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思想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本思想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本思想论文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1

关键词:传统文化;体育伦理;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体育伦理思想,能较好地协调古人从事体育活动的价值和利益关系,反映时代精神。 然而,进入高度发达的今天,以伦理道德为重心的古代体育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各种影响下出现了一定的弱化和衰退,严重地制约着现代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建立更为合理、有效的体育道德规范,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文化精神和历史渊源进行探析,并采取扬弃和内省的方式,实现体育伦理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创新。[1]

1 伦理政治型文化与中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

“一定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产物。”[2]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专制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始终是以封闭、分散的自然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这种自然经济形态下,老百姓思想封闭,因循守旧,其活动基本限制在家庭范围内,从而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别强调宗亲血缘和家庭伦理思想。并散射开来,要求在整个社会建立一种有礼有序,和睦相处的人身依附关系,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

在政治结构上,至周朝起,中国封建社会就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所谓宗法制度,就是以血缘家族为出发点,通过“家国同构”的组织建构和“由家及国”、“移孝作忠”的价值导向,达到族权巩固王权,宗统保护政统的目的。[3]表现为对内以血缘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序列,对外用分封制(姓氏和亲戚)和宗庙祭祀制度来维护和巩固统治。实质上,封建统治阶级大肆宣扬“家天下”“宗主即君主”思想的背后,只是借助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家庭伦理和血亲道德对其思想的制约作用,使人们自觉遵守儒家的“纲理伦常”和“礼制”思想,达到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由此可见,伦理道德在社会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最终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世间伦理纲常、现实专制统治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的主要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伦理性和政治性特征。中国古代体育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与其说是被伦理政治型文化深刻影响,不如说古代体育已经成为一种道德教化、礼仪培养的政治工具:古代礼射有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定,旨在“明人伦,知礼法”;儒家主张“文武兼备”,其目的在于提升道德修养,成为君子、圣人;武林各派首倡“武德”,以匡扶正义、捍卫祖国为己任;岳飞背负“精忠报国”之志,拼死沙场,不吝其生……[4]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思想已深深渗透到我国古代体育中,使古代体育伦理思想处处体现“求善”“求治”的意蕴,表现了儒家“仁爱”“礼治”精神。而古代体育过于强调其伦理内涵和政治功用,弱化了竞技体育应有的激烈、竞争的本质特征,与宗教、军事、医学等的紧密结合又加剧了这种倾向,后逐渐发展成为与西方体育风格迥异的“哲学体育”。

2 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

2.1 天人合一—自然、人文的和谐统一 博大精深、意蕴深远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毕业论文 古代体育作为伦理、政治的附属物,始终以“天人合一”为思想主线,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也是古代体育活动的主体价值所在。所谓“损肤不孝”、“生以养存”,古人从事体育活动之目的在于修身养性、立身治世,与自然、社会保持一种和谐或稳态,体现了对人自身终极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体育的竞争和博弈意识,有利于培养运动员尊重对手、关爱生命的可贵品质,对中国体育形成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我们应看到,“天人合一”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内外和谐与平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力量、速度和高度等体育因素的追求,背离了竞技体育固有的竞争、拼搏的本质特征,促使古代体育活动朝着重道德教化,轻竞技对抗的方向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儒家“尚德不尚力”过于看中体育的政治功能,道家“尚柔守雌”而完全脱离社会,人们在儒道两家思想的交织影响下,往往安于现状、守柔不争,表现出与西方的武士精神、决斗风范大相径庭的大陆民族依附性特征,古代体育作为封建道德法则的形式而存在,则表现出了竞技性的缺失,表演性和技巧性的冗余,中国古代体育在封建思想的束缚和压抑下畸形发展,不可能全方位地走向世界。

2.2 和合中庸—以和为贵的处事准则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融会贯通,由此便形成了中华文化和合的思想观念。“和”是指异质因素的共处;“合”指异质因素的融会贯通。中华文化和合思想极具辨证思维,它积极地看待自然与人文、社会的差异和矛盾,提倡发挥不同个体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发展。反映在体育伦理思想上,主张科学地吸纳不同流派的伦理精髓,通过异质文化内部的磨合、交融,达到外部的整体和谐。纵观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是以哲学文化为背景,儒道伦理共存互补为主线,援引阴阳五行说,兼揉法、墨、释、医诸家的伦理综合。体育伦理领域这种“兼容并蓄”的博怀,正是源于中华文化的和合思想观念。故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古代体育伦理思想中,既重事功,主张“不仕无义”,又崇尚淡泊名利,行走江湖的侠义情怀;既倡导儒家“仁”“礼”伦理道德学说,又倾心于道家清心寡欲养生理论。

和合思想在儒家和谐理论中表现为“中庸”思想。硕士论文 中庸之道强调人和,反对纷争,重群体,重友谊,适用于人际交往的各层面,在古代体育活动也得到贯彻。传统养生要求“顺应四时”;蹴鞠力求营造“三朋和气满,入队笑声喧,四海人皆喜”的和谐氛围;太极拳要求身形“虚灵顶劲,尾间中正”,推手时做到“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不丢不顶”等,[7]正是这种中庸之道的直接反映。

因“天人合一”思想而生的和合中庸观念,对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建构具有双重意义:和合中庸思想注重社会的整体和谐,这对于中国体育形成团结合作、友谊第一的集体主义精神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中庸之不偏不依,允之适度观念,限制了人格独立,约束了个性解放。古代体育参与者严守伦常之理、中庸之道,难以突破伦理道德的束缚,在个性上严重缺乏冒险、竞争、超越的精神,从而决定了古代体育始终缺乏“力”之美,最终发展成为与个性张扬的西方体育完全不同的体育形式。

尊德重礼—德礼并举的伦理规范 根植于伦理政治型

文化背景下的古代体育,始终把道德礼仪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实践寓之德礼的“准体育”,影射和强化了深刻的伦理内涵,培养具有理想人格、文武兼备、身心俱德的君子、圣人。

礼射是我国古代的习武礼仪活动。后经儒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思想指导得以重新整理和诠释,进一步强化了道德礼仪的教化功能。一方面,礼射继续保持了繁琐复杂的礼仪程序,体现了森严的等级观念。《礼记·射义》开篇有云:“古有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行乡饮礼,故燕礼者,所以明臣之义也,乡饮酒者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不仅如此,礼射还按照参与者的不同等级身份对配乐、侯(箭靶)、标准(父鹄、子鹄)等加以区分,旨在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即按既定的方针政策行事,达到明“君臣之义”和“长幼之序”的目的。[8]另一方面,寓教于射,重视礼射的道德教化功能。祖师孔子主张“射不主皮”,淡化射技的同时,重视射手的道德礼仪培养。提倡“揖让而升,下而饮”的爱人精神。孟子也指出“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从而确立了“正己从事,不怨他人”的体育道德。

武术是我国古代体育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传统体育道德体系的一个全息影像。医学论文 综观古今所有门派都不约而同地默许和尊崇“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思想,把培养德、礼作为习武的前提条件,放在首位。而各门派的门规戒约和谚语格言中,都蕴涵了丰富的伦理内容。

武林门派要发扬光大,首先要精心择徒,而在众多入门标准中,犹以德性考察为重。少林强调“道勿滥传”,应传“贤良之人”;峨眉主张“不仁者不传”。练武以“德薄艺难高”为指导思想,把武德培养视作通向上乘境界的精神航标。这样督促练武者在修炼武功的同时,既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笃行儒家伦常之理,中庸之道,提倡忠孝仁义,贤良方正的道德规范。又培养谦和忍让,立身正直,取义轻利,守信重诺的侠义精神[9]。而德中必有礼,礼作为德的外在体现在武术活动中也留有诸多痕迹。习武者相见必抱拳以礼,若要切磋武艺,在交手之前必有“有礼”、“承让”之类谦恭语,且武术交手中通常不伤及性命,主张点到为止。

统治阶级倡导寓德于体,把礼的观念植入体育伦理之中,其目的是引导民众在学艺中培养和升华道德礼仪,在习武中尊崇和默许人伦规范,以巩固其封建专制统治。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体育是中国封建道德体系的一个完整缩影,通过体育可以反映中国古代的道德观、伦理观与审美观。

德礼并举的古代体育伦理思想,在巩固宗法等级制度的同时,遏杀了中华民族的人格独立和拼搏精神,使古代体育活动从一开始就在人们的主体意识中丧失了公平竞争的可能。而没有公平竞争的体育就不是真正的体育,古代体育在德、礼之双重约束下始终保持“准体育”状态,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2.4 立德事功—经世致用的主体精神 儒家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要成为圣人并非易事,必须把修身作为安身立命,齐家治国之根本,努力实践“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的经世途径,力求达到儒家所倡导的“内贤”“外王”出入坦然的人生境界。

这种爱家及国的民族气节,在重视宗亲血缘,家国同构的古代社会,既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也能受到老百姓的普遍敬仰和尊崇,故历朝历代都大力推行以修身为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治国模式,鼓励老百姓积极入世,建功立业,影射了中国传统文化长久积淀的立德事功—经世致用的主体精神。

中国古代体育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表现出了极大的功利性。儒家主张通过个体的“身心兼修”以达到“文武兼备”的目的,进而提升到或仁或圣的状态;明代少林武僧为抗击倭寇,而抛开佛门戒律,大开杀戒,血染沙场;清末“少林戒约”后十条之首条要求习武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岳飞背负“精忠报国”四刺字,去抗击金兵,虽冤死沙场,但铸就了“忠君爱国”的千古美名,永为世人敬仰。

如果完全抛开阶级局限性,从这一角度来认识中国古代体育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古代体育伦理中蕴涵着立德事功的价值导向和经世致用的实用理性,职称论文 集中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意识。古人通过武术抵御外侵,改朝换代,推动中华历史不断前行的同时,促成了民族主义体育思想的形成。另一方面,我们应认识到:古代体育所倡导的“忠君爱国”、“立德事功”等精神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性。在封建社会里,“忠孝”思想是君权专制主义的伦理基础,“忠君爱国”无疑是“忠孝”思想的标榜和典范,古代仁人义士为了维护君主、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权利和个性发展,重复演绎“忠君爱国”的高尚节义,实质上影射了古人对封建统治阶级绝对的人身依附和盲从,而这种变相的精神奴役与现代社会倡导的独立意志和科学精神大相径庭。

古代体育所倡导的“忠君爱国”、“立德事功”思想对现代竞技体育仍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运动员获奖时复杂的情感体验和崇高的精神荣誉。也可以反思中国竞技体育大环境为何如此“沉闷”,中国竞技选手在世界顶级赛事上为何屡屡发挥失常等等,只因其背负太多的义务与责任。

以上从四方面揭示了中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不可避免地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但谈古旨在论今,在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今天,我们应扬其精华去其糟柏,使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龚正伟,张子沙.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及现代转型[J].体育科学,2000,20(5):12-14.

[2]牟艳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3(2):130-132.

[3]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35-442.

[4]张新,夏思永.管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8-30.

[5]姜义华,李向平.中华文化读本[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3-27.

[6]戴有祥,张晓林.论武术文化中的传统哲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3):8-9.

[7]张新,夏思永.管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8-30.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机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主体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思想要求、观念要求、道德水平要求、人格品质要求,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观念和人格品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负责组织调动各种教育要素与教育资源,设计教育计划与目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既定方向运行。客体作为受教育者在本身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会在受教育过程中产生主体性,一定条件下具备主体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各种要素关系动态变化过程中展现的,其实质是促进受教育者形成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人格品质的教育实践过程。

1 正确认识教育过程的基本机制

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基本机制,对于丰富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素质和能力,对于更深刻认识和更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之有效方法去逐步实现教育目标任十分有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基本机制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各种要素在教育目标引领下发生必要的有效的联系。基本机制不是教育方法,而是方法之原理,机制受教育规律制约。方法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运用必须要通过教育机制的桥梁作用来体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规律,而规律也要通过机制的作用对方法进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基本机制以其自身的有效性在教育实践的具体过程中用自身的有效性推动思想教育向新境界发展。

存在于思想教育中的基本机制主要有宣讲机制、学习机制、说服机制、激励机制、调节机制、沟通机制、管理机制。宣讲机制是指通过向社会成员讲解和阐述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机制。学习机制是指组织社会成员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时政政策的教育机制。说服机制是指用新的理论观点教育和影响受教育者的教育机制。激励机制是指教育主体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特点和规律,以社会要求为依据,运用利益方式、荣誉方式、奖励方式去激发和鼓励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的教育机制。调节机制是指教育主体运用调节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调节、关系调节、行为调节,为受教育者创造一个和谐愉悦身心状态的教育实践活动。沟通机制是指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在认识观点上互相交流的实践活动。管理机制是指运用管理手段约束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促进受教育者达到社会要求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机制的实际运用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必须面对受教育者实际状况,必须遵循机制在解决受教育者思想实际问题上的有效性原则。

2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由许多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必然存在基本的矛盾和一般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是发展需要所具有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品德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要求之间的矛盾。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因就是社会成员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同社会对思想品德要求有差距。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水平,用教育的力量推动社会成员以实际行动缩小这一距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存在和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矛盾的运动和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运行和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解决这个基本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分析这个基本矛盾,弄清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在哪些方面还不符合社会要求,还存在多大差距,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加以解决。要从现实出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逐步达到社会要求的水平。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不停顿不间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水平是需要不断提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不间断不停顿进行。社会发展变化必然带来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对人的思想品德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总是表现为一个具体的教育过程的完结之后,下一个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又重新开始,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决定的。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其他具体矛盾。除了基本矛盾之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其他矛盾,比如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介体之间的矛盾、教育介体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都服从服务于基本矛盾的解决,实质是为了使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转化为受教育者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意识和实践行为方式。

3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之间本质联系及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对于这一规律认识,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尽管有些学者从学理意义上作出比较严谨的界定,但如果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教育实践,任何纯理论上的界定都是有缺失的。笔者认为,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观念发展的要求以及人格状态,运用一定的教育机制、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去教育感化受教育者,不断缩小其思想品德水平与社会品德规范要求之间的距离,使其思想品德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并不断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向前行。 这个规律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这个基本规律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同规律、观念接受规律来支撑而存在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活动要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受国家政策的制约,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状况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应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如果无视这些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就有可能脱离实际,就不可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还存在着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具体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这些具体规律的存在客观的可认识的。具体规律主要有:互动规律、变化规律、内化外化规律等规律。互动规律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是双向的受益的,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实现,离不开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也离不开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的发挥。 变化规律是指社会成员的思想品德处在变化过程之中,是可以教育和引导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是可以改变其思想观念的。内化外化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和外化,从而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水平的过程。内化就是引导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外化就是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问题性情况和解决性问题新情况的开放的过程,是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且与社会环境不断地发生着相互作用和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消除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教育功能,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3

关键词:圆周长;计算;思考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从原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成了现在的“四基”。可见“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意义。我认为数学教师应切实理解领悟“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意义。要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有效探索“四基”的落实策略。

让学生经历、体会、感悟、积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从静态而言,基本活动经验它是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感悟、经验等。从动态上看,基本活动经验是过程,是经历。总之,不严格地说,有些东西可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但有些东西是必须让学生做的,他们要经历、体会、感悟、积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就是“基本活动经验”。

【案例1】六年级“圆的周长”(前几年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1)指实物图片(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2)指实物图片(圆)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问:什么是圆的周长?

(3)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能)

(4)指实物(用铁丝围成的圆)问: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5)用拴线的小球在空中旋转画圆.问:你能测量它的周长吗?想一想圆的周长都可以用测量的方法得到吗?(不能)这样做也会不方便、不准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为了节省时间教师边动手测量给学生看边讲解几个圆的测量。

(三)统计测量结果.观察表中数据,想一想发现什么?直接告诉学生;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任何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吗?

(四)电脑演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它们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谁?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3倍多多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93页,默读“通过实验”到“π≈3.14”

(五)出示例1:讲解例题

(六)课堂练习。(做大量的练习)

【思考】我以前“精讲多练”,推崇“熟能生巧”,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然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学生并不真的懂了。我讲的辛苦,学生也厌烦。我们大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圆的周长=圆周率乘直径,所有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都是3倍多一点”这些知识点,是灌输不进去的,在学生那里必须让他们做的,只能靠经历、体验、探索、领悟、传递、转化来获得。能灌输进去一定不是思想或经验,最多只能叫方法或技能。

现在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从创设联系整节课的一个活动为主线,小组分工合作为主体,及时、适时质疑为主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尝试了这种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的异常效果。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圆的周长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4

【关键词】Apriori算法关联研究与应用

Apriori算法是一种挖掘关联规则的频繁项集算法,其算法应用比较广泛,尤其在商业领域。关联规则的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在超市对顾客购买物品的分析。通过顾客购买各种商品总结发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分析顾客在购买过程中的习惯与心理。什么样的商品被顾客频繁地同时购买,这样就可以有助于商家制定营销策略。关联规则的计算依赖于发现相关数据中频繁出现的数据项,寻找数据子集间的关联关系或者一些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的派生关系。

一、Apriori算法的基本思想

1994年,Agrawal等提出了Apriori算法用于发现数据库中的频繁项集,主要使用逐层搜索的迭代算法,通过扫描数据库得出频繁项集,一般来说,约定第n次扫描得频繁k-项集,记为Lk,首先对事务数据库进行第一次扫描,找出候选频繁1-项集,记为L1,然后利用L1来产生候选项集C2,对C2中的项进行挖掘出L2,即频繁2-项集,一直重复循环,直到无法发现更多的频繁k-项集为止。Apriori算法每挖掘一层Lk就需要对整个数据库进行扫描。如果在求解过程中某次计算Lk为空时,那么整个算法的求解过程自然结束。

二、Apriori算法的主要步骤

1.对所有数据进行第一次扫描,生成候选1-项集合C1,计算项集的支持数,得到频繁1-项集L1。

2.由Apriori-gen(L1)函数中的连接和剪枝两步生成候选2-项集C2,然后进行第二次扫描数据库,计算项集的支持数,得到频繁2-项集L2。

3.按以上重复,LK进行自连接,生成候选K一项集CK,删除CK中所有的非频繁子集,生成K一频繁项集LK。

4.重复3直到候选项集为空,不再产生频繁项集,算法终止。

三、Apriori算法描述

Apriori具体的算法如下所示:

该算法的第一次遍历计算第1个项集的支持度,以确定频繁1-项集。然后的第k次遍历包括两个阶段。

首先,除第1次扫描为单元素项目集构成的,使用Apriori-gen函数产生在第(k-1)次遍历中找到频繁项集Lk-1和候选项集Ck。继续扫描整个数据库,计算Ck中候选的支持度。并且用函数subset来帮助寻找己成为候选项集的子集,同时记录每个候选项集的支持频度,连接满足最小支持度的候选集,最终得到频繁集L。

四、改进Apriori算法

通过对算法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出结论,Apriori算法存在着两个弊端,一是每次找到频繁项集和候选项集时都要扫描数据库。二是事务数据库D事务量较大时,产生的频繁项集和候选项集数量也会很庞大。为了提高Apriori算法的效率,当前Apriori算法的改进有基于散列(Hash)的方法、AprioriTid 算法、基于数据分割(Partition)的方法、基于采样(Sampling)的方法以及事务压缩技术等,下面介绍几种改进算法,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自己的改进算法。

经典 Apriori 算法对候选集进行整理,主要是对其大小进行了压缩,但是Ck的生成过程中还是需要对整个事务数据库进行k 次扫描。所以,在海量的数据库中,经典 Apriori 算法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占用系统的开销也很大。AprioriTid 算法在候选频繁项目集 Ck 的生成过程中,扫描事务时删除其中不需要的,进行压缩和整理事务数据库,这样扫描的效率得到了提高,占用系统的开销也很小。扫描第一次数据库后,候选集将不再使用事务数据库D计算支持度,从第二步开始循环处理生成Tk,直到再没有频繁项集。生成集合Tk的每个成员形式为(TID,{Xk}),该集合与数据库中事务相关,TID是事务标识,其中每个XK都是一个潜在的频繁k-项目集。

参考文献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5

一、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

1.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强的训练。

3.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随着时代和数学的发展,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统计、概率、导数、向量等内容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二、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大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能用数学。

在有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直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例如,运用函数、数列、不等式、统计等知识直接解决问题;还应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也可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社会中广泛应用,鼓励学生注意数学应用的事例。

三、改善教育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师在教学别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教师要把握标准的定位进行教学,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

2.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既要有教师的坚守和指导,又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加强几何直观,重视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借助直观进行思考。在几何和其它内容的教学中,都应借助几何直观,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例如,借助几何直观理解圆锥曲线,理解导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等。

4.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应注意揭示数学的本质。例如,有些概念(如函数)的教学是从已有知识和实践出发,再抽象为严格化的定义。

5.对不同的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例如,可采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方式,也可采用实践探索、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还可采用阅读理解、讨论交流、撰写论文等方式。

6.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拓展、延伸的空间,对有关课题做进一步探索、研究。例如,反函数的一般概念、概率中的几何概型的计算等都可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

7.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和不断进取的学风。

8.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形成个性花的教学风格。

三、要善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6

关键词:IP QoS技术;带宽;多协议标记交换;网络仿真

中图分类号:TP39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8-0000-02

IP Network QoS Implement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Ren Wei

(China Tietong Changchun Branch,Changchun 130051,China)

Abstract:With the TCP/IP based Internet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of 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Internet business has been transmitted on the E-mail,FTP,WWW-based data services to transmit voice,video,data and other comprehensive transitional services how to provide user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quality of service is end to end IP QoS issues to be addressed.

Keywords:IP QoS technology;Bandwidth broker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Network simulation

一、绪论

(一)互联网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现有的互联网所提供的是“尽力而为”(best-effort)的服务,在这种服务模型下,所有的业务流被“一视同仁”地公平地竞争网络资源,路由器对所有的IP包都采用先来先处理的工作方式,它尽最大努力将IP包送达目的地。但对IP包传递的可靠性、延迟等不能提供任何保证。这很适合Email,Ftp,WWW等业务。

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增长,IP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增长和多样化。特别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兴起,计算机己经不是单纯的处理数据的工具,而是越来越贴近生活,计算机的交互越来越实时和生动,这对计算机互联网络也就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那些有带宽、延迟、延迟抖动等特殊要求的应用来说,现有的“尽力而为”的服务显然是不够的。因而它们需要全新的服务要求。由于不具备服务质量保障特性,不能预留带宽,不能限定网络时延,因此,目前的因特网无法很好地支持许多新的应用如远程教学、远程手术、远程会议和学术交流等。

(二)实施IP QoS的必要性

显然,如果能够满足现有的需求,Internet中的现有的技术不需要改变。分组承载能力(网络带宽)的增长也应该能够满足电子邮件业务以及大部分的“电击-阅读”式的Web浏览需求的增长。但是,人们己经开始注意新的Internet应用了,基干TCP/IP技术的Internet的下一步发展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技术可能是Internet能足够充分支持实时和交互式视频音频应用。现有的视频/音频编解码技术已经可以很好地将模拟视频/音频信息数字化,并映射到IP分组,现在Web浏览器的内部至少设计了一个插件程序,使用户能够在PC上播放流式的视频/音频内容。其他一些应用系统如RealAudio和RealVideo几乎成为在Internet上进行实时信息传输的实际标准。但由于IP网络的无连接特性,在通过IP网络传输这些数字化的视频/音频比特流时,网络并不能保证这些数字化的视频/音频信息流的实时性和顺序性。

(三)服务质量QoS的概念

QoS是一个综合指标,用于衡量使用一个服务的满意程度。QoS性能特点是用户可见的、使用用户可理解的语言表示为一组参数,如传输延迟、延迟抖动、安全性、可靠性等。为了实现QoS的这些要求,需要网络从上到下的各层,以及两端之间网络上的各种设备协同工作。

(四)QoS主要参数

IP QoS的研究目标是有效地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控制或保证。网络QoS就是网络单元(例如,应用程序,主机或路由器)能够在一定级别上确保它的业务流和服务要求得到满足。QoS并没有创造带宽,只是根据应用程序的需求以及网络状况来管理带宽。IP网络QoS有一套性能参数,主要包括:带宽或吞吐量、分组延迟和抖动、分组丢失率。

二、QoS实现技术及相关模块

(一)IntServ/RSVP

截至目前,在IP协议上实现QOS,归根结底有两种思想。这两种思想已经被IETF作为两种QOS体系以协议的形式定义下来:一种是综合服务(IntServ);一种是区分服务(DiffServ)。IntServ基本思想在于以资源预留的方式实现QoS保障。RSVP(资源预留协议)作为IntServ模型中的主要QOS信令协议。RSVP不是路由协议,但它与路由协议结合使用,它同时支持单播和组播。RSVP运行在IP层之上,跟TCP,UDP处于同一个层次。RSVP支持两种基本的消息类型:PATH消息和RESV消息,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二)DiffServ简介

DiffServ体系结构是IETF为克服IntServ体系结构的可扩展性的提问题而提出的,能够在IP骨干网上提供基于汇聚流的不同QoS服务,目前已被广泛认可。它的核心思想是对汇聚流进行转发,高网络的可扩展性。按不同的QoS要求,Internet业务分成三类:EF、AF和BE业务,由不同的DSCP值(IPv4的TOS字段的前6个比特)表示。DSCP用来对应每一个路由器的外部可见的转发处理PHB(即缓存和调度算法)。网络核心路由器仅根据分组的DSCP值,使用相应的PHB对其转发,提高效率。DiffServ将网络的复杂度推到网络边缘.边缘路由器需要执行的功能有:对业务流的分类(基于IP分组头部中某些字段)、测量、标记、整形和调度

(三)MPLS

MPLS将面向非连接的IP业务移植到面向连接的标记交换业务之上,实现上将路由选择与数据转发分离。MPLS网络由核心部分的标签交换路由器(LSR)、边缘部分的标签边缘路由器(LER)组成。在入口LSR处分组按照不同转发要求划分成不同转发等价类(FEC),并将每个特定FEC映射到下一跳,即进入网络的每一特定分组都被指定到某个特定的FEC中。每一特定FEC都被编码为一个短而定长的值,称为标签,标签加在分组前成为标记分组,再转发到下一跳。在后续的每一跳上,不再需要分析IP包头,而是用标签作为指针,指向下一跳的输出端口和一个新的标签,分组用新标签替代旧标签后经指定的输出端口转发。在出口LSR上,去除标签使用IP路由机制将分组向目的地转发。MPLS本身并不能解决QoS问题,但是可以协助解决QoS问题。在IETF RFC3270中规定了MPLS对DiffServ的支持,可以把DiffServ的多个BA映射到MPLS的一条LSP上,根据BA的PHB转发LSP上的流量。

(四)带宽

DiffServ只是在数据平面的处理,缺乏对全网资源的掌握和接入控制功能,光靠DiffServ机制无法保证端到端的QoS。因而,在DiffServ网络中,引入T带宽(BB,Bandwidth Broker)的概念。它既负责内部的资源管理和策略管理,对每个应用或用户的QoS请求根据域内的资源情况及其使用策略来分配资源。对于外部的资源管理主要体现在建立和维护与领域BB间的双边服务协议,保证域间数据流的QoS。

(五)接入控制

接入控制技术在保证QoS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IntServ中,每个路由器节点在预留资源之前都要进行接入控制;而在DiffServ中,接入控制功能一般放在带宽中,它能够控制网络拥塞和保证DiffServ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接入控制是带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部件。

基于测量的接入控制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入边界路由器主动地向出边界路由器发送探测包,出边界路由器通过对于探测包的监测来估计该传输路径上的网络资源使用状况,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接入控制。这种方法只能对当前网络状况提供不精确的测量。

基于参数的接入控制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判断每一个请求所经过的链路是否都满足请求的资源要求,即通过确定网络中的所经路径资源是否满足来做接入控制,如果能够满足,则接纳该流,否则拒绝。在这种方法下,网络需要维护一张链路资源表,表中包含了所有链路的资源情况。

基于策略的业务接入控制不仅考虑网络的可用资源,还考虑到用户的需求、权限、网络管理策略、网络的状态、业务进行的时间、不同QoS不同时间段的计费等。

分布式与集中式接入控制的区别在于进行接纳控制的位置和实现方式。在分布式情况下,接入控制被分布在边缘路由器上执行;而在集中式情况下接纳控制在集中式设备带宽上执行。这种思想也导致了分布式带宽与集中式带宽的诞生。

三、基于集中式的带宽的IP QoS架构

(一)架构简介

对现有的DiffServ网络来说,已能保证对进入网络的流量按不同的优先级进行转发,保证有QoS要求的数据包能得到优先处理。然而,当高优先级的数据流量太大时,再高的优先级也不能保证服务质童。因此需要有一种机制来控制进入网络的QoS流量的数量,目的是为了严格保证进入网络的QoS流量的服务质量。还有,DiffServ缺乏对整个网络资源状况的了解。可见,接入控制和对网络资源状况的掌握对保证服务质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带宽的功能模块介绍

每个网络域都设置了一个带宽,不同域的带宽一起协调工作为跨域的QoS业务流提供端到端QoS保证。带宽掌握着整个网络域的拓扑图和资源状况图,它能够为进入的业务流进行接入控制,并使用约束路由计算方法为其选择一条最优路径。这种方法能够严格保证进入网络的业务流的QoS,且实现相对比较简单,对现有网络的路由器基本没有改动,只要给网络增加一个设备即可

四、QoS系统的设计与搭建

(一)带宽的节点模型建模

本方案的带宽主要由QOS信令模块(NSLP模块)、接入控制模块(AC模块)、COPS-PR模块组成,NSLP模块的进程模型是QoS-NSLP,AC模块的进程模型是admission control,COPS-PR模块的进程模型是BB_COPS_PR。带宽的节点模型如图2所示,节点模型显示的是设备的功能特性。AC模块和NSLP模块之间有双向的数据包流相连,AC模块和COPS-PR模块之间也有双向的数据包流相连。其实这些数据包流线可以不要,因为AC和NSLP,AC和COPS-PR之间没有数据包流动。虽然AC和NSLP,AC和COPS-PR之间有交互,也有信息的交换,但是我们采用的是远程中断和ICI的交互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我们之所以把数据包流线画出来是为了以后的扩展。NSLP和TCP,COPS-PR和TCP之间有双向的数据包流那是必须的,因为NSLP和COPS-PR都是运行在TCP层之上的,它们之间有层的概念。COPS-PR模块主要完成带宽与路由器间的信息传递,从AC模块获取流标识、预留带宽和操作类型,并远程发送给边缘路由器,对边缘路由器进行配置。COPS-PR模块也是运行在TCP模块之上的。

(二)网络模型的搭建

图是本方案仿真的网络模型。网络模型中配置了两台客户主机client1和client2,用于作为数据流发送端;配置了两台服务器server1和server2,用于作为数据流的接收端;配置了两台边缘路由器edge router A和edge router B;配置了三台核心路由器core router C、core router D和core router E;配置了带宽BB。图中的节点Application Config和Profile Config合起来为client配置应用,为server配置服务,也即为整个网络配置流量。

五、总结

网络有由支持特定业务的专网逐渐向支持全业务的IP网融合的趋势。然而,IP组网在设计时避免了任何电路机制。因此在IP网和NGN中支持QoS是一个必须研究的复杂的系统性问题,特别是涉及资源最大利用、端到端和跨管理域时;目前,端到端QoS研究是QoS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其中域间QoS信令是端到端QoS保证的一个关键技术,现在许多标准组织都在研究端到端的QoS框架和QoS信令协议。但是这些架构和协议都还处于讨论阶段,还很不成熟。本文对一些QoS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包括:研究具有业务感知能力的QoS信令(现在的QoS信令都还不具备业务感知能力);大容量基于带宽管理的呼叫接入控制技术的研究;端到端的QoS路径计算算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曾向阳.IP QoS研究与关键技术仿真[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王彬蔚.网络中服务质量QoS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3]程晓峰.IP网络 QoS的技术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