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

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 高校科研经费 财务内控 对策建议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逐步实施,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总量逐年增长,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资金来源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如何进行内控管理成为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关注的焦点。

一、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的意义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形式,它融入了高校财务管理的全过程。

2012年11月29日,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规范》”)(财会〔2012〕21号)。《规范》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建立起了一整套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系统,从组织和制度上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行内部控制,内控对象集中在预算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控制活动上,同时注重运用风险评估,注重对内控的评价与监督,以保证内控的有效运行。可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是高校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范》及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科技舞弊行为发生的重要基础,也是强化高校内部管理,确保科研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措施。依据《规范》,建立并严格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会计工作和科研经济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

二、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科研项目结题财务验收及科研经费专项审计的情况来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尽管产生的原因颇多,但归根结底在于内控关键点的失控,缺少监督体系,内控管理存在缺陷。当前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内控制度不完善

一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僵化和滞后,尚未形成系统的体系,导致科研经费监督不完善。二是对科研经费的开支缺乏有效的管理,内控制度执行不力,内控目标不明确,科研经费报销“虚报虚列”比比皆是。三是内控手段简单,信息沟通不畅,效益低下。

2、预算缺乏科学、合理性

一是科研活动本身是一项探索创新性的工作且周期长,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很难将科研活动中的各种开支预算得十分准确。二是科研项目负责人仅是某一科技领域的专家,缺乏相关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和必要的财务常识,由此导致科研预算的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3、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规范

一直以来,高校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管理意识薄弱,对科研项目的成本要素不能可靠计量,合理分配,成本核算采用简单的按比例提取“管理费”的办法,管理费实行总额控制,比例从1%到8%超额累退,实际允许提取的管理费仅占经费总额的3.8%,远低于实际发生的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大部分间接费用只能由高校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高校的财政负担。

4、支出随意性大

专款专用、节俭高效应该是科研经费使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实际操作中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科研经费的错用和滥用,以及用于与科研无关的非科研支出的违纪违规现象。

5、内部审计的缺失

高校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未能充分发挥其在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与信息反馈作用,有的甚至形同虚设。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处于监督机制严重缺失的高风险状态。

6、缺乏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缺少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效果的评价指标、标准或评价指标过分推崇量化,科研经费评价制度缺少公正合理的程序,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的对策

如何做好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控管理,需要考虑科研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的衔接、内部控制的节点、授权、不相容业务的监督等,强化财务内部控制的关键是在有效性和严密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此基础上,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应为:保证预算、费用统筹、统一规范、分类管理;具体路径是:建立健全制度,强化预算,规范支出并推动全成本核算;同时,加大监督约束与绩效考核,以实现科研经费有效价值的最大化。

1、健全制度――财务内控规范

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但这些办法是全国统一的,没有考虑到高校的具体情况,各经费管理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以及结余规定是不同的,同时,国家对横向科研经费至今没有制定具体的、专门的管理办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一个难点就是在现有制度下进行“适度”的财务管理。此外,在建立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时,还须注重考虑所建立制度的“可操作性”。在制度体系上要明确以下内容:一是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完善组织结构,明确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的职责权限。二是对各类经费按其来源性质进行分类管理。三是明确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管理与审核流程,由此明确经批准的经费预算书在经费使用、支出管理、财务决算等方面的依据作用。四是明确重要支出的审查审批机制,并落实经费支出审核以批复的经费预算书及项目合同为第一依据,以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开支范围、开支标准作为第二依据,国家财经法规为核算的第三依据,禁止无明细的无序报销。五是依照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成本计列,充分发挥成本核算管理手段,保证高校摊销资源消耗等公共费用的权益。六是健全和完善财务决算报表编制的依据、责任和审签机制,明确结题结算流程。七是贯彻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完善资产申报、审查审批备案机制和科技成果管理。

2、强化预算――财务内控核心

预算控制是财务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从预算的审核、执行到控制,无论哪一步骤都必须严格管理。一是预算是刚性的,一经批准如同制度,不得随意变更,因此要从思想上牢固树立预算意识。二是财务部门在执行科研经费预算时可以成立专门的科研管理岗位,会同课题组对科研项目从立项审核到结项验收进行系统管理,对科研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三是科研经费预算环节的控制应包括四个方面:根据任务编制预算、细化预算;预算方案应经高校科技、财务部门审核,主管科技的副校长审批,重大科研项目交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等类似机构)进行审批,审批后上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批时应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应职责分离;经批复的预算书将作为核算科研经费的重要依据。四是采用专用的科研经费管理软件将会计科目与科研经费预算科目进行绑定,实现科研支出的规范化控制。同时,借助会计核算软件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反映科研经费各项预算的收支结余情况,指引项目负责人合理支出经费,最终实现将科研经费的结果控制转变为对其财务管理的过程控制。

3、推动全成本核算――财务内控革新焦点

全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为:首先将资源项目(成本费用)按资源动因分摊到作业中心(科研活动等),然后将作业中心归集的成本费用按照作业动因分摊到成本对象(科研项目)。资源项目(成本费用)归集的最终目标是成本项目(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将高校对科研项目在人力、资源、硬件等方面的投入,以价值的形式体现在科研项目的成本中,科学地丰富了科研项目成本的涵义,有利于实施科研项目动态的成本控制,能为高校管理者在宏观上的学校发展规划和科研活动规划提供依据。

2013年12月出台的《高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建立了适应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会计核算体系,强化了经费使用的全过程监管。此次基于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会计核算改革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长远意义。

为了与高校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改革相匹配,会计核算改革需进一步推进。一是以高校科研间接成本核算为基础,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核算依据,确定相对科学的间接成本补偿比例。二是应加强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采取合理的三级分配方式,匹配科研经费三级管理责任主体的责权利关系,统筹安排教学和科研资源,达到教学与科研相长,实现高效配置高校科研资源。三是考虑运用作业成本法,按照作业动因对间接费用进行科学的分配,确立相对合理的间接成本补偿比例。四是全成本核算应贯穿成本的事前控制、过程控制与事后控制全过程,构筑高效的成本管理机制。

4、规范开支――财务内控工作基础

一是依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要求,强化财务不相容职务的分离,落实财务岗位责任制,加强财务人员的轮岗制度,梳理各岗位设置的合理性,提高财务系统运作的效率。二是在日常账务处理中,不断完善会计科目,实现会计业务核算和科研经费指标的一一对应控制。三是严格执行科研经费报销程序,加强科研经费的支出审批管理,经费经办、审批和记录职责分离。对科研经费中每项经济业务发生取得的资料凭证进行核对,保证账账、账证、账实相符,避免差错和舞弊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四是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促使财务人员在精通会计业务的同时亦对各种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经费预算有所了解,在履行财务报销手续时,不只审核票据本身的真实性、合法性,还须对不符合预算的支出有一定的鉴别力。

5、加大内审约束――财务内控效能保障

加大内部审计约束力、发挥内审职能是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防范经济风险,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需要。高校审计部门应当以经费预算、到账、使用和结算为主线,跟踪项目申报、立项、研究、结题的全过程。一是主动深入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了解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基本情况,督促其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法规。二是经费审计不应该是一次性的,而应贯穿整个项目实施全过程,针对每个环节实施审计,以核查经费开支不合理、管理不规范为审计重点,做好科研经费的抽检、审计工作,对于数额巨大的科研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发现违规现象及时纠正,对于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罚,增强经费管理的约束力。三是利用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来健全自身的监督审计机制。完善科技、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科技项目、经费收支和资产管理一体化管理,解决对科研经费管理监督环节中各相关部门之间的衔接不畅、信息不通、监督失控等问题,确保科研资金安全、合理使用。四是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角度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促进规范使用与管理科研经费,从而提高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

6、绩效考核――财务内控长效机制与最终目标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机制,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是高校财务管理精细化内容之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指标体系、评级原则与标准、评价方法与手段等,通过经费计划、经费供应、支出管理、经费结算、财经秩序和经费成果六大指标,对科研项目取得的经济效益(包括财务效率、财务效益及效果)与社会效益进行考核与评价,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和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一是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以后项目申报评审的依据。二是针对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行为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从管理过程上减少科研经费的损耗,杜绝科研资产的流失。三是需考虑科研经费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科研基金,为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四是从间接成本补偿中提取绩效支出,激励科研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防止违反财经纪律等行为发生。

四、结语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是财务工作者不容忽视的责任,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调配合。同时,科研经费财务内部控制又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进。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高校财务管理应立足于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注:本论文为2013年广东海洋大学反腐倡廉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GDOUJW201303);课题组成员:温晓云、陈成、郑永祥、李文春、陈清毫。)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Z].财会〔2012〕21号.

[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财〔2005〕11号.

[3]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Z].财会〔2013〕30号.

[4] 周燕、翟亚军、郑晓齐: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范文2

近年来,在研制项目增多、研制周期短和技术难度增大的情况下,*按照未来高科技战略发展要求,把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创新的重点和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资源,采用多种渠道引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开展了自主、联合等形式的创新活动。与集团公司和其他相关企业共同投资组建了3个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发展核心技术。并抓住国家加大对重点型号、技术基础、大型研发平台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工程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立足高起点,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保障条件建设,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工艺、检测和试验设备,建成了高水平的实验室,使科研保障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符合专业化发展要求的、成体系的整体研发能力显著提高,设计、集成、试制、试验、检测和评价手段不断完善,为“十一五”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研发平台和研制手段,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按照三大总体技术和相关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对专业研究室和科研管理机构进行了整合,强化了技术部的专业技术支撑能力,成立了以重点专业为主线,由行业内外专家组成的各部专业技术委员会,对部内承担的所有科研项目和重大技术方案进行严格把关,使科研项目研制与专业技术协调发展、互为支撑。在各部内设立了二级行政指挥,负责研制任务的组织与分工,落实重大技术措施,协调解决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质量、技术安全等问题,保证设计师系统技术决策的实现与科研任务的按期完成。并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项目研制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质量控制要求,构建了适应现实任务需要的科研开发和质量保证科研体系。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研制周期产业化进程,*按照"小核心、大协作"的研制生产模式,在初样机研制阶段,就要求科研人员与生产厂家进行技术协作,在工程设计和工艺生产之间进行协调。一方面促进了设计中工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减少了浪费,缩短了研制周期,便于批量生产,尽快使产品转入产业化阶段。五年来,科研项目在设计定型后顺利完成了产业化进程,在20多个厂、所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带动和促进了生产厂家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范文3

(一)收入管理

我国高校项目科研经费的收入来源主要有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部分高校自筹科研经费,无论哪种来源经费,从科研项目申请到资金拨款到位都比较复杂。有些经费往往前期调研准备工作较多,但资金款项最终不一定能够实际到位,或者同一项目科研经费已经申请成功,但经费下拨需要分两次或多次完成,首次资金划转远远不足承担前期调研支出费用,这些现象都会影响科研项目的正常进展,无形中拖延了项目完成时间,妨碍我国科技发展速度。因此科研经费到位后,高校财务人员要及时确认收款,设立专项,由专业人员管理。

(二)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高校项目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重点,预算管理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科研项目预期发展目标的完成程度。高校应根据国家科研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符合自身情况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为科研项目的资金收支、结余情况制定准确、合理的预算指标,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围绕在高校科研项目的整个研发过程中,包括对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的核算管理,科研经费的合理化使用与监控能够有效的推进科研项目的发展进程。因此对成本支出费用进行严格审核,规范财务报销制度和成本核算流程,防范高校项目研发资源浪费、流失现象发生。

(四)分配管理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分配管理是由科研项目相关归口管理部门来执行的,其规定的平均分配比例由各高校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得超过经费总额的5%。提取的费用主要分配给高校科研项目相关管理部门,用以调节科研人员的成果分配收入和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因此为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型,如何对科研经费进行合理分配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

(五)财务分析

高校应对科研经费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定期编制科研经费的月报表、季报表和年报表,真实客观的反映高效项目科研经费的收支结构,时刻了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运作情况,有效防范科研项目存在的财务风险和运行风险,为科研项目的快速发展提供准确、完整的决策依据。

二、高校项目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高校项目科研经费是由科研管理部门自己申请、争取的,导致很多人认为科研经费的使用权、所有权归项目科研组所有,高校的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在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上大多认为不应该过多干涉,这种财务管理观念表现出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不重视,同时科研人员仅在科学技术方面具有专业性,缺乏财务管理相关知识和经验,造成预算编制不合理,经费使用混乱,为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成本核算、资产管理等埋下了隐患风险,阻碍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高校项目科研经费没有建立健全的预算执行、监督、分析和评价机制,预算执行结果与项目科研人员的业绩奖惩是分离、不挂钩的,使得对项目预算的执行过程不具有约束力,无法真正发挥预算管理机制的作用。一些高校科研人员在编制项目预算时并未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作用,两个部门缺乏沟通、配合不积极,导致项目预算不全面,与实际执行情况偏差较大,若再作预算调整需重新等待一系列的审批程序,也有可能出现未通过再审批程序情形,这些都将严重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我国高校对科研经费成本核算只是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包括部分项目直接费用,几乎不关注间接费用的核算,忽视了与科研有关的公共资源、水电费耗用、科研设备折旧费等应计入科研成本的费用支出,加上有些设备、资源为教学和科研同时服务,很难准确区分科研成本,对于科研项目相关人力资源的成本核算也是缺乏的,导致科研成本信息失真,没有真实地反映出科研项目的真正经济效益。

(四)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科研经费报销制度不符合规定,时常出现替代或不真实违规报销行为。因科研项目需要而购买的研发材料或固定资产以能源材料费或设备维修费等形式报销。研发成果如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项目没有列入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中,此类资产管理缺乏价值有效计量,成果处理不规范,形成资产浪费和流失。

(五)结余经费管理不合理

我国高校科研项目决算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对科研结余经费的处理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完成的科研项目在结题验收时仅注重科研技术和成果的验收,没有提出明确的付款时间,结题不结账的现象屡屡出现,结余经费的后续特定用途不清晰。决算程序不规范,按照实际报销的科研经费支出结构填列各项指标即可,缺乏与预算成本的分析比较。

(六)监管不到位

我国高校对科研经费的财务监管不到位,审计制度不规范,从经费下拨到如何使用,都缺乏严格的科研项目实时跟踪和结题审计制度,高校的审计部门没有充分发挥监督、管控职能,简单的项目完结审计结论对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和今后未来将要进行的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无法起到相应的警示、借鉴作用。在科研相关人员监管方面缺乏严厉的经济处罚制度,责任追究力度不强。

三、高校项目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措施

(一)加强意识观念管理

高校领导层、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人员应加强财务管理制度观念意识,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实行专款专用,规范经费管理程序,不能支付其他费用。财务部门应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有意识地加强科研人员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管理观念,定期组织座谈交流活动,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制度管理

1、预算管理高校应制定一套符合科研经费财务管理规定且切实有效的预算管理制度,约束、规范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程序,充分发挥预算编制的指导和监控作用,确保科研经费财务管理预算目标能够顺利实现。预算编制工作应由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共同完成,财务人员协助科研人员正确理解经费预算管理含义、目标,将每一项可能发生的费用精细化、明晰化。在科研过程中,财务人员要定期将费用实际支出情况同预算比对、分析的结果告知科研人员,让科研人员实时了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促使经费预算管理全面、科学进行。2、成本核算管理根据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的科研经费财务成本核算体系,明确区分科研和教学所产生的成本费用,重视划分与科研相关的公共资源、能源消耗、设备折旧等间接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成本费用的分摊和归集,确定各个科研小组应分摊的费用,严禁报销与科研项目无关的费用或滥用科研经费的行为,真实地反映科高校研经费成本支出情况。3、资产管理高校应按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建立健全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体系。因科研需要而购买的配套设备,要严格按照实际购置的固定资产品名开具发票,规范固定资产的申报、审批、购置、验收和登记程序,由学校进行统一管理,当科研项目结题后,做好资产转让、移交等处置手续,对于留用的科研设备要定期进行财产清查,避免高校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对于科研项目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应建立相应的验收、管理制度,对无形资产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度。建立资产共享公共服务平台,防止科研设备重复购买,避免科研经费浪费,提升高校整体科研合作实力。4、结余经费管理建立科研结余经费管理制度,明确科研项目的结款时间和结余经费后续使用途径,规范结题决算体系。通过验收的科研项目应在六个月内办理课题结账手续,对没有正当理由且不按照经费结算管理办法执行的项目,应下达强制性付款通知。科研结余经费最终应转为高校后续科研发展基金,并严格按照规定用于今后的项目开发和科研费用支出中,防止将结余经费长期存放在余额账户里,促进科研资源合理化配置。

(三)完善财务监管机制,健全绩效考核制度

完善高校监督机制,加强内部审计制度,主动接受国家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管理。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监督运行机制,实施项目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审计程序,掌控科研经费的使用状况,增强科研经费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透明性、公开性,科研人员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对科研项目相关人员的工作业绩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对成绩突出者进行嘉奖,并纳入个人年终绩效考核范围,对于弄虚作假、挪用科研经费等违法、不道德行为,及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结束语

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随着国家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日益增多,不仅增加高校的收入,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高质量人才培养,也提升了高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本文对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新时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在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变化,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层次多、涉及面广,有来自教育部、科技部、市教委及国家自然基金、社科基金会等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也有社会其他部门和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咨询及技术转让所获得的横向科研经费[1]。目前对于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方法,严格按照国家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和科研项目预算开支进行管理;横向科研经费是参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强调的“建立和完善校内横向科研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执行。如此多的管理办法给高校科研、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带来不便。

(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完整

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主要是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和协作研究费用构成。其中,直接费用包括人员费、设备费、差旅费等;而间接费用包括管理费、水电费、支付依托单位课题的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费用支出、现有仪器和房屋的使用费和折旧费等。而实际上科研项目研究一般和教学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科研项目所用的房屋使用费、仪器设备折旧费、实验材料费、水电费、科研人员工资、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从教学事业费用中列支;学校按科研收入提取的管理费,一部分用于支付垫付的水电费、折旧费等,一部分成了科研部门的日常活动经费[2];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往往是相互交叉进行,难以合理区分教学、科研各自承担的费用比例,造成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不准确、不完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准确性。

(三)忽视了的固定资产的管理

高校在用科研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严重失控。目前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存在着科研管理部门、各院系、资产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多头管理现象,造成又管又不管的状况;财务账面只是反映资产的金额,不知道设备购置、利用率是否合理,设备管理部门只是负责购置设备的数量、品种,资产验收入库后,都属于课题组或负责人保管使用,特别是在人员工作调动时,不办理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还有的科研人员在购置仪器设备时,为了避开固定资产的验收,将其化整为零,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造成学校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四)科研项目经费结题管理有待规范

高校科研项目普遍存在着科研项目已完成,并通过项目验收评估,但在该科研项目支出中不作结账处理,结余资金仍按原有科研项目经费进行管理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结题不结账”。由于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缺陷,导致科研项目预算不细化,管理不科学,支出弹性大,为科研项目不结题提供了可能。许多科研项目中固定支出不能进行清理,结余资金不能分配,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浪费。而且科研项目长期挂账,增加了管理成本,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影响了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效率和效果,同时也增加了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及管理的难度。

(五)科研经费项目管理与业务管理、财务管理相脱节

高校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是科研部门负责项目的申请、立项、结项、合同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监督;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预算、决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科技管理部门侧重于科研项目的数量和成果。财务部门侧重于科研经费的核算,不了解项目的预算和进展程度。这就会造成管理部门之间都从各自角度出发开展科研管理工作,而科研项目的业务状况在管理上处于无部门监管的真空状况。

二、新时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完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应根据教育部、财政部的新规定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制订一套严格的科研管理办法。对于纵向科研经费应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文件中的规定,“按照国家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和项目合同(计划书)要求使用经费,对项目实施全过程进行科学规范管理”[3]。加强科研外协费的转拨管理,课题负责人不得以科研协助之名,将科研经费转入非协作单位或个人账户,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对横向科研经费应严格按照合同执行,制定适合本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开支范围和口径,所有的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应全额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不得设立账外资金、“小金库”。

(二)建立严格的科研经费支出审批制度

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一套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支出与审批办法,明确规定科研经费和开支标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管理体制,建立以院系为主,管理部门为辅的科研经费审批制度。实行项目负责人和所在院系主管院长审批的审签程序,但对于科研经费大额资金的支出,必须由科研管理部门和主管校长审批。建立高校科研经费课题负责制,简化财务审签程序,只要在科研经费预算范围内的支出,只需项目负责人和院系领导签批就能报销。同时缓解了科研经费签批程序多,报账难的问题。

(三)规范高校科研活动中的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

高校对于科研活动中固定资产的管理,除科研项目合同规定外,凡是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的统一管理。高校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其核算、管理和处置,以达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科研项目负责人应配合学校进行固定资产的登记、保管、维修、报损等购置,尤其在项目结题时,及时办理资产的移交、清理、变更手续,防止帐外固定资产流失,提高资产利用率。

(四)建立科研经费多级管理财务核算体系

高校财务部门应结合国家有关规定,从本学校的实际出发,利用财务核算软件设置科研经费多级管理模式的账套来进行分级管理。科研经费多级管理财务体系采用纵向经费严格执行预算控制,横向经费执行比例控制的办法。具体就是在财务核算体系中,对每一项科研经费设置四级明细代码。一级码为科研属性代码,即纵向经费和横向经费;二级码为部门代码,即科研项目所属院系;三级码为项目代码,即项目的具体名称;四级码为预算分级代码或比例代码,即纵向项目预算中支出明细科目或横线经费中比例控制的明细科目。这种多级管理模式代码的设置,使每一个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在财务核算体系内都有完整的、独立的核算流程。当科研项目结题时,按照真实的财务数据编制科研项目决算表,其数据与项目申报预算口径一致,可以直接作为科研项目审计数据使用。实现了对科研项目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

科研经费多级管理的财务核算体系,不仅符合科研经费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还为财务部门与科研人员之间搭建实时沟通的桥梁,把科研经费执行情况通过学校网络平台及时反馈给科研人员,同时极大简化了会计核算手续,最大限度地为科研人员服务[4]。

(五)制定配套的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办法

高校应按照《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及高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对已经完成并通过验收的科研项目结余资金进行审核、结算。科研部门要及时和财务部门联(下转第39页)(上接第36页)系,共同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的结账管理办法,加强对项目剩余经费的管理,明确科研课题的结账时间和课题剩余经费的使用方向。课题负责人应严格执行签订的科研合同,按规定时间办理结题手续,及时清理结题经费,避免长期挂账报销,因特殊原因确实延期结题的,必须按程序提前办理科研延期手续[5]。对于不按时间结题的项目,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结余资金退回拨款单位外,学校有权收回结余经费,并设立“科研发展基金”科目,归集已经结题项目的结余经费,用于引进人才,其他研究发展项目的启动经费基金、科研仪器设备的运转的维护等。高校还应建立经费结余奖惩制度,鼓励将结余经费用于自主课题研究方向,积极开展科技创新。

总而言之,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科技投入力度。高校拥有一支庞大的研发队伍,科研经费必将逐年增长。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和积极的眼光,本着高校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点,不断积极地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模式、新途径,从预算、执行、核算各个环节加强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使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菊芳.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2011(10).

[2]周芦慧.基于绩效管理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经费财务管理[J].会计师,2011(11).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

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审计视角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4月17日

当前,高等学校的科研能力已成为评价高校综合实力和师资队伍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提高竞争力,各高校都增加科研投入,鼓励教师积极申报课题、争取科研经费。伴随着科研活动的活跃,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高校科研经费全面审计构建的必要性,提出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表现为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不统一。由于目前高校科研资金管理制度正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同时科研体制也在不断改革,不同渠道来源的科研经费在其管理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同时对资金所进行的核算也是不同的。国家对纵向科研经费有明确的管理办法,对资助单位也有明确要求;横向科研是由合作单位资助研究的项目,有些资助单位对经费使用约束不严。目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财务主管部门还没有针对科研经费管理和资金核算问题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宏观指导性较强的管理制度,因此在实际的高校科研资金管理过程中,都是参照教育事业的财务制度来进行的。由于财务制度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上的不统一,这不仅无法起到良好的经费管理效果,同时也会对于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矛盾。

(二)科研经费实际支出与预算差距较大。由于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对经费支出没有进行客观估算和分析,对预算科目内容不清晰,没有进行正确的经费测算。科学的编制预算,因此预算不能全面地反映经费的支出情况。而财务部门没有参与经费预算的讨论,使预算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在工作中财务部门只有在经费划拨到单位时才知道经费总额,对科研项目的预算支出内容往往不清楚,不了解项目的进行程度,无法将经费的使用进度与项目的执行进度结合起来进行控制管理,致使科研经费的支出不能按项目申报时的预算进行使用,使科研项目财务支出数与预算支出数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所谓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是指科研项目完成且已通过项目下达单位的验收评估,但在项目财务支出中不作结账处理,结余资金仍按照在研项目进行管理的现象。结题不结账的问题,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普遍存在。由于高校对科研项目结题后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科研项目完成后,财务账面上一直保留着余额没有结算,这部分结余资金得不到充分利用;同时,经费一直挂在账上,还会造成年终高校未完成科研项目经费的大量沉淀,使会计报表数据不准确,不能如实地反映学校的财务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06年第1号)公布的针对18所部属高校进行的财务收支审计发现,在13所高校中将近1.73万个科研课题没有按照规定结账,其资金累积达到3.69亿元,导致了大量的账面资金被闲置,同时在使用上的随意性较大,这都给科研项目管理以及财务核算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四)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不到位。在科研经费日常的核算过程中,一是存在着财务监督不到位的现象。财务部门只能控制每个项目的总经费不超支,无法将每个项目的经费按预算指标进行细化预算控制。在实际核算中只对票据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会计审核,无法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合理性和相关性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也造成了科研经费支出结构的不合理。据新华网报道山东省2006年度审计报告公布对10所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发现,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40.5%,其他的都被用作管理费用、人员经费、招待费,甚至本应由科研人员个人承担的家庭电话费、交通费、学费、私家车的汽油费、保险费和维修费也从中列支;二是存在内部审计部门监督不到位的现象。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有的没有对科研经费开展审计,有的也只是在科研项目结题书上签字盖章。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及监督未能做到在事前及事中进行,未能及时发现经费开支的漏洞,更缺少对科研经费的效益分析。

二、高校科研经费全面审计构建的必要性

科研经费从划拨使用到课题结束结余可以划分为科研立项、预算编制、经费使用核算和项目决算评估四个阶段。在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中,应树立全过程、多内容的审计思想,实行“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评价”,形成对科研经费的全过程审计―科研立项与经费预算的事前审计,经费使用及核算的事中审计,项目决算及评估的事后审计,以确保内部审计充分发挥作用,取得良好效果。

(一)以立项和预算审计加强事前控制。对于以事前内部控制审计为主的科研经费审计,应当从科研项目立项审计和经费预算审计入手,努力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鼓励科技创新,在立项和经费预算上把关,增强学校与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方面的风险意识。同时,考察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情况,从科研项目立项、合同管理、经费使用与审批、课题结题等方面规范流程管理,建立健全课题组负责制、科研经费责任追究制度、科研经费沟通与协调机制等等,使日常工作有章可循。最后,考察部门间相互协调情况,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使科研主管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科研经费管理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加大监管,从单向管理转为全方位立体管理。

(二)以财务收支审计强调事中监督。科研经费事中审计最主要的是审查经费的合理使用,所以强调财务收支审计是加强事中监督的最有效手段。其主要内容是审查财务收支合法性和经费会计核算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审查各项开支是否规范,成本核算是否真实合理、全面完整,是否专款专用,需分摊的经费是否在相关项目中进行合理分摊,以及经费结余情况等。在审计中应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与技术,对科研经费的核算管理进行实时监控,督促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使科研经费的财务收支情况合法、合规,保证科研经费落在实处。当然,在事中审计中还要配合相关内控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审计、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科研经济合同管理情况审计、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管理情况审计等,全面提高审计效果和监督力度。

(三)以经费效益审计做足事后评价。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效益”的现象。高校对科研项目普遍实行“课题制”管理,这种管理模式赋予了项目负责人支配课题经费及相关资源的自。而高校作为项目依托单位,则负责项目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监督等职责。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的监督部门,在科研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的过程中要发挥重要作用,除了监督职能外,内部审计部门还应该通过为课题组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达到促进项目科学高效管理,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充分发挥内审管理服务职能,积极探索建立科研项目经济效益的审计评价体系,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效益审计。在对效益审计明确、细化基础上,建立一套对科研管理全面评价的标准体系,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投资回报情况进行实时追踪考核。可采取“项目收益法”和“项目比较法”,对项目的收益进行分析,对产生的效益进行准确的核算;或与同类项目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审计项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提高科研项目的经济效益,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管理。同时,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项目的成果转化率较低、经费使用效率差,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影响了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

三、基于审计视角的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应当从全局角度出发,构建一套系统的管理模式。具体而言:科研经费审计应当涵盖科研经费自始至终全过程;由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机构的委托审计相互支撑;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收支审计,还包括绩效审计、预决算审计以及责任审计等多项审计内容,建立全过程、全体系、全方位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明确经济责任,提高项目经费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一)科研立项高度透明,科学合理。上至国家,下至高校自研项目,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就应该经过可行性论证,力保提出的项目符合实际科技需要又能避免各部门重复建设。必要时可实行公开招标或者举行立项听证,对项目分布和经费分配严格把关,从源头上堵塞漏洞,以事前控制确保项目绩效,同时对选择的项目负责人可以签订“科研合同”,必要时可以将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公众和审计监督,其研究结果可作为考评和下次科研经费申请的信用指数,对下次申请课题研究产生影响。

高校应从思想上切实重视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结合本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明确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针对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科研经费管理过程控制等问题,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开支标准和经费审批权限;明确科研项目结题时间和结余经费分配比例和奖励办法。对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通过建立系统、完善、可操作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使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及科研人员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科研和财务部门可通过讲座、网站、答疑等方式,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财经法规的宣传,提高科研人员自觉、合法使用科研经费的意识,做到自觉遵守财务制度,以正确的价值理念,合理、合法地使用科研经费。

(二)科研预算管理规范,明晰细化。强化科研经费全面预算管理,对经费预算编制、经费预算执行控制、预算调整、预算监督和预算考评实行全过程管理。应当使科研申请人明晰责任,经费申请获准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纳入合同条款,成为科研经费审计的最终依据,内部审计和财务等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当参与,在各部门沟通协调基础之上尽量细化费用分配,将人员费用、差旅费用、学术交流费用等细项全部编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在科研项目结题验收时作为衡量依据,不能出现过多的出入。这样,用科研预算管理加强对科研活动及资源分配的计划、组织、调控和分析,使资金、资源按照预定的计划运作,实现科研目标的有效管理。

由于高校科研经费涉及面广,高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及时出台指导性的预算编制范本,使科研预算的编制有合法、合理的依据。在实行课题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下,科研经费监管的核心是预算及其执行,科学的科研经费预算是规范科研经费合理使用的前提和依据。一方面科研人员应加强预算知识的学习,根据科研项目总体规划,经过充分的论证,提出预算方案;另一方面财务人员应积极介入到科研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来,参与预算的编制;财务人员应根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与科研人员进行积极的沟通,对科研经费的预算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使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进一步科学化、合理化。另外,高校还应强化科研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加强预算的监督和控制,财务部门必须按照课题预算和财经法规对科研经费的每一笔支出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真正做到抓住预算,就能实现科研经费全过程监管。

(三)财务核算标准统一,体系健全。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是财务收支的正确性、合理性、经济性、有效性及其效果,以及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等。应当依据国家和所在地区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公布出适合的科研经费核算办法及相应细则,使财务人员在进行账务处理时有据可查,也使科研人员有所参考。在进行科研支出时严格遵守规定,将共同支出的费用在各个科研项目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进行合理的成本分摊,严格执行预算,避免盲目采购,项目结题时做好经费结余的收尾工作,不出现违规行为,杜绝科研经费腐败的发生。

财务部门应加强科研经费的核算管理。直接经费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承担项目任务的单位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在日常核算中以批复的项目预算为依据,分析判断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理,是否与项目研究相关,是否符合相关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尤其应注意以下情况:①“燃料动力费”应将科研项目的开支与非科研项目的开支区分开来,非科研项目开支不得挤占科研项目的经费;②项目组成员参加与项目研究相关的国内学术会议发生的费用,应列入“差旅费”支出,而不应列入“会议费”支出;③项目组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生的费用应列入“国际合作与交流费”支出,而不应列入差旅费或会议费支出;④“劳务费”是支付给无工资性收入的项目组成员,有工资性收入的课题参加人员不得发放劳务费;劳务费也不得用于项目研究过程中临时聘请的专家咨询费;⑤项目组举办咨询会发生的咨询费应在“专家咨询费”中列支,不应在会议费中重复列支,也不得支付给参与项目研究的相关工作人员;⑥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支出不得超出预算。

(四)部门及配套资源健全完备,密切协调。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以及审计部门主动配合,紧密合作,实现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全过程监督。健全配套设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沟通平台,建立一个科研项目多维度管理的信息平台,做到信息无障碍交流,实时监控。在这一信息平台中,不仅可以对经费的收入支出快速查询,还可以对配套网络资源、仪器设备进行预约与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避免设备重复购置,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及效果。

(五)审计监督机制完善,合法有效。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审计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审计机构的监督管控作用,内部审计应贯穿整个科研项目全过程。包括前期项目立项、申报、经费预算、实施方案、合同制订等;中期费用预算执行、内控制度、费用开支范围等经济活动审计;项目完成后经费决算、合同执行情况审计以及科研经费管理效益审计等,全面衡量科研经费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努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推行同行评审系统和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吸收外部优势,减少人为因素,在审计结果公开公正基础上,努力推行责任追究和问责制,实行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做到全面的监督与服务,提高科研经费投入的管理使用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探索开展对科研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将审计关口前移,充分发挥审计事前、事中、监督与服务职能。在项目申报阶段要对经费预算、实施方案及合同等进行审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对费用预算执行、费用开支范围等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在项目完成后要对经费决算、合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审查科研经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相关性,成本计算是否正确,成本结构是否合理;根据项目计划、决算报表及其他资料分析研究,判断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益性。在审计中及时纠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加大对违规违纪问题的处罚力度,使科研经费监管制度化、规范化,真正做到全面监督,发挥过程控制、实时控制的优势,从而减少科研人员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行为,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六)加强结余经费的管理。结题不结账,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针对此问题,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和财政部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出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的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相关信息。项目负责人应在结题后规定时间内根据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项目经费的财务决算工作。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理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处置。总之,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不得长期挂账,不得用于发放奖金和福利性支出。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期下,我们应转变管理观念,开拓管理思路,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监督手段,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保证高校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志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跟踪审计[J].财会月刊,2012.10.

科研项目绩效分配管理办法范文6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一)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特点

农业科研基本立足于农作物的现代育种、定向栽培等研究和推广应用,而农作物的生长则易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且农作物研究的周期长、季节性强、地域适应性要求高,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科研越来越受重视,各种渠道的项目资金逐渐进入农业科研系统,纵向的有国家科委、农委、自然基金委以及省科技厅、农业厅等的各级财政经费拨款,横向的有企业及个人的项目投资,课题经费渠道越来越多样化,项目预算管理要求也大不相同;农业科研单位事业费得不到增加,又不允许多提取人员费用,事业费与科研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加之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着头绪多,力度轻,可控性差,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全面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申报的一般做法是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本单位计财部门审查后再上报至上级预算管理部门,而农业科研人员大都不熟悉财务规范,对形势变化预见不足,缺乏详细的预算规划,不能很好处理预算分配以及控制比例,未能将项目预算与研究目标、相关的专项管理办法和财经政策进行有效结合;预算编制过程缺乏一个规范的科学的流程,科管部门以及计财部门的指导性极为有限,预算编制的不科学,给预算的审批、执行、监督、绩效考核等过程增加了工作难度,致使预算原有约束力失去意义;项目子项测算依据支撑力度明显不够,而且预算编制周期普遍较短,预算编制质量普遍不高。

预算一般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项目预算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因各种变化因素影响,预算工作质量难以提高。

(三)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监督

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重项目执行而轻预算管理的现象,在申报立项、项目执行、完成情况以及成果申报等方面工作力度很大,与预算管理及财务验收的相关基础工作却做的不够充分,尤其是在预算编制初期得不到有效纠偏,支出管理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及激励机制,经费使用缺乏系统考核机制,无形中增加了其随意性。

(四)资金结余现象较为突出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以往是以实拨资金为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项目结余在年终转化为结转指标或者结余,无形中形成了“省下的是国家的,花了的是自己的”现象,导致项目申报时科研人员对项目预算随意夸大、虚报;有的项目业已结题,但经费还有没有用完;有的项目因方法、规模等变化导致预算进行调整,调整后的项目预算有可能比原来批准的还低;有的科研项目在合同期内,因大部分经费指标未使用,根本无法通过验收,从而产生资金结余。

(五)项目管理与预算费用管理脱节,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农业科研项目一直以来实行课题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对预算费用支配有主导权,项目预算费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结题结账后虽然账面上总体上体现的是收支平衡,各项预算支出误差时常偏离,各项成本要素缺乏核算标准,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无法保证;劳务费、材料费等支出误差标准偏小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科研成本列支不合理,科研成本无法准确核算。

(六)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

现有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机构编制弱化,人员不足,有的甚至没有预算机构,由计财部门或个别财务人员兼职预算员来履行预算管理职能,可想而知,预算管理工作无法由始至终完整地进行,预算执行力度大打折扣。

二、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结合单位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

项目实施技术方案和经费支出预算方案在编审时要充分考虑其符合性、可预见性、可操作性;规范项目预算调整程序,纳入本单位绩效考评指标;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与预算项目进行对应,提高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合理分摊项目成本费用,制定与项目属性相适应的预算科目支出浮动比例标准,提高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形成结存经费的项目,严格按照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及时清理;将预算管理工作向前延伸至项目申报初期,向后延伸至项目结题,贯穿于项目执行的整个过程。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须做好调研、分析、目标预测、协调、论证等方面的基础工作,并且要有充足合理的时间安排做为保障;在坚持“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原则下,准确细化预算项目,加强部门之间协调性,采纳科管及财务部门的合理化建议,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同时,应全力开展零基预算,弃去基数法,从而提高编制方法的科学性,使项目预算更具前瞻性。

(二)提高预算管理的自我规范意识,强化执行力度

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普遍采用严格的预算管理,项目所涉人员须自身增强预算法制观念,自觉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依法依规执行国家及省主管部门(科技/农业)与财政部门共同制定的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使批准的项目经费支出预算方案真正成为预算的执行依据,按照均衡性原则,重视预算执行实情,跟踪预算是否按规定得以执行。

各课题组或项目负责人更要预先做好项目实施及预算使用计划准备,在符合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及时组织阶段性验收,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预算调整须遵守“项目总预算不变,直接费用预算微调,间接费用预算不调”原则,力求避免结题不结账的情况发生。

(三)加强预算管理过程管控,建立支出约束机制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须遵循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定,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仅是计财部门或预算员的单一工作,更是审计、财务、科管等各部门共同协作的立体联动工作,要摈弃以前那种为项目而预算的认识,强化项目开支计划性,合理安排项目经费;各相关部门及人员须强化预算约束观念,严格经费支出管理,设置额度限制,超额度的情况要科管与计财联合审批,从而建立严格的经费开支审批制度及报销程序;加强经费开支的事前监督,健全单位财产物资的管理,从单位内部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

(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将定时检查与随机抽查有效结合,使审计、监察等部门一同参与到监督活动中来,以减缓预算人员配置严重不足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监督资金使用各环节,确保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在制度上有约束,在人力上有保障;做到计划在事前、监督在事中、评价在事后,全方位构建预算追责平台,事前计划是预算工作的基础,事中监督是预算执行的关键,事后评价是预算管理的延伸;项目资金到位后,按规定跟踪管理,对照预算支出方案核查项目执行情况,确保资金规范使用。

建立项目审计制度,将科研项目经费全部纳入单位财务会计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每个项目验收结题进行独立审计,单独设帐,专款专用。

(五)加强项目结余资金制度建设以及激励机制,促进结余资金高效使用

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管理的制度建设,首先加强科学化、规范化、完整化、结构化的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建设,将项目结余资金纳入整体规划;其次,建立并实施项目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对项目资金的风险控制,从预算编制、项目申请、项目考评、项目调整、项目决算、项目验收等全方位开展,促使项目预算风险与预算绩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建立结余资金激励机制,对于纵向的各级财政拨款,因励行节约而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进行适当奖励,从而鼓励节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尽可能提高经费的使用价值;对于横向的自筹项目、企业委托项目以及个人资助项目形成的结余资金,建议合作方对课题组的科研人员予以一定额度的奖励。

(六)用成本核算理念去规范项目预算结构

课题负责制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已运行多年,均未进行成本核算,结合单位情况及项目特点,引用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办法,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测算,对公用资产及耗材确定合理的分摊比率,对大型的仪器设备或场地确定合理的租金结构,对直接费用适度提高支出误差标准,对人员费用确定合理的成本标准,将业已确定的规范标准等融入到项目预算编制阶段,通过成本核算提升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项目预算支出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