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黄河的故事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博大精深的。在历史资料里,可以找到“炎黄子孙”和“华夏”的来历;在地理资料里,可以找到黄河“黄”的原因;在民间故事、神话故事里,可以找到与黄河有关的动人的传说;在古今文人的诗文里,可以找到有关黄河的动情描写……只要你有心搜集,稍加整理,就可以讲出一段关于黄河故事

交际示例一

黄河“黄”得不一般

湖北省利川清源中学201班 蒋 涛

大家好!我讲的题目是《黄河“黄”得不一般》。我从历史书中了解到,在中国原始社会晚期,黄河流域出现了两个非常著名的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黄帝教人们植谷、造车、纺织等,炎帝精通农业生产。后来,黄帝和炎帝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部落,后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所以,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黄河,黄土,黄帝、炎帝及其子孙,正好组成一个极有文化意义的象征,“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都是从黄河流域发源的。

我还从史书上查到,历史上许多王朝都在黄河流域定都,比如:夏朝定都阳城,商朝定都亳,周朝定都镐京,秦朝定都咸阳,西汉和隋唐定都长安,东汉和魏晋定都洛阳,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根据以上史实可以看出,我们的黄河的确“黄”得不一般。

简评:

站立姿态好,表情自然,语言流畅,讲得连贯,引用资料准确丰富,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显示出民族的自豪感。有的句子在处理上欠口语化。

交际示例二

黄河“黄”的原因

湖北省利川清源中学201班 刘 畅

大家好!我讲的题目是《黄河“黄”的原因》。读完光未然的《黄河颂》,我又查阅了地理资料,知道黄河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全长5464千米,最终注入勃海。从黄河的形状看,很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因此人们称它为“九曲连环”。由于黄河流经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带走大量泥沙,所以它是黄色的,也就自然是“浊流”。

简评:

讲得清楚流畅,不拖泥带水,明确地告诉了同学信息,没有修饰语,显得朴实。不足之处是讲话时身体有些晃动,少了稳重感;另外,所讲的内容不仅是“黄”的原因,还有其他,显得不很切题。

交际示例三

黄河真是“巨人”

湖北省利川清源中学201班 廖启林

大家好!我解答的问题比较简单。诗人光未然在《黄河颂》里,把“黄河”比喻成一个有千万条臂膀的“巨人”,如何理解呢?黄河的主流是它的躯干,那么它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的千万条“铁的臂膀”了。至于含义嘛,请看诗的前面描写黄河有“一泻千丈,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凸现出这个“巨人”的不可阻挡的雄浑力量,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和信念的象征。黄河用它如铁的“臂膀”抵御着外侮,保卫着华夏人民,真是有“巨人”一般的伟大力量。我就是这样理解“巨人”的。

简评:

这位同学对“巨人”的比喻,理解得很准确,把握了诗人的感情,同时讲得很是自信,显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不足的是,讲话时眼睛有些向上瞄,应该平视或扫视同学。

交际示例四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湖北省利川清源中学201班 田浩然

大家好!我讲的是一则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

从前,在陕西渭水河边,住着两家人。一家是姓黄的财主,一家是姓关的穷人,两家相隔30余里。关家有个男孩,取名关财,从小聪明伶俐,学什么会什么。可惜家境穷困,父母早亡,关财只好靠流浪讨饭度日。他在去黄财主家讨饭的途中,遇到艺人指点,学会了吹箫。

关财吹的箫声十分悠扬,吸引了好多人来听。黄财主的女儿黄河被箫声迷住了,就暗中指派丫环送食物和衣服给关财。一来二去,两人产生了感情。关财越吹越起劲,黄小姐也越听越爱关财,就命丫环把一条丝帕丢到关财身边,暗示要约会一次,看看关财的面貌。关财也感谢小姐好心,就把丝帕随时带在身上。

这事被黄财主知道了,就派家丁把关财毒打一顿,然后抛进山林。黄小姐听不到箫声,心事重重,得知关财被抛山林,就决心前去探寻。在丫环的帮助下,黄小姐好不容易来到山林找到关财,可惜关财已经奄奄一息,丝帕缠在箫上。黄小姐一见关财,马上泪如雨下,抱住关财大哭。关财慢慢睁开眼睛,深深地看了黄小姐一眼,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于是,后来就有了“不见棺材(关财)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的说法。

简评:

这位同学讲得很是生动,把同学全吸引住了,故事把民间俗语的来历具体化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足之处是少了一点“讲”,多了一点“背故事”的样子,今后要注意口语化。

训练题设计

1、请你讲一则有关黄河的神话故事;

2、请你讲一则有关黄河的民间故事;

3、请你讲一则有关黄河的俗语故事;

4、请你讲一则有关黄河诗词的故事;

5、请你讲一则有关黄河的战争故事;

6、请你讲一则有关黄河的爱情故事;

7、请你讲一则有关黄河的变迁故事;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2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2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提高朗诵诗歌的能力

3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及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diān峰()流xiè()狂lán()pínɡ障()发yuán()wǎn转()

哺育()澎湃()浊流()劈成()气魄()臂膀()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一、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

找出你认为描写精彩的语句,并分析好在哪里?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找出你体会较深的句子,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黄河”这一概念已深深融入民族文化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与黄河有关的诗,你知道哪些赞颂黄河的诗歌?请至少写出三句

4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摇篮。诗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你能够从历史中撷取一朵小花来解释它吗?请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

四、质疑释疑

五、学结,巩固练习

六、自测评估当堂检测(15分钟)

1分析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2现代文阅读《坐看黄河》

许多故事就那么流去了。

物化的岁月伸手可掬,每一掬却都已是过去。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

坐看黄河,看天上来的水,奔腾到海不复还。

这个世界平静的东西太多了,山巍峨吧,可很肃穆;云飘逸吧,又显轻浮。于是有了河,以一种沉重的流动,赋江山以活泼,给地球以血性,也让一种种生活有了千回百折的映照,一个个时代有了波澜壮阔的象征。

坐看黄河,我们无法无动于衷。

这是一条曾让风云人物敬畏得不能泅渡的英雄河,这是一条当同名乐章响起就会冲湿海外游子眼眶的母亲河,这是一条淹没过许多家园和梦想也滋润了许多沃野和希望的岁月河,这是一条负载厚重的泥沙也负载粗犷的船工号子的生活河。

我们已静坐不得徘徊不得,只能与她同行。

我们在岸边看河,河在历史里看我们。

1、选文的第二段写道“上一辈尚在感叹那些小去的孤帆远影,排天的浪花已溅湿我们的青春衣衫”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本文主要写“黄河”,为什么又提到了“山”和“云”?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3

陈小波:很多人知道你在1985年拍摄的《大河万岁》,你认为至今它仍是你的代表作吗?

于德水:很多情况下《大河万岁》总是被认为是我早期的“代表作”,可能这与《十年一瞬间》那个展览有很大的关系。那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很著名的一个展览,这张照片当时被做成巨幅用在展览的首要位置。于我个人来说,它该是代表我早期的理想主义那个阶段的。我自己更偏爱《中原土》封面上的那幅《捡麦穗》的老妇人和《当年知青回乡来》专题里的题头照片《回家》。这两幅照片与我个人生活和情感的契合更深。

……

陈小波:约瑟夫·寇德卡的《流放》、《吉卜赛人》,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的《劳动——工业时代的考古学》、《土地,无地者的奋斗》都对你产生过很大影响……

于德水:是的,我特别喜欢寇德卡和萨尔加多照片里对人性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表现。要知道,摄影能达到“视觉的经典”还只是一个层面,由此能让人进入一个思辨的空间,才是影像更大的魅力所在,这才是摄影其“真实”表现的力量。

……

陈小波:大地在你的照片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土地支撑着你的摄影,你是从土地中吸取养分和力量的人。

于德水:你提到的这些,实际正是我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关注的主题。从一个人的生活来看,这些又是一个现实的背景与环境。我在这里生长、生活,这种联系是渗透进血脉里的。一开始接触摄影,拍摄的主题就与这些有关了。但那时是为某种需要而去“粉饰”、去“创作”。从北海普安殿那次“觉醒”后,我就重新开始看待这一切了——拍摄与思考,也开始看一些与这片土地、这条河有关的资料和人文档案。在生命早已超过不惑之后,能让脚下的土地透彻摄影、透彻自己,只能连同所有的一切托付给这条亘古流淌着的大河和它两岸的土地。

于德水:“这条流淌了几千年的大河,除了黄河与我们这个民族族群的生息不可分的关系外,更是一条蕴含丰富的‘伦理黄河’。”

陈小波:“以于德水为首的中原摄影群体的作品,被人文学者邓启耀称为散发着‘文化苦吟’的气息。我也能从作品里看到某种疼痛感甚至伤感。”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4

当年的“黄漂”队员们都知道一个故事,当北京队队员马挥他们漂流至青海省的尕玛羊曲时,两位当地妇女有了这样的对话:

“他们在干啥?”

“去峡谷划船哩。咱们这里的峡谷从来没有人敢去,村里一个娃不服气,自己划船进峡谷,再也没有出来,现在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这个娃了。”

“这就是漂流探险,去没有人去过的地方,去常人不敢去的地方,探索人类未知的领域,然后,大家都知道你了。”漂流队的勇士们说。

马新朝说,“黄漂”与“长漂”最大的不同是因为黄河的落差大,漂流更具危险性。

在“黄河漂流”的百科词条上,将“黄漂”与中国女排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并称为当时中华民族的两支精神催化剂。

1987年,而立之年的马新朝跟随黄河漂流队到了黄河第一县青海省境内玛多县,休整了七天,当地海拔4300米,缺氧30%,做饭用高压锅。有些人不能适应就返回了,而马新朝怀着巨大的勇气留了下来,正如他所说的,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黄河情结。他要了解黄河,他要踏进自己的母亲河,他要写下这条河。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和漂流队员们没有吃过任何热东西,没有洗脸刷牙。六月的黄河源头还是冰天雪地,吃的是部队支援的压缩饼干。每天吃,吃到想吐。漂流队共有三支: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北京青年黄河漂流队和安徽马鞍山黄河漂流探险考察队。每次下水,对于队员们来说,都是生死考验。马新朝说,每次下船的时候都非常感动,因为下去之后就意味着不一定能回来了,可是队员们还是争着下去。

在黄河拉加峡入口处,河南漂流队的三十多个人,停了三天,研究对策,他们都不知道下去之后会是个什么样子。队长郎保洛最后下了决定,漂吧!

漂下去之后好多天,无影无踪。

在何向阳《自巴颜喀拉》一书中,写到黄河漂流章节时,她查当时的新闻媒体资料,写到整个8月份找不到相关报道,众多媒体在喧闹一阵后都已对黄河漂流沉默了,不宣传,不支持,而《时代青年》的马新朝还在坚持报道。

在奔流作家改稿班上,马新朝充满自豪地说,我是随队记者,也是好多报纸的特约记者。1987年,20岁的叶晓燕每天从报纸上寻找“黄河漂流”的那些报道,多数出自马新朝。不得不说,这一场跨越28载的相会让他们异常兴奋、感慨。让叶晓燕印象颇深的,是河南漂流队的队长郎保洛。

关于郎保洛,马新朝讲了一个颇具时代感的爱情故事。像叶晓燕一样,当年追随着漂流队消息的还有全国很多的年轻姑娘,她们被漂流队员们的英雄气概所折服。有一个上海女孩,从家里跳窗子跑出去,坐火车到大西北找郎保洛。那个女孩最终见到了郎保洛,并得以保存郎的漂流日记。

而女孩不知道的是,等待她的将是一场噩梦。

郎保洛带着队员漂下去之后毫无踪影,青海省军区派了直升机、民兵,并号召两岸居民共同寻找漂流队的下落。直到七天以后,才有了消息,下去的五名队员仅有一人存活。

“我游到岸边,精疲力竭爬上岸,独自上山慢慢地走。我在山上采到两棵大黄,它的秆酸酸的,4天,整整4天,靠这两棵大黄和山上的泉水,我活了下来。”侥幸生还的袁世俊后来说。

而郎保洛、朱、张宁生、雷建生却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在青海省的恰卜恰镇,郎保洛的遗体要被推进火葬场时,上海姑娘嚎哭着要往上扑,被众人拦下。姑娘把里面的衣服脱下,写上“郎保洛,我爱你”,在场的人无不热泪盈眶。

找到郎保洛之后,马新朝马不停蹄跑到邮电所给报社发稿子。夜里将近两点,邮电所的工作人员得知他要报道“黄河漂流”,配合十分积极。没有时间写,就口述电报,发回了报社。第二天,全国的报纸都报道了漂流队员的消息。

对于黄漂的采访,成了马新朝写下《幻河》的一个诱因。因为有了这一段的历险,他对黄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黄河漂流对我的人生是一个改造,那是一种生死的改造。”马新朝说,“我目睹了黄河漂流的全过程,黄河伟大而神秘的震撼力慑服了我的心灵。这改变了我的写作方法,改变了我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由于和黄漂队员们的朝夕相处,不仅看到了河,更重要的看清了人,人在生命危急状态所表现出来的风景。”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5

故事里说,当年格萨尔为了夺回被姜国萨丹王抢占的大盐湖,为岭国人民带来他们迫切需要、一刻也离不开的食盐,率领岭国将领去攻打姜国。走到金沙江边,也就是我们老家时,格萨尔斗志昂扬,一时兴起,站在高坡,挥动抛石器――“乌朵”,向姜国抛去一块巨大的石头,警告魔王萨丹:我格萨尔来了。由于格萨尔用力过猛,在大石包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寻找格萨尔的足迹

在藏族历史上,无论是民间,还是僧侣文人当中,一直存在着格萨尔究竟是神还是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争论。在这里所谓的“有形”和“无形”都是一种佛教术语,按照佛教的观念,神灵和鬼怪都有“有形”和“无形”两种存在方式。由于《格萨尔》这部古老的史诗的主人公格萨尔具有神奇的本领、无敌的力量、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智慧,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在民间产生了很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于是便产生了格萨尔究竟是神还是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争论。对于《格萨尔》这样一部产生在远古时代、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流传广泛的英雄史诗来说,产生这种争论和疑惑并不奇怪,是很正常的。这种争论和疑惑,在关于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印度两大史诗的讨论中都曾产生过。

由于荷马史诗在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极大的声誉,由于它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一个城邦如果被看作是荷马的故乡便成了一种特殊的荣誉。因此,在欧洲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形:很多城邦都争说本地是荷马的诞生地,起初是7个城邦争说是荷马的诞生地,后来是11个城邦,再到后来发展成更多的城邦都争说本地是荷马的故乡,各自都拿出不同的证据用各种办法加以论证,有关荷马的传说也就越来越多,荷马的传记也出现不少,流传较广的就有七八种之多。

在藏族关于格萨尔的传说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形。所不同的是,人们争论的不是史诗的作者,因为史诗的部数太多,篇幅太大,内容太丰富,流传太久远,不可能有一个公认的作者。大家争的是史诗的主人公格萨尔的故乡和他征战过的地方,即使是那些绝对不可能是格萨尔故乡的地方,也争相传说有一些关于格萨尔活动的遗迹,并由此而引以为骄傲和自豪。除遗迹之外,格萨尔传说还产生了另一个亚文化效应,就是很多人自称是格萨尔或他的某一个大将或英雄的后代,并以此为荣耀。

阿须草原――格萨尔的诞生地

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年古老文化的黄河和长江源头,普遍被认为是格萨尔的故乡,是格萨尔降临人间、并历经磨难走向辉煌的地区。

民间传说,今天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阿须草原是英雄格萨尔的诞生地。《格萨尔》的《英雄诞生》之部里说:

“要说觉如的出生地,名叫吉苏雅格康多。

两水交汇潺潺响,两岩相对如箭羽,茵茵草滩如铺毡;

前山大鹏凝布窝,后山青岩碧玉峰;

右山如同母虎吼,左山矛峰似红岩。”

阿须草原的牧民们认为,史诗里描述的情景,与阿须草原的地势地貌、山川河流,完全相吻合,连地名也完全相同。这片草原就叫作“吉苏雅格康多”,山谷里有两条小溪流到草坪上,然后汇合成一条河,经过绿草如茵的草原,缓缓地流向远方,这正印证了史诗中关于“两水交汇潺潺响,两岩相对如箭羽,茵茵草滩如铺毡”的描述;草坪后面,有两座石山,遥遥相对,也印证了“两岩相对”的说法,碧绿的草原,犹如铺上一条硕大无比的草绿色的毡毯,真是“茵茵草滩如铺毡”。在当地群众中间,也流传着类似的民歌,还有很多关于格萨尔幼年时代的故事。

在阿须草原的中心,有一个形似青蛙的巨大岩石,相传格萨尔就诞生在这个地方。民间传说,格萨尔诞生时,天空祥云飘飞,草原上出现了彩虹,苍龙在太空舞动,发出撼天动地的巨响,出现了各种祥瑞的征兆。当郭母临产时,腹痛难忍,她从帐篷爬出,挣扎着爬上一块形似青蛙的巨大岩石,两脚用力蹬踩,以减轻疼痛。由于用力过猛,竟然将巨石蹬裂,劈成两块,蹬裂的岩石上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脚印。

在这巨石的一侧,清晰地印着3岁大小的孩子裸身的痕迹。相传格萨尔刚一诞生,就有3岁孩子那么大,他从母亲的怀里跳起来,背靠岩石,眺望远方。头部、后背、臀部和小腿就印在岩石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当地群众对这种传说深信不疑,把它当作圣地来崇拜,经幡林立,嘛呢石高垒,千百年来,香火不断。后来,传说是格萨尔的兄长岭国大英雄嘉察协噶后代的德格岭仓土司,为纪念英雄格萨尔,在巨石旁边修建了格萨尔庙。这就是格萨尔庙最初的起源。据说格萨尔庙是与著名的德格印经院同时建成的,至今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

格萨尔庙主楼有两层,一层是大殿,正中有铜铸的格萨尔骑马征战像,十分雄伟壮观。格萨尔塑像后面是岭国大将威尔玛的13个保护神,它们依次为:大鹏、青龙、雄狮、猛虎、野驴、野狼、灰鹰、花鹞、白胸罴、白肩熊、金蛇,野牛、长角鹿。正中左右两边塑有岭国信仰的12大佛。格萨尔铜像的两侧耸立着岭国的30位英雄。还有珠牡、梅萨等13位妃子的塑像。这些塑像神态各异,是根据史诗中的描述塑造的,能够充分显示每个人物的身份和特征。

庙内四周的墙壁上,绘满了壁画。这些壁画形象地展示了格萨尔一生光辉的业绩,堪称是一部《格萨尔》画传,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此外,这座寺庙里还有许多岭仓土司家长期珍藏的与格萨尔有关的宝物,其中最重要的有传说是格萨尔使用过的朱红印章,传说格萨尔使用过的“如意成就”藤鞭;格萨尔和岭国大将使用过的头盔、宝刀和长矛等各种兵器;被称作智慧老人的绒察查根的家谱;英雄年查阿登使用过的宝剑以及格萨尔的岳父丹巴坚赞的胸饰等等,都被当地人视为珍贵文物。

现在,在巴伽活佛主持下,正在当地筹建“格萨尔博物馆”,这将是又一个重要的“格萨尔”文化工程。德格被认为是格萨尔故里;以德格为中心的康北地区,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那里有深厚的“格萨尔”文化底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那里建立“格萨尔博物馆”,会进一步促进和推动德格地区“格萨尔”文化事业的发展。

玛曲――历经磨难走向辉煌的地方

关于黄河的故事范文6

大家好!我叫,来自地区局,我演讲的题目是《发展观改变了父亲》。

说起科学发展观,我想说说一个关于我的父亲、关于我的家、关于我的家乡故事。我的家位于秦晋两省交界的韩城,一个黄河边上的地方,传说中的黄河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哪儿。从小,父亲就给我讲过这个故事,而且不止一次的讲过,他每每给我讲的时候,都会用满含期望的眼神看着我,说,你就是那个鲤鱼啊。那个时候,我还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老是跟我说这句话,后来等我慢慢长大、慢慢读懂了父亲,也就明白了他的心思。父亲,其实是一个历经沧桑的人,也其实是一个心性十分聪明的人,在仅仅读过的六年书里,他年年拿第一,可是由于家里太穷,高小毕业后就再未上学了。我知道,多少年来关于上学、关于跳出农门,一直是他的一个心结。尽管后来他有几十年的时间一直在城市生活,也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得比较体面,但他在骨子里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农民、是个乡下人。他不乐意呆在农村,更不乐意他的儿子以后也呆在农村,因为农村太穷、太艰苦,也因为农村人和城里人享受着两种不同的经济与社会待遇。

农村的落后我是知道的,农村发展的缓慢我也是有切身感受的,在我呆在家乡的二十几年里,我那个处在黄河边上的家乡,犹如它身边的司马迁祠一样,虽然历经岁月的风霜却依然容颜不改,永远是那么一副老旧的模样,直到我1999年考上大学,离开它去外地上学,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2003年,我大学毕业来到新疆。这个时候,我那已经老却的父亲已经赋闲在家了。因为路途遥远加之工作忙碌,我很少抽出时间回家去看他。每次向家里打电话,父亲都会说这也好那也好,不用心。他说:现在,水泥路从乡政府一直铺到家门口了,下雨天不用走泥路了;家里装上了自来水,不用歪歪斜斜地去挑水了;装上了太阳能,不用跑老远去澡堂子洗澡了;装上了煤气灶,不用烧柴火了;装上了闭路电视,收到的台比你们的还多。如今,电信公司又开始给大家装电脑了,以后你和你妈就可以在网上互相看一看了,等等。

父亲说这些的时候,语调是高扬的,我知道他心里头是真的高兴。2003年,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各级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这几年农村的变化确实不小,我们的农村变化也挺大。但是,我不担心他的物质生活了,却担心他的身体,他这一辈子对我这个儿子十分慷慨对他自己却很是吝啬,就连身体有个什么不舒服了都是能扛就扛,从不舍得去医院。现在,他是上了年纪的人了,不能像过去那样对付身体了。知道了我的忧虑后,父亲笑了,说,现在有农村合作医疗,我和你妈都交了钱。现在乡里的医院每天都住得满满的,大家都敢去看病了。国家现在实行的政策,没有谁说不好的。每次听父亲说起老家的变化时,我都能想象出电话后面的那一张喜悦的笑脸来,一张饱经沧桑的农村老头的笑脸。

去年,我在买了房子,父亲知道后,便想到来看一看,看一看这个地方财政收入已经比老家好多地市高的地方,顺便也帮我把房子装修一下。9月间,父亲带着母亲来了,关于的市政建设,他们来之前我已经给描述过很多次了,所以对具有现代气息的他们一点也不惊讶,除了唠叨了一下高得吓人的物价外,对他儿子生活的地方还算满意的。整整一个半月,他们忙前忙后地帮我装修房子,刚刚完工后,就叨叨着要回老家了。我劝他们说,农村的条件又不好,就在这里养老行了。听我这么说,父亲笑了:农村的条件也不差,至少咱家现在的条件就不比你们城里人差,再说院子也宽敞,出行也方便,空气又好,还是呆在乡下舒服,现在当个农民也行呢。另外呢,家里还有地,也算是个保障,现在耕种都是机械化,我和你妈轻轻松松地就把地里的活干完了。过若干年你再看,农村和城市就没什么区别了。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这是个趋势,到时候就没什么城镇户口农村户口了,大家都是居民,大家都一样,都富裕了,都平等了,也就都和谐相处了,这也就是你们经常所说的科学发展吧。父亲说完这段话,带着一脸询问似的微笑看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