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笔的英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铅笔的英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铅笔的英语

铅笔的英语范文1

关键词: 英汉对比翻译 迁移 外语学习 影响

一、迁移的定义及分类

很多研究表明,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任何充分解释都必须考虑迁移这一重要的关键问题。迁移关系到怎样解释成年人的外语学习过程,母语在外语学习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和外语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母语等一系列外语教学的根本问题。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有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其一是吸收外语的表达法,其二是利用或克服母语迁移的影响。这两方面相互作用。

迁移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早期仅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续的学习的影响,现在一般认为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条件之一。将来的学习依赖于过去的学习(James Sawrey & Charles Telford,1981)。假如一切学习都要从头开始,这实际将使学习成为不可能。Ausubel等(Ausubel,Novak,& Hanesian,1981)认为,不可能设想会有不受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影响的任何学习。迁移可以是学习者意识到的,甚至有意识进行的,但学习者并不常常意识到它的发生。

学习的迁移是多方面的,不论是知识、技能还是方法、原理、态度等都可以迁移。按发生的方向,迁移可区分为顺向迁移和顺向迁移。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续迁移的影响。按照产生的结果,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作用,促进新的知识技能的形成。例如,先学会了俄语的名词性、数、格概念,后来学习德语名词的性、数、格概念时就容易得多。所谓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消极作用,影响新的知识或技能的形成。习惯了汉语的语调节奏将会影响掌握英语的语调节奏,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像。在外语学习中,迁移迁移发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文化等各个层次上。迁移的结果如果在中介语中固定下来则形成僵化。迁移的发生除了语言因素以外,还有非语言因素。非语言因素又可以区分出个人因素,如心理、文化水平、学能、年龄等,以及社会因素,如教学、环境、民族心理特征等。

二、翻译中母语与外语的对应关系

学习者在学习一门外语时,要在目的语中找出与母语相对应的语言项目。这时学生面临着三种可能性。

(1)零选择:一种语言中有,另一种语言中没有。

(2)非强制选择:学习者可以在不止一种规则或范畴中作出选择就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例如,学习者可在the girl who is in the living room和the girl in the living room中选择其一。

(3)强制选择:学习者必须在一定条件下选择该规则或范畴才能造出合乎语法的句子。如在英语中,专有名词前一般要选择零冠词。

难度层级建立在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上。对应关系分成两种类型:结构对应和功能对应/语义对应。Stockwell等把难度层级从最难到最易分成五个难度级。

(1)本族语中无对应。本级又分成两类。一类叫“分裂”(split),即本族语一种语言形式与目的语一种以上的语言形式相对应。例如在汉语中,“我们用煤气做饭”中的“用”相当于英语的“We cook with gas.”中的“with”,“这些盘子是用手画的”中的“用”相当英语的“These plates are painted by hand.”中的“by”,“请用铅笔在这份文件上签字”中的“用”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 sign this paper in pencil.”中的“in”。汉语用了一个“用”字,英语则分别用了with,by和in。另外一类叫“全新”(new)。例如英语有冠词,汉语没有冠词。

(2)功能对应/语义对应,结构不对应。例如汉语用偏正结构形容名词,英语则用定语从句。它们的功能相同,但结构不同。

(3)目的语中无对应。例如汉语主谓谓语句,英语则没有。我国语法届一般认为“这棵树叶子大”是主谓谓语句。该句的主语是“这棵树”,谓语是“叶子大”,而“叶子大”又分成主语“叶子”和谓语“大”。现代英语没有这种句型,只能说“This tree has large leaves.”。

三、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根据语言学家Takahashi的调查,第二语言学习者掌握功能对应形式更难。例如日本人在用英语表示请求时,认为日语的敬体动词itadaku和敬体助动词deshoo与英语的would和could表示同样的礼貌值,因此把它们等同起来。这种等同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僵化,影响到他们掌握其他形式上不同但是功能相同的表达方式。英美人在表达请求时,除了使用would,could之外,还常使用包孕句把句子的结构弄得比较复杂,例如,I wonder if I could borrow your notes just for today.这是一种非规约的用法,其功能与“Could I borrow your notes?”一样,但是日本人不太掌握这一非规约用法。Takahashi由此得出结论,学习者不论外语水平高低,在同样程度上依靠第一语言的言语行为规约或第二语言行为的实现策略。学习者对第二语言使用环境的了解程度是决定语用迁移的关键因素。

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它遵循一定的规律,也因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第一语言、不同的习得环境和习得阶段有其独特的表现。但无论如何,母语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不应被视作障碍。而要实现这个,还需要在理论研究和外语教学实践中做很多工作,这会促进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及翻译事业,也有利于推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高远.对比分析与错误解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陈朝晖,施华珍.论母语迁移在我国基础英语教学各阶段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8).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4]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铅笔的英语范文2

关键字:引用;英译;前赤壁赋

古代散文中典故与其他方式的引用散落在文字之中,倘若不仔细推敲并对原典足够熟悉,很容易就会与其擦肩而过,从而对文章的理解有缺漏或者偏误。本文就《前赤壁赋》中的引用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对比研究两篇译文在这方面的具体翻译。以时间顺序将两篇译文排序,译文一是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文(1999年);译文二是英国汉学家卜立德(David Pollard)的译文(2000年)。

苏轼在写此篇《赤壁赋》时,多处引用,本文主要据与英译联系紧密的引用内容将其分为两类:对《诗经》、《楚辞》的引用和对曹操诗句及其赤壁典故的引用。

1 引用《诗经》与《楚辞》

1.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译文一:We chanted the poem on the bright moon, singing the stanza about the fair maid.

译文二:We recruited the ‘Bright Moon’ ode from the Book of Songs, and sang the verse on ‘graceful maid’.

“明月之诗”与“窈窕之章”皆出自《诗经》,“明月之诗”为《诗经・陈风・月出》,“窈窕之章”为《诗经・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句。《月出》中“劳心”为“忧心”意,“悄”为“忧愁状”,“”为“忧愁不安的样子”,“惨”是古文中讹文[1]的现象,当为“ā保也是“忧愁烦躁不安的样子”。[2]整首诗的氛围是忧愁焦躁的。而《关雎》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也同样写出主人公心中的焦躁不安。看似随意无心的两句,其实已经为后文发出悲伤的感慨定下了基调,所以在翻译这两句时应当注意感情基调的问题:虽是“诵”与“歌”,但不能太活泼轻快。译文一 “chant”,“吟诵、歌颂”之类的意义则比较符合,而且“chant”本身具有一丝宗教的色彩,某种程度上与文章暗含的“思贤主”相吻合,译文二采用有“颂诗、颂歌”意的“ode”一词,也是出于相同的原因。

2.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译文一:Our rudder and oars, redolent of cassia and orchids;

Strike the moon’s reflection, cleaving the glimmering water;

But my hear is far away,

Longing for my dear one under a different sky.

译文二:Oars of cassia and sculls of magnolia

Strike the glittering air

and ascend the stream of light

Far away in reverie, my gaze shifts

to seek my fair one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earth.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一句,用的是明显的楚辞体,苏轼想以此表达自己与屈原有着相同的感慨,既有被贬谪的苦闷也有对君主的忠诚。用“桂”与“兰”象征美好,用“美人”指代“贤主”。两篇译文都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将“桂”翻译为“cassia”(肉桂、桂皮),“兰”的翻译有“orchid”(兰花)、“ magnolia”(木兰)两种,依据楚辞“香草美人”的说法,“桂”译为月桂(laurel)比译为肉桂(cassia)更好,而中国人历来称为君子代表的应该是兰花(orchid),而不是木m(magnolia)。“美人”一词表面是“美丽的女子”,实际是“贤明的君主”,还存在一个性别上的差异,译文一与译文二都采用“dear one”和“fair one”,选择没有性别差异的“one”,很好地规避了表面意与深层意性别矛盾的问题。

2 引用曹操诗句及其赤壁典故

1.“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译文一:The moon is bright, the stars are scattered, the crows fly south

译文二:Bright the moon and faint the stars,

Southward wing he darkling birds.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一句是直接引用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诗句,以“客”的身份描述当时的环境,进而联想到曹操,而曹操的原句为“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暗指人才难得,所以曹操的“求贤若渴”和苏轼被贬谪的苦闷形成一个内在关系上的映衬,而联系上文苏轼问客为何箫声如此悲伤,“客”显然是触景生情,于是这一句简单的景物描写就有了悲伤的气氛。两个译文都是按照字面意义对原文进行了直译,但对于星“稀”,译文一译为分散(be scattered),译文二译为星光黯淡(faint),虽都不影响原文要表达的主要意义,但将“稀”译为星光黯淡,则“明”与“稀”相对应,显得更有诗的韵味,而且faint又有“衰弱、虚弱”的意义,蕴含着感伤的情绪。“乌鹊”就是指乌鸦,没有贬义,曹操是用乌鹊来指代人才,所以译文一将其译为crow就挺好的,译文二译为darkling birds(乌黑的鸟)显得比较拖沓。

2.运用曹操赤壁之战的典故,则是形成双重对比,一是曹操之今昔对比,他昔日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是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瞬间倾泻出人生短暂的悲凉;第二重对比就是曹操和“客”、“我”的对比,像曹操那样的英雄人物都转眼即逝,“我们”就更是渺小,所以更加凄然。“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将世界之广阔与人之渺小写得极为形象。以下对这一句的译文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一:We are nothing but insects who live in this world but one day, mere specks of grain in the vastness of the ocean.

译文二:We are as mayflies in our passage on the earth, as insignificant as grains of corn floating in an ocean.

原文应理解为“我们如同蜉蝣一般托身于广阔的天地之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对整个句子的把握,译文一特意强调“we are nothing”、“mere”以着力表现人之渺小,但是对于具体单词的选择却没有那么恰当,如“蜉蝣”是指一种春夏之交生在水边的小虫,往往只能活几个小时,译者将“蜉蝣”译为“insects who live in this world but one day”实际是将蜉蝣的含义解释了一番,在文中显得不够干脆,而译文二的译者是英国学者,对词汇的掌握更佳,所以用的词意义对应非常精准―― mayfly。

K轼的《前赤壁赋》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进行探讨,“客”的形象与其说是一个真人形象,不如说是苏轼内心一种想法的载体,而主客问答实际上是苏轼内心进行了一次交锋,是一个从失意到超脱的过程。在英译时如果不能把握引用之处的奥妙,就难以揣摩作者的情感,译文的情感或许就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只有理解了引用背后的含义,才能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而在英译时更好地译出原文所想表述的情感。

参考文献

铅笔的英语范文3

    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的区分

    在这里我之所以用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这种浅显的称呼来区分二者的关系是有原因的。我国在电影种类的划分上分出了四大片种,它们分别是故事片、动画片、纪录片以及科教片,可见动画也是归属于电影范畴内的。在其它的国家里也有把动画片算在故事片范围之内的,比如像美国就把电影分为纪录片、故事片和先锋派三种,而动画片就包含在故事片当中。他们之所以这么划分的理由是从二者的本质上来讲的,因为一般的动画片和故事片都是具有一定故事情节的影片,所以这么划分也不无道理。其实电影分类并没有一个什么明确的标准,只要是在道理上能讲的通,怎么分类都是可以的,所以本文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在影片种类划分上而产生的歧异,就直接用了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这两种浅显易懂的称谓来区分二者的关系。

    在过去我国一直把动画电影作为美术范畴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美术片”一名由此得出。虽然动画艺术在视觉元素中借鉴了好多美术上的东西,但是究其本质我们不难发现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一样也是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的一门艺术。动画电影所具有的这个本质特征恰恰就是电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以动画艺术还是应该归纳在电影范畴内作研究并找寻其规律。然而动画电影在电影范畴中无疑又是极特殊的一份子,因为其在制作手段上与实拍电影迥然不同,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把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的关系说成完全一样或完全不一样。我们得在“电影”这个大家庭下,来分析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这对本质相同外貌却迥然各异的亲兄弟。

铅笔的英语范文4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将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取其相同之类进行比较,将平实的语言赋予审美意义。它主要用于揭示事物的特征,使语言形象,具体生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比喻结构的修辞分析首先是结构成分的分析,包括基本成分的确定、成分的特点与功能分析。比喻在结构上有:本体,喻词,喻体。在英语修辞格中,比喻主要有两种――明喻(simile)及暗喻(metaphor)。明喻是常用as或like等词将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明喻的表达方法是A 像B。例如:marriage (tenor) is like (comparative word) a beleaguered fortress (vehicle).暗喻是一种比喻,一种事物隐喻另一种事物。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比喻的主体 (tenor) 和喻体 (vehicle) 之间不用as,like,than,as if这类比喻词作为媒介。例如:He is a walking dictionary. 他是一本活的百科全书。这一特点也是暗喻和明喻 (simile) 区别所在。

二、常见英语明喻形式

1. 本体+as+喻体

He looked at me with an air of surprised disappointed,as a colonel might look at a private whose bootlace were undone. 他带着一种吃惊的,不以为然的神态看着我,就像一位上校看着一名没系好靴带的列兵一样。这句话传神地刻画出校长对我这位求职者傲慢自大,不屑一顾的神情。这句话中的比喻词是as。

Light as a breeze,soft as a cloud. 轻盈如微风,柔软似白云。

这则广告中两个明喻的运用,将衣服的质感和穿着的舒适感体现出来,给我们具体形象的概念,易为大众所接受。

Death may be as heavy as Mount Tai or as light as a feather.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将死亡比喻成泰山和鸿毛,形象生动地给予后人启示――人总有一死,死后是让人纪念还是遭人唾弃,还得看生前的表现。新颖生动的比喻道出了英语语言的独特特征。

2. 本体+介词like+喻体

Her face was pale and yet as lustrous as marble. 她的脸色苍白而带光泽,仿佛大理石似的。

Good coffee is like friendship,rich and warm and strong. 好咖啡像友谊一样,浓郁、温暖而强韧。

这句话把咖啡比喻友谊,用了明喻 (simile)。这是一种修辞技巧,本要描述某个事物,却要以另一种事物做比喻,以烘托其特质。

用于含明喻的成语用like 结构如:like a duck to water 如鱼得水。like a hen on a hot griddle像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cat in a hole瓮中之鳖。

3. A be to B (本体) what / as C be to D (喻体)

what / as之前的句子是主体,其后的句子是喻体,两词在此作为连词,意为“好比,犹如” to 是介词,意为“对于”。整个句型的意思是“A 对于B就好像C对于D。

例如:Reading is to the mind what exercise is to the body.

阅读之于思想,如同锻炼之于身体。两者的关系就这样串在一起,深刻地阐明了某个道理。

4. 本体+as if / though+(从句)喻体

The first time I read an excellent book,it is to me just as if I had gained a new book. 起初我读到一本好书时,我认为它是我的良师益友。

I felt as though the ground were slipping beneath my feet. 我感觉大地似乎在脚下移动。

He speaks English as if he were an Englishman. 他说起英语来好似一个地道的英国人。

以上例句通过明喻将毫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加以联系,由一本书联想到良师益友,将自己的感觉联系到大地移动,讲英语联想到英国人,由静及动,触动读者的联想,起到了独特的效果

三、常见英语暗喻形式

1. 主体与喻体皆为无生命体物质

如在结构喻体+of 体中。

When the curtain fell,there was a storm of applause. 当帷幕落下时,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将掌声比喻成暴风雨的场景,鲜明活现掌声的声大而急。

After his first novel came out,the writer received an avalanche of letters. 第一部小说问世后,作者收到了大批的信件。将信件比喻成雪崩的场景,化静态为动态,具体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信件之多,让人应接不暇。

2. 主体为生命体物质,喻体为非生命体物质

例如:His followers melted away at the first sight of danger. 一旦看到有危险,他的追随者全部都离他而去。

His anger evaporated. 他的气消了。

上文例句中His followers 具体的生命体被当作无生命的物质snow 来体验融化的过程,使得melt away 有了新的喻意。evaporate 本用于水汽的蒸发,在此同 melt away,被赋予了隐喻含义。

3. 主体为非生命物质,喻体为生命体物质

例如:The year 2015 witnessed great changes in china. 2015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witness 动作的实行者,在一般情况下是人,而这里变成了抽象的名词 2015年,因而witness 被赋予了隐喻含义。

四、习语来源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习语的发展和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英语习语主要以比喻性词组、俗语、习惯用语、谚语呈现。其形式简单,语义精辟,渗透着浓郁的西方文化。适当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应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习语来源概括起来主要有:去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趣的历史事实或传说、一些经典著作如“圣经”等历史故事或事件。如:burn ones boats。原指古罗马朱力斯・凯撒大军乘船越过Rubicon 后就将船烧掉。以此向士兵指明后路已断。现在借用指不留后路,下定决心干到底。又如源于神话故事或传说,如“rain cats and dogs”,传闻猫对天气有很大的影响,驾暴风雨的巫师会化为猫身,而狗是风的信号,他们都是雨神的随从。因此该表达解释为下倾盆大雨。又如:“at the eleventh hour” 出自圣经,讲的是在11点钟进入葡萄园的雇工,即使只劳动一个小时,12点钟发工资时和11点钟之前进葡萄园的员工工资一样,用来暗指11点钟是最后时刻,但是还来的及。

铅笔的英语范文5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仍有不少问题留待解决。本文将探讨语文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的利与弊。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信息技术 优点 弊端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迈向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桥梁,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新亮点。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将在21世纪大大促进全球实务经济和服务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知识将成为新世纪生产要素中的一个独立成分。哪个国家能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国家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需要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的公民以及能让每个公民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社会环境。显然,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需要知识,而全体国民知识水平的提高需要发展教育。然而,一个国家国民教育的高水平,并不等于这个国家就善于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就一定能够赢得国际竞争的胜利。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措施。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已不再陌生,并已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角度考虑,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绝大多数教师已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整合的必要性,而且不少教师能做到尽可能地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时展趋势和教学实际经验的共同需求。

二、语文课堂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

(一)课件制作形象、直观,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使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组合,使课文栩栩如生,使其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形象,加深印象,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在交互状态下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诗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意境,播放优美的配音,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使用多媒体配乐,更增加诗歌意境。信息技术与课堂结合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牢牢记住教学内容,并乐于接受、期待接受更多的教学内容。

(二)信息技术能使课堂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方便了教师尝试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中学语文课堂上尝试“我当小老师”的学习方式,教师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实践、收集资料、制作课件,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向同学们讲解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还可以通过在台下观摩、点评等方式发现不同学生的讲课亮点,以及提醒其不足之处。又或者对戏剧课文,如《等待戈多》《雷雨》等,可采取课堂剧的形式,让学生大量搜索网上的信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编写剧本、表演、互相点评等,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加深学生印象。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新教师难以掌握课件与传统教学的适度结合,过分应用信息技术造成“喧宾夺主”

新教师为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容易在教学中完全抛弃黑板、粉笔。为节省时间只播放课文录音,不要求学生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没有朗读,学生既不能详细了解课文,亦无法体会课文蕴含的深层感情。因缺乏教学经验,往往在制作课件时大量使用图片、视频、动画等,甚至出现了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多媒体,不但无法吸引学生关注教学内容,而且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忘记了课堂的主要任务。

过分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成了展示课件和完成课件播放的课堂,教师无法灵活教学,失去了控制课堂的主动权。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所疑惑时,教师只按照课件的安排而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产生不了思维的碰撞。师生之间也没有充分的情感交流,教师不能很好地传达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导致很多学生学了课文,记住了知识点,但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学课文、课文带给他们怎么样的情感体验。

(二)师生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

有些教师不分课型、不分内容,统统进行多媒体教学,离开了课件就不会讲课,不考虑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手段的有机整合,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学生习惯拷贝课件,凡事“百度”,不认真听讲,尽管信息技术作为直观的教学工具,具有很大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教学手段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滥用信息技术,丢弃传统的、必要的教学手段,将会使教学显得空洞,没有说服力。

四、综述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的优点是形象、直观,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并且能使课堂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弊端是难以掌握课件与传统教学的适度结合,过分应用信息技术造成“喧宾夺主”;师生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段玉芬.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思考与建议[J].教育技术应用,2006,(7).

[2]王文霞,杨改学.对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教学整合的思考[J].教育技术导刊,2006,(10).

[3]吴伟民,李婷.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9).

[4]杨紫筠.警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大误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3).

[5]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2001.

铅笔的英语范文6

关键词:降息 经济衰退 利弊

2008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与此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

这次政策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的首次调整,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调控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中国经济历经高速发展以后,有所降温,也是应对世界经济局势恶化的举措。这项政策折射出中国政府的自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政府的控制经济发展的能力,已经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了4%以下。减息政策也是一种及时应对的措施,换句话说,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幅度比预想的要快,中国政府为了避免硬着陆,采取了“便宜的借贷措施”,以此期望达到刺激重振经济的目的;并且也为举步维艰的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希望,重振全球分享中国市场这一主要经济体的自信心。

然而两个月前央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的存贷款基准利率都宣布下调0.2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时隔三年半后首次降息。

央行出乎意料地降息了。所谓出乎意料是没有事先没有一点迹象,这次降息的背景就国内而言是两点,第一,应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释放出宽松货币政策的信号;第二,非对称降息助推国内货币利率的市场化。国际上的因素考虑美联储释放出QE3的信号,国际货币的宽容政策将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

一、降息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有利方面

(一)从宏观方向讲,这次减息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是为了更迅速的满足放松银根、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客观要求

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不可小觑,可以说是第一推动力

当投资效益一定的情况时, 投资增长将会同国民经济的增长形成正比关系, 为使经济保持相当稳定的增长速度, 就必须采取加大投资力度的措施。有人把投资比作是国民经济的“ 发动机” , 那利率就应该是调节“ 发动机” 转速的“油门”。从一方面看, 作为外生变量的利率是同投资呈反比关系的利率的下调必然使投资成本下降, 投资收益增加, 投资总量也相应增加。这次利率下调的政策必将产生企业和其它社会投资相应地增加的局面,并能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一股合力。从另一方面来说, 准备金率和利率的同时下调, 将会有助于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 直接为国民经济“ 加油”。

2、降息政策将会有助于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

利率下调将会使储蓄的利息收益发生减少, 消费的机会成本也就相应的会下降, 因此会刺激人们减少储蓄并增加消费, 所以会促进社会再生产规模的扩大。降息还会通过投资增量的变化来调整经济结构, 能促进相应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国家应该通过增加投资, 加大对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高新技术、能源和原材料的投入量, 来促进经济结构的相应调整和提升。因此, 松动银根、降低利率可以有效的刺激社会需求, 这已经是被发达国家验证过的、促进经济增长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也应该作为我国当前宏观政策调控的最佳选择。

3、降息也会使利率向利率市场化不断迈近

然而,在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银行业也将面临着优胜劣汰,一些中小型银行或面临更大风险,那么小型银行破产也是可能的。所以利率也会面临着市场竞争,向着市场化发展。

4、央行降息将会使央行金融调控更加的间接和灵活

央行通过这样间接的方式,例如各种从取消贷款规模限制, 到增加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种类, 再到货币供应,利率、准备金率、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工具的频繁采用,可见调控方式更加灵活,而降息也更加说明央行通过“间接微调”的方式来对市场进行干预。

(二)从微观方面来讲

1、对企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降息直接减轻了企业负担, 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快速转换。因为历史和现实各种各样的原因, 有很大比例的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巨大的债务负担使得国有企业举步维艰。我国已制定使绝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内就走出经济困境的政策,降息就是为了能顺利实现这一目标而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减轻企业利息负担,可见国有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也可看成利率下调将会抵消一部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降低外向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增加产品出口竞争能力。

降息对民众投资具有有利影响。利率同证券价格好比是“ 翘翘板” 的关系,相互影响,此起彼落. 一方面, 降息将会使融资企业的经营成本产生下降的结果, 当总收益不变的情况时,股息和利息收益增多, 证券的含金量也就会相应的提高, 行市就会上扬。另一方面, 降息也会直接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量, 扩大证券市场的需求。降息政策将有利于在困境中挣扎的中小企业重提信心。

现今,投资放缓、消费萎靡及工业增长徘徊缓慢,PMI持续低迷的情形下,降息能够使企业的贷款成本降低,对于重新提升投资者的信心,刺激企业的贷款需求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稳定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长。

2、对于楼市刚需的顺利释放,降息也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由于国家严格调控,楼市很难借助此次东风恢复优惠贷款。当国家严格执行调控政策时,刚性需求客户实质增长量就会非常的缓慢。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关系到我国整个的宏观经济状况,如果我国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政策不发生改变,房贷的利率也不可能做出一定的调整。另一方面,银行对贷款人的风险评价结果也会影响房贷利率的高低。

当然,降息有利也有弊,利的结果上述已经阐明,而弊端将在以下阐述。

二、降息的弊端

降息政策在促进社会总需求增加的同时, 也将必然刺激物价水平的缓慢上升。并且由于货币扩张有滞后的效应, 通货膨胀的能量也就会在数月后慢慢的释放出来。那么长时间的累积,将会在一定程度加重经济衰退的程度。

对银行业来说,降息政策将使得银行业面临的挑战更加的严峻。在银行业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背景下,贷款利率降低,而存款利率明降暗升,利差的盈利空间将会变窄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