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笑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客家笑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客家笑话范文1

一、课堂“评价蓝图”的构建

评价蓝图在英文中为“assessmentblueprint”,它既包括评价目的、评价涉及的内容,又包括学生的可能表现等。建立评价蓝图的目的是使教师对即将进行的评价做好规划,师生能够对即将进入的单元以及评价标准等达成共识,但是,教师切忌将评价蓝图设计成一个死板的评价规划,然后按部就班地丝毫不改地执行。一般而言,构建课堂学生评价蓝图需要大约八个步骤,即明确学生评价的目的;明确评价内容;明确学生各种发展的展现途径;确定所要应用的策略与技术;明确评价参与者;明确实施评价的时间与地点;明确如何记录、收集以及评估评价数据;明确将对结果如何应用。下面对这八个步骤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一:明确学生评价的目的。课堂学生评价的功能及目的中最重要的两个目的就是明确学生的学习进程,以及诊断学生当前存在的优点与缺点。只有明确了评价目的,教师才可能去选择评价方式,如诊断性、安置性、形成性、终结性等。

步骤二:明确评价内容。一般而言,评价内容包括学习结果以及发展结果,前者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性格;后者主要包括:个体及社会性发展、语言及文学发展、数学思维、科学思维、社会及文化理解、音乐与艺术、身体发展。教师在明确评价内容时应该把握两点,即所选择的评价内容要与国家和地区的学习目标相一致。而且要对当前教学所涉及的领域以及学习种类的发展都应有所反映。请看:1996年7月英国学校课程与评价局以合适的学习结果为题首先提出了幼儿园课程的目标,随后,又于1998年4月对目标做了修改。同年,资格与课程局出版了名为《幼儿教育适切性目标》的小册子,以学生的发展领域为划分标准区分了六大课程目标领域:(1)个人及社会性发展;(2)语言与识字;(3)数学;(4)知识与理解世界;(5)身体发展;(6)创新性发展。1999年10月.资格与课程局出版了《早期学习目标》,拓展并细化了原有的课程目标:(1)个体社会性及情感的发展。具体又分为:性情与态度、自信与自重、交友、行为与自控、自我照料、团体意识。(2)语言、文字与交流。包括:用于交流的语言、用于思考的语言、连接声音与文字、读、写。(3)数学发展。包括:作为符号和用于计数的数字、计算、图形空间及其测量。(4)知识与对世界的理解。具体有:调查与探索、设计与操作技能、信息与交流技术、时间观念、空间观念、文化与信仰。(5)身体发展。包括:运动、健康、应用设备、应用工具与材料。(6)创新性发展。包括尝试应用媒体与材料、音乐、想象、对经验做出应答及表达与交流观点。所有幼儿园教师在开展评价时就需要使评价内容与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相一致。

步骤三:明确学生各种发展的展现途径。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自我展现的方式和角度都有可能不尽相同,那么,作为主要评价者的教师就需事先准备,一边在评价中能够准确把握和记录学生的种种表现。一般说来,学生展现自我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1)学生在自我生成的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决策;(2)学生进行的一些活动,如自己排练的戏剧以及社区活动等的内容与本质;(3)学生在探究以及与同学、教师、家庭成员以及学校管理者的互动中所应用的话语;(4)他们用于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错误尝试法、向同学承认或寻求帮助、寻找和应用不同的信息源等);(5)他们对过去经历以及当前理解的个人记录(口头的、书面的或者以艺术形象来表达);(6)他们的信息收集策略(如观察他人的活动、向同辈以及家长询问进行实验等);(7)他们处理数据以及寻求帮助的不同方式;(8)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兴趣和爱好;(9)他们用于满足自我以及他人需求的各种社会技能;(10)他们作为团体成员之一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方式;(11)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认知加工过程(如记忆、背诵、对比、归类、排序、计算等);(12)他们提出的问题、生成的假设以及构思的解决途径;(13)他们在不同发展领域的各种表现;(14)他们学习活动的结果。

步骤四:确定所要应用的策略与手段。明确了目的内容以及学生可能的展示方式之后,教师就需要选择评价策略和手段。从评价主体上分,包括教师评学生、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学生等;从评价的时序上分,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教师可以采用的评价手段很多,常见的有观察、调查、逸事记录、个人代表作品档案(Porftolio)等级表格、诊断性工具(测验、考试)等。在确定策略和手段时.教师尽量不要选择自己难以把握的策略与手段.不要因为盲目跟风而导致课堂学生评价杂乱无效。

步骤五:明确评价参与者与评价标准。不同的内容必然会涉及到不同的评价参与者,有的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有的需要学生集体合作,有的需要借助于其他信息渠道,有的则需要学生单纯凭借完成。此外,课堂学生评价的评价者也不仅仅是教师学生或者小组,有时候家长、其他任课教师、评价专家、社会人士的参与也是很有必要的。评价标准的建立一方面需要与课程标准相一致,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参与确立标准,因为只有学生明确了标准,才能够理解评价,才能够进行自我反思。以下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活动的一份评价标准:

步骤六:明确实施评价的时间与地点。不同的评价内容与目的需要不同的评价时间和地点。如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选择在学生自发的学习活动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可以选择在集体的学习项目进行之中;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选择在课堂教学进程中;评价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可以选择在班会等一些的班级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就需要选择在教学开始之前进行;评价学生对某一单元的掌握情况,则需要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进行评价。

步骤七:明确如何记录、收集以及评估评价数据。对于课堂形成性评价来说,难以准确纪录是其一个缺点,而且,我国中小学课堂学生人数较多,一般都超过40人,教师面对如此多的学生,在短短的评价过程中,不可能准确记录下每一个学生的真实表现。但这并不说明教师就可以仅仅凭借观察等形成主观印象进行记录,教师应该明确一些记录和收集学生评价信息的途径,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总体把握。像表l这样的评价标准单,在学生讨论中,教师可以直接发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来完成表格。同样。在评价共同体参与的评价中,家长、其他任课教师等的记录也应该成为评价信息的一部分,而且,过程档案袋、学生自我生成的记录、累计性记录、计算机储存包等新的方式也可以加以运用。这样一来,无疑是拓宽了教师记录通道。记录与收集好数据之后,对数据进行适当评估是必要的,教师需要剔除那些无效或者不明确的信息。

步骤八:明确将如何应用评价结果。这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是课堂学生评价实现发展性的关键。

二、师生共享“评价蓝图”

在以往的课堂学生评价中,教师所做的规划仅仅是编制试题或者在课堂上将要提问的问题,没有一个较为详细且操作性较好的蓝图,而且,在试题编制过程中,在评价标准确定过程中,教师是严格保密的。教师为了区分出学生的优劣,就力图让每一个学生在评价中面对的都是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题目,这样评价就变得公平了。在发展性学生评价中,师生不再玩往常的猜题与反猜题的游戏。教师不再单纯为了区分学生的优劣而使自己的规划变得神秘。学生的差别既然是早已存在的,那么,再去区分这种差别又对学生有何正向推动呢?所以,评价应该旨在促进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适合于自己的发展,而要得到发展。学生就必须明了教师所关注的内容,所要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等,也就是说,教师不能仅仅在评价结束之后,才给学生一些反馈,在评价开始之前,就要和学生共享一些评价信息,共享评价蓝图。

客家笑话范文2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kk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Students are: cultural quality is not high; learning attitudes are totally different; cognitive interests tend to intuitive, interactive, amused activities;like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and they are good at dealing directly with the practical problems.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following: To compile popular and easy reading materials; to pay attention to teach the basics of Hakka culture; to enhance the interesty of the Hakka culture education to make students have the self-education needs; to use Intuitive, interactive, entertaining, practica teaching methods and weaken theory appropriately and reduce difficulty.

关键词:职业院校 客家学生 特点 客家文化教育

Key words: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kka students characteristicHakka culture education

基金项目:河源市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客家地区职业院校开展客家文化教育之实践研究 (Hysk09-011)

作者简介:黄荣辉(1969―),男,广东省龙川县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客家文化。

为推动客家文化传承工作,客家地区职业院校开展客家文化教育课题组,于2010年实施了客家文化对客家学生的影响调查。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传承客家文化应通过学校教育,对广大客家学生实施客家文化教育。实施客家文化教育,必须以客家学生的特点为基础。

一、职业院校客家学生的特点

经过对问卷的分析,职业院校客家学生有四方面特点,应关注:

1. 文化素质不高,体现为学习能力弱、基础知识较差、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不强

1)学习能力弱、基础知识较差

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这从升学考分可窥一斑。2009年某客家市基础教育较好的县中招最低控制分(满分是700多),二类学校463分、三类学校350分和300分,中职是最后批招生的四类学校,分更低;近年广东省专科院校招生录取最低控制分,大致可以反映高职生的情况:B线文、理科类总分2008年分别是382分、364分,2009年是360分、365分,2010年是350分、340分,招生多的B线逐年降分。客家地区某高职院2010年4000多名新生,A线录取980人考分在440-564,四分之三是考分在341-516的B线考生。

调查显示,对客家人与广府人、潮汕人的认识,知道都是汉族人又有区别的有45.2%,有54.8%不知道或认为没区别,说明少数人了解简单的知识。对“中国工农”在广东河源、广东梅州、江西赣南、福建闽西等哪些地方战斗过的问题,能都知道的为零,知道梅州和赣南的分别有30.5 % 、38.7%,两个都选的只有29.5 %;选择河源的只有24.5 %,说明绝大部分人不知道;闽西是中央苏区重要部分,知道的只有13.3%。说明青年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比较差,这是由于学生学习能力弱,教科书没说到的、老师没教的、没列入必修课程的内容,基本不会想到要去学,也不知道要去学。

2) 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不强

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职业院校客家学生普遍弱,这在个人长期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深有体会。调查发现,他们在升学考试中的语文科成绩普遍偏低,按百分制算72.3%的低于75分,过半人实际是不及格。平时课堂发言中,不少学生口头表达语意不很明确,为找不到恰当的词表达想法而吞吞吐吐;在书面作业或考试答题中,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错别字多是普遍现象。

2. 学习态度偏差大,表现在学习自主性欠缺、学习中探究意识弱、学习动机功利性强

1)学习自主性欠缺、学习中探究意识弱

关于客家人主要分布地区的调查显示,知道广东河源、梅州、惠州的高达79.5%,赣南、闽西的有17.2% ,知道四川、广西的4.0 %,知道东南亚等海外地区的不到2%。这反映学生对自己生活所在地广东的情况熟悉,广东以外地区的情况知之甚少,离广东越远越不知道,这正是很少探究未知的外部世界的结果,也说明学生对外部陌生事物缺乏关注热情、缺乏探究精神。

学生探究意识弱,跟学习能力弱有关,也是学习自主性欠缺的结果和表现。调查显示,每周用在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51%的学生少于三分之一,只有5%的学生三分之二以上;每周业余时间安排,40%的学生选择休闲娱乐,32%的学生选择上网聊天玩游戏,22%的学生选择体育锻炼,只有6%的学生选择学习;学生使用网络很广泛,但63.5%是用于聊天交友、或了解娱乐与体育内容,学习专业知识、文化积累的少;对老师布置的课后讨论、查找资料等等非书面作业,能完成的只有9.1%,部分完成的有40.5%,其中92%的人是因为老师要检查而做。因为学习自主性欠缺,在学习中很少作拓展思考,问题需要深人探究时,往往无所适从或产生畏难心理,甚至退缩;在学习中没有养成浓厚的交流、讨论风气,难以形成交流、讨论氛围,只有30%的人常与同学探讨问题,有19%的人对各种媒介传播的内容经常评价。

2)学习动机功利性强

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功利性强,往往重视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忽视文化素质;对知识筛选情绪化强,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高。在调查中,选择“自觉学习,为国效力,提升人生价值”的学生只有13.7%; 选择 “掌握专业技术、职业技能,找好的就业岗位”的学生有83.5%。可见学生思考自身的学习,受社会现实影响较大,多数以生活实际为重点考虑,把学习与将来的就业联接。这种情况下,加之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偏颇理解,直接导致他们处理专业学习和文化素质培养关系时的极端表现:32.5%的学生认为需要积极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也在尽努力,35.5 %的学生想努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但提不起兴趣而不想做,25.5 %的学生认为综合文化素质对将来工作影响很小,极少数干脆认为现在的学习跟将来都没关联。

3.认知兴趣偏于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强的活动

对客家文化课的学习方式,愿意老师讲解传授的学生有5.6 %,愿意自学的有14.5%;希望通过播放视频与老师讲解结合的学生有47.6 %,希望同学间讨论与老师指导结合的有25.4%,两项总计73 %。反映出多数学生倾向于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强的活动。

“只要具备条件,你经常会用到、且最喜欢的媒介是什么”,选择结果是网络(96.2%)、电视(75.8%)、电影(48.5%)、报刊杂志(32.8%)、广播(19.2%)、其他如教科书、教辅资料、学术论著一类(5.6%)。跟学生使用网络多用于聊天、娱乐的特点相联系,网络、电视、电影以其图文并茂、互动性强的特点,成为学生接触较多的媒介,受到喜爱。业余时间多用在休闲娱乐、上网聊天玩游戏、体育锻炼的学生高达94%,也说明学生喜欢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强的活动。

4.喜欢实操性活动,善于直接处理实践问题

对邻居与自己家争吵,64.6%的学生选择想办法化解矛盾;当长辈来做客,77.6%的学生表示会热情问候并倒茶待客;在决定毕业找工作时要不要依靠家里长辈问题上,65.5%的学生认为自力更生会前途光明,19.6%的学生表示信心不足但也可以试试。对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选择积极、理性、恰当的处理办法,反映学生的实践意识比较强,不但有实践的勇气、兴趣,也善于直接处理实践问题。

二、基于职业院校客家学生特点的客家文化教育

基于职业院校客家学生的特点,开展客家文化教育时,必须注意做好四方面工作:

1.编写使用通俗易懂的、普及性的客家文化教育教材

客家学生文化素质偏低,在开展客家文化教育时,必须有相应教材或老师的讲议给学生,确保学习有基本的物质载体,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心、眼、脑,综合发挥作用。否则,学生受其学习动机影响,客家文化教育难有兴趣,更难以产生学习的自我需求。

编写的教材要着重考虑其适应性,内容要适应学生特点,必须注意:突出普及性,弱化其学术性,语言通俗易懂,如非必须就应尽量少引用古文表述,把古汉语表述基本转化为现代汉语,让学生都轻松看懂;教材忌堆砌高深理论,不拘泥于如具体历史时间等等非关键的知识,重视极其重要而简单的史实即可,突出客家学基础知识;

客家文化教育的主体是文化素质弱的学生,不是历史专业或古汉语专业的学生,更不是古汉语、历史学、考古学等等领域的学者,把教材编成类似研究论文集或专家的成果报告,甚至语言艰涩难懂,让学生如读天书,只能使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2.教学中既重视客家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又不应要求过细

在教学过程中,客家文化教育应定位为文化素质教育,知识的掌握应是概要性的而不是细节性的。如在客家的形成发展史教学时,对客家先民具体的迁徙时间、徙路径一类知识,教师不必多讲、学生也不必强记,只要知道大致的年代、方向、地域就够。再者还要注意减轻客家文化教育的课业负担,处理好与其他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课业负担关系,避免学生因课业负担重对客家文化教育课生厌放弃。

3.增强客家文化教育的教育性、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自我需求

客家文化教育,作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不培养具体技术、技能,教育影响不能立竿见影,还依赖于学生自我内化,其影响有滞后性特点,也因此影响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兴趣。只有在教学中增强客家文化教育的教育性、趣味性,使学生产生接受教育的自我需求,才有其生命力。因而客家文化教育要以德育为首要原则,以生动、有趣的历史、现实内容为载体,尤其要以客家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奋斗史、智慧成果、精神结晶为内容,让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感悟,真实领会客家精神,让学生确实感受到接受客家文化教育有趣、有益,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自觉、积极地弘扬客家精神。

4.具体教学方法、手段上加强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实践性,适度弱化理论、降低难度

职业院校客家学生在认知上有直观性、互动性、娱乐性、实践性强的要求,更注重情绪背景,大部分不愿意也不善于抽象思维,偏重于直观的实践活动。这要求在教学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情景引起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学生更乐于接触网络、电视、电影等媒介,更喜欢互动性、娱乐性活动,更能接受播放视频与老师讲解结合、同学间讨论与老师指导结合的教学方式等特点,教学时可以更多地通过视频来介绍教学内容,适当安排讨论,但讨论应适度弱化理论、降低难度。如讨论不同地区客家人的口音差别,应避免陷于语言学泥坑;讨论客家建筑问题,应避免牵涉太多建筑学方面的问题。条件许可,还应适当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的实物、古迹,安排一些具体的实践任务。

总之,客家文化教育任重道远,需要在实践中敢于创新、不断探索,才能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荣辉,贾楠.客家文化对客家青年学生的影响调查[J].人民论坛.2010年20期

客家笑话范文3

材料不同,具体的步骤也不同。最常规的制作方法是:先画好一个作品的底稿:用铅笔在卡纸上画出想表现的图形,然后用卡纸分别把画稿里的物像各个部分给剪刻出来,放好备用;再拿出一张纸,按一定的顺序用胶水把“各个部分”粘贴到纸上照画稿原样组合起来。完毕后,在粘贴的母版上均匀地刷上颜色,然后把作品纸放上去,用工具或手水平式抹匀,揭下作品纸张,一张纸版画就被“印刷”出来了。

同样是利用纸版画这种教学形式,美国幼儿园的做法有什么不一样呢?

课堂实录:纸版画制作

【老师准备了一些纸版画示范作品,在每个小朋友桌上摆放了A4大小的几张白纸、几种颜色的卡纸、剪刀、胶水和油画棒、蜡笔、彩色铅笔。】

老师:今天我们学做纸版画,纸版画是用多种纸张剪下物体各部分的外形后,再进行重叠和拼贴,使画纸产生凹凸不平的层次,然后用另一张纸覆盖在上面,用手拿起颜色笔水平式抹匀就完成了。

【老师举起一张示范作品,小朋友都好奇地睁大眼睛,咦?这张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老师:大家看这张大树的图画是怎么完成的?开始,先把整个大树全画下来,再分别剪出树干、树枝、树叶。再进行拼贴,树干放在最下面,中间一层贴上树枝,最后我们在树枝上长出树叶,有一、二、三,三个层次。我们用手摸一摸,是不是有立体感?

【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照着这张示范图从头到尾又制作了一遍。】

老师:现在我们开始拓印,把一张白纸覆盖在这张大树上,用蜡笔、油画棒或彩色铅笔在画纸上水平移动,慢慢地,慢慢地,魔法出现了。白纸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大树轮廓,然后变成了深浅不一的大树的影子,慢慢地,影子越来越清晰。最后一棵挺拔又美丽的大树出现了。

小朋友:太好玩了,真想试试看。

老师:好,现在我们开始制作纸版画,请每个小朋友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来做纸版画。

【老师再次强调制作步骤与技法。】

小朋友拿起铅笔,煞有其事地沉思一会儿,在彩色卡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有的画小鸟,有的画小鸡,有的画乌龟,更多的小朋友选择的是小狗和猫咪。画完铅笔稿后,他们就用剪刀剪下动物躯干部分,如头部和身子,拼贴在彩色卡纸上,在另外颜色的卡纸上画完动物身上的局部,如耳朵、尾巴、腿和脚等,再用剪刀一一剪下,贴在动物的躯干上,最后贴上眼睛、嘴。一张纸版画做好了。

接下来,小朋友在老师的辅导下,将白纸覆盖在完成的纸版上,再拿起彩色铅笔或蜡笔、油画棒,将笔尖斜着与画面平行摩擦。摩擦过程中,可以换不同颜色的笔,不但使画面色彩丰富,还有简洁的色彩关系(指画面中色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对比)。最后,一张动物纸版画大功告成了。

老师:小朋友,你们看这张拓印完成的动物和你们开始直接画在纸上的动物有什么区别呀?

小朋友甲:一个平平的,一个有立体的感觉。

老师:说得太好了。在纸上画的动物是平面的,轮廓线的粗细都一样,没有变化。但拓印后动物轮廓线却有虚有实,好像一点黑白灰的素描关系。

真有点像素描画呢!

老师边说边拿起一张素描作品和拓印画相比较。

创作纸版画的过程结合了老师的评讲、小朋友的欣赏和创作互动,激发孩子的口、手、耳、眼参与其中,通过组合、剪贴、装饰创作出造型别致的画面。为了让幼儿对纸版画有更深的体会,教师还会引导小朋友感知拓印与其他绘制手法的区别,感受纸版画独特的艺术美,如拓印形成的独特肌理效果,使用不同材质的纸张会产生的不同效果等。老师教学不拘泥手段和技法,而是发挥它的多样性、创新性。在制作上,不拘泥于材料的限制,并且让孩子对各种材质和媒介去充分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教师在整个版画教学中给我留下的两点印象:

客家笑话范文4

关键词: 古代汉语 互动教学模式 师生对话

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学好这门课对增强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继承和发扬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以及指导学生更好地运用于以后的文言文教学都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当今强调搭建数字学习平台和优化数字资源建设的新型教育的背景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更面临巨大的挑战。“一言堂”及“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根教鞭”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目前的教学需求。观察国内外课程教改的实践,创新教育、研究性教学、学生主体性、教学互动性、教学对话性等理念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发展。古代汉语教学要与时俱进,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王力先生曾说:学习古代汉语没有一劳永逸的金钥匙,但是重新考虑教学内容,改进讲授和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执一驭万,那是完全可能的。①二十一世纪是“创新教育世纪”,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本世纪中国大学教改的核心。为此,在近年的古代汉语教学工作中,我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品质定为教学目标,努力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并积极构建师生积极互动、平等对话的新型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如今的大中小学教学中早已不是新鲜事,说其新型,是因为如今流行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仅限于“课堂”,而我把这种互动延伸到课前和课后,具体做法是:课前学生对将要进行的新课相关内容分组讨论,主动探索,师生进行第一步沟通;课堂学生积极全面参与,深度对话,师生进行第二步沟通;课后拓展延伸,教师跟踪指导,师生进行第三步沟通。这样循环往复,不仅使古代汉语课成为一个延续性的有机整体,师生也会建立起平等、合作而又友好的新型关系,这样无论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是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是十分有益的。在我所教的两个班级中,分别使用传统教学法和改革后的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对比发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的班级,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表现欲大大增强,课堂气氛热烈,改变了过去死气沉沉的局面;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明显提高,甚至对撰写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生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学生愿意找老师谈心,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随着教师的不断调整和改进,这种模式会获得学生的认同。

一、课前准备,自主求知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都非常注重课前预习,对新课做到心中有数,但是进入大学之后,却觉得学习不那么重要,只要课堂上做好笔记,或者课下拷贝老师的课件即可,殊不知,大学不是学习生活的结束,而是真正学习生涯的开始。为什么与国外的一些大学相比,中国的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有所欠缺?这与大学生上课前缺少准备环节不无关系。学生课前没有任务,没有主动自主求知的过程,上课只是按时到场,好像听一场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讲座;这节课要学习什么,重点是什么,全然不知;教师在讲,学生却在用手机上网——这样的课堂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古代汉语课堂更是如此,据我的初步调查,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底下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的人数占三分之二,也就是说,老师讲的内容或者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学生只等着下课后一窝蜂地索要老师的课件,悲哉?针对这一现状,我每次上课之前,都会告诉学生下一节课要讲什么内容,重点解决哪些问题,学生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课堂上将要进行讨论或者辩论的问题,以及需要查阅的相关资料等,并以书面资料的形式发给大家。比如在讲授《诗律》一节时,我给学生设计了如下四个问题:

1.包括近体诗在内的中国古代诗歌句式主要有哪几种?其中作为最常见且又较早的四言诗(如《诗经》)为什么没有能够生存下来,而逐渐被五言诗和七言诗取代了呢?

2.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有哪些?你认为其中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

3.唐人写律诗采用的声和韵的标准是什么?

4.如何分析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及其拗救情况?试着写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依据的平仄基本格式及该诗歌的实际平仄。

设计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先易后难,而在这些问题之后我都会附上参考资料、专家视频讲座等,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根据我提供的材料解决问题,但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有不少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还存在不少疑问,甚至是迷惑,因此我根据他们平时的一些学习情况,对所有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分组,组员间先进行讨论交流释疑解惑,而后由各组的组长把一些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提交给我,我再逐一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个过程一般是在班级QQ群中进行,偶尔也会当面交谈辅导。最后每组在我提供的课前准备材料的基础上整理好一份书面材料,带到课堂上讨论。当然这个环节有些学生会偷懒,为尽量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我和每一个讨论小组组长建立了诚信承诺,由组长全权督促组员积极开展调研讨论,对个别无视组长权威的学生我出面引导干涉,并要求在每组提供书面材料的同时,每个组员也要上交讨论底稿,并根据底稿的质量和课堂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公正积极的评价,而这个评价会计入学生的期末考核。

在这个准备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得到了增强,自学能力、分工合作协调能力得到了提高,老师通过和学生的第一步沟通,对学生、对教材、对教法等都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样就可以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互动,深度对话

经过课前准备环节,老师对新课的重点、难点突破点差不多已经做到心中有数,那是不是在课堂上只需抓住重点,采用类似讲座似的讲授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疑惑解决了就可以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单一形式的说教会使学生厌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等,因此我们在采用好讲授法的同时,还要采用整体优化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了解众多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那些十分关键有效的教学方法,更要具备采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变通性,认真考虑和慎重做出在何时、何种教学情境、以何种方式采取有效教学方法的抉择,采用整体优化的教学方法”②。互动式教学法是符合整体优化的教学要求的,这种教学方法要求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当中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让整个课堂成为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老师只需要充当引导员、调解员即可。而且因为在课前已经让学生对课堂上要讲的相关内容有所准备,所以不管是哪种互动,问题的讨论都会非常深入,避免了传统授课问答式中即问即答、浅尝辄止的弊病,其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着这样的原则,我摸索出了几种与互动模式相适应的授课方式。

1.讨论式:经过课前的准备过程及学生的反馈结果,老师进一步划定课堂讨论的范围,提出要求,并指导查询资料的方法、问题思考的角度等。比如在讲授《词类活用》一节时,可以进一步提炼出讨论题目:“沛公军壩上”(《史记·鸿门宴》)一句中的“军”是不是词类活用?弄清这个问题实际上就解决了词类活用的定义、条件及词的兼类等相关问题,由此,学生还可以触类旁通认识更多的词类语言现象。实践证明,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比单纯地由老师讲解效果更好。需要注意的是,在讨论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全员参与,并多把机会留给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讨论中,老师要做好评价者,点评要适时得当,及时地将讨论引导到新知识的传授方面,避免讨论偏离方向。有些问题只有进行讨论,才能碰撞出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讨论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和准尊重他人的情感,培养合作意识,这无论对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都有极大的益处。

2.辩论式:《墨经》指出论辩可以“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因此辩论既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和认识真理,增长知识,又可以提高应变能力,增强竞争意识。大型辩论赛,只能有部分学生参与,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锻炼机会,而我设计的这种授课方式,力求使学生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在确定值得辩论的主题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是正方还是反方的辩手,然后预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多方收集资料。在这样看似为辩论做准备的过程中,他们阅读了大量书籍,收集了相关理论及权威性的观点,并做好记录,进行整理,还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深植于自己的脑海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锻炼了收集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清晰的思维,雄辩的口才。如讲授《古今语音的异同》一节时,我就采用了这种辩论式的授课方式。我设计的题目是:古音古读好?还是古音今读好?看似是简单地如何读古音的问题,实际上要想做好这个论辩,学生要在充分理解古今语音的异同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而在实际论辩的过程中,古音的演变规律、“叶音法”、古诗韵脚的读法等一系列问题都被牵涉了进来。学生在课堂上唇枪舌剑,各抒己见,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双方都淋漓尽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场课堂辩论赛,学生的收获不限于课堂知识,他们博览群书,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使得课堂知识得到升华,这正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当然在这中间,教师就是评委、裁判,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纠正,及时地更正同学们辩论中出现的一些知识性错误等。

3.角色互换式:我带的学生大多是师范类的,他们将来大多要成为初中或者高中语文教师,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经常设计这样一种教学形式,课堂上预留10~20分钟,让一名学生当老师,把本节课的部分内容讲给同学们听。比如在设计《诗律》一节中“如何确定近体诗的平仄”这部分内容时,我让一些有写作近体诗经验的学生充当老师,合作写出教案,并由一人主讲。这样的环节学生很感兴趣,也很重视,都跃跃欲试,教学效果非常好,既锻炼了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用角色互换式时要把握好一个度,这其中教师的引导极为重要,有些环节需要老师多动脑筋,比如留给学生讲解的内容一定要精挑细选,所选内容要适合学生,不宜太难,新知识不宜过多,以学生胜任为准则;确定选题后,让学生自行准备一定时间,推荐他们阅读相关书籍,并要求学生写出教案,教师进行评审,帮助确定重难点,打造有效课堂;课堂上要鼓励其他学生积极互动,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通过几次尝试,我发现这种角色互换的方式由过去老师唱“独角戏”变成了“群言堂”,让学生耳目一新,他们愿意听同龄人的看法,并且能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拘无束,比教师的讲解更能促进学生参与。特别是能站在讲台上讲课的同学更是受益匪浅,因为之前有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师推荐的图书和资料,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拓宽,旁征博引,课堂生动有趣。林永波认为:“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广阔天地,为学生的相互交流和评价创设了多种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某些学生听课时对老师的讲解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什么都学会了,水平很高。经过几次这样的实践,我发现以前一些盲目自信的同学开始认真反思自身,努力学习。”③

三、课后拓展,教师跟踪见面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上完课之后就不再复习所学知识,作业也是抄来抄去、复制粘贴、纯粹应付。鉴于这种情况,我每堂课下课后都给学生布置一些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作业,比如在《诗律》一节上完后,我让学生尝试用所学过的平仄、押韵、对仗知识仿写或创作一些格律诗,这样既可以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学生的成就感也会大大增强,可以说课后作业是对课堂的升华和延伸。作业的布置是一门艺术,只要作业适合大学生的特点,为他们所接受,则不仅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可以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要积极互动,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在西方大多数大学中都有“课后见面”这一教学环节,即:“课后与学生见面是学校的基本要求,又是教师的自觉行动。”美国林肯内州大学的“课后见面”是这样的:每门课程进行中,教师每周安排至少两个单元,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和学生见面,了解情况,咨询和答疑。同时,明确教师要和自己所教的每一位至少见面一次。④我觉得这种方式非常适合中国高校教学。鉴于我所教班级学生人数较多的特点,我对这种“课后见面”进行了变通。以小组为单位,每次课后我都会拿出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和这些组员,从资料的整理、文献的阅读、问题的讨论及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虽然这种交流没有做到和学生单独见面,但是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保证和老师见面两三次(这不包括学生在群里和老师的交流),这种见面既能深化和拓展课堂教学,又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促进课前、课堂、课后的有机结合,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在这种见面中加深理解,并建立深厚的情谊,这对新世纪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行创新教育的有效手段。但毕竟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像古代汉语这种理论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想方设法在课前课后对课堂上的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深化,使课堂教学和课前课后的活动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师生通过课前、课堂和课后的积极互动,不但会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敢于探索创新的品质,还会相应提高教师的素质,实现师生互进共赢。

注释:

①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79:2.

②姚利民.打破教学改革坚冰,创新高校教学方法.中国高等教育,2010(08).

客家笑话范文5

1 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让客家元素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打造高效课堂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现代教学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适应时代潮流。笔者在平时就注意搜集客家习俗材料。在一次参加同事家的闹元宵活动中。该村的闹元宵是独具客家特色的“迎丁”活动。相传,该同事的家乡河东镇下坝村的村民大多是以卖灯为生。客家方言“灯”与“丁”同音。卖了那么多“丁”应该找个合适的时机迎回来。因此该村就在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迎丁”。正月十五那天,下坝村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每家每户都买了或者亲自做各种各样的“灯具”,但大都与该年的生肖相符。如:今年是“马”年,“灯具”大都是以“马”的形状为主,配上锣鼓队、舞狮队。那真是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我把自己有幸参加的“迎丁”活动刻录下来,制作成课件。在学习《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一课时紧密结合,让学生轻松理解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从而尊重、热爱世界各国的不同的民族文化。通过视觉的直观感应,减轻了教学难度,让学生能够把知识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做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结合客家传统文化“爱国爱民”,敢于放手、放活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只有结合客家传统文化,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较好的实现三维目标,尤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因而笔者在教学设计中精心设问,从生活中引出问题,让学生积极探讨,探讨中,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能力,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在复习初三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笔者设问:“你心目中的和谐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社会?它包括哪些方面?”这样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总结出其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所设的问题均是与学生生活及社会现象紧密联系的,所以比较容易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政治生活,自主地参与到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和爱国热情。

3 变有形课堂为“无形”课堂,打造高效课堂

客家人热爱劳动,崇尚文武双全,认为“知识要与劳动相结合”。作为思想品德学科的自身特点而言,就是要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现在我们国家正在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学生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进行社会调查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直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调查中进一步认识社会政治现象。如学习到人口问题时,笔者就让学生回去做社会调查,实际了解人口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性别的比例。这样既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又有助于消除客家传统陋习“重南男轻女”的思想。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学习《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笔者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到自己村里搞宣传,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这样,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了,所学的知识派上了用场,对学习就更加有积极性了,这样就促进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4 结合“勤、俭、诚信”的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整体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打造高效课堂

客家人勤劳、简朴、为人诚信。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当代社会,日新月异,信息爆炸。学生接受到的信息良莠不齐,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如何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学习《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时,我精心设问:什么是诚信?诚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诚信的守则有哪些?如何具备诚信的智慧?你们的父辈或长辈身上有哪些具体的诚信的事例供我们学习?问题一抛出,同学们就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纷纷举例自己父辈或长辈的诚信事例。这样既掌握了课文内容,又弘扬了我们客家人诚信做人的优良传统,更整体提升了同学们的思想境界,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5 采取唱客家山歌等多种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客家笑话范文6

〔关键词〕数学 课堂 多元化 评价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可见,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的教学评价应走向多元化。

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1.1 促进学生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在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闹思考、动流等多种感官参与下,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1.2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课堂评价改革目的明确定为:评价不在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而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其还对教师明确提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着重探讨应该用什么样标准评价课堂教学问题,如何引导与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

2 建构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的评价的原则

2.1 发展性原则。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所以,发展性评价了解学生现在的状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或是给学生排队,而是用于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2.2 主体性原则。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浮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2.3 差异性原则。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4 激励性原则。评价的目的是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起到激励进步的作用,所以建立小学数学评价体系,其价值判断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需要量化成分数的,尽量定得权重恰如其分,科学合理,使被评价者感到衡量自己的这把“尺子”是科学的、较准确的,而不是随意的、模糊不清的。其结果得到被评价者的认可,激起评价对象的认同感和竞争意识,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评价活动。

3 建构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的课堂评价的策略

3.1 课堂的“延时”评价。延时评价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发言不做草率的评价,而是适当延时,待信息经过一次或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整理或完善自己的思维。例如:数学学科非常讲究科学的严谨,当学生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表达不清楚时,常常出现不当的或者错误的语句。如果简单的评价一句:“错了,谁告诉你是这样的?”学生就会感到气馁而终止思考,等待老师的正确答案。如果说一句:“不要着急,慢慢说。”或者“你再想想,怎样说更准确?”就能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使其慢慢整理自己的思路,重新组织语言。通过这样的延时评价给学生留出了自我检查的时间和空间,对所犯的错误印象深刻,能够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2 实行民主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学习做人的过程,使评价过程成为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在每单元学习前,让学生对自己以前的学习习惯、态度、知识基础、经验作自评,然后确立本单元学习所要努力的目标,单元结束时,对照测试情况对自己完成目标的情况进行分析。小组评价要着重引导学生评价他人的成功之处,如学生在小组学习、交流中的表现,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提供一个对人客观公正、对自己不断自我调控、完善的过程,并为今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对于一些无法实施量化的内容,可实施问卷的方法,如:把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情感等编制成问卷让学生答卷,以达到检测教师实施教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