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散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节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节散文

教师节散文范文1

关键词:教师 传道 境界

当前,大部分人对于优秀教师的评判,是以教学方式和技能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标准的。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的高境界教师来说,这些都是次要的,更为主要的评判方式是看这个教师教了什么、如何教,以及对学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古今之大师教书育人,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授业、解惑、传道。

一、授业――知识型教师境界

“授业”这是教师的第一重境界。

所谓“授业”,即按照语文教学目标,将教科书里的教学内容兢兢业业地教给学生,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这类教师占了大多数,始终奋斗在教学一线,教学生听、说、读、写、译,乃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①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从语言的本质作用来看,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准确而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但此类教师一味地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

诚然,这些教师是严格按照《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里的要求兢兢业业地教。他们一部分人经常采取灌输、填鸭的方式,另一部分人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会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质上说,这两种教学方式只是达到了将知识从他人口中传授到学生脑中的地步,唯一的差别就是方式不同罢了。

对于知识型教师而言,他们或许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扮演着技师的角色,只承担教书的责任而避开了育人的重任,认为只教授给学生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此类教师我们也经常见到,在课堂上他们讲得眉飞色舞,不时引经据典,但是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却毫不关心,认为这些和自己的教学成绩毫不挂钩。尤其在上文言文阅读课时,教师更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课堂只是简单“授业”,丝毫没有“解惑”,更遑论“传道”了。

总之,这一境界的教师,他们的课堂特点是唯上、唯书、唯教参,缺乏主动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只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②始终扮演着知识搬运工的角色。

二、解惑――专家型教师境界

“解惑”此谓教师的第二重境界。

这类教师以教学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们能够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解释和解决。同时,他们还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经历,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困惑给予指导。

这类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精英,是一种高级的人才资源。他们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怀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深入教学中,积极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不仅把教学当成职业,更当做了自己的事业。他们不囿于教材,不局限于课堂,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及困惑;帮助学生丰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这样的教师,既不纵容学生,又不迷信教材,对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把自己捕捉的信息进行提炼与整合,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疑惑时点拨,在学生认识“出轨”时扶正。③

此境界的教师不仅能为学生解惑,更能为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解惑。面对当今学校里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别人疑惑时,他们能够凭借自己敏锐的感知来找到答案,给社会群体解答教育中出现的一些困惑。

三、传道――大师型教师境界

“传道”是教师的第三重境界。

“传道”究竟传什么“道”?古代教师以孔孟圣贤作为传授的“道”。那么,对于当代的语文教师而言,究竟什么才是“道”呢?可以确定的是,这个“道”和教师的知识构成及文化底蕴有紧密联系。它以教师的传统文化为功底,结合教师的经历,形成了包含中国优良传统在内的正确的人生观。

此类教师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学之后,突然有所顿悟:自己应该传授给学生自己的“道”,而不是纯粹的知识。这个“道”可以理解为道德,也可以理解为教师经过自己多年积累所形成的文化底蕴和人生观。《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是孔子之教的四项教学内容,这四教中,除文教外,皆属德教,且文教中亦包含有德教的内容。可见,孔子培养人才,始终把德行放在首位。以他评论马为证,孔子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也就是说,一匹好马并不是看它的力气大,重要的是看它的德。如果一匹马力气再大,能日行千里,但无德,那么这匹马就不能称之为好马,人亦如此。如果一个人只有文才,无德,同样不能称之为人才。

可见,对于大师型教师,我们要跳出原先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定位,重新认识教师职业的性质,这样才能使他们的精神生命在职业生活中得到激活。因为大师型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之揭示,只有在知识的价值不再那么炫目而是相对平实、知识的形态不再那么凝固而是加速膨胀、知识的获取不再那么单一而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才显得不仅有理论的依据,而且有实践的需要。④

在当代,我们与其痛哭国无教育大师,教育现状令人堪忧,不如励志提升自己的境界,使自己从专家型教师跨入大师型教师的行列。

总而言之,知识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大师型教师,只是凭借理论对教师素质分类的结果,这样分类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明确努力的方向,最终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注释:

①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

②余文森. 论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 能师 人师[J].中国教育学刊,1997(4):17-20.

③陈娜.试论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J].新课程研究,2008(10):84-85.

④叶澜.教师职业的本质[J].教师之友,2002(2):1-1.

教师节散文范文2

    那么,如何去追求较高的教学艺术呢?本人在此谈几个例子,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事例一 

    为了一节公开课,半夜爬起来写教案。如在参加顺德市中学教师“六个一”教学能手的竞赛。其中的一个“一”就是“上一节好课”。这堂课是到市里面的学校借班上课的,上课前两天抽签,给你两天的时间准备。当时抽签后,心里就很慌,这个慌不是怕拿不到奖,而是怕“出丑”、“丢脸”,怕面对陌生的学生控制不好课堂,更怕在顺德的语文老师和十多位专家组成的评委面前出丑。所以,抽签后的两天里,真是寝食不安,心里一直在思索如何去上好那一堂课。有一个晚上半夜醒来,突然想到某一个教学环节的处理不是很好,恐怕第二天醒来后又忘了,于是就马上爬起来,拿笔记下来。就是这样,虽然没有达到“茶饭不思”的境界,但也煎熬了两天两夜。课后评委认为这堂课有三个特色:自主、开放、有序、创新。特别是有序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严谨和有序,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专家、同行长辈的评价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与支持。最后本人也顺利通过了“六个一”的过五关斩六将的考验,被评为顺德市“教学能手”。“六个一”比赛结束后,本人对这次比赛认真地作了思考和总结 ,从中得到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在成绩面前,心中只觉得手中的教鞭的份量更重,我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在回过头去想一想,上公开课、比赛课对一个正在成长的年青教师来说既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难得的机会。一直以来,无论承担任何级别的公开课,我都把这种“煎熬”作为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的难得的机会。这个事例,我要说明的是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事情才会做得更趋完美,教学也是一样。 

事例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博览群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知识修养,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才是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为了提高作文课堂的效率,在作文教学上,本人就是运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提出,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主要是由其学习方法来决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一份公报中也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运用这一理论作为指导,备课时我大但地打破常规,不是将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组织材料作为备课的重点,而是把学生的学法作为备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一、 宏观上,将泛读、精读、揣摩与写作结合起来。叶圣陶先 

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作文训练时,我都会找一些文章,作为范例,这文章的内容不一定与此次的作文有关。它的作用是让学生从中吸取养料。 

    二、微观上,通过范例教给学生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标题的艺术,人物描写艺术,文章开头、结尾与过渡的艺术,文章的修改等。作文教学的备课,我就是将这些方法作为备课的重点,通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远的不说,就上学期,我所担任这个班的学生参加作文竞赛均获好成绩,班上的周志成、盘洁霞等五位同学的文章在全国有影响的杂志《中学生阅读》上发表…… 

事例三 

教师节散文范文3

现将相关事宜公布如下:

一、大赛主题

本届大赛围绕“基于问题解决的作文教学”的主题进行。从“我的作文教学观”“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两个层面展开写作。“我的作文教学观”要求立足作文教学发表观点,可以是作文本原思考、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性文章,也可以是作文教学反思、作文教学评价、作文考试等言之有物的文章。“我的作文教学实践”突出作文教学探索成果的展示,可以是课堂实录,可以是教学设计、校本教材章节摘选、作文教学序列实践探索、作文教学故事、师生写作档案、教研活动纪事,也可以是课题研究报告等具有实践真知的文章。

二、参赛对象

全国各地初中、高中、中等师范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研员、高等院校语文教师、中学育工作者。

三、论文评审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本次大赛设有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四个奖次,获奖结果将在第三届“三新”作文研讨会现场公布并颁发获奖证书。获奖名单将于大赛结束后在本刊公布。论文评审过程由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理事会专家评审团指导,《新作文》杂志社编辑部执行,并接受读者大众评审团的检验。

四、投稿要求

1.每位参赛者可同时参加“我的作文教学观”“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两个层面的写作比赛,每人最多可投两篇。教师下水文及指导的学生优秀作文不参与此次评选。参赛论文严禁抄袭,不可一稿多投,已发表的文章不在参赛之列。字数控制在1000-5000字之间。

2.请将个人姓名、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号码、电子邮箱附在文章最后,方便及时联系。

3.本次大赛专用投稿邮箱:。欢迎以电子版的形式投稿,来稿请使用word文档并以附件形式发送。发送主题为:三新参赛+作者姓名+主题(教学观/教学实践)。

4.每篇参赛论文需交评审费用50元。

5.评审费邮寄方法:

(1)邮局汇款。邮寄地址:山西太原市柳巷南路云路街小区2号楼新作文杂志社;030001 新作文杂志社(收)

(2)账号汇款。汇款户名:《新作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账号:04136501040003117(中国农业银行太原金穗支行)

五、大赛时间

2016年9月1日――2017年3月底

六、其他

1.所有参会者均可获得加盖新作文杂志社和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公章的获奖证书。

2.评奖过程中收到的论文会陆续择优发表于《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上,供全国广大读者品鉴交流。

3.参赛优质论文的作者将有机会在第三届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的自由论坛上阐述教学主张。

关于此次大赛更加详细的内容,欢迎关注微信:三新作文(sxzw5610)

QQ 咨询 :279463773

电话咨询 :0351- 4193845

新作文杂志社

教师节散文范文4

关键词:历史 初三 问题 解决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初三年级历史教学是一个重头戏,在考试中占有重要位置,历史知识也会对学生对祖国、世界的认知有一定的影响,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进行有效的新课解说

可以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大家对历史这一学科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这个偏差导致部分学生在初中一年级、二年级的历史成绩不够理想,一些基本知识的记忆淡化,加重了初三年级历史教学的任务。不过即便如此,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们也不能使新课变成复习课,也不能继续沿用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新课的解说要建立在熟练驾驭教材的基础之上,时刻谨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发展融合到一起,从听、背知识,转到创造性运用、理解知识方面,帮助学生将新课的知识与之前的历史知识形成体系,通过历史人物、事件的了解,以时间为纽带引领学生畅游历史,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开启课本、教师、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二、把握历史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初三年级的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初三学生知识机构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看也是素质教育所必须的。作为初三年级的历史教师,相关的备课、测评等教学工作,必须按质按量的完成,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拔苗助长”。对初三年级课程体系中历史教学的地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喧兵夺主,不越位,不与其他课程标榜着增加学生负担,根据情况制定教学要求。只有把握好初三年级历史教学的定位,才不会让素质教育成为一纸空谈,才能够保证历史课堂教学不会越位,也不会使其流于形式。

三、重视测评方式的多样化

测评,须让教师能够了解自己教学的效果,能够有效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进程等,以期达到激励学生上进心的成效,提高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平时要注意淡化期中、期末考试,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测评活动。另外,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教师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要给予学生正面肯定,以此来发掘学生的潜力。通过日常测评,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客观评价学生的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测评须摒弃死记硬背的现象,转化为能力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的热点,采取开卷考模式,出一些灵活的题目,可以尝试避开学生现有水平,准许学生查看教科书和相关资料,而后教师对其回答情况进行评分。

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倘若学生接触不到具体的材料,不能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就无法形成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能够独立进行有效阅读。历史阅读范围较广,其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就是会读教材、资料、图表等。教师可以教材为例,帮助学生学会提取和加工资料中的信息,阅读中收集与提出的问题相关的内容,形成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讲解示范,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笔者曾尝试精心挑选练习题,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然后进行解题过程示范,将分析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五、进行教材的个性化设计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也掌握了较多的历史知识,历史知识的贯穿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对教材进行使用的时候,要进行个性化设计,在使用中要依据三个层次,一是依据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二是依据课标使用教材,三是根据课改理念整合教材。以上三个层次,想要达到第三个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具备历史学者水平,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达到第二层次教育的同时追求第三层次目标的实现,这也显示出了初中历史教育的特点。

六、学会对历史人物评价

学生要学习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发展方面的需要,也有学科本身的需要。历史教育不只是追求学术,最终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基本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最初接触,很多不是来自于我们课堂上的评价,而是一些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但是它们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超过了对学生教育的高度,学生也极易先入为主的认定某个人,会对历史教学产生一定的阻力。不过,倘若我们利用的恰到好处,则会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如笔者在活动课《我看拿破仑》中,笔者提出问题:“拿破仑的成功,是英雄造时事,还是时势造英雄”,就此开展小组活动,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查找资料,进行讨论,最后确定一名中心发言人,在课堂上阐述本小组的观点,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学生渴求知识的愿望强烈,对一些事物和事件喜欢辩论,争个明白,这其实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总结:综上所述,历史教学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力求将初三历史教学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针对存在的相关问题找出有效方法予以改进。

参考文献:

[1]盛殿春.情感教育让历史教学妙趣横生[J].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04)

教师节散文范文5

一、为何教――美化童年生活,丰富生命底色

古今中外的诗论对诗歌的功能见仁见智,有“教化”说;有“兴观群怨”说;有“歌诗合为事而作”之说,对于稍有语言和人文素养的现代人来说,有了诗,沉重的身体容易变得轻盈;浮躁的心情容易化为平静;烦躁的脑海容易得以安静。对一个人来说,童年是其一生的根基与核心,如同树木一样,那最初的美好岁月被记录在了年轮的最中心。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儿童诗在儿童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节奏、韵律和内在的美感,对儿童的性格优化起着重要作用。一个经常诵读诗歌的儿童,他的耳中溢满了春笋般活泼的生命旋律;他的眼里装满了鸟鸣蝶舞和云开花笑的真趣;他的心中拥有了更多的天真、单纯、爱和神圣。在成长的过程中,他耳濡目染的人和事,都会罩上了一层美的光晕。如果一个人能永葆这样的“赤子之心”,也意味着他的生命底色是健康而美丽的。

二、教什么――抓住语文共性,突出体裁特性

被选入教材的现代儿童诗,首先是作为一种语言载体入选的。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教的就是作为语文的现代儿童诗所具有的语文性,也就是关于字、词、句、段的教学,关于阅读和理解。

但是,现代儿童诗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文本载体,“教什么”还有其自身的特性。首先,它在形式上具有“短句、分行、押韵、讲究节奏与韵律”的特点,便于抒情、便于诵记。其次,它在情感上具有强烈的儿童色彩,而淡化思想的深刻性,即“情动于衷而发于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代儿童诗语言的天真精炼决定的。再次,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诗歌本身是一种富有含蓄性的形象艺术。现代儿童诗在生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并依赖想象展开巧妙的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探讨诗歌的艺术构成,如音韵、节奏、意象、情境、联想、想象、情感等。可以选择一两个这样的艺术元素针对具体作品,引导学生体会现代儿童诗在这些方面所表现出的特有的美感。特别应当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情感,指导儿童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述,提供有效的鉴赏方法,逐步培养和提高儿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总的来说,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和习惯,“得法课内、得益课外”,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来巩固拓展课堂教学,实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

三、怎么教――以读贯穿始终,以讲辅助阅读

“诗以声传,行之久远”,儿童诗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它特别适合朗读。加强儿童诗歌的朗读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能强化记忆。儿童头脑中积累的大量精彩的语句,绝大多数是诗句。加强朗读,是达到快速识记的有效途径。二是能渲染抒情。很多儿童诗通过反复朗读能逐步渲染出抒情效果。三是有利于诗意的理解。再三诵读,能把诗所表现的生活情趣、事物理趣渐渐地浸泡出来。于漪老师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文学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读诗,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指的是用普通话读,声音响亮,字清句准,即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要按句逗停顿,不重复字句,不顿读。流利是指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能读出句与句之间、短语段之间的间歇,连贯流畅,速度适中。有感情是指要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恰当;读出轻重缓急,比较准确地表达出诗的思想感情。可见,诗歌对“读”的要求比较高,儿童在读诗时教师要适当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读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叶圣陶对“讲”在“读”中的“度”和“法”有两个精妙的比方:“或扶其肩,或携其腕……诱导并启发,讲义并示范。”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要舍得把充裕的时间给儿童自由读,扫除字词的“佶屈聱牙”把一首诗读得“朗朗上口”。之后,再指导儿童读出诗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和抑扬顿挫,以表现出诗句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以及节奏变化,进而体会出诗句的思想感情。如通过教师范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最后一节:“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学生读的语气逐步加强,容易读出少年儿童绿化祖国,美化环境的豪迈气度,让诗的魅力召唤他们投身到植树造林的光荣行列里。在指导儿童理解诗的内容方面,教师要精讲、善讲。儿童诗中关键的词句,是一点就破,一破就没有想象力的,深挖儿童诗的微言大义会把儿童诗教得不是诗。其实,生活阅历是诗歌最好的解释,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是谁为我们安排下这幸福生活”中的“谁”,儿童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理解为“家长、老师”,也就行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有能力理解出诗句中的“谁”指的是党和人民。

教师节散文范文6

关键词:初三复习;语文;知识

语文复习是一个枯燥的过程,但是却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努力做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把握好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对于语文复习,采取阶段性的复习手法,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而对于初三语文复习来说,早点进行能够减轻学生的压力。

一、早开始,早梳理

将教学和复习结合起来,能够将时间利用起来,避免了教师因为害怕没有充足的时间复习而迅速、草率地讲完新课,而一边复习一边上课,两者结合,学生的压力也相对小了许多。积压起来一起复习会让学生产生烦躁的心情,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压力,总觉得内容太多,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或者总觉得自己落下了某个知识点,而这个知识点肯定会在考试中出现,因而时常心中忐忑不安,紧张不已。因此,从进入初三就开始复习是最好的方法。

二、全面复习

语文复习离不开语文课本,对于语文课本上的考纲,应该严格执行,对于知识点要求完整地进行整理。对于初一初二课本的古诗文、古诗在上课前默写、背诵一两篇,一个学期结束后,就能够对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古诗词、古文的记忆力。除此之外,引导学生按照考纲内容,对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出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力。在全面复习中,多阅读、少做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长久以往,学生的阅读量会增加,而答题技巧也在日积月累中得到了训练。

三、结合考试题型,由浅到深复习

语文考试题型是十分多样化的,如果将所有的题型融合起来进行训练十分的耗费时间和精力,而且效果也不好。所以,可以将六册语文书融合起来,用大分类来分六册语文书,按照每个分类进行复习,也就是专题复习。然后还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题目,不可盲目做题,在批改学生的作业、试卷的时候,找出大多数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然后找题目让学生进行训练。题目应该由浅到深,逐渐递增。若是一开始就是难度偏大的题目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要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分析、找出关键字、词、句。

四、掌握要点,找出关键

语文复习中,知识点的掌握十分重要,考试经常围绕着知识点来出题,所以,学生对知识点的不理解直接导致在考试中拿分不高。所以,在复习当中,应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对于考试题目,应该帮助、引导学生发现解答题目的技巧和思路。

在复习中,学生很容易感觉到疲惫,所以需要教师在复习的时候增加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用一些故事性的资料、趣味性的图片来进行语文复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而通过竞赛法、知识抢答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当然,课堂气氛的活跃也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减轻压力。时不时在课堂上举行辩论赛能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查找资料,对于问题的分析也会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