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星期二英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星期二英语范文1
【关键词】喂养行为;缺铁性贫血;婴幼儿
【中图分类号】R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82-01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营养状况的优劣不仅影响体格发育,更重要的是会影响智力发育、学习能力。科学合理的喂养方法不但可以改善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而且可为今后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打下良好基础。国内外研究者从喂养行为学对儿童缺铁性贫血(IDA)影响因素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现将近年来婴幼儿早期喂养行为与儿童缺铁性贫血的研究综述如下。
1 儿童IDA的流行病学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范围内贫血人数中50%可归因于铁缺乏,婴幼儿是IDA高危人群,不同年龄组IDA患病率差异显著。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显示中国,小于2岁儿童的贫血患病率较高,达到32.0%,城市和农村分别为27.4%和33.4%。在各年龄段儿童贫血患病率通常是城市低于农村,可是在0.5-1岁组儿童中,城市为38.3%,略高于农村儿童的36.1%。2002年与1992年的两次营养调查结果比较,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的变化,因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0-2岁儿童,2002年城市和农村的分别为27.4%和33.4%,均高于1992年的25,8%和29.7%〔1〕。可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贫血发生率并未下降。
2 婴幼儿早期喂养行为与IDA的关系
2.1 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婴幼儿出生早期的喂养方式必须乳类喂养,包括纯母乳喂养、纯配方奶以及混合喂养。推荐婴儿出生后前6个月采用纯母乳喂养,得到了WHO等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由于出生4个月以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膳食铁的需求增加,加上此时婴儿体内储存铁耗竭,故易发生IDA,如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更快,储存铁耗竭更早,对外源性铁的需要量更大,更易早期发生IDA〔2〕。另外如婴幼儿6个月内采用纯牛奶的高食用量替代母乳喂养也易导致IDA的发生,原因是纯牛奶替代了其他富铁食品如母乳,铁含量少,生物可利用率低;过量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如钙等,干扰了铁的正常吸收。
2.2 合理添加辅食的必要性 虽然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但在婴儿4-6月后,单纯乳类无法满足其营养需求。6-24个月龄婴幼儿是贫血患病率较高的人群,这一阶段正是辅食添加的关键时期,母乳中的铁尽管生物利用率较高,当婴儿6月龄后,仅母乳喂养是无法满足其快速生长发育需要的铁。如果母亲同时也患有贫血,则婴儿在出生时体内储存的铁就会不足,加上长期食用缺铁的母乳,就会增加婴幼儿患贫血的危险,因此母乳喂养的时间及辅食添加的情况是影响婴幼儿贫血发生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纯母乳喂养时间超过6个月的儿童贫血危险性是纯母乳喂养小于4个月的儿童贫血的18.4%倍〔3〕。所以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是有机的统一体,适时添加辅食有利于婴幼儿减少贫血的发生率。
2.3 膳食结构 IDA是中国儿童贫血的主要因素,而膳食结构对铁的吸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辅食添加过程中,喂养者需很据婴幼儿的营养需求及其进食和消化吸收能力,引入适宜的事物,包括不同种类的半固体食物和固体食物,如把含高生物活性铁、锌的红肉作为优先引入的事物。红肉能提高血红素铁的利用率;膳食中植物性食品摄入过多,其铁含量低,而植酸、草酸可干扰其吸收,铁生物利用率低,这是以植物性膳食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缺铁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IDA常伴有多种微量元素的失衡。动物源性维生素E不足可影响铁的吸收而至IDA〔4〕。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对贫血具有预防控制作用。食用铁强化食品被认为是最物美价廉的长期预防IDA的措施。谷类食物尤其是铁强化的谷类食物作为第一种开始给婴儿添加的辅食,在各国的婴幼儿喂养指南建议中均强调了这一点。大多数国家都推荐开始给婴儿添加辅食时应先选择铁强化米粉〔4〕。改善儿童贫血状况,平衡膳食,饮食多样化是一个重要措施。对儿童进行平衡膳食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儿童贫血患病率。
3 预防策略措施
婴幼儿是IDA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小年龄组儿童患病率较高。具体预防措施如下:①开展家庭营养教育,提高家庭营养喂养的知识水平,提倡儿童使用平衡、多样的食物。小于6月龄儿童鼓励母乳喂养,大于6月龄儿童科学添加各种辅食,尤其是含铁量高且生物利用率高的食物,如肝泥、蛋黄泥等,同时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汁的摄入,以保证摄取充足的维生素,促进铁吸收。②铁强化食品、铁补充剂的干预人群,大于6月龄儿童食用铁强化食品被认为是最物美价廉的长期预防IDA的有效措施之一。〔9〕。③改善基础医疗卫生及儿童的保健服务,保证儿童饮用水清洁卫生,控制肠道内寄生虫感染和腹泻等疾病的发生,减少铁的丢失。④建立儿童营养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儿童营养状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贫血的患病率。最高限度地利用当地资源来改善儿童缺铁性贫血状况。⑤建立良好的卫生保健机制,对孕妇、乳母等加强体检和营养监控,预防控制母亲缺铁性贫血,改善孕妇、乳母的贫血状况。
参考文献:
[1] 杨晓光,翟凤英.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三2002居民体质与营养状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13.
[4] 陈玉,王声溺,吴赤蓬,等。学前儿童膳食中维生素E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研究[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1):26-28。
[5] 闻立芳,杨洁,张丽环,等.深圳市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状况及平衡膳食干预的效果[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2)1131-1133.
星期二英语范文2
近三十年来,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娇生惯养也导致孩子在语言形成期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女孩子说话发嗲,舌尖音较重。现在很多女孩养成了说话嗲生嗲气,说话时舌位较高,声音窄而尖,有失庄重和美感。
二、很多男孩说话出现女生女气的现象。有人说现在的男孩有女性化的倾向,缺乏勇敢和魄力。这种情况在有声语言的表现上也有所体现,比如说话声小,气浅,像蚊子声,沟通时会给人不自信的感觉。
三、话多,说不到点子上。有些青少年愿意表达,不怯场,但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合时宜,很不讨人喜欢,成了话唠。
四、胆怯,羞于表达。有些孩子私下和家人还能正常沟通,只要有陌生人在场就哑口无言,沟通交流有障碍,不能正常的与人交往。
五、语言匮乏,无话可说。有些青少年愿意表达,有交流愿望,但语言匮乏,心里有话说不出,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说话时生压硬挤,总是感觉没“词儿”。
六、声母发生不准,说话不清晰。舌尖音较重。如:把JQX舌面音发成了舌尖音。有的男生发zcs时咬舌头尖儿,很费力气,也很难听。有很多女孩甚至把舌边音L发成了带有明显鼻音色彩的舌根音gai。这样的发声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有的女孩都十多岁了,说话还是很明显,会引起周围同学的嘲笑,久而久之孩子会不愿意当众开口说话,从而失去自信。
著名教育学家卡耐基曾说过:孩子的语言形成第一个黄金期是在4~15周岁,如果在这个阶段能够让孩子参与演讲、主持、朗诵等,会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孩子的自信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如何在这个阶段为少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早期开发,先入为主。幼儿从两周岁左右开始学说话,在这一时期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的语言萌发期的教育。1.引导孩子开口发声。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开始有交流的愿望,会不自觉的偶尔“冒话”,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反复引导孩子说出简单的字词,让孩子习惯开口表达,并强化记忆。如:妈妈,爸爸。喝喝,饭饭等。2.语言示范必不可少。在幼儿牙牙学语的时候,要给孩子正确的语言范本,如:听有声语言读物、童话故事、古诗词、儿歌等,都是这一时期幼儿学习语言的样本。这个很多家长会觉得不屑,认为孩子还小听不懂,实则不然。笔者在儿子三岁多话还说不太清楚时,给孩子每天播放童话故事。刚开始时只是为了哄孩子玩,没想到大约几个月下来发现孩子竟然能够一字不落的跟着录音带有声有色的讲故事了,虽然有些字音发的还不准确,但孩子的语言表现力得到了开发。
二、创造好的语言学习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语言表达也是如此。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个孩子,他的语音发声有许多问题,不仅平卷舌不分,甚至很多音舌位不准。后来笔者发现,他的母亲是随军家属,祖居辽宁,有很严重的地方口音,孩子从小就受母亲的影响,纠正起来非常困难。有时纠正过来了,回到家里又回到从前了。可见,父母的语音面貌会直接影响孩子。让孩子学好语言,父母要率先垂范。
三、及时纠正孩子语言发声的毛病。有些幼儿进入语言期后,先天的发声器官和咬字器官并不成熟,这个发育过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因此,有的幼儿进入学龄了,还会存在一些发生不准的问题。笔者曾接触过一个九岁的女孩,语感和声音都特别的好,美中不足的就是她的舌边音L发成了舌根音。在语言课堂上纠正了很多次,效果并不明显。后来,发现她突然间改掉了这个毛病,结果一问才知道,是爷爷每天帮她去纠正和练习,从而帮她改掉了这个毛病。可见,及时纠正幼儿期的发声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四、多鼓励和赞美,增加孩子的自信。初学说话时,幼儿胆子小,不敢大声说话,在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地引导和鼓励孩子大声说话,并及时夸赞,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进步,给孩子自信,并鼓励孩子在人多时敢说话,不惧场,这样就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星期二英语范文3
依恋是儿童与养育者之间一种积极的、充满神情的感情联结,是婴儿与母亲在相互行为交往和感情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婴幼儿喂养过程是一个母婴建立情感联系、婴儿对母亲产生依恋的过程[2]。喂养时母子肌肤之间的亲密接触、微笑的脸、温柔的、对视使婴儿在生理、心理上均得到满足[3]。喂养者的亲密接触和精心照管,使婴儿对母亲产生信任感和建立起依恋关系,在这基础上,进而发展起对周围世界的信任和安全感。
如不能满足婴儿对母亲及亲密接触的渴求,会使孩子学习和沟通机会受到限制,接触各种信息和刺激的机会也相对减少,不可避免的影响孩子活动和探索的兴趣,各种技能发展也会迟缓。这样的环境容易使婴幼儿表现出反应淡漠、消极或情绪不稳定[4]。因此,缺乏和忽略这种早期关系和早期经验,有可能导致胆小恐惧、焦虑、呆板迟钝、孤僻不合群、好哭闹、人际交往障碍等。
2 饮食行为与人格的形成
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的正常发育与儿童的早期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早期的亲情满足、行为发育和安全感,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个性的发展和社会化过程的实现。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5个阶段:口腔期、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5]。出生后至1岁左右为口腔期。此时婴儿的心理本能或驱力主要集中在口腔部位,通过吸 吮、咀嚼来获得心理满足。口腔期又分为两个亚期,0~8个月为“前口腔期”,嘴唇和舌为动欲带,婴儿通过吸吮和吞咽活动来获得心理满足。8个月~1岁左右为“后口腔期”,主要动欲带为牙、牙龈和咽部,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和吞食活动中获得满足。按照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理解,相应阶段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导致儿童人格的发展受挫,出现固着或倒退的情况,在成年后表现出人格的异常。典型的口腔型人格特征包括苛求、无耐心、羡慕、贪婪、嫉妒、狂怒、压抑、不信任、悲观等。
3 饮食行为与认知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的认知发生发展过程是信息加工系统不断构建、不断改进的过程[6]。触觉是婴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其认知活动和依恋关系的形成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婴儿可以由口腔触觉建立条件反射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有研究报道[7],1个月的婴儿已能凭借口腔触觉辨别不同软硬度的,4个月的婴儿则能同时辨别不同形状和软硬程度的,而8~9个月婴儿对新事物用口腔活动进行探索要比用观看、用手探索的频率高。换奶期及时添加泥状食物是锻炼和促进咀嚼、吞咽功能发育的适宜刺激。咀嚼功能发育完善对语言能力(如构音、音词、短句)的发育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发展了嗅觉、味觉、触觉、温度、压力觉、大运动和精细动作。
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既受基因等内在因素的调控,又受学习训练、环境刺激等外界因素的影响[8,9]。正是婴儿的不断感知和运动,才刺激了大脑相应区域的生长,从而促进神经心理发育、提高智力[10]。
4 培养婴幼儿良好的饮食行为,促进儿童心理发育
应在重视婴幼儿营养需要的基础上,适合其神经系统等功能发育和心理社会发展的特点,建立相应的积极的喂养关系。婴幼儿进食行为的发展受感觉运动功能、神经成熟、认知能力、情绪和社会交往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尤以亲子关系影响最大。亲密和谐的亲子喂养关系是喂养成功的关键;而紧张冲突的亲子关系则常为喂养困难、饮食行为偏异的诱因。因此,家长和儿童保健工作人员不但要合理搭配婴幼儿膳食营养,也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喂养关系,以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Pinellij,Saigal S,Atkinson SA.Effect of breast-milk consumption on neurodevelopment outcomes at 6 and 12 months of age in VLBW infants.Adv Nepnatal Care,2003,3:76-87.
2 Rao MR,Hediger ML,Levine RJ,et al.Effect of breast feeding 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infants born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Acta Paediatr,2002,91:267-274.
3 徐海青,熊忠贵,周爱琴,等.喂养方式与婴儿智能、运动发育的关系.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1):71-72.
4 Thompson RA,Development in the first years of life.Future Child,2001,11(1):22.
5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103-115.
6 樊利春,张静.早期教育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影响.中国妇幼保健,2005,20:767-768.
7 闵丽华,杨俊华,尹琼英,等.新生儿吸乳行为对母亲的影响研究.现代护理,2006,12(1):11-12.
8 Pascura R,Figueroa H.Effect of preweaning sensoringotor stimulation on behavioral and neuronal development in motor and visual of the rat.Biol Neonate,1996,69:399-404.
星期二英语范文4
【关键词】 发展心理学;智力;遗传度;儿童;性发育;双生子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17
中图分类号:B843.5,R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3-0217-04
青春期是心身发展的重要时期。性器官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出现是青春期儿童身体发育的突出表现。青春期又是心理发育的第二飞跃时期。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处于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的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增加,独立处理事件等能力增强[1]。Yun等研究表明认知可塑性在青春期明显减小,可能与青春期性激素的剧烈改变有关[2]。智力作为认知发展最重要部分,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有研究发现青春期智力改变可能是性成熟相关的脑改变的结果[3]。然而,青春期这个心身迅速发展变化时期,遗传对智力发育的影响大小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双生子为研究对象,通过儿童智力测量指标的遗传度分析,初步探讨青春期性发育前后遗传对儿童智力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6~2007年在北京市东城区和石景山区初中、小学以学校为单位募集11~15岁双生子。在募集的316对双生子中,符合本研究要求的共108对,平均年龄为(13±1)岁。其中男孩98人,占45.4%;女孩118人,占54.6%。将同胞对两个体都无月经初潮或首次遗精者为性发育前组(简称发育前组),同胞对两个体都有月经初潮或首次遗精者为性发育组(简称发育组)。发育前组同卵(monozygotic,MZ)双生子31对,异卵(dizygotic,DZ)双生子 19对;发育组MZ 36对,DZ 22对。χ2检验每组中MZ和DZ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
1.2方法
1.2.1 智力评价
以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Chinese revised,WISC-CR) [4]为评价工具。该量表适用于6~16岁儿童。根据受试者年龄和测试结果,按常模计算量表分,获得言语智商(verbal intelligence quotient,VIQ)、操作智商(program intelligence quotient,PIQ)和总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IQ)。所有测试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并合格。
1.2.2 性发育评价
以首次遗精和月经初潮作为发育的评价指标。调查员在韦氏测验后,利用与儿童建立的良好关系,询问受试者有无月经初潮或首次遗精,对理解困难者加以解释,应答率为100%。本项研究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伦理委员会批准。
1.2.3 卵性鉴定
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基因扫描和分型技术测定同性别双生子唾液DNA的4个STR位点(D5S818、D7S820、D13S317和D16S539)。4个位点所有基因型完全相同者判为MZ;任一基因型不一致者即为DZ。可靠性达99.3%[5]。异性别双生子直接判定为DZ。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随机抽取双生子之一,通过t检验确定MZ和DZ各智力指标遗传分析可行性。χ2检验比较MZ和DZ中性别构成。采用F检验进行对内和对间方差比较。遗传度估计采用Holzinger公式 h2=( rMZ - rDZ )/( 1 rDZ ),rMZ和rDZ分别代表MZ和DZ的组内相关系数。
2结 果
2.1两组儿童中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分比较
表1显示两组儿童中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间各智力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不同卵性双生子间各指标具有可比性。
2.2 各智力指标的遗传效应分析
表2显示,除发育前组儿童操作智商外,发育前组和发育组中其他智力指标均是MZ对内方差低于DZ,即同胞对对内变异MZ小于DZ。两组中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的对间方差齐性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即同胞对对间变异MZ和DZ相似。发育前组和发育组中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的组内相关系数MZ均高于DZ。发育前组和发育组儿童的VIQ遗传度分别为0.771 和0.396;PIQ 遗传度分别为0.084和0.491;IQ遗传度分别为0.350和0.398。
3讨 论
有研究认为遗传对智力的作用在整个发育阶段持续增加[6],相关双生子研究估计的儿童智力遗传度在25%到50%之间[7]。Bartels等在209对双生子队列(5、7、10、12岁)研究中发现遗传对智力作用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8]。本研究中性发育前组和发育组的总智商遗传度分别为0.350和0.398,呈现出增加趋势,提示遗传对智商的影响可能随着机体性发育成熟而略有增加,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首次遗精和月经初潮一般发生在青春期中期,分别标志着男、女开始成熟[9]。生殖系统作为人体发育最晚的器官,发育成熟意味着人体机能的全面成熟。本研究在青春期性发育最集中的年龄段11~15岁儿童中进行研究,发现性发育前后遗传对言语智商、操作智商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发育前组操作智商的MZ和DZ对内方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遗传对发育前组儿童操作智商的作用不显著。两组中各智商指标的组内相关系数MZ均高于DZ,提示可能存在遗传效应作用。儿童言语智商的遗传度在性发育前组明显高于性发育组,提示遗传效应对言语智商的作用随性发育而逐渐降低;而操作智商遗传度的改变表明遗传对操作智商的作用随性发育而逐渐显现。由此推测,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可能受到不同遗传基因的影响,或在性发育前后出现了基因的不同唤醒与表达。同时,这一结果也提示机体成熟后外界环境对言语智商将起到更主要的作用,而机体成熟前利用教育训练等良好环境刺激促进操作智商发展可能有重要意义。这也对促进儿童智力潜能开发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本文在分析过程中未对年龄和性别加以校正,主要是基于两点原因:(1)使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获得智商的过程中已利用常模对年龄进行校正。(2)国内外研究尚未发现性别对智力的影响。如:Silverman等在186名大学生中研究显示性别和智力水平无关[10]。van der Sluis等发现9.5~13岁男女孩在WISC-R测验具体子集表现的能力差异不是由于智力的一级或二级因子不同引起的[11]。国内4.5岁以上儿童青少年研究中均未发现性别对智商的影响[12-16]。此外,研究者利用残差对年龄、性别校正后,结果与未校正时相似。本研究的不足在于由于受到样本量限制,将青春期男女孩一起分析,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在不同性别中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ohen RJ, Swerdlik ME. Intelligence and its measurement[M].//McGraw-Hill. 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 an introduction to tests and measurement. 5th ed. United States, 2002,228.
[2]Yun AJ, Bazar KA, Lee PY. Pineal attrition, loss of cognitive plasticity, and onset of puberty during the teen years: is it a modern maladaptation exposed by evolutionary displacement [J].Med Hypotheses, 2004, 63(6): 939-950.
[3]Walker EF. Adolescent neuro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J]. Curr Direc Psychol Sci, 2002, 11(1): 24-28.
[4]林传鼎,张厚粲.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CR) [M]. 北京师范大学, 1986.
[5]Zhang Y, Ji C. An application of salivary DNA in twin research of chinese children[J]. Twin Res Human Genet, 2008, 11(5):546-551.
[6]Plomin R, Spinath FM. Intelligence: Genetics, genes, and genomics[J]. J Per Soc Psychol, 2004, 86(1):112-129.
[7]van Leeuwen M, van den Berg SM, Boomsma DI. A twin-family study of general IQ[J]. Learn Individ Differ, 2008, 18(1):76-88.
[8]Bartels M, Rietveld M JH, Van Baal GCM, et al.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J]. Behav Genet, 2002, 32(4):237-249.
[9]徐勇,季成叶. 青春期生长发育[M]. ∥季成叶. 儿童少年卫生学. 第五版.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6: 55-56.
[10]Silverman I, Choi J, Mackewn A, et al. Evolved mecha-nisms underlying wayfinding: further studies on the hunter-gatherer theory of spatial sex differences[J]. Evol Human Behav, 2000, 21(3): 201-213.
[11]van der Sluis S, Derom C, Thiery E, et al. Sex differences on the WISC-R in Belgium and The Netherlands[J]. Intelligence, 2008, 36(1): 48-67.
[12]白珍,崔利军,刘笑非,等.城乡青少年IQ两种测验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7, 11(11): 964-965.
[13]赵继莲.影响学龄前儿童智力发育相关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21):3021-3023.
[14]陈靖,汤小兰,曲成毅. 187名学龄前儿童智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5, 8(22): 1848-1849.
[15]徐贵文,李小斌,雷一平.学龄前儿童智力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 2004, 5(2): 73-74.
星期二英语范文5
【关键词】 温肺化瘀汤;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二重感染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 R27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008-02
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中,喘息性支气管炎较为常见。中医观点认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属中医“哮喘”范畴,也被称为哮喘性支气管炎,内因则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饮留伏[1]。临床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刺激性干咳为主,喉部可伴有明显痰鸣音或喘鸣音,可有低热或不发热。夜晚或清晨哭吵时咳喘加剧,喘息严重时可出现明显紫绀,若治疗不及时,病程延长且有发展为支气管肺炎的风险[2]。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温肺化瘀汤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关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断为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96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9例,女47例,平均年龄(3.85±0.26)岁。两周内于院外接受治疗,对治疗药物过敏或依从性差及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均不予以纳入。9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8例。其中,治疗组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3.74±0.32)岁;对照组男22例,女26例,平均年龄(3.96±0.2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予以温肺化瘀汤治疗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温肺化瘀汤方药组成:半夏3~6 g,陈皮5~10 g,丹参10 g,红花5 g,赤芍5 g,杏仁5 g,苏梗6 g,僵蝉3~6 g,地龙3~6 g,枳壳3~6 g,甘草3~6 g,全瓜蒌10~15 g。每天1剂,开水煎服,可少量多次频服,以保证患儿入量。西医疗法以抗生素治疗为主,辅以雾化、祛痰、止咳等对症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并比较两种疗法有效率、住院时间及二重感染发生率的差异。
1.3 疗效判定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为参考。治愈:咳嗽症状消失,体温正常,不能闻及痰鸣音或喘鸣音,患儿一般情况佳;好转:咳嗽症状明显缓解,体温正常或低热,可闻及少许痰鸣音或喘鸣音,患儿一般情况较入院好转;无效:咳嗽症状无缓解甚有加重,体温正常或低热,可闻及明显痰鸣音或喘鸣音,患儿一般情况差。以患儿治愈或好转为治疗有效标准。二重感染判定参照有关文献[3]。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比较
两组患儿经过2周治疗后,多数患儿病情均能得到有效控制。在治愈率方面,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66.67% vs 43.75%,P
2.2 两组患儿平均治愈时间比较
将治疗组中治愈的32例患儿与对照组中治愈的2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经统计分析,治疗组患儿平均治愈时间为(8.35±1.21)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平均治愈时间(11.13±0.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别 治愈 好转 无效 有效
治疗组(n=48) 32(66.67)* 13(27.08) 3(6.25)* 45(93.75)*
对照组(n=48) 21(43.75) 19(39.58) 8(16.67) 40(83.33)
*与对照组比较,P
2.3 两组患儿发生二重感染率比较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共有4例发生二重感染,发生比例为8.33%,对照组共有12例发生二重感染,发生比例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图1 两组二重感染发生率比较
*表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
2.4 安全性分析
治疗过程中,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在传统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温肺化瘀汤并没有增加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风险。
星期二英语范文6
(1)咸酸味:是以咸味调味品和以醋为代表的酸味调味品构成。酸味调味品有许多种类,常用的有醋、醋精、柠檬酸、柠檬汁、浆水、酸菜汁、番茄酱、番茄酱沙司、山楂酱、酸梅汁、酸梅酱、橙汁、菠萝汁、橘汁、苹果汁、杨梅汁等。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咸酸味浓,回味鲜香。常用于冷热菜。以食盐、酱油、醋、味精、绍酒调配而成(因不同菜品的风味需要,可酌加姜、葱、白糖、胡椒粉、芝麻油、花椒、蒜、辣椒等)
在调配过程中,咸酸比例基本上是相等。其他辅助味能起到提鲜增香和味的作用。应用范围,以猪肉、猪肘子、鸡、鸭、鱼、蔬菜等为原料的菜肴。例如:“焦熘里脊”、“醋烹猪肉”、“炝白肉”、“凉拌肘子”、“春笋白拌鸡”、“武林熬鸭”、“宋嫂鱼羹”、“砂锅鲥鱼”、“生拌胡萝卜丝”、“醋溜银条”等。
(2)咸鲜酸味:是以咸味、鲜味和酸味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咸酸并重,兼有鲜香。多用于热菜。以食盐、醋、味精、绍酒调配而成。
主要是在咸鲜味地基础上突破酸味。因不同菜品的风味需要,可酌加姜、葱、白糖、胡椒粉、芝麻油、花椒、蒜、辣椒等。调配时,咸酸二味可有所侧重,或咸略重于酸,或酸略重于咸。其他辅助味能起到提鲜、增香、和味的作用。
应用范围是以猪肉、猪腰、鸡肉、鱼、蔬菜等为原料的菜肴。例如:“白云猪手”、“温拌腰丝”、“葱油蒸鸭”、“东安子鸡”、“锅贴鱼片”等。
(3)鲜咸酸味(俗称姜汁味型):是以鲜味、咸味和酸味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咸酸微辣,姜味浓郁。成菜食用时有鲜香、清爽、不腻之感,尤能诱发人们的食欲。广泛应用于冷热菜式。以食盐、姜汁、白酱油、醋、味精、芝麻油调配而成。
在调配冷菜时,其原理须在咸味的基础上,重用姜、醋,突出姜、醋的味道。用食盐定咸味,白酱油辅助定味并提鲜。用味精提高姜、醋的浓味,缓和烈味。再点缀以芝麻油之香,这才使姜、醋味郁宜人,香味突出,酸而不酷,淡而不薄。味汁组合以掩盖原料本色为准。其调制方法是先将生姜洗净、去皮、切成极细的末,与食盐、醋、白酱油、味精、芝麻油调匀即可。此味型味清淡,和诸味与其他复合味均不矛盾。宜应用于凉拌菜肴,春、夏最适宜,尤以佐酒为佳。
应用范围是以鸡肉、兔肉、猪肘、猪肚、绿叶蔬菜为原料的菜肴。例如冷菜中“姜汁豇豆”、“姜汁嫩肚丝”、“姜汁鸡丝”、“姜汁菠菜”等;热菜中的“姜汁热窝鸡”、“姜汁肘子”、“姜汁■蟹”、“姜汁赤贝”等。
注意要点是味精的用量不能过大。一定要突出姜与醋的混合味,虽属清淡,绝非淡薄无味,否则风味全失;而在调配热菜时,则只突出姜味,并根据不同菜品风味的需求,还可以酌加郫县豆瓣或辣油。
4. 咸辣味型由咸味和辣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咸味和辛辣味感的味型。常见味有:咸辣味、咸鲜辣味、蒜香咸鲜辣味(俗称蒜泥味型)、豆瓣酱香咸鲜辣味(俗称家常味型)。代表的菜例有:“腌辣萝卜”、“辣爆蛏子”、“蒜泥白肉”、“回锅肉”等。
(1)咸辣味:是以咸味调味品和以辣椒为代表的辛辣调味品构成(包括葱、姜、蒜、韭菜、洋葱、辣根、胡椒、芥末、荜拨,山茶等)。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咸辣味浓,兼有鲜香。常用于冷热菜。以食盐、辣椒、酱油、醋、味精、绍酒调配而成。
在使用辣椒上,则因菜品而异,有的使用鲜辣椒片,有的用于辣椒节,有的用辣椒面,并不都是一个样式。这个味型,还因不同菜式风味需求,可以酌加白糖、姜。葱、蒜、胡椒粉、芝麻油、花椒等。调配时,咸辣比例一定要恰当。白糖是缓辣,其他辅助味能起到提鲜增香的作用。
应用范围是以猪肉、狗肉、鸭、鱼、蔬菜等为原料的菜肴。例如:“白斩狗”、“姜爆鸭丝”、“岐山臊子”、“泡菜鱼”、“南瓜荪豆皮卷”等。
(2)咸鲜辣味:是以咸味、鲜味和辣味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咸鲜微辣,回味香甜。常用于冷热菜。以食盐、味精、辣椒、辣酱油、醋、绍酒调配而成。
在使用辣椒上,则因菜品而异,有的使用鲜剁椒,有的用干辣椒,有的用辣椒油,并不都是一个样式。这个味型,还因不同菜式风味需求,可以酌加白糖、姜、葱、蒜、胡椒粉、芝麻油、豆豉、豆瓣酱、花椒等。调配时,咸辣比例一定要恰当。这里的白糖和味精以及其他辅助味也是起到一个提鲜、增香、缓辣的作用。
应用范围是以猪肉、牛肉、鸽肉、鱼、豆腐、蔬菜等为原料的菜肴。例如:“豉汁牛肉”、“鲜海椒蒸肉”、“三丝炒鸽松”、“担担面”、“砂锅鱼头豆腐”、“青椒丝拌黄豆芽”等。
(3)蒜香咸鲜辣味(俗称蒜泥味型):是以香辛蒜味、咸味、鲜味和辣味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蒜香味浓,咸鲜微辣稍带甜。以食盐、蒜泥、红(白)酱油。味精、白糖、芝麻油、红油等调配而成。
在调配中其原理,应在咸鲜微甜的基础上,重用蒜泥,并以红油辅助蒜香味的突出,再使用味精调和诸味、芝麻油增加香味;因此,除重用蒜泥外,还有红(白)酱油、食盐白糖、味精所组合的咸鲜微甜味道亦应浓郁;只有红油和芝麻油只起辅助作用,决不能喧宾夺主。在烹制过程中,将食盐、红(白)酱油、白糖溶化和匀,再加入味精。蒜泥、红油、芝麻油调匀。此味型多用于冷菜,在春、夏季最适宜;由于蒜泥味浓郁且蒜味突出,最宜用佐下饭的菜肴调味;但在味的配合上,要以不至于压住原料本味或者抵消其他菜肴的味道为宜。
其应用范围是以鸡肉。兔肉、猪肚及蔬菜为原料的菜肴。例如:“蒜泥白肉”、“蒜泥肚片”、“蒜泥黄瓜”、“蒜泥蚕豆”等。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因大蒜素易挥发,宜现吃现调拌,拌后即可食用。味才鲜美;其次是隔夜蒜泥不能使用 (附注:蒜泥制作:是将去皮的大蒜,放入碓窝,加入少许植物油、食盐,舂成蒜茸,取出加水调散。加入植物油或去皮的花生仁和少量的食盐,以避免蒜色变黑和蒜味散失)。
(4)豆瓣酱香咸鲜辣味(俗称家常味型):是以豆瓣酱香、咸味、鲜味和辣味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咸鲜微辣,浓厚醇香。家常味型是四川首创的三大味型之一。其主要用料是郫县豆瓣、食盐、红(白)酱油三种调料。因菜式的不同风味需要,也可酌量加豆豉、元红豆瓣、泡红辣椒、绍酒、甜酱、混合油、蒜苗及味精等。
在配合中其烹调中的原理是,郫县豆瓣定味、主香辣,地位重要,在允许的幅度内,应尽量满足菜肴需要,以突出家常味的风味特点;食盐增香、渗透味,使菜肴原料在烹制前预先淡淡地有一定的基础咸味,但用量宜小;红(白)酱油和味、提鲜增色,用量宜少;豆豉是增加菜肴的醇香味,一般用量以烹制后有其香味为度;蒜苗为增香配料,用量以成菜后其香味宜人、色泽美观为佳;混合油滋润菜肴和增加香味,用量应满足调味的需要;绍酒是去异、解腻、增香。在烹制过程中,锅内将混合油烧至六成热,下主料,炒散籽,加微量食盐,炒或烧干水气至亮油时,加入剁细的豆瓣,炒香上色,加入豆豉,再炒香,放入蒜苗,继续炒出香味,加入适量红(白)酱油搅拌均匀,起锅。此味咸鲜香辣,浓厚醇正,四季适宜,适宜佐酒下饭菜肴均可。在配合上,除与豆瓣抵消外,同其他复合味均较相宜。
其应用范围是以鸡、鸭、鹅、猪、牛、兔等家畜肉类为原料的菜品,以及海参、鱿鱼、豆腐、魔芋和各种淡水鱼类为原料的菜肴。例如:“生爆盐煎肉”、“回锅肉”、“家常豆腐”、“家常海参”、“家常牛筋”、“小煎鸡”、“太白鸡”、“熊掌豆腐”等菜肴,都是属于家常味型的菜式。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豆瓣一定要炒香上色,豆豉和蒜苗也要炒出香。各调味品的用量一定要掌握好,应使香、辣、咸、鲜兼而有之,否则,风味全失。
5. 咸麻味型由咸味和麻味调味品调配而成,主要呈咸味和麻味的味型。常见味有:咸麻味、干状咸鲜麻味(俗称椒盐味型)、湿润咸鲜麻味(俗称椒麻味型)。代表的菜例有:“炸菠菜脯”、“椒盐蹄膀”、“椒麻鸡”等。
(1)咸麻味:是以咸味调味品和以花椒为代表的香辛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咸而麻香,兼有鲜味。常用于冷热菜。以食盐、花椒、酱油、味精、绍酒调配而成。
在使用花椒上,则因菜品而异,有的使用花椒粒,有的用花椒面,并不都是一个模式。此味型,还因不同菜式风味需求,可以酌加白糖、醋、姜、葱、蒜、胡椒粉、芝麻油等。调配时,食盐与花椒的比例一般是1∶1的配制。味精是提鲜,白糖缓麻,其他辅助味能起到提鲜增香的作用。应用范围是以猪肉、鸡、鱼、蔬菜等为原料的菜肴。例如:“咸麻鸡块”、“咸麻里脊”、“香麻鱼排”、“清炸菠菜脯”、“生腌雪里蕻等”。
(2)干状咸鲜麻味(俗称椒盐味型):是以咸味调味品和以花椒为代表的香辛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香麻而咸,四季皆宜。这是热菜常用的味型。以花椒、食盐、味精调配而成。
在调制过程中,须将食盐炒干水分并炒熟,舂成极细的粉末;再将花椒也炕熟,同样舂成极细的粉末。然后将花椒粉与食盐和味精按2∶1∶0.25的比例调配拌匀即可。最后注意的是花椒应选用上品;在炒花椒和食盐时火候宜小,防止炒焦;还有在调配此味型时,应现调制现用,不宜久放。搁久了,花椒的香麻味就会散失了,也就失去了此风味。椒盐味在组合上虽然比较单纯,但风味独具,所佐以的都应是以咸鲜味基础和本味鲜美的菜肴(如软炸和酥炸类)。此味和其他复合味相配都较适宜,佐以下酒菜肴最佳。
应用范围以鸡、猪、鱼等肉类为原料的菜肴。例如:“椒盐八宝鸡”、“椒盐里脊”、“椒盐鱼卷”等。
(3)湿润咸鲜麻味(俗称椒麻味型):是以咸味调味品和以花椒为代表的香辛调味品构成。其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此味风味特点是椒麻辛香,味咸而鲜。以食盐、白酱油、花椒、葱(叶)、白糖、味精、芝麻油等调配而成(因菜式的不同风味需要,也可酌量加些醋、胡椒粉等红辣椒等)。
其调配中的原理是食盐定咸味,白酱油辅助盐定味并提鲜;白糖和味、提鲜,用量以菜肴在食时感觉不到甜味为准;味精增鲜,用量以菜肴入口就有感觉为好;以上各味所组合成的鲜味应醇厚宜人,要在此基础上重用葱和花椒,以突出椒麻味;用芝麻油辅助,可使椒麻的辛香更加反复有味,但芝麻油用量以不压椒麻香味为好。
在调配过程中先将葱叶、花椒加适量的食盐,一同用刀铡成极细的末,与白酱油、白糖、味精、芝麻油充分调匀。由于椒麻油除了麻香咸鲜外,还有清淡鲜香,其性不烈,与其它复合味都较适宜,宜用于凉拌菜品居多,四季皆宜,佐酒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