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情志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情志病范文1
情志病范文2
【关键词】 情志护理; 糖尿病 ; 疗效影响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2.159
糖尿病是机体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所致的血糖增高和排泄糖尿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典型症状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等, 也有部分患者在早期无任何症状, 仅表现为空腹血糖的升高[1]。糖尿病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为主, 然由于情志的变化对其发病和治疗效果均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 近年来在对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 十分重视情志的护理和调节。经过临床运用和观察, 发现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 针对不同患者, 施以相应的情志护理, 可以明显提高其临床疗效。现将针对不同情志异常变化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对症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本院内科住院或在糖尿病专科门诊治疗的患者140例, 随机分为情志护理组和对照组, 各70例。所有患者均以多饮、多尿、多食、近期消瘦、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7.0 mmol, 糖化血红蛋白>6%, 糖耐量实验阳性为入选标准。其中男78例, 女62例, 年龄最小31岁, 最大73岁, 病程最短3 d, 最长15年, 合并感染者36例, 合并心、脑、肾、眼底血病变98例。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由糖尿病护理宣教小组对其进行全面的心理分析, 并依据其情志的异常变化而分为怀疑麻痹、忧心焦虑、自责内疚、悲观恐惧四种类型, 并于治疗后的第15天和第30天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见表1。
对照组患者不接受护理宣教小组的情志护理, 直接进行临床中西药物的治疗。情志护理组则依据其情志异常的分型分别施以相应的情志护理。
1. 2. 1 情志异常的分型及表现:①怀疑麻痹型:此类患者以青壮年居多, 病程较短, 临床症状轻微, 或仅在体检时被发现, 患者往往早期不接受这一事定, 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 自认为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 对身体无大的影响, 麻痹大意, 不注意饮食的调控, 甚至拒绝治疗, 进而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②忧心焦虑型:此类多见于女性患者或是病程较长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患者往往因对糖尿病认知不多, 产生许多误解, 或对治疗效果过分关心, 精神高度紧张, 因而整日忧心焦虑, 茶食无味, 机体抵抗力下降, 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③自责内疚型:多见于病患时间长久, 家境不佳, 且性情内向或抑郁的患者。患者因久病不愈, 常年的治疗花费较大, 造成家庭经济拮据, 为自已成了家庭的累赘而深感内疚自责。④悲观恐惧型:多见于病患时间长久, 并发症多且严重而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此类患者往往经过病魔的长期折磨, 身体健康状况日渐低下, 逐渐对治疗失去信心甚或产生对抗情绪, 认为无药可医, 自暴自弃, 完全不配合治疗, 甚或拒绝治疗。
1. 2. 2 异常情志的相应护理 ①怀疑麻痹型:对此类患者进行情志护理的关键, 是要帮助患者改变错误的认知, 耐心细致地介绍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帮助他们认识糖尿发生发展的过程及所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和危害性, 加强他们对饮食的调控, 进而改变其麻痹心态, 积极有效的配合治疗。②忧心焦虑型: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的关键是沟通与交流。要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 充分全面的了解患者产生忧心焦虑的原因, 进而有的放矢的进行心理辅导, 缓解其紧张的心情, 减轻思想压力, 同时对其进行糖尿病科普知识的宣教, 以转移他们消极的心境, 使其能正视自己的病情, 以积极正确的心态配合治疗。③自责内疚型:对此类患者在做充分的心理辅导和情志护理的同时, 要尽可能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援助和支持, 同时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 进而减轻其心理负担, 消除内疚自责的心理,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 让患者认识到通过饮食调控, 科学用药是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控制病情的, 并且能象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④悲观恐惧型:对这类患者首先要主动与其进行沟通, 配备责任心强、技术熟练、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 对病情变化、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解释, 帮助患者重新树立信心, 用正确的人生观开导患者, 进而使他们克服悲观恐惧的心理, 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2]。
2 结果
情志护理组治疗15 d后, 空腹血糖正常者54例, 占77.1%,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者39例, 占55.7%;治疗30 d, 空腹血糖正常者64例, 占91.4%,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者57例, 占82.8%。而对照组治疗15 d后, 空腹血糖正常者32例, 占45.7%,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者26例, 占37.1%;治疗30 d后, 空腹血糖正常者48例, 占68.6%,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者42例, 占60.0%。情志护理组的空腹血糖恢复正常比例及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肥胖、生活习惯及家族史均有明显的关系, 但因患者的年龄、患病时间长短、疾病严重程度均不尽相同, 因而其发病后的心理反应也不一样, 可表现为怀疑麻痹、忧心焦虑、自责内疚、悲观失望等多种情志的变化, 而这些不良的情志变化, 不仅可进一步加重病情, 而且对糖尿病的治疗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综上所述,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情志护理, 使其能对糖尿病有正确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以正确的心理状态接受和配合治疗, 进而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会民, 王树国. 葛根素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06, 13(2):117-119.
情志病范文3
关键词:冠心病;焦虑症;情志改善;解郁活血法
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病,其中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由于受胸骨后闷胀、压榨感困扰,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症状。中医讲,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是患者心脉痹阻,导致其气机紊乱、情志失调,而且该病常反复发作,对患者的精神带来沉重负担。有研究报道,冠心病患者一般多伴有焦虑抑郁症状[1]。因此,如何有效改善患者的情志成为衡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对50例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在常规用药基础上,采用了解郁活血法药物,对患者进行疏肝解郁、活血通络,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对象为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100例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入选标准:①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②有焦虑抑郁症状和睡眠障碍;③均无其他重要脏器疾病,无手术史和焦虑抑郁史、药物过敏史。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55-78岁,平均(67±5.4)岁,病程1-4年,平均(2.1±1.3)年;对照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56-80岁,平均(66±5.3)岁,病程1-4年,平均(2.0±1.4)年。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0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具体为:辛伐他汀:20mg/次,1次/天;拜阿司匹林:100mg/次,1次/天;消心痛:10mg/次,3次/天;黛力新,1片/天。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在此用药基础上,加用解郁活血中药汤剂治疗。药方为:当归、桔络、三七,各10g;柴胡、川芎、白芍、赤芍,各15g;炙甘草5g;香附9g;合欢皮30g;水煎服,早晚两次温服,每日一剂,3个月1个疗程。服药3个月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焦虑症状改善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①心绞痛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卜病、心绞痛)临床指导原则》中的标准[2]。无效:心绞痛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症状加重;有效: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发作次数比治疗前减少50%以上;显效:症状基本消失。显效+有效=总有效。②焦虑症状疗效标准:参照W.K.Zung制定的SDS评分和SAS 评分标准[3],SDS评分含20个问题,按4个等级标准评分,得分越高则患者抑郁程度越高,SAS 评分亦含20个项目,同样按照4个等级标准进行评分,得分越高则患者焦虑症状越明显。
1.4数据统计方法:本研究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卡方检验,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组心绞痛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6.2500,P<0.05)
表1两组患者心绞痛临床疗效比较(n,%)
2.2两组患者情志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情志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其SDS评分和SAS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情志改善状况对比((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观察组比较,#P<0.01。
3讨论
冠心病在中医上称为胸痹或心痛,属难治之症。冠心病的发病与身体的心、肾、肝等多脏器的盛衰有密切关系,通常是由于气血不畅、邪痹心络等原因导致身体出现络脉瘀阻,引发心脉不通,而心脉不通则会痛,继而发生胸痹。《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心痹者,脉不通”[4]。在临床实践中,冠心病患者多因过食甘厚味导致湿气太重,从而生浊,心脉被湿浊附着,就会出现气机不畅或血脉不通,也有患者因气虚、血行不畅导致身体出现血瘀,这都能导致其冠脉管壁弹性欠佳,从而导致血流量降低,引发心痛症状。
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中医上讲究“补”与“通”合用的原则,旨在活血化瘀、益气活血、化痰通络、益气养阴,中西医结合治疗即联合治疗心血管病与焦虑症,其疗效更加显著[5]。本研究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郁活血药物治疗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主要是为了达到疏肝理气解郁、畅通气血的目的。解郁活血方剂中有当归、川芎、桔络、三七、柴胡、赤芍、白芍、香附、合欢皮、炙甘草。当归、川芎可宽胸理气,缓解心绞痛者的平滑肌痉挛,减少冠状动脉的阻力,增加其血流量;桔络则能行气化痰、宣通经络,发挥气血调畅的作用; 三七可活血、化瘀、止痛,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柴胡能够疏肝理气、解郁活血,使患者气血调畅而不痛;白芍有养血柔肝之功效,赤芍能调肝活血、调畅气血,二者合用有助于调肝、养肝、活血;香附则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合欢皮则可安神和疏解肝郁,还能活血; 炙甘草则有缓肝补中的功效,起到调和诸药的作用。因此,本方对冠心病伴焦虑症患者主要起到活血通络、疏肝解郁以及补血养血的作用。对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及患者情志的改善有显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解郁活血汤剂的观察组患者其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情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效果(P<0.01),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情志改善程度更加明显(P<0.01)。可见,解郁活血法对冠心病伴焦虑症的疗效显著,对患者情志改善效果明显,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唐沛清.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 - 抑郁药物治疗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 2013,26(11):497.
[2]张廷鑫,于岳,于如祥. 抗抑郁药物的分类及临床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10):159-160.
[3]陆露,毛家亮,赵焕昌,沈心逸.抗心绞痛联合抗焦虑一抑郁药物治疗心绞痛伴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J].上海医学,2012,35(10):874-876.
情志病范文4
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6-0095-02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发展到症状期临床上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症候群,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且易合并多种感染。随着病程的延长,其代谢紊乱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疾病,千百年来它一直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早在公元前400年,我国著名的医学典著《黄帝内经》中对此病既有过记载,称之为“消瘅”。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改变及社会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日趋增加,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第三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
根据中国糖尿病协会最新调查发现,中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9.7%,全国糖尿病患者接近一个亿,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糖尿病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超越印度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占全球糖尿病患者的1/3。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首席执行官安娜基林介绍,全球糖尿病患者在20年内可能增至5亿,这对全球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数字。对于糖尿病的防治,已经刻不容缓。
过去,人们总认为糖尿病是发达国家、富裕人才会有的“富贵病”,但事实上相对于西方人而言,亚洲人对糖尿病有更高的遗传易感性,同时具有发病年龄早、并发症出现早且严重等特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8.2%)不但已经和城市人群(11.4%)相当接近,而且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同时,肥胖超重人群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体重正常人群,达18.5%。此外,青年人和中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增长速度也高于老年人群。目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化学毒物、超体重因素及蛋白质缺乏密切相关,与人的体力活动、饮食、妊娠、年龄息息相联,但这其中往往忽视了情志失调这一重要的发病因素。
1 中医学理论
中医学认为,情志失调是许多疾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即称情志致病。所谓情志,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而言,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若外界各种精神刺激程度过重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情志的过度兴奋或抑制时,则可以导致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情志疾病,主要引起五脏气机失调。正如《灵枢•寿天刚柔》所说:“忧恐愤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糖尿病在中医学中被称作“消渴”,历代医家及医学著作对于情志失调引发消渴病均有记载。《灵枢•五变篇》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已初步认识到“消渴”与情志有密切关系。
如果长期情志不舒,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火热炽盛,不仅上灼胃津,下耗肾液,而且肝之疏泄太过,肾之闭藏失司,则火炎于上,津液泄于下,三多之症随之而起,发为消渴。若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致心脾精血暗耗,肾阴亏损,水火不济,亦可发为消渴。《医宗已任篇•消症》谓:“消之为病,一原于心火炽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慎斋遗书•渴》篇有“心思过度,……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肾无救”这些论述,说明情志失调,五志过极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正如《河间六书•三消论》说:“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之所称也。”
情志活动虽为心所主,但与肝有密切关系,肝的疏泄正常,五志才能安和,心情因而舒畅。正如《丹溪心法》所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生理机能,若情志抑郁或大怒伤肝,郁而化火,灼津伤液,致内脏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调,该升不升,精微物质(如血糖等)不能随清阳之气输布于四肢百骸而郁滞于血中,出现消渴(高血糖);或不降而降,精微随清气下泄,反见糖尿,若进一步可导致其他精微物质的输布代谢紊乱,变证峰起。正如《素灵微蕴》谓:“消渴之病,则独责肝木,而不责肺金。”《四圣心源》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凡木之性,当欲疏状,……疏泄不遂,由相火失其蛰藏。”《医学真传•三消症起于何因》说:“消症生于厥阴风木主气,盖以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证。”张锡纯认为,胰脏位于中焦属脾之副脏,肝能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主要表现在肝之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促进胆汁和胰液(包括胰岛素)的分泌排泄,所以说,预防和治疗糖尿病主要应疏肝活血,调理气机,恢复肝的条达疏泄功能,促进胰液的合成与分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均势状态,健康遂得以恢复。
总之,情志失调会直接影响五脏的功能,使五脏精气活动失常,导致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2 现代医学研究
据有关资料报道,随着城市化生活的到来,竞争意识增强,人们的生活节奏增快,心里紧张因素加大,精神负担加重,糖尿病患者发病率增高。1996年全国流调发现:在省会城市、中小城市,富裕城镇、贫困城镇,富裕农村和贫困农村中糖尿病的标化患病率分别为4.58%,3.37%,2.83%,2.66%和1.71%。呈递减趋势。这其中除了与饮食和劳动等重要因素有关外,关键还是心理因素。由于城市和富裕城乡生活紧张,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精神负担加重,紧张、激动、压抑、恐惧等不良情绪引起生理应激(Physiological Stress)增强,使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以及胰岛α-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等升血糖激素分泌增多,使血糖水平增高。
每个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精神压力的存在,当精神压力增大时,若不及时调整心态,可诱发糖尿病的发生,或扰乱糖尿病患者的正常饮食和锻炼,使病情加重。大多数国家脑力劳动者发病多于体力劳动者,据统计,我国以知识分子(11.83%)及干部(10.14%)为最高,农民最低(4.24%),牧民次之(4.90%)。这亦说明脑力劳动者这一精神压力较大的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
此外,已患糖尿病的患者情感相对脆弱,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沮丧、烦恼等抑郁、焦虑情绪。在抑郁情绪较重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兴趣下降或缺乏,伴随无望、无助和无价值感,感到对自身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失去信心,精神生活孤立无援。严重的还可伴随出现许多躯体症状,如失眠、乏力、周身不舒、食道烧灼感、腹胀、腹泻、阳痿、便秘以及头部、胸部、腹部疼痛,这些躯体症状会加重糖尿病,能引起的躯体不适。抑郁、焦虑情绪作为应激因素可以反过来造成患者血糖控制恶化和其他躯体症状加重,同时也可以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导致新的躯体疾病产生。美国医学博士约翰•考尔维尔指出:“情绪紧张是引起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3 小结
糖尿病是一种多脏腑、多组织器官受累,症状错综复杂的全身性病变。情志失调可以直接影响血糖的变化,引起人体气血津液输布代谢失常而诱发糖尿,同时还能使已经发生糖尿病的患者血糖升高,产生各种并发症。简而言之,情志失调是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因。
情志病范文5
【关键词】情志致病;疏肝理气法
【中图分类号】112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4-041-03
情绪属于高级神经活动,它的活动基础就是所谓的“气”。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内调五脏六府,外充四肢百骸,洒陈上下内外,承秉升降出入。故日:“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盛则盈,顺则平。天有四时五行,人有七情六欲。现实社会由于竞争的激烈、心力的透支、利益的驱动,禀赋的差异,人们的心理使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恼怒、嫉妒、恐惧不安、沮丧、悲伤、痛苦等,这些负性情绪日积月累,就象某些病毒一样,一点一滴的侵蚀着人的身体健康,当超过人体心里活动正常调解范围,就会破坏人体生理平衡和防御机制,通过内外刺激一精神因素一功能障碍一细胞疾病一组织结构变异导致疾病发生。故《内经》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下面就个人多年临床采用疏肝理气法治疗多种情志致病的点滴经验体会介绍如下,以钥读者。
1 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情绪属于高级神经活动。人在长期的情绪激动时,破坏兴奋与抑制平衡,在大脑皮质的影响下,可兴奋延髓的心加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使交感一肾上腺系统的活动明显增强,几茶酚胺类介质、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释泌明显增多,一方面心脏收缩加强、加快,心输出量增多:另一方面身体大部分区域小血管痉挛收缩并引起血管平滑肌增值肥大,外周阻力增大;而交感神经兴奋还可使肾素释放增多。所有这些均促使高血压形成。主要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恼怒而加剧,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或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病机:肝气郁滞,久郁化火,肝阳上亢。《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治法:疏肝平肝,潜阳降火。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天麻钩藤饮加减。处方:醋柴胡9g、生白芍12g、枳实9g、香附12g、川芎9g、天麻15g、钩藤循下)15g、草决明30g、12g、珍珠母30g、(先煎)、黄芩9g、川牛膝9g。便秘加大黄12g(后下)、芦荟12g、水煎服,每日一剂。肝火盛口干苦加丹皮9g、栀子9g;如有中风先兆者可加生龙骨30g(先煎)、生牡砺30g、(先煎)、铃羊角粉3g冲服。
2 冠心病
冠心病与中医的“胸痹”相似。精神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当长期精神紧张或过度激动发怒时,交感神经处于紧张兴奋状态,促使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和皮质醇激素水平升高,儿茶酚胺直接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收缩力加强,心肌耗氧量增加,另儿茶酚胺使小血管持续而强烈收缩和儿茶酚胺本身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中的胆固醇就容易沉积于动脉壁内;此外长期紧张还可造成高脂血症,同时改变血液流变学状态,使血粘稠度升高,血小板易于聚集形成血栓。这些因素共同促进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使冠心病发病靼增加或使病情加重。主要症状:心胸憋闷或刺痛,脘胁胀满,喘息暖气,躁怒不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沉涩。病机:气机久郁,心脉瘀阻。《病因脉治,胸痛论》:“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其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唉”。治法:理气宽胸,活血通脉。方药:血府逐瘀汤合丹参饮加减。处方:醋柴胡9g、枳壳9g、赤芍t2g、当归12g、川芎12g、桃仁9g、红花9g、降香9g、姜黄12g、丹参20g、檀香3g、砂仁6g(后下)。水煎服,每日―剂。气滞甚加青皮9g、香附12g;胸痛甚加元胡12g、三七9g、或含服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3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中医属“胃脘痛”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胃十二指肠分泌、运动和粘膜血流调解。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证明:在长期或反复的不良精神因素影响下,大脑皮层功能发生紊乱,使大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的协调关系失常,迷走神经系统兴奋陛增高,促使胃酸或胃蛋白酶分泌增多,胃平滑肌痉挛;同时精神紧张又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胃黏膜下血管痉挛与平滑肌痉挛,造成粘膜的供血不足,局部缺血,抵抗力减弱,易被胃液自身消化,形成溃疡。主要症状:胃痛胀闷,攻撑两胁,遇情志不遂而痛作或加重,嗳气吞酸,善怒而太息,纳差食少,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沉弦。病机:肝郁犯胃,络脉拘急。《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盖胃者,裹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凡气既阻,血亦凡气既阻,血亦凡气既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处方:醋柴胡9g、炒白芍18g、制香附12g、青陈皮(各)9g、枳实9g、木香(后下)6g、元胡9g、川楝子9g、佛手12g、白芨15g、乌贼骨20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如肝胃郁热口苦甚者,加黄连9g、栀子9g、丹皮9g。
4 糖尿病
糖尿病中医列为“消渴”病。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及对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遗传和治疗方面大量观察资料的积累,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惊吓等应激状态使交感神经兴奋将抑制胰岛素,同时,交感神经还将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释放。如果这种不良心理因素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B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倾向被固定下来,进而导致糖尿病发生或诱重。主要症状:烦躁易怒,口渴引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瘦乏力,舌边尖红,脉弦数。病机:气郁化火、消灼肺胃阴津。《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及消渴大病。”治疗:舒肝清热,养阴生津。方药:玉女煎加减。处方:石膏30g、知母12g、麦冬15g、生地18g、川牛膝9g、天花粉15g、郁金15g、生山楂15g、乌梅15g、青皮9g、佛手20g。水煎服,每日一剂。伴有气虚明显者加西洋参12g、生黄芪15g、山药15g、五味子15g。
5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亢与中医“瘿病”相似。当人体遭受长期的情绪刺激如恐惧、惊吓、悲伤、愤怒等精神因素可引起大脑皮层的功能紊乱,使中枢神经系统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CRH和ACTH及皮质醇分泌增多,
从而使免疫监视功能降低,导致甲状腺合成与释放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甲亢。主要症状:瘿肿眼突,胸胁胀闷,善太息,急躁易怒,心悸不安,失眠多梦,舌苔薄白,脉弦滑。病机:肝气郁结,痰浊壅阻。《诸病源候论,瘿候》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治法:舒肝理气,化痰消瘿。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处方:海藻15g、昆布15g、海蛤粉20g、青陈皮(各)10g、生牡蛎30g、香附12g、象贝母12g、法半夏12g、桃仁10g、夏枯草12g、苦参20g。水煎服,每日一剂。伴肝郁化火者,合龙胆泄肝汤加减;伴心肝阴虚者,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6 肿瘤
肿瘤中医统称“症瘕”、“积聚”。性格内向、遇事不善于宣泄和表达、严重焦虑、长期抑郁、怒而不发、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过分压抑自己和遭受重大精神创伤,久之造成人体心理生理反应,从分子水平上引起细胞DNA自然修复功能的减退,促成原癌基因向癌基因转化,同时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改变,调解失常,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下降,使对癌症有杀伤力的T淋巴细胞分泌减少,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促进癌细胞的突变和发展、滋生和蔓延,体内失去清除癌变细胞的能力,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故命名各异如肝癌、胃癌、肺癌等等,但致病都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故治疗方法基本相似。主要症状;局部肿块,按之硬痛,推之不移,平素心情抑郁不快,心烦易怒,叹息暖气,舌边青紫苔苔薄,脉沉弦。中晚期消瘦,神疲无力。《金匮翼。积聚统沦》篇云:“凡忧思郁怒久而不解者,多成此疾。”病机:情志久郁,气滞血阻。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消积,攻毒软坚。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醋柴胡9g、赤芍12g、枳实12g、元胡12g、川楝子9g、当归12g、川芎12g、桃仁12g、红花9g、五灵脂9g、香附12g、三棱12g、莪术12g、白花蛇舌草15g、半边莲15g、半枝莲15g、丹参15g。水煎服,每日一剂。积块大而坚硬作痛者,合鳖甲煎丸:正气虚者,合六君子汤。
7 抑郁症
中医称为“郁证。”联合国卫生组织曾研究指出:抑郁是1990年世界致残的首要原因,并预测到2020年抑郁将成为仝世界引起死亡和残疾因素中的第二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其病因社会因素、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婚姻不和谐;失业、严重躯体疾病、家庭成员患重病或突然病故均可发生。丧偶与抑郁是关系最密切的应急原。经济条件差、社会阶层低下也易患本病,女性应付能力低于男性更易惟患。病理为心境障碍。与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下丘脑一垂体一生长素轴功能异常,中枢五羟色胺代谢紊乱有关。动物实验证明:慢性精神、心里应急可引起中枢兴奋性氨基酸的大量释放,导致海马区锥体细胞的萎缩和死亡,从而导致记忆的改变及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反应。抑郁可导致自杀等消极行为反应。主要症状:以心境低落为主。沉默寡言,喜怒易哭,多愁善感,脘闷暖气,时时欠伸,失眠梦多,纳少形瘦,精神不振,舌苔薄腻,脉弦。病机为情志内伤,心脾失调。《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治法:舒肝解郁,调理心脾。方药:消遥散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处方:醋柴胡6g、炒白芍9g、枳壳9g、香附12g、当归12g、青陈皮(各)9g、合欢花15g、炒白术12g、茯神15g、炙甘草12g、小麦30g、大枣6枚,郁金12g。水煎服,每日一剂。食滞腹胀者,加炒三仙(各)15g;气郁化火者加丹栀(各)9g。
8 支气管哮喘
中医称为“喘证”。情绪可直接导致哮喘发作。Sacher认为;情绪过度紧张、过度焦虑、愤怒等使情绪中枢所处的大脑皮质边缘系统抑制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继而抑制脑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减少,促使哮喘发作。近代研究证实,情绪状态作为一种刺激,可引起躯体内脏活动反应(包括支气管收缩反应)。促使哮喘发作。出现频度高低依次为焦虑、愤怒、抑郁、恐惧、兴奋。主要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但喉中痰声不著,气憋,胸闷胸痛,喉中如窒,或失眠心悸,苔薄,脉弦。辩证为情志不遂,肺气郁痹。《医学入门,喘》指出:“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北大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何权瀛教授说:“哮喘是心身疾病,长治才能久安。”治法:开郁降气乎喘。方药:五磨饮子加减。处方:沉香6g、木香6g、槟榔9g、乌药6g、青陈皮(各)9g、枳壳9g、合欢花15g、酸枣仁15g、远志9g、百合15g、瓜蒌15g、地龙15g、水煎服,每日一剂。
9 月经不调
精神因素直接影响女性内分泌系统,当妇女处于长期紧张、郁闷状态时,使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功能失调,人体内肾上腺皮质甾体和肾上腺髓质就会分泌去甲状腺素,还可抑制雌激素分泌,刺激生乳素增多,这些性激素分泌及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发生紊乱,直接导致月经不调。主要症状:小腹胀痛或痛连胸胁,胀满不舒,胀痛,月经周期不准,经色正常或有瘀块,烦躁易怒,舌苔薄白,脉弦。病机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调。《妇科玉尺》云:“经贵乎如期,若来时,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数月一至,皆为不调。”治法:舒肝理脾,和血调经。方药:加昧逍遥散加减。处方:醋柴胡9g、炒白芍12g、当归12g、炒白术9g、茯苓9g、香附12g、枳壳9g、川芎9g、青陈皮(各)9g、郁金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肝郁化热,加丹皮9g、栀子9g;气滞血瘀,加益母草15g、红花9g、桃仁12g;小腹痛甚,加元胡12g、蒲黄9g(包煎)、五灵脂9g;伴胀痛,加瓜蒌15g、橘核15g、荔核15g。10功能性子宫出血
中医称为“崩漏”。精神过度紧张影响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相互调节失调,使促卵泡成熟素(FSH)或黄体生成素(LH)分泌异常,卵巢不排卵以及排卵期雌激素短暂下降,从而影响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而致,引起撤退性或突发性出血。主要症状: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断,血色黯红,挟有血块,伴小腹及胸胁胀痛,心烦易怒,舌质紫黯,脉弦紧或沉涩。病机:冲任郁滞,瘀阻胞宫,血不归经。《景岳全书。妇人规》说“崩淋之病……未有不由优思郁怒,先损脾胃,次及冲任而然者”。治法:行气祛瘀,活血止血。方药:逍遥散合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处方: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2g、香附12g、五灵脂炭10g、蒲黄炭10g(包煎)、茜草炭12g、三七粉3g(冲服)、益母草15g、水煎服,每日一剂。伴血热加焦山栀12g、黄芩12g;伴脾虚加人参6g(另煎)、炒白术12g。
11 乳腺小叶增生病
中医属“乳廨”范畴。本病发生与卵巢机能失
调有关。系体内女性激素代谢障碍,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部分乳腺实质成分中女性激素受体的质和量异常,使各部分的增生程度参差不齐。中医认为:与情志因素关系密切。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湿内蕴,肝脾两伤,痰气互结,气血凝滞,乳络痹阻,久成结核。主要症状:情志郁闷,心烦易怒,胀痛或刺痛,肿块随情志波动而消长,兼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沉缓或细涩。病机为肝脾不调,气郁痰凝。《外科正宗》:“乳癖……多由思虑伤脾郁怒伤肝,郁结而成。”治法:舒肝理脾,化痰散结。处方:当归15g、瓜蒌20g、橘核15g、荔核15g、香附12g、青陈皮(各)9g、醋柴胡9g、三棱12g、莪术12g。水煎服,每日一剂。结块痛甚,加乳香9g、没药9g;结块大而硬,加海藻12g、昆布12g、生牡蛎30g。
临床体会
1、气为百病之长。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过极、郁积久结,疏泄失司,气不循常道,则上逆、下注、横窜,攻心、侵脾、辱肺,痹脉、阻络、犯脑。故可导致脏腑气机失调,遂生诸病。疏肝理气法既有疏理气机、调畅情志、和谐脏腑、行血布液、通经搜络之功。故可消除或改善情志所致的多种病证。
2、久病及血。上述多种疾病均兼有血瘀症状,故治疗用药多配合化瘀通脉之品,正如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倡导:“久病必成瘀”,并提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是涫疗疑难病证的主要治则,创立调气活血为主的“衡法”治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3、对于情志引发或诱发的慢性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除用疏肝理气、调畅情志之中医中药治疗外,一定配合西医治疗,急则治其标防其病情恶化,中西医结合效果更好,
4、情志致病为身心疾病,配合必要的心里疏导和情志调摄,有利于病情的好转或痊愈,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范菊仙,自卑、自衰的催化剂,健康报。心里导刊,2008年10月17日,第1版
2 杨晓光,赵春嫒,抚平心灵的皱纹[M],人们军医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25
3 徐蓉娟。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4月第二版:118
4 常朵。冠心病人的健康教育[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22):78―79
5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4月,第6版:386
6 徐世杰,病由心生一情绪管理手册[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3月,第l版:80-145
7 王吉耀。内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881-882
8 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jE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7版,139
9 檀明山,心里决定健康,[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157―160
10 乐杰,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3月,第7版:19
情志病范文6
【关键词】情志病;《金匮要略》;百合病;脏躁;奔豚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19-01
情志病是指因七情而致的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一种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压力的加大,情志病越来越多见于临床。虽然情志病其病名首见于明・张介宾《类经》,但早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情志病证治已散见于多篇之中,如百合病、脏躁、奔豚、梅核气等,同时还包括少阳病、小柴胡汤症、肝着等。笔者在临床上运用这些汤方治疗相关情志疾病同样取得一定疗效,在此对运用《金匮要略》中一些相关汤方证辩治临床常见情志病谈点体会:
1 百合病
百合病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 原文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其意虽言热病之后出现的食、寐、行等诸多的征象,但仍可用于一些焦虑躯体化及部分抑郁躯体化的临床诊治。
文中“意欲食复不能食”、“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言百合病之饮食失常,临证常见食少纳呆,饥而不食,恶闻食臭。盖因情怀不畅,而肝气郁结,木郁克土,所谓肝病传脾。与精神疾病中相关胃肠道表现吻合;“常默默”,言百合病之言行失常。临证常见患者情志抑郁,少言寡语。盖因患者肝郁化热,灼伤阴血,热扰心神,神明失养而致。与精神疾病中抑郁情绪和阻滞表现吻合;“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谓百合病之行动、睡眠失常。临证见患者心神不定,意乱不安,虚烦少寐,失眠多梦,欲卧不宁。盖尤虚热扰心,周身百脉受病,精气内耗所致。与精神疾病中焦虑/躯体化及睡眠障碍表现吻合;“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是言患者神思涣散,若有若无,恍惚不定,如寒而查之无寒,如热而查之无热,皆为虚火内扰,神明不守之征。也与精神疾病中焦虑/躯体化相吻合。而“口苦,小便赤,其脉微数”,实则指明百合病之主要病机,乃阴虚内热、神明失主,故治疗时应当补其阴之不足,而清其偏盛之热。
临床常用于焦虑症、抑郁型神经症及有强迫意向的患者,且辩证为阴虚内热,运用百合地黄汤、滑石代赭汤,甚可合用小柴胡汤临症加减,可收到良好效果。
2 脏躁
脏躁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 原文论曰: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虽言主妇人之病,然临床用药对于心脾两虚的抑郁障碍及心因障碍的男女患者均可随症选用。
文中“妇人脏躁”,揭示本病多为妇人常见情志病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是脏躁的辨证要点。其中,“喜悲伤欲哭”,是脏躁的临床特点。病人无故悲伤欲哭,且持续不止,深感痛苦,影响生活和工作。正如《医宗金鉴》云:“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乃神不主情也。与精神疾病中抑郁障碍有明显相关。“象如神灵所作”,则揭示了患者悲伤欲哭的无因性,和抑郁症诊断中“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其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存在明显的相似性;“数欠伸”,反映了脏躁属虚(心脾两虚)的病理特点。因此脏躁是由情志不畅,肝郁日久,肝病传脾,以致心脾两虚,终致忧郁伤神、心神惑乱为主要病机。治疗时当从脾着手,用甘润之剂调补脾胃,以滋诸脏气阴。
虽然《金匮要略》认为本病多见于妇人,但临床上男性病人也常见,可见于围绝经期综合征,抑郁性神经症、适应障碍等,而中医辨证多以心、脾、肾亏虚为主。我们用甘麦大枣汤辨证加减治疗抑郁躯体化,甘麦大枣汤加味(甘麦大枣汤加菖蒲、远志)辩证加减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均取得良好疗效。
3 奔豚
奔豚是一种发作性疾病,盖因发病时气冲如豚之奔突而得名。其病见于《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 原文论曰: “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从以上诸条原文不难看出,奔豚病由惊恐恼怒或情志不遂造成。文中“,从少腹起……皆从惊恐得之”,说明奔豚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自觉症状明显,患者常有逼真的症状描述,似有一股气从小腹上冲至胸部或咽喉,发作时有濒死感,窒息感,一段时间后症状可自行消失,且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并多与惊恐等的情绪刺激有关。这和现代医学中的惊恐障碍有明显相关。而在《内经》中对于相似疾病早有论述,《素问・举痛论》“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究其原因,盖因惊恐恼怒而致肝气郁结,肝郁化热,随冲气上逆所致。故见气上冲胸、腹痛;肝与胆相表里,肝郁则少阳之气不和,故见往来寒热。治疗时应当养血平肝,和胃降逆。
本病在现代疾病中与精神系统多种疾病相似,其中常见的有广泛性焦虑、惊恐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为多见,尤其对于一些与胃肠功能紊乱相关的身心疾病疗效显著。我们用奔豚汤合用旋复代赭汤加减治疗一些疑似返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取得良好疗效。
1992年国际心身医学大会上,权威学者曾指出:“世界心身医学应向中国的中医学寻找智慧……”[1]。我们大可在接纳现代医学心理生理学理论的同时,充分从古代医学文献中寻找其博大的医学心理学方面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我们中医治疗情志病的经验。《金匮要略》中还有很多处方可以用于治疗临床多见的情志病,如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半夏麻黄丸治疗惊悸等,临床均可参考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