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本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本论论文

资本论论文范文1

1.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定义和分类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的概念来源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资产专用性。威廉姆斯将资产专用性可以划分为六种具体形式:场地资产专用性、设备资产专用性投资、人力资本专用性、专项专用性、时间专用性和品牌专用性[8]。专用性人力资本只有在特定企业、特定岗位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这种专用性人力资本不能被无损害的转移到其他的工作场景中。但是威廉姆斯仅仅将专用性人力资本和通用性人力资本进行了区分,这一分类依然过于模糊。实际上同属于专用性人力资本,在专用性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借鉴NEAL等人的研究[9],进一步将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划分为两类,产业专用人力资本和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产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主要是适用于某一产业的通用技能。比如,某种编程能力适用于所有软件企业,某种技术汽车零件的加工能力适用于所有汽车企业;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仅仅适用于于某一企业的技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层面的。员工在从事某一个合作任务和工作时,投入的专用性投资,仅仅对该流程和任务有用,换到其他岗位即失效,比如某种新产品研发或者某种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另一方面是社会资本层面的。员工适应企业的工作流程和文化习惯、企业内同事之间的合作、在企业内部所建立的非正式的社交网络等等。

2.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育方式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征不仅仅决定了专用性人力资本价值只能在特定工作环境中才能实现最大化,也决定了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培育方式不同于通用性人力资本。(1)干中学是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育的主要途径。通用性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普通培训的方式获得。而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是为适应特定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投入的人力资本,必须结合具体工作任务的特征而积累和获取的专门的知识。专用性人力资本来自于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所形成的的知识[10]。这些知识均属于隐形知识,这种隐形知识难以通过言语和文字表达,只能通过长期的实践、观察和体验形成。比如两家不同汽车制造企业的车间主管在车间工作安排、质量控制和与业务部门协调等方面上,具有很大差异,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会不同。要胜任车间主管工作必须利用较长时间通过“干中学”来积累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社会资本维度,也需要企业在组织内部的长期积累。工作任务的实现依赖于团队的配合和协调,企业和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沟通等社会资本的建立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才能够顺利实现。(2)在职培训也是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育的重要途径。企业培训按照内容来讲一般可以分为:入职培训、劳动法律法规培训、常规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入职培训和常规培训可以帮助员工获取对于公司制度文化和工作流程的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职业技能培训可以帮助员工提升工作技能,对于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提升最为显著。当然除了企业正式开展的培训之外,管理者和同事之间的非正式的培训也对专用性人力资本提升有很大帮助。很多研究文献中也利用在职培训时间来测量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大小[11]。Davis利用企业进行的专用培训时间的作为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替代变量[12],胡浩志也利用员工的在职培训时间来策略专用性人力资本[13]。

3.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特征分析(1)产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现有研究对于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关注较多,而忽视了产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实际上在专用性人力资本中,产业专用性、企业专用性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区别于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只要不离开特定的产业,产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价值就不会损失。产业专用性投资是专用性投资的重要部分,在现实中也有较多体现:比如企业招聘中均要求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其实际就是要求具备产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产业集群中存在的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优秀的技术人才的流动,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也是产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体现。Neal的实证研究发现,相比跳槽到其他产业的工人,跳槽后仍然在同一产业的工人具有较高的工资水平[14]。对日本企业的研究也发现,那些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既可以为丰田也可以为本田提供零部件[15]。外部性是产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重要特征。产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外部性降低了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意愿。企业花费时间和费用进行培训技术工人,而这些技术工人在获取了相关的技能之后,为了追求更高的报酬常常会离开现有工作岗位,企业的培训投入得不到应用的回报。这种情况在珠三角地区较为普遍,企业对技术工人的争夺非常激烈,近年的用工紧张又加剧了这种现象。(2)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套牢特性。通用性人力资本在不同企业中具有相同的价值,那么人力资本进行通用技能的投资,其价值可以通过市场竞争获得认可。与此不同,专用性人力资本形成之后,就被牢牢的限制在特定的交易环境中,只有在特定的企业和工作任务下才会发挥最大作用。当离开特定的企业和岗位之后,其原有的专用性技能价值将会降低。这就使得企业有动机付给这种专用性技能低于其价值的工资。由于这种专用性的技能投入常常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这降低了人力资本进行专用性技能投入的意愿。这就使员工在“干中学”中积累专用性人力资本时,面临者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这种套牢现象会使得专用性人力资本不足[10]。只有并且企业承诺会根据专用技能水平进行报酬的情况下,这种专用性人力资本才会被逐渐的培养形成[8]。

二、专用性人力资本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理分析

专用性人力资本对制造业的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相关研究将我国制造企业升级区分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三种。但是不如类型的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在企业升级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1.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了制造企业流程升级流程升级是指制造企业通过采用新工艺和新的生产方式,来实现产品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改进和产生上市期的缩短等。相比通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更好的促进制造企业的流程升级。第一,专用性人力资本可以促进新工艺的改进。专用性人力资本,接受过更多的技能培训、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艺更为了解和精通,这更加有利于发现现有生产工艺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改进。第二,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学习曲线效应更加明显[13]。学习曲线效应是专用性投资的重要回报,随着工作熟练程度的提升,对于同样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减少。给企业带来了边际报酬的递增。工艺升级主要是技术人员在操作特定机械设备和从事特定工艺流程的过程中,利用其长期所积累的知识实现的,属于典型的渐进性创新的范畴。很明显这类专用性投资具有相对较广的延展性,基本上可归入产业专用性人力资本。

2.专用性人力资本制造企业的产品升级产品升级是指代工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设计和性能的独特性,来不断推出满足顾客需要的新产品。相对于工艺升级,产品的升级的难度较高,需要生产出满足顾客需要的新产品。产品创新不仅需要人力资本在所从事的岗位上进行长期的知识积累,将知识进行系统化和群体化,而且需要人力资本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并且通过连接和整合等方式创造出新的知识。在产品创造过程中需要较多的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进行新产品的研发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过程,一旦研发失败,所投入人力资本的剩余价值几乎为零,其专用性较强。在产品升级中,需要在信息和知识上与企业内部的其他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和协作,除此之外,企业内部的非正式网络也对信息和知识的搜寻起着重要作用。吴爱华的实证研究也发现,专用性人力资本有利于产品突破式创新。

3.专用性人力资本与制造企业功能升级功能升级是指,从制造环节到更高价值产品整合服务的生产的升级。在企业从制造环节也研发设计或者品牌环节升级的过程中,专用性人力资本是重要的基础条件。从制造向研发设计环节的升级需要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中进行长期的学习,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越是专注于高端市场的公司,其技术必然更加的精湛、专业、适用面必然更为狭窄。公司所需要的技术工人也必然需要更多的磨练,技术工人学习和培育自身专门技术的过程,也就是公司进行核心技术积累的过程。日本和韩国在从价值链的制造环节到研发设计环节均耗费了长期的时间,进行了长期的技能和知识的积累,这也是专用性人力资本形成的过程。这种专用性人力资本不可能在市场上通过购买的方式得到,只能通过企业内部在职培训和干中学的方式慢慢积累。拥有专用性的人力资本是企业功能升级的必要前提。从专用性人力资本角度来看,要实现制造企业升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通过逆向创新等方式逐步在价值链中做精做深。与之相反,借用资本收购,进行多元化扩张的形式,由于缺少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支持只能实现量的扩张,很难实现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实现功能升级,企业更多的需要培育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

三、专用性人力资本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策略

专用性人力资本所具有的外部性和套牢特性降低了企业和人力资本所有者投入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意愿,使得专用性人力资本不足,这最终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升级。因此,必须措施激励人力资本进行专用性技能的投入。各种策略激励专用性人力资本并最终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关系如图1所示。

1.产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构建策略(1)加强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统中历来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学生学习的目标也是成为白领和金领,而几乎没有学生立志成为技术工人。而职业教育恰恰是形成产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基础,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就可获取进入某一产业的基本技能。以制造业强国德国为例,德国实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通过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习培训结合的方式,培养了大量的具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人。德国有70%左右的学生在中学毕业后进入职业教育体系,每周有三到四天是在工厂进行实训,企业为学生的实训提供相应的技术和费用支持。在德国,这种职业教育被细分为350多种,学生学习到的职业技能是专门用于某一岗位的,双轨制保证了学生经具备了某类岗位所必须的高技能。(2)增加人力资本专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不仅是人力资本技能提升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产业专用人力资本的重要方式,并且为企业和任务专用性人力资本建立提供了入口。但是魏国等的研究发展,我国企业的在职培训投入仅为当年利润的0.2%,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这最终影响了人力资本专用性技能的形成。很多企业不愿意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其原因在于:第一,企业的短期利益导向制约了技能培训投入。相比于研发设计,制造环节风险较低,这样使得相当数量的企业满足于制造环节的低成本竞争。不愿意进一步转入高端的研发设计环节,这也使得企业不愿意在人力资本上进行投入。企业把员工的技能培训当做成本投入,忽视了培训对员工技能水平提升的作用;第二,对培训外部性的担心,降低了企业培训投入。技能培训所形成的产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企业通过培训形成的人力资本,很容易跳槽到其他企业。企业不愿意进行培训投入,而热衷于利用招聘的方式获取高技能的技工,这使得制造企业之间相互挖墙脚愈演愈烈,这最终加剧了我国的“技工荒”。在对员工培训上,可以建立政府、企业和员工三者共同承担费用的培训机制。政府应该通过职业教育的方式,提供大量的具备产业基本技能的合格技术工人,对于农民工也应该由政府提供相应的基本技能培训。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3)完善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根据中国社科院2013年的《人力资源白皮书》,我国劳动者就业稳定性较低,员工的流动率为15.9%在全球处于高位。员工的高流动性制约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员工仅仅具备了部分通用技能,而无法投入长期的专用性投资。在我国目前不稳定的劳动关系情况下,工人的工作岗位和前景有很大不确定性,这降低了人力资本进行专用性投入的意愿。我国的产业工人中大多数都属于进城务工者,这部分工人在城市缺少失业、养老和医疗等保障,对城市缺乏归属感,流动性强,这进一步降低了其进行专用性技能投入的意愿。通过失业保险等保障制度,当工人失业后可以耐心的在原有的产业寻找工作机会,这对可以保护其长期积累的产业专用技能。北欧国家就通过失业保护,保护了工人的产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北欧国家的失业工人可以长期领取原工资80%的失业保险,并且失业工人可以拒绝和自己技能不相符的工作。比如,一个高级技师失业后,可以不接受普通技工的工作,而选择继续领取失业保险。这就保证了工人不会因为生存之忧,从事不相关工作,而损失自己产业专用性技能。

2.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建立策略(1)建立长期劳动契约。由于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套牢特性,离开特定企业和工作后,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会大大的贬值。其创造的准租金面临被企业机会主义行为所侵占的风险,这降低了员工进行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技术工人在决定进行专用性技能投资时,企业必须提供承诺,保证长期雇佣技术工人,并且提供合理的报酬。长期劳动契约给员工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了保证。相关的研究已经证实,在长期契约下,可以显著的降低专用性人力资本被侵占的风险,增加员工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主要是依赖“干中学”实现的,需要人力资本在较长的时间内进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只有给员工提供了长期的劳动合同,员工才有长期打算,愿意为专用性技能进行投入。长期契约不仅仅是指员工和企业签订的长期正式劳动合同,更重要的是企业和员工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契约。在我国很多企业都是和员工签订短期劳动契约,甚至不签订契约,这使得员工很难与所在企业建立长久的工作关系,对工作缺乏认同感。更不要说进行长期的关注、钻研和学习建立专用性技能。日本和德国在实践中都是采用长期雇佣制度,给技术骨干员工提供“铁饭碗”,这极大促进了员工的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也促进了两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2)给专用性人力资本股权。根据产权理论,让人力资本拥有资产所有权可以有效的激励员工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工人投入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越多,企业和工人签订一个完备的契约的成本也就越高。此时可以通过共同的所有权安排来实现对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的激励。企业所有权的核心就是剩余索取权,企业的核心员工和股东一样,可以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考虑到那些参与到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中的高级技师的重要作用,企业可以通过给核心员工股权的方式促进其进行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Blair的研究发现,对于企业的一般技能员工适用于固定工资,对于具备专用性技能的员工可以给其提供股权,不可替代的专用人力资本拥有企业是公司治理的最终模式。

四、结论

资本论论文范文2

人力资源只有进入了市场,把人力资本作为资本进行交易,人力资本价值才得以体现。人力资本价值构成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内生价值和外生价值,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人力资本。内生价值是外生价值形成的基础,是外生价值的载体,也是通过外生价值表现出来的,外生价值是对内生价值的开发,是对内生价值的发挥,通过内生价值发挥收益性效应。

1.1人力资本内生价值的形成内生价值主要是指人赖以存在的生理机能,是人力资本最原始的价值存在,是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正如同志所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正常健康的体魄,使人们拥有无限的能力价值,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普及温饱的情况下,开始或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与此同时,无论是人的寿命、身高、体重,还是智力发展水平,也都有了很大的长进。内生价值除了人的生理机能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自我教化。

1.2人力资本外生价值的形成人力资本外生价值的形成要以内生价值的存在为基础,但外在价值的形成要比内在价值的形成复杂得多。只有内生价值与外生价值共同作用,外生价值才能建立。可以通过教育、科技、文化、信息、职业培训等各种途径对外生价值进行投资。学校教育投资:主要是指通过各种学校的教育,发挥教育“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的积极作用。职业培训投资:在现阶段我国职业培训的内容包罗万象,从上岗培训,专业证书培训,到科研培训,模拟仿真试验,一直到高级专业培训,培训已成为人力资本外生价值形成的主要投资内容之一,因为他们都意识到社会是在飞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成长、教化的投资:成长投资额主要包括生育、抚育、关爱、言传身教等。虽然投资的主体是父母,而非本人,但按照家庭活动的基本功能来看,父母亲愿意收益的只是荣誉和满足感,以及关爱的理想表达,而将投资的产权全部无偿地赠给本人,可以认为本人等同于投资主体,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东方文化氛围的国度里,父母用于子女成长教化的投资更是如此,父母都把希望寄予自己的子女,这是不容置疑的。

2人力资本的作用

人力资本状况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强弱。人力资本数量、质量的提高不仅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具体来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人力资本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所在在生产过程中深刻认识生产过程及生产要素,有效运用机器设备,可以增加有效劳动和提高物质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产出,扩大再生产。

2.2人力资历本是促进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业机会的扩大,传统产业的效率倍增,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现代科技的进步和人力素质的提高。随着现代化科技大规模化,工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被高新科技所武装,劳动和智能、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可以在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情况下,得到同等数量和质量的产品。这样,在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减少而产值增加的情况下,就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因此,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高就成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的“推进器”。据有关资料显示,随着世界产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的国家都非常重视脑力劳动在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并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不仅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

2.3人力资本发展的益处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更新观念和转变生活方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它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先决条件。人的现代化,其实质是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其中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先导。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是以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为前提的,因此,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科教文化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就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先导。

资本论论文范文3

如前所述企业要想获取超额利润,就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目前我国企业职工中相当一部分是农民工,其主要特征是:数量上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素质上人力资本存量很低。

(一)从农民工供给状况情况来看:1.从数量上看根据表1的情况可以看出:一是数量巨大。到2013年达到了26894万人,这个规模远远超出了许多国家人口总数。二是农民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比重很大并且占比越来越高。2008年农民工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比重是51.87%,2012年达到了66.3%的水平,这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中的绝大多数早就不再从事传统的第一产业了。三是我国农民工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越来越突出。从增长的绝对数来看,2011年之前是不断增加的,但从2011年开始,每年也都在增加,但增加的绝对量是逐年递减的;从增长率的情况来看,2011年之前其年增长率是逐年提高的,从2011年开始农民工每年的增长率是不断下降的;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近年来的变化情况来看,从2008年到2011年是逐年增加的,从2012年开始是逐年下降的;从农村劳动力数量来看,2008年到2012年是逐年下降的。从这四个方面的情况来看,除劳动年龄人口数是从2012年开始下降的外,农村劳动力数量、农民工绝对增长量、增长率从2011年开始就明显在减少、降低。总之,尽管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农民工数量巨大,但我国劳动力供给无限增长的情况已经不存在了,劳动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更为显现了。2.从质量上看从质量上看即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状况看。一是从农民工的受教育的状况来看,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从表2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包括初中学历及以下的农民工中低学历的比例是逐步降低的,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其所占比例分别从2003年的1.9%、16.7%、66.3%降到了2012年的1.5%、14.3%、60.5%。与此同时,具有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其所占比例正好相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其所占比例分别由2003年的10.8%、4.3%提高到了2012年的13.3%、4.7%。这一高一低两种情况的出现充分说明了我国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二是从农民工接受相关培训的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接受过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在内的相关培训,2003年我国农民工中只有16.8%的人接受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2013年,有32.7%的农民工参加了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12个百分点。因此,我国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尽管有提高,但总体上还是比较低的。

(二)从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来看1.数量上需求较大劳动保障部专题调研组在2006年组织了一次专题调研,他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企业招不到员工或者招不满所需数量的员工,究其原因有高达42.4%的企业认为是“求职的农民工人数少了,选择的余地小。被调查的企业中有90%的计划在春节后招收新员工,用工需求比春节前净增12.9%[3]。由此可见,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是不言而喻的,是客观的、现实的。2.质量上对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要求较高劳动保障部的专题调研显示:企业有87.7%的新增岗位要求农民工要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并且其中有23.8%的岗位要求农民工要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水平,有37.3%的岗位要求农民工要具有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其中9.2%的岗位需要具有中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而此时,只有65.5%的外出农民工具有初中文化程度,45.3%的外出农民工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25%的人只接受过没有超过15天的培训,只有13.1%的人接受过正规培训。即使到了2012年,具有初中文化水平、高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工也分别只有60.5%、13.3%,离企业在2006年所要求的水平还分别差了27.2%、10.8%,由此可见,农民工自身素质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综上所述,农民工数量上的有限性、质量上的差距,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的影响,严峻的现实、残酷的市场竞争对企业开展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必定会产生巨大的内部推动力。

二、对良好社会形象、社会声誉的崇拜是企业开展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的很大的内驱力

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社会声誉对于广大社会公众、消费者影响深远,因此,我国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塑造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社会声誉。它们通过各种不同方式、途径、手段来实现这一愿望,其中一个基本方面就是严格遵章守纪,履行自身社会责任和基本义务。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强化企业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先后出台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财政部等部委《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在这些政策、文件中都对企业开展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与要求,主要包括: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内容;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经费提取、使用范围;特别强化了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的责任,如企业要严格执行“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要求技术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职工教育培训经费(60%以上)要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严禁挪作他用,“矿山和建筑企业等聘用外来农民工较多的企业,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接受农村转移劳动力较多的企业,对农民工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所需经费,可从职工教育经费列支,“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等等。明确规定了企业违反上述政策法规后企业应当承担的一些责任,例如,“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企业未按照国家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或者挪用职工教育经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整改,并依法给予处罚等等。

资本论论文范文4

社交网站作为Web2.0时代的经典产物,与Web1.0时代的网站相比,革命性突破之一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站结构。在每一个社交网站上,不论是交友、留言、私信、分享,还是打游戏、听音乐、做相册、加入各种圈子,用户都感觉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而这种中心感提升了用户使用网站上各种工具的内在驱动力。不论是想寻找知己、寻求工作、寻觅折扣,还是展现自我、引人注目、发泄情感,潜意识里都是用户希望影响世界的表现。社交网站通过提供一个拓展朋友圈与人脉网的平台满足用户影响世界的需求。社交网站诞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已经出现了差异化定位。从招聘的角度看,社交网站可以区分为社交生活网站和社交招聘网站。社交生活网站的代表包括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开心网、豆瓣网、QQ空间、人人网等,而社交招聘网站的代表包括大街网、淘才帮、好前途等。社交生活网站根据用户特征又可分为三类:在职用户为主的网站(例如新浪微博)、学生用户为主的网站(例如人人网)、在职与学生共有的网站(例如QQ空间)。以在职用户为主的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工作感受以及求职经验,以学生用户为主的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应届毕业生以及刚工作学生的求职经验和初期工作的感受,以在职和学生共有的网站上可以看到上述两种网站综合的内容。对于求职者而言,仅仅通过招聘方在各种媒体上的宣传和介绍了解用人单位,总是担心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因此,社交生活网站为求职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解决这种担心,即通过了解招聘方老员工的工作感受和新员工的求职经验,判断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机会各方面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以及自己的能力成功通过用人单位招聘考核的概率。只有当应聘者既感到招聘方提供的工作机会符合自己的期望,同时自己的能力通过招聘考核的概率较大时,应聘者才会投递简历。因此,如果求职者在社交生活网站上看到某个用人单位大部分员工工作各方面满意度都比较高,同时用人单位的招聘过程公平、公正、公开,给予每个应聘者机会均等,那么就意味着该用人单位口碑很好。好口碑会吸引很多应聘者,尤其是高水平的应聘者,所以应聘成功人数会增加。应聘成功人数增加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在社交生活网站上积极表达他们的应聘感受与工作感受,因此进一步提升用人单位在社交生活网站上的口碑。这种循环作用在系统动力学中被称作正反馈,如图1所示,循环中心标注R(Reinforcing)代表正反馈。

二、社交网站对招聘方口碑的负面作用

当招聘方在社交生活网站的口碑上升时,会给社交招聘网站吸引来更多的应聘者,应聘者的增加使招聘方选取到合适员工的概率增加了。但是招聘名额通常并不会随着应聘者的增加等比例上升,而且通常招聘名额是不变的,这就导致应聘失败的人数也会上升。应聘失败通常是由于求职者能力不足或自身发挥不好,但是由于人们普遍具有自我服务偏差(Self-ServingBias)的心理特征,成功时倾向于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于自身特征,失败时倾向于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所以,应聘失败的求职者普遍倾向于将失败的原因归结在招聘单位的工作上,或者通过贬低招聘单位的工作价值来寻求心理平衡。这种主观上对招聘方的不满与攻击,往往会在社交生活网站上应聘失败者自己的空间或招聘方的空间里表达与发泄。不论是通过哪个空间发泄,由于社交性网站具有网络核裂变式的传播结构,这些信息会快速传播出去,从而导致招聘方的口碑下降。因此,当招聘方在社交生活网站的口碑上升时,会吸引来更多的应聘者,但是更多的应聘者会导致更多的应聘失败者,更多的应聘失败者会导致招聘方的口碑下降。这种循环作用在系统动力学中被称作负反馈,如图2所示,循环中心标注B(Balancing)表示负反馈。

三、求职经验分享质量提升求职成功人数并降低失败人数

在以大街网、淘才帮、好前途为代表的社交招聘网站上,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应聘成功者分享求职成功经验。这些求职成功经验不论对于第一次应聘该单位的求职者,还是应聘失败准备卷土重来的求职者,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提高他们应聘成功的概率。换句话说,应聘成功人数越多,应聘成功经验的分享就越多,求职经验分享的质量就越高,可以帮助更多的求职者应聘成功,进一步提高了应聘成功人数。这种循环作用在系统动力学中被称作正反馈,如图3所示。根据上述对求职经验分享质量作用的分析,当求职经验分享质量提高时,会减少应聘失败人数。当我们将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图3中时,我们就得到了图4。当我们在图4中建立起求职经验分享质量与应聘失败人数的关系时,我们就得到了第四个循环:求职经验分享质量的提高会降低应聘失败人数,应聘失败人数下降会减少对招聘方口碑的损害,换句话说,提升招聘方的口碑。招聘方口碑的提升会吸引更多的应聘者,应聘者数量的提高会使应聘成功人数增加,应聘成功人数增加会进一步提高求职经验分享质量。求职经验分享质量的提升最终导致自身进一步提升,这种循环在系统动力学中称为正反馈。

四、社交网站对于招聘工作的双刃剑效应

社交网站对于招聘工作的双刃剑效应主要体现在图2中两个循环的相互作用上。招聘方在社交生活网站的口碑上升会导致应聘者的数量上升,但是应聘者数量的上升会同时导致应聘成功人数的上升和应聘失败人数的上升。应聘成功人数越多,招聘方的口碑越好;应聘失败人数越多,招聘方的口碑越差。这两种力量的对比将决定下一个周期中招聘方的口碑是上升还是下降。如果应聘成功者对口碑的正面作用大于应聘失败者对口碑的负面作用,那么口碑会上升,会带来更多应聘者;相反地,如果应聘失败者对口碑的负面作用大于应聘成功者对口碑的正面作用,口碑会下降,应聘者数量会下降,而这是招聘方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站在招聘方的角度,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能够使应聘成功者对口碑的正面作用大于应聘失败者对口碑的负面作用?应聘失败者与应聘成功者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应聘失败者仍然游离在招聘单位之外,而应聘成功者已经成为招聘单位的组织成员。招聘单位对于应聘失败者在社交生活网站的言论无法直接影响,但是可以组织和激励应聘成功的新员工和在单位工作多年的老员工,在社交生活网站自己的空间里发表应聘经验与工作感受,同时也经常参与工作单位在社交网站上空间里的讨论。鼓励员工发表感受与意见时,并不需要要求员工赞美或吹捧工作单位,而是实事求是地畅所欲言,这样招聘单位的管理层也可以了解员工的实际工作状态。此外,这也是一种将员工关系管理转移到互联网上的新方法。现代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交流时间越来越少,同时人们在地铁、公交、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上的时间越来越长,社交网站是一个很好的下班后同事之间的交流平台。招聘方的人力资源部可以经常地在社交网站的工作单位空间里发起各种员工感兴趣的话题,或发起各种员工感兴趣的活动召集通知,例如体育活动、娱乐活动、慈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同城同事之间的联系与凝聚力,还可以增强分散在各地的同事之间的沟通与亲和力。这些网上活动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所以当求职者看到这些内容时,就等于增强了应聘成功者对招聘方口碑的正面作用。当应聘失败者看到这些内容时,也会使他们难以将求职失败归结于招聘方管理水平低下或招聘方的工作价值低下,从而更多地将失败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减少负面言论的数量。

五、求职经验分享质量对双刃剑效应的助推作用

在上述导致双刃剑效应的两个循环反馈相互作用的背景下,在社交招聘网站上,求职经验分享质量对双刃剑效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图4所示,如果求职经验分享质量上升,就会导致应聘成功人数上升和应聘失败人数下降,这将助推应聘成功者对招聘方口碑正面作用的增加,并且减少应聘失败者对招聘方口碑的负面作用;相反地,如果求职经验分享质量下降,就会导致应聘成功人数下降和应聘失败人数上升,这将助推应聘失败者对招聘方口碑的负面作用,并且减少应聘成功者对招聘方口碑的正面作用。为了使应聘成功者对招聘方口碑的正面作用超过应聘失败者对招聘方口碑的负面作用,不断提高招聘方在社交招聘网站的求职经验分享质量是招聘方应当认真对待的工作。有价值的求职经验通常为应聘成功者的经验,而应聘成功者已经成为招聘方的组织成员。但目前应聘成功者发表求职经验完全处于一种自动自发的状态,招聘方普遍没有将此项活动作为工作有效组织,因此求职经验的分享往往处于一种随机状态,不利于提升招聘方在社交网站的口碑。因此,招聘方应当鼓励应聘成功者积极撰写求职经验,并且在社交招聘网站上公开分享。

六、双刃剑效应也适用于Web1.0的广告式招聘网站

尽管上述分析是在Web2.0社交网站背景下进行的,但是Web2.0模式下的网站与Web1.0模式下的网站并不在两个独立空间里,而是都存在于互联网这一个空间里,因此会相互影响。大部分Web1.0模式下的招聘网站都是广告式招聘,也就是说,不论从招聘方的角度看还是应聘方的角度看,都是通过搜索找到招聘方或应聘方的广告式介绍。Web2.0模式下的社交网站超越Web1.0模式下的广告式招聘网站的独特性,在于不仅为招聘方与应聘方提供了广告式介绍,而且提供了一个了解双方在广告背后真实内容的平台。因此,尽管以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中华英才为代表的广告式招聘网站目前仍然是招聘方与应聘方互相搜索匹配的主战场,但是越来越多的应聘者会在投递简历之前通过社交网站了解招聘方的真实情况。所以,我们可以将图4里“招聘方在SNS招聘网站应聘者数量”替换为“招聘方在广告式招聘网站应聘者数量”,这样我们就得到图。从图5我们可以看到,图4中的四个循环仍然对广告式招聘网站上的应聘者数量起作用,尤其是招聘方在社交生活网站的口碑和在社交招聘网站的求职经验分享质量,会决定招聘方在广告式招聘网站上的应聘者数量。所以这种双刃剑效应也适用于Web1.0的广告式招聘网站。

七、结论

资本论论文范文5

内容提要:智力资本是高技术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机载体,是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保证。智力资本所具有的特点,要求高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突破现行核算模式,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方面实现创新。

高技术企业是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它是利用当代尖端技术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高技术企业竞争的成败不再取决于物质资本,而是取决于非物质资本,特别是智力资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运营的主要对象。由于高技术企业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等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高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智力资本的核算开始引起管理界的重视。1995年5月瑞典第一大保险和金融服务公司——斯堪地亚(Skandia)公开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智力资本年度报告。之后,有些学者从支持管理决策的角度来研究智力资本的核算框架,注重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提供的是创造企业价值能力方面的信息,但难以满足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智力资本信息的需求。并且他们都过于追求量化指标的核算,导致无法准确、全面地报告企业智力资本的状况。为适应时展的要求,研究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的核算问题,对于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智力资本的含义与特征

关于智力资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至今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基于他们研究的结果,笔者将智力资本定义为一种可规范化、可以被掌握并施以影响以产生更高价值的资本。它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和高级形式,其作用在于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未来收益。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智力”是人力资本中最具价值和最稀缺的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的资源配置能力。这两者进入企业便成为智力资本,它是以人的智力作为产权要素确认和反映的资本。

智力资本在价值属性上与物质资本存在重大差别,呈现以下特征:(1)增值性。物质资本只能转移价值,而且随着使用会逐渐磨损,而智力资本不仅能维持自身价值,而且还能使价值不断增值,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因为人的知识与技能在受教育过程及实践应用中能不断提高。

高技术企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

(2)易波动性。一方面,由于智力资本不能与其载体相分离,所以智力资本随着其载体的生命健康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智力资本以知识和能力为核心,而知识和能力是必须经常更新的,一旦智力资本的载体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则其原来的智力存量可能大幅贬值。

(3)人身依附性。物质资本在空间上与其所有者可以相对分离,它可以由某个人所有,也可以归属某个集体所有、共同分割其所有权。智力资本所有权总是与其载体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其使用权却可归他人使用,但必须获取报酬且应分享企业的剩余。智力资本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将成为高技术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主要方式,是会计核算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4)稀缺性。智力资本所有者的思维活动可分为潜意识、一般意识和超意识三个层面,潜意识和超意识这两个层面的活动过程往往是孤立和不连续的,具有超常性、罕见性和不可模仿性。

二、智力资本的确认与计量

智力资本的确认是依据高技术企业的初始产权安排,辨认智力资本能否、怎样进入核算系统以及如何反映智力资本价值的过程。高技术企业离开了核心的智力资本,如离开了掌握专门技术的专家或企业家人才,就无法运转。同时,在高技术企业,科技开发、知识创新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面临的行业风险和风险分散带来的收益空间都很大。因此,分成合约是高技术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与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颇具代表性的初始产权安排形式,是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确认的产权基础。

由于智力资本的非实体性和无形性,使得它难以适用以经济交易的实现为基础来进行核算与报告。因为有一部分智力资本在没有任何经济交易发生的情况下也会发生价值的变化,例如经营者因为未能及时更新知识这一非经济交易行为将会导致智力资本价值的降低;同时智力资本创造未来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价值不易准确地计量,因而仅靠传统会计所使用的单一的货币计量方法是难以恰当地计量其真实价值的。

目前智力资本计量方法的研究主要分为以投入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和以产出价值为基础的计量方式两类,具体有智力增值系数法、直接评估法、托宾q值法、斯堪的亚“导航器”模型、经济价值法、内部竞标法等。徐程兴(2004)提出了企业智力资本财务价值的计量模型:期望收益现值法。它是以智力资本的产出价值为计量基础,同时考虑智力资本的配置状态与经济寿命期等因素。“[1]

考虑到智力资源作为资产性质的特殊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比其他资产形式更具必要性。谢诗芬(2001)详细论述了现值会计计量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2]余绪缨(2004)提出,智力资本的计量方法要实施以下变革:(1)摆脱财务会计资产计价模式的束缚,从计量投入转变为计量产出。(2)超越财务会计账册,引进市场评价机制。

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的总价值,可以市场评估所得到的企业整体价值为基础进行计量。并进一步提出“脑力资本化”计量方法,即在有完备的金融市场的条件下,通过企业公开发行的股票价值的市场评估,来确认企业“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的价值。[3]

由于智力资本具有非实体性、无形性和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价值采用非货币性计量可能更具可行性。但是,采用非货币性手段来计量,既不能被目前会计界所接受,又不能使计量的信息进入财务会计系统。可行的方法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手段,以非货币计量作为辅助手段。

三、智力资本的记录

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的增减变化可以通过“智力资产”、“智力资本”这两个专用总分类账户加以记录。另外在“资本公积”总分类账户下增设“智力资本溢价”和“智力资本重估增值”两个明细分类账户。[4]

(一)初始记录

智力资本核算的前提是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所有者之一,分享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当智力资本所有者初始进入一个企业时,应根据双方所确认的价值,一方面增加企业的智力资产,另一方面增加企业的智力资本(属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会计处理为:借记“智力资产”账户,贷记“智力资本”账户,贷记“资本公积——智力资本溢价”账户。

(二)价值变化

智力资产的价值不像实体资产价值一样,随着资产的使用发生有形和无形损耗而逐步减少,知识的使用并不遵循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由于智力资产价值具有易波动性的特点,所以对于智力资产价值的变化,企业应定期重新评估,并及时调整,其增减额在考虑了智力资本的增减额后,差额作为资本公积。定期评估时,根据智力资产评估增值额及按协议应追加的智力资本价值入账。会计处理为:借记“智力资产”账户,贷记“智力资本”账户,贷记“资本公积——智力资本重估增值”账户。

(三)退出企业

智力资本退出企业时,根据退出的智力资产和相应的智力资本的价值,分别借记“智力资本”账户,贷记“智力资产”账户,差额借记或贷记“资本公积”账户。

为了激励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合理反映其盈利情况,梁莱歆、官小春(2004)建议增设“智力资本收入”、“智力资本成本”、“智力资本税金及附加”、“智力资本费用”及“智力资本利润”等账户,具体核算智力资本实现利润的状况。[5]通过计算智力资本贡献率、设置明细账户等方法,确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等账户中“智力资本”应分摊的金额,进而计算出“智力资本利润”,即智力资本利润=智力资本收入-智力资本成本-智力资本税金及附加-智力资本费用。

四、智力资本的报告

针对高技术企业而言,智力资本是其核心竞争力与价值增值的源泉,它在企业资本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应采用货币度量来传递信息。同时,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信息的用户除内部管理当局外,还有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等利益相关者。所以,从服务于所有内外信息用户的决策需要出发,智力资本的基本信息必须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揭示。现阶段智力资本信息可通过现行财务报表、智力资本辅助报表及其附注等报告方式进行披露。

(一)智力资本信息在现行财务报表中的揭示

智力资本的基本信息一般能够用货币单位准确地计量,应列在传统报表内相对独立地披露。可以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类单独设立“智力资产”项目,同时在所有者权益下的“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项目中分别单列“智力资本”项目(主要考虑注册资本与出资比例等因素确定)。由于智力资产的特殊产权性质,既不能将其列为流动资产或流动性较强的资产,也不能完全参照流动性来确定它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位置。另外,智力资产是高技术企业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资产形式,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和现金流入,这与长期待摊费用不同。因此,可将智力资产列于现有的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两个项目之间。

高技术企业是智力资本所有者和财务资本所有者共同签订的市场合约,其所有权应由智力资本所有者和财务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为了充分调动智力资本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理应让其参与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配。智力资本所实现的利润,在现行利润表的基础上,通过上述设置的“智力资本收入”等账户提供的数据,在“主营业务收入”等项目下增设“其中数”,进而计算出“智力资本利润”。在利润分配表中“可供投资者分配的利润”项目下增设“其中:对智力资本的分配”项目,以反映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的投资收益大小。

(二)智力资本信息的辅助揭示方式

在现行财务报表披露智力资本基本信息的同时,在综合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与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单独设置“智力资本辅助报表”,专门反映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的投入、开发、利用、管理等状况。在智力资本辅助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应以定量信息为主,定性信息为辅。定量信息应采用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的形式,如实反映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的存量和流量状况。

反映智力资本的存量指标有:新产品投产率、技术水平指数、引进技术成功率、信息技术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拥有的专利数量、大学专科学历以上的员工所占比重、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研发人员所占比重、顾客投诉率、政企关系指数(获得政府支持项目数/总项目数×100%)、研究合作关系指数(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所合作项目数/总项目数×100%)等。

反映智力资本的流量指标有:创新活动总投入、R&D投入强度、R&I)设备净值、正在开发的新产品数、新产品销售率、电子商务销售额占销售总额比重、专业技术人员增减数、AD/AA指数(行政管理花费/管理资产×100%)、IS/AD指数(信息技术花费/行政管理花费×100%)、员工满意度、专业人员流失率、访问企业的顾客数量、顾客满意度、销售渠道投资率、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等。

在“智力资本辅助报表”附注部分,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详细披露智力资本的配置状况、智力资本与企业战略的适应程度、企业信息化程度、企业创新战略、企业经营理念、专业技术人员基本素质、经营者基本素质等信息。

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的报告还应当提供智力资本未来的预测性信息,提供智力资本的需求、结构变动、供给和使用效率等预测信息,从而把握智力资本的变动趋势。

在新经济时代,人们对企业核心资源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从财务资本积累为核心转向智力资本积累为核心,利用智力资本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正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这也给高技术企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挑战。由于智力资本的特殊性,因此要突破传统企业的会计核算模式来披露高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管理和利益相关者决策所需的智力资本信息,就需要会计理论界和实务工作者进一步加强研究,以满足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程兴。企业智力资本财务价值计量模型探究[J].科学学研究,2004,(2):82-87.

[2]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余绪缨。智力资产与智力资本会计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学家,2004,(4):86-91

资本论论文范文6

《资本论》前三卷缩译后,配上彩图重新出版,取得了相当不错的销售成绩。本周在北京几大书店,都登上了销售排行榜数一数二的位置。

初版于1867年的一部名著在140年后继续热销,表面上的原因是,《资本论》缩译彩图本行文浅显易懂,并且配有《资本论》主要思想在当代新发展的图示说明,符合当代人的阅读口味;而另一个更深刻的原因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劳动者,探讨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关系也是人们心目中“永恒的主题”。

《资本论》通过阐释劳动力要素在创造当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来捍卫劳动者的应得利益。这一思想如其作者卡尔・马克思所愿,不仅解释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世界。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相比,欧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之外,有两点是最值得注意的:一是劳动者可以通过非暴力博弈机制争取权利。资本家是经济上的强势群体,劳动者是经济上的困难群体,但在政治地位上,法律却赋予劳工组建工会的权利,保障了工会与资本博弈谈判的权利。在马克思的故乡,欧共体各国普遍实行共同决定制度。法律规定企业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进入董事会,否则属于违法行为。德国企业由监事会领导,德国公司法规定,监事会中工人代表应占三分之一。

第二个重大变化是,现代国家普遍介入公民收入分配,建立起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公平因素成为制订分配政策的重要目标。以国家财政形式集中起来的这一部分国民财富中,大约有60%用于贫困救济、免费医疗、失业补贴、养老金发放、教育等社会福利开支。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费用中,来自财政收入再分配的比重越来越大。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和公共医疗体系,以及各种各样的民间慈善组织,使各阶层公民无生存之忧,贫困已由原来的生存贫困变成了相对贫困。

没有马克思的思想,世界不会像今天这样公正,也不会像今天这样繁荣。出于这些理由,美国《时代》周刊将马克思评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思想家”。《资本论》的热销证明,马克思的影响还将在新的世纪继续下去,在普遍公正到来之前,重申劳动要素的重要性,捍卫劳动者分享繁荣成果的权利,是一个不能终结的任务。

马克思早就发现,利益关系远远比意识形态更敏感,也更难改变。他在《资本论》原版序中写道:“在今天,与批评既有的财产关系相比,无神论变成了一种很轻的罪。”“英国高教会派可以饶恕对它三十九个信条中的三十八个展开攻击,却不会允许你攻击它关于现金收入的那三十九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