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色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色文化范文1
来华传教士跨文化传教策略的现实意义
空间理论视阈下的美国华人文学
新穷人的消费狂欢与焦虑
“买办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
瞽矇与“成相”——说唱文学探源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新论
新世纪诗歌语言的整体考察与症候分析
中华古典诗词吟诵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解困皇明文治及明初文学境遇
唐诗学建设的一点回顾与思考
苏辙散文批评的审视及风格论说
八十年来的唐诗辑佚及其文学史意义
萧红香港居地及安葬地考辨
残酷:戏剧的现代性解析
生态诗歌写作的现状与问题
明清时期乡村演剧戏资体制初探
“中国通俗文学视野中的名著研究”笔谈
《清水里的刀子》的民间故事探源式分析
漫谈新世纪类型化小说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静水深流——陶诗达生下的忧生
女性文学审美日常化的合法性和局限性
网络文化生态平衡与网络传播伦理规范
浅析网络小说实体化原因、路径与影响
对《说文解字》中“晋”字源流的考辨
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浅析菲律宾史诗神话中洪水神话的人文特点
多元的诉求——中国古代海神信仰流变
多元的文化、开放的对话与活的文艺批评
卓然独秀南中国——论新世纪的广西文学
广西现当代作家的民族身份认同与主体建构
中国“影戏美学”视听形式的创制和埴固
白先勇小说创作与地方文化互动关系研究
浅析电视综艺节目群体主持形式的现状及发展
论《光明日报》记者唐湘岳的典型人物报道艺术
媒介融合时代报纸版面设计的演变与创新
网络人际传播与后现代公共领域建构
高校青年教师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动因分析
媒介融合时代古装宫廷剧创作的突围策略
商业语境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困境与出路
一曲冷调的哀歌——细读痖弦诗作《坤伶》
反思与进路:经学视野下两汉文学理论研究述评
对话聂震宁: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写作、出版和阅读
偏重与并行——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述评
关于大众传媒在人的现代化建设中的理性审视
论“神性写作”及其话语启示——以谭延桐诗歌为例
印刷、网络、大数据:国学研究与传播的技术三时代
红色文化范文2
【关键词】红色文化 动漫衍生品 开发策略
动漫衍生品是指将动漫中的原创角色形象,尤其是动漫明星角色,生产制造周边、衍生品或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动漫衍生品可以涉及到旅游、教育、食品、服装等众多行业,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玩具、服饰、工艺品、主题公园、主题餐饮等。动漫衍生产品可开发的品种多、销量大,成功营销的利润可谓一本万利。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狮子王》,投资4500万美元,但其动漫衍生品的收入到目前为止已经高达20亿美元。因此,动漫衍生品是动漫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动漫衍生品的合理开发是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1 国内动漫衍生品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动漫行业的迅速发展,许多投资商都看准了“动漫项目”这块大蛋糕。在动漫产业大环境之下,动漫产品销售火爆。在被称为“无烟工业”的动漫产业中,动漫衍生品市场占有重要份额。就目前国内动漫衍生品市场而言,基本上由美国、日本等动漫发达国家的的知名动漫企业的“洋品牌”所主导,而我国动漫产业的利润大部分来自外商支付的加工费。造成这种现状究其原因,国内存在着巨大的动漫销售市场,但国内品牌不能吸引消费者,受众大量消费“洋品牌”。
在中国动画史上也不乏精品作品的出现,例如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大闹天宫》、70年代末的《哪吒闹海》,国人在创作之初,只想着如何把动画片做好做到位,并没有考虑后期的衍生品的开发,没有将产业链完整建立,或者说并没有这样动漫产业开发的意识。对动画片来说,票房收入只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很重要的是衍生产品的开发。像《变形金刚》、《奥特曼》等都是动画周边产品开发很成功的例子。又如迪斯尼、梦工厂等成熟的动画企业一般运用模式为:制作人制作动画片,商销售,影视播放,企业购买动画产品形象并开发衍生产品,商家销售产品。在我国,这一产业链呈“断裂”状,制片人在制作动画片后除播放之外,由于各产业间缺乏配合,资金上也缺少投入,其他环节大多不能适时参与,从而造成动画产业投资行为屡屡失败。只有近年脱颖而出的“喜洋洋”略展头角。
2 红色文化动漫衍生品开发的可行性
2.1 “文化品牌”介入动漫产品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国外很多成功的动漫明星之所以吸引观众,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们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动漫人通过这些动漫明星们传达出想给孩子们说的话:要勇敢、懂礼貌、养成好习惯,要吃蔬菜等等这些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信息,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寓教于乐。中国动画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后劲不足。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其中动漫的题材选择上是不容忽视的。中华五千年文化瑰宝数不胜数,国内动画在题材上不是优势还是弱势,值得国内动画人深省。例如,乐府诗词《花木兰》存世已久,没在中国开花结果,被迪斯尼搬上银屏,演绎了一个是中国非中国的《花木兰》,令国人尴尬。纵观近年国内的动漫作品,盲目效仿美、日、韩动慢的举不胜举,加之来自资金投入、创作团队、创作时间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限制,造成国内近年来的原创作品在题材空洞、精品显少。如何改变国内动画的现状,笔者以为,以文化引领、品牌文化注入动漫创作之中势在必行。
2.2 红色文化动漫衍生品开发的多方面积极意义
当我们抱怨我们的孩子们怎么只知道“米老鼠”、“奥特曼”,却不知“小兵张嘎”、“王二小”是谁的时候。试问除了印在书本上白纸黑字的文字,又有多少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给他们这些红色文化信息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呢?“红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我们国家极其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我们中华民族和我们国家的文化宝藏。它在传承与传播、碰撞和融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在发展中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影响力。“红色文化”是对我国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是爱国主义的文化。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教育的普及。
3 红色文化动漫衍生品开发策略
动漫衍生品大概包括文具、玩具、游艺机、服装、食品等衍生品。这些产品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如能有效的将红色文化注入其中, 可使青少年从小对红色文化目染耳濡。
3.1 成功动漫形象是红色动漫衍生品开发的前提
在动画片中,最能吸引观众的就是那些风格独特、个性突出、表情生动的动画角色。这些动画角色不管是动物、人物、还是富有人性的任何物体,只要是成功的造型就好似一个精灵,一个被动画家们赋予生命、赋予情感的有思想的精灵。当它跳入你眼帘之时,它自身的强烈的感染力让你无法拒绝它的存在,随它忧而忧,随它乐而乐。正因为如此,引发了商家对动画角色造型进行商业性的产业开发,这些衍生产品逐渐成为动画产业坚强的盈利后盾。动漫衍生品终究依托于动漫内容,没有成功的动漫品牌形象和优质的内容作品,衍生品可以说是无从做起。在一部成功的动画片中必定有好的造型才能充分传达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也正是这个造型才是后期衍生品开发的根源。
3.2 动漫内容的传播推广是开发动漫衍生品的关键
在日本动画史上,有个通用的商业运营模式,先将选题以漫画的形式公开发行,看市场的反应,如果这个漫画成为畅销的漫画本,再联系投资商,创作动画,推向市场。也可以说在日本,有些漫画是动画影片的先期的“广告”。再看动漫衍生品,众所周知,动漫衍生品都来源于影片本身,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动画影片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该形象能否进入衍生品的开发运营中。甚至有种偏颇的说法:动画说白了就是为衍生品所做的商业广告。虽然这种说法有点过激,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应动漫内容的传播对于动漫衍生品的意义。就像在日本,漫画是动画的试金石,动画实际上也是动漫衍生品的试金石。
3.3 版权和商品保护是开发红色文化动漫衍生品重要保障
动漫衍生品属于商品范畴,由于和经济直接挂钩,也往往成为侵权盗版的重灾区。为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动漫企业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对动漫衍生产品进行版权、外观设计专利和商标等综合性注册和登记保护。但由于衍生品涉及的门类众多,动漫企业为开发衍生品需要注册的商品门类特别多,所需要花费的商标查询和注册费也是不小的开销。加之注册程序繁琐,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至少两年多。这些都给动漫企业带来不少的麻烦。同时也给侵权市场带来很多的便利。动漫企业自行开发玩具产品成本比较高,盗版玩具只需要支付模具费与生产成本就可以实现商品生产。盗版者基本上把目光集中在市场最畅销的产品之上,并以低廉的价格打乱市场正常的秩序。这些都令动漫企业痛心。动漫人呼吁政府执法部门应对此现状严厉打击,不仅保障国有品牌的利益,对洋品牌的侵权也应保护。只有彻底铲除盗版侵权市场,才有可能使得国内动漫衍生品市场有个良好的运营空间。
结语
“红色文化”的积极意义在于使我们的人民、军队、民族乃至国家形成充实、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进取向上的道德取向。红色文化的教育对于青少年、儿童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动漫产业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同样动漫衍生品可以做的外延也很多。该课题的探讨初衷在于真正将红色文化溶于动漫衍生品中,其表现形式不仅仅只在玩具中涉入,也不仅仅在文具、服装、食品的包装中体现,完全可以向主题公园、主题幼儿园延伸。创造一个红色文化的空间,让孩子们在嬉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综上所述,红色文化动漫衍生品的开发意在将动漫衍生品的开发增加一个主题文化,并且这个主题文化可以有效的增强受众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此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利润。该研究对于弘扬全社会的正义与正气,弘扬创新与奋斗精神,促进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红色文化范文3
关键词: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文化认同;高校学生党员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国内外各类文化思潮的层次性与差异性较为突出,红色文化以其吸引力、感召力和向心力成为社会广泛认可的文化。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人民群众的客观需要,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中具有榜样示范、党性传承、道德涵养之功能,因此,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红色文化认同水平,是新时代促进高校学生党员全面发展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在需要。
一、教育载体: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支点
1.“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中的首要环节,为形成理性认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是传统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具有直观性、感官性、体验性的体验式教育形式,具有多维度的教育意义。“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蕴含丰富的感性体验,学生在“红色浸润”仪式性的沉浸洗礼中深入体察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将“红色浸润”仪式性教育作为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以三个层面为着力点:一是加强“红色浸润”仪式教育的规范化,涵盖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教育流程、教育效果反馈及教育活动组织的规范。二是教育内容的方向性与青年化。红色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需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一致。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红色文化教育只有以具有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形式呈现,才能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认同水平。三是充分发挥“红色浸润”仪式教育的向心作用。高校学生党员在红色氛围中产生情感共鸣并产生正能量体验,形成革命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同频共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向心作用。2.“微阵地”指尖微教育。红色文化认同教育要实现教育空间的迁移,构建教育“微阵地”,善用“指尖微教育”实现“键对键”与“面对面”的有益补充。第一,就高校学生党员群体而言,“微学习”是符合其认知特点与具有较强学习吸引力的教育形式。第二,各类微媒体教育平台应形成教育共同体,全面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时效性与传播的广泛性,搭建红色文化指尖网络空间,便于高校学生党员利用碎片化时间接受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第三,以微媒体平台为阵地反馈教育效果。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可通过在线互动等新形式弥补“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教育方法的不足,教育主体可通过教育客体的自媒体平台信息动态深入洞悉其教育内化与外化程度。第四,善用“微阵地”提高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影响的延续性与长效性。传统红色文化认同教育普遍存在影响时效短、延续性不强的问题,基于此,应重视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系列化与回顾性呈现,充分利用“微阵地”制作系列化红色文化教育微视频、微故事、微讲堂,通过学生党员自媒体平台进行辐射性传播,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使高校学生党员群体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认同者、学习者、传播者、坚守者。3.红色文化符号提升党员凝聚力。符号既是一种象征物,亦是一种承载信息的介质。红色文化符号是红色文化精神的象征,是传递红色文化核心精神力量的载体。红色文化需要一种便于广泛传播以及具有直观性和视觉冲击性的载体用以传承与发展。追溯其源,红色文化符号是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精神需求与信仰追求。近年来,红色文化研究逐步将红色文化与符号学研究有机结合开展红色文化符号研究。从符号的功能角度进行探究可知:第一,红色文化符号具有表述和理解的功能,红色文化中凝结的红色文化精神通过红色文化符号呈现,用视觉化的方式进行表述与阐释。第二,红色文化符号作为红色文化精神的缩影,具有多元化、可塑性强和易于传播的特征,红色文化的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及象征符号均有助于红色文化精神的传达和保存。红色文化符号作为具有凝聚力的载体,其传达功能与表述功能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凝聚力进一步提升,进而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水平,以及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养成。
二、实践探索: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三重发展向度
1.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场域重构。高校学生党员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传统教育场域可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短时体验场域”,即以体验感受红色文化精神为出发点举行传统红色教育等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在活动期间或者活动结束后的短期之内效果明显,但从长远反馈来看,部分参与者并未形成真正的红色文化认同。二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碎片化场域”,即以各类型红色文化元素跨时空组合而成,在此类场域中,红色文化认同教育不具有系统性、延续性与统一性。三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共情化场域”,即红色文化认同教育以红色英雄、红色事迹为载体,以红色氛围为依托,以共情为基本手段,使高校学生党员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之时,对红色精神达到共情的状态,以加深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当前,学生党员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趋于衰微,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呼唤教育场域的重构,需构建具有系统性、递进性、长时性的教育场域。这种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场域以红色文化内容的纵向传承、红色文化元素的整合性、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影响力的长效性为特征。以此为目标,将红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资源与人工智能技术与VR模拟技术相结合进行“跨时空”再现,结合大数据技术等将非物质文化资源系统整合,以组合式呈现的方式进行教育。2.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生态形成。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生态环境,如何整合校内外各类优质教育资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而论,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生态的形成需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层面构建国家、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良性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中的各类生态因子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高校在进行学生党员红色文化认同教育时,首先应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教育环境为红色文化认同的基本生态,以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及国家为该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各类教育主体因子,各类优质红色文化资源为教育内容因子,高校学生党员群体为教育客体因子,各类因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良性动力循环,不断促进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发展的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3.大力培育红色文化自觉。红色文化自觉是指身处红色文化环境的公民对我国红色文化达到自我觉醒、自我反省与自我构建的水平,并能通过分析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其未来趋势作出清晰的预见。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将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内核通过教育的方式完成其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因此,全社会大力培育红色文化自觉是红色文化认同教育的必然发展向度。当前,红色文化已然成为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的宝贵资源,亦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载体。大力培育红色文化自觉与红色文化认同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内在契合性,两者均为高校学生党员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在需要,亦成为推动文化自信培育的源动力。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1).
红色文化范文4
2、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自觉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和谐对接。
3、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异质文明成果,应尊重并吸收那些为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和民众所认同的文明准则、价值观与理想信仰,将他们作为建构新价值共识的重要资源,从而既顺应全球化得时代潮流,又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各民族通过文化碰撞与融合,构建和谐而又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体系。
4、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必然途径,识文化软实力的物化和有效载体。
红色文化范文5
一、情感熏陶:
红色文化植根于生活中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认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环节,情感是人们判断事物的重要依据。因而,消解教育对象的情感隔阂、获得教育对象的情感共识、增进教育对象的情感认同,是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感性熏陶是运用红色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维度,红色文化只有联系、融入、植根于大学生生活,才能发挥其育人功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知与认同。此外,本文将大学生生活细化为社会生活、道德生活、精神生活三个层次,以更深入地展现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 一) 红色文化融入社会生活增加大学生的价值认识生活即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脱离于生活的高深理论,也不是专业化的学术语言,而是富于浓郁生活气息和实践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精练概括和通俗表达,本身就是来源于社会生活而又适用于社会生活。因而,要让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将红色文化融入于社会生活,利用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共通性,整合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充分挖掘生动有趣的红色故事、感人肺腑的红色事迹、震撼人心的红色遗址、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将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素材制作成多样化的文字教育资料、影像教育资料、网络教育资料,通过教学教材、报刊书籍、社会活动、电视电影、宣传广告等方式融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文化生活、体育生活、娱乐生活中去,让红色文化无处不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影随形,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二) 红色文化融入道德生活增强大学生价值认知马克思认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是人的社会特质。同样,作为人格的核心内容的道德人格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环境熏陶和社会教化。道德人格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二者甚至可以说是一对孪生体,一个个体的道德人格势必影响其道德观念。譬如,在资本主义道德涵养下塑造而成的人格,则难以形成、甚至会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红色文化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道德生活。通过红色历史的学习、红色事迹的感染、红色人物的感召、红色精神的弘扬,借助红色文化调节大学生道德冲突、化解大学生道德矛盾、指导大学生道德行为、涵养大学生道德人格,从而使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道德人格,进而有效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 三) 红色文化融入精神生活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精神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接近大学生价值观念确立的生活领域。因此,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让红色文化走进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融入大学生的精神生活。这需要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和教育,将大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娱乐文化等方面转移过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打造更多的红色文化产品,将红色精神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同时需要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密切结合起来,与学生的就业择业、学习工作、感情生活的现实需要有效对接起来; 扩宽红色文化教育的教育面、覆盖面、影响面,丰富红色文化的功能。让大学生从红色文化中丰富精神世界,从红色经典中汲取精神营养,从红色历史中获取精神食粮,从而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
二、理性教化:
红色文化着力于教育、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作为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具有一定稳定性、长期性和持久性。价值观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情感熏陶是远远不够的,暂时性的价值倾向、情感态度无法替代持久性的价值观念,因此,必须通过理性教化,促使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 一) 发挥红色文化的示范功能,引领大学生确立价值目标我国的红色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奋斗史,是由无数革命先烈亲身实践书写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凝聚着先烈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对价值目标的坚持、对个人生死的淡然、对艰苦环境的克服每一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都是极具教育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教育素材。革命烈士对爱国主义的坚守、对的信仰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天然的契合,对大学生树立价值目标、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着巨大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对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等先进典型的塑造,加强对红色精神的解读。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从红色历史的史料中探求红色精神的内涵,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深思革命先烈的价值追求,形成对红色文化的理性认识和红色精神的内心认同,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目标。
( 二) 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功能,指导大学生做出价值判断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质资源,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它能够引领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信息交流网络化的逐渐普及,不同价值观念开始相互交织、多种社会思想相互碰撞、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这一现状使当代中国大学生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环境。而红色文化蕴含着正确的利益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得与失、利与弊、成与败,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功能,加强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无缝对接,加强红色文化的系统教育,让大学生全面了解红色文化的理论内涵、产生背景、历史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 三) 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影响大学生做出价值选择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的现实写照,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既是走向胜利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学习红色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人物品格必将给大学生以深刻的感召,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实践,激励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当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教化功能,让红色文化鼓舞人心、净化人心、陶冶人心。系统地利用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背景、需求等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标准、道德伦理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从而为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提供帮助。
三、实践养成:
红色文化贯彻于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仅仅依靠情感熏陶和理性教化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教育推向更深层次,即通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沟通实践、劳动实践、生活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 一) 以沟通实践拓展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广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不是单纯地宣传教育,也不是一味地排斥其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其他思想的拒斥既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发展的要求,也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来面目。我们应当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前提下,允许多元价值观念的存在。这就需要畅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他社会价值观念之间的沟通渠道,发挥红色文化在归属情感、明辨是非、增进共识、整合社会中的作用。通过红色文化架起主流价值观念和非主流价值观念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大学生在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比较鉴别中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从而拓展宣传广度,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统摄力。
红色文化范文6
关键词:异化翻译;文化传播;红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98-01
一、异化翻译与文化传播
(一)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
异化翻译法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5)提出的,用于描写翻译策略的术语。韦努蒂对异化翻译的定义是:“异化翻译中的异化一词并不是指对贮存于外国文本中的精髓的一个透明的展示,而是有其本身的价值,它是一种战略构建,其价值是依存于当下目的语的情形而定的。异化翻译必须偏离本民族语言的规范,培养出一种相异的阅读经历,比如,选择翻译某个被本土文学常规所排斥的外国文本,或者是使用边缘化的话语来翻译。”
(二)异化翻译的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文化散布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
异化的翻译策略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异化翻译有利于源语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得源语文化和表达方式在译入语国家得以熟知和流传;另一方面,异化翻译也有利于译入语国家文化的繁荣。
异化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特色,让译文语言的读者感受到异域风情,感受到其它文化的存在与独特魅力。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了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的表现"异"。人们只有通过翻译才能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认识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最具中国特殊的旅游资源,其文本翻译则肩负着传播中国红色革命特色文化的重任。
二、红色旅游文本的特点
(一)红色旅游文本信息性质的分类
事实性信息。文本基本信息――有关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特色、条件与环境等介绍。信息功能:让游客了解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历史背景及自然景观的基本知识。信息特征:具有客观性。
文化信息。兼具基本信息与附加信息特点――旅游地及其主题特色项目具有的中国革命文化特色。信息功能:加深游客对中华名族文化的了解,增加文化交流。信息特征:文化信息传达的更多的是有关旅游地及其主题项目的相关历史背景知识。
美学信息。语言运用的修辞形式、意向形态、结构形式与节奏等语言文字形式。信息功能:具有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审美感,以增强相关信息接收的效度。信息特征:具有中华民族语言文化思维特征,可将汉语特有的谚语,俗语,成语等约定俗称的说法直接异化翻译到译入语中,充分传播汉语文化。
(二)红色旅游文本的语言特点
作为红色精神传递的载体,红色旅游文本与国内一般旅游文本不同的是:红色旅游文本主要涉及革命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真实信息;对于红色旅游景介而言,其叙事性强,一般没有华丽辞藻出现;文本中出现大量的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词句。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区”、“”等;文字具有间接的教育功能。肩负着传播中国革命精神的重任。
三、红色旅游异化翻译策略
(一)直译策略
例1.红色旅游
译文1: Red Tourism
译文2: Chinese Revolutionary Sites
“红色旅游”中的“红色”二字则是代表着中国近代革命的事例是一部红色的历史,承载了国人太多红色的记忆。然而在西方文化中“red”是一个变异相当强的词,它代表血腥,残暴。所以有译者将这个“红色”意译为“Chinese Revolutionary Sites”。这样虽然避免了红色所含的象征意义被误解,但是却失去了源语文化的特质,从文化再现的角度来说,要传播中国文化,就必须让世界人民理解“中国红”的意义,并学会欣赏“中国红”的美丽。
(二)加注解释策略
例2.白屋前的“读书石”和白屋后的两颗“常青树”是历史的有力见证。
译文:In front of the whiter house, there was a “Du Shu Shi”(Reading stone, which was said
to be the stone on which Mao Zedong sat to read books every morning at that time.), and at the back of the white house, there were two “Chang Qing Shu” (Evergreen trees, which were said to have been burned down then. But, to everyone’s surprise, they flourished again when the house was being rebuilt.). The stone and two trees were the powerful witnesses of the history.
由于文化差异,特别是外国游客对中国红色历史知识的严重缺乏,这就使得在红色旅游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加注解释”这个策略显得特别重要。上面这个例句,如果译者知识按文字照翻一些信息,而没有补充任何注释,使得外国读者对这些概念的含义和重要性无从了解,必将有碍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再现。而相反的,括号里的注释补充了“读书石”和“常青树”的历史背景,使得游客一目了然。
四、结语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问题,更是文化问题,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追求文化的多样性,强调当今世界文化的不平等,反抗翻译中的民族中心主义,宣扬用保留源语特性的异化翻译法达到翻译文化传播的目的。红色旅游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应以再现中国特色文化传播和保持中国革命历史文化的异质性为目的,坚持以异化翻译为主,让外国旅游能从红色文化中认识到中国发展的内在源泉。
参考文献:
[1]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2]Venuti Lawrence. The Scandals o 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 [M].New York: Rouledge, 1998.
[3]郭建中. 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 [ J].中国翻译, 2000 , ( 1): 49- 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