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误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生误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生误区

养生误区范文1

夏天昼长夜短,暑气灼人,养生保健尤其重要。然而,许多人习以为常的保健方法实际上是不科学的。下面介绍的这些夏季保健的误区,对人们的夏季保健颇有裨益。

误区1:大量出汗有益健康

夏天出汗一方面可蒸发散热,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方面可排出多种有害的代谢废物,如乳酸、碳酸、肌酐、尿素以及细菌的毒素等。所以在暑天只要能出些汗,小便通利,就不大会得病。若无汗少尿,常为暑病先兆。老年人汗腺萎缩,所以容易得暑病。

那么,为什么出汗多了又不好呢?原因是蒸发散热的效果以少量出汗为最佳;若是汗珠大滴流淌,其散热效果反而不佳,徒然损伤津液和元气。因为大量出汗可以丢失许多有用物质,导致机体缺钾、钠。据测定,汗液中还含有锌、铜、铬、钼、钴、碘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其他活性物质,所以楚汉过多会导致脱水体虚。另外,大量出汗可使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对动脉硬化者有诱发血栓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此,在酷暑盛夏出汗较多时,要随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平日三餐应多喝些菜汤,多吃些含水分多又富含维生素和钾盐的水果、蔬菜,如西瓜、黄瓜、菠菜、丝瓜等。

误区2:运动后大量喝水

暑天运动必然会大量出汗。如果运动时间稍长,人体失水较多,必然会感到口干舌燥。有的人运动后便大量饮水,一是觉得痛快,二是觉得大量饮水才能尽快补充身体需要,使体液平衡。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人在运动时,体内大量血液存留在四肢肌肉中。如果运动后马上大量饮水,势必会使胃肠道部分血管急剧收缩,吸收能力减弱,且使人感到胃部沉重闷胀,妨碍膈肌的活动,影响正常的呼吸。因此,夏日运动后应适量补充点水,特别是盐水,不要快速大量饮水。

误区3:赤膊凉快

闷热的三伏天,有些人总喜欢光着脊梁,以为这样凉快,其实未必如此。从生理角度分析,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而且还靠皮肤辐射等。据测定,在气温18~28摄氏度的环境里,人体体温的70%靠皮肤辐射、对流和传导散热;气温达到35摄氏度时,体温主要靠皮肤蒸发散热;当气温继续升高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所以,如果这时赤膊,就容易吸收热量,非但不凉快,反而会感到更加闷热。

误区4:夏夜不宜晚睡

有人认为夏季后半夜气温下降再睡而第二天晚起可更好地休息。但按人体“生物钟”的规律,睡眠的最佳时间是22~23时,早晨7:30左右是生物钟的“”,此时起床精神最好。因此,夏季仍应按时起居。

养生误区范文2

冬季是指从立冬之日起,经过小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前一日止。冬季三个月是阳气潜伏、万物封藏的季节,自然界水结冰、地开裂、人体阳气潜藏于内。为顺应潜藏,此时人体新陈代谢变得缓慢。中医认为,与冬相应的脏器是肾,肾为人体能量之源,可以调节机体防寒。我国古医书《黄帝内经》指出,冬季养生原则是防寒保暖、补肾填精、滋阴潜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偏离这些原则,进入养生误区,适得其反。

误区1:冬季防寒保暖,越暖越好

避寒保暖是必要的,但不可太过,室内温度要适宜。北京地区冬季室内温度一般以18℃~25℃为合适,以感到舒适不出汗为度。还要根据温度调整被褥,为防止室内空气干燥,适当洒点水。越暖未必越好。过热会使皮肤毛孔扩张,体内水分容易丢失,寒气易入侵,往往会在第二天清晨起床出现口干舌燥、咽痛、鼻塞等症状。这时可用薄荷水漱口,防止病菌从咽喉部侵入;在鼻中隔抹点圣宁油缓解症状,防止病菌从鼻黏膜侵入。室内外温差过大易患感冒,症状较轻时可服用葱豉黄酒汤,即:淡豆豉15克,加水煎10分钟后,再加洗净的带须的葱头30克,继续煮5分钟,最后弃渣取汁,兑上30毫升黄酒,趁热顿服,可治风寒感冒初起。室温过低也不好,会引发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的疾病,而且温度低使血管收缩,血流不畅,对有心脑血管病者也不利。

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病的老人,尤其要关注气温的变化。据《气象医学》杂志报道:只要气温骤降4℃以上,就会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发生循环障碍。为了降低风险.老人外出一定要多穿些衣服,要把头、颈、前胸后背及脚保护好,刮大风时,要戴口罩,防体内热量流失,也防细菌从鼻咽入侵。背部保暖尤为重要,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

人的阳气就如同天上的太阳,失去它,万物就不得生存,人体没有阳气,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就不能供给能量。所以冬季许多老人总感到体力不足,手脚凉、怕冷。脚部保暖也很重要,脚为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与人体的十二经脉、脏腑、气血都相联系,当脚一旦受寒,鼻子就会发堵。古语道:“寒从脚下起”。的确,脚受寒,易感冒。老人外出还要备些应急药物,如硝酸甘油片、圣宁油等。遇到紧急情况,硝酸甘油片含于舌下,可扩张血管,圣宁油外用可养血通络、活血化瘀,这些药物,给病人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同时,

应拨打急救电话。

误区2:“冬季进补,开春打虎”,所以人人要补

养生误区范文3

错误一:吃“苦”就能去火

苦味食物中含有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舒张血管的作用,不少人觉得只要上火了,就可以吃些苦瓜、野菜,喝苦丁茶等苦味食物来下火。实际上,这些苦味食物多适合泻肝胆、胃肠之火,如果有喉咙疼痛、口臭、眼睛发红等症状,可以适当吃点“苦”,而对于口舌生疮等心火症状则不适用。另外,吃“苦”也要适度,过多食用苦味过重的食物,可能会损伤脾胃,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错误二:绿豆汤、茶当水喝

夏季时,不少主妇会为家人熬一大锅绿豆汤或沏上一壶茶。绿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功效,但对于手足凉、腹胀腹泻等体质虚弱的人,最好不要过多饮用,可选择熬绿豆粥这种稍温和的吃法。茶也不宜天天喝,虚寒体质的人若长期大量饮用茶,会使体质越来越虚寒,免疫力降低。

错误三:人人都能喝凉茶

凉茶虽然成分不一,但主要是由金银花、、黄岑、荷叶、藿香等组成,属寒性。北京中医药大学营养学周俭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湿热的南方,喝凉茶可以起到清热解毒、祛湿的功效;但对于平时体质较差或怕冷、脾胃虚寒等寒性体质的人来讲,喝凉茶可能会加重状况,导致胃疼、腹痛,甚至腹泻。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学博士庄乾竹介绍,表现为多汗的气虚体质者应以参茶代替凉茶;女性生理期喝凉茶极易导致气血受寒而凝滞,引发痛经、月经不调等;新产妇喝凉茶不仅不利于机体脏腑功能恢复,还会伤及脾胃;而流清鼻涕、怕冷等风寒感冒患者也不宜喝凉茶。此外,睡前和空腹时最好不喝凉茶。

养生误区范文4

可能是因为不同的专家所学专业不同,研究的领域各有侧重,可能是兴致所至,夸大了个人的好恶;可能是知识更新中,信息资料掌握不够全面;也可能是就想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但是,讲座是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研成果的有效做法,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行为方式。如果将不科学、不准确、不全面,甚至是不负责的观点、做法以专家、教授、学者身份介绍出去,那负面的社会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及时更正这种负面影响,又是非常必要而有益的。

误区一:过分强调酸奶的营养价值

从营养学角度讲,生奶和酸奶的营养成分相差无几,根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编著的《食物成分表》中清楚显示着二者主要营养指标:每100克生奶含蛋白3克、脂肪3.2克、维生素B0.03毫克、钾120毫克、钙114毫克、镁19毫克;而每100克酸奶含蛋白2.5克、脂肪2.7克、维生素B0.03毫克、钾135毫克、钙161毫克、镁15毫克。数据表明牛奶和酸奶的营养成分基本相似,所差的只是乳酸杆菌而已。科学的解释应该是,牛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乳酸,促进了蛋白质的分解,使之有益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对肠胃功能差的人更有益。

误区二:过分夸张绿茶的防病效果

有位专家在某次讲座上说:日本健康普查做得最好,每年都会在全国范围进行。他们在普查中发现,40岁以上的人体内都存在数量不等的癌细胞,可为什么有的人能转变成癌症,有的人却没事?这和喝绿茶有很大的关系。

稍有健康常识的人都知道,人类罹患癌症无外乎内外因两种因素,内因包括家族遗传、健康状况、饮食嗜好等;外因包括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医疗环境等等。总之,引起癌症的因素很多,预防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与是否饮用绿茶无直接的关系。说饮用绿茶有一定的健康保健作用,没有人反对,但说患癌症与不喝绿茶有关,这种结论显然过于草率。说什么绿茶中富含茶多酚,它是抗癌的;说什么绿茶含有丰富的茶单宁,有了它血管就不容易破裂等等。都有言过其实的嫌疑,夸大一点而不及其余。

根据加工方法的不同,茶叶大体可以分为毛茶和成品茶两大部分,其中毛茶又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五种。简而言之,绿茶就是不经发酵的茶。茶叶中有近300种化学物质,绿茶的加工相对比较简单,损失的成分特别是挥发油类物质就略少一些。在100克绿茶中,含维生素C19毫克、维生素E9.57毫克、钙235毫克、镁196毫克。而100克花茶中,含维生素C26毫克、维生素E12.73毫克、钙454毫克、镁192毫克。几乎是相差无几的。既然它们的营养物质相差无几,说的太神奇了,是不是有些离谱呢?

误区三:过分神化卵磷脂的功能

某位教授在某次讲座上说,美国医学会曾公布一个惊人发现,美国的土著居民印地安人,确切地说是在保留地内仍然过着传统生活的印地安人,他们几乎没有患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原来他们的主要食物是玉米,玉米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要想补充卵磷脂,每天都吃老玉米,既省钱又有效。

120年前,法国人在蛋黄中发现了一种含有磷的脂类,取名“卵磷脂”,又称“蛋黄素”。后来人们发现大豆、玉米等食物中也含有卵磷脂。其实卵磷脂还是在蛋黄中含量最多,约有10%,质地也是最纯的。但是由于蛋黄的胆固醇含量同样高,所以人们不敢过多地食用蛋黄来获取卵磷脂。实验证明,植物中富含卵磷脂仅次于蛋黄的是大豆,而不是玉米。所以市场上销售的多是大豆卵磷脂。健康学家和医生都认为,卵磷脂是人体内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之一,并参与细胞的新陈代谢,是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它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参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合成等。但是,卵磷脂并不是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灵丹妙药。你假如每天都吃玉米,不光不能得到什么卵磷脂还会引起不良的副作用。

误区四:过分吹嘘的“螺旋藻”

一位至今仍名声远扬的所谓保健专家,在北京某次上万人的讲座上,竟然如此地赞誉“螺旋藻”:“螺旋藻是20世纪人类保健领域的划时代的伟大发现,这一发现轰动了全世界。那么,这螺旋藻到底神奇到何等地步呢?它1克所含的营养素便等于1000克各种蔬菜的总和,8克螺旋藻可以维持生命40天……”

这又是一个夸大一点而不及其余的例证,世界上哪有如此的东西!

在无情的科学数据面前,螺旋藻的神话不攻自破。我们仅以维生素C为例,同样是100克的重量,螺旋藻含有维生素C是5~8毫克,而柿子椒为72毫克,西红柿是19毫克,菜花是80毫克,柑桔是35~68毫克。只是在蛋白质的含量上螺旋藻有相当优势,它含量高达60%~70%,任何水果和蔬菜都不能望其项背。但是,这也不应成为被神化的依据。每种食物的营养成分各有所长,这方面的含量多一些,那方面就少一些,切不可夸大事实,以偏盖全。尤其是在人的健康保健方面,更应客观谨慎,不要轻易妄下结论。

众所周所,人类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及膳食纤维。要想保证人的这台机器正常运转,以上的七种物质不仅缺一不可,而且还要保持在一定的水准和平衡范围内。这就需要我们有丰富的食谱,必须从禽蛋、肉类、谷物、蔬菜和水果中广泛摄取,而不应因为某种物质的某种营养成分高,你就猛吃不止。这样一来,我们不是又跑到偏食的老路上去了吗?现在还有这么傻的人吗?

请看8克螺旋藻都包含些什么东西吧:含蛋白质5.6克、碳水化合物2.O克、脂肪O.56克、水分0.5克,除此之外,其他的成分微乎其微。试问,这么点东西能维持哪一种动物40天的生命?是蚂蚁,还是微生物呢?

误区之五:轻信专家,忽视自己

稍加注意你就会发现,很多健康保健讲座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主讲人在说明自己的观点前,喜欢“旁征博引”,基本特征是:“美国某某学院或某某研究所最新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人类学家经过近二十年跟踪研究发现……”;“据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最近公布的材料证实……”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用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的研究发现做自己观点的靠山,心里可能更踏实一些,腰杆也更硬一些。可是谁晓得他们是否真的看过那个材料,并对照自己的研究作过认真的思考?又有谁能保证,他们的所谓旁征博引不是迷幻剂呢?先用洋人的先进成果把你迷糊住,由不得你不信,即使有胆大的“小鬼儿”他们也不怕,因为正面他们是钟馗,能“驱邪除妖”,不怕你不信。

以后,再遇到有人打出这样的招牌,你不妨问他一下出处和进一步的情况,如科学家的背景和其他成就等,主讲人很可能会出洋相。

每个人都是一台性能独特的机器,虽然有近似的零件,但运做的轨迹却各有奥妙,即使是科学的、合乎规律的,也不见得适合你。著名漫画家左川患心脏病,能想的办法都想到了,可就是不见好转。最后他采取相对消极的办法,除了吃必须的药物外,就是睡觉休息,没成想这个消极的办法竟然治好了他顽固心的脏病。以后,每遇患心脏病的朋友,左川就推荐他的“睡觉治疗法”。人家不信,反问他,你搞错了吧,你没听人家说生命在于运动啊!

你、我、他都是人类进化几十万年的丰硕成果,为了人们生命的延续,连微不足道的毛孔也在专司其职,兢兢业业。从降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已成功消灭了数亿病毒的侵袭,保卫各种器官平安度过了几十年,这本身不就是奇迹吗?

养生误区范文5

饭前散步利消化

中国俗话讲“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根据科学分析,饭后散步并不正确。

餐后食物集中在胃里,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来消化食物。此时如适当休息,全身血液便可适量地进入消化器官,使食物充分消化i如果餐后即行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尤其对患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糖尿病、胃下垂、慢性食道病及进行过胃手术的病人尤其不利。

而餐前散步,此时胃中空虚,脂肪细胞尚无新的脂肪酸进入,散步易将其“动员”出来化为热量而消耗掉。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发现,饭前散步能起到降低血脂、增强血管功能的作用,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还能使人体内的三酸甘油酯(血脂)在饭前和饭后都下降25%。

饭前小憩解疲劳

不少人有午睡的习惯,传统的午睡在午餐后进行,但睡醒后,常发生头昏脑涨、四肢乏力、周身酸软等不适感。这是由于进餐后,血液涌向胃肠道,去帮助消化食物,致使流向大脑与四肢的血液减少,大脑和肢体便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与养分供给,乳酸等代谢产物也无法及时排出体外。

如果饭前睡午觉,即午休前先吃点水果或牛奶后,睡半小时到一小时,然后再进午餐,能更有效地消除疲劳、增进食欲,并可使餐后的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与吸收。

饭前刷牙更有效

刷牙是预防龋齿所必需的手段与措施,传统的刷牙是在餐后进行。但近些年来一些牙科专家发现,龋齿的形成主要是牙垢和食物中的糖分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酸性物质腐蚀牙齿的结果。当人们进餐后,牙垢已与食物中的糖分发生化学反应,酸性物质已形成,再刷牙就迟了一步。此外,进餐后,酸性食物会使牙齿表面的保护层珐琅质松动,如此时刷牙极易将牙齿保护层刷掉。因此,刷牙应在餐前进行,既可将牙垢去除掉,减少酸性物质的形成,也可保护牙齿表面的珐琅质。餐前3-5分钟刷牙较适宜。

饭前吃果吸收好

许多人习惯餐后吃水果,认为这样可以补充维生素。但营养学家认为,水果饭前吃更好。

水果是生冷食物,在刚刚吃了热乎乎的饭菜后马上进食,会让肠胃出现不适。而且食物进入胃内需经1~2小时消化后才能慢慢排出,饭后再吃水果极易引起腹胀、腹泻或便秘等。

除此之外,水果中的许多营养成分均是水溶性的,饭前吃有利于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吸收;许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败,先吃水果可缩短它在胃中的停留时间,降低其氧化、腐败程度,减少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饭前1小时吃水果最为适宜。

养生误区范文6

一、导课环节应仔细推敲,不拘一格

充满情趣的导入能变平淡为热烈,变平淡为生动,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心境。新课的导入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状态并结合所学内容,利用故事游戏、历史典故、问题悬念等做到语言风趣、新颖独特、引人入胜,使其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令学生耳目一新,而且要风趣、幽默。通过充满情趣的导课,可以调剂课堂教学气氛和节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导入中要让学生以新知识发现者的愉快心情把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内在动力,这才是导入趣味性的上乘佳作。

二、处处关心学生,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学生是否对我们所任教的课程有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对任课教师感兴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要做到毫不吝啬地投入,做到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在课余时间多跟学生沟通,聊一聊有关生物科学的前沿科学技术,让学生充满好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关心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鳄鱼也生活在水边,但它们与两栖类有什么区别?西瓜为什么肚子里那么多种子?同样是绿色开花植物,百合与月季有何不同?如果我们充分关心学生,心思细腻,学生在喜欢上教师的同时,也会喜欢上他所任教的学科。

三、多管齐下,各种教学手法并重

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形形的教学用具必不可少。生物教具的运用得当,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领悟能力,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蝗虫的身体各部分结构时,使用蝗虫模型教学,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其各部分位置及功能;在学习草履虫取食过程之前,提前看一看取食全过程的动画,学生对该过程印象就十分深刻了,在做起相关实验时,就做到心中有数了;又如学习“校园植物调查”这一节时,让学生身处美丽的校园之中,在嬉笑中就把知识掌握了。在生物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原理,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十分困难,教师就应该加以形象化地引导,以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对组成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讲解的过程,若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学生学习起来会十分吃力,当然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旦把生物挂图、生物模型、生物标本、生物实体、多媒体教学等比较直观的用具和手法引入课堂,将会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生理感官上得到极有震撼力的感受,对学生课上注意力的提高,求知欲望的提高,学习主动性的提高,都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生物课上对于一些抽象概念、原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外,使书本知识再回归实际,在讲为作物施肥的要领,怎样做才能使肥料的利用率最高?在植物的嫁接中,其要领是什么?在解答这些问题时,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会对生物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四、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收获满足和欣慰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实践性非常强,必须通过实践,所学知识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课上学生进行的实践,能使学生对知识的体验提升一个层面,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初中阶段,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要的教学手法。在对生物实验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学习实验方法和技能,同时这也有效补充和延伸了生物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也在实验教学中得到了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展示生物实验课,使实验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要想使实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思想和观念必须更新,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不要不敢放手,甚至把步骤都规定好,让学生一步一动。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并允许学生实验出错,甚至失败,鼓励他们自己找到失败的原因,反复进行改正,直至成功。这样学生才能从实验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在指导学生实验时,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去实验、去探究,从实验中提炼出课本知识,然后进行实验结论的总结。在实验中不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目的。

五、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收获乐趣,提高兴趣

生物学课外活动是科学研究的雏型,富于实践性和创造性,十分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生物学能力。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可能会认为农村学生经常接触自然及存在于其中的生物,见得多了,对生物课外活动就没太大兴趣了,开展课外活动就可有可无了。其实正因为他们生活于农村地区,经常跟自然界打交道,才跟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系也极为密切。这为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以及组织的方式。

学生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关键在于教师积极地组织和指导。正确的组织和指导在加强生物学的学科功能的同时,还能增强生物学的向心力,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等方面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例如,在讲完了“蛔虫病”的知识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对周围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用所学的知识向亲人、朋友、邻居宣传如何预防“蛔虫病”的知识。如此安排,学生在积极宣传的同时,对所学知识也做到了巩固和加深,并且积极性也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又比如在接种疫苗时,让学生思考疫苗的实质是什么,疫苗是如何生产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