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艺术设计 工作室制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207-02
实行工作室制教学,是近些年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讨论的热门课题。实际上,工作室制教学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世纪的法国,就流行着一种画家工作室教学模式,法文称“ateliers”。在当时,法国有很多杰出的画家和雕塑家都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设计史上一些著名的设计师就是通过工作室学习而有所成就的,比如格罗披乌斯、米斯和柯布西埃就都曾在贝伦斯的工作室学习过,他们后来都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工业设计师。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成立以后,把这种教学形式进一步发展,把原来艺术家或设计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变成了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开展工作室制教学。当今,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下设各系专业设置就是通过系列的教授工作室体现的;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艺术专业大部分的课程也是以进入教授工作室来完成的。在国内,伴随着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深化,很多院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上至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下至各地的地方高校、职业院校都在尝试实行工作室形式开展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室制教学,是设计类专业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一、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形式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统筹安排的封闭课堂式教学,转换为以教授导师工作室为教学单位的开放式教学。每个工作室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学生在专业基础教育完成之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自由选择进入相应的工作室进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直至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工作室教学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一般由1名导师负全责,由多名设计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工作室的教学工作。学生在工作室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和生产设计课题的方式完成相应专业设计知识的学习。从某种程度上,工作室具有设计公司的一些基本特征,可以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实践能力综合训练。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它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以整合的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在参加承接和完成实际设计项目过程中接受综合设计能力的训练。
工作室制的教学是灵活、开放的,在工作室内,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导师是一个项目的具体负责人,领导着一个团队进行项目设计,学生是教师的员工,在具体的设计创作过程中,导师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有了好的想法和建议或学习问题,可以向导师主动提出,导师予以针对性的指导。
二、目前国内高校推行工作室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
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积累设计经验方面有着班级制课堂式教学不具有的优势。但由于国内各个高校管理方式、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素质多有不同,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推行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
1.由于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较大,师生比不合理,学生多、专业老师少。更主要的是,在导师资源上存在着严重不足,高素质和有丰富教学与设计实践经验的师资严重缺乏,承担专业教学任务的老师大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还有一些是从美术师资队伍中转过来的,在这样背景下建立起的工作室教学框架很难保证教学质量。
2.由于工作室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开放,与其他专业冲突明显,增加了高校教学管理上的难度,对非传统类艺术设计院校来说推行起来比较困难。
3.实际设计项目不足,项目课程流于形式,工作室常面临无真实项目可做的困境。
4.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被一定程度压缩,专业知识学习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难以得到保障。
三、“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由于学校实施统一管理的问题,严格意义上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一般综合性的工科院校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2010年以来,我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课外“工作室”形式开展实践教学。
(一)工作室组织形式
按照现有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组建了产品设计工作室、室内设计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服装设计工作室、景观与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每个工作室由一名设计理论知识、科研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为负责人,其余导师由2-3名具有研究生学历且设计实践经验相对较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共同组成工作室导师团队。每个工作室都有1-2个具体的设计研究方向,例如,产品设计工作室设置有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方向、家用电器设计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工作室设置有服装造型艺术设计研究方向、服装材料与结构工艺研究方向等。工作室主要面向3、4年级同学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工作室学习,学生进入哪个工作室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工作室人数一般控制在10-15人。
(二)工作室教学活动内容
我们所设置的工作室并非是打乱班级制课堂教学式的严格意义上的工作室,而是作为第二课堂存在的旨在强化设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特长”而设置的课外工作室,学生在工作室内的学习主要为课余时间,是对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进行的有益补充。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导师的纵向科研课题研究、横向生产项目设计,以及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参加国际、国内专业设计比赛等。通过这些内容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强化了第一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培养和提高了综合性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积累实际设计经验,而且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做到了“学有专攻”,培养了“专业特长”,为将来毕业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在工作室内的工作和学习情况,导师将给出成绩评定,记录在学校规定的课外8学分中进行成绩管理。
工作室导师除进行专业设计实践指导外,还兼有其他指导任务。如指导学生制订每学期的个人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引导学生规划将来职业生涯,指导学生进行选修课选课,教导专业学习方法,引荐专业阅读书目,甚至指导学生考研学习等。
通过近几年课外“工作室”教学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弥补了第一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有效地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了设计创新能力,积累了设计经验。近几年,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设计竞赛屡屡获奖,累计获奖人次达50多人次,其中不乏一些设计大奖,参赛获奖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课外“工作室”式的学习与设计实践活动也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楼玮,何征.初探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现实意义[J].包装世界,2013(4):66-67.
[2]吴志坚.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新思考[J].大舞台,2012(10):205-206.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范文2
[论文摘要]文章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工艺专业方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路及过程为基点,对高职校企合作办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育人才的模式内涵进行了总结与思考,提出了凝练特色、提升层次、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陶瓷工艺专业建设途径。
高职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本着立足地方办专业、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的宗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以下简称江职院艺术系)于2006年设立了陶瓷工艺专业方向,培养区域急需的陶瓷工艺专门人才。在专业方向建设初期,采取传统学科体系结构的课程设置。虽然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但是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割裂,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技能训练与企业应用的脱节。学生即使完成各课程的学习,也不知道如何在岗位实践中去应用它们,更无法覆盖职业标准和企业应用标准,达不到毕业生走出校门就是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力推动下,我们与陶瓷行业的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一起,以地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大环境为背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组建能力分层、优势互补的实践教学平台,实施专业教学和职业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这种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把教学、求知、做事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有效地促进了陶瓷工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现象,需要总结和调整。
一、教学改革的先行条件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的先行条件就是系列化实践教学平台的组建。该平台能够涵盖陶瓷工艺制作的前期、中期和后期所涉及的核心能力与关键工作过程。包括: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陶瓷作品展示厅和学生作品销售门市;校外的陶瓷装饰集训营,以及在景德镇、江门、佛山、潮州等多家陶瓷企业所建立的多间校外实训基地。
其中,校内的陶瓷工艺车间近300平方米,内有拉坯机、燃气梭式窑、模具车床等多种设备和制作材料;按照企业生产流程来划分和设定室内空间。能够实现从“泥料配置、釉料配置、装饰造型、模具制作、装窑烧制”等陶瓷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环节。数字化陶瓷设计工作站包括多媒体教学设备、三维扫描仪、学生电脑、多功能一体机等设施,配置平面、立体设计软件及数据管理软件,满足数字化教学与设计训练的需要。能够承接花砖腰线图案设计、景观陶瓷设计等多个项目工作。学生作品销售门市主要为学生小组活动提供场地。在近50平方米的工作室范围内,由学生自主筹谋策划与接洽、自主搭配人员组成项目小组,全权负责店面的方式和氛围设计、作品的摆放与销售计划设计。而校外的综合装饰集训营则为合作企业内设的实训工作室,地点邻近景德镇陶瓷学院。通过完成限定的综合装饰项目设计任务,使学生在具体而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习和掌握陶坯雕刻、施釉上色、青花等综合装饰技法,了解装窑烧制的陶瓷产品整体制作过程。同时利用景德镇“瓷都”的优势,开展渗透式的专业考察和行业调研。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对景德镇的陶瓷行业、高校进行考察,使学生了解陶瓷工艺及造型特点,感受行业顶尖发展趋势及其辐射面,使认知、体验和实践三位一体。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的各个项目工作室在能力培养方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能力分层且优势互补:校内的系列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行业通用的陶瓷工艺基础知识、岗位核心技术能力以及跨行业职业能力。突出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的培育,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特别突出培养学生将设计构思具体化、最终转化为现实产品的过程实施能力。校外的多个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则主要培养学生面向岗位的职业特定能力,是校内项目工作室教学的有力补充。强调利用企业真实的实践环境和行业氛围,促使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行业发展规律、职业岗位能力点相结合,在任务目标的要求下,积极地实践、参与、探究和创新。
校企合作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的搭建,使陶瓷工艺专业方向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融合为一体;使一系列特色教学项目的实施得以融会贯通;使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呈现职业性和开放性特征,为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先行条件。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及重点
陶瓷工艺专业方向教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本土经济项目的开发和实施,把真实的设计任务引入教学,并将由此衍生的学术成果投入商业运作,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又为师生提供实战训练的机会。学生在完成第一阶段的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学习和专业认知实习之后,马上进入将“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能力、专业知识”融入其中的项目工作室教学与实训。主要包括:建设“双师结构”项目教学团队、改革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
1.校企共同组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项目教学团队。包括艺术设计类导师、陶艺大师、企业技术骨干等,分别负责项目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使学生同时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教学中,由陶艺大师或企业专家亲自授课,与学生进行互动和座谈。通过行业大师的亲自传授与指导,在专业领域、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方式针对性强且具有亲和力,非常适合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色成长。同时,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到关联企业挂职,参与企业项目设计和产品开发推广,这样既提高校内专任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又利于新项目的引进与开发。
2.设计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项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真实的、典型的项目任务的引入和承接,是陶瓷工艺专业项目工作室教学改革的核心也是关键。在项目引入之前,项目教学团队就要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分析。首先确定该项目工作与学生阶段能力培养的适应性,再将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专业学习内容、个性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化处理,并设定对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强调通过教师的信任、尊重、鼓励和引导,来发现学生的优点和发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自信、主动地学习。在项目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一件能够代表自己设计意念的、与主题切合的产品,并能阐述设计思想和构造机理。同时分工合作完成作品推介、展览设计、场地布置等相关后期工作。2006年以来,陶瓷工艺项目工作室先后承接了省内外多个项目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碉楼旅游纪念品设计项目的承接和实施。
作为全国著名的侨乡,江门工艺美术历史悠久,碉楼文化中外闻名。以雕楼为题材的本土旅游业也随着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成功申报而蓬勃开展,并带动了一系列的建设项目,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就是其一。这种特定的地区文化和习俗,往往就是支撑优秀设计的基础。获讯之后,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敏锐的市场触觉,迅速地联系商榷,开发设计本地旅游纪念品的项目。
这一富含本土文化创造特征的真实经济项目的承接,使陶瓷工艺专业师生全面地参与到社会和市场的运作当中。首先开展的就是市场调研。在导师的带领下,陶瓷工艺专业学生对江门开平雕楼四大村落、立园等展开调研考察。了解雕楼文化,收集专题资料,分析主题,研究和构想多种新颖的设计方案。根据方案,结合各种工艺造型手段与技术,进行物化效果制作,最终把造型与传达糅合成一个整体。在此期间,导师根据学生创作的进程和需求随时提供必需的指引、帮助和解答。学生通过大量的整体与局部的试验,来丰富和实现造型,进而把握到自我独特的设计语言。经过多层次社会行业各类专家的投票评选,陶瓷专业师生所创作的碉楼工艺品在一系列设计中脱颖而出,成为打造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的首要选择。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展专业教学的区域影响力。陶瓷工艺专业推行“逐步、递进”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考核制度,先后开展了陶瓷雕刻工、计算机辅助设计、装饰美工等技能工种的鉴定考证活动。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特点,选择考取适合、实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逐步把行业企业的要求深化到项目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完成限定工作任务并达标之后,能够直接获得合作企业工种的高级岗位资格证书。还尝试与江门二轻联社等下属企业联合举办雕刻技能培训班,为关联企业的员工提高职业能力和专业设计能力提供培训辅导,拓宽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发展之路。
4.形成帮扶政策,确保校企合作有效运作。为了更好地拓展专业教学在地区的影响力,陶瓷专业教师积极争取学院、政府和各界社会团体的鼎力支持,并促成相关的帮扶政策。例如:学院的各类设计项目优先考虑由陶瓷项目工作室来承接和完成。而完成的各类项目业务,可作为学院的科研课题进行立项申报。经院内外专家评定考核后给予相应级别的科研奖励。几年来,我们与江门、佛山、潮州等多家陶瓷企业、学校、文化宫、培训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安排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历练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支援企业生产。并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对学生的生产及生活各方面进行管理,以确保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顺利进行。此外,校企双方还联合编写了《陶瓷工艺专业概论》《拉坯》等培训教材,联合开发多项新产品、定制产品等,逐渐形成校企互动双赢、共同成长的良好态势。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成效
江职院艺术系陶瓷工艺专业方向通过校企合作,把工作室体制与项目教学融合为一体,把原有的学科课程结构转化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引导的优化创新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和模仿性设计转化为开放性的、动态的过程性学习和创造性设计,最利于学生“工作流程中的关键性岗位知识能力”的培养。校内教师、专家技术人员作为项目经理和项目指导,不仅要精心设计好每一条利于学生成长的项目实施路线,以及小步迈进的步阶,更要对每一次挫折都进行预计,甚至设计一些需要超越常规才能达到的远近目标,同时提供大量信息资料、案例范本帮助学生分析排解,推动学生在历练与体验中融合基础知识,熟练专业技能和多角度的定义问题答案。在给予学生极大的艺术创造空间的同时,给予学生广阔的行动空间、自主的学习空间和真实的博弈空间,使学生不仅体验设计过程,也更直接地体验设计的应用价值。2006年以来,陶瓷工艺项目工作室先后承接了广东省教育博览会参展作品设计、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参展作品设计、江职院礼品设计、陶瓷文化墙设计等系列项目。师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设计大赛并连续荣获奖项。学院每年均举办学生陶瓷作品展览和设计大赛,参与者众,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力。
四、专业教学的发展方向
陶瓷工艺专业的项目工作室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陶瓷工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现象。例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陶瓷专项技能训练,而放松了学生在综合设计能力方面的发展,使学生专业面偏窄,专业能力偏于单一。虽然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但初次就业就进入核心技能岗位的毕业生比例不高。仍然有学生坚持把薪金待遇列为首要条件,宁愿选择并不对口但待遇高的实习和就业岗位,等等。因此,在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还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科学规划,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既重视培养学生专项职业技能的项目工作室教学平台建设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基础教学平台的建设,更重视二个平台之间的有效衔接和交叉融合,有效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共同提升。在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尝试在现有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岗位能力点,增设大区域范围内应用性强、能够对原有专业能力形成支撑的模块化菜单课程,为学生就业提供多项选择。
2.完善管理,确保项目工作室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与企业磋商,共同研究在企业化的项目工作室教学环境中,校企共同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形成良性的校企双重管理机制。例如:建立相对应的生态竞争机制和监督评价体系来进行深层次制约。由院内外专家组成督导组,从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社会声誉及专业影响等方面进行质量考核与评估。再如:建立项目工作室教学的定期检查机制,建立畅通的师生意见反馈渠道,及时聆听建议和解决问题,促进项目工作室教学形式更为自由和开朗。
3.提升层次,合理提高项目教学团队的职教能力与水平。应针对专兼职教师的不同背景和特长,设立合理的职教能力提升机制。例如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曾出现部分校内专任教师特别是一些新进的高学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和实际的教学经验,不能够熟练掌握职业能力分析或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影响了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教学方法的实施的现象。对于这一部分教师,则应强化下企业挂职实践的制度要求,尽快提高其职业经历和专项技能水平。而对于从企业引进的专业课专任教师和聘请的技术导师,则可通过“一对一”的方式,适当开展教学能力和技巧方面的帮扶与培训。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项目工作室教学机制,促使不同类型的人员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影响和服务。
4.强化特色,以特色优势拓展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首先要发挥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的优势,从工艺技术、网络宣传、素质培养、思维训练等诸角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规划建设陶瓷艺术中心网站,研制教学课件,建立多媒体素材库,开设全院性选修课程,使该平台成为不同专业学生发展个性、表现自我、乐于学习和实践创造的艺术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训练的场所。其次要发挥江门五邑地区唯一的陶瓷专业技能鉴定考证点的优势,按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开展陶艺制作技能培训和比赛;为陶瓷企业员工及需要培训的社会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5.创新创业,促进部分学生创造性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创新创业已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发展理念。陶瓷产业更是新形式不断涌现,岗位内容及职业结构不断变迁。陶瓷工艺方向教学也要结合这种现状及时做出转变。加强开放性和创造性的专业建设特点,与时俱进。在突出实践主体地位的同时,实现职业定位与学生自我发展相统一的教育目标。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创新及管理
1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随着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推进,艺术专业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各类艺术设计类院系中被广泛推广及应用。艺术设计类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沿袭了20世纪初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提出的“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包豪斯学院以“工作作坊”为教学平台,逐渐形成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组件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在我国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现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探索的过程中,“工作室”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可以以满足现代艺术设计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被教育部正式批准立项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依托中国最大的南通叠石桥家纺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及集散地的优势,与行业企业合作,探索实施了以“工作室”为主体的“一线三平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室”为主体,依托一级平台――校内实训室,二级平台――企业驻校工作室、研发中心、教师工作室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三级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产品设计研发紧密结合,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于一体。按照“真项目训练、真设备操作、真环境育人”的要求,形成了“工作室+教学工厂”的实训基地,极大地提高了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全国同类院校的纺织品设计(家用)专业建设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2 工作室教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
2.1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教学体系
为适应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要求,纺织品设计(家用)专业采用了“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即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与职业技术课两类。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承载解决社会能力、一般方法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社会生活素质的使命;职业技术课程主要解决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问题。两类课程均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修读方式的交相实施、相互渗透,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在广泛深入的职业活动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归纳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职业成长规律转化为学习领域,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基本点,构建了该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2.2 基于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开发
在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与江苏蓝丝羽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南通斯得福纺织装饰有限公司、上海圣夫岛家用纺织品有限公司等大型家纺企业合作,引入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了6门专业核心课程,并充分利用我院与中国家纺行业协会在华东地区合作建立的唯一的“中国家纺设计师培训基地”的有利条件,将助理家纺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融合到相关课程标准中。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了课程定位、学习目标(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学习情境划分和课程实施方案等内容,在这些课程标准中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各教学环节中有针对性地融入以培养诚实守信、团队合作、吃苦耐劳等重要品质为目标的教学内容。
2.3 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内容组织
围绕课程培养目标,结合“一线三平台”人才培养模式,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资源优势,以产品的设计与产品实现为教学载体,以设计实施流程的复杂性递进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企业实际要求,采用“行动导向法”在真实环境中组织教学,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在课程的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工作环境的真实性和工作要素的全面性。
针对本课程与企业工作室真实任务对接的过程特点,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评价的改革,重点在于突出以企业的考核标准来考核工作室任务完成的质量,突出工作室教师参在考核评价中的重要地位、以设计团队的理念让组员进行工作态度上的互评、从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方面进行小组互评,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积极性。
3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管理难点及解决办法
3.1 硬件设施的维护及使用的合理性
工作室的硬件配置是建立工作室的基本条件,不能而盲目建立数量,需要充分考虑硬件必须满足的教学任务。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专业教师团队的素质情况,将工作室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企业驻校工作室,吸引著名的企业和设计公司进驻学校,硬件设施由企业自己提供,按照企业的要求对进入工作室的学生进行管理和考核。第二类为研发中心,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组成设计团队,为大型企业进行设计项目的开发。硬件设施由学校提供,目的主要是锻炼教学团队实践能力。第三类工作室为教师工作室。硬件有学校配备,利用教师的行业影响力和经验,以实际的项目开展教学。针对这种结构,为了便于管理,对每个工作室的硬件资产的归属进行记录,在开展相应教学活动时,由专门的实验管理人员协调整合。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设备的重复购买,减少浪费。
3.2 工作室兼职教师和专职教师的团队管理
工作室设立的目的是促进教学,这就要求工作室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企业驻校工作室的教师聘任为院系的兼职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将项目案例引入实际教学环节必然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提升。但是项目化的教学存在知识体系不够系统化和设计理论不够深化的弊端。因此,需要将校内专任教师和驻校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团队组合。课程实施中相互沟通,选择合理案例和项目进行实际教学,以满足学生的能力成长规律。同时,校内专任教师也通过此途径提高了实践项目的操作能力。
3.3 工作室教学考核目标的管理
工作室除了要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还要为每一位学生制定可行的培养计划,包括企业文化、规章制度、入职准备的培训,也包括项目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的制定。学生进驻工作室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学生递交入职申请表,由工作室进行考核准入。将《工作室研学》设置为专业必选课程,原则上每一位同学都必须进入工作室学习。工作室制定教学计划,完成对学生的培训和考核。
工作室的学生参与的每一项任务都必须被明确的记录下来。如果学生不能够胜任设计开发的任务,工作室的教师有权利对学生清退,这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压力,同时又是极为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工作室学习期间的成绩分三个学期给出,考核标准中涉及出勤情况、项目完成情况、职业能力等方面。同时,组织工作室进行阶段性的展示汇报,促进工作室的教学和考核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军.打造艺术设计教育平台 构建工作室教学群模式[J].艺术教育,2007(08).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范文4
一、激发质疑的欲望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思维活动产生于问题。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去发现,去思考。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过程。学习首先是从“有疑”开始的,如果不善于发现问题,就谈不上突破思维定势,更谈不上主动探索和有所创新。学贵知疑,学生能够发现、提出问题,便是解决问题的开端,是学习主动性的表现。
因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创新欲望的“金钥匙”。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学生在读题后,有学生提出,一个夜晚总共十二个小时,他究竟做了哪些工作?有的问作者为什么以“一夜的工作”为题?还有的提出从“一夜的工作”上可以看出什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肯定了学生所提问题的价值。因为这篇课文正是通过描述我们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平凡的一夜工作,从而揭示伟岸的人格。随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再做深入的思考,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谈自己对总理的看法。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当然,质疑问难,不仅在课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地设置悬念,揭示矛盾,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久。
二、创造讨论的机会
课堂讨论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也可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把握关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去“闭塞”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即使是学生不完整、不周密的发言,教师也不宜匆忙打断,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截断他们的思维活动。当学生能畅所欲言时,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并进一步使教师得到某些启发,修正事先不确切、不完善的认识,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向纵深发展。一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中“完璧归赵”一段时,组织学生就“蔺相如是否会把璧和自己的脑袋一块儿撞碎在柱子上”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不会的,理由是蔺相如明白秦王十分喜欢这块璧,料定他不会让璧白白撞碎的。况且蔺相如答应赵王完璧归赵的,他怎么会随便撞碎玉呢!有的学生认为很难说,也可能会撞。理由是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和氏璧是赵国的无价之宝,如果秦王不罢休,那么,宁为玉碎,也不会瓦全!
课堂思维空间的拓展,使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教师角色也由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转换成学习的参与者和点拨者。这样的课不再是纯粹为了学点现成的知识,而是提高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预留质疑的时间
心理学研究认为,当学生把学习上遇到的矛盾由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时,原来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便明朗化了,思维过程也随着清楚起来。有时,当一个学生把自己认为还不十分理解的问题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同时,他已经弄明白了问题的一半,有的甚至问题刚提了一半,另一半就“咽”下去了,原来当他把问题用外部语言整理出来的同时,问题本身也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卧薪尝胆》课结束时,留了五六分钟,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学生先后提出了问题,诸如:“后来吴王怎么样了?”有的学生用自己找到的资料告诉他,在这之前吴王还打败过齐国,那时吴王更加骄傲了,越王勾践利用这个机会打败了吴国。这个资料正应了教材中的“出奇兵”。老师也提出了:“有人说勾践不是英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有的学生讲到勾践其实不是真的投降,是为了东山再起,养兵复出;有的学生讲他是英雄啊,他为了国家甘愿当奴仆,回国后他不过君王的生活,还历尽辛苦,所以是英雄。更有学生讲,如果勾践不是英雄,怎么会流芳百世,使我们现在都知道。教师最后归纳小结:在强敌面前保全自己,最后战胜强敌,也是英雄。
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中达到了。试想,如果薛老师事先把课堂安排得毫无余地,那学生这些颇具创新色彩的提问和想法在课堂上还有闪光的可能吗?
四、开拓求异的空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好机会。例如,《大自然的文字》,课文中写了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有石灰石的地方说明这块土地曾经是一片。除此之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水泥地冒“汗”,蜗牛出洞等预示着什么。《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晴天看太阳,晚上辨星斗,再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辨别方向而不迷路。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出这些蕴含着创新潜质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使这些求异的思维点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创新的亮点。
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时给学生开辟一片创新的绿洲,“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气氛,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范文5
活动上,xx老师首先宣布了本期的业务活动安排及要求。
一、送课下乡活动
3月份,由xx三位老师送课下乡到x乡和x乡。
4月份,由李x三位老师送课下乡到x乡和x乡。
其间,还会有x市送课下乡到县直第三小学,是有关识字写字方面的教学,届时再安排听课学习。
二、读书交流活动
今天给每人发一本教育书籍《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和一本教学专刊《小学语文教师》,尽快读完,可以在书上圈点批注。将在5月下旬和6月份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每人都得参加,并写好交流汇报材料,在总结和交流中对读书内容要有自己的见解,还要求制作课件,每人的读书交流时间30分钟左右。
三、有关课题的立项
到时候由xx老师给大家讲研究课题的选题范围及立项表格要求等等诸方面的细节问题。
四、坚持写教学反思
依然像上一期那样,坚持写教学反思或学习心得,并以电子稿定期发送到教研室邮箱里。
宣布完本期的业务活动安排,紧接着由xx、xx、xx三位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是为这个月的送课下乡做好充分的准备。
xx老师说的是六年级下册的课文《一夜的工作》。他的设计从课题的导入,听《你就是这样的人》,为整个课堂铺垫了情感基调,做到课伊始,情已生。走进文本,让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通过“读”“品”“悟”,仿佛穿越了时空,由远而近向我们走来,他那高大的形象,在这样的品读感悟中,越来越清晰,我们对总理的情也越来越浓,此时,再播放总理逝世时候的纪录片和《你是这样的人》,让那种积蓄的情感得以宣泄,得到升华。
xx老师说的是三年级下册的课文《检阅》。她的课堂一向是我向往和追求的,扎实、高效,又朴素真实,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朱老师的课堂上,不仅注重孩子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还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孩子听、说、读、写的训练,都能一一地落实到位,让孩子实实在在地学到东西,学到本领。
xx老师说的是五年级下册的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这是一个小说里的人物描写的片段,文段并不长,却把严监生的吝啬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么,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文本“写了什么”并不是难点,孩子都能理解,而“怎么写的”应该是本课的学习重点,重在突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并可以由课内向课外迁移。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范文6
一、教材解读:理性品格转化为思维空间的开放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其本质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这一语文学科本质所具有的独特性,使它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具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独特性”应该是语文最基本的品格。因此,对课文的解读,我们不需要程式化的对错判断,而需要合理与否的有机引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应注重自身思维的开放性,呈现给学生更为开放的思维空间。由此可见,作为语文教师,在教材解读的过程中,应具有开放的思维意识,应多层次地理解教材。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学生具有创造的精神。
在解读教材时,现在的语文教师自己没有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更多的是依赖教参等教辅资料,形成一种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导致“千人一面”的教学模式。这种最为常见的对教材的解读方式,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则变为一种问答式、填鸭式的文字解释过程,而不是我们想要的语言解读的过程。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师虽“圆满”地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学生们也收获颇“丰”,但学生却是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压抑状态,根本没有自由发挥的学习空间。此时,如果我们能多角度解读教材,多关注学生,给予学生更为开放的理解空间,那么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真正的释放,他们的创造性解读能力肯定得到提升。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其重要的是必须要全面提升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品质。既然语文学科是一门需要独特体验的课程,那么教师的解读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参等所提供的所谓“标准答案”,更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作为语文教师,对文本要形成自己的多元理解。只有这样,才会允许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才能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特见解。这种充分重视孩子创造性思维和体验实践的教学过程,得到的远比标准答案要有用得多。当然,我们也反对为体现创造性而让解读完全背离作者的本意。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真正了解文本内涵。
注重语文学科本质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就是要注重教材解读,就是要促进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设计:理性品格转化为实践行为的化育
语文是传承文明、启迪思维的工具。运用语文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创造性”应该是语文最突出的品格。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的“创造”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实践行为。
(一)课堂教学――“深入浅出”
有人说:语文课堂应该是“深入浅出”的课堂――教师要精读、细读文本,只有对课文有深入的解读,才能高屋建瓴,这是“深入”;教学时,必须设计多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由浅显处逐步走进文本,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浅出”。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都要思考的问题是――设计何种方案来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起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比如,在进行《诺贝尔》一课的教学时,我抓住写人文章“抓住人物特点,写好典型事例”的要求,设计两大实践过程:一是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聚焦重点段“诺贝尔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体会抓住环境和人物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二是运用这样的方法,把本课中“1864年9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这一部分略写内容写具体。这种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能给予每个学生无限宽广的想象以及体验空间,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二)课外实践――“减负创新”
课堂上的实践运用要重视,课堂外的延伸也不容忽视。现在的小学生课外作业可谓不少,但真正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作业却不多。这种课外作业的布置,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我们要减少作业量,精心设计课外作业,让它真正起到既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充分促进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的作用。如,在课外阅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时,我只布置了一道作业:“如果你来到巧克力工厂,你想干什么呢?会发生什么故事?”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在整个读书的过程中,他们充分感受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同时,观察能力是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观察”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外实践方式,应加以运用。课外,我们应通过加强观察,促使学生去感知周围的事物,如景物天气、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内化成自己的理解,并表达出来。这样的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三、学习评价:理性品格转化为思维火花的呵护
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教师常常迷失方向,误入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歧途。太多的标准答案和零容忍犯错的评价标准,让小学语文课堂这个本该充满想象、体验个性解读乐趣的舞台,变为单调无趣、枯燥乏味的学习场所,甚至让学生们心生畏惧,敬而远之。作为一门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已变成最能制造统一模式的机器,这是不是与它的本质背道而驰?“多元性”是语文体验的本质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将此品格转化为对创造火花的精心呵护。
(一)注重课堂教学评价
语文课堂是一种对话,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他们和文本、编者的对话。有对话就必然有理答,理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展开的程度。因此,对课堂的理答,我们也应充分考虑,认真对待。否则,就容易挫伤孩子们最积极的创造性思维的嫩芽。
请看到《一夜的工作》教学片段:
师:自己大声读一读课文。读了之后,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在你心目中,总理的这一夜是怎样的一夜?
(问题本身就给予学生充分的创造性空间,无形中鼓励学生说出最真实的想法。此时,几位学生的回答较一般,都是文中现成的词句)
师: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吗?
生1:我想用“简朴”一词来概括。
师:好。我知道“简朴”这个词很简朴,但又不“简朴”,说说你的具体感受――
生1:虽然贵为总理,住在宫殿式的房子里,但他的办公室陈设却普普通通,而且他招待记者也只是一点点花生米,他很简朴。
师:厉害!你把文中前前后后能体现总理“简朴”的内容统统找到了,而且把它们串到了一起,文章就应该这样读!(看起来“顺手牵羊”的理答,其实是对学生独到见解的充分肯定,是一种鼓励他创造性回答的评价)
生2:我想用“认真”一词来概括。
师:能把“认真”换成四个字吗?
生2:(迟疑)一心一意。
师:不!就是“认真”,把它化成四个字!
生2:认认真真。
师:对,认认真真。怎么说呢?
生2:因为他批阅文件的时候不是随便看看,而是一边看,一边想。
师:是啊,你真会关注细节。从这里你体会到这是一种怎样的认真?
生2:专注。
师:专注。一个认真,加一个认真,就是“认认真真”,你同意换成四个字的吗?
生2:同意!
上面的理答,是完全建立在学生原有回答的基础之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化,表达得更加准确。教师没有简单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也没有让学生轻易否定自己原先的想法,而是通过一步步理答引导,让学生发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并自己修改,使表达更加准确。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里,无论学生用哪个词语来概括,教师都能通过恰当的点拨让他们理解更加深入。看似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细细品味却耐人寻思。这也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成功的理答,必须是尊重学生自身阅读的起点,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体验,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引导,才是有效的。长期展开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势必如春天的竹笋一样节节高。
(二)关注阅读、写作评价
在阅读、写作评价中,一定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最近一年级期末卷上有一道填空题:“做( )”。标准答案是“做工”。学生答案众多:有填“做好”的,有填“做对”的,也有填“做人”的。评卷时,有教师问我:“不照标准答案可不可以?”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可以。”其实,这题目就是考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为什么只能“做工”呢?这是个小例子。同样,写作也是如此,绝对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这样写成的习作才能真正体现童趣。因此,在阅读和写作的评价中,我们更要重视学生思维火花的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