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尝到了母亲的味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尝到了母亲的味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尝到了母亲的味道

我尝到了母亲的味道范文1

我问母亲:“妈,这是谁?”心中忽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我不应该问这个问题,或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已深知了。母亲看了看,忽然笑了,陷入美好的回忆,说:“他是你外公,你这孩子。”

是啊,照片上那个人不正是外公吗?但我对他的记忆大概仅限于几张照片的支撑和那颗樱桃树的维系吧!

那是冬末初春,但天气仍比如今的三月暖。那时,外公从学校回来,手中抓着一颗半大的樱桃树。外公小心翼翼地将它种进了院子里,从此,樱桃树就成为我家的一份子了。起初,外公对树是百般呵护,到后来就渐渐淡去了兴致。

我不明白,但还是私底下给樱桃树浇水,看着它一天天长高,我的心仿佛浸入了蜜汁,我初次尝到了幸福的味道。可外公却很不高兴,只是对我说不要浇了,我受不住外公的威严,只好放弃了对樱桃树的“抚养”。

一个夏季,雨似倾泻般袭击了院子,樱桃树也遇难了。豆大的雨点似拳头般重重的砸在叶子上,那叶子被打得左右欹斜,像无力的少女,让人怜悯。我一见这情况,便想冲过去保护它,可没想到,外公又阻拦了我。他一改往日的和蔼,黑着脸对我说:“回去!”这两个字如命令般,使我不得不顺从。我回头看了眼樱桃树,它仿佛正在煎熬着,我不敢再看,狠狠的甩了头……

雨终于停止了咆哮,可樱桃树已经是伤痕累累了。青涩的樱桃在地上无依无靠地滚落着,似漂泊的游子,四处孤苦伶仃地漂流着。我见此,忘不了外公的狠心,忘不了他的无情!

……

秋风乍起,转眼,樱桃树已结果了,外公笑盈盈地摘下了樱桃,装满了一个大大的盘子。我品味着,却奇怪,樱桃树被风雨那么多次的击打,怎会结出这么甜的果子呢?正想时,手中抓到了一颗红得似玛瑙的樱桃,更奇怪的是,这颗樱桃上面有一条条伤痕,这莫不是风雨击打的?我咬了下去,啊!这樱桃,真甜!我仿佛明白了外公的良苦用心,仿佛真正尝到了幸福的味道……

幸福,不在那蜜缸中的樱桃里,华而不实;而是那在风雨中几经挫折,却依然挺立,摇曳在风中的舞者。虽然满身伤痕,但我依然见证风雨,因为我相信,幸福就在那伤痕累累,却甜如蜜汁的樱桃里.

我尝到了母亲的味道范文2

这么多年来,自己从没有离开过母亲如此长的时间——近一年了,相见的时间竟也不过两个月。

我并不是一个很恋家的男子。不知是贪玩亦或者是其他什么缘故,自己从小就习惯了在外面行走和奔波。事实上,当我自己孤身在外的时候,心中充溢着的总是好奇和兴奋的交错,所有的目光、所有的心灵都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满腔都是欢喜和惊叹的符号。即使偶尔给自己的母亲打一个电话,也不过是在电话的一端听着母亲用略带欣喜和关心的语气向我诉说。

如今,我却在这个沉静的夜晚陷入深深的思念之中不能自拔。我已经离开母亲太久太久了,久到我已经忘记了母亲的呼吸和温暖。

可是,总有一些东西是无法忘记的,其中就包括母亲的菜肴。

母亲的厨艺很好,很多人都这么说。

说的多了,母亲也就习惯了。但我有时候却很奇怪:母亲是典型的家庭妇女,从没有接受过什么厨艺培训,也从来不看厨艺类节目,为什么母亲会做的菜肴却很多?这么多年来,我都不知道答案。

父亲却不管这些,对于他来,平生最得意的事情,便是娶了一个不仅贤惠能干,而且烧的一手好菜的妻子。正因为如此,每当父亲来了知心的好友,都会叫到家里来,让母亲做好大一桌菜。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安安静静的在厨房,用白净的双手,烧出一盘盘漂亮而又可口的菜肴。每次看到这一幕,我就会很羡慕那个客人,居然可以吃到如此多母亲亲手做的饭菜。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逐渐没有了当初的那种感觉。好像母亲的菜肴不再那么可口,母亲的手艺也不再那么精湛,吃饭的时候,会和母亲说自己想吃点其他的。母亲听了总会慢慢的沉思一会儿,然后轻轻说好。几天后,桌上的饭菜便和原来略有不同,但也仅仅是略有不同而已。但我没有注意到,就为了这简单的不同,母亲默默地在厨房里尝试着做了好多次,直到新菜肴的味道令她感到满意为止。母亲本是个很看重时间和金钱的人,却为此将这两样都耗费了很多。

高中毕业后,我离开了家乡,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每天,我都在食堂里吃饭。食堂很大,饭菜的种类和口味也很多,价格却很便宜,一切的一切看起来都很好。

然而,每次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我都会在唇齿之间感到嘴里的饭菜似乎缺少了一种味道。可当我我仔细品味的时候,却又无从体会。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多了,也就不放在心上了,只是偶尔猜测可能是自己尚不习惯的缘故。

直到半年后,我回到了故乡。当母亲从厨房慢慢端出了我最喜欢吃的土豆丸子的时候,我就从心底涌现出一阵说不上来的感觉。什么没有说,我匆匆拿起筷子,将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入了嘴巴。

菜肴里是熟悉的味道,而这种味道,我已经有半年没有品尝到了。

那一瞬间,我心里面充满了感动。我以为我已经离开了故乡,我以为我忘记了故乡,可到了最后,却连我的味蕾中都充满了对生活在故乡等候我归来的母亲味道的渴望。

母亲用味道把故乡的气息都收拢起来,贴紧我的唇舌。贴紧我唇舌的,是母亲菜肴的味道,是她平静等待的心情。

现在的我,时常会涌现出一股冲动:买回一些锅碗,亲手“复制”母亲的菜肴。我想静静地在厨房里做那些熟悉的饭菜,沉入母亲可能有的那种心情里。或许是孤寂和苦闷的,但在孤寂和苦闷中,却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多少年后,我还会留在故乡吗?也许我,也许不会。但那又如何,我的的味蕾已经保存下了母亲的味道,保存下了母亲菜肴中那不可或缺的味道。

我尝到了母亲的味道范文3

逛了这么久的商店,实在是太累了,于是我们回到了京门影院,在四楼的休闲大厅,坐了下来。

一晃眼,1:30分到了,我们来到“长城厅”看电影《母亲快乐》。这部电影十分感人。当大家看到孩子生病,母亲爬上山崖采草药,从悬崖上摔下来;四岁孩子为母亲煎药、做饭、洗衣服;在雷雨交加的黑夜跪在石头妈妈面前祈求让自己回到妈妈身边的感人镜头时,全场观众哭成一团,连男子汉也频频抬手拭泪。我们几个中要数燕哭得最厉害,足足用掉了我一包纸巾。真是:娘思儿,儿想娘,思来想去泪流长;任你铁石心肠,泪水也湿透你衣裳。

电影结束了,看看大家,不是红了脸,就是红了眼,还留下些泪痕。此时,纯突然发现她的100元钱不见了,于是我们沿路找回影院,可怎么也找不着。她绝望了,边哭边走,走到大街上还在哭,任凭我们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许多从电影院出来的人都朝她指指点点:“嘿,你看那个小女孩,电影结束好久了还在哭。嘻嘻!”我们都哭笑不得。

我尝到了母亲的味道范文4

当我揉着惺忪的睡眼,极不情愿地从房间走出时,迎接我的是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当我放学归来,饥肠辘辘,满怀期待时,等待我的是仍是一碗粥;当我生病发烧,烦闷不已的时候,桌上放着的依旧是那样一碗粥。

当我第一次喝妈妈熬的粥时,心中喜悦溢于言表:香香的,甜甜的,暖暖的。我细细数了数,不禁惊叹,碗内居然接近十种食材,有好几种我都叫不上名字,所以也就不知道熬制它们的过程,更不能体会妈妈的辛苦。

旭日东升,花开花落,周而复始。渐渐地,我对粥从期待变成厌恶。直到那天,我和妈妈产生了摩擦,我愤愤的说:“我再也不喝你做的粥了!”妈妈呆呆地望着我,张嘴想要说什么。我转身离开,只留给她一个背影。

正值深秋,落叶满地,我百无聊赖的走在路上。看到一个早餐店,招牌上写着:面条、油条、粥……粥!这里的粥一定比妈妈做的好吃的多吧。

我满怀期待的要了一碗粥,正如当初期待妈妈的粥一样。不知为何,脑海里突然闪过妈妈那充满愧意的表情,心里竟有一丝酸酸的的感觉。正想入非非,粥端上来了,我的思绪也戛然而止。

我拿起汤勺搅了搅,眉头不禁紧锁起来:几颗饭粒泡在水里,真有点一清二白的感觉。“唉!不管了,难得出来吃顿饭,将就着吧。”送入口中,才发现,这味道更像开水泡饭。“这算粥吗?”我喃喃自语道。心中不由得开始想念被我认为是“世界上最难喝的粥”了,于是一种奇怪的感觉蔓延开来。

因为早饭没吃好,整个中午都提不起精神。下午放学后,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精力仿佛被抽空了般,一下瘫软在了沙发上。“好舒服啊!”

“咕咕咕……”我的肚子又提出抗议了。我猛然间想起早上那个“坑人”的粥,哦,不!根本就不算粥。妈妈过来听我抱怨完“早餐经历”,苦笑了一下。“妈,我错了!还是你做的好喝。”妈妈仿佛得到了一点慰藉,脸上绽开了些许笑容,随即说道:“那当然,妈的粥要熬上一个小时呢!”我一愣,曾经的任性和对妈妈心灵上的种种伤害,全如放电影似的重新输入我的大脑。

我再也控制不住,眼泪无声滑落,因为害怕妈妈看穿我的心思,便连忙走进卧室,伏在书桌上呜咽起来,心中后悔不已。恨自己不能理解母亲,不能体恤她的辛劳,还用那样的话语伤害她……

第二天一早,打开房门,空气中依然弥漫着熟悉的香味。粥的味道依然如故。捧在手里细细品味,我又尝到了和以往不同的味道——母爱的香浓。

我尝到了母亲的味道范文5

张爱玲在天津“英租界一个宽敞的花园洋房里”度过了近6年的美好时光。她后来在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中生动地回忆道:“小时候在天津常吃鸭舌小萝卜汤,学会了咬住鸭舌头根上的小扁骨头,往外一抽抽出来,像拔鞋拔。与豆大的鸭脑子比起来,鸭子真是长舌妇,怪不得它们人矮声高,‘咖咖咖咖’叫得那么响。汤里的鸭舌头淡白色,非常清腴嫩滑,到了上海就没见过这样的菜。”对鸭舌小萝卜汤,张爱玲用了“馋涎欲滴”来大加赞美。

20世纪40年代末,天津起士林在上海设了分店,浓浓的津沽情结让张爱玲成了那里的常客。1950年,张爱玲搬到上海南京西路附近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她在这里完成了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和小说《十八春》等。张爱玲后来回忆:“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

关于面包,张爱玲印象较深的还有离她学校不远处的上海兆丰公园对面的一家老大昌俄式面包店。她清晰记得“各色小面包中有一种特别小些,半球型,上面略有点酥皮,下面底上嵌着一只半寸宽的十字托子,这十字大概面和得较硬,里面搀了点乳酪,微咸,与不大甜的面包同吃,微妙可口。”后来,在美国的张爱玲当听到“热十字小面包”的名字时,还以为也许就是老大昌的那种面包了,但见到的却是粗糙的小圆面包,上面用白糖划了个细小的十字。她觉得口味很一般,“即使初出炉也不是香饽饽”。

在张爱玲的记忆中,老大昌还有一种肉馅煎饼,名叫“匹若叽”,表面金黄,软软的像布袋的样子。因怕油煎食品不易消化,她并没有买。张爱玲后来在日本时,到一土耳其人家中吃饭,尝到了家庭自制的匹若叽,她觉得味道非常好。

别看张爱玲清瘦的样子,她却是很讲究美食很好吃的人,从《谈吃与画饼充饥》中的洋洋洒洒,到诸多作品中的丝丝滋味,无不流露着对中外美食的一往情怀。

张爱玲的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的长女。李鸿章是合肥人,李家的一些饮食习惯自然传到了张家。张爱玲从小就喜欢吃“合肥丸子”。做合肥丸子先要煮一锅软硬适中的糯米饭,冷却后团成一个个汤圆大小的米团,然后把调好的肉馅包进米团,把米团蘸过鸡蛋液后,再下油锅煎熟。合肥丸子外皮金黄酥脆,馅心鲜美,滋味诱人。张子静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中回忆,姐姐喜欢吃合肥丸子,连带引得全家人都爱上这道菜。其实,这道美食是合肥较为常见的家常菜,一般叫糯米圆子,每到春节前家家户户都会做,很多徽菜馆也有此佳肴。

张爱玲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中曾提到:“我母亲从前有亲戚带蛤蟆酥给她,总是非常高兴。那是一种半空心的脆饼,微甜,差不多有巴掌大,状近肥短的梯形,上面芝麻撒在苔绿底子上,绿阴阴的正是一只青蛙的印象派画像。那绿绒倒就是海藻粉。想必总是沿海省分的土产,也没包装,拿了来装在空饼干筒里。我从来没有在别处听见说过这样东西。过去民生艰苦,无法大鱼大肉,独多这种胆固醇低的精巧的食品,湮灭了实在太可惜了。”

我尝到了母亲的味道范文6

他,是村里出了名的柴,无论多大的痛苦他都不曾喊过一次痛。可是,再坚强的他始终抵不过病痛的折磨。患有脑血栓的他不在像以前那样去撑起整个家,而是整个家都在照顾着他。随着时间的流逝,八十多岁的他已经失去了以往的年华,如今已被岁月的刻刀无情的刻画。瘦骨嶙峋已无法诠释他的苍老。

他已被病痛拖垮了自己,他已经不知道饿的滋味,他唯一想做的就是多看一眼自己的亲人,眼里透露出万般的不舍,就像婴儿离不开母亲一样。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只是用动作来诠释自己的意思,也许,他知道自己已经到尽头了。终于,他长舒一口气,然后就这样走了。

我不敢接受这样的事实,此时我的脑海里正在放映着有关于他的每一个镜头,可是,我却没有见他最后一面。我还清晰的记得,开学前他见到我时的情景。他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比划,笑着笑着就哭了。我说,他就像小孩,又不是见不着,干嘛这么激动。事实证明,确实见不到了,因为,我,在这;而他,却在,那。

除了儿时的记忆,我并没有尝试过失去亲人的痛苦,如今,我尝到了。有此,我不禁发出感叹,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是在一瞬间的事情。没错,这个令我歇斯底里的老人就是我的姥爷,一直看着我长大的亲人。都说苦尽甘来,可是受了一辈子苦的他还没有尝到甜人就已经没了,我多想用自己的十年,去换他幸福的十年,哪怕让他只享受一天,操劳了一辈子为了什么,图了什么,又享受到了什么?似乎并没有任何贪图。儿女的幸福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