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节手抄报素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节手抄报素材范文1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借助想象,孩子们可以抵达任何他们渴望和向往的世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习作要写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想象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拓展孩子们的形象思维空间,提高其阅读、习作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因此,老师要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奇妙的世界里自由地翱翔。
一、操作实践,丰富生活内涵
小学生年纪小,缺乏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若要丰富他们的想象材料,除了进行课内外阅读之外,还要进行操作实践,如布置他们在课外做小制作,进行小实验,出手抄报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想一想,在开阔视野、直接观察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更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
小制作、小实验要经过构思,准备材料,动手制作等过程。其间,学生要了解材料的性能,学会使用一些工具,甚至还要经历多次失败的考验。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还要进行一些记录,过后写成说明文或小品文。如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后,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结合丰富大胆的想象,写出《有趣的小魔棒》、《我可爱的风筝》、《小鸡蛋――大力神》等作文,内容丰富有趣,想象奇特美妙。而出手抄报,则要经过查找资料、编写文章、设计版面、画插图、抄写等过程,这是一项既艰苦又有趣,既能扩展知识面又能培养多种能力的创造性劳动,如果教师组织得当,指导有方,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十分有益。如本学期我校学生以教师节为主题的“送给老师的礼物”和以国庆节为主题的“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的两期手抄报,内容丰富,版面设计新颖,闪烁着学生丰富的想象与智慧的光芒。
二、动画世界,提供想象蓝本
孩子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听神话和童话故事。因为在这些故事里面,有很多情节是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而又恰好是孩子们心中的梦想。很多老师和家长一味地压制孩子的兴趣,反对孩子把时间花费在课本学习以外。事实上,在这些看起来荒诞的故事里面,有很多是在循规蹈矩的现实生活和成人世界中所不能看到的美好、丰富的创造火花。孩子们勇于冲破常规,创造性地想象出现实生活和成人世界中没有的东西。因此,老师和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们看一些内容健康、想象奇特的动画片,如《蓝猫淘气三千问》、《猫和老鼠》、《西游记》等。有时教师和家长还要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一起讨论动画内容,共同分享他们奇妙的想象世界。这对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形成科幻意识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命题创新,提高思维能力
“题好文半”,好的作文题目,学生一见就会心情激动,思维活跃,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如鉴赏、评价类的命题《我喜欢这样的(同学、老师、父母……)》《他这样做……》等,写这类作文,让学生敞开心扉、倾吐心声,不但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真正做到我笔写我心,说想说的话,抒欲抒的情。联想类的《从……所想到的》《……的启示》《……的联想》等,启发想象类的《未来的……》《假如我是……》等,童话类的《五个手指的争论》《刺猬小姐烫头发》《玩具王国的竞选》等,科幻类的《没有月亮的那一天》《外星朋友到我家》《我坐“神舟八号”上太空》等,这些题目趣味性强,想象空间大,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促使他们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四、加强练笔,保护自由天性
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双翅,还应特别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想象练笔活动。
想象练笔方式多种多样,扩写、仿写、改写、续写、学写童话和科幻故事都是大家所熟悉的练笔形式,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此外,看图片写故事,听音乐编故事等,也都是培养想象力的好方式。如教《诚实的孩子》后,为学生设计为童年的列宁给姑妈写信的练习;教《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后,让学生给小女孩和凡卡写信,邀请他们到自己家做客,或写读后感与他们比童年,等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真挚的感情,还开拓了学生驰骋想象的天地。
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掘生活中蕴藏的练笔小题材。本学期我和学生们学习了童话《木偶奇遇记》,课后引导学生们观察,看看学校里是否有什么东西也像匹诺曹一样有历险记,从而展开想象,学写童话故事。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经过观察、交流、讨论,引发一系列疑问:学校的失物招领箱子里装满了衣物,它们是从哪里来的?谁是它们的小主人呢?它们是怎么来到这个箱子里的?它们有什么奇遇记吗?这些疑问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写作的兴趣。学生们写出了想象奇特、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还称这是一次最开心的习作练习。
孩子的天性是自由的,作文教学应该成为保护和发展孩子天性的自由王国,让孩子用自己的声音说话,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不拘形式、自由地写作。教师要避免用成人的思维模式限制孩子们,要努力创造时间和空间,保证他们自由作文的权力。只有这样,孩子们才有可能写出充满童真、童趣的作文。
教师节手抄报素材范文2
关键词:实践活动 聋生 作文能力 综合应用 情境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4-0254-01
作文能力是聋生认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用文字正确表达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是聋生生活、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是《聋校新课程设置方案》中培养聋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需要。由于聋生的生理缺陷导致了他们口语能力低下,普遍作文能力水平较低,不少聋生到了九年级毕业可能连一句通顺的话也写不出来,更谈不上灵活自如地表情达意了。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为聋生创造无限的作文时空,让聋生的习作过程更接近生活,充满情趣。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1.开展与语文学科相关的实践活动,强化聋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1.1阅读整理训练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高度地概括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具体地说,读书与写作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读书好比“输入信息”,写作犹如“输出信息”,在“输入”与“输出”的互动中,学生的读写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读写结合是让学生写作的源头之水永不枯竭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聋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设计不同的读书卡,开展不同的读书训练,如读报刊训练、读民间故事训练、读名人传记训练、读科普读物训练、读优秀文学作品训练等;组织多种形式的读书成果展示,如读书卡展示、读书汇报会、读书征文评比等;组织聋生搜集名言警句、民间故事、对联、给成语分类等。
1.2创设情境训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游戏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他们玩起来百玩不厌,乐此不疲。文体活动,情境短剧,电脑多媒体游戏,自创游戏……都是作文实践活动的好方法。如:学生中吵、打架等事情时有发生。我便请几位聋生以班中真事为蓝本,排练小短剧《如此学生》,大家看后,以小组为单位加以评说,在此基础上组建“小小法庭 ”审理案情。实践证明,学生对玩的过程最有兴趣,思维最容易插上思想的翅膀,表达起来也最顺畅,何乐而不为呢?只要在游戏中研究、引导,把玩与学习联系其来,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玩中写,习作便会有血有肉
1.3综合应用训练
结合重大节日和平时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适时组织聋生开展作文实践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作文、学习作文。如编辑手抄报及班级优秀作文选;教师节、三八节给老师、妈妈写感谢信;给地震灾区的小朋友、抗震救灾的写慰问信;给贫困聋生写捐款倡议书等等。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聋生的生活视野,增强聋生的生活体验,丰富聋生的生活素材,培养聋生良好的作文个性
2.1观察欣赏训练
春天,引领他们走进果园,观赏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脚踏酥软的泥土,吮吸清新的空气,感受春天盎然的生机;夏天,引领他们走进荷塘,观察碧绿的荷叶、洁白的荷花,手捧清凉的池水,头顶火辣的骄阳,感受夏天的热情奔放;秋天,引领他们走进田野,观察饱满的大豆、火红的高粱,品尝甘甜的果实,分享丰收的喜悦,感受秋天的累累硕果;冬天,引领他们走进树林,观察挺拔的水杉、苍翠的松柏,捡起枯黄的落叶,抚摸粗壮的树干,感受冬天无情的意蕴。他们亲近自然,置身于诗情画意中,自然触动聋生的笔端。
2.2体验劳动的苦甜
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让聋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如,有一位同学在《喂小鸭》的一文中写道:“……当我捧起饭碗时,我突然想起来:小鸭还没吃晚饭呢!它这时一定像我一样,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呢!这小鸭可是我一手养大的呀,从来没有挨饿过,要是今天饿坏了咋办?想到这儿,我就放下饭碗……”
试想,没有这份深刻的体验,哪有这么“饱满”的语言呢!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活动,为聋生体验社会生活提供广阔的空间,也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源头活水”。作文源于生活,聋生只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而发,而且写出的作文才真正富有真情实感。
二、突出强化语文实践活动的意义
1.突出习作空间的开放性,变内容统一为内容多样
传统的作文教学将空间固定在学校内、教室里,生活单调,内容贫乏,造成了聋生作文“千人一面”。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让聋生步入自然,深入社会,走向生活。为聋生的自由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聋生的作文内容也由此变得多姿多彩。
2.突出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变生编硬造为自然吐露
语文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使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得到应有的体现。也让聋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生活、活动作为作文的大课堂,他们在这美好的世界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自然而真实地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
3.突出聋生的体验性,从单纯作文走向做、学、悟、写合一
长期以来都是教师讲作文常识、作文技巧,然后聋生奉命作文、应试作文、为文而文,为此,聋生写来无“米”,教师批来无味。而在语文综合实践中学习写作,它让聋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写,真正体现了以生活促作文的教学理念。
4.突出学科间的整合性,变学科性为综合性
这里的综合性指的是以语文学科为基点,着眼于超越语文学科的界限,融合不同学科内容,并让其成为写作素材,体现了大语文观、大作文观的理念。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灌输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聋生的生活,加强了聋生的体验,开阔了聋生写作的视野,为聋生写好作文打下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朴永馨 《特殊教育学》 福州 福建出版社 1995年
[2]方俊明 《当代特殊教育导论》 西安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教师节手抄报素材范文3
在校本课程资源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包括的范围是最广泛的。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有语文,处处有语文。学校特色、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那么,高中学校该怎样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
一、立足本地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本地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家乡自然和人文的观察了解活动充满着情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使他们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美感经验。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大有可为的。
本文作者所在的林甸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县内有静态储量达1810亿立方米的特大型地热资源。林甸县依托地热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在着力建设“国际温泉名城”。在温泉城建设的带动下,林甸县形成了以丰富的人文知识、高雅的人文精神为主体的一系列人文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丰富的表象。在实际教学中,作者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在课程中有意地融入温泉文化等本土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温泉城内涵,使他们关注家乡的变化,激发并日益增强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牢固树立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坚定志向,进而养精神,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比如,作者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本校参与编写的县域温泉城教材《求索中的林甸》的基础上,进入林甸县人民政府官网,详细了解林甸县地热温泉的发现、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围绕其所出现的一系列发展变化,让他们充分领略家乡的优美景致,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理解建设温泉之城的战略意义和长远目标,从内心深处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由此,作者借助县域资源这一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了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语文营养,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依托本校优势,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语文营养,都是一部活的课本。因此,巧用本校资源,让学校历史、学校文化、学校生活都成为课程资源。只要教师能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本校的特色资源,就一定能丰富学生的视野,给语文课带来丰富多彩的素材。
作者所在的林甸一中,建校历史长达60余年,有着悠久的办学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林甸地域文化和林甸独特精神的特殊载体。在教学中,作者巧妙利用本校的历史现状,实现了校本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作者指导学生到林甸一中图书馆、档案室,查找林甸一中的历史档案资料,翻阅《母校,在霞光中飞翔》等资料图书,搜集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照片,借鉴《晴空一鹤排云上》《飞翔,奋起鸿鹄九天的翅膀》《金秋盛典——庆祝林甸一中建校五十五周年纪实》等专题片,认真研读本校开发的校本教材《高中生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使学生全面、真切、清晰、直观地了解母校辉煌的历史、可喜的现实和光辉的未来,准确把握母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受到一次深刻的校园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林甸一中的情愫,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养成了能力,从而实现了有效的语文教育。
三、结合各项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效提高语文效率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应将学生的课程资源角色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视野中来,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是一种资源。
教师节手抄报素材范文4
关于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一直是国内语文界关注的重点,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有对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有对学生写作心理的研究,但纵观这些研究,或侧重于作文教学宏观规律的探索,或侧重于某一单项能力的培养,少有对学生个体写作状态和个性作文发展的关注。同时,缺乏对学生作文能力成长过程的整体把握,缺乏关注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对作文能力提高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同一学段的学生写作能力的阶段不平衡性也有所忽略。
从作文教学实际来看,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剥离,与学生作文成长的实际相脱节。尽管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写作训练要求,但那样的训练要求似乎只是重视与每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相对应,而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写作的主体——学生。何况,其中有些训练还只是片段训练,从训练次数上来说,每学期也只有六次。从学生作文成长的规律看,写作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赖于丰富的作文实践,在适度的巩固强化中循序渐进地提升。笔者以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第一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分别是“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从生活中找‘米’”、“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简单地说明小制作”、“想象”;第二学期的六次训练要求是“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记事写人线索清楚”、“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抓住特点介绍动物”、“写消息”、“自由作文”。如果不认真钻研教材,不认真研究学生,只是不顾实际地照搬照用,一是有支离破碎之感,且有浅尝辄止的嫌疑,二是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初中作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个体写作状况出发,认真梳理本学段作文训练目标,科学整合教材资源,根据初中生作文成长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概念分析
随着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思维水平、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有效的作文指导与训练,其写作能力会表现出进一步巩固、强化、拓展、提升的阶段性和规律性过程。这种写作能力的链接和上升,我们称之为学生作文能力的周期性成长。
以初中生为例,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由幼稚渐趋成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各个方面(比如对一种文体或一种表达方式的把握)也有一个由低到高的渐进提升的过程。这个阶段,学生作文成长周期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同学生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作文成长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二是顺序性,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群体,作文成长过程都是缓慢的渐进的,与学生的阅读与阅历表现出惊人的契合。三是螺旋性,我们把学生的作文能力从某个低点上升某个相对的高点视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周期,无论是某个周期内能力的成长,还是不同周期的能力链接,始终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四是迁移性,不同的作文能力之间具有迁移性,不同周期的作文能力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五是整体性,学生作文成长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知识水平、阅读能力、写作技巧、情感态度等整体提高的过程。
笔者认为,在研究初中生作文成长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既重视方法的研究,也重视对“人”的研究,作文成长周期不以学段、年级或年龄作为划分依据,而以学生写作能力为主要标准。二是关注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针对学生的兴趣需要、生活特点、年龄特征,培养良好的写作心理。三是关注学生作文基础,注意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四是关注学生的作文兴趣与习惯,通过立体的个性化的写作训练与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三、基于“初中生作文成长周期”的教学策略
(一)梳理教学重点,精练训练目标
1.抓好一条经线——以记叙文为主的写作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写作是这样描述的:“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不难看出,记叙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从各地中考命题情况来说,记叙文占了极大的比重。因此,在七至九年级,要把记叙文的训练作为一条主线。七年级侧重训练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要求从生活中选择材料,能将一件事情记叙清楚,能通过详略得当的几件事写人。八年级侧重训练写生动的记叙文,能写好细节,有一定感悟。九年级侧重训练写厚重的记叙文,能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能写出人物、事情的厚度,有较为深刻的思考,文章主题深刻。而对于说明文可以在七年级学习了说明文单元后,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说明文;八年级学习了生动说明后,指导学生写生动的说明文。九年级上学期可以指导学生写简单的议论文。
进一步细化训练目标和过程。比如训练写叙事的记叙文,可以从有条理地写清楚一件事情,到有详有略地写一件事情,还可根据选材,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训练。再如训练写人的记叙文,可以指导学生由写亲人开始,再到写身边的人,如老师、同学等,再到平写平时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人,如食堂工人、清洁工、交警……这样系统有序地分类推进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
2.抓好两条纬线——单元(主题)写作和专题训练
在明晰七到九年级的写作训练方案后,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将阅读教学、文体训练、单元(主题)写作、专题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在运用教材中单元写作材料时可以打乱它原有的顺序为我所用,有计划形成某一类作文的系列训练。
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作文技法的专题训练,教师在新接班时,应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专题调查,了解学生作文的优缺点,根据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合理归类,整体构思和分类设计作文专题训练的方案;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制定相宜的阅读和作文提升计划。如可分步骤进行审题训练、谋篇训练、描写训练、详略训练、升华训练等;从描写角度来看还可进行人物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专题训练。
3.写好两类小文章——片段练习与应用文写作
片段训练内容广泛、反馈迅速、操作灵活,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初一起始年级,学生练习写人的记叙文时,不妨辅之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为专题的片断训练。到了初三再回归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时,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导学生以侧面描写、气氛渲染、场景烘托为专题的片段训练。为了训练学生观察和描写的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既要有较为详细的计划和相应的训练步骤,又要善于抓住生活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春燕夏蝉、秋雁冬雀;晨雾暮霭、风雨雷电;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
应用文写作被不少老师忽略,这主要是因为中考很少考到,即使训练也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不利的。应用文的训练,教者要做到心中有“谱”,灵活安排。比如班委会要开展活动,布置学生拟一则通知;班级开展爱心捐助,要求学生写一份倡议书;哪位同学遗失了物品,起草一则寻物启事,等等。
(二)拓宽训练途径,重视作文实践
1.自由作文
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最少的限制,最大的自由,让学生有真正的表达自我的机会。写作内容不作要求,大到国家大事,小到路边新闻,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视剧,碰到一个陌生人,想起过去的事,幻想未来的情况,只要是有感而发,都可以写;文体不设限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作文批改方式上也给予学生自由,可采取老师批阅、组内互评、交换修改、流改、集体修改等方法,同时,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回味。这种自由作文,体现人性回归,学生不把写作看成是高不可攀,而是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就必然能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2.情境作文
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增强情感体验,激发写作欲望。作文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多向思维、多角度思维的契机,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设置了一个启迪心智的温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完善了情境作文教学法,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并从古典文学理论“意境说”中汲取营养,逐步探索出一条“创设(情境)——体验——想象——描绘(情境)”的情境作文教学的路子,不少老师运用情境作文教学法进行公开教学获得一致好评,情境作文已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作文教学方法。
3.对话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教师为阅读对象,阅读对象的单一、无变化,使学生作文流失了生命营养和人文价值。“对话作文”是以平等对话的理念为基础,关注学生作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从作文功能入手,激发学生表达的需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我们利用“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要求学生与父母与老师与同学与朋友进行作文对话,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父母、老师、同学、朋友阅读作文后及时作出回应。这样的作文因为有了明确的阅读和交流对象,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大大提高,作文往往能发挥出较高水平。
4.达标作文
为了改变作文教学费时多、周期长、反馈慢、收效少的现状,我们提出达标作文的教学策略。它以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要求为综合目标,以面向全体、关注差异、循序渐进为基本原则,以控制作文的单位时间、缩短作文周期、增加作文训练次数、当堂训练、当堂反馈为主要手段,努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达标作文教学的基本程序分为五步,即:设标——达标——反馈——评价——矫正。这种“短、平、快”的策略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