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1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资助项目,项目编号:SZ2012033。
名言警句具有独特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具备超越时间与空间的力量,它们凭借优美的文笔、铿锵的词句,较强的思想性,或引起人们的思考,或给人以振奋。但必须指出,这些优美的文笔、铿锵的词句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但由于其产生的时空背景与我们今天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存在异质性内容,这就决定了我们绝不能忽视、甚至有意回避其封建性、腐朽性、没落性的一面。同样也决定了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论作为课程教学,还是作为辅导员工作,名言警句要发挥良好的功用,就不应仅仅限于它在语言艺术方面的感染力,更多的应在于教师对名言警句本身的思考和合理的运用,唯其如此,才能保证在教育工作中向学生输出正确的思想意识。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名言警句的合目的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质是一致的,要求把一定的社会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法律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但必须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形态上却不能整齐划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应该执行“国家、政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总要求”,强调制度形态的教育目的;但另一方面,从教育者本身出发,思想政治教育也会以理论形态存在。表现为教育者“对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抽象概括和理性超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价值的理解和追求。”因而在实际的目的教育中,教育者一方面会遵循制度形态的教育目的,为其服务,另一方面也会融入自己的一些目的理论,影响学生。
而无论是制度形态的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者自己的目的理论,都需要有准确易懂且艺术化的的语言,既要能准确的表达理论,又不至于干瘪无味,同时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名言警句因恰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常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有效环节被引进课堂。又因它能对某些理论的引导或总结起到良好的作用,而备受“理论”课教师的青睐。但把名言警句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后,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有效环节,特殊性决定了它与一般性的语言环境中的引用是相区别的,必须要求它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即如果教育者个人的理论目的与制度目的不一致时,名言警句的运用应排斥教育者个人理论目的。
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名言警句的催化作用
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是指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演化过程中不断获得新品质,或者提升或者蜕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外部因素作用于内部因素的过程,表现为将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律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也表现为个体将已内化为自己思想政治素质的意识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和习惯。
首先,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总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经典理论家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些能移入人的头脑的东西通过家庭、学校与社会几个途径作用于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塑造过程。在学校教育中,名言警句由于兼备文化的、传统的、名人的、理论的、通俗易懂的等多重功效,常常被教师作为制胜性观点引用,以期影响学生的成长。
其次,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总是内化的过程。社会心理学认为内化分为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化。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免不了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或者表扬肯定。此时,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期待发生碰撞,如果教师能适时的运用名言警句作为教育手段,就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但由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或者“师长”的个性身份与学生的个性身份上的差别,决定了学生的期待在教师期待面前更多的是服从。这时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不一定都能符合学生的真实意愿,只是压力面前的屈服而已。由于这种压力不是短暂消逝的,而是持续的伴随整个教育过程,因而学生在感受、分析、选择教师传授理论的过程中往往会发弃思考“为什么要这样”,代之以“必须这样”,或者“只能这样”,由抵触性接受到习惯性接受,最后不论良莠的到将它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思想政治素质的一部分。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名言警句张力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名言警句的张力是指教育的实际效果——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外化出来的思想政治行为表现和思想政治行为习惯——与理想效果——教育者与社会主观上制定并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集中表现为本末倒置,先后失序。由于学生在理解能力、阅历等方面的不足,致使他们对名言警句的接受方式有背于逻辑,是经验式的——只要是名言警句就一定是“圣人”的,一定是经过社会验证后的“真理”,因而先接受经典,或者先接受“圣人”,然后不作批判的吸收名言警句的思想政治观点。最终在社会实践时会出现未经论证,直接实践,实践失败又引经典论证,深陷教条主义、诡辩主义的错误而不能自觉的现象。
通过 教学经验和与学生交流后发现,致使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根源上——教育者对名言警句合目的性的认识较差
教师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总是会将社会的价值观融入其中。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育目标强调的是结果的实现,而教育过程强调的是过程的履行。因而可以这样认为,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学生灌输社会一定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政治观,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这就要求名言警句的运用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必须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这样一个目标体系,批判的运用。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注重研究名言警句产生的时空背景: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因而在运用名言警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做到两个坚持:一为坚持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名言警句展开批判,以便合理的吸收;二为坚持用名言警句对不合理的,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进行批判,以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这两个坚持实质上是要教师清楚的认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著名的《矛盾论》中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但“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这句话放在今天的教育工作中也没有过时。名言警句产生总会与一定的时空背景紧密相关,如果不分析一句话产生的时空背景,实际上就是只承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无从“科学研究”教育规律,最终不能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普遍提高。
分析名言警句必须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从空间上讲名言警句可分为中国的(民族的)和外国的(非民族的)。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名言警句可以超越空间,普遍适用于各民族;但每一个民族的发展总是沿着自己的特色前进的,在空间性上,每个民族又与特殊的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在教育面临国际化的今天,教师会时常引用一些西方的名人名言,充实自己的教学,但“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即引用的西方名人名言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目标上保持一致。
从时间上讲,它具备时代性。时代性虽然具有连续性,但每个时代具体的环境又是异质的,因而名言警句虽然也可以超越时代,普遍适用于今天,但它又总是某一具体时代的产物,因而必须批判的吸收。随着今天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教育者也会不时的运用古代思想精粹开展教育工作,但所引用的古代名人名言也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目标上保持一致。
第二、注意引用名言警句的完整性:深入了解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名言警句的引用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的根本目的,但不能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对将名言警句支离破碎、断章取义,只重局部功能而忽略整体功能,这就违背了整体对局部的统摄关系,导致名言警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张力。
这里有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注意:一为爱因斯坦的“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过去为了鼓励学生,人们断章取义的引了前半部分,后来人们渐渐的意识到这句话的后半截才是爱因斯坦想表达的真实意思,因而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后半部分。其实不然。1%的灵感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99%的汗水的浇灌也不会产生1%的灵感。比如历史学家可能就不会在哥德巴赫猜想上找到灵感。二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 “恕”字。(“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恕”是对“欲”的限制,将“欲”限定在具体的行为领域。如果没有“恕”字,人的“欲”就是抽象的思想领域了,这在哲学上实际就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以自己的思想感情来决定他人的思想感情。
2.运用上——教育者对名言警句教育的认识误区及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简单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或者是教训过程,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边互动,是施教与受教统一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相互作用,最终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在现实的教育中,名言警句教育是随意进行的,只是教育者的教育材料,没能上升到教育过程这一高度,从而致使教育者忽视了对名言警句本身包含的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素质的讨论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估量。因而运用名言警句进行教育时,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求教师对自身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有详尽认识,将名言警句教育上长升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这一高度。
第一、充分认识教师主导性对学生的影响
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依赖教育、社会与个人的努力,之中教育是最有目的、计划与组织的,因而对人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的作用最大。而教育的目的、计划与组织都需要教师有良好的素质,能主导教育。具体说来,在运用名言警句时,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价值观,能主导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名言警句本身有十足的把握,自觉分析名言警句里所包含的政治、文化、思想、道德等素质是否符合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过甄别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第二、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能力,这就需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对象性。不同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是不一样的,因而在运用名言警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一定要分清学生群体,结合学生的理论功底、思想实际、群体心理,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不同层次的分析诱导,务必把名言警句包含的理论讲透,必要时甚至可以针对性的开展关于某一名言警句的主题辩论或者课堂小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充实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基于人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4]崔健、黄容生,国际化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6]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2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不单单是学校德育处的工作,作为学校的教学一线老师更应该做好这项工作。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实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渗透。由于文化课程都具有连贯性,从传统文化方面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达到“一案多感化”的效果。下面两则学校学生的德育问题能让各个学科老师从传统文化方面给予渗透德育教育。例1:针对学生随意糟蹋粮食、不勤俭节约的不良习惯问题。自古以来,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语文老师应该给学生讲述学生的表现是一种不爱惜粮食,随意糟蹋粮食的不良行为。让学生们温习一下《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小学就学习的诗歌,希望学生能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语文老师还可以归纳一些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语文考试题中让学生写一写关于勤俭节约的名言警句、古代诗歌,甚至一些作文题目等。这种以考试题型出现的形式会让学生对勤俭节约的理解更加深刻。在思想品德课上,思想品德老师给学生讲述古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为了争夺肥沃的城池就是为了能够寻找到一块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地方,不言而喻古代一些战争就是为了粮食而战。例如,为什么湖南湖北平原地区一直是兵家决战的地方,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里是古代种植粮食的主产区。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由于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涉世未深的年龄段,往往对是非好坏较难辨清,常常的一些举动令老师感觉不可思议。因此,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地渗透传统文化也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做法。例2:针对学生随意破坏学校公共财物,如在课桌上乱涂乱画、随意雕刻以及学校墙壁门窗随意乱踢的问题。对于这两种破坏公物、随意损坏公物的行为常规的口头劝说或者惩罚效果不佳。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行为除了应该及时制止外,还应该从传统文化方面对其进行渗透教育。正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有重要作用。教师从学生的不良破坏行为入手,让学生知道个人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到个人的素质。如果社会上大家都有这种不良行为,社会还怎么发展?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三国刘备教给儿子的做人道理名言: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对于学生用石头砸音箱、随意丢弃饭勺的恶行为,对学生来说只是一件小事情,可是学生一旦养成这种见到公物就想搞破坏的不良习惯,势必会让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再者从学校来说,学生今天砸课桌椅,后天损坏学校多媒体设备,以后随意打架斗殴……这样势必影响学校的正常的教学秩序,最终还是会影响到学生的自身的学习。这里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古代关于损坏公物、丢弃公物的行为与个人的道德素养联系起来,进而延伸到国家兴旺本身是很不错的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再以个人是行善还是行恶很自然地讲述该如何做人的道理,这些传统名言警句本身具有很好的说服力,为德育教育注入了强有力的文化深厚根基。
三、结语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3
什么是道德呢?对于道德,成长心理的小编是这样认为的: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仅供大家参考。
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
说谎话的人所得到的,就只是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真正的谦虚只能是对虚荣心进行了深思以后的产物。
虚伪永远不能凭借它生长在权利中而变成真实。
道德当身,不以物惑。
教师真正的教养性表现为:学生能从他身上看到一个引导他们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从他的话里听出他在号召他们成为忠于《信念》,对邪念不妥协的人。
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
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认识世界(包括学习)就是不可能的。
骄傲导致丰盈,然后导致贫困,最后导致声誉扫地。
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金玉满堂莫收,古人安此尘丑。独以道德为友,故能延期不朽。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如果儿童任意地让自己不论去做什么而不去劳动,他们就既学不会文学,也学不会音乐,也学不会体育,也学不会那保证道德达到最高峰的礼仪。
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人类在道德文化方面最高级的阶段,就是当我们认识到应当用理智控制思想时。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4
关键词:名言警句式;观看漫画式;设置悬念式;歌曲欣赏式;时政式
白居易的经典名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用来概括课堂导入所要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再恰当不过了。
很多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教学枯燥,往往还没进入课堂,就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作为政治教师要扭转学生的认识,必须在一开始就要抓住他的心。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导入新课方式的设计。
一、名言警句式导入,旁征博引,论古谈今
名言警句,富有感召力,耐人寻味。用之导入新课,能够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民族精神内涵前,首先呈现鲁迅的名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李商隐《咏史》:“成由勤俭破由奢。”并和学生共同欣赏,通过赏析,激发学生树立为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精神,教育学生立志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而艰苦奋斗,同时也为新课文内容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观看漫画式导入,针砭时弊,直击热点
漫画导入新课,能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思维,畅所欲言,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授“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时,先请学生观看漫画《猪鼻里插象牙――装象》,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猪无论怎样装扮自己,都不可能变为象”?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这样归纳,因为猪和象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这样导入新课,方法新颖,直观效果较好,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设置悬念式导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用多媒体播放三段音乐: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钢琴演奏的《致爱丽丝》,萨克斯演奏的《回家》,然后多媒体出示三个小问题:①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各是什么乐器演奏的曲子吗?②你为什么能够区分开来呢?③我们要把不同的事物区分开来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什么呢?这样导入新课,既交代了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寻根究底的欲望,使学生乐意学习。
四、歌曲欣赏式导入,渲染气氛,提示主题
歌曲导入最能达到调动课堂气氛的目的,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自然而然愿意接受老师带来的新的教学内容。“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韦唯的《爱的奉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课堂,引导全体学生高唱的《爱我中华》等等。这种导入能够在优美的旋律中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景中,变“厌学”为“乐学”。
五、时政式导入,提升觉悟,创新思维
要使学生树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就要在教学中紧密联系时事政治。例如,在讲授我国的政党制度时可以结合当时正在召开的党的十会议,在讲授国家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时可以结合中菲黄岩岛、中日等事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时政材料新会给课堂带来新鲜血液,利于学生培养政治敏感,树立世界眼光。
当然,我们强调导入很重要,并不是过程和结尾可以忽视。毕竟编筐织篓,贵在收口嘛!它们都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应该重视,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协调完美。
探索政治课教学的“凤头术”,我自感受益匪浅,我的很多学生因此成为政治课的“乐之者”,继续不断探索“凤头、猪肚、豹尾”术是我永远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姚秀梅.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6.
[2]王文静.关于我国高中政治教学导入法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4).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5
一、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现状
1.名著阅读学习不够重视
由于名著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高,所以,一些教师对其不够重视,由此而造成课内课外都对名著阅读学习得不到有力的落实。
2.教学观念陈旧
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分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将知识最大化地灌输给学生,着重讲授考点、解题技巧。这种过分倚重于考点的分析与教学,显然偏离了名著阅读的教学要求。
3.学生对名著较为冷漠
学生对名著阅读冷漠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在图书市场日益商品化,作品日益功利化、娱乐化、低俗化的影响下,学生热衷于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二是由于名著需要学生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这与学生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距离,而且有些名著所描述的是在特定时代、特定人物和特定地域发生的事情,与学生有一定的时空距离。三是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来阅读名著名篇。
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方法
名著阅读教学是提高文学素养的关键,旨在学生取得良好阅读效果和从名著中汲取营养。
1.重视名著阅读教学
名著是经过时间洗礼和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学瑰宝,不论是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得到了公认,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作用。阅读名著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及创造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但是,这些能力的显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就是说名著阅读教学是一个长期过程。这种能力的提高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只有阅读量增加,视野开阔了,这些能力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摒弃狭隘的教学理念,要充分认识名著教学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和情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只为了片面地追求考试分数而冷落了名著教学。
2.加强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名著阅读的方法很重要,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效果。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在《关于名著阅读》中,简单介绍了名著阅读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较实用的,比如,首先,阅读名著之前先看前言、目录和后记,这样可以对名著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和内容梗概有整体了解。其次,可以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对于名著中的名言警句,可以要求学生摘记下来,最好能够熟记和默写。最后,可以对所读名著写一些读后感或进行点评。具体方法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一是要勤查阅工具书。名著中有许多生字、僻字,致使有些名著深奥难懂甚至费解。此时,学生要随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和《说文解字》等工具书帮助理解。二是要勤做笔记。在阅读名著时,名著中被人们传诵几百年或几千年的名言名句或名段,学生用笔记本将它们摘录下来,慢慢地积累语言知识,可以为以后的作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开展讲故事活动。以名著中精彩内容或片段为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或课外的讲故事活动,让学生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加深对名著的了解。四是多写小作文。以名著中的某一精彩描写或一名言警句,要求学生进行几百字或上千字的作文训练,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又可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
3.制定合理的阅读原则
由于名著的阅读量比较大,如果仅仅是在课堂上阅读,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名著进行略读,教师主要讲解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或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如何阅读名著,怎样欣赏名著。在课外,可以让学生对名著进行精读。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名著,适当根据名著写一至二篇读后感。
4.注重名著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关于教师的名言警句范文6
关键词: 新课改;学生;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73-01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市一直使用语文版语文教材。在新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是作为新课改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部分,单独地列出来是有其实践意义的,我们每个单元的语文教学都有关于“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专栏,用编者的话说就是“一次次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你流连忘返”,所以“综合性学习”也是“语文旅行”中的一次探险活动。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综合性学习”在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掌握中的积极作用及其实践意义。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总体存在的情况是重课本教学,轻课外活动,重教师分析,轻学生实践,重学生书面作业,轻学生口语训练,而新课标正是针对诸如此类弊端,而设置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环节,那么如何才能搞好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呢?我想就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 教育引导全体学生,达到整体和谐发展
我们通过综合性学习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是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的,而不是只针对部分优秀学生。但是在实际实行过程中,由于综合性学习经常需要学生分组自行组织活动,所以往往会出现由一部分优秀学生控制或把持局面的现象,而相当一部分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只处于一种旁观的位置。这样做只能提高部分优秀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不是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反而会加剧学生语文水平的两极分化。因此,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尤其是要给弱势群体以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求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当然,对于某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和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应考虑在适当时机给予他们恰当的学习任务。
二 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版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在设计思路方面即集中体现了这种开放性的原则,它力图通过课堂内外、学科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广阔的语文空间,真正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以往教科书或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一般从活动的形式上划分,或办小报,或开辩论会,常常用这样一种模式:先给学生提供一个范围比较广的活动内容,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达成一个相对单一的目标。比如,收集名言警句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过去的教材和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这一活动乍一看规模比较大,涉及古今中外各个民族的思想结晶,学生需要找来各类名言警句的书籍进行分类、摘抄,才能圆满完成任务,但是这个活动的学习目标却是相对单一的,即通过对名言警句的收集和整理使学生受到人生的教育和启迪,积累好词好句便于写作时应用。
三 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力
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观性得到最大发挥的标志,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应该从过程评价及价值观的体现出发,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参与进来,因此为了提高其积极性,作为组织者,指导者,我必须学会对学生进行评价,不论是从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应该让每位参与者有成就感,让其价值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要做到这些,首先我们教师必须能客观地描述每位学生,尤其是能力差的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其表现,突出他们参与性与进步点,对每位学生的表现尽量是加以鼓励,以积极评价为主,并从多方面加以引导。 其次,倡导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及帮助作用,相比较而言,学生无论从年龄、知识层次、心理范畴等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易于交流,易于沟通,让他们以各自的爱好兴趣、地域等不同方式组成小组,也是十分有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再次,存同求异,鼓励创新,从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来看,大多数学生是相似的,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涉及的内容是相似的,但是,作为我们老师来说,应该是善于发现相似之中的差异并进行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思维的求异,以此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并逐渐培养整个班同学的创新能力。
四 时刻把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