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松树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松树的诗句范文1
那时,我立下鸿志,要象松树一样“大雪压不弯”,长大做一个卓越高尚的人。我幼小的心坚信自己必定是卓尔不群的,我珍惜着一切学习的时间,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并且,我相信松树是卓越的,它给予人生命之绿,扬起人们乘风破浪的生活之帆,给予人积极向上的力量,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宰自己的命运。它不在乎自己的得失成败,只在意存在于广博深邃的空间,只要阳光、土壤、雨水存在,它就永远不会消失。“做人就应该象松树一样伟大而骄傲,奥妙而深邃。”我曾这样说。
金子一般贵重的时间悄然流逝,我和我的小松树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长大,不断的向理想迈进,不断地吮吸养分,快乐地成长。
在时间的长河里飘流了五年,我上了初中。我的小松树已长成大树,结满了饱满的松果,站在树下,我不由感慨时光似箭,岁月如梭,真是沧海桑田。然而这变化也令我心痛,十三岁那年,隐约听爸爸说要砍掉那棵小松树,因为要扩修公路。我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久久地凝望着我的小松树,不敢想象自己失去它以后的心情,我们是这样相互鼓励度过了两千多个日子,我们是卓尔不群的。
经过千百次的痛苦折磨,我渐渐平静下来,静静地站在这似曾相识的树旁,观望着川流不息的人们。成长岁月中所经历的一切不尽长江滚滚来,淹没了那片浓绿的欣喜,残酷的流年匆匆而过,留下沉闷的空气令我窒息。
我于是绝望于自己从前所勾画的理想之中,我不再期望卓越,无论怎样的卓越都象松树一样逃不出时间安排的死亡。我蓦然觉得自己唯一能做的,只是让时间快快地流逝,不为欢乐或痛苦停留。
我放弃了理想信念,无限伤怀地一天天活在回忆中,我常想:如果我的小松树还活着,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因而倍加珍惜所有的花草树木,一如从前我珍惜我的小松树。
于行行复行行的旅程中,我逐渐明白了一个真谛,人生许多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要好好把握现实和未来。失去的岁月令我深深自责和忏悔,不该轻易地失去如金子一般贵重的光阴,破灭如诗如画的梦想。因为,属于自己的时光象松树一样的短暂。
原来一切东西都是平凡的,小松树也是。它平凡,因为它生命脆弱,只能沉默地牺牲自己。但小松树很卓越,因为它牵动过一个少女的心灵。
一个人,在时间的长河里卑微得可爱,渺小得可怜,然而没有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毫无价值的。
于是,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卓越和超众,所有的伟大都孕育渺小之中,好好把握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无论未来如何,象我和我的小松树都将坦然地迎接生活……
(指导教师 王守玉)
主题点评
很多人都赞赏松树所具有的“忍辱负重”、“大雪压不弯”的伟岸和顽强精神,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用自己的妙笔描绘出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和画卷,文中“我”也不例外,更对松树情有独钟。然而因为修路要砍掉松树,伤感中,“我”明白了所有花草树木同样值得珍惜,一去不复返的时光更珍贵,从而进一步揭示出人生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卓越和超众,所有的伟大都孕育渺小之中,好好把握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无论未来如何,“像我和我的小松树一样都将坦然地迎接生活”这一主题思想。表达了美好的人生志向和理性对待未来的健康心理情怀,对引导青年学生走向成熟具有积极意义。
选材点评
为了表达自己坦荡面对未来、正确看待卓越和超众的这一主题思想,作者把选材的焦点集中在人们熟悉的松树身上,围绕松树命运的沧桑变化进行描写,巧妙展露了人们向往松树一样品格的伟岸,但同时点出平凡中孕育着伟大,而勇敢地面向未来更重要的人生哲理,使人易于接受和理解。
布局点评
本文按照作者对松树的情感线索谋篇布局,从结构上层层铺叙推进,论理上层层深入。如:文章开头表明,我立下鸿志,要象松树一样“大雪压不弯”,长大做一个卓越高尚的人。中间部分,写我不再期望卓越,无论怎样卓越都象松树一样逃不出时间安排的死亡。接下来,认识到时光一去不复返,要好好把握现实和未来。最后部分,明确指出不要刻意地追求卓越和超众……无论未来如何,象我和我的松树都将坦然迎接生活。
语言点评
文章语言自然、流畅,很好地表达出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古诗、成语的运用,加上富有哲理的论述,使文势活泼,并增强了感染力与抒情效果。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古诗,“卓尔不群”等成语都恰到好处地增强了表达效果。
描写松树的诗句范文2
一、立足教材,自主归纳
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大多学生并不会应用教材中的素材,如以青春年华为主题的写作中,学生多是记叙往事,而没有突出对美好的青春的赞美主题,也很少有学生会结合教材中的《往事依依》《十三岁的际遇》等课文来写作。结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来看,每个单元有不同的主题,以七年级下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童年趣事”,所选文章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月迹》《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柳叶儿》,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童年的可贵,而在文章阅读后,也可整理关于童年的素材。
在对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整理时,要分单元分课文进行,要根据单元主题和具体的课文而进行整理。如要写“至爱亲情”类的作文,那么,教材中选择了哪些文章,每篇文章又是如何表现至爱亲情的,这在整理中就可分类进行。如《背影》中通过记叙父亲送“我”去车站过程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写父子情深,学习该文后就可整理出父子情深的素材。同时,要引导学生对教材中所选课文的方法进行整理。如《松鼠》《松树金龟子》等课文的学习后,就要对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进行整理。
二、分点整理,逐点积累
在素材整理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是显得较乱。如八年级上第二单元“江山多娇”的学习后,学生在整理过程中要么是记下一些风景名胜,要么是积累一些描写祖国山水的句段,不够系统。提倡分点整理,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教材所选文章或材料而逐点归纳,形成积累。如以“咏物抒怀”为主题的文章学习中,先整理作者所采用的咏物抒怀方法,再结合具体的文章,从词汇、句子、诗句、段落等方面进行整理。如《海燕》中对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方法的积累,如摘抄“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句子,摘抄后写出自己的感悟。
分点整理中,要引导学生逐点进行整理。如学习关于描写春天的文章,要学会积累描写春天的诗句、词汇、好句、好段。如“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如“和煦的阳光,透过稠密的树叶洒落下来,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在整理这些素材时,不能简单的抄写,要抄写的同时识记,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如描写春天的诗句的整理,哪些是写初春的,哪些是写暮春的,引用时要如何选择,都可做好相应的标记。
三、分类整理,归类积累
分点积累素材是为了让学生把握好零散的素材,这是素材整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要进行分类整理,所谓分类整理是要结合素材而把素材分类,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整理。如分为人物类、景物类、抒情类等不同的类别。又如按生命、道德、人生、社会、自然等类别来进行整理。整理好大类后,要对不同的大类进行细分,如对生命素材的整理,又可细分为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惜健康、生命教育等不同的小类,结合小类而整理相应的素材。如生命教育的素材整理过程中,可选择一些富有典型的案例。
在分类整理素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分析。以“珍爱生命”的素材为例,素材来源于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面对失明,命运多舛,但她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选择热情地对待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向我们展示的,是一段生命的拼搏史,是一首和生命抗争的颂歌,告诉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那么,通过对素材的分析,就可有“坚强不屈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感恩生活”“对世人强烈的爱和热切的希望”的写作角度的启发。如此,学会分析素材,在写作中才能灵活应用。
四、系统整合,应用写作
在素材整理过程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素材的提取方法,否则,杂乱地抄写一些素材是无的。以叙事材料的素材提取为例,首先要弄清事件中的主人公做了什么,即要弄清起因、经过和结果;接着就要分析主人公的做法是对还是不对,即建立在自我认知上对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判断,而这也是通过作文来表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方法;最后则要结合事件而生成出感悟,确定好应用素材的角度。
描写松树的诗句范文3
今天,我随三叔和姐姐又一次来到了这个昔日嬉戏过的地方。早上九点三十分,我们从佛子岭中学出发,横跨迎驾大桥,沿着一条陡峭的公路前往淠水上游探胜。站在大桥北端远望,纳凉亭依山傍水躺在公路南侧,上蔽浓阴,下临绿波,好不自在!走近一看,亭子栏柱都漆着木纹漆,纹理清晰,显得古朴淡雅,和周围环境配合得十分和谐。纳凉亭修建在一个斜坡上,分为高低两个部分。低处是一个长廊,从低到高分成六级,每级丈余长。长廊两旁设有条凳供游人休息。高处是一个四方平顶小亭子,这就是纳凉亭了。亭和廊相连,南侧陡坡上竹木葱郁,凉风习习,确是一个纳凉的好去处。
十点十分左右,我们看到一块一米多长的椭圆形石头,石上刻着红色的草字,那就是“醉岭”了。醉岭上植了很多松树,这些松树一律向南倾斜,有的像巨人的臂膀,有的像绿色的旗子,还有的酷似黄山迎客松。紫色的牵牛花在树丛中零星地点缀着,散发出缕缕清香,使醉岭显得更加优雅迷人。刹时窜出一头凶猛的野猪或许会令你心惊肉跳,朋友,可别怕,那是一尊野猪雕像,这儿正是人工园林野猪林!你看,它正领着三头可爱的小猪崽在花前树下奔跑着,跳跃着,好不快乐!
再向前不多远就到三醉亭了。三醉亭是一个合抱双亭,八根梁柱,八只角,其中两角凹陷,六角翘起,整个亭子构成一只蝴蝶的造型。亭内的壁顶上绘着各种各样的彩画,有汉武,有李白,有飞天,有山水,还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图画。立在亭中往下看,我才发现三醉亭修造在淠水阳面高大的石壁上,这不禁使我十分敬佩那些建造亭子的工人了。与亭子隔水相对的是闻名遐迩的迎驾集团,只见高楼林立,绿波环绕,俨然一座新建的现代化海滨城市,难怪人们称它为迎驾城呢。放眼远眺,清澈的淠水从东面卧佛山脚下缓缓流来,穿过迎驾大桥折向北去。在亭子的东侧有一块平台,台上有一尊神龟塑像,在巨大的龟背上伏着一只小龟,我不禁想起曹操《龟虽寿》的诗句来。
我问三叔:“人们为什么叫它神龟呢?”
三叔说:“因为它龙头龟身,只有盛世的时候才能在人世间见到它。”
“那么为什么这个亭子叫三醉亭呢?”
“亭周围风光如画,景色醉人呗!”姐姐抢着答道。
“我明白了,迎驾集团迅猛发展,成果喜人令人心醉,这是‘二醉’了。”我接着说。
三叔说:“你们说得都对。不过迎驾美酒飘香,更不知醉倒了多少人呢!”
听三叔这么一说,我和姐姐都笑了。
不知不觉已经快到十点半了,三叔说:“我们快回家去吧,天气马上就会热起来的!”我们点头称是。回到家中,我还在回味着“三醉亭”命名的含义呢!
(指导老师 孙万春)
描写松树的诗句范文4
从古体诗到近体诗,从词到曲,诗词的发展演变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古代诗词的感知鉴赏也是不同的。初中阶段,从大体上能够了解诗词的意思及作者的感情,能够背一些名句就可以了。但是高中阶段,这些已显得肤浅,应从多方面入手来鉴赏。
一、在诗词中感知绘画美
诗词和绘画虽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但它们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形象感染人。
1. 古代有很多大诗人、大词人,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很出名的画家,在他们的诗词中都能够看到祖国的大山、大川、大江、大河的美,这些伟大的诗人常常手执生花妙笔,把人间万象通过绚烂的色彩点缀在诗行间,表达他们内心的深切情怀和感受。例如,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他的《山居秋暝》体现了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一千古名句,写出了一幅美丽、宁静的山间秋夜图,将我们大家带入到了大自然中,皎洁的皓月,清澈的泉水,坚白的山石,青青的竹子,苍翠的松树,碧绿的荷叶,还有那映月的荷花,多美的一幅画,多么独特的色彩美呀!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铺墨着色五彩斑斓,令人赏心悦目,绿中融黄,青中寓白,色调柔和,引人入胜。不仅在直观上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而且色彩美也增强了意境美,生动如画地展现了大自然春和景明的旖旎风光和诗人欣喜若狂的飞扬神情。苏轼的著名题画诗《惠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既是一幅早春景象图,又给我们很深的哲理性思考。春天来了,粉色、红色的桃花开了,绿绿的直直的竹林挺拔在江边,红绿相间,格外醒目、美丽。春江的水已很温暖,是那喜欢在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知道的,河豚使人油然而起强烈的食欲,想饱餐一顿美味鱼,这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方法将读者好似带到了这幅画前,带到了江边……这些画面给人清新、宁静的美的感受。
2. 但也有很多诗人的诗词,我们在阅读、鉴赏时,感知到的却是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美。例如,杜甫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后两句诗写出了洞庭湖的美景,视野开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宏丽壮观,日夜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了。这首诗被誉为咏岳阳楼的绝唱,奥妙即在这两句诗,比起当年孟浩然的“气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一名句而蜚声诗坛的影响力来说,杜甫更胜一筹了。
3. 还有一些诗人的诗词,却给读者另外一种新奇的感受,雄奇、诡异、险峻的山川河流,好似突兀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身临其境。例如,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著名乐府诗《蜀道难》中的描写就是如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哇,好高好险呀!好似差一点就要掉下悬崖,下面却是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剑阁峥嵘而崔嵬”,险峻高大的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读到这些诗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不敢前行。高峻、险恶的蜀道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畏惧三分,不敢踏入四川,真正体现了杜甫的感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二、在诗词中感悟音乐美
《礼记・乐记》中说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是说,音乐和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表达每个人的感情、理想和追求,在读有些诗词时,会令读者感知到诗人、词人跳跃的音符、跳动的心。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音乐美。
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一个片断,琵琶女弹奏曲子的那一段,被誉为音乐描写的千古绝唱。“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似有声……”乐曲旋律变化无穷,低沉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最后激越雄壮,收曲干脆利落。给读者的感觉就好比在听一场琵琶弹奏,身临其境般真实、感人,那才貌出众、生活凄凉的琵琶女形象已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读者面前,琵琶声好似还回响在听众的耳畔。
描写松树的诗句范文5
梧桐,在中国文化里,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意象。梧桐树高大挺拔,木质细密,树干光滑,被视为良木,在诗歌创作中能够作为人们表达情感的很好的意象,古代诗词里就有很多描写梧桐的诗句,如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早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把梧桐与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凤凰联系到了一起,《诗经》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所以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具有高贵圣洁禀性的凤凰,只选择梧桐树栖息,可见梧桐所具有的神异性。
有一种梧桐,它只分布在广东丹霞山,是丹霞山的特有物种:有一种梧桐,它只生长在土壤瘠薄的红色砂岩石上,树形美丽,生长迅速,萌蘖力强;有一种梧桐,它已被定为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它就是梧桐科梧桐属的丹霞梧桐,特产于韶关仁化丹霞山自然保护区境内,主要分布在岩壁及山谷的浅土层中。因为它最初就是在丹霞山被发现的,目前也仅在丹霞山境内有分布,其名来源于此。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丹霞山,不仅有奇特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及多种珍稀植物,其中丹霞地貌特有植物种类8种,珍稀濒危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这些植物中尤以丹霞梧桐最有名,最抢眼,也最为珍贵。
1987年,中国植物学家徐祥浩、丘华兴、徐颂军在丹霞山发现中国梧桐科植物的新种,将其命名为丹霞梧桐。
丹霞梧桐为小乔木,高5-10米,树皮黑褐色。叶近圆形,薄革质,两面均无毛,基出脉5~7条,两面凸起。开花期为每年的5~6月;花排成顶生的圆锥花序,长达20-30厘米,具多朵花,密被黄色星状柔毛,花朵紫红色,有雌雄之分;花萼5浅裂,萼片线状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雄花的花药集生在雄蕊柄顶端,雌花的子房近球形,密被星状柔毛。果为瞢荚果,在成熟前开裂,卵状披针形,每瞢荚果有种子2-3颗;种子圆球形,淡黄褐色。
丹霞梧桐主要分布在岩壁的石缝中及山谷的浅土层中,多有小石积、金针花、还魂草、石蒜等伴生植物。由于受分布区狭小、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现存株数不多,1987年在丹霞山初次发现时,数量还不到100株,处于濒危状态。
丹霞梧桐耐干旱、耐瘠薄,在石头缝里或者在有一点点土的岩壁上,它的根都能长得很牢固并且枝叶也很茂盛,颇有些近似松树的风骨。
至于为什么丹霞梧桐只生长在丹霞山上,目前还没有权威一致的定论。笔者认为,丹霞梧桐的生境跟丹霞山的气候、土壤以及丹霞地貌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土壤。丹霞山位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属于红壤,年均气温19.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1660.5毫米,有利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保护区内生物的原始性和多样性均被人们保持得很好,人为干扰和破坏较少,也为丹霞梧桐的生长提供了保障。另外,丹霞地貌对丹霞梧桐的生长也应该是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描写松树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学;传统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031-0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一种人生的美学,它存在的作用和性质并不单单是在于传播美的知识和涵养,更重要的是提升和培养人的生存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美学理念“天人合一”、“孔颜之乐”等等无一例外的显示出了这种审美的追求和意境。下面我将举出一些深入人心、饱含美好象征意义的例子。
1.莲花――高洁、典雅。象征意义之一:君子之气质。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示清廉刚直,个性高雅之意。象征意义之二:吉祥美丽和美。莲又称荷,而“荷”与“和”谐音之词,因此民间便赋予荷花为和气、和平、祥和、和合、和好的美好寓意。民间很常见的吉祥画《和合二仙》,便是一人手中执荷,另一人手中捧盒,盖取其谐音之故。象征意义之三:寓意美人之意。莲花因其水生,在众多花卉中尤显洁净、高贵,常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与清纯,多用“出水芙蓉”,传说中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施,其故事也多与采莲、浣纱联系在一起。曹植的《洛神赋》也有“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这样的将美人比做莲花的诗词。而莲花洁净、美丽,最适合作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
2.水――上善若水、万物之源。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源泉,滋养万物,灵气皆然。这里实际是暗喻做人的道理,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融合性,得到了各个时期文人雅士的青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代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无一例外的不是道出了水的柔情和水是万物之源的含义。
3.蝉――独立、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人民独立且高洁的人品。
4.梅花――花中四君子之一。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是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象征着人卓尔不群,超凡脱俗的品格。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张泽民的诗词中“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肌肤姑射白,风骨伯夷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而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都是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象征的植物代表。
5.松竹梅――岁寒三友。松树的品格是中国人最为崇拜的。“岁寒论君子,碧绿织新春。”古今庭园几乎无竹不园,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另外,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
6.明月、白云――思念之情。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张九龄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