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队宣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战队宣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战队宣言

战队宣言范文1

记者:宋院长,沿江开发是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江苏经济新增长极、增强“两个率先”推动力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沿江开发是当前江苏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实施这一战略?对策选择至关重要。您作为该课题招标评审和最终成果鉴定的首席专家,能否谈谈自己在对策选择方面的运筹和谋划?

宋院长:好吧。根据开发战略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结合自己的调查研究和思考,提出六点对策。这里重点谈谈前三点。首先是:

一、战略资源的优化配置

记者:沿江开发首先需要开发的是战略资源。您看主要有哪些可资开发的战略资源?

宋院长:有土地、水、港口、人力等几大资源。其中,土地、水、港口是长江岸线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最受投资者青睐的是土地资源,最受政府部门重视与调控的是土地批租。因此,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沿江开发的关键环节之一。把握这个关键环节,一是沿江开发土地资源供应方式的创新问题。

土地作为沿江开发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资源,由于它的不可再生性,对它的利用必须遵循节约、保护、高效等原则。当前,沿江开发区域农用地面积接近总面积的2/3,建设用地占1/5,未利用土地占1/6。地均GDP和地均工业产值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平均水平高出15%左右;每万元GDP的生态足迹0.8439km2,只有江苏省平均水平的1/2。这表明,沿江地区的工业化程度和经济效率较高。

记者:可是近10年来,沿江地区建设用地不断增多,土地供求矛盾日趋紧张。沿江开发区需要更多的建设用地,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沿江开发区土地扩大的供应方式创新,已势在必行。具体有哪些新思路呢?

宋院长:新思路之一:多渠道扩大土地供应。扩大土地供应的来源有四个:第一,未利用土地。沿江地区未利用土地42.1l万公顷(631.6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5.84%,主要是荒芜地。根据南京市开发1 0%未利用土地的规划,沿江地区将有4.2万公顷未利用土地可供开发。第二,非耕地农用地。沿江地区现有农用地172.73万公顷(2950.8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4.96%,其中耕地127.90万公顷(1918.4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8.12%。现有园地、林地、牧草地与其他农用地的5%调整为建设用地,则沿江地区约有2.2万公顷土地可供开发。第三,耕地。如果沿江地区10%的耕地资源转化为建设用地,则又增加13万公顷的土地可供开发。第四,建设用地。无论是原有城市建设用地,还是新批工业建设用地,都有一定的潜力。如果能够挖掘其中20%的潜力,则有10万多公顷土地可供使用了。

记者:能发掘出这么多土地资源,真是太好了!

宋院长:新思路之二:“向城镇化要土地”。目前,沿江地区的农民住宅分散,占地较多,并缺乏生活配套设施。建立相对集中的农民住宅区,通过“农民城镇化”的途径,可以达到节约耕地、适度规模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双重目的。通过农民宅基地复垦、新住房用地节约而调整扩大建设用地,有一定的潜力。

新思路之三:“向外来人口要土地”。沿江开发也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农民进城必然带来城市人居与产业等建设用地的扩张。所以可实行适度的“地跟人走”原则。即以农民“自留地”与“宅基地”的部分(1/5左右),作为农民转移的“土地指标”,使用到流入地作为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的依据。

记者:宋院长.这三个新思路是在供应方式上的创新,可谓扩大沿江开发土地资源的有效途径。

宋院长:二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创新。

在沿江开发过程中,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创新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保护城乡居民的利益。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土地开发与利用而获得的利益,是沿江开发的“第一利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应将城乡居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先需要达到的民生目标是“安居乐业”。但目前对于多数城市市民来说,房价收入比过高,严重影响市民住房条件的改善。联合国主张,房价收入比应在3:1的范围内。而我国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往往达到10:1左右,甚至更高。不能仅仅把土地资源看作“城市经营”的生产要素,看作生财之道,而应首先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生存资源与发展资源。

记者:宋院长,目前,房地产市场有不少问题需要探讨。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房价偏高,很多人用毕生的积蓄几乎也难以购买小康水平或比较宽裕的住房。我们的干部应该多一点杜甫情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关心普通市民住房的改善。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上,有哪些新见解?

宋院长:首先,改变单一的商业性土地储备的做法,建立商业性储备与公益性储备相结合的土地储备体系。通过商业性储备,为城市经营性用地及高档房地产需求提供土地供应,并积累财政资金;通过公益性储备,为城镇普通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建设以及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建设提供必要的土地供应,从而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人文基础。实行公益性土地储备的做法,有利于解决低收入市民住房改善难的问题,我相信一定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再有,城市化是农民的盛大节日,“失地”是他们从农民转变为市民的起点与标志。但部分农民实际的失地过程往往是痛苦的,原因主要是补偿不足,利益受损。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农民失地不失“权”,分享土地开发与利用的收益并长期化。关于土地利用的课题研究,建议创新土地金融手段。

记者:怎样具体理解土地金融手段的创新呢?

宋院长:土地金融手段创新的主要方式是积极推进土地证券化。在实施征地制度改革,推动农村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前提下,土地证券化无疑成为两者的有效辅助手段。土地证券化将实物土地转化为有价证券,农民成为这些土地证券的拥有者。当国家要征用农民集体土地时,首先应该从农民手中购买这些证券,然后转让给开发用地单位。在农村土地转化为其他具有更高投资收益的商业居住用地时,农民就可以凭借其对土地证券的所有权获取长期收益。这一设想,对于保护农民利益有现实意义。同时,尚需要对土地入股、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问题进行探索与对策设

计,以解决当前土地开发与利用中的突出问题。

记者:这是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创新。战略资源的优化配置还有哪些途径呢?

宋院长:三是整合沿江港口资源。江苏沿江岸线分布着一批港口,充分发挥港口的作用,是沿江开发的重要支柱。有人主张着重发展“大进大出”的沿江运输体系,满足沿江工业大耗量、大耗水、大耗电的发展特点。我认为,应把重点放在“多进多出”上,提高长江水上运输的能力,使港口成为运输、储存、加工等物流中心,带动所在地与周边经济的发展。江苏沿江港口总的运力比较大,但过于分散,急需整合。

记者:具体应该怎样进行港口资源整合?

宋院长:借鉴国外实践经验,探索港口资源整合的理论依据,根据沿江各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可以将沿江十个港口(或港口区)划分为三大港口群:第一个港口群包括南京港、镇江港和扬州港,区内拥有南京长江大桥、长江二桥及润扬大桥这三座跨江大桥;第二个港口群包括常州港、泰州港、江阴港和张家港港区,区内拥有江阴长江大桥;第三个港口群包括南通港、常熟港区和太仓港区,区内拥有正在建设中的苏通大桥。三大沿江港口群中,我认为,第一港口群应以南京港为核心,即为南京组合港;第二港口群应以张家港为核心,即为张家港组合港;第三港口群应以南通港为核心,即为南通组合港。

记者:宋院长,对“组建江苏沿江港口集团”的构想,您有何见地?

宋院长:通过资本手段实现沿江港口战略联盟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组建江苏沿江港口集团。可以市场为导向、资产为纽带、几个主要港口为主体,组建符合经济规律的半紧密型联合体。这种构想有决策参考价值,通过资本纽带形成组合港是可行的,应通过这个途径促进沿江港口投资多元化。港口资源应实行开放式管理,不能把港口办成货主码头。关于“港口私有化”的提法,当前不宜作为政策口号,强调港口企业化与投资主体多元化等,似乎更为妥善。

目前,张家港保税区已被国家批准为“区港联运”的试点。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建立张家港组合港,使张家港保税区通过“区港联动”建成工贸结合、物流发达的自由贸易区,从而为沿江地区和江苏最大限度地分享国际贸易的利益,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

记者:这是整合沿江港口资源,实现战略资源的优化配置。第四是沿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宋院长:对。江苏沿江水资源主要是过境水资源,水量充沛,但废污水排放总量居全国第二,单位面积的排污水量居全国之首(2000年),存在水环境污染较严重、水资源利用不充分、用水效率不够高等问题。

记者:沿江水资源对于我省抢抓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建设国际性制造业基地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存在一些实际问题。我们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以趋利避害呢?

宋院长:目前,在实施沿江开发战略过程中,沿江各市县几乎都采取了雷同的模式,即实施以港兴市、以重化工为主的城市发展战略。近几年,我从长江源头的省市到江苏的近邻安徽,作过一些实地调研与访谈,话题都是如何保护长江这一黄金水道。调研的结论是,长江水污染的主因是沿江许多工业企业不能做到达标排放。因此,必须全面实施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有关政策法规.这只是“防”,还要“治”。我曾随省委常委王国生同志访问了日本福冈的循环经济试验基地,深受启发。发展循环型经济,是沿江开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途径。

记者:这是有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以上四种资源的优化配置都需要人来实现,所以……

宋院长:对,第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与对策问题。这里因时间的关系,仅突出强调一点:

我在研究沿江开发问题时发现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相当突出。当前,沿江地区正在建设制造业基地。制造业振兴的标志是“精工制造”,制造业的基础是熟练技术工人。但我国高级技术操作人才短缺,眼下高级技工只占技工总数的4%,江苏约占6%,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比例相差甚远。我省沿江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弱项之一,就是缺少高级技工。我省自主创业的各类先进制造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在江苏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都需要大量高级技工。因此,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是构筑承接世界产业转移与内资集聚大平台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议省教育厅根据我省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发展高级技工教育,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招生与毕业分配去向,为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更多的适用人才。

记者:宋院长,确实如此,开发战略是由人来实现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应为对策选择的重中之重。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下面请重点谈谈资本资源问题。

二、投融资机制的创新

宋院长:好,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投融资机制创新问题。

第一,应重视要素投入产出效果评估问题。

沿江开发是江苏培育经济增长极与新增长点的主要举措。科技部用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亿元投资新增GDP(亿元/亿元)和综合能耗产出率(元/千克)三项指标来综合考察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这一评估体系中,江苏省的强项是综合能耗产出率(第3位),就业人员劳动生产率(第4位);江苏的弱项是“亿元投资新增GDP”(第12位)。在综合排序中,江苏为第6位。 “亿元投资新增GDP”的排序,浙江、广东分别列第2、第4位,显然优于江苏。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美国经济学家格鲁特曼很重视“增量资本产出率”(每增加1亿元GDP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从江苏1981-2004年上半年投入产出效果来看,“新增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一指标的值,从1997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出现回升迹象。这与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资增加,投资结构变化有关,但低效投资增加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沿江开发中必须将提高投资效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

记者:资本要素的投入与其它要素的投入产出效果评估,是否应做综合分析?

宋院长:是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强劲的投资。新经济增长理论主张,决定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是劳动、资本、土地及其三者基础上的技术、管理等全要素。所以,第二要进行全要素投入产出效果评估。这个主张已经得到普遍地认可,各国的经济政策也体现了这一认识的转变。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索洛余值法”或“丹尼森增长核算法”,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或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评价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依据。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为集约型,达到70%以上为高度集约型,小于

30%为粗放型,30%~50%为准集约型。按照国际上的通用标准,目前,江苏经济总体上处于准集约型经济增长阶段。因而,把江苏经济称为粗放型的观点是没有依据的。

记者:确定为“准集约型”的具体评估指标体系是什么?

宋院长:我选择了6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建构了一个指标体系,作为评价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技术手段。以此对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8个省市进行评估后的结论是:现阶段,江苏的经济增长动力比较强劲;“净出口贡献率”、“外贸依存度”、“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单位GDP电力消耗”等指标处于领先状态;“百元固定资产利税”、“科技进步贡献率”、“工业会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处于中间状态;“教育投入/GDP”、“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 “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数比重”、“治污投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指标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2003年,江苏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问题是如何提高重化工业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如何降低污染,保护长江水资源与沿江地区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同时,工业化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资源的短缺与生产要素的有限性,为中长期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瓶颈”制约,所以宏观调控应重在转变局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记者: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投资推动,怎样才能吸引大量投资?

宋院长:这就是第三:沿江开发中先导性资金投入机制创新问题。应考虑“供给引导型”金融发展思路,重视政府先导性资金投入,主张充分发挥先导性资金的作用。这在当前沿江开发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过,“需求尾随型”金融思路也不必弃置不用。地方政府对金融的调控能力是有限的,这两种思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都有一定的适用性。

记者:先导性资金的来源,是政府主导的投资基金、地方建设债券、国债等。此外,还有什么新思路?

宋院长:由地方政府控股的公司出面,委托银行以信贷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我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采用这种方式是成功的。同时,由政府独资的公司出面发行债券。这种债券以项目产生的收益作为还款资金,形式上是一种企业债券,实质上是一种地方政府债券。另外,也可以探索以国土资源这种“土地银行”为先导性投入融资,确保政府土地收益的稳定合理增长,加强土地有偿使用管理,防止土地资产的流失,同时要注意不能忽视失地农民的利益。

记者:在先导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可否考虑投资主体多元化问题?

宋院长:这正是我所要谈的第四点:沿江开发中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创新问题。

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增加投资的必要途径。沿江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选择运用特许经营权、租赁融资、国际资本融资、社会资本融资等先进的融资与建设方式;支持“沿司”以现有的沿江基础设施项目(如桥梁或港口)为基础,创造条件上市融资。对沿江开发中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生态高效农业、社会发展等项目进行“组合式捆绑申贷”,利用国债增加公共支出。这些对策构想,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特别需要我们重视的,是如何拓宽投融资渠道,将民间资金转化为沿江开发中的投资。

三、推进区域一体化的措施

记者:宋院长,对我省沿江开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有哪些对策思考?

宋院长:那就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建设,首先是建构沪苏通“金三角”。

沿江开发的难点。是苏中如何加快发展的问题。因此,沿江开发的关键,是推拉苏中地区快速崛起。苏中快速崛起的拉力是城市圈,推力是政策创新。这一“推拉理论”,应是沿江开发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持。

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大上海都市圈”的拉动作用。对于江苏来说,除了继续推进“西上海”建设、加快苏锡常地区经济发展之外,还有一次机遇,即“北上海”建设。我主张加快建设“北上海”。南通是“北上海”的核心城市,与上海有许多天然的、产业的联系。在地缘上,南通属于苏南地区。因为长期受长江阻隔,南通成了被人忽视的苏南地区的一个成员。国家已经立项建设苏通大桥、沪崇过江隧道。这两条跨江通道,将为江苏建设“北上海”奠定基础。未来上海对江苏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地将表现为对“北上海”建设的推动。长期存在的“南通南不通”问题一旦解决,江苏的“北上海”建设就将迈出前所未有的步伐。

记者:我们建构沪苏通“金三角”,争取使之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第一“金三角”。上海提出,要把崇明建成“生态岛”,将在沪通之间的产业传递中形成空间上的断裂。这会不会成为上海向南通地区辐射的“防火墙”与“隔离带”?

宋院长:有一定的可能性。但建设跨江通道,使南通进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可能性。南通有条件在长江北岸率先崛起,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上海经济的辐射与拉动。现在的关键,是南通地区要充分利用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的预期效应,整体规划与启动“北上海”建设。泰州应积极参加“北上海”建设。

同时,以沪苏通“金三角”为龙头,建构锡常泰、宁镇扬“金三角”。发展跨江联动,首先是要启动苏州与南通、江阴与靖江、常州与泰州、镇江与扬州等城市的跨江合作。不要忙于跨江行政区划调整的筹划,因为那种思路仍然过于看重行政区划内部配置资源的作用,忽视了行政区之间协调与合作等体制创新的前景。

记者:建构沪苏通“金三角”的构想的确前景动人,能否谈谈与之相关的“长三角”问题?

宋院长:不同行政区划承载着不同的利益主体,利益的共同点又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对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规划和利益协调将面临困难。对于江苏来说,存在着沿江开发与上海发展战略关联性问题。近年来,上海实施《上海市出台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若干意见》,意味着上海不只是要在金融、外贸等方面发挥中心作用,同样要成为长三角制造业基地。这一计划无疑是地区竞争的产物,可能导致周边地区资金、人才等优质生产要素大量流入上海,优秀企业向上海迁移,从而可能使江苏沿江地区和浙江杭州湾地区出现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弱化等问题。

江苏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战略,应重视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建立长三角整体性的产业政策体系,以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为取向,对主导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但未来的主要任务并非简单地由政府调控去消除所谓“同构”,而是完善市场环境,鼓励公平竞争,促进专业分工,努力通过同类产业和企业的集群,形成聚集经济,从而

提升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联动的产业的竞争力。

记者:除了与上海圈的联动发展外,江苏沿江开发是否应更注意我省的区域联动?

宋院长:是的。下面我具体谈谈江苏沿江联动开发的方式与动力。

我省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主要障碍。克服这个障碍,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应是先发地区苏南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的拉动。从经济整合角度,鼓励江南市、县在苏中地区建立联动开发区或园区,并赋予其相对独立的地位和职能。两岸联动开发区或园区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一体化,在司法管理、口岸管理、金融分支机构设置等方面,可由苏南相关部门延伸过去,一些具体管理职能可由属地行使。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快速聚集,通过开发区和园区项目、资本的扩张,促进宁镇扬、锡常泰和苏通三大经济板块的形成,使苏中地区经济整体上尽快融入苏南。

有人将当前苏南地区跨江开发的动力分为政府推动力、市场驱动力与文化驱动力,有一定的道理。近年来,江苏区域政策与全国区域政策相似,都是抓两头而忽视中间。苏南地区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重大项目、建设用地分配等方面得到较多的优惠。苏北地区在财政转移支持、重大项目扶持、社会事业资助等方面得到了倾斜。沿江开发既没有得到苏南那样的优惠,也没有得到苏北那样的扶持。沿江开发首先需要改变现有的区域政策,应将国家、省给予苏南地区的优惠政策延伸到长江北岸通、泰、扬地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跨江联动发展,使它们尽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

记者:那么与苏北的区域联动应该怎样实施呢?

宋院长:要增强沿江开发对苏北发展的推动作用。

战队宣言范文2

Abstract: Leading industry, as a growth point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regional industry and optimizing and 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so the selection of a proper leading industr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premise and key to the rationaliza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thesi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Shangluo, concluded that the gross industrial product of Shangluo in recent year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its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output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s rising and its proportion is larger. Thus, the author throug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ethods of selecting leading industry and evaluating indicators, selected non-ferrous metal amelting and rolling processing industry as the leading industry of Shangluo. Then the author analysed this industry and proposed reasonable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ading industry of Shangluo. By doing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in Shanluo is believed to speed up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ngluo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smooth,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关键词: 工业主导产业;区位熵;市场竞争优势;商洛市

Key words: leading industry;location quotient;competitive advantage;Shangluo

中图分类号:F427;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6-0082-05

0 引言

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近些年来,商洛市工业的发展正在从起步迈向快速发展的阶段,主导产业代表着区域产业的专业化方向,具有高增长率、高创新率及高产业关联度,因此,主导产业能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正确选择商洛市的主导产业对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部门也存在很强的经济联系,其发展也能够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商洛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对于商洛市经济发展来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外有关主导产业的研究包括: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编写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学》一书,在书中它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构成了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2];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研究发展中国家产业关联度的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一个选择主导产业的标准――产业关联基准,认为在产业链中必然存在一个与其前向产业和后项产业在投入产出关系中联系数量最高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对其前向和后项产业的发展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3];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主导部门和起飞》一书中提出的“罗斯托基准”,一是具有较高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二是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4];日本著名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筱原两基准”包括“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和“收入弹性基准”[5]。

国内目前对于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经济方面,主要是对主导产业的作用、地位及选择的方法的研究 ,这些研究基本是以国外学者研究的内容为基础,同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得出关于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周振华博士在《产业政策的经济系统理论分析》一书中提出了三条基准,分别为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标准、瓶颈效应基准[6];辽宁大学黄继忠通过对主导产业的特征和功能分析,提出主导产业选择依据的三个原则: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比较优势明显,输出前景光明、关联效应强[7]。张得容等提出了“子产业”和“地区个性”。“子产业”是构成大部门的专业产品,“地区个性”指某个地区自身资源和禀赋与其他地区的显著差别,使得该地区有较其他地区没有的优势,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8]。

一般来说,主导产业是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以及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计算区位熵能够为其提供很好的量化标准数据,同时也增加了规划发展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3.3.3 产业贡献率

产业贡献率是反映某个产业特定区域的比较优势及其对该区域中贡献的大小,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Ci=LQi×Pi(3)

其中,Ci为i产业的产值贡献率,LQi为该产业的区位商,Pi为该产业的产值百分比,一般情况下,主导产业对地区发展的贡献比较大。所以Ci值越大,证明该产业对特定区域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就越大。

3.3.4 市场竞争优势指数

主导产业应该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较长时间内能够支撑并带动整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市场竞争优势指数是选择主导产业的又一重要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当市场竞争优势指数大于1时,表示该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大于产值比重,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市场竞争优势指数小于1时,表示该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较弱[15]。

3.4 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的选择

本文从商洛市三大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出发,选取2009-2011年商洛市及陕西省工业中的相关数据,根据主导产业的四项评价指标(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区位熵、产业贡献率、市场竞争优势指数)公式,计算出四项指标值,根据各项指标值的要求,选择出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这种方法综合考虑了四项指标对主导产业的影响,对商洛市选择工业主导产业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所得结果如表1-表4。

综合2009-2012年工业中各个行业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区位熵、产业贡献率及市场竞争优势四项指标值,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四项指标值在2009-2011年均大于1,符合成为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的标准。因此,确定商洛市的工业主导产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除此之外,居于前列的还包括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采矿业,黑色金属采选业以及医药制造业,由数据分析出这些行业除在产业贡献率略微偏低外,在其它三项指标上均居前列,因此,只要在其对商洛市产业贡献率上再作努力,在未来商洛市的发展中极有可能成为工业中的主导产业。

3.5 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资源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其产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如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电力、通讯、建筑、家电等行业绝大部分都是以有色金属材料为生产基础,因此,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必将带动以上这些行业的迅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对金属资源的高强度消费。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对有色金属的需求将继续增加,这将有力地推进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16]。同时,“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要大力发展七大新兴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节能环保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汽车工业、新材料、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将是资本追逐的重点方向。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作为我国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其在商洛市的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近些年来,商洛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基地逐渐增多,其中镇安县的基地有“月西矿业有限公司”及“保鑫选矿厂”,其主要冶炼铅矿及锌矿;商南县基地包括有“镁橄榄石有限公司”、“兴龙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及“秦豫矿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为矿产品加工及销售;洛南县主要基地包括“保丰高铅矿业有限公司”的铅矿石加工及“景兴石料厂”的镁矿石加工;山阳县基地有“金正矿业有限公司”的铜矿加工及“金鑫铜铁采矿厂”的铜矿采选;柞水县基地包括有“鑫磊有限责任公司”及“穆家庄铜矿有限责任公司”的铜矿开采,正是这些企业的发展为商洛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2009-2012年商洛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了262713.1万元、462863.5万元、712500万元、680400万元,分别占商洛市工业总产值的25.2%、28.0%、32.4%、34.1%。其总产值及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增加幅度非常明显,说明该产业在商洛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突出,综合2009-2012年商洛市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需求收入弹性系数、区位商、产业贡献率及市场竞争优势指数,说明该产业的在商洛市的市场需求量大、是该地区的专门化部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在同时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因此,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作为商洛市的工业主导产业,应该加大培育力度,使其快速发展。

除上述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外,根据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四项指标计算值看出,未来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中较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主要包括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及医药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以及医药制造业主要是由于其能源消耗低、污染少、资源可再生性强以及资源环境优势,使得其成为未来工业主导产业成为可能,非金属矿采选业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主要优势为资源优势,使得其发展为未来商洛市的主导产业成为可能。因此,在重视发展目前商洛市主导产业的同时,也应对以上这些产业进行很好的栽培,使其更好地为商洛市经济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4 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对策

4.1 完善产业链

要紧紧围绕商洛市的工业主导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加快延伸该产业的产业链条,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及原料地优势,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必备的前提条件,同时应与航空、航天、汽车、机械制造、电力、通讯、建筑、家电等相关行业建立密切的产业配套与合作关系,使得商洛市的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4.2 相关政策的扶持

政府能够运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政策杠杆,推动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财政支持方面,对工业主导产业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等给予适当的财政优惠及补贴,提高该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税收支持方面,对工业主导产业新建、扩建的企业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该企业做大做强;信贷支持方面,利用信贷政策的倾斜为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3 注重科研与创新

企业要加大对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中冶炼及加工技术的科研资金投入,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要以产品创新为核心,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建立健全企业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人才引进、合作研发等方式,逐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自有专利技术和原创性技术,从而不断的提高工业主导产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4 优化投资环境,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资金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充分把握商洛临近发达城市产业承接的政策优势,同时积极地招商引资,为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促进商洛市工业主导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提高本区域的产业等级,使商洛市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自身产业不断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当然,由于商洛市深处秦岭腹地的自然资源及环境优势,使得商洛市在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上也卓有成效,第一产业中的农产品如核桃、板栗、柿子等,在整个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商洛市经济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注重精神享受的人也越来越多,第三产业中旅游业的发展也逐渐兴盛起来,旅游业也成为商洛市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此,商洛市在继续保持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应重视培养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中为商洛市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及有发展潜力的行业,相信在商洛市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的带动下,商洛市经济会朝向更加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孙贤斌,傅先兰.六安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对策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3,29(2):1.

[2]David Ricardo.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London[M] . John Murray,Albemarle-Street,1817:165-166.

[3]Albert Hirsehman.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NewHayer[M].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132-133.

[4]Rostow.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Cambrid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155-156.

[5]冯杰,荣朝和.关于地区或城市主导产业选择方法的基准与探讨[J].经济地理,1999,19(6):25.

[6]孙士强,张贵.京津冀区主导产业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2):1.

[7]黄继忠,朱岩.基于基准分析法的东北地区第三产业主导产业选择实证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2012,40(2):75.

[8]张琳.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07:22.

[9]于勃.试论商洛市地区的主导产业的选择及其开发策略[J].特区经济,2008(11):1.

[10]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贺力平,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47.

[11]解晨晨.皖江示范区背景下的芜湖市主导产业的选择[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16.

[12]张连仲,于刃刚.“解剖”现阶段主导产业[N].中国教育报业,2004(7):1.

[13]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0.

[14]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2-223.

战队宣言范文3

一、教研组活动的概况

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中学在相当长时间内实行学科教研组体制,即由相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教研组担负起落实教学工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职责。195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研组工作条例(草案)规定:“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以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是处理行政事务,教研组长负责领导本组教学研究工作,而不是介乎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之间的一级行政干部[1]。整体上,这种教研组的活动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作为学校最基层的教研活动组织,教研组主要由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老师组成,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活动内容以备课为主,一是活动形式主要是大一统的形式。教研活动的主要任务以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为主,形成统一的进度和统一的评价要求,尤其是研究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常常称之为“备课”。

教研组的主要特征包括两点:集体参与和共同提高。首先,要求全体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统一行动;再者,就是确保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教研组这些特征有助于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以老带新,不让一个人掉队,缩小教师之间的差距,共同提高。

教研组的主要功能有:学习、研究国家课标;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依托某一版本的教材,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进修要求,研究具体教学内容的实施,包括各单元难易、进度的把握和内容的整合、拓展;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研究教法和学法,进行课堂实施方式的探索;制定本学科的评价方案和学习要求,组织阶段测查命题与试卷分析;基于本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年级老师的经验,搜集、整理课程资源,编排相关的课程资源包,包括阅读材料、自学提纲、拓展练习与参考答案等等,形成成员共享的教研组课程资源库;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组织的“研究课”、“基本功大赛”活动等等[2]。

由于教研活动功能的特殊性,教研组活动要求教研组成员遵从的特定形式是:集体进行。全体教研组成员,每个星期在某个固定的时间、地点,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围绕这个星期教学任务的设计展开活动。全体教研组成员围绕一个主题,各抒己见,展开研讨,或者由某一位老师担任主讲,其它老师提供修改建议,最后,基本达成一个共识和统一的行动方案或教学设计方案。强调教研活动的规范性、系统性。

教研组长的主要职责是:通过定时、定点、定任务,落实学校的教学常规要求;组织进行集体备课;制定教学计划;学进度和评价要求;增强组内凝聚力等等。形成了教研活动的相关制度,包括选择教研活动的主题、活动的时间与地点、确定互动交流的方式、拓展延伸的措施等具体内容。

二、走班选课对教研组活动的挑战

走班选课带来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也对教研组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制度更强调每一位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强调个性化的指导、研究,更强调多样化的教研形式,更需要基于时间、基于水平、基于需求的多元实施策略的探索。

1.对教师专业学术能力的要求和挑战

原来学校基本上是执行国家课程的规定和要求,在国家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框架下,基于本校学生的实际和教师队伍的条件,在课程实施方式上探索怎么样实施更加有效。当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时,就需要老师站在学科和课堂之外看课程,从更高的视角,宏观上把握这个课程的目标、定位。从实践一线的实施者,到兼顾实施与研发的双重职责,对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学术能力和课程研发能力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必然使校本教研承载更多的职责,而这样的任务主要由教研组承担。

2.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任务更重,包括的范围更广

为保证课程的统一性,学校强调同一课程内的教研活动,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负责一个课程的研发与培训任务。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又存在着同一年级同一课程的教研、同一年级不同课程之间的协调、学生在课程之间改选的协调与衔接、一位学生在不同层级课程之间所处位置的比较等等,这自然成为教研组无法回避的问题。

3.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使课程更加多样

学校倡导老师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等等都不相同,课程研发与实施都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同一个学科,原来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只用一个课程,现在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需要设计多种课程,供学生选择。例如,数学分出数学Ⅰ、数学Ⅱ和数学Ⅲ三个层级的课程。三个课程的定位和面向的学生是不同的,尽管一位老师可能只参与一个课程的研发、负责一个课程的实施,但是要能够在实施中很好地驾驭和把控,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心中还是要装着所有的课程。

4.课程实施的策略和方式更加多样

面对新课程“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声,老师们都已经认识到,要让学生学会才是最终的目的,那种“只有老师讲了,学生才能够学会”的观点,事实证明是靠不住的。老师少讲不是不讲,讲什么?怎么把课堂交给学生?还给学生后怎么组织才能更加有效?怎样让课堂的光辉关照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即便是分出三个课程,也不可能做到一个课程中的所有学生都是一致的,学生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是无止境的,课堂实施势必还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这都需要探索多样化的策略和实施方式。

5.教师的思考与理解也是多样的

教师个体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处在改革的初期摸索中,面对一些新的问题,教师的思考和需求便显得更加个性和多元。例如,有的老师习惯于用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有的老师注重课堂典型题的讲解;有的老师注重通过练习题落实基础;而有的老师眼光总是盯着测试不及格的那几个学生,并为此忧心忡忡;有的老师需要的只是某一个教学问题如何处理得更好。即便是面对同样的复习课,老师们的看法和观点也是各异。有的提出来复习课应该好好给学生把前面的知识梳理一下;有的老师赞同给学生多留些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情况支配;有的老师认为复习就是让学生做题;有老师提出来:做一张片子还是做两张片子?学生做后还讲不讲了?这些想法和需求都给传统的教研组带来很大的挑战。

6.对教研组活动形式的挑战

为了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课程安排,排课使得同一学科任课教师的上课时间十分分散;小班化教学,每位老师授课班级增多,课时增多;大家没有集中的时间相互听课,集中研讨。集中统一活动的教研组活动方式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教研组长的听课与指导,也无法照常实施。那种在教研组长带领下的大一统的教研组活动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

三、面对走班选课的教研组活动应对

这种挑战都要求教研组活动作出相应的应对。

1.打破单一的教研组,形成教研组的组织架构

走班选课使得仅仅以单一的课程实施为主要任务的传统教研组无法应对,必须以活动任务为单位成立不同职责的教研组,形成学校教研组的组织架构。例如,围绕确立课程的目标、编排课程内容、制定课程评价方案、组织相关课程资源的编写以及该课程的培训等研发任务,成立“课程教研组”,以某一课程为主线,组织纵向上跨年级的教师教研活动;围绕落实这一课程的定位和目标,从学生获得的层面上,研究课程在课堂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为主要任务,成立“年级教研组”,以某一课程的实施为主线,组织同一年级同一课程任课教师的教研活动。处在学校纵向和横向教研组的组织架构中,老师的课程研发与实施能力都能够获得成长。

2.教研活动由统一的集体活动转变为集中与分散结合进行

走班选课的实施,使得同一学科各位老师的课分散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像传统上集中进行教研活动的时间很难保证。而且通过课程实施,对课程研发的反馈修改等问题都进入到教研组研究的范围之内,从教学上升到课程层面上,教师们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怎么教,还包括教什么的问题。这些对教学实践的深入探讨仅仅靠一周一次的集体活动很难保证,只能由原来全体成员的集体活动分散为不同人员的相对集中,随时随地就某一个小问题进行碰撞、分享,然后再在集体活动中碰撞、分享。或者有些问题和意见需要在年级教研组中搜集,再汇集到课程教研组中进行修订、完善。

3.教研组的常态研究与专题研究交互进行,相互补充

传统的教研组主要是大家坐在一起,面对同样的任务去探讨,主要是执行和落实的职责。走班选课使得每位老师都面临着问题和挑战,教研组的常态研究显然是不足以支撑的。于是,围绕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思考的老师会选择一个很小的切入点,领衔一个研究项目,带领对这个课题感兴趣的教研组同事,组成一个小的研究共同体。例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起点的研究、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文言文学习课堂流程的研究、语文学习手册的编写与实施、初一语文阅读课学生自学自研落实效果的研究、初中数学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匹配的研究、图书馆阅读课流程的研究等等。课堂是一个动态多变的复杂系统,从一个小的切入点进入,直奔教学需要,带动其它各个要素,去思考课堂、研究课堂,自然比较容易取得效果。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获得研究能力与个人专业能力成长的双丰收。这些项目研究,在教研组内形成了一个个的教师教学研究场,促进老师们在合作研究中走向研究型的专业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研组的研究内涵,成为教师专业成长非常重要的平台。

4.从整体跟进到注重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

传统的教研组活动主要进行的是同一个学科所有教师的统一性行动,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同质性问题,有利于同一学科教师的整体进步,但不利于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进行共同活动的同时,有些教师对教育教学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时候的教研组需要给他们提供一些成长的氛围和土壤。例如,通过组织某位教师的教学论坛或研讨课的形式,组织大家听课、研讨,相互听课、分享智慧,帮助梳理其教学经验,既有利于这位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也发挥了这位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5.教研组长从一个学术领导转变为研究行动的组织者,教研文化的策划者、创建者

传统的教研组长常常是教研组的学术领导,虽然不是行政领导,但他在这个学科的教学研究上常常有一些思考和做法,决定着教研组教学研究的方向和深度。走班选课背景下的课程研发与实施,需要老师更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位老师面对的学生和问题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更突显教师个人的教学需求,注重每一位老师在实践中的主动尝试和反思。当一位老师有这种需求时,教研组长的职责就是搭建平台,组织一部分感兴趣的老师围绕他的研究课题,展开听课和研讨活动。随着教研组每一位教师个人思考点的增多和研究视角的变化,教研组长的专业学术和引领能力也受到挑战,教研组长要从一个学术领导转变为不同研究活动的组织者,或者成为教研组研究共同体中的一员,从文化的层面上思考教研组的活动,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6.教研组与学校其它校本培训活动相互补充,最大程度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同一位老师在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也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而传统的教研组仅仅解决了这一节课怎么上的问题。老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有很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成长阶段老师的需要,发挥学校优秀教师的资源力量,学校还设立了教师互助中心,每周由一位优秀教师主持,围绕一个教学教育中的问题,展开研讨、座谈或咨询服务;成立卓越教师工作室,为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进一步成长搭建平台;成立青年教师读书会,成熟教师读书会;利用外教资源,开办英语口语培训班,开设中外教师论坛;为新入职的老师了解学校,尽快融入学校,举办新教师培训;分享经验,碰撞智慧,围绕导师制或分布式领导的具体实施,召开不同主题的分享会等等。这些活动每周以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形式呈现,从不同的角度触摸教育教学实践,为老师们的个性化需要服务。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

作为我国特有的校本教研组织,教研组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在面对各种挑战,也在每一次的应对中,找寻自己最原始的命意。从学科教研组到备课组,从单纯的“备课”到增加“研究”的含量,从集体行动到满足个别需求,从执行、实施到研发、构建,处在国家课程改革的每一次洪流之中,作为与学生和教师最贴近的教学实践研究基层组织,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最常态的成长平台,一直都倍受关注,也在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在以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导向的走班选课的背景下,教研组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承载的使命还在不断地探索中。

参考资料

战队宣言范文4

摘 要:进入21 世纪以来,海洋经济被各国政府提到重要议题。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新世纪拓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企业家在这场海洋经济竞争中担当了主要角色。按照我国对企业的产业分类,船舶工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中图分类号:F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13-01

一、船舶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选址战略

作为海洋经济中的船舶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虽然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给海洋运输业带来巨大冲击,也影响了船舶订单,但是企业家们如果从战略的角度分析,在中国经营和发展船舶制造企业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可以达成以下几点战略共识:第一、全球贸易一体化过程中,虽然贸易额有波动,但是总体是蓬勃向上发展,作为海上交通工具的船舶制造业也必将随之发展。第二、更低能耗、更高速度的高附加值的各种类型船舶都会不同程度地发展,它们都需要懂得更高技术的专业人才。第三、面向全球客户服务的船舶公司需要高级的经营和管理人才保持并发展公司的竞争力。第四、船舶集团会兼并收购相对弱小的集团。第五、只有在中国船舶制造行业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在世界船舶行业中生存和发展。

船舶制造企业的战略趋势明确之后,具体的企业选址问题就摆在企业家面前。企业家给自己的企业选址涉及两大方面:一个是企业外部环境要素,如宏观经济要素和产业环境要素,另一个是企业内部要素。对于具体的企业来讲,要考虑该地址土地供应是否充足、是否接近原料供应地、是否能源充足廉价、是否交通方便、是否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等等。本文提出该地区的城镇化政策是否具有长期竞争性也是企业家考虑选址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中国沿海城镇化建设中的政策分析

出于中国体制特点,中国城镇化机制被高度概括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基本模式。中国沿海各城镇在建设过程中都在制定相关的政策,其中海洋经济政策尤为突出,船舶制造业政策也作为海洋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被放到显著位置。

本文课题组成员经过调查发现船舶制造业的地址主要沿海沿江沿湖发展,而且规模越大的企业沿海发展趋势是必然的。本文调查了沿海各个省市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政策,得出以下一些分析和预测的成果:本课题组预测辽宁省将来海洋经济产业支柱可能为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交通。河北省将来可能为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临港工业。北京市将来会是海洋油气开采业、海洋科技服务业、海洋教育服务业三大支柱,其中后两项产业对全国的海洋产业有着重大的影响。天津市将来可能为滨海旅游业、临港工业、海水利用业。山东省将来可能为滨海旅游、海洋运输、海洋科技服务业。江苏省将来可能为海洋船舶制造、海洋运输、临港工业。上海市将来可能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金融服务业、海洋贸易服务业、海洋科技服务业。浙江省目前的海洋经济产业支柱为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制造、临港工业,将来这三大产业还将继续巩固和保持下去。福建省将来可能为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临港工业。广东省将来可能为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广西省将来可能为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临港工业。海南省目前的海洋经济产业支柱为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将来依然可能为海洋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

三、城镇化建设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互动影响

在城镇化建设大潮下,不但中国的不少城市在跨越式建设中被相关媒体曝光为“鬼城”、“死区”、“空港”,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出现了像“底特律市”局部中心街道为“死城”的现象。这些现象让本文思考“城镇化建设战略和企业战略的相互影响是什么?”这个问题。

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很多成功的企业家未必能继续劈波斩浪,究其根本在于企业家精神及战略定位。在考察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的背景,我们看到西方公司从1600 年起发展海洋贸易,积累和传承了几百年,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短短35 年,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才刚刚被社会认可。当第一代企业家白发上鬓、第二代企业家接班转型升级的时候,如何面对新的海洋经济和城镇化两大机遇,如何战略定位,都是迫切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根据本文前面的政策分析,很多省市和地区是不适合现代船舶制造企业战略选址的。而适合选址的若干个地区依然在城镇化建设战略中可以差异化发展,但是“自上而下”的模式似乎正在接受各种挑战,例如大连长兴岛。“自下而上”的模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企业家势必更加关注“自下而上”模式中的产业链集聚、创新、发展三大因素。

基金项目:浙江台州市社科联2014 年课题(14YB04)阶段性研究成果。

战队宣言范文5

Abstract: The Excellent Project of College is to adapt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depth analysis of excellence of elective course faces such as elective courses lack of systematic planning, engineering teacher shortage restrict elective courses and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is not effective to establish realistic challenge, proposed to highlight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dynamic" coping strategies.

关键词: 卓越计划高校;选修课;现实挑战;对策

Key words: the excellent project of college;elective course;realistic challenge;solu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08-02

1 卓越计划提出的现实意义

1.1 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国际间的交往和经济贸易日趋紧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心未艾,不同行业的工程人才的培养规格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和变化,各行各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类型有服务型、生产型、设计型和研发型等[1],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民经济对于多样化和变化着的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模式时更要突出自己的特色。

1.2 国家战略层面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要想推进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快速发展和占据主导地位,人才是基础,聚集高素质新型工业化人才更是关键,目前,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素质人力资源在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目前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工业产业升级换代,并且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精通世界经济贸易规则、擅长管理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源支撑。

1.3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工程能力、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面对社会和业界的呼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2 卓越计划高校选修课面临的现实挑战

2.1 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规划 卓越计划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与原来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明确要求学生前3学年在校内学习,最后1学年在企业学习,目的是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工程伦理意识和人文精神。因此,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各高校开设选修课程要按照分层、分类、突出工程、突出国际化、突出最新前沿的思路,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卓越计划高校对于卓越计划选修课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分类选修、学生进入企业学习期间的选课形式、课程质量保障等问题,缺乏统一认识和全盘规划,开设的选修课质量良莠不齐、工程性不强,距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要求还有距离。

2.2 工程型师资不足制约选修课的开设 卓越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名师出高徒”,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国际视野、知识结构完备的教师群体来指导。但是,目前受制于:①高校教师的业绩考核与职称晋升机制,仍然主要依靠科研项目、著作、论文的数量、级别及其获奖情况等要素进行评定,造成教师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更有些教师出于现实考虑,不重视选修课的开设,讲课的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将学生真正吸引到课堂上来;②学校与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人员交流机制,企业工程师的资质如何确认、教师进入企业后的待遇如何解决、学生在企业能否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技术等现实问题仍有待商榷,高校开设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选修课的质量难令人如意。

2.3 选修课的质量监控体系没有有效建立 目前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学校对于各类专业课程都制订了严格且详尽的教学管理制度,例如期中教学检查、同行听课、督导听课、管理干部听课等,以保证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秩序与质量。但是由于卓越计划的特殊性,一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选修课程的质量缺乏相关制度保障;二是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选好课、上好课,更大程度上消除盲目性,不是将选修课程简单作为取得学分的手段,在企业实习期间真正能够将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并融会贯通等问题,这都需要高校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思考。

3 应对挑战的可行对策分析

3.1 突出工程化,建立课程群,科学设置选修课课程体系 《培养2020的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描绘了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①很强的分析能力;②实践才能;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④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以及职业素养;⑤动态、机敏、具有弹性、灵活地更新并应用知识的能力;⑥良好的沟通能力;⑦商务与管理技能;⑧领导才能;⑨终身学习能力。[2]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具备上述的未来工程师的品质,而且,还应该兼具以下特质:①对局部或整体工程价值的科学判断力;②对权威工程学术或工程技术独到的批判力;③对历史工程文化承载、现代工程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工程文化趋势的深刻洞察力;④优秀民族工程文化传承与世界先进工程文化吸收的责任感;⑤工程环境影响的感知与和谐意识的自觉;⑥正确理念的坚持或自我否定的勇气。[3]卓越计划高校选修课的开设必须能够满足上述品质的培养。因此,选修课程设置必须要突出工程化、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科学划分课程模块,通过相关课程群的有效设置来支撑相关品质的培养。同时,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选修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出自身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3.2 突出国际化,建立新型评聘机制,加快工程型师资的培养力度 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才能有力带动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建立适应卓越计划教师的评聘机制。学校出台相应配套政策,逐步完善与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师资政策,包括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任期考核、公派出国、申请教改项目、企业实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更好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二是着力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教师远离“工程”。教师远离“工程”现场,他所传授的课程中就很难有“工程”的元素。可想而知,缺乏“工程”的课堂,就培养不出企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4]面向社会、业界和国内外聘任工程型师资人才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并通过出国考察、同企业交流、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工程现场实践等方式,提升已有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实践背景,尽快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教师队伍。

3.3 突出动态化,加强过程管理精度,健全选修课程监控与评价体系 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选修课程效果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加强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监控与评价体系。首先应制订严格的选修课开课管理办法,对于首次承担选修课程的主讲教师应提交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书,由管理部门在考察全校选修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单门课程进行审核。其次,学校应制订专门针对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通选课程的目的、性质与内容都与专业课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套用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根据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适应于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最后,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管理的精度,因地制宜,动态化管理,采取实地检查、网上评教、企业反馈、月度报告等方法,定期淘汰授课质量不高学生反映不佳的课程,切实提高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48-48.

[2]Educating the Engineer of 2020: Adap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the New Century[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5.

战队宣言范文6

在一个风雨交加、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静静的坐在电脑桌前玩“赛尔号”,正当我正玩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忽然,一股强光从电脑屏幕上射出,照在我的眼睛上,我难受不堪,急忙用手挡住强光,可让我没想到的是,我竟然被那股强光吸了进去。博士交给我一个任务,让我帮助赛尔号战队对战谱尼,我听见谱尼这个名字我顿时惊呆了,我立刻回答:保证完成任务。我我到了作战现场。谱尼复活呐!战长命令开火,但我们并没有阻止谱尼的复活,现在只有一个方法。面对!去吧。哈默雷特。雷伊。盖亚。龙王灭碎阵。极电千鸟。末日宣言。但对谱尼没有伤害。

这时候魔焰。鲁斯王。丽莎把谱尼打败了。我发现我还有一个古尔扎迪,我用了大地之怒。谱尼就被打败了。

二实小三年级:裴锦瑞QQ号:73120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