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唐杜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赤壁唐杜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赤壁唐杜牧范文1

【关键词】 忧国忧民;抒致;翻案

杜牧与李商隐的咏史诗在内容方面有描写帝王政治兴衰的,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借古人古事抒发个人情志的,表现其见解的;但不同的是杜牧的咏史诗还有为历史假设翻案的,而这部分李商隐的咏史诗则表现的不明显;下面先从这三个方面对李商隐与杜牧的咏史诗作一下比较分析。

一、描写帝王政治兴衰的,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由于晚唐积弱不振,内忧外患,皇帝奢侈荒,不思振作,国家日益衰落。李商隐与杜牧的大量诗文,特别是咏史诗大都是有感而发的,以咏史的笔法对当政者加以讽喻,盼在位者能有所警惕、借鉴。例如杜牧的《过勤政楼》: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诗前两句写千秋节、承露囊都成了千秋话柄,既是紧扣“勤政楼”,又表现出强烈的谴责之意。时过境迁,如今的千秋节只剩下了一个空名、一个谈资。当时的开元盛世,也如同这楼、这节、这囊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后两句紧扣“过”字,写经过楼前所看到的衰败景象,那些一贯长在阴暗潮湿之处的紫苔,如今可是无拘无束地四处蔓延滋生,趁着下雨的时候偷偷爬满了大门上曾经金碧辉煌的金铺,其凋零、破败的凄凉景象可想而知了?

又如李商隐的《南朝》:

地险悠悠天险长,金陵王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

诗题为“南朝”,故所讽刺的对象当然不止梁元帝一人,而应该是列举梁朝之事以概南朝。南朝的长江天险可与北方抗衡;“徐妃半面妆”,原意仅是反映皇帝和妃子之间的不和,作者将其与“分天下”相联系,对“南朝”自恃天险,不图进取的小朝廷进行尖刻的讽刺,使得南朝皇帝所夸耀的地理优势和王气都失去了意义,犹如釜底抽薪,令人顿觉南朝的空虚和无力,通过古今对比,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感情。

二、借前人前事抒发个人情志的,表现其见解的

借前时人物喻自己的才能抱负和追求,此类诗虽与国家兴亡无关,却能表现出诗人独特的见解和情怀。例如杜牧的《题木兰庙》一诗: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诗人歌颂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木兰“弯弓征战作男儿”替父从军的故事,抒发自己对国家兴亡担忧的豪情壮志。

又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即贾谊,29岁就被汉文帝任为博士,后被贬逐长沙。借贾谊被贬逐长沙一事来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早已是诗人作家笔下的熟套,而李商隐却从文帝“宣室”夜召贾生这一被封建文人艳羡的君臣遇合盛事的背后,独具慧眼的看出了杰出人才被视同巫祝,不能发挥治国安民之才的不幸,而这正是本诗构思巧妙立意深刻之处。

诗开头写汉文帝求贤若渴,即“求”且“访”使汉文帝谦恭的神情宛然若见,“贾生才调更无伦”是对贾谊才情和风度的称赞,暗写汉文帝对贾生的推服赞叹,“夜半虚前席”承接前文,是夜召的,而诗人李商隐却将自己的感慨系之于“可怜”二字之上,隐含着冷隽的嘲讽,表明这“夜半虚前席”的可叹、可惜和徒劳无益,它使得句意中对汉文帝的赞扬转为喟叹,由歌颂转为讽刺,也为末句这一全篇的警策之句预留了空间。

诗的末句点明了“可怜”的原因是“不问苍生问鬼神”,帝王郑重其事的虚心征询,真心地推重叹服,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而只是为了请教荒唐的鬼神之事。贾谊怀经邦济世之才,却被君王视同巫祝,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怀才不遇,其不幸更有甚于此前的迁谪长沙。

三、为有关历史翻案

咏史诗鉴古论今,要求作者情理兼容,杜牧的独特点在于他对历史事件的翻案,开创了新格局。如著名的《赤壁》和《题乌江亭》二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般人都是在坚信已经发生的历史阐释理由,诗人没有正面说赤壁之战的结局而是突发奇想,作出推断:假使东风不给周郎提供方便的话,战争胜负的双方就要变换了,历史就改写了!这样就生动地刻画了曹操胜利后的骄姿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并与上句“周郎”相辉映,情致盎然。就为历史翻案这方面,李商隐的咏史诗则不及杜牧,李商隐的诗仅体现出的是作者对历史事件所拥有的自己清醒而独特的认识,例如《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霄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次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是一首咏史名篇,他的每一联均包含着鲜明的对照,“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了唐玄宗派方士在海外仙境为杨贵妃招魂的传说,引出了杨贵妃与唐玄宗“愿世世为夫妇”的密约,身为夫妇之事渺茫未卜,极为残酷的是贵妃已死,此生的夫妇关系已经实实在在地结束了,这是将他生渺茫未卜的愿望与此生残酷的现实作比较,彻底打破了来世还结同心的幻梦。唐人咏马嵬诗多把罪责归于杨贵妃,对唐明皇多有回护,宣扬女色误国论,而本诗则鲜明地表露了诗人对唐玄宗沉迷不悟、自取其祸的讽慨,也体现出作者对历史事件有自己清醒独特的认识。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李商隐的咏史诗在描写帝王政治兴衰和借前人抒发个人情志方面似乎比杜牧的咏史诗要略胜一筹,在李商隐的《贾生》中同样可以看到,此诗透漏出的是李商隐不以个人的荣辱得失而以是否有利于社稷苍生来衡量遇合的超卓胸襟。

李商隐的诗歌意境婉约,但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却能看到他的婉转情思和伤感情绪,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在内。生活富裕而快乐,童年时的记忆如同割不断的情思永远伴随人的左右,影响人的一生,童年的欢愉生活造就了杜牧的风流不羁,颇好宴游的性格,留下了“十年一觉扬州梦”的感叹,出身教养影响杜牧诗的是风流不羁、潇洒的神态,故有称杜牧为“风流才子”。因此,杜牧诗中的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抱还包含有明快优美的意境以及一种俊爽的风格。也许正是由于杜牧的放浪不羁,以及童年欢愉生活留在其心里的优越感,使得他在为历史翻案的诗文中则比李商隐更加大胆和不羁。总之,李商隐与杜牧的咏史诗在相媲美的同时又各有所长。

如果说李商隐的咏史诗的感伤哀怨,反映了唐亡以前士人中较普遍的低沉情绪;那么,杜牧诗中尚存的俊爽气概,则反映了唐亡前某些有志之士企图挽回国运的幻想和努力,在晚唐诗坛上留下了一道回光返照的理想光辉。总之,李商隐与杜牧的咏史诗之所以杰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咏史诗的思想内容内涵丰富,丰富了咏史诗的题材,是他们咏史诗的高卓之处,也使他们成为晚唐咏史诗的集大成者,在咏史诗的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邓丹,陈芝国著.李商隐诗赏读[M].线装书局出版社,2007.

[2] 赵银芳.谈杜牧咏史诗的艺术风格[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3.2007.

[3] 刘学锴.李商隐诗评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赤壁唐杜牧范文2

引用名家评语的过程,实际也是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课程资源整合,首先要考虑整合的目的,而且应是学在教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的需要;其次要考虑整合的时机,只有时机得当,资源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否则可能低效、无效甚至有所妨碍;再次要考虑整合的技巧,要讲究引入和利用资源的方式方法,实现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无缝”接合、自然融合并产生“共振”效应。当然,这一切还要以恰当合理的资源选择为基础。古诗文的名家评语,是前人鉴赏古诗文作品的经验结晶,是开启后人解读古诗文作者心扉的重要门径,因而也是古诗文鉴赏教学的重要资源。充分利用好古诗文名家评语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还应在“巧”字上做文章。

高中诗歌教学课例《先让他读懂再说》(见《中学语文教学》,2005.7)有两处引用名家评语,一是为解读虞世南《咏蝉》的真情并说明“品读意象见真情”,引用了《唐诗别裁》卷四中沈德潜的评语;二是为领会杜牧《赤壁》的真意并说明“不能用读史的眼光读诗词”,分别引用了《彦周诗话》和《历代诗话考索》中观点截然相反的评语。应该说,这两处引用对于印证执教者的“品读意象见真情”和“不能用读史的眼光读诗词”这两个观点有较好的作用,但若从鉴赏作品本身而言,都离“巧”字尚有一定的距离。最大的问题在于,李老师一开始就把结论性的名家评语给了学生,而又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回聚到对作品的解读、鉴赏上。这样做,容易让学生跳过了原初体验作品的过程,把学生的注意力、解读和鉴赏的中心从作品转移到了现有的名家评语上,使自觉、主动的鉴赏活动沦为被动、受制于人的行为,或仅以作品印证名家观点,或仅以名家观点推解作品,甚至可能只是解读、理解名家评语而已,使鉴赏缺乏个性和创造性,长此以往,将难以真正形成古诗词鉴赏能力,难以“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当然,也并非说在鉴赏作品之初不能把名家评语告诉学生,关键要看是妨碍还是促进了学生对作品的自觉、主动、深入的体验。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前就告诉学生这样三段名家评语:“唐人饯别之诗以亿计,独《阳关》擅名”(唐汝洵《唐诗解》),“信手拈来,乃为送别绝唱”(《唐诗选脉会通译林》),“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李东阳《麓堂诗话》)。略作解释后说:“这么一首短短的送别诗,却被众多名家奉为绝唱,原因何在?它到底表达出了怎样的别人难以表达的意思?我们不妨来细细品味、探究一番。”这样的引用和引导,既吊足了学生的学习胃口,又暗示了鉴赏的重点,实在不是一般的课堂导语能比。原因是,这里引用的三则评语虽也是结论性的,但主要是有关作品文学地位的评价,并没有对作品的内容或形式下直接、具体的结论;再加上执教者适时、适当的富有挑战性的点拨,把学生的注意力回聚到了对作品的解读和鉴赏。这样,不但不会妨碍反而强化了学生对原作的自觉、主动、深入体验的欲望。笔者在教学李密《陈情表》时曾引苏轼的评语“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作为开场白,然后设问:“今天我们也来读《祭十二郎文》,我们也会被感动得流泪吗?我们能体会到这个‘友’字的分量吗?我们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新体会吗?”同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可见,引用名家评语要看会给鉴赏主体(学生)带来怎样的实际效果,要区别对待不同的评语,要注意引用的时机,要通过引申、点拨、启发等方式建构与原作的联系、与鉴赏主体及其鉴赏活动的联系。李老师课例中第一处名家评语,若在引导学生把握蝉及与其相关的清露、疏桐等意象的特征之后用以启发理解蝉之寓意,或许效果会更好;第二处引用的名家评语,观点截然相反,若用它们来引发对杜牧《赤壁》的解读和鉴赏确实比较巧妙,可惜实际教学中仅停留于对两位名家的观点作孰是孰非的比较、判断上,而没有借此深入解读和鉴赏杜牧的《赤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引用名家评语,不仅可以在鉴赏作品之初借以引发鉴赏,更可以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借以拓展鉴赏的空间。曾经听一位老师教学生欣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位老师通过诵读、讨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中山村风光的美好、田园生活的情趣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体会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也体会到了朴实无华的语言特征,似乎可以就此结束教学了。但是,接着他问学生:“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朴实无华的语言好吗?”然后讲起《升庵诗话》里记载的一件事:孟集刻本中本诗最后一句脱漏了一字,“有拟补者,或作‘醉’,或作‘赏’,或作‘泛’,或作‘对’,皆不同,后得善本,是‘就’字,乃知其妙。”又引清人朱之荆语:“‘就’字百思不到,若用‘看’字,便无味矣。”然后设问:“这‘就’字妙在何处?味是何味?请大家对比着琢磨一番。”于是,教师将学生从宏观鉴赏的层面引向了微观鉴赏层面,课堂兴起了一个新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就”字的品味,学生体会到诗人对的“亦花亦酒”的充满情趣的感受,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发自内心的亲切情感;深入领会了朴实无华的诗歌语言的独特意蕴,感受到孟浩然诗歌“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质。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这位教师适时地引用名家评语并把它巧妙地整合入自己的教学。

赤壁唐杜牧范文3

摘要:唐诗宋词双峰并峙,横亘在中国文学史上,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惊叹折腰。有宋一代,词作为一种新型的诗歌形式,出现了一大批杰出而有富有张力的词人。音乐和文学的完美结合,感性和理性的天然交融,意境和内容的相得益彰,宋词摆脱“诗余”之说,最终确立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宋词繁荣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关键词:宋词;婉约;太祖三誓;市民生活

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宋元戏剧考序》中说到:“凡一代又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足以与唐诗比肩,堪称文学史上的“双壁”。从唐五代的“婉约香软”到打破“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的藩篱;从“柳永体”到“易安体”到“稼轩体”到“白石体”确实为一代之奇。作为一代之奇的宋词,为何如此繁荣,即使在清词出现了中兴,但仍令后世望尘莫及?

(一)太祖三誓与宋词

宋太祖作为一个杰出的帝王,以“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王朝,又以“杯酒释兵权”稳固了宋王朝的基业。太祖在御宇之初,曾立下三条誓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不得有违此誓。”简简单单的三条誓言,深深影响着两宋三百年多年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不难想象《水浒传》中,各种犯事者都喜欢到柴进家中避难,因为柴进是周世宗柴荣的嫡系;两宋党争极为激烈,但是大多数的文人士大夫仅仅只是贬谪,并未遭到人身的迫害,仍能够保全性命,不像明清时期的文字狱那么恐怖黑暗。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和“杯酒释兵权”致使宋王朝在建国之初就“兴文教,抑武事”。面对契丹和西夏及金的威胁,常常在战事上处于不利的地位,最终选择“弃财于夷狄”。两宋之际,理学作为儒家思想新的产物,在思想上处于统治的地位,儒家强调修齐治平和兼济天下,所以,战败赔款的阴影,增强了文人士大夫对国家民族的心里认同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报价卫国的爱国情怀深深印在了词人的心里。无论是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还是贺鬼头的“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无论是辛稼轩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吐万里如虎”,还是岳鹏举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无不彰显着爱国情调,高扬着爱国主义豪壮之音。尤其是南宋王朝,偏安一隅,面对着残山剩水,民族危机和耻辱感极为强烈。

两宋王朝是一个极为开明的王朝,处处充满着人文关怀。对于南唐南汉等国的降臣降将,并不是如以往的统治者一样,将屠刀指向他们,而是依旧给他们官职俸禄。宋代极为重视科举,革除以往科举的弊端,增强科举取士公平和公正性。同时科举取士的名额也明显增多,使得整个宋代人才辈出,特别是北宋王朝,是中国杰出人物最多的最为集中的时期。而且宋代的俸禄特别的高,即使是个闲职,仍然有很高的工资。所以“冗官”“冗费”的出现给了文人多闲暇的时间和经历从事文学创作,所以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仍有钱和时间在东坡上买地,于是字号“东坡居士”,仍能够“左牵黄,右擎苍”,仍能够与朋友们泛舟游于赤壁,写下前后赤壁赋。

教育的普及,从根本上提高了两宋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所以人们说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不仅反映了柳永词的流传广,而且可以看到两宋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对词的喜爱。在宋代帝王与士大夫都是一等一的文化家族,不像三国两晋南北朝,一等一的文化士族歧视帝王,导致帝王自卑。然而宋代,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文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身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们都喜欢创作,喜欢抒发真实情感。无论是晏殊词的珠圆玉润,还是波词的倾荡磊落,还是李清照词的神愁形瘦,还是辛弃疾词的慷慨激昂,都是文人们心底最真切的倾吐。

(二)市民阶层的崛起和城市生活的繁荣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柳永,在《望海潮》中写道:“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据说,当时的金主闻到此词,有挥鞭南下入侵之意,足见城市生活的繁华和市民阶层的欢快喜悦。

宋代城市生活的繁荣我们不仅从柳永的词作中可以看到,还可以从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一目了然。当时的首府东京和临安都是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而且市和坊的界限已经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整一个就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宋代的官员多是文化修养极高的文人士大夫,加上宋代优厚的俸禄,生活奢华,浅酌低唱,轻歌曼舞。词作为一种和乐的文学体裁,自然备受青睐。

市民生活的繁荣自然离不开一个古代特殊的群体——歌妓。杜牧曾经“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然而唐人与宋人不同,唐人好轻佻,宋人好理性,唐人对待歌妓更多的是玩弄,宋人对待歌妓则更多的是怜惜疼爱。所以,白居易让自己身边的歌妓去伺候元稹,杜牧让豆蔻少女苦等几年,而柳永虽经常出入青楼楚馆,只是将笔触伸向那些平民女子的内心世界,述说她们的苦闷与忧伤,苏轼在侍妾死后,寒蝉凄切,泪眼千行。柳永、秦观、周邦彦等都曾对歌妓挥洒墨汁,足见她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的宋词的发展。

(三)词自身发展的需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素共同促进,相辅相成的结果。词作为一代文学之奇,能够屹立在中国文学史册上,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和乐而唱的,词也不例外,最早的词作也是和乐而唱的。而且有词调词牌,句式长短不一,依据唱腔用字,讲究四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能言诗之不能言,但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词互补各领。

无论是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还是苏轼的“以诗为词”和辛弃疾的“以文为词”无非是体现诗词的分工与合流,然而就是这种合流就突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限,开拓了词境,扩大了词体的表现功能,使得词的“诗化”倾向更加地明显,词的美学功能和词格更加突出。所以刘熙载在《艺概·词概》中写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既可以表现个人的生活情趣,又可以展现广阔的社会图景;既可以怀古凭吊,又可以金戈铁马;既可以写黍离亡国之痛,又可以写宦海沉浮之寥落,总之社会的林林总总皆可以纳入词的视野。

唐人追求的是一种靡丽而富艳的审美,宋人则不同,追求的是一种理性,是一种不减唐人高处的雅俗共赏。雅俗共赏最完美的体现者是“奉旨填词柳三变”。“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不可谓不俗,“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不可谓不雅。在词的风格中还呈现出婉约和豪放的趋势,一般人认为豪放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婉约以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其实在宋代那些词作家中,大都是豪放中渗透着婉约,婉约中流露着豪放。(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马积高,黄均.中国古代文学史中[M].人民出版社,2009.

赤壁唐杜牧范文4

一、用名家朗诵引路

诗歌重在吟诵,而心不在焉应付差事地读只会糟蹋古典诗歌。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诵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可以选用名家的朗诵作品作为引路人。一首鲍国安朗诵的《蜀道难》令学生群情激奋,一个个跃跃欲试。尽管这首诗年代久远,但从诗句里依然能听得到诗人千百年前心跳的声音。比如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生结合注解已经感受到诗人的怀才不遇。此时播放名家的朗诵,并配以音乐,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涵咏诗句,让学生逐渐与诗人产生共鸣。

名家朗诵富有表现力,或铿锵有力或抑扬顿挫的语气易于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对于古典诗歌我们应让学生少齐读,多个体品读,浅吟低唱,细细涵咏。尤其是组织诗歌朗诵会,更易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教师应选好评委,定好打分细则,设立奖项,让学生真正过把朗诵的瘾。

二、体会诗中意境

当名家朗读和热身朗读打开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大门,接下来就是深入理解诗中情味了。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诗中动人的世界。在放幻灯片之前,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或情境,接下来再用图片印证。当学习林逋的《山园小梅》时,可以组织学生分两组,引导一组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中美丽的画面,同时让另一组用绘画的形式展示。之后,让两组交换自己的成果,交流心得,探讨诗歌里的意蕴和图片间的差距。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联想比以前更丰富了,最关键的是,古诗在他们心里焕发了生机,活了起来。

三、感悟诗歌意象

意象是解读诗歌的密码,感悟意象丰富的内涵,是学习诗歌的关键。古典诗歌常常借助景物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说诗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学习时必须静下心来在想象中还原彼时彼景,去感受诗人无我之境的超然或有我之境的浓烈。诗歌的代表意象有很多,但每一种都承载着比较固定的情感。诗歌的意象分以下几类:

1.自然意象

如月,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如杨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如猿,猿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郦道元的《三峡》中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人或事意象

如舟,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如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如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李白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语文教师对以上这些意象要深讲,并通过诗句加深理解,抓住了这些意象,诗歌的精髓就不难理解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走进诗歌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精髓。

四、带着理性走进诗的世界

懂得了诗歌的思维特点,接下来就是真正理解诗歌并产生情感共鸣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千古名篇,可以通过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用独立的思维去思考苏轼身上有哪些值得他们肯定或否定的地方,从而拓展学生思想和思维空间。先找一段合适的音乐做背景,让学生自由地朗读,然后就意象展开讨论,看哪些事是打开苏轼内心世界的密码,找到白发、大江、酒后,再以此为切入点,感受情感,结果学生很快就能把握词中的感情精髓――叹岁月易逝,功业难立。到了这里,再让学生回忆北宋和三国的历史,结合苏轼和周瑜的经历,梳理出苏轼内心慨叹的轨迹。如此循序渐进,学生很自然地读懂了苏轼,他们各抒己见,肯定了苏轼的才学,肯定了他建立功业的积极心态,但就词尾的慨叹提出了批评。这样学生就真正地走进了诗的世界。

五、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诗中乾坤

诗歌鉴赏主要分形象和主旨两大部分。

1.常见人物形象的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9)爱恨情长的形象。(10)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11)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12)爱民惜才的形象。

针对这些诗人形象,学生可以结合历史和诗人的经历,深入探讨诗人形象形成的因素,探讨诗人的得失,揭示时代的局限性,要有高度有思想,以独特的视角探索。

2.主旨

主旨大致也可以分以上几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诗歌主旨思想,少明确统一,多个体感悟。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生活的反映,也是他们思想、人格的写照,因此理解诗歌不能忽略其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但是也不能用时代和诗人的特征局限了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应该提倡学生用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只要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充分肯定。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迸发出强烈的探求精神和创造力。

赤壁唐杜牧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实践

一、活学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

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内在联系。例如,我们在讲解宋代文化史的时候,可以将历史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在两宋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逐步向长江流域转移。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俗也影响着南方人。在两宋之前,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主要以稻米为主,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迁,一些南方人也开始辅以面食为主食,人口的迁移不仅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生活习惯。现如今,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移也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变化足以证明这一点,各地小吃琳琅满目,我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使学生了解到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了解一些生活习惯也是历史的传承,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感悟到历史发展有许多的相似性,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升华学生的智慧。

二、趣味引导,创设问题情境

1.趣味引导,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我们在讲解新课时,要重视课程的导入环节,这是教学的关键,趣味引导,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在学习《人类的起源》一课时,可以采用趣味引导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于人类的起源,有许多神话故事,教师可以先从神话故事讲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中西文化中的神话故事进行对比,以此来引导学生的疑问。通过趣味引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当中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2.讲述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讲述历史故事,要在故事中画龙点睛、点到为止,目的是吸引学生的视线,关注教学重点和主要教学内容。例如,我们在讲述秦汉文化时,提到医圣和《伤寒杂病论》的时候,一些学生就会想到扁鹊或者华佗。由于三国演义等一些文学典故的影响,神医华佗和扁鹊在学生思想中的印象非常深刻。为了让学生记住医圣张仲景,我在课堂中引入了医圣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由于饺子是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主食,学生都想知道饺子的由来,这样主动学习意识被调动了起来。这种故事引导记忆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3.运用《百家讲坛》节目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讲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候,可以借助《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品三国》的一些内容,来分析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和孙权等历史人物,通过人物分析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可以通过电视剧《三国》来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以及对历史事件的了解,通过这些我们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分析两场战役的历史意义。教师还可以运用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掀起讨论的,历史故事与历史事件有机地整合,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利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形式传递历史信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多媒体具有灵活多变、信息量大的优势,生动的画面使书本中的历史人物更加形象化、趣味化,复杂的历史事件通过画面的展示,能够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记忆更加深刻。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强大的信息量,便于在讲解过程中进行大幅度的时间跨越,便于更好地归纳和总结。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能够更好地挖掘教材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初中历史教学,要提高知识性和趣味性,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让学生真正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提高教学质量,使初中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赤壁唐杜牧范文6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2、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4、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

7、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杜秋娘

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毛诗序》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10、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1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传》

1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13、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

14、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15、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朱淑真《生查子》

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7、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8、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

1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2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22、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

24、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涉江》

2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26、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

27、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28、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2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

3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3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

34、察己可以知人,察古可以知今。--《吕氏春秋》

3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

36、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3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3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4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4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王勃《滕王阁序》

4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4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45、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46、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语》

4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西山村》

4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9、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50、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战国策》

5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5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5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劝学》

5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56、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5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5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59、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6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6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6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瑟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6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

6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5、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抒怀》

6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6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6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69、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明·凌蒙初

7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7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7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7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杜牧

74、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

75、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76、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

77、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语》

7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8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8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83、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8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85、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

86、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

87、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水浒传》

8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89、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9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9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9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9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9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9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96、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

97、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丘迟

98、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9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

100、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

10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10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10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

10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0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10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07、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

108、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诗话》

109、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110、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11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11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113、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11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

11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116、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史记》

11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11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119、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

1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2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12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12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12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125、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2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2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128、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2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13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131、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

13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33、久旱逢甘雨(霖),他乡遇故知。

13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135、桔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

13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137、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书》

13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139、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140、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14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

1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43、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基

14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

145、着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关汉卿

14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

14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4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

149、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150、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5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5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15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15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

15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陆游

15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15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158、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15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160、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16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16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16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

16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16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66、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

16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68、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16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17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宋·苏麟

17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

17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

17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17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