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徽因诗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徽因诗集范文1
“她的文学天分很高,但没有把精力放在这些事上,文学是她业余的爱好。她在文学上不能说有不得了的成就,算是文学界的重要人物吧。 ”止庵这样形容林徽因的文学创作。
文学是她拿来玩的
林徽因的家世十分显赫,父亲林长民在民国时期是颇为有名的人物,曾赴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后回国从政,最高至司法总长,当时恰好梁启超担任财政总长,二人结为好友,林徽因 19岁时,双方就为她和梁思成定下婚约。
“林徽因都不是小资了,是大资。她跟梁思成去欧洲,根本不用拿钱,带着梁启超给大使的信,那边的大使就负责接待了。梁启超在当时是独大的人物,林徽因爸爸是民国总长,梁启超也当过总长,都不是一般人。 ”止庵说。
1925年,林长民在和郭松龄的交战中死于非命,当时林徽因只有 21岁。后来是靠着梁启超的帮助,林徽因一家才维持下去,在林徽因的影响下,梁思成也决定学习建筑,是梁启超资助二人赴美攻读建筑学的。
在止庵看来,虽然林徽因在文学史上颇有名气,但文学对她来说不过是业余爱好。“现在能找到的林徽因的文学创作很少,几十首诗,几篇小说,一个没写完的剧本,仅此而已”。
从上世纪 30年代起,林徽因在《新月》、《北斗》、《大公报・文艺副刊》等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诗作,但始终没有结集出版。止庵最早看到她的诗作就是在《新月》杂志里,直到上世纪 80年代,才有她的诗集出版。“当时觉得她的诗跟徐志摩他们很像,但是女性气味很重。林徽因的诗很好,但很难说是不得了的。”
真正让她树立文学史上地位的,是她在自家客厅里定期举办的沙龙。
“有点学英国伍尔夫那个沙龙。这个沙龙是京派文学的核心。但她只是提供了这个地方,她当时的地位,属于文学的活动家,组织者,甚至可以说是文坛盟主。”止庵非常肯定林徽因沙龙的作用,但也强调她并不是一个作家。
“林徽因这人是什么都能干,她的本职工作是建筑家,卓有成效。她从事文学活动属于玩票,所写诗、散文、剧本数量不多,尽是精品。但严格来说她并不算一个作家,她也不承认自己是一个作家。”止庵说。
空有才情 遗憾早逝
林徽因的另一个闻名遐迩的传闻就是与徐志摩的故事,这段故事始于父亲林长民与徐志摩的交往,1919年,爆发后,时任外交委员会事务主任的林长民受到总统徐世昌的斥责,被罢免了公职。1920年,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来到英国,恰好结识了在剑桥留学的徐志摩,林长民与徐志摩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
当时,罗素的《婚姻与道德》一书影响极大,林长民和徐志摩在交谈中发现双方对书中爱情观的看法非常一致,于是约定来一场“恋爱游戏”,林长民扮作有妇之夫苣冬,徐志摩扮作有夫之妇仲昭,双方彼此爱慕却只能以书信传情。就这样,两个大男人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互通情书。
徐志摩从一开始就喜欢林徽因,要为她与怀孕的张幼仪离婚。林长民看出来了,但他知道徐志摩不是自己未来女婿的合适人选。1921年,林长民带着林徽因回到中国。
不能否认,林徽因与徐志摩的交往对她本人的文学创作影响极大,他们的诗歌同属新月派,作品中都洋溢着强烈的浪漫色彩。但在止庵看来,两人的感情比当下盛传的要纯洁的多。
止庵曾在微博里反对将吕碧城、萧红、张爱玲、石评梅概括为“四大才女”的说法 ,他的解释是“几大才女这种说法没文化,只知道这四个人就拼成四大才女。要是数,民国能数出 40人,为什么非挑这四个呢,就是因为所知甚少,所见甚低。吕碧城1883年出生,张爱玲 1920年出生,互相差着辈儿呢,都是说的便宜话”。
“吕碧城是更老一辈的,是最早的职业女性。她曾是的秘书,早期从政,后来又经商,有了钱就出国游历,是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女性。但她还是偏老派的,主要作品还是词,同时还是个佛教徒,用英文翻译佛经。”止庵说与吕碧城相比,林徽因是一个新时期的女性。
而萧红呢,“萧红和林徽因是两极,没受过什么很好的教育,她的写作是萧军教的,萧军也不是读书出身。林徽因受过非常好的教育,以文字论,林徽因的文字比萧红讲究多了,但萧红是有天赋的作家,所以能写《呼兰河传》这种根本不守规矩的作品”。
至于林徽因的“死对头”冰心,止庵的看法是:因为冰心的全部精力都放在文学上,所以在文学上成就比林徽因高。
作为女性,林徽因在止庵眼中已经接近于完美了,但止庵并不否认她也有缺憾:“她有肺病,死得早,而且容貌很快就损毁了。”1930年起,林徽因就得了肺病,一直到她去世都为病痛折磨,她留下的照片几乎都是年轻时候的,晚年照片很少。
林徽因诗集范文2
说起现代中国第一才女林徽因,很多人会提及徐志摩和梁思成。其实最爱林徽因的并不是这两个男人,而是哲学家金岳霖。
他一生痴情于林徽因,终生未娶。
金岳霖早年留学欧洲诸国,讲一口漂亮的西式英语。他一米八的个头,看起来十分魁伟。
回国后,金先生在西南联大教书,也是出名的怪人。他言语木讷,总是戴一个遮光帽。于是人们常常看到这个总戴着帽子的金先生,在大学讲坛上或走来走去地讲课,或坐在讲桌上面对着同学。他很少板书,却从来不忘带粉笔。
听他课的学生很多,没有点名册,他记不住大家的名字,提问时就说: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台下穿红毛衣的同学又紧张又兴奋,后来听他课时,穿红毛衣的女生越来越多。
他讲逻辑课时,有同学问他逻辑学这么枯燥,你当初为什么要学这个?他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
又一回,同学请他来讲小说与哲学的关系。听者甚众。同学都以为他会讲出什么有意思的观点,结果到最后,他的结论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
他认为意义愈清楚,情感的寄托愈贫乏,情感的寄托愈丰富,意义愈不清楚。
金岳霖就是这样一个怪人,有时也办些呆头呆脑的事情。
他一直单身,为了多接触生活,他约一个三轮车夫,每日拉着他去王府井转一大圈。还养了只斗鸡,脖子可以伸得很长。每日他吃饭,斗鸡就立在一旁,也伸长脖子叼桌上的饭,他也不恼,久了就习惯了与斗鸡同食。
还有一次,金岳霖特别着急地请一个医生朋友来家里,说事情办好了请他吃烤鸭。朋友问什么事情,他不答。朋友以为出了大事,急赶到金岳霖住处,没想到他却对朋友说,不是他,是他养的一只鸡,一个蛋生了3天,下不来。朋友哭笑不得,去看那鸡。原来金岳霖经常给鸡喂鱼肝油,以至鸡肥到18磅重,蛋怎么下得来。朋友看那蛋已有一半在外面,索性用手将蛋掏出来。金岳霖见大事解决,十分高兴,痛快地请朋友吃了烤鸭。
有时,他竟连生命也不知爱惜。抗战时期,警报拉响,金岳霖只顾在书房苦读,并不知日本飞机来空袭。结果几枚炸弹丢在金岳霖住处的前后,他才惊醒过来。待跑出时,发现前后的房屋已不复存在。
就是这样一个热爱文学,喜欢读《江湖奇侠传》的哲学博士。对待感情问题却相当理性。他钟爱的一个学生因为爱情受挫,萌发轻生念头。他对学生说:恋爱是个过程,恋爱的结局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恋爱的幸福与否,应从恋爱的全过程来看,而不应仅仅从恋爱的结局来衡量。
如果用此标准来衡量金先生对林徽因的爱,那么他对她的精神之恋,远远超过了梁思成与徐志摩。
金岳霖评价徐志摩追林徽因是自不量力。事实上徐志摩是他的好友,他认识林徽因还是志摩牵的线。他说:林徽因和梁思成两小无猜,两家又是世交,连政治上也算世交。徐志摩想钻进去怎么可以?
要说金岳霖也不是没有机会。据梁思成的续弦林洙女士转述的回忆,说在30年代,林徽因、梁思成婚后住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后院,平日走动很勤。一次梁思成从外地回来,林徽因有些沮丧地对梁说她苦恼极了,因为同时爱上两个人,不知怎么办好。梁思成痛苦而震惊,想了一夜告诉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老金,祝愿你们幸福。说毕,两个人都哭了。末了,林徽因又将此话转告给金岳霖,金的回答是: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他退出了,并不代表他对她的感情很轻,恰恰相反,他对徽因的爱已超越了肉体,他与徽因的心灵沟通早已非同一般。这让他在得不到徽因时,依然可以待她好。他关心她的写作,很多年后,依然可以背出她写的诗句,与梁思成也保持友好的关系,这让他可以自如地出入梁家。那时,林徽因与梁思成喜欢在家里聚会,金岳霖每次都是座上宾;他与徽因和思成经常毗邻而居,偶尔不在一地,只要有休假,金岳霖便跑来住在梁家。而徽因和思成有了摩擦,也总是找金岳霖调解。
林徽因生前,徐志摩追不到她,便改追陆小曼,成就一段姻缘;林徽因死后,梁思成也再娶。独独金岳霖用一生的痴情守望着林徽因。徽因刚过50岁,便因病早逝,金岳霖异常悲伤,在挽联上题字;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梁思成也承认最爱林徽因的人,其实是金岳霖。
徽因去世后,金岳霖依然独处,时常去给徽因扫墓。某年,他又在北京饭店请朋友吃饭。众人赶至问请客原因,他说:今天是徽因生日。
她就是去了另一个世界,金岳霖依然无法忘记她。在《林徽因的诗集》出版时,编辑曾去拜访过金岳霖,当他看到编辑手里一张32开大的林徽因的照片时,竟孩子气地问能不能给他,那时他已88岁高龄。当编辑说明来意,请他作序时,他好半天才一字一顿地说: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不能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林徽因诗集范文3
进入邛崃平乐古驿道,其实就是进入历史
千年的马蹄声,由远而近
古驿道那风化的鹅卵石,一直在述说
那些千年前摩肩接踵车水马龙的场景
那是怎样的一幅热闹壮观的浮世绘啊
继而是一块需要汉字拾遗者精心解读的
被岁月风干在一块石头上的马帮
微张着嘴,朝天呼喊着什么
我敢说,在这个马蹄扬起尘埃背后的古驿道
周世通,笔名丁V。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出版诗集3部,人文地理旅行图文书两部。主编并编著多部诗文库。其作品译成英、法、德等多种文字。
李庄•林徽因旧居
李庄古时为土著民族k人居住的地方
属古k侯国治地
后因
成为中国四大文化中心之一而闻名遐迩
快步抵达李家坝子边缘那空旷的四合院时
我的目光让我的脚步停了下来
这是佳偶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旧居
这闪动着南方人家灵秀的四合院里
我放轻脚步开门关门,地板已朽的房间是幽暗的
在那张李庄惟一破旧的帆布床上
我分明看见了重病的林徽因那倦怠无力的身子
此时,吱嗄吱嗄的声音消失了
只有零碎的风挤进这满屋忧伤而默不作声的房间
深入浅出的呼吸让我不忍离去,包括目光
大观•味江
雨声已远去,只有风夹着河谷的味道
向我们迎面跑来
躲闪不及的我们只好撞个满怀
思绪还沉浸在幸福中
一只蝉儿一声轻咳
竟砸疼了,朵儿久病不愈的思念
味江,这个让人惬意的名字
我听到了石头的情话
正向着大观的方向,一步步逼近
柳江•古宅
百年已过。古宅石阶上
许多门正默契地相互对望着,相互敞开
一些影子来来往往
缓慢而又笨拙,像大师
在这个深幽的大院里
人们的脚步随阳光拾级而上
许多事情便不期而遇
便觉得时间这东西把自己搞得有些苍老
坐在椅子与椅子之间
人们相互倾听着
一些过去的场景便越过时间的栅栏
幸福地一次次,逼近
罗城•古戏楼
似乎是一艘远古的商船
穿越神秘的时空隧道
永远地搁浅在罗城这椭圆形的山丘顶上
当大片阳光透过罗城镂空的花格木窗涌进来
坚硬的光块随之在触及古戏楼的瞬间
纷纷柔软倒下
此时,我的视野里,檀板敲响,锣鼓铿锵
一位红粉佳人,渐行,渐远
望鱼•雅鱼
因整个古建筑群坐落在突兀山腰的一块巨石上
巨石状酷似一只猫望着周公河里的鱼
故得名“望鱼”
穿行在似乎镶在云中的望鱼古镇
我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周公河上
传说当年女娲补天时
不慎把宝剑失手掉在了周公河里
随后宝剑就变成了如今的雅鱼
品尝完雅鱼,将鱼头内那形似宝剑的小骨刺珍藏
此时,风中传来“龙凤之肉,恐亦难与比美”
一老者突立身后云
林徽因诗集范文4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黄液保留灌肠;艾条炙;穴位按摩;饮食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起病突然,发展迅速,病情凶险且病程长,并发症多,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常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治疗相当棘手。近年来,结合中医中药治疗大黄液中药保留灌肠、艾条施炙、合并穴位按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我科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精心护理的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本文结合我科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用药观察和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我科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1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结合中医中药大黄液保留灌肠、艾条施炙、穴位按摩及使用抑制胰腺分泌、抑制胰腺酶活性药物、抗生素等药物,其中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44.5岁,6例患者行大黄液中药保留灌肠10天,9例患者行艾条施炙合并行穴位按摩7天。
1.2治疗结果6例患者使用中药大黄液保留灌肠后腹痛腹胀减轻,肠蠕动恢复。9例患者使用艾条灸合并穴位按摩后排气排便,腹胀减轻,无呕吐,无不良反应发生。15例患者通过治疗及精心护理均治愈出院。
2使用中医中药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2.1使用中医中药大黄液中药保留灌肠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大黄液具有泻热通便之功效,可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促进肠蠕动恢复的作用。我科一般采用保留灌肠自滴入,选材是50ml一次性注射器连接吸痰管,每日灌肠滴入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日灌入大黄液50-100ml,药液温度10-20℃为宜。灌入前用石蜡油吸痰管和缓慢插入,插入深度为20-25cm,灌肠完毕后指导患者屈膝仰卧,抬高臀部,待10-20分钟后取出小枕,静卧1小时以上,再排便,使用大黄液保留灌肠后询问患者排便的次数、量、腹痛腹胀及排气情况,并做好记录,疗效10天。经治疗后4例患者诉腹痛腹胀明显减轻,每日排便2-3次,2例患者肠蠕动恢复,无不良反应发生。护理上指导患者灌肠前应排空大小便,缓解紧张情绪,排便后及时清洗肛周皮肤,保持清洁干燥,做好肛周皮肤护理。
2.2使用艾条施炙、穴位按摩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我科使用中医疗法艾条施炙合并穴位按摩效果满意。艾条灸是用艾绒加工制成的艾条,点燃后在该患者相关穴位上进行烧灼、薰烤以达到促进肠蠕动恢复,减轻腹痛腹胀、止呕的效果,一般取双内关穴或合谷穴,施炙时间是10-20分钟,施炙完毕之后再在相关穴位上行穴位按摩1-2分钟,治疗疗效3-7天,效果满意,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护理上指导患者注意休息,床上适当翻身每两小时一次,施灸完毕后开窗透风30分钟,教会患者按摩相关穴位,根据四季气候变化注意保暖。
3心理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起病突然,发展迅速,病情凶险,常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痛苦和心理压力,患者及家属担心治疗效果及费用等问题易使患者存在紧张、抑郁、恐惧心理。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患者住院期间我们护理人员要常深入病房与之交流,指导患者保持心情愉悦,生活起居有常,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讲解其治疗的目的和必要性,重视预防复发的重要性,积极消除诱发胰腺炎的因素,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疑虑,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最佳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以早日康复出院。
4饮食护理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不管是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为了减轻胰腺负担,抑制胰液的分泌,在禁食期间与进食期间,饮食指导非常重要。部分患者病情稍稳定后饮食方面不注意,常常发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在护理上我科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饮食指导告知如下:①急性发病时应禁食禁饮5-7天,切勿过早进食,遵医嘱予静脉输液补充营养;②待基本症状缓解,血液生化指标恢复正常后,指导患者进食纯高糖类食物如米汤、藕粉、果汁、葡萄糖粉等食物;③疾病恢复期间禁止食用肉汤、鱼汤、鸡汤、奶类、蛋黄等含脂肪的食物,严格控制脂肪和蛋白质食物的摄入;④在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适当加萝卜粥、蒸蛋清、豆腐汤等补充营养;⑤待症状进一步好转后,可适当增加无脂肪或极低脂肪的半流质,除流质外还可吃米粥、素面片、素馄饨、素面、面包、饼干少油及少量碎软菜、水果等,少量多餐,每天进食5-6餐,特别向患者交待,本病一般痊愈康复2-3个月,为了预防复发,应禁止饮酒。并将相关饮食指导制成小卡片发放给病人,均收到良好的满意效果。
5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凶险危重,治疗、护理难度大,我们护理人员必须要全面了解患者详细的病情、治疗方案及患者全身情况,观察病情要仔细,及时掌握使用药物的方法、作用及疗效的观察与护理,及时做好健康教育,饮食指导提前干预,加强专科业务知识学习,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可降低并发症、死亡率、复发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林徽因诗集范文5
《七里香》,是席慕容少女情怀的散场电影;
《飞鸟集》,是泰戈尔一生的执着与不变的守侯;
《志摩的诗》,斑驳的旧影里,藏匿了一个谜一样的徐志摩……
一些书,读过也就罢了,兴致过后,剩下的也就只有白纸黑字。而当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拾起《志摩的诗》细细捧读时,才发现竟有一本书能让我这个不胜喜书的人也情不自禁地沉迷,像是一瓶埋藏多年的陈酿,散发着馥郁的清香。
大概是真的醉了,醉于它那仅属于徐志摩一人的独家淡淡思忆,醉于那谱写了徐志摩一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冷暖自知……
几十首诗篇,华丽如斯。
一首《笑解烦恼结》,是张幼仪的忠孝节义,亦是徐志摩的一次解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命运硬是把两个不相爱的人硬扯在了一起,机织了千丝万缕的难解的烦恼结。他怜她,
怜她在自己外出求学时独守空房,却撑起了徐家的半边天;怜她替自己尽守孝道,愣是从一个不识字的大家闺秀变成了徐家家业的管事;怜她拿得起放得下,见到休书时走得毅然决然,从不计较多年付出……她却恕他,恕他移情别恋,恕他抛却糟糠之妻,恕他对自己的一世不平,终是转身离开,听身后一片声欢,争道解散了结儿,消除了烦恼。
仅次于爱的最强烈最丰满的感情是怜,仅次于自愿牺牲的最圣洁的品质是恕。他们没有爱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却演绎了一场比爱情更似爱情的人间大爱。
一首《再别康桥》,是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亦是徐志摩的一场浮生若梦。康桥河畔,金柳飘摇,柔波荡漾,徐志摩在这里遇见了他一世的春暖花开,沉淀了一段彩虹似的梦。那是在榆阴下的潭边的低声絮语;那是撑一支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欢声笑语;那是在青草更青初漫溯的浪漫唯美;那是在康桥大学以诗寄情的丝丝柔情……而梦终归是梦,梦醒时分,她恨他早已有妻,埋葬了关于他的一切嫁作了他人妇。而他,重游康桥,在依稀的记忆里寻她旧时模样,恍若隔世……
相爱的人,终究没能在一起,留下了一个遗憾的故事。情深缘浅,只能错过,徒留她的华篇,“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唱成了绝响。
一首《为的是》,是陆小蔓的妖娆美丽,亦是徐志摩的一个归宿。“我对你祈祷,我对你礼拜,我对你乞讨”,忍受了无数人的白眼他为的只是迎娶身为烟花女子的她;“我为你发痴,我为你颓废,我为你作诗”,抛却了一切前尘旧爱他为的只是一心一意和她厮守到老;“我拿你咒骂,我拿你凌迟,我拿你践踏”,婚后的所有争吵他为的只是无法忍受她身为交际之花的水性扬花……所有的所有,为的是他爱他,为的是他视她如命,为的是把她捧在手心里。
而他的狂热,她的任性,终究是把感情逼到了崩溃的边缘。就在快要决堤的时候,他却走了,如晨星般陨落,安静地去了遥远的天国。而她,什么也没有说,默默闭门三天为他守灵,并整理了他流传于后世的本本诗集……
谁说烟花女子皆无情?只是未到情深处。
三个女人,三种迥异风格,却都在一个徐志摩身上留下了她们的传奇。
大家闺秀张幼仪的忠孝节义,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端庄典雅,交际之花陆小蔓的至情至性,都为《志摩的诗》更添了几笔不一样的神秘色彩。
如新月,在朦朦胧胧之间晕开绮旎的光;
如暮光,燃烧了太阳,灿烂了晚霞;
如尘埃,浮动了整个世界;
……
林徽因诗集范文6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不知何故,每次赴京参加书画拍卖,都怀着同样的心情。往来奔波了十几年,总喜欢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一是不敢叨扰京中的朋友,二是囊中羞涩,文人玩赏的小襟意识愈来愈顶不住飞涨的拍卖行情。浅尝辄止,偶尔也只带走几张尺牍之类的小纸片,基本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年前,当翻开快递公司送来那本嘉德四季拍卖的古籍善本图录,仍禁不住怦然心动,那是我渴望已久的徐志摩手札,小小几页笺纸,短短两百余字,写得疏密有致,读来文采斐然、字字珠玑。原本抱着“曾经我眼即我有”的信条早已烟消云散,再看估价则五万起拍,顿生染心,终于忍不住再次踏上征程。
我已身陷其中,无法自拔,横竖要了这件价格不菲的志摩书简,一槌下来,竟然四十五万!如此心仪之物或许可遇而不可求,价昂价廉倒要看运气,活该你喜欢!
陶太太:
别来忽已两匝月,时光真快。蜜饯的日子更飞得快,早想奉书总是懒惰。小曼又病目不能写字,故京友处竞未通一字,想已遭怪不少,你们一家小好吗?小芳久久不见,最念。能写信来甚慰,孟和近况何似,乡居完全闭塞现代,久不见,无从知朋辈功力如何?
南方天冷未可轻视,前晚西风如虎,微霰满庭,小曼冻得像刺猬,一步不能移动,幸有壁炉小火慰情,聊胜无。北京花窖中红梅想已艳放,北海溜冰或已开始,大好阳光今年没我们的分,怅极!
北新李小峰曾函来嘱转求《玛丽》译本,如无特别困难,何妨即交付排印,此番必不致白叨也。学术讲演竞成事,孟和功不浅,《赣第德》已译完,想试写小说,令弟曾在京否?希代道念。
志摩敬候 曼附
初六日
收信人是陶太太,是陶孟和夫人沈性仁,民国名媛、嘉兴沈氏三姐妹中的老二。早岁赴日本长崎留学,后入北京女高师,1917年与北大教授、社会学家陶孟和结婚。五四期间,她把外国话剧《少奶奶的扇子》译成白话语体《遗扇记》在《新青年》上发表,一度搬上舞台演出。1925年翻译房龙的《人类的故事》,曾在国内掀起过“房龙热”,此后她还与徐志摩合作翻译了《玛丽・玛丽》,引起了文化界的广泛关注,特别受到好友林徽因等人的激赏,哲学家金岳霖戏赠一联:“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足见其才貌倾倒一时。抗战军兴,沈性仁随陶孟和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战乱与困苦使她的身体受到极度耗损,生命之舟在劫难途中倾覆,1943年3月年仅48岁的沈性仁遗下三女一子,撒手人寰。
注:陶孟和,原名陶履恭,浙江绍兴人。曾留学英国,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历任北大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建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赣第德》为伏尔泰名著,徐志摩译,1927年6月由李小峰主持的北新书局出版。
令弟即沈性仁三弟沈怡,抗战后任南京市长,联合国远东防洪局长。去台后曾任“交通部长”、“驻巴西大使”等职。
惦记着今年1月16日是徐志摩诞辰115周年的纪念日,总想写点什么,也不知写什么好,没想到正好翻着志摩的一封书简,此信写于1927年2月7日,从内容看像是志摩婚后发出的第一封信,显然重要,不然也不会花大价钱买回来。不难看出,其笔底温情间夹杂着几丝愁绪,曼摩恋爱胜利后的喜悦消失殆尽,字里行间不免留恋与京中挚友相处的快乐时光,案头一册志摩日记,检之《眉轩琐语》恰好印证这段时期志摩的几许落寞与惆怅,不妨拈录数句,权作一番稽考吧。
1926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九)
蜜月已经过去,此后是做人家的日子了。回家去没有别的希冀,除了清闲,译书来还债是第一件事。
至于我的译书工作我也不奢望,每天只想出产三千字左右,只要有恒,三两月下来一定很可观的。
按:志摩始译伏尔泰《赣第德》约四个月译竞。
1927年1月51日(农历十二月:寸八)
再过三天是新年,生活有更新的希望不?
1927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一)
愿新的希望,跟着新的年产生,愿旧的烦闷跟着旧的年死去。
《新月》决定办,曼的身体最叫我愁。一天二十四时,她没有小半天完全舒服,我没有小半天完全定心。
给我勇气,给我力量,天!
1927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六)
乍起怕冷贪懒,东偎西靠,被小曼逼下楼来,穿大皮袍,戴德生有耳大毛帽,一手托腮,勉强提笔,笔重千钧,新年如此,亦苦矣哉。
按:此即是复“陶太太信”之时耶?不得而知!惟信所署日期即是当日。
爱的出发点不定是身体,但爱到了身体就到了顶点。厌恶的出发点,也不一定是身体,但厌恶到了身体也就到了顶点。
最容易最难化的是一样东西――女人的心。
今年我要出一本文集一本诗集一本小说两篇戏剧。
按:合信中所述“《赣第德》已译完,想试写小说。”
1927年5月11日(农历二月初八)
闷极了,喝了三杯白兰地,昨翻哈代的对句,现在想译他的《瞎了眼的马》,老头难得让他的思想往光亮处转,如在这首诗里。
天是在沉闷中过的,到哪儿都觉得无聊,冷,
读到这里,恍似隔雾观花,一鳞半爪的文字不时渗出片片愁云,隐隐的有些无奈,我感同身受,心情也变得怅惘起来。谁会相信,新婚伊始,刚刚才过了两三个月,偏偏有了这番言语,大概小曼定是做不来居家太太、曼摩也断断成不了柴米夫妻的吧。爱情与生活的矛盾就此产生。
青年时代,崇拜过徐志摩,认真读过他的诗集,还曾摘取其令人心醉的经典语录,抄来博取恋人的芳心,三十以后几乎搜罗了他的全部著述,更是萌生邂逅志摩手泽的奢望,志摩情结源自乡贤陆小曼,而坊间大都视小曼为红颜祸水,仿佛志摩的罹难,全是小曼所累,那年他才34岁,是天妒英才呢?还是志摩心中时刻放不下京中的林徽因呢!我无言以对。
今春多雨,申城依然淅沥下个不停,我独自踱进书房,向隅兀坐,心好像也没有暖起来的希望,蓦地又想起一件说来可笑、常被人嗤笑奚落的伤心事来。
十几年前,我有一帧曾在陆小曼卧室挂过的志摩相片,据小曼表妹吴锦回忆:小曼不止一次跟她讲过这件奇事:志摩坠机的那天中午,悬挂于客堂镶有志摩照片的镜框突然掉落下来,框摔碎了,玻璃划破了志摩的相片,小曼预感这是个不祥之兆,嘴上没说,心却跳得厉害,第二天一早,果然传来了志摩机毁人亡的噩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