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李清照的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1
关键词:资质聪颖 多才多艺 女作家女词人
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她不仅是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英雄和女革命家,她还是一位有才华的女诗人。她的文学创作在近代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就象我国宋代伟大的女词人李清照。她们的生活和创作都是分为了前后两期。虽然看似有些许相似,但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其创作的艺术风格还是大有不同的。
一
李清照在创作上,生动的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经历。在生命早期,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所以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离愁别绪,不乏风韵优美之作。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随着丈夫的出任,夫妻暂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李清照甜蜜宁静的心弦于是弹奏出一首首略带苦涩和忧怨的望夫词,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她晚年作品中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通过描写深秋黄昏的景色及感受,委婉曲折的表现了词人的国破家亡,夫死独守,饱经忧患和离乱生活的哀愁。李清照的诗词,不仅仅写个人情感,也关注国家兴亡。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谓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从中我们看出词人忧患余生的孤寂心情,流露出对故国的眷念不忘和国运盛衰之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现了诗人激昂慷慨,气壮词雄的爱国精神。
秋瑾从小读书很多,崇敬历代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她和李清照不同的是她的婚姻不幸,常有“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谢道韫》)“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精卫石》)之叹。她前期作品,也多为咏花明志,思亲述怀之作,秋瑾在她前期词作品中,还明显看出受李清照影响,秋瑾词《菩萨蛮 堪怜一片帘前月》有“月色入高楼,相思两处愁。”李清照词中就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两处闲愁。”秋瑾词的《金缕曲 凄唱阳关叠》:“月满西楼谁伴我”,李清照词就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李清照前期词的语言风格是清新自然,喜运用口语,所谓“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秋瑾词的语言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象上文中的〈相见欢〉,还有“陈瓜果,无限心事,背人偷诉。”(《玉交枝 金针度》),“忆到今宵人已去,谁伴我,数更筹。”(〈唐多令 肠断雨声秋〉)“清香暗度,知庭角梅开,寻时怕误。”(《 齐天乐 朔风萧瑟》)语言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寓风韵于字里,见清新于行间,极富生活气息。1903年秋瑾进京后,阅读新书报,思想日趋先进,益感家庭如囚笼,无可忍耐。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需补,为国牺牲敢惜身。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鹧鸪天》)
秋瑾后期的诗词由于所处朝代的影响,气势宏伟,风格雄浑。读她的诗词可以明显地感到一种奋发飞扬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激情的英雄主义精神。她为了民族的解放临难不苟、从容就义,正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真实写照。
二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2
关键词:李清照 词 艺术风格
李清照(1084-?),宋代著名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家学渊厚,天资聪颖,加之勤奋好学,阿终于造就“直欲压倒须眉”的才情,成为“婉约以易安为宗”的一代词人。
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纤细敏感,加之人生道路的坎坷,创作了不少美丽动人的诗词,在中国封建社会堪称一颗明星,光焰照人,直压须眉。李清照的词极尽情之笔墨,千百年来被人传诵,其中许多词句成为千古绝唱。
她将自己一生的欢乐与哀愁婉转而简约地表述在自己的作品中。在李清照人生乐章中,前半部分的主旋律是欢乐,是风和日丽,是鸥鹭碧空,是一种令人向往不已的境界;而它的后半部分的主旋律是悲凉,是风雨如晦,是“谁家横笛吹浓愁”,是一种使人沉重伤怀挥之不去的况味。她抒情有时较直率,但无柳永的“俗”,却隽永有味;而温柔细致,却无秦观的“妩媚”和周邦彦的“玉艳珠鲜”。她的词虽达不到苏轼的清旷境界,但在婉约词中,即使抒写淡淡的哀愁,却常会给人以清颖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说的她的“婉而隽”的词风。下面就李清照的词的艺术风格作初步论述。
一、自我形象的艺术化
李清照以其高超的艺术腕力,用词这种文学样式来为自己作传,表现自我形象,并使其自传化、艺术化。从李清照词的内容来看,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的是词人的清高、坦率、天真和少女、的多情相思形象;壮年、老年时期,主要表现的是飘泊、悲苦、孤寂和凄凉忧愁的老妇、孀妇的形象。李清照词中的自我形象,我们可以用“瘦”与“愁”来概括。“人比黄花瘦”、“绿肥红瘦”、“新来瘦”等交替出现。“瘦”一下子揪住了我们的感受,并在我们的不断理解中逐渐清晰化、具体化。“薄雾浓云愁永昼”、“怎一个愁字了得”、“从今又添,一段新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闷损栏杆愁不倚”等时隐时现。这样就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李清照这个满含愁情,外形清瘦的词人的形象。“愁”是其内在形象,“瘦”是外在形象。正因为内心聚积的“愁”,才使外形表现为“瘦”更加剧了内心的“愁”。易安词正是通过“愁”与“瘦”的整体自我形象,而表现出了词人“愁”与“瘦”的整体意蕴。她的词是她生活道路及思想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是艺术化了的自我心灵的直接而坦率的倾吐。例如她在《点绛唇》中大胆真率地塑造了鲜明生动的自我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后慵态可掬的娇美情态,下片笔锋转折,细致地刻划了少女的羞态和娇憨神情。通过见客羞走、倚门回首、嗅青梅等一系列细节,将活泼而调皮的少女形象刻划得呼之欲出,非常细腻真切。
二、委婉、含羞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生于宦门之家,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她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加上天资聪颖,自小才华出众。婚后与丈夫志趣相投,感情融洽,并得以与众多书画名家交往,便沾染了一种倜傥的丈夫气,形成她洒脱不拘、清高傲岸、自信爽快的性格。她的词虽也多以个人生活境遇为题材,抒发内心情感,但好胜的性格、过人的抱负,使她的词作抒情直露,含蓄中带着劲直,时时显出明快疏朗的风格。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词写别前对别后的设想。起头五句围绕一个“慵”字落笔,香炉冷,被乱摊,奁尘满,日高升,这些日常起居环境的描写,细致地表现了词人慵懒不整、无心无绪的愁怀。接着笔势一纵,“生怕离怀别苦”脱口而出,直抒衷肠。而“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婉转曲折中似有一股压不住的愁思,巴不得一吐才快。又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寄情于物,抒发了深沉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怀,直吐胸中悲苦。南渡以后,国破、家亡、夫丧给李清照带来诉说不尽的悲痛,表现在作品中,词风更加跌宕沉博,表达更为劲直。
三、擅长用铺叙白描手法,创造清切婉丽之美
李清照性格直爽,抒情委婉深挚,善于用铺叙、白描手法,通过叙述日常生活的一些片断、琐事,捕捉最能表现心理活动的细节,往往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中,描绘出鲜明动人的形象,表现清切婉丽之美,用笔浅直简捷。如她早期所作的《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此词以洗练的笔法、质朴的口语对景物进行线描勾勒,一幅水波浩渺,红荷凋残,山色青秀的秋色图出现在眼前,并把水光山色、眠沙鸥鹭拟人化,分明是自己舍不得离开荷湖鸥鹭,反说鸥鹭对自己有情,不舍得她离开,极富情趣,表现了词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又如南渡后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用白描手法信手写尽她万端无绪的慵懒之态。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欲语泪先流”。“闻说”、“也拟”、“只恐”用虚拟手法写游兴,表现女词人瞬间的心理变化和凄婉的情思。最后以“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结,把无法抑制的愁苦一泻而尽。用情深挚浓厚,下笔却极为平易浅直,朴素自然。
四、工于造语,善用叠字
在现存李清照的词作中,运用叠字的句子约占其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句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描摹形状景物的,如“寒日萧萧上寒窗”(《鹧鸪天》),“淡云来往月依依”(《浣溪沙》),“萧萧两鬓生华发”(《清平乐》);另一类是抒情表意的,如“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怨王孙》),“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等。尤其是《声声慢》中运用的叠字,达到了奇绝的妙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开首连用十四字组成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女词人用有限的文字,抒发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显现了她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寻寻觅觅”,突兀而起,反映了她后期孤独寂寞、精神恍惚的情态。女主人公像丢了什么珍爱的东西一样,东寻西觅。这“东西”可能是她前期的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也可能是她心爱的文物书画,也可能是昔日中原的盛世气象。“寻”、“觅”两字作重叠,家国衰亡的双重打击的剧痛和不堪忍受的哀伤、孤寂,便极其概括、形象、委婉、含蓄地全部表现出来了。
总之,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广取博采,多方继承,在婉约派中独辟蹊径,大力创新,独具特色,创就了有名的“易安体”。清朝沈谦在《填词杂说》中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参考文献:
[1]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济南出版社,1990,12(1).
[2]周建华.再度审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赤峰学院学报,1995-2006,26(5).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3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活泼清新,语意隽秀。《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
(来源:文章屋网 )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4
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
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
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5
【关键词】培养 诗词 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49-01
中国是诗的王国,古诗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培养学生鉴赏和继承中华民族灿烂辉煌文化知识是每一位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责任。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
一、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诗歌的标题就像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借助诗词的标题就可以准确的把握诗词所写的内容及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标题就告诉我们季节、时间。一个“喜”字也反映出了诗人的思想情感。诗中第一句又是“好雨知时节”,“好”字与标题遥相呼应,就确定了诗人的思想情调。又如这些标题《卜算子-咏梅》、《咏柳》、《题》,语文老师就应该准确的告诉学生,从这些标题就可以确定这些诗就是咏物抒情诗,借物(动物、植物)来抒发诗人的情怀的。
有些诗歌的标题通常含有“送”、“赠”、“寄”、“忆”等字眼,这样的诗词往往是临别抒怀、留别、赠别、遥寄、牵挂等内容。如李白的《赠汪伦》。而有些诗词的标题则有登高望远、思乡之意,如杜甫的《登高》,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
二、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下面的小序和注释
有些诗词都有小序和注释,但是这些也恰恰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而这些也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古诗词的“序”、“注释”或者交代了诗人的创作时代、背景。写作缘由,经过,当时的处境等等,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鉴赏诗词时绝对不能忽视这一个环节,它对于我们准确的理解诗词思想内容至关重要,它也往往是破解诗词鉴赏的暗示或者提示。
三、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
任何诗词作者的表达都离不开诗人个人的处境和社会大时代背景,诗词人的生活与诗歌的内容是无法分割的,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诗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思想状况,惯写内容,写作风格,以便学生准确的领悟诗词内容,把握诗词人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大多数学生熟悉,也了解李清照。李清照的词是以人生经历南渡为界的,分为前后两期。李清照前期词大多是欢快的,主要描写少女惜春、怨别、闺阁生活的内容,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特点。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是典型的少女欢快情怀,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是典型的惜春怜花之情。
李清照南渡之后的词就不是这样了,建炎二年(1128),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又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著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时候她的词的格调大变,那种“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悼亡思念情调漫卷整个词面,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对旧事的深情眷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无以寄托的失落,和独自黯然神伤的神态跃然纸上。
四、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诗词内容,通过意象创设的意境,去破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思想情感、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许多意象都是被固定下来具有特定意义的含义。如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纯净洁白。“”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松柏”象征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禾黍”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等等。
意境是诗人将思想情感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艺术境界。诗词中诗人往往通过不同的意象的组合来创设了一种意境,在这一方面马致远可谓是一位高手,他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一个典型的运用多种意象组合成一种意境的成功范例。语文老师可以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去领悟意境的创设。
在意境的创设上,诗人往往是或雄浑壮阔、或沉郁顿挫、或幽情明净、或开阔苍凉、或静谧和谐、或辽阔高远。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应该准确把握诗歌的意境,以便更好的鉴赏诗歌的主旨。
总之,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远不是这几点就能解决问题的,但是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摸索出来的。我相信,只要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大胆探索,长期坚守,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定会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的。
参考文献:
[1] 王云崖.论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3.
李清照的诗词范文6
关键词:点面结合 知人论世 比较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积累一定量的古典诗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因此,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一般都是以《诗词五首》的课文形式出现的,并且这五首诗词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一般教学都是利用两到三个课时完成。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此好像并不十分感兴趣,毕竟单纯的对一首诗的学习实在过于单调乏味,学生只是见一首学一首,学一首背一首,背一首忘一首。怎样让学生想学、乐学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笔者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教学古典诗词效果显著。所谓点,指对课文中某一首诗或词的学习,面则是对这首诗词的作者和作品方面知识的了解,点面结合就是指在教学中以这首诗为点引出一系列的与之相关的知识来。那么,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教学呢?实践中,我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方式。
一、知人论世
古典诗词产生的年代已经久远,如果当时的背景知识不了解,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理解,可能似是而非,可能牵强附会,可能断章取义,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作者和背景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更加准确的去理解、欣赏诗歌。当然,很多语文教师也经常这样做,但大部分情况下只是简单的介绍作者及作品。我觉得,了解作者作品不能只是浮光掠影、蜻蜒点水式的介绍,而应该是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去了解背景、认识作者、探究作品及创作思想。例如,学习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中的一首词《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首先应认识李清照,我们不仅仅要了解她的姓名字号,还要了解她的生平事迹,了解她与丈夫赵明诚的夫妻恩爱、兴趣爱好,了解她一生的两个时期,了解她南渡以后的不幸遭遇,甚至了解她的奇闻异事,否则,就无法赏析这首词。众所周知,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一代词宗”,为什么这首词却又如此豪放呢?应该明白: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在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消沉愁苦之作,唯独这一首却是例外。近代梁启超评价:“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而这些则需要教师适当的点拨。
我们不能为学习某首诗词而去学习它,课本选取的诗词只是一个窗口,应该透过这个窗口去察看更大、更美的古典诗词的世界。因此,我在教学这首《渔家傲》时,先指导学生自己去通过预习了解李清照人生经历,而在备课时则查看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料,如《宋词鉴赏》、百度百科上李清照简介、百家讲坛康震副教授讲李清照等资料,经过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整合出李清照人生经历的两个阶段:幸福的青少年时期和凄惨的中老年阶段。前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幸福的少女生活和甜蜜的婚后生活。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少年时期便能工善词。这一阶段她的词有:《点绛唇》(蹴罢秋千)《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多写少女情态和女儿情怀,词风清新自然。后来,她与太学生赵明诚两情相悦并且有情人终成眷属,二人志趣相同且能诗善词,共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甜蜜的生活。这一阶段她的词有:《减字木兰花》《醉花阴》《一剪梅》等,多写二人快乐生活、在丈夫面前撒娇情态和别后的相思。南渡以后,二人漂泊江南,情况逆转。尤其在丈夫赵明诚去世以后,李清照更是无倚无靠,孤苦伶仃。这一时期的词作有:《武陵春》《声声慢》等,多抒写背井离乡之愁,寂寞孤苦之状,词风哀婉沉痛。另外,南渡初期,她写过《夏日绝句》,在诗中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生要轰轰烈烈,死也壮怀激烈,以此讽刺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了解了作者的这些人生经历,不仅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李清照,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的这首《渔家傲》词。当然,我们介绍作者不同时期的诗词最好是学生学过的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这样更易于唤醒沉睡在学生脑海里的知识,引起他们的关注,更能调动他们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否则,可能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
《渔家傲》这首词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图。通过梦境设想与天帝问答,寄托自己对现实的失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据《金石录后序》载,南渡时,她曾经在海上航行,历尽海上风涛之险,词中写到的景象应该是这一段生活的外化。她从闺阁中走出来,视野逐渐开阔起来,写出这样的词也易于理解了。如果不了解李清照的这些经历,或者说是简单介绍,学生如何能够理解?当然,要把作者一生的主要经历搞清楚,可能需要半节课或者一节课甚至更多的课堂时间,有的老师不愿意“牺牲”这个时间,但我觉得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应该是尽一切可能去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而这种诗词教学方法正好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也符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人的发展”。
学习古人的诗词,要了解古人的志向抱负和人生经历。诗言志,他们的诗词都是在他们远大的志向抱负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中创作的,同时又以此来表明他们的志向和情感。如学白,我们应了解他“济天下”的抱负和高傲的个性,了解他漫游的经历和长安的阅历,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才能理解他“行路难,行路难”的慨叹,才能理解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意。学习苏轼,我们应了解他早年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他思想性格的影响,了解他宽大如海的胸怀和济世报国的人世精神,了解他人生经历的两个阶段尤其是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乌台诗案”对他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他“鬓微霜,又何妨”的执著,才能理解他“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伤感,才能理解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脱。
这样,学习了一首词,学生不仅仅对这首词有所认识,还对词的作者和当时的社会也有了较为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了。这个过程,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的知识,培养了探究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广博的知识储备在有形和无形中熏陶感染了学生的情操,有的学生甚至还有更大的启发,他佩服教师的学识水平,羡慕教师的知识储备,也要去主动追求,去了解更多的知识,而这个学习的过程则又是自觉的、主动的和有序的,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弄清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和现象时,当他们把新知与旧识融
会贯通时,他们又为自己的所得而快乐,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状态。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比较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典诗词,如果中学语文中的古典诗词教学还是单纯的就诗讲诗、就词论词的话,恐怕这种教学方法太过于呆板单调了。我们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于某一首诗词,而应该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联系已经学过的同一类型的尤其是同一题材的诗词,对于巩固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而运用比较阅读教学古典诗词可以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拓宽学习的领域,构建知识的体系。
例如,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可以联系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弃疾、陆游和文天祥都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人士,都历经“山河破碎”的沉痛和“身世浮沉”的坎坷,都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破阵子》中“可怜白发生”表现了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愤懑和老骥伏枥的志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表现了陆游年龄虽老、不忘报国的豪情壮志。这两者都有英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便只有在梦中去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爱国热情如此执著!《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表现出文天祥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与辛词“赢得生前身后名”异曲同工。三位诗人的诗词见证了南宋王朝的穷途末路、苟延残喘,比较阅读了这三首诗词,我们不仅对辛词的理解更加深刻了,而且更加为他们坚定地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之感,而南宋末年的那一段屈辱历史更加让人刻骨铭心!三首诗词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如一剂强效针注入学生的灵魂深处,为他们点亮了爱国的心灯,而单纯的学习其中的任何一首也达不到如此震撼人心的效果。这是爱国题材诗词的比较阅读。
古典诗词中有很多题材可以运用比较阅读教学,如边塞诗,唐代边塞诗是贯穿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始终的,并且出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如王昌龄、王翰、王之涣、高适、岑参等。学习王翰的《凉州词》时,可以比较阅读已经学过的诸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和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还有送别诗,学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以比较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高适的《别董大》等。另外还有山水田园诗、悲秋词等等,只要用心于教,致力于学,许多诗词都可以找到同一题材的熟悉的诗词来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