情要素,可通过历史网络舆情为案例,进行各要素分析,从而整理出普适性的舆情演化规律,进而分类总结不同性质舆情演变的特殊规律。
3.4 舆情趋势指数发帖数量:相关主题发帖数量周期统计。利用监测系统以日为周期,自动对主题所涉及的相同关键词发帖进行当天发帖总数统计。互动量:统计各发帖的每日回复贴数,正反观点所占比例分布,隔日回帖数量变化趋势。影响扩散度:原帖被哪些主流网络媒体转载,主流网络媒体是否有此项主题的新闻评论贴出现,主题在网上出现的发帖地域是否扩大化,传统媒体是否报道相关主题。权威影响力:相同或相关主题的网络者及传统媒体的权威影响力如何,有否官方信息的权威。意见集中性:主题相关的网络言论中,意见是否集中,各种意见的重点及倾向是什么,之间有否关联,是否出现意见群体性趋势。热度变化度:每日发帖数、回复数、浏览数的变化比较分析。话题变化度:每天的新发帖中主题的变化情况分析,是否有新观点出现。舆情趋势指数通过舆情信息数量变化、话题集中性、影响扩散度以及观点变化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对网络舆情发展趋势进行展现,同时对照网络舆情演化周期模型,估算当前趋势所处的舆情发展阶段,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政府应对措施并为将来舆情可能的发展状况拟定好应对预案,促进政府网络舆情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4 结 语本文提出了网络舆情应对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了政府网络舆情动态调适的应对体系,基于网络舆情评估指标的建立,详尽分析了应对体系的舆情研判机理,为解决当前政府网络舆情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方案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梅松.基于电子政务的网络舆情危机治理[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41-46.
[2]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40.
[3]梅松.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电子政务,2011,(6):76-79.
[4]徐家良.政府评价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5.
[5]张玉亮.基于发生周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J].情报科学,2012,(7):1034-1037,1043.
网络舆情应对范文3
一、积极正视网络舆情
电力行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与民众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电价调整、公共服务、社会责任等重大事件,都受到了广大网民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作为央企,带有自然垄断属性并占有大量资源的电力企业社会关注度高,公众自然有着更高的要求和严苛的舆论环境。而电网企业专业技术性强,社会各界对电网企业的了解,往往并不全面、客观,有时甚至并不理解,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已经成为企业必须解决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所谓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网络舆情状况和发展态势成了社会是否稳定的晴雨表。
当前,随着互联网已成为继电视、广播、报纸之外的第四媒体,无所不在的手机更是依托开放性、虚拟性和高自由度的互联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交互作用下,网络媒体以其传播迅速、信息海量、自由交互、隐秘性强等特点,为大家提供了可以尽情表达宣泄的渠道和平台。在这个没有现实边界的幕后舞台,形形的社会群体以各种各样的角色出现在网络,各种信息、各种论调、各种主题在这里激烈碰撞与交换,网上舆情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复杂,许多小事件很快演变成了热点新闻,有的甚至演变成企业的舆情危机,给电力企业网络舆情监控和处置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人民日报社论中说到,长期以来,央企普遍奉行“少说多做”,对网络上一些有争议的说法、一些片面的观点,以不回应、不解释的姿态面对。这其中,有企业未能积极面对舆论的因素,也反映出企业本身不注重沟通、舆情应对能力薄弱的问题。我们从网络现实来看,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网络,汹涌而出的社情民意,需要电力企业拿出更多的智慧、勇气与担当,这就为电力企业在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应时提出了崭新要求。
二、认真应对网络舆情
事物的发展总有其规律性,网络舆情也不例外。如何及时了解第一手舆情信息,如何掌控事态发展进程,避免网络事件由小及大,层层发酵到造成企业负面影响?
兼蓄包容,坦然以对,听取建议、改进工作,用积极的姿态来看待网络。这就要求,要构建适合企业的监控及应急处置体系,及时对舆情进行收集整理并做出判断和反馈,及时做出解释,化解矛盾,避免造成舆论导向错误,有力化解信息危机,为企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要营造出大舆情监控人人有责的理念。要注重各级人员网络舆情管理课题的宣讲与培训,提高对网络舆情监控和处置工作的认识,将其内化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纳入企业发展的全局来考虑。各个岗位的企业员工在直对社会工作中,一举一动事关企业声誉的观念,要在企业上下注重塑造“企业名片”的代言作用,树立行业新风及提高职业素养,以实际行动感染社会受众,营造维护国网品牌形象。同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人人都要有高度的敏感性,爱护企业尊严与声誉,在工作第一现场及时收集、应对、处置社会舆情基础链环节的相关事项,在早期事态处于萌芽便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其次,要打造卓有成效的舆情监控应急处置系统。应该来说,随着电力企业对网络舆情重视程度的提升,目前都将舆情监控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毋须讳言,此项工作更多程度还处于监而不控的状态。从舆情信息的采集到汇报到处置,还没有形成高效闭环的标准化应急处置流程,还没有打造出一个快速应对的权威团队。这里指的权威,是熟悉业务、具有较高社会智慧、善与网络媒体、网友交流互动有发言权的专家型组织。
所谓卓有成效的舆情监控应急处置系统,即市、县二级层,按照“综合监管”的原则,将主管部室、职能业务部门、服务窗口等对等岗位作为主体支撑,运转流畅的网络舆情监测服务权威团队。主管部室作为舆情监测职能管理部门负责监测协调日常舆情和媒体接待工作,并适时主动或组织掌握一定社会话语权的第三方参与社会论坛,引导网民正面关注电力企业相关动态。而职能业务部门牵头权威团队以积极主动服务的姿态出现在网络发出声音,对网民有关意见建议、用电咨询、服务求助等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快速回应。当然,在这里还要特别指出,要建立固定的“网络发言人”制度,一张面孔一种声音使网民在庞杂的信息面前能得到权威正确的合理解答,以成功疏通民意,从而利用并善用网络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基础,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提升企业软实力和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
最后,要提高舆情监控能力。首要职责是加强新闻风险防范,应对突发事件和舆情监控能力,通过及时掌握、准确研判舆情,定期梳理、认真分析热点焦点问题,加强舆情分析和跟踪,落实对负面舆情的各项控制措施,防止负面舆情扩散,及时化解引导负面舆情,妥善处置负面发帖及客户投诉事件。第二要提高拓展获取网络舆情信息渠道,多种方式、多条路径全面掌握社情民意。第三,网络舆情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单靠搜索工具定期检索与重点网站定时巡视的工作模式,已大大落后舆情监控工作的及时、准确、快速处置要求。论坛、博客、微博等日益兴起的网络新载体,爆炸性的海量信息往往引起速度围观与传播,那么开发应用专业的舆情监控系统已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可以使舆情监控工作更加到位和全时覆盖,更好的为企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结束语:舆情监控最根本的落脚点还是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做好优质服务、安全生产为上策。现代社会里,良好的舆论氛围是企业实现科学和谐发展的关键,企业已不可避免地融入进网络信息社会大范畴,重视社情,关注民意,回馈民生,在成长中不断成熟的电力企业将以更加积极地姿态阔步前行。
参考文献:
1、《专家电企研讨网络舆情及危机应对》—中国电力报 作者:白俭成
网络舆情应对范文4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发展趋势
电子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应用于国家的电缆、光纤、通信技术等领域,同时也应用于电脑、手机等设备当中。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当今的现代化社会,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和国家的科技发展是正相关的关系,电子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我国的整体发展,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的技术人员要重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根据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解决电子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探索电子信息技术新的发展方向,从而保证电子信息技术水平能够有很大的提升。
1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在近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电子信息技术是我国近代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我国整体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自身有很多重要的特点,相关的技术人员要仔细研究并抓住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1.1数字化与网络化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以计算机为载体,人们的思维过程通过语言来表达,同样计算机的运行也离不开语言,为了方便计算机的存储与运算,技术人员采用了二进制语言。二进制语言是将复杂难懂的数据进行量化处理,方便计算机直接接受指令并立即执行。网络通信离不开计算机的数字化处理,而整个网络的运行是以数字为主导的,因此网络离不开数字化。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网络,当前网络的类型有很多,比如小型局域网、家庭网络、地区网络、公司企业网络等。数字化是构成网络的基础,而网络化是所有数据的集合,电子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与网络化相结合,能够实现各地的信息、存储资源的共享。
1.2自动化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现代化社会的标志。自动化简单来说就是一些机器设备及系统代替人力进行操作,通过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够自动控制机器运行。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范围在不断扩大,对于自动化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只应用于传统的制造业、小规模的公司企业,而是应用于国防、医疗、科技等领域,通过结合多种技术形式完成电子信息技术的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的普及,替代了一些从事危险工作的人们,一定程度上造福了人类,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1]。
1.3智能化
智能化简单来说是指某种事物或者系统通过计算机大数据的应用,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为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好地方便人们的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智能化。比如手机中的定位导航系统,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云端的大数据分析和GPS的精准定位,从而方便人们快速找到位置。再有近几年频繁出现的无人驾驶汽车,这同样是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化应用的产物。和传统汽车不同,无人驾驶汽车不需要人来驾驶,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与互联网传感技术相结合,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
1.4高效化与快捷化
电子信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同时也会有其他新的技术不断产生。在不同的领域中,不是仅仅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就能完成各种高难度的操作流程的,而是根据实际的需要,将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技术相融合,从而高效率完成,达到最优化的结果。电子信息技术在进行应用操作的同时要注重高效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电子信息技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应运而生为人们带来便利,比如移动通信商品、电脑等。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及运行,让人们能够通过这些电子设备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可以说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整体朝着快捷化的方向发展。
2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具体的发展趋势
2.1发展通信技术
具体来说,通信技术包括卫星网络通信技术、光纤传输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当前电子信息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到最多的是移动通信,即手机、固定电话等通信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已经从第二展到了第五代。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移动通信设备,这些设备需要通过终端网络进行接入。第四代的移动通信技术难以负荷超高的数据流量,这给整个网络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第五代的移动通信技术被提出并开发出来,5G通信技术的数据传输速度比4G要快将近100倍,并且脱离了有线网络的束缚,实现小型的无线局域网模式。5G通信技术不再只限于手机的接入,可以用于企业网络及家庭网络,实现宽带自由。5G通信技术具有超大的网络流量,满足使用移动通信客户的需求,同时能够让人们同步进行高清的视频通话等一些大数据流量传输[2]。当前多个轨道的通信卫星都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并且光纤通信传输的速度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加快。光纤通信技术主要是以光波为基础,光纤作为介质传输大数据信息,是现代化通信技术中比较重要的传输方式。光纤通信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电缆通信的传输方式,也是通信技术发展史的重要标志。当前光纤通信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雷达、微波及一些安防监控等设施,在日常生活中的无线局域网也有一些采用光纤通信技术,并且有很多无线设备也在不断出现,比如无线路由器、蓝牙耳机等等。
2.2发展智能化家居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趋向智能化,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生活的舒适便捷。因此,人们对日常生活常用的家居有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智能化的家居。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未来发展逐渐趋于成熟,完全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智能化家居简单来说即实现家庭自动化,以家庭住宅为基础,将电子信息技术、安全监控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相结合,打造一个舒适、安全、便捷的居住环境。智能化家居包含了家庭自动化、网络家电及信息家电,其中家庭自动化相当于智能化家居的中控设置,是智能家居中的一个重要系统,主要通过集成电路,利用微电子技术控制家庭中的电子设备,比如由人在中央处理器的触摸屏上发送信息,再由中央处理器向家中的电脑、遥控器等设备发送数据信息,这样就形成一个简单的家庭自动化。网络及信息家电简单来说是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中,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控制家用电器,让电器变得更加智能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比如采用数控技术的数控空调、全自动洗衣机、扫地机器人等等。现今智能通信设备逐渐普及,随着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家电也可以逐渐步入大众生活。智能家电是智能家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家居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市场的需求份额比较小,智能家居要想在未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他新技术相结合,同时做好智能家居市场的推广工作。
2.3发展光电技术
光电技术简单来说是两个技术的融合,即光子技术和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有了光电技术的融合能够更快速地发展。光子学是光子技术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相关技术人员对光子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光子学直接影响了现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光子技术的核心是光集成技术,是以集成光学电路为基础的综合技术。现今光子技术主要有光子发生和存储技术、光子开关技术、光子显示及通信技术等。光子技术在现今社会的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医疗机构、能源、计算机信息等领域。随着光子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光子计算机,其运算速度超过当前普通的计算机,同时拥有了存储量极大的光存储设备以及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光纤通信,这些都对现今的信息技术研究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电子技术最早是在十九世纪末开始兴起,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其范围逐渐扩大,并且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多。电子技术是近代的一个新兴技术,同时也标志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技术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电子器件,同时研究这些电子器件组成电路的具体应用范围。传统的电子技术因为发展不够完善,设备较为落后,只能研究使用低频技术处理的问题,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电子技术逐渐趋于成熟,能够研究使用高频技术处理的问题。因此,电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技术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电子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样离不开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连接了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能够真正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3]。
2.4发展集成电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也逐渐趋于稳定,并且不断完善。集成电路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微电子技术的转变,同时集成电路技术是一些高科技产品的标志。集成电路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如计算机的内核处理器、ATM机、银行卡、POS机等等,可以说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集成电路技术,该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为人们进行服务[4]。集成电路的出现带来了很多影响:一方面,集成电路的使用减少了元器件的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针对一些小规模的元器件,提高了生产技术。另一方面,集成电路由多个元器件构成,在抗干扰能力上有很大的提升,同时优化了电路设计,提高了集成电路的传播速度。最后,因为一种电路对应一种功能,而集成电路是多个电路的集合,同时具备了多种功能,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了便利。
3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电子信息技术以其网络化和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的优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也为一些科技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电子信息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四个方面:完善通信技术、发展智能化、发展集成电路以及发展光电技术,这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不断克服困难,积累更多的经验进行研究,在未来抓住信息技术发展的机会,才能更好地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水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现今集成电路在很多重要的领域都有应用,因此受到相关科学研究技术人员的重点关注,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朝着集成电路这一方向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8):264-265.
[2]宋鹏,雷先华.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21):166-168.
[3]张波,晋美郎杰,冯江波,等.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航班,2019(12):1.
网络舆情应对范文5
一、网络时代企业舆情信息的特点
互联网具有虚拟、开放、无界、互动、快捷、海量、多媒体等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传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一是直接性。通过BBS论坛、新闻跟帖、微博客和QQ群,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二是多元性。由于年龄、地域、知识背景、利益诉求等的不同,网民对一个问题持有的看法和态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这种差异就会导致网络舆情的多元性。三是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短时间内就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四是破坏性。网络监督、网络维权,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很多时候网络还会过度发展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成为给当事人正常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类似于“人肉搜索”而引发的道德标准的讨论是值得关注的。五是隐匿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任何人都可以虚拟自己的身份资料,在网络中对某一问题畅谈自己的观点看法,而不必担心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的差异。网络容易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六是扩散性。网民已不再满足于网上讨论,而是热衷于走到线下的现实空间继续关注和推动事件发展。
二、如何有效应对企业负面舆情
从近几年的国有企业舆情事件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舆情事件背后都有网络媒体的推动,有的直接是由网络引发。突发性的舆情危机事件,总是让众多身陷其中的企业感到猝不及防,有时候甚至感觉到无能无力。有的企业面对负面信息时反应速度迟缓,很多看似很小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错过了最佳处理时机,导致事件不断扩大与蔓延;有的虽然对舆情高度重视,但是面对企业不利的舆情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手忙脚乱,有的是匆忙删贴,有的是雇佣水军,有的是采取鸵鸟政策不予回应;有的企业,事件发生后往往,含糊其词,推卸责任。有的企业,事件发生后往往,含糊其词,推卸责任。
其实很多危机事件发生后媒体与消费者甚至是受害者并不十分关心事件本身,更在意的是责任人的态度。冷漠、傲慢、推委等态度会增加公众的愤怒,把事件本身的严重性放大,甚至转移到企业的道德层面,甚至有些正面新闻被公众从负面的角度解读。因此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舆情操控。
一、舆情监测做到发现及时。企业在做舆情操控时,做到未雨绸缪,预防为主,对企业负面的舆情信息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感性。要把重心从企业舆情的事后处置转移到事前防范上来。在日常的工作中,应有专人负责企业舆情监测工作,做到及时浏览新闻频道、论坛(BBS)、新闻跟贴、博客、搜索。面对恶意炒作的虚假负面信息,甚至故意捏造、恶意炒作、子虚乌有的企业负面的鹅舆情信息,若该信息尚处在萌芽阶段时,可以通过及时删除帖子防止该信息的蔓延扩大。即使不能删除帖子,也可以为应对舆情处置争取时间、奠定基础。
二、舆情操控做到有效沟通。网络因为其虚拟特性,使得更多的时候网民在发言时候容易带上某种情绪。尤其是在负面新闻爆发之后,各种传言往往会以几何级数的速度传播扩散。 注重消息的感情性。真情回应网民质疑,取得网民面理解。面对负面指责,宣传部门要做到不回避,不敷衍,带着真情回应网民质疑,取得网民的谅解和支持。正面去与网友沟通,通过及时的信息与企业自身纠察,争取网友的理解,化解舆论危机,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网络舆情应对范文6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97-03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在逐渐影响着青少年的娱乐、学习等,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7月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4.85亿人。其中,网民学生占群体中的33.2%,是网民人群的主体。网民规模居世界第一,我国互联网处在关键时期,上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因而,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成为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网络的基本特征
当今,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踏入网络时代。网络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网络社会存在的基本条件,网络社会是人类在网络上的体现,而人们已身处网络时代,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技术同时又体现为一种生活环境的网络,其具有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开放性与国际性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是指网络无边界、无中心,而现实社会总存在着州界、国界、省界。由互联网构成的网络社会则是一个没有物理边界的空间,人们无法确知网络始于哪里,终于哪里,人们在网络上打交道的只是一个个网址,在网络上跨国、跨地域或阅览信息,并不需要办理所谓的出入关手续,你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网点的计算机荧屏前,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或信息,你可以将其观点、思想融汇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中,你的思想和情感将随着网络信息的流动跨越时空、地域延伸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二)虚拟性与隐蔽性
网络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符号化的形式表现的虚拟社会。在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间接的交往,不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现实社会中的诸多特征,如姓名、年龄、性别、学历和社会关系等都被“淡”去了,甚至可以随意更改,人们的行为也因此具有了“虚拟隐蔽”的特征。上网的人可以把现实中的自我隐蔽起来,以一种完全不同的虚拟形象出现在网上。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可以在网上扮成一个妙龄少女向她的求爱者发出甜言蜜语。
(三)自由性与民主性
网络是采用分布式的网络结构组建的,因此它没有层次,没有中心,也没有上下级关系,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就有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人们因兴趣、爱好、需要等而自由地分化,这样就弱化了个体对社会及权威的相对依附,使更多的个人和群体从中享受到民主和平等。人类在走过法律、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艰难历程之后,将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步入一个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网络时代。
(四)形象性、难控性、互动性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接受外来信息的83%是通过视觉感官获得的[2]。网络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等特点,可以为人们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极富有感染性。人们在网上可以创造出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使严肃呆板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让人们在生动直观的教育中思想获得升华。
网络的难控性,表现为网络的这种不可控制性。网络上的信息是公开的、共享的,即只要通过一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自由地接受和传播信息,其过程无需登记,完全匿名,因而个体行为很难控制。
英特网与传统媒介不同,它是一种多层面的大众媒介。它融合了传统媒介(单向)和网络媒介(双向)传播的特点,成为一个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统一体。在网络上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异步传播或同步传播,既可以漫步世界,又可以发表见解,从中体会到传播者和观众的双重身份和乐趣。
二、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1.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
网络世界展现给青少年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跨越大洋彼岸,超越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和地位。这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并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人乐此不疲。
2.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
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端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互联网有获取知识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少年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为青少年现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3.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网络是体现时代的标志、了解时代的窗口、改造时代的工具,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全球观念、学习观念、平等观念、效率观念等等。
(二)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1.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隐蔽性,易使青少年道德感淡化
网络交流的隐藏性使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失去约束力,不少青少年在网上聊天时语言粗俗,侮辱他人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网络的隐蔽性也使网上犯罪,如网上诽谤、盗用信用卡、网上诈骗层出不穷,黑客入侵、制造病毒等案件逐年增加,而网络犯罪的行为主体却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影响了青少年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
2.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网络,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易受影响
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空间存在很大反差,人们网上交往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习惯于用数字化、符号化的思维方式对待真实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冷漠无情。过分沉湎于网络,会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他们变得与周围的人没话,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孤僻,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有的青少年整天泡在网上,荒废了学业。
三、充分凸显网络作用,让青少年健康成长应采取的相关对策
目前,网络虽然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人们前所未有的难题,但从根本上讲,网络毕竟是人类信息技术的一次重大发明,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而且网络本身的发展速度也说明它是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类生存需要的。在网络时代,应该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措施,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让网络成为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杠杆。
(一)政府应加大力度,完善网络政策法规,监督管理好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
法律制度是网络文明的硬性保障,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同样需要法律的外在制度,否则这个“虚拟社会”就可能出现秩序紊乱的现象。政府要全面整治网络不良信息,承担起统筹决策、宏观管理的职责,加强其监督和管理功能,建立网警队伍,对互联网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应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法规,监督好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各部门应各尽其责,依法对互联网信息内容实施监管。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予以处罚等。
(二)应净化青少年上网的社会环境
网吧是目前我国青少年进行不良网络活动的主要场所。针对目前网吧作为我国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社会场所,有关部门必须切实制定对策与措施,防患于未然。公安、文化、工商和电信部门的网络监管人员应当各司其职、明确责任,对网吧进行检查监管。要求网吧经营者必须严格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营业,上网者一律凭有效居民身份证,严格限制未成年人上网,督促网吧安装过滤器等软件,防止青少年访问不健康网站。
(三)有关部门应创建高质量、生动有趣的青少年网站
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应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迅速建设一批受青少年喜闻乐见又具有鲜明特色的中文网站,让青少年不仅有自己喜爱的,符合自己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的网站,而且可以随时在网上获取丰富的先进思想和教育资料。创建高质量网站,也是保护国家文化、维护民族尊严、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措施。应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如法国、日本等国的作法,加快本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提高抵御能力。因此,面对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巨大开发潜力的网络市场,我们必须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搞好我国的网站建设,在人们学习网络知识及其应用的同时,也尽可能多地接触到我们民族的语言,以增强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尊与自信[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站建设严重滞后吸引力不强,对青少年的影响力不大。应该加紧建立专门性的为青少年服务的网站,组织有关专家开发青少年思想教育软件,积极推进青少年思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根据青少年的特点,通过学习、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网上论坛、网上调查等一些有益青少年的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免疫力和判断力,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同时政府应加速中文域名服务器建设、加强“滤网”技术的研究设立软件,采取对付网络不良信息等措施。
(四)全社会网络从业的人员、网络服务机构、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者、应当自律
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者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行业自律,接受有关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不经营有损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游戏,自觉接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进行的社会监督;同时,在政府官方或教育网站上设立网络安全专栏,让家长学会如何让自己的孩子健康安全上网;国外的一些政府部门根据已经发生的网络案件和网络存在的不良内容,制作专门的网页,向广大青少年的家长普及网络知识,并教会他们防范孩子的不良网络活动或避免孩子受到网络犯罪侵害的方法。例如,美国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的网站上设有“在线安全”专栏,这一专栏专门向家长普及网络基本知识,介绍什么是网络(Internet)、电子公告栏(BBS)、公共聊天室(Public chat roans)等等[4]。政府官方网站的措施可以帮助家长方便而快捷地掌握让自己的孩子安全上网的基本常识,这种常识普及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五)构建规范的网络伦理、全面提升网民素质
网络作为虚拟社会载体,网络社会的伦理规则应充分酝酿建设,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网络伦理规范的研究和探讨,构建和规范网络伦理,为青少年进入网络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
面对我国日益扩大的网上一族,网络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对他们的教育,同时,要加大网上宣传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力度,帮助青少年提高自我抵制网络文化中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
(六)学校应建立一支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者队伍
学校利用校园网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同时,针对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学校要建立救助网站,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指导援助热线,帮助青少年学生认清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危害,认清自身的需要,引导他们端正上网的态度,并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等现实生活方面给予心理指导,使他们辩证处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的关系,达到心理的平衡。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语言、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培养青少年的自律能力
网络社会是一个多元价值共存、无中心的资源共享社会。网络的网民都是以个体形式参与其中,面对各种文化和信息理论交织纷繁、各种论断莫衷一是、各种诱惑比比皆是的时候,理性与冲动较量时,在没有人监督和帮助的情况下,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全凭个体的自律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开设校园网站、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主页等形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开展网页制作竞赛(评选标准既要看技术水平,也要看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正面教育中,品位提升。使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5]。
(八)加强青少年的是非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网络是开放的,网上信息鱼龙混杂、难以分辨;网上信息污染日渐增多,诈骗行为、虚假信息等防不胜防;网上病毒、网上黑客等网络犯罪行为大量存在。青少年在实际上网过程中面对如此复杂以及缺乏有效管理和未保护的网上环境时,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很不容易。因此,在教学方面,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教师要加大对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同时学校应加大社会实践的教学力度,让学生能经常走出课堂,参与和了解社会,增加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减少主观上的盲目,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逐渐成熟的眼光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同时引导青少年学习有关计算机网络的法律、法规。
(九)家长应当提高自身的网络能力素质
家长对青少年上网既不能一律简单禁止,也不能纵容不管,应采取有效办法控制青少年上网,家长还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一言以蔽之,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二者都不能忽视。让我们未雨绸缪,早作准备,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让青少年能够正确面对网络,利用网络,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监督及指导,教育青少年懂得有利于社会、关心公益是规范网络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从而减少甚至消除网络对青少年心路历程的消极影响,使青少年真正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的各种便利。同时,只要我们帮助青少年对虚拟世界有清醒的认识,让他们养成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和行为反应,网络世界的明天还是十分灿烂的,网络也将真正成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第1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新华网.2005-07-21.
[2]孙月圣.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5,(10).
[3]彭纪南.因特网引发的社会问题探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4]fbi.gov.FBIpublications-Aparent’s Guide to 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