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会计师考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助理会计师考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助理会计师考试

助理会计师考试范文1

1、首次报考人员:登录网站—>报考人员必读事项—>接受网上报名协议—>选择报考省份—>查看报名流程—>填写报考信息、照片上传—>生成报名注册号—>打印报名表、单位盖章、考生签字—>到报名点审核、验证、交费—>领取报名回执表—>报名结束。

2、非首次报考的考生(前一年参加过职称考试并有通过科目的考生):登录网站—>报考人员必读事项—>接受网上报名协议—>选择报考省份—>查看报名流程—>填写报考信息、照片上传—>生成报名注册号—>打印报名表、单位盖章、考生签字—>到报名点交费(跨级报考的需要审核、验证)—>领取报名回执表—>报名结束。

3、初级会计职称即助理会计师。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又称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助理会计师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人事部统一印制,人事部、财政部用印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该证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

(来源:文章屋网 )

助理会计师考试范文2

关键词:证书制度;实践;会计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10-02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这种创新确实为企业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但有些专业很难突破实践难题,如会计专业,很难做到与企业实际的结合。于是有些院校提出证书制度教学,证书制度的教学为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提供了方便,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似乎不利,理论性强了些。这就导致学生拿到了证书却做不了会计的尴尬局面。

一、证书制度的基本思路

会计专业的证书制度教学思路是:从学生入校开始,依次按照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的顺序开展教学,有的院校甚至将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纳入教学。有了这样的课程体系,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能够很顺利地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在毕业那一年可以报考注册会计师,并且将助理会计师和中级会计师考试的知识学习完毕。中间穿插着基础课程(经济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和非考证专业课程(成本会计、纳税实务、应用统计等)的教学,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持证上岗。在毕业后能够很快通过助理会计师考试。随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特别是2013年7月份开始执行的新考试制度,高职会计专业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难度加大,很多院校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证书制度教学的范围在悄然扩大。以考证为目的的教学其最大的好处是教材的选用,特别是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考试教材,具有内容前沿、更新及时、出错率极低的特点,除了实训资料较少之外,使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证书制度教学也会涉及实践课程但是相对较少,实践课程一般包括财务会计分岗位实训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践难题,但是单独集中开设的实践课程往往与教材不同步,容易顾此失彼,也和社会实践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企业真实账务知之甚少,一旦走出校门从事会计工作,会感觉束手无策,学到的知识不知道怎么去运用,实务中遇到的问题又不知道用哪些知识去解决。例如,有些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对企业购销业务非常熟悉,会计分录做得既快又准,到企业后却连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开不了,成了名符其实的“眼高手低”。

二、实践教学的突出亮点

现在的高职教学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很高,几乎在所有的专业课里面都穿插着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学习基础会计,从仿真的原始凭证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边学理论边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再如纳税实务课程,在学习每个税种的时候都要学习纳税申报表的填制,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使用软件教学,模拟税务部门的网上申报系统让学生学习各个税种的网上申报。教材的选用往往是有配套实训的高职高专教材,这样可以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虽然是校内的模拟实训,但是对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有很大的好处。有的院校能够请到企业会计人员为学生上实训课,效果显然更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实训教学搞得红红火火,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确实有了很大提高。实践教学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多学些理论知识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这种教学思路下,学生动手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考取从业资格证书变得困难加大,学校不得不再组织专门的培训帮助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毕业后能够顺利考取助理会计师证书的学生也不多。

三、将证书制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基本设想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种方式各有千秋、缺陷。我们力求寻找一种解决的方案,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还能提升实务操作水平。从根本上来说,证书制度与实践教学并不矛盾,因为证书考试对考生的实践水平也有较高的要求,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大胆尝试了。首先是教材的选择和使用,证书制度教学有专门的教材,对理论的考察非常细致,却很少有实训的案例。我们在选择指定教材的同时,组织任课老师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实训案例的设计,也就是根据教材上的知识点编写实训素材,将实训素材运用于课堂教学,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加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述固定资产购入的时候,老师可以制作几张固定资产购入的原始凭证(增值税专用发票、货运发票、转账支票存根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而不是在纸上写会计分录),再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总账和明细账,在登记入账的时候除了用“T”形账演示外,还要用真实的账页进行模拟登记。这样,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再到登记入账的完整流程下来,学生不仅掌握了教材的理论知识,也深刻领会了操作的过程。当然,我们不能在所有的环节都用这样的方式教学,毕竟时间有限,选取一些点,由这些点来带动面,等学生真正理解了,就没有必要做这样的演示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对老师的要求很高,既精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更能胜任这样的教学。其次是课程的合理搭配,课程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还必须要将非考证的专业课程穿插其中,例如成本会计、纳税实务等。课程体系的设计非常重要,否则会出现用到的知识临时补充,却又怎么也补充不完整的现象。笔者在教学中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在讲授会计知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税务处理,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纳税知识,那就会不断地补充,由于学生手头没有相关的资料,补充的知识也很难掌握,这势必会对会计知识的学习形成一定的障碍。此外,运用好这种方法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创建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十分重要。要突出团队教学的重要性,因为有些课程之间有密切关联,笔者认为团队教学的好处就在于老师们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由老师群传授课程群,对因材施教也是一种很好的推动。团队教学不再强调哪一位老师上哪一门课,而是哪一队老师通过什么方式完成本课程群的教学。这对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甚高,不仅要有足够量的老师,而且要求每个教学群体有一个理论实践的完美搭配,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会计专业的教学需要积极的探索,大胆的创新,我们培养的学生是能够胜任企业会计工作的会计人员,技能培养不容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同样重要,证书制度的教学就是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证书考试的教材都是财会专家们精心编写,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用这样的教材结合实操训练,能够让学生从知识和技能方面实现“双丰收”。

参考文献:

[1]郭剑美.浅析高职会计教学[J].科学咨询,2010,(19).

[2]蒋欣文.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刍议[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7).

助理会计师考试范文3

关键词:高职;税法;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13801

《税法》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助理会计师的考试中税法内容作为经济法基础的一部分在经济法基础上所占比重相当高,税法也是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权威性考试的必考课程。为了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税法教学主要注重税法的理论计算和主要税种的纳税申报。然而,2013年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经济法基础》教材的重大调整改革,将《税法》课程的所有税种全部纳入经济法基础教材里面,显然,如何兼顾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初级会计职称的应试考试,是高职院校《税法》课程教学面临的新挑战。本文针对《税法》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二十多年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从课程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课时安排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高职院校《税法》课程的特点及现状分析

《税法》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特点。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坚持以重视实践性教学,理论性教学基本够用为宗旨。主要精力放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核算和纳税申报上面,对原来属于《经济法基础》的7个小税种和征收管理法知识,只是进行简单的应试考试介绍。这使得税法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有时是一门课程,有时是经济法课程,又有时是一门课程的几个章节,税法课程摇摆不定。再加上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加大,有的院校将这门课程压缩课时,很多应试考试的内容浮在表面,只是要求学生会填表会申报交税就可以了。然而,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之所以报考会计专业,除了拿毕业证以外,还要拿会计从业资格证,考助理会计师证。学生不得不千方百计去外面参加考试培训班。这样原来的教学模式就不能满足学生考证的需要,特别是2013年助理会计师考试教材进行了大幅调整,将所有税种全部纳入经济法基础教材里面。兼顾实践性教学和考证教学的难度陡增。

《税法》课程的内容运用具有灵活性和复杂性特点。税法知识在实际工作运用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以流转税为例,学生要根据企业的性质采用不同的税种。制造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一般交纳增值税,服务业、金融企业、建筑企业交纳营业税较多。还有的税种需要再分类,例如增值税企业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灵活性的处理本来就具有复杂性,加上我国税种繁多,内容适用于各行各业,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制造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的情况都难以掌握,再涉及建筑业、服务业、金融业等行业的内容,学生就更觉得复杂,业务内容中涉及的逻辑关系总是处理不好,容易造成理解、计算等错误。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教学互动环节时,应试理论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实训环节也容易出现填报错误。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都有压力,顾此失彼。

《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受税制改革的影响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税制会不断地进行改革。税制的每一次调整改革,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调整,进而影响教学的方式方法和侧重点等。无论改革的试点时期,还是在全国推开时期,税法教学都会面临新旧内容的衔接,加上税法教材跟不上,不管是实训教学还是考证教学都面临困难。如果不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往往会导致税法教学质量的下降,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带来不当影响。因此,在这一时间段中,如何收集改革新内容并将之适时地融入教学之中,也是税法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2高职院校《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

继续加强税法实践性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坚持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动摇,这是高职院校对税法课程的基本定位,但实际上,由于长时间的重视不足,投入有限,使得税法实践性教学相对落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配备独立的税收模拟实训室,没有完善的税收模拟数据系统,缺乏专业实训教材和实训操作应用软件。很多高职院校税收实训教学其实就是象征性地填几张纳税申报表,或者合并在会计模拟实训中。完全不能突出纳税实务的针对性培养。因此,改善教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改革教学方法,充分重视理论知识在税收实践上的应用,让学生在模拟实训中进一步理解税法规定,从而为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奠定更牢固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职业应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目标并重。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得知,工作难得找,工资待遇低,提升空间有限。这是学生面临的主要困惑。

究其原因,跟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关。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除了有毕业证、会做账以外,还必须有系统的税法理论知识学习。在校园内,以考证为目标,可以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税法相关知识,通过教材和间接经验可以取得许多税收方面的认识。有了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学生工作容易找工资待遇高,职业拓展空间大,在社会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调整课程结构、课程顺序和增加课时量。税法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是以经济法律常识、财务会计核算为基础的。

传统的税法课程一般安排在基础会计课学习之后,学生在没有学经济法、财务会计等课程的情况下要学好税法,非常困难。因此,第一、第二学期开设基础会计、经济法、财务会计等课程,税法于第三学期开课。由于税法内容复杂,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传统的税法周课时一般为3一4课时,总学时54一72课时,扣除长假、运动会、公益活动等时间只有50一68课时,基本内容根本完成不了,如果勉强完成,学生也是囫囵吞枣,教学效果不佳,所以税法课时量在80学时左右为宜。

开设以助理会计师考证为目标的特色班级,强化税法知识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准。以考证为目标,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态度更端正。在完成税法实训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学习税法相关知识,这样既强化了税法理论知识,又可以指导实训操作。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会计专业,通过尝试取得很好的效果。2011年全国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参考通过率73%,其中,财经学院会计(5)班刘欢同学,会计实务98分,经济法基础94分,总分数在湖北省所有考生中名列是第三名;2012年全国统一考试,参考通过率85%,其中,财经学院会计(2)班杨飘莹同学,会计实务94分,经济法基础97分,总分数在湖北省所有考生中名列是第一名。具体做法是:对于第一年取得会计证的学生,我院打破常规,重新组班,进入更高层次的专业学习,学习目标是初级会计师的考证,安排课程以初级会计师内容为主,对重要的、复杂的内容反复进行讲解,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素质培养。同时,安排税法专题进行实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准,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税法规定。职称考试中涉及的税法内容多,在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督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学习,学生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税法》课程是高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教学质量优劣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税法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养,而且关系到国家税法的贯彻执行。所以作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应积极投身于税法教学改革当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掌握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参与社会竞争奠定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冲,何晓波,朱平安.现代化手段运用于税法课程建设的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8,(3).

助理会计师考试范文4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222-02

0 引言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术学院是国家级示范院校,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在建设过程中,从高职教育和会计专业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学做互动推进,课证深度融合,校企共育,技能递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以增强课程“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依据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在分析工作岗位所需求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重构了课程体系,及时融入最新会计准则,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深化课程改革。

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会计电算化专业在传统“5+1”(前五个学期在校学习,第六个学期进行就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依据行业需求,分析工作岗位所需求的职业能力,重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双证书取得为落脚点,与企业共同构建了“学做互动推进,课证深度融合,校企共育,技能递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效果良好。

1.1 学做互动推进,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图1) 在课程设置上,会计电算化专业构建起以职业能力为培养主线,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形成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体系,强调“理论够用,实践加强”,逐步递进式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2 课证深度融合,实现教学与职业资格要求“零距离”(如图2) 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应当是“双证书”教育,毕业生需要在毕业证书之外再获得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中考虑了社会上会计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会计电算化操作员(金蝶系列和用友系列)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会计师考试等相关行业考试的考试内容设置课程,实现了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的“零距离”对接。

1.3 校企共育,实现教学与岗位“零对接” 会计电算化专业聘请了校外实训基地的专家与校内专任教师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由校外实训基地的会计人员负责学生顶岗实训的指导,并对学生顶岗实训期间的成绩进行评价,同时企业派有经验的专家和会计人员作为校内的兼职教师,双方共同完成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与考核,并不断完善专业建设。通过这一做法,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会计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与岗位的“零对接”,为学生就业上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4 体现“德为先”的公共课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 “德为先”,并非要求将毕业生培养成圣人,而是让其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走向社会后能不为外界邪恶思想所污染;能体会到正确的就业和工作观念,工作中能服从大局、服从安排、吃苦耐劳等。公共平台课程体系中,开设了道德类、思想政治类、就业指导类、心理健康类等课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益观,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工作观。同时,在专业课程授课和实践训练过程中,专业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工作实际和课程内容,宣导正确的工作观和人生观。

2 课程体系与结构

2.1 课程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思路 ①课程结构设计的原则。根据高职学生的就业特点,我们确定了课程结构设置的原则是:面向中小企业、会计中介机构的出纳岗位、会计岗位、财务内勤岗位、会计咨询与服务岗位,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品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具备扎实的会计核算、会计软件操作、数据统计与分析、基础审计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社会工作能力,新技术学习及自我发展能力,胜任会计核算、会计咨询与服务、审计等岗位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②课程结构设计的思路。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课程结构设计上,采取携手中小企业,基于会计类工作岗位要求,以能力的递进提升为主线,坚持育人与服务有机融合,即课程结构设计基于会计工作岗位、源于企业财务管理任务,培养提升学生工作能力,形成与岗位工作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即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四个层面的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2.2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以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在不断调整与改革中构建了“素质贯穿始终,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逐步提升”的课程体系,确立了财务会计、会计软件、会计岗位实训、成本会计、财务管理5门课程为主的专业核心课程。(图4)

3 专业教学改革

会计电算化专业通过专兼联手,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团队的优势,针对会计职业岗位需要、融入行业标准、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主线构建课程教学内容,深化课程内容改革,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将“教、学、做”有机融于一体,培植学生应职岗位能力和素质。

3.1 根据会计工作流程,重构课程内容 根据企业会计工作流程,重构了《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原来的按会计要素设置教学内容改为按会计工作流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会计基础工作、会计期初工作、会计日常工作、会计期末工作。

3.2 根据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变化,适时调整课程内容 受财政部颁布的企业准则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的变化,把《财务会计》课程由原来的一个学期教学调整为两个学期,在增加课时量的同时,扩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3.3 根据企业需要,调整课程内容 为了增加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的灵活性,《会计软件》课程教学内容也进行了相应调整,除保留原有的用友财务软件的内容外,又新增加了金蝶财务软件的相应内容,以适应不同企业的需要。

3.4 根据职业资格考试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 2011年9月,根据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及助理会计师考试内容的调整,调整了《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了会计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和助理会计师考试。

3.5 强化岗位综合能力培养,增设《会计岗位实训》课程 为了训练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从2008级学生开始增设了《会计岗位实训》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强化了学生的核心专业能力,学会了在企业会计工作中需要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技能,掌握了会计工作岗位之间的业务衔接关系和内部控制要求,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从而完成了从理论向实践、从单项技能向综合技能的过渡。

3.6 以万恒会计咨询服务公司为平台,进行真实的会计岗位训练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院系共同出资成立了万恒会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习机会。一方面公司本身就要进行会计核算及纳税申报业务,同时公司还对外承接记账、税务咨询、会计咨询、工商企业登记等业务,利用这些业务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演练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接触到企业实际的经济业务,提前进入了工作环境,接手工作业务,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张庆丰.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9(17).

助理会计师考试范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考试改革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随着新时期就业市场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很难适应这种变化,急需一场变革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这其中考试模式改革又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考试模式现状

(一)考试目的不明确,功利性突出

长期以来,大部分会计教师和会计学生对考试目的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许多会计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考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的宗旨,在试题编制中没有将其落到实处,“为考试而考试”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学校往往把考分作为学生是否补考和评优的依据,导致了学生的功利化倾向,致使有的学生甚至通过作弊来获取高分。

(二)考试的内容和结构不合理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探索,高职高专教育形成了以培养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的教育教学模式,强化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接近或超过1:1,但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技能考试比重仅占考试的20%左右,考试内容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范围,侧重于考核知识的识记和掌握,比例明显失衡。对技能考试要么不知如何进行,要么要求过于宽松,学校的考试结果很难被社会用人单位认可。

(三)考试类型和方法单一

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学生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由于平时没有考试压力,一部分学生便不认真学习,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期末。即使有的学校平时成绩占了期末成绩的一定比例,但由于比例偏低,期末考试的决定性和重要性同样突出,“一考定成败”的现象非常严重。

(四)校内考试和社会职业认证考试脱节

我国许多行业都实行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制度,比较而言,这些认证考试还是比较有权威的,体现了社会上不同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高职校内考试完全可以和这些资格认证考试结合起来。可事实上,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方面要参加学校的课程考试,同时还要报考社会职业资格考试,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还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考试改革的理论框架

(一)考试改革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现阶段而言,是强调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上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在强调实践性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盲目攀高升格,没有对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导致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将学生的就业与教学环节有效地统一起来。因此考试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自身对学生的培养相一致,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二)考核改革的方向: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1.学生实现由应试者向知识获取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身份在进入学校伊始就被定义为应试者。基于这种观念,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学习的动力就是考试获得好成绩。这就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当考试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致时,会导致学生学无所用;二是当考试对学习的激励机制在一部分学生面前消失时,会使得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消极地对待整个学习时光。以就业为导向的考试改革就是使学生由应试者向知识获取者转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将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统一起来,使学生从课程学习到参加课程考试有更强的目的性。

2.教师由传授者向辅导者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始终扮演着传授者的角色,并处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讲授知识的内容和方式,其结果是教师与学生处于相对分离的地位,不利于相互沟通和理解。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下,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培养模式,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获取将来就业所获取的必要知识,同时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的身份不仅是一名知识的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的辅导者。

3.学校由监督者向服务者转变

学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学习场所,同时良好的学校氛围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采取各种手段和方式来督促学生学习。其结果改变了学生学习的目的,即学生学习不是为自己学,而是达到学校对学生设定的各种考核指标。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下,学校的管理者更应该扮演服务者的角色,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和更有效地服务,如就业信息服务、考试辅导服务等。

(三)考核改革目标:构建多元的、有专业特色的、可操作的考核体系

1.改评价目的的终结性为发展性

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直接指向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价,而非对教学过程本身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犹如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严重干扰着教学活动,使教育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阻碍着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2.改评价方式的单边单向式为多边互动式

目前对学生的考评基本是由教师单边单向作出,所采取的方式也多是纸笔测试,教学双方所关注的多是量化了的考试成绩其过程单一,形式僵化,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要打破将其作为评价唯一手段的做法,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具体的考试方法和手段,可口试、可笔试、可手试,可开卷、可闭卷等,在考试内容上应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应关注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充分发挥以评价促发展的功能。

3.改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为多层性

将传统教学评价标准的统一性改为多层性,针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设计出多层次的评价标准,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础要求,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处境及发展的不同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基础上提高竞争意识,在各自的层次中牢牢树立“力争上游”的思想,循序渐进地进行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突破,以达到所在层次教学目标的实现,并尽快缩小较低层次的学生与较高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差距,使他们都能在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逐层突破,促使全体学生能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考试改革实践

(一)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双证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制度。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陆续引入“双证书”,但由于没有完全纳入现有的考核体系,造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理想。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双证书”考核体系,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为例,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是围绕学生参加会计证的考试设计的,即将“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等会计证考试科目列入教学计划,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这样通过这几门考试不仅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而且可以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为将来的就业之路打下基础。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围绕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考试设计了“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等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取得助理会计师的资格。第五学期开设了“中级会计实务”课程,为一部分有能力参加中级会计师考试的学生提供帮助。同时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和考试科目的难易程度,将考试成绩划分不同区间并对应不同的学分,如参加“初级会计实务”考试,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者获得6学分,60―80分者获得4学分,50分以上者获得2学分。

(二)重视形成性考核,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

所谓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可以有效地解决“一考定成败”的弊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考评更客观。影响形成性考核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如何确定形成性考核内容,以及各自所占的分值比重。以河北电大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为例,将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由20%提高到60%,包括课程实践、小组活动、阶段性小测验等内容。同时还要考虑到形成性考核的时间性,学生应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对超限者应有一定的处罚。如对平时作业而言,正常时间完成者100%计;超过一周者,只计相应成绩的70%;超限两周者,只计相应成绩的50%;超限四周者,则是次作业成绩计零分。

(三)加强校企考评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质量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普遍采取与企业合作,如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与企业共建教学基地等形式,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学习的知识更为社会所接受。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仅仅停留在教学环节,对学生的考评仍然由学校完成,这不利于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评价。因此要让企业参与到对学生考核评价之中,这样能够使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更能让学生认清自己,激发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肖凯.高校会计教育国际化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2).

助理会计师考试范文6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

中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阶段,国家力求在3到5年之内能够培养出一批对社会有用的管理方面的会计人才。会计管理人才能力框架的建立,在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进程中拥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

一、国外管理会计人才能力框架方面的研究

1999年,美国的会计管理师协会成功地将《哪些更重要,哪些不重要:1999管理会计实务分析》完成了,同时把管理会计职能划分为一般会计、管理和成本会计、业务规划、业务分析和决策、控制、理财和现金管理、税收、组织变革和发展以及行政管理等9个模块,对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胜任能力进行考核评价。IFAC下属的管理和财务会计委员会在2002年也了相关的报告――第12号研究报告,即《管理会计实务及管理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档案》。另外,全球特许管理会计协会在2014年10月成功地发表了设计出全球管理会计师所胜任的能力框架的《全球管理会计原则》。

二、中国现阶段管理会计能力框架与会计能力评价体系

(一)中国现阶段的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体系

我国现行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会计从业资格能力框架(针对企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继续教育)。二为会计专业技能资格能力框架(主要是针对评审、高级会计师职称考试、助理会计师、会计师)。三为高端的会计人才技能框架(主要针对总会计师提高素质工程、会计领军/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但是,当前在技能框架当中,管理会计有核心技能不够明确的缺陷,考试偏重于会计财务方面,会计管理方面不足,有培养方法同质化、行业类型区分度低等等一系列弊端,对培养优秀的会计管理人才会造成影响。

(二)中国在会计管理人才技能框架上的摸索与研究

1. CFO技能的框架研究。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于2004年4月形成《成为胜任的CFO――中国CFO能力框架》。我们认为,在CFO所必须具备的职能核心有八项包括业绩管理、决策技术、财务战略、财务服务供应、会计核算与控制、财务信息提供、有关的维护关系、经营管理责任;核心技能七项有分析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控制和资源管理能力、协作能力七个核心技能;技能要素三个有核心知识、职业价值观、核心能力三个技能要素;知识板块十七个有成本管理、审计内控、风险管理、财务战略、战略、财务分析、公司治理、购并重组、价值管理、系统思维、沟通协调、职业道德、财务呈报、信息系统、税收筹划、资产管理、领导团队十七个知识板块。

CFO作为高端会计人才,其核心职能中包括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领域,其核心能力正是管理会计所要求的。

2.国内企业会计管理人才培训方式上进行了研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英国ACCA联合,在2013年12月成功发表了《中国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报告,提出会计管理上说应该具备的能力。在基本技能之外,还应该有管理成本技能、管理会计工具的知识、数据分析技巧以外,还需要具备潜在风险的认识、战略选择的评估能力、把握宏观经济对企业影响等能力。

在今年的7月1日,中国的总会计师协会联合财政部,正式签订下“管理会计能力框架及人才评价体系”委托合同,开启了“中国会计管理人才培训体系建设研讨项目”, 计划是在四年之内完成对会计管理能力框架以及人才考评体系的全面、系统的研究。

三、建立中国会计管理人员技能框架的基础思路

建立起中国会计管理人才的技能框架,不仅需要以发达西方国家做法作为参考,也应该以中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重点考虑,建议对现行框架调整完善,采用了先融合过渡、后独立认证,形成“1+4+X”的框架体系。

(一)融入到现阶段的会计人才评估制度当中,增多在会计管理胜任技能检测方面的内容

一是将管理会计的胜任能力融入会计初级、中级、高级职称考试和职称评定中进行考核评价;二是把会计管理的胜任技能融合到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还有注册会计师资格当中,实行统一的测试与考核。三为研究会计中不同岗位的技能框架,明白确定下财务总监、会计部门负责人在总会计师中需要的会计管理的主要技能,给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以及测试考核当中提供相应根据;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在现行能力框架的基础上完善,实施起来相对比较容易。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技能方面,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融合到了同一个框架当中,属于管理会计的核心技能变得不突出;要求所有会计人员要参加管理会计胜任能力考评,对提升整体素质有好处,却也抬高了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

(二)建立会计管理人才技能的单独框架,管理会计师实行专业资格的认证

借鉴美国CMA和我国CPA能力框架的成功实践,开展管理会计师专业资格认证。优点是管理会计师的胜任能力框架更加清晰更加突出,便于单独考核评价;还可以引导企业在招聘时强调管理会计师资格,促使更多的人才去参加专业资格认证,对促进财务会计转型和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有促进作用。缺点是目前国务院正在清理执业资格许可,需要修改相关会计法规,方能实施专业资格认证。

建议在“中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完成前,先按照上述 “1”的模式试行,并积极创造管理会计师专业资格认证条件。这样既不耽误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又可整体提高会计人才的素质能力,也为今后实施专业认证储备了人才。

四、中国会计管理人员技能框架建立的主要内容

中国管理会计人才技能框架,能够考虑使用 “1+4+X”这种体系框架。“1”指会计管理师的资格专业认证;“4”是四大重要领域的会计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X”是各种重要的行业/部门中,会计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特别技能。

(一)管理会计师之专业资格认证

会计管理师之专业资格认证,则为对从业有没有具备可以胜任的能力一种考核测试。考核内容主要有领导能力、商业技能、专业技能、公共能力等必需具备的技能。

公共技能:主要有适应外界环境、综合分析、心理调节、表达学习、组织应变、判断决策、自我认知等技能。

专业技能:如能够熟练使用财务会计技能、各种管理会计工具、大数据分析等能力。

商业能力:是指在不同的商业条件下,可以运用合适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

领导技能,包括战略规划技能、协调沟通技能、决策能力、团队中的互相合作能力等等。

(二)主要领域会计管理人才的最核心技能

企业类管理会计人才:战略规划、投资决策、项目管理、成本控制、产品定价、预算控制、信息管理、绩效评价、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

行政事业类管理会计人才:预算管理、公共投资决策、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公共资源管理、项目绩效评价、部门协调能力等。

中介咨询管理会计人才:专业持续提升、信息收集分析、战略规划咨询、流程优化能力、客户风险诊断、学术交流等能力。

教育研究类(含会计领军)类管理会计人才:学术研究创新、学科体系建设、标准规范研究、知识教育传播、研究成果转化、对外交流合作等能力。

(三)重点行业或者部门中会计管理人才的特别技能

由于在管理会计中,不同的行业会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因此我们提议把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再进行细分,分成了若干个(即“X”)重点行业(部门),构建符合行业(部门)特色的能力框架。如企业类可分成工业制造业、农业企业、商品流通业、旅游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金融企业、信息产业等行业;将行政事业单位分成行政管理类、投资审批类、行业监管类、教育培训类、研究咨询类等。

参考文献:

[1]黄湘.高端会计人才核心能力框架探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10,26(5).

上一篇禁止吸烟

下一篇阿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