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衍生工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1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4日
一、金融衍生工具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金融衍生工具又称金融衍生品,它是从即期外汇交易、股票、债券等传统有价证券的现货买卖以及从股票价格指数等综合参考指标中派生出来的各种投资工具或交易手段的总称,是一种具有全新特点的契约形式。它出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时,基础市场交易价格变化的情况下,以满足人们能更多地赚取有关资产差价、投机或保值的各种需求。因此,可以这么说,金融衍生工具是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金融工具在一定时期内的市场行情走势,以支付少量保证金签订远期合约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的衍生交易合约。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
1、杠杆性。杠杆性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它是指以较少的资金成本获得较多的投资,以提高投资收益的手段。在现金交割制度下,以基础工具的价格为基础,交易时不必缴纳相关资产的全部价值,只要缴存一定比例的押金或保证金就可以获得资产的管理权,等到到期日时,对其进行反向交易和结算;而在实物交割的情况下则要在到期日交付一定数量的现金就能得到基础工具。
2、跨期性。金融衍生工具是交易双方通过对利率、汇率、股价等因素变动趋势的预测,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按照一定条件进行交易或选择是否交易的合约。无论是哪一种金融衍生工具,都会影响交易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未来某时点上的现金流,跨期交易的特点十分突出。这就要求交易双方对利率、汇率、股价等价格因素的未来变动趋势做出判断,而判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交易者的交易盈亏。
3、高风险性。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性是指资产或权益在未来发生的预期收益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价格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等。其中,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成果最终是取决于交易者对基础工具未来价格的预测和判断的准确度,然而基础工具价格的变幻莫测增加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盈亏的不稳定性,这正是金融衍生工具高风险性的重要诱因。
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一)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现状。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金融衍生产品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孕育终于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点:
1、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日益突出,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从期货市场来看,2007年中国期货市场交易额首次超过GDP。2008年虽然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但中国期货市场没有出现系统性风险,从而为2009年交易额突破130万亿元提供了金融和信心保证。2009年中国期货市场快速扩大和成长,交易活跃并且秩序规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全球最具潜力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之一。2010年人们所期待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指期货能够推出,打开了中国金融产品期货交易的大门,并创造中国衍生品市场的更大繁荣。
2、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市场运行基础有待夯实。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初了我国第一部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专门法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同时,我国关于金融交易方面的基础性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证券法》、《合同法》和《担保法》等相关法律的和实施,有利于我国衍生产品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展。这些“准法规”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缺乏统一运行规则的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市场行为不规范和市场主体发生过度投机等问题。
3、投资者数量快速增加,但缺乏成熟的理性参与者。我国投资者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历史较短,而且市场参与者以个人投资者居多。随着利率期货以及即将上市的股指期货等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投资者的参与热情在金融危机后逐步上涨。目前,市场参与者还主要不是生产经营商和机构投资者,市场参与者都普遍具有盈利倾向,投机心理严重。市场上到处充斥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角逐、勾结与竞争,不能形成超越自身利益的制衡。
(二)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1、交易复杂程度较高,但交易方式单一。我国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方式还较单一,这是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不足引起的。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主要的交易方式是中资银行与国内企业进行交易,然后再与外资银行进行平盘,或者是先由国内企业与外资银行谈妥交易的具体细节,然后进行中资银行与国内企业的交易,最终由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具体进行整个交易。这种交易方式显然过于单一,既限制了交易对象的范围,过程繁琐、复杂,使一部分投资主体对投资失去信心,又对我国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导致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品发展的主动性丧失,限制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正常发展;2、缺乏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与基础性金融衍生品生产价格密切相关,比如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那么,在对金融产品的管制方面,我国的管制偏紧,所以金融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而且金融产品价格的变化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公布及一些重大信息的披露对金融产品价格波动产生很大影响,而且,我国对信息披露的频率也过低,使投资者无法及时地获得相关的信息。这样,一方面使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的投资失去兴趣与信心;另一方面导致投资者在无法及时获得信息的情况下蒙受损失。
(三)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建议。1、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目前,我国除存款利率和部分贷款利率未完全市场化外,其余的已基本实现或完全实现了市场化。我们应通过金融市场改革深化实现利率完全市场化,这样才可能产生足够的金融衍生工具需求,金融衍生工具的形成才能真正体现市场规律;2、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主体不够成熟,是金融衍生市场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决定了投资必须要慎重,否则一旦损失后果不可估量。因此,必须规范投资主体,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避免投资行为不理性、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资信评级制度,以加强对投资主体的约束力度。
三、国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一)韩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历程。韩国的股指期货、期权交易开始于1996年,但交易量增长非常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2004年前,存在两个交易市场:韩国证券交易所(KSE)和韩国期货交易所(KOFEX)但在2004年,韩国期货市场合并至KOFEX之下,KOFEX成为唯一一家期货交易所。在韩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中,不得不提到韩国股票价格成分指数200(KOSPI 200)期货、期权合约。正是这两种合约推动了韩国期货、期权市场的高速发展。KOSPI 200指数期货自1999年起至2002年,年交易量(合约数目)从17,200,349份增至42,868,164份,平均增长率为149%。KOSPI 200指数期权更是表现惊人,自1997年上市后,目前为世界上成长最为迅速的期权产品。1998~2002年年交易量(合约数目)从3,200,000份增至1,889,823,786份,增长了590倍。2005年上半年,在全球衍生品交易量居前的合约中,KOSPI 200指数期权合约名列榜首。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金融衍生品交易领域,韩国创造了奇迹。从韩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自己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可以依靠后发优势,如我国的股票市场一样,在短时期内取得长足进步。
(二)韩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特点
1、韩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独特的投资者结构。韩国期货、期权市场的参与者由个人投资者、本地机构投资者和外国机构投资者构成,即所谓的中小投资者为主。在2003年4月,个人投资者占有KOSPI 200股指期货市场成交量的60.40%国内机构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分别占有24.90%和13.50%的市场份额。而在KOSPI 200股指期权市场上个人投资者的成交量占整个期权成交量的57.70%,外国投资者则继续维持着近10%的份额。因此,可以看出,在金融衍生品交易领域,韩国是一个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在韩国,由于网上交易的便捷性和低成本(经纪商对网上交易收取的佣金远低于传统交易方式),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广大投资者积极地参与股指期货、期权的投资活动,这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投资者结构。另外,韩国期货市场不允许“专家”和“做市商”存在,证券公司被严格限制在接受客户下单的经纪角色中。证券公司之间争相提供更快速、更便捷的“家用型交易系统”(即网络服务终端和客户界面交易系统),并积极进行客户培训和市场开拓。这样,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的交易便利又进一步发展刺激了更多个人投资的进入,即使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但投资者的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韩国金融衍生品交易投资者构成的特点,尤其值得我们的思考:因为我国的证券市场也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虽然针对这种现状,现在有许多建议提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但改变投资者的构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工作,我们是不是一定要等到我国投资者的结构发生变化才能有所作为,否则一旦市场波动就会以这个为理由,韩国的事例其实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2
摘 要 本文结合政府相关政策指引和规范,对涉及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大部分文献进行回顾及评析,并提出开展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研究的建议,以期为深入研究金融衍生工具的学者提供基础和参考。
关键词 金融衍生工具 会计准则 计量
金融衍生工具作为金融工具的一种创新,会计准则将其归属在金融工具之列,它的计量和披露与金融工具有共通之处,所以本文没有严格区分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工具。
在文献搜集与整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金融衍生工具相关文献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以金融危机的视角研究金融衍生品的文献更是多不胜数。总的来说,我国学术界对金融衍生品的研究集中于相关准则比较、会计计量和披露、风险控制和监管、衍生品市场等方面。本文主要对有关计量研究的文献做了回顾,学术界对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计量展开的。
一、金融衍生工具计量问题的提出
会计计量历来是财务会计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必须尽可能客观、公允地反映被计量对象的价值,以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陆德民,1996)。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使财务会计面临着确认、计量和揭示的新问题。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迅速、结构复杂、种类繁多,而且大多只是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所以历史成本计量对它的反映和控制显得特别落后,甚至是无能为力。为此,我国学者开始探寻一种新的计量属性或者说一种新的计量模式,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准确的反应金融衍生工具方面的信息。
二、金融衍生工具计量方法的探析
1994年1月金融工具指导委员会在ED48中指出,金融工具既可按历史成本计量,也可按公允价值计量,具体选择何种方式,要视企业管理当局是否试图长期持有某项金融工具,或者持有金融工具的目的是否在于套期保值。在ED48出台后的近三年里,金融工具指导委员会一直致力于研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标准,以及金融工具损失和利得的列报。1997年3月金融工具指导委员会在金融衍生工具计量方面提出了新的建议:1.一个企业应按照为金融工具所放弃或收到的相应的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初始计量;2.在初始计量之后,企业应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根据报告期末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1997年,我国学者吴群提出允许多重计量基础的存在更能体现客观性要求。但是,允许多重计量基础存在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何时选择选择历史成本原则,何时选择公允价值,怎样在他们之间划分一个界限。所以,“混合”计量属性从表面上看好像能弥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而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随意性,难以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朱海林,1997)。2006年2月15日我国有关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具体准则问世,《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企业将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该准则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三、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研究现状
自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后,我国学者对金融衍生工具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从笔者整理的文献来看,研究主要集中于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计量及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
在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价值的确定没有可以直接使用的市场价格,这样在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方面就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从相关机构的规范文件及的文告来看,由于非活跃市场条件下缺少有效的可观察的市场交易价格,对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的计量必须借助于估值技术,即必要的模型和参数。我国有必要由会计监管部门和资产评估监管部门共同推进财务报告目的资产评估业务的发展,以提高金融工具估值的专业化水平(潘秀丽,2009)。
金融危机下的衍生品计量问题实质上就是金融工具是否应按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Barth(2006)认为,“混合计量模式”不仅从概念上难以让人接受,而且也给使用者理解财务报告信息增加了困难,这意味着类似的经济事项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会计处理。此外,混合计量模式为金融机构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大大增加了这些金融机构基于会计目的的交易,它无法正确反映金融机构的金融工具投资组合的净价值和风险。而运用单一计量基础就能消除诸类问题,而且对于金融工具计量实务而言,这种单一计量基础只能是公允价值(于永生,2009)。尽管很多人将金融危机归因于公允价值计量,但从客观角度讲,公允价值真实反映了金融工具的价值,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了依据,笔者认为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属性是目前更优的选择。
四、结语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研究,建立在对西方相关理论的借鉴基础之上,在不断学习和解读西方有关理论的同时,我国学者结合中国国情、特殊的市场环境创造了一系列适用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计量理论。阅读国内大部分文献后,笔者发现衍生品方面的实证文献甚少,建议后来的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实证研究。另外,衍生品的计量是一个相对较复杂的研究领域,核心期刊上的文献大多都出自会计大师或者财政部会计司官员之手,笔者建议高校多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选题,培养更多该领域的研究者。
参考文献: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3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会计 思考
0 引言
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管理,除了要实施严格有效的金融监管外,会计监管也是一个发挥重要作用的手段。
1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发展现状
在我国,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研究,基本上是以民间为主,不过财政部己经于1999年开始,组织进行了相关的会计准则基础研究,但还未正式立项制订有关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准则。因此,按照大多数国家的惯例,在未专门的金融衍生工具准则前,金融衍生工具按照投资准则核算。如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债务性投资,通常按投资处理,但绝大多数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仍不符合现行《 企业 会计准则—投资》的核算披露要求。
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自2002年1月1日起在上市金融企业实施,但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核算并未提及,目前国内金融企业对其一般都按照 历史 成本法计量,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确认未实现损益。如民生银行2003年的年报中披露:“本行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未交割金额在表外列示,相关损益在金融衍生工具到期交割时在利润表中确认”。如果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公允价值计量,按国内会计准则的净利润应调减18631千元。金融企业一般都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从民生银行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核算违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谨慎性原则,若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的公允价值原则极易夸大收益,安然事件就是例证,建议对金融衍生工具的核算采取谨慎原则是比较合理的,即确认未实现损失,不确认未实现收益。
目前,国内四大银行都开展了代客外汇实卖的业务,其中包括利用外汇、利率衍生工具进行套期避险等。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实务方面,据调查,由于目前尚不存在可以遵照的会计准则或其他规范文件,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自主决定金融衍生工具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随意性较大。另外,我国对风险较高的金融机构衍生交易主要实行非现场的事后监管,且手段也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审核机构报送的财务报表和业务统计表来实现,且频率较低,基本上只有月报、季报和年报等。因此,往往对金融衍生工具所带来的风险措施不力。
2 加快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目前,国内会计准则中关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规范很少,内容也过于简略。这说明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在理论上和实务中都与现实所要求的水平相距甚远,我们非常需要有一套完整、统一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核算理论来指导、规范各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实务。
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是整个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核心问题,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高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青睐,因而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对使用者决策的相关性更大。在很多的情况下,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可以从市场上观察到或从市场上类似的衍生工具推测估计到。但这种从市场上类似的衍生工具推测估计到的公允价值,存在很多管理层估计和判断因素,这就为管理层提供了操纵利润之机。如何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在运用过程中不被管理层利用来操纵利润,形成虚假会计信息欺骗公众,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但究其实质,是否对金融衍生工具作公允价值计量,甚至披露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主要取决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在 金融 衍生市场高速 发展 的今天,关于金融衍生工具计量标准一直是 会计 界所关心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以fasb与iacs为首的国际会计界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衍生工具计量标准的最佳选择。但是对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来说,会计计量的选择仍要作特殊的考虑。我们不能不顾我国的特殊环境,简单地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简单地照搬国际上的做法,我们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市场为基础来确定我国的计量模式。
3 我国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有关建议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4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近状;主要问题;对策
一、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以不同的角度理解金融衍生工具,是会有不一样的定义的。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衍生工具是随着原生金融工具的价值而不断变化的金融衍生工具;换一种说法是一种交易媒介或者方式,它的价值是由利率、基础价值等各种因素决定的;还有一种观点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存在是以原生型金融工具为前提的,原生金融工具最终决定价格,也是买卖工具。所以,金融衍生工具即是一种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情况。1、按交易方法分为:互换、期权、期货合约、远期。2、按风险的分为:对称的金融衍生工具和不对称的金融衍生工具两大类。3、按基础性工具的类别分为:利率性衍生工具,货币衍生工具、股权型衍生工具。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金融衍生工具是在如股票、债券的原生性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变产生的,因此它具有更多特性,期限会延长,更加不稳定,具有很大的金融风险,除此之外还有一定的杠杆性和与其他金融资产的联动性。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腾飞,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发展迅猛。其作用体现在他对企业风险控制和社会经济进步所起的作用。
二、中国金融衍生工具近况
中国金融衍生产品与上世纪80年代被引进,但到上世纪90年代才建立起了真正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在建立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时候,我国的金融市场就开始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了,经过这些年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金融衍生品,如配股权证、国债期货、指数期货、外汇期货。经过衍生品市场市场在世纪之交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也开始关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情况为:
(一)银行是主要交易者。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逐渐复苏、在改革开放初始时期,大量中小型商业银行不断成立起来,随着大量银行成立起来,银行间竞争不断加剧,它们开始进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之后不停开拓金融衍生品市场,需要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分散、转移风险,更好的进行银行业的经营活动。
(二)品种多样化,规模大幅度扩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各国经济发展不断向好,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迅速发展起来,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由最初的非常不成熟到后来发展越来越好,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在不断增多,品种也趋于增多。
(三)交易场所过于集中。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好坏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如我国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一些区域,金融衍生工具发展态势就比较突出,交易所也因此越多;而在一些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如西北内陆地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自然就比较一般,交易场所也相应的比较一般。
三、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发展不错,其上升速度较快,势头良好,但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其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市场价格不均衡。市场均衡价格是使劳动力和商品达到均衡状态的价格。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很不成熟,政府监管十分严格,准入机制较为僵化,且有非常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市场依然存在较强的管制,所以,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并非真正的市场均衡价格,这会导致金融衍生产品价格发现功能的削弱,从而减小了风险规避的功能。
(二)信息披露的制度并不健全。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刚刚起步不久,为了市场稳定,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存在价格管制,因此其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此外,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对我国财政政策及相关信息的披露有一定的影响。
(三)产品设计存在不合理现象。金融衍生品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开发现象,导致风险并没有有效转移,金融衍生品的开发是为了降低、转移风险。因为不合理的产品设计,一些金融机构过度使用了金融善生产品的产品组合,并没有达到降低风险,反而降低了利润。
(四)我国市场发展存在不规范的情况。我国金融衍生产品虽然发展前景广阔,发展势头良好,目前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但在发展的同时存在职责不清、问责不到位的问题,诸多金融监管部门都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负有监管职责,如证监会、证交所等,因为多方监管,但职责不清晰,容易导致监管真空。
(五)现货市场规模的大小并不合理。衍生金融产品是由原生性金融工具派生而来。成熟的现货市场市衍生金融工具的基础,在其基础之上,衍生金融产品市场才能更好的发展,由于现货市场的规模不合理,市场价格也会存在问题。因为金融衍生品在我国规模依然比较小,因此比较容易出现价格被认为控制的现象。
四、发展对策
金融衍生工具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到90年代才真正有效发展,发展历程十分短暂,而且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应循序渐进,不宜操之过急,不仅要埋头求发展,更要学习西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经验,将中西方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相结合,从而使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成长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而且,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还可以反作用于我国实体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一)健全市场的立法与其监管体制。良好的法律基础是经济运营的前提,为金融衍生品良好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在法律方面,要设立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此外,还要有更强的针对性,针对不同的金融衍生品要有不同的法规加以规范,是的相应金融衍生品实施的更加有效。
(二)加快金融衍生品国际化进程。金融衍生品的国际化,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可以让国外资本进入我国金融市场进行交易也可以让我国优质企业试水国际金融市场,以实现我国金融市场较好较快发展,首先要发展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开发出更多样、更优质的金融衍生品,设计出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的金融衍生产品;二是要走出去,走向国际市场,要做到这一目标,需要放宽政策管制。
(三)进一步推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较于以前的政府定价,现如今政府已经允许让利率在一定区间内浮动,浮动范围虽然有所提高,但市场化程度依然亟待加强,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5
【关键词】 金融衍生工具;确认;计量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以股票、债券及货币等金融资产的交易为基础派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它是一种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未来的行情走势,采用支付少量保证金或权利金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的合约。由此可见,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其未来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而给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带来困难。因此在新准则下如何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
(一)会计确认的涵义及标准
会计确认是会计运行的起始阶段,是对企业经济事项或交易的一种认可行为。葛家澍教授指出,所谓确认,是指交易、事项和情况应否、何时以及如何作为一项要素加以记录,并计入报表内容与合计的过程。它应遵循两项基本原则:第一,符合某项要素的定义;第二,能可靠地计量,并认为,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企业的经济事项或交易是否应该、何时以及以何种要素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
美国FASB在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某个项目在符合以下全部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一是该项目应符合会计报表某要素的定义;二是该项目有相关的属性,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计量;三是有关该项目的信息能够对使用者决策产生差别,即应具有相关性;四是有关该项目的信息是反映真实的、可核实的、无偏向的,要具有可靠性。由此可见,财务报表项目的会计确认应满足四条标准,即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
(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确认对传统财务会计确认的影响
1.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按照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资产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指企业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一项资源要被确认为资产或负债,除需要符合定义外,还应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对资产而言)或未来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对负债而言)能够被可靠地计量。金融衍生工具显然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首先,金融衍生工具不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而在于未来合约的履行情况,且这种未来的交易或事项很有可能不发生。其次,金融衍生工具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取决于原生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情况,处于不断的变动中,它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在签订合约时难以确定。再次,金融衍生工具不一定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金融衍生工具是一种合约,它赋予了双方按照合约规定进行交易或放弃交易的权利,或在合约规定范围内处理的权利,因此它不属于某个企业拥有或控制。最后,金融衍生工具未来流入或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被可靠地计量。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在不断地变动,流入或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被可靠地计量,因此把金融衍生工具确认为资产或负债予以核算都是不合适的。
2.不满足传统会计确认的要求。在会计确认环节上,传统会计理论的核心观念是权责发生制,它以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作为核算基础,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予反映和确认,同时要求被确认的项目要具有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等。金融衍生工具在合约订立时,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虽然基本确定,但交易并未实际发生,而且在合约到期时也可能不发生。也就是说,金融衍生工具的权利与义务并未实际发生,收付尚未实现,其未来的现金流量也无法计量。因此金融衍生工具不满足传统会计确认的要求,即现行会计不能反映未来的财务活动,传统会计报表无法反映未来的财务变动。但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预示着未来一系列的财务变动,如果不在表内确认,就不能及时揭示其潜在风险,也不能正确反映其未实现持有损益,这样的会计信息具有一定的残缺性甚至虚假性,满足不了决策者的需要。
3.不符合传统的会计损益确认原则。传统的财务会计损益确认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即在交易发生时,将交易产生的收益或损失在当期予以确认。因此,大多数交易的损益在会计上可以肯定或合理地确认或预计,并在利润表上加以反映。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待执行的合约,从合约签订到执行存在时间差。如果按照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只有等到合约执行后才能对损益加以确认。在此之前,它仅属于一种潜在的收益或损失,在利润表内不予确认和列报。但在此期间,金融衍生工具的价值随着标的物价格的变动而变动,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或损失,如果不能及时地加以确认和反映,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确认
金融衍生工具一方面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条件和标准,不能进入传统会计报表进行确认;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传统交易的某些特征,即能在未来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入或流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审慎合理的会计确认。
1.初始确认。在我国2006年颁布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引入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新概念,把金融衍生工具作为一个新的、单独的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金融衍生工具的初始确认指在合约签订时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等财务报表要素的过程。新准则中规定,金融衍生工具初始确认的标准是: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此时尽管合约所约定的风险和报酬并未实现,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契约性,使其在签订时就已经拥有了对未来风险和报酬的控制权,符合扩展后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达到会计确认的要求,因此可以在合约签订时进行相应的会计确认程序。
2.后续确认。金融衍生工具的后续确认主要反映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与终止确认期间发生的价值变动,它通过收入、费用、损失和利得等要素的确认来反映。由于金融衍生工具标的资产价格变化频繁,因而其潜在风险非常大,必须在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再确认,即对其期末盈亏作相应的会计处理,同时在会计报表及附注中加以披露。
3.终止确认。金融衍生工具的终止确认是指将财务报表中已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从资产负债表中予以消除的过程。当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约定的未来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即告消失,企业也就丧失了对与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的风险和报酬的控制权,此时就要对其进行终止确认。就金融资产来说,当企业不再拥有构成金融资产的全部或部分合约权利或失去了对构成金融资产的全部或者部分合约权利的控制时,应该将金融资产或其一部分从资产负债表中转出,这就是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
二、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的含义
1.会计计量概念。会计计量主要是解决某一项目以什么金额进入会计系统的问题。IASC概念框架认为:“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中确认和记录财务报表要素而确定其货币金额的过程。”葛家澍教授对认为:“所谓计量,是指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量化描述的程序。”两者均强调了量化确定货币金额入账这一要点。因此,会计计量就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2.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属性是指所予以计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计量属性,会使相同的会计要素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量,从而使会计信息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建立在不同的计量基础上。常用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
(二)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计量属性――公允价值
在这五种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反映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价值,其余四种反映资产或负债的现时成本或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可从不同的角度都归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因此,计量属性的选择也就是对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这两种计量属性的选择。历史成本应用得最多最普遍,因为历史成本计量容易取得资产或负债流入或流出的数据,能客观、清晰地反映其实际收付金额。但金融衍生工具在合约订立时的初始净投资为零或很少,几乎没有成本,且在合约持有期间其市场价格在不断地变化,所以对金融衍生工具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显然是不适宜的,只有公允价值才是金融衍生工具的最佳计量属性。公允价值就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金融衍生工具初始确认时,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金额相同。
(三)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计量
1.初始计量。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发生,对交易形成的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初始确认时,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是相同的。初始取得的金融资产或承担的金融负债,应当以市场交易价格作为确定其公允价值的基础。
2.后续计量。对金融衍生工具后续计量时,其公允价值的确定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活跃市场中的报价,金融衍生工具存在活跃市场,其报价可以用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二是公允价值估价模型,金融衍生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则需要根据市场环境采用期权定价模型、矩阵定价模型、现值法等技术方法估计其公允价值。企业应当选择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且被以往市场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具有可靠性的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三、相关建议
(一)重新界定资产或负债会计要素的含义
既然金融衍生工具与传统的会计要素含义不相容,不妨对会计要素的含义重新作出界定,使资产或负债的定义能够包容金融衍生工具。这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内涵,使之能包容金融衍生工具。即取消传统会计要素含义强调的“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这一限制,使“未来的交易或事项”也可以纳入会计要素的含义。二是扩充现有会计要素定义的外延,即增加要素定义的条件,使之能容纳金融衍生工具。例如可将资产或负债的限制条件“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或未来流入和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能够被可靠地计量”放宽,使“价值的变动在后续计量中能被公允、及时地计量”也成为资产或负债要素的条件,从而将金融衍生工具纳入到会计要素的定义中去。
(二)健全和完善金融与资本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计量的关键在于公允价值的取得。但目前我国的金融和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和完善,真正公允的市场价格很难形成,因此公允价值很难保证其“公允性”。只有在活跃的市场条件下,各种金融资产或负债的市价才能很好地反映出其真实的价值。所以,有必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金融和资本市场。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金融衍生工具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成熟,加上金融衍生工具本身不确定性高、价值波动大等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较难。因此,必须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不仅要注重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知识的学习,从而全面提升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的业务水平。
(四)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研究
金融衍生工具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创新速度较快。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因此,需要组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研究,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会计准则和法规,规范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处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中确认与披露概念问题[J].当代财经,2008(5):105-109.
[2] FASB Statement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 Con No.5.1984:6-9.
[3] 中注协.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金融衍生工具范文6
金融衍生工具在上世纪下半期产生。经过不断的发展,现今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工具市场上,不论是金融衍生工具还是配套的组合产品,都在不断的发展起来。国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现今处在萌芽时期,和国外发达国家是远远不能相比的,不仅如此,还受到各种问题的困扰。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完善,因此,我国也就不应当落后,也该采取措施,尽快进入发展的下一阶段。
1 金融衍生工具概述
金融衍生工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诠释。从字面上看来,是一种价值依赖于其他原生型金融工具的一种金融产品;也可以说是一种交易的手段或者媒介,它的价值源于某种基本价格、利率或者指数;或者是以原生型金融工具存在为前提,以它们为买卖对象,也由它们决定价格。总之,金融衍生工具就是衍生的金融产品。
1.1 金融衍生工具的种类
①按基础工具的种类可以分为:股权式衍生工具,货币衍生工具和利率衍生工具
②按风险收益的特性可以分为:对称型与不对称型
③按交易方法与特点可分为:金融原期和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金融互换
1.2 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
它在原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所以它更具特性,它的期限更长,不稳定性也很强,还有较大的风险性,此外还有杠杆性和联动性。
1.3 金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也在不断的发展起来,它的功能不断扩展。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是指它在经济发展和企业金融中所起到的作用。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①规避风险、保值功能和投机功能:避险保值以适当的抵消性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活动来减少或者消除某种基础金融工具或者商品的风险,目的在于牺牲一些资金以减少或消除风险,而投机与规避反其道而行之,投资者更愿意在高风险下投资以获取高额利润。
②价格发现功能和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功能: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市场参与者相当广泛,也就带来了各种基础资产的相关供求信息和市场预期,通过交易所内类似的拍卖方式的公开竞争形成一种市场均衡价格。而正是因为它的价格发现功能,就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可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衍生金融工具本身也有利于信息的传播,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和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
2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近况
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是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的,但是却是在90年代才真正的建立起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而在建立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时候,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就在不断的开始进行了,经过不断交易发展,也就出现了更多的新品种,比如外汇期货、国债期货、指数期货及配股权证等。经过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初期的发展,各种衍生产品也开始受到普通市民的关注。此后,它的发展不断成熟,品种也越来越繁多。发展至今,也有了可观的成绩。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实际发展状况为。
2.1 规模日益增大,品种繁多
当前全球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经济也在不断的发展着,国际上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相应发展起来,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从最初的刚刚引进,到正式发展起来,以及现今越来越繁多的品种 ,发展已经呈现出越来越好的趋势。
2.2 交易场所比较集中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因素,并且呈现正相关的联系,在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快,前景好的地方,比如沿海、东部地区,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态势就越好,交易场所也更多;而在靠近内陆的西北、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自然就比较小,交易场所也就不多。
2.3 主要交易者是银行
我国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复苏的,在经济恢复的初期,许多中小型的商业银行也不断成立起来,银行的增加导致竞争也增加,为了银行更好的发展,获取更多利润,它们便对衍生金融产品进行试水,成功之后便开始开拓市场,还懂得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和规避风险。自此,衍生金融产品在银行间发展火热起来
3 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状况来看,发展速度快,发展趋势也很好,但是由于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也还是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3.1 市场规范化建设不足
我国现在的金融衍生品发展势头是不错,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正是因为较快的发展步伐,使得起步不规范,监管也混乱。很多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都有一定的管理权,比如证监会、财政部、证交所等等,所以就出现了多方管理,政策不稳定交易秩序混乱。其次,由于我国衍生金融市场出于发展初期,交易制度、交易程序的制定也不规范、不完善。
3.2 现货市场规模不匹配
由于衍生产品是原生金融工具衍生出来的,具有派生性。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有了成熟完善的现货市场作为为基奠,衍生产品的市场才能好的发展起来。现货市场规模不合理,市场价格也会变得混乱起来。当期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容量小,价格的人为控制就会比较严重。
3.3 产品设计不尽合理
物极必反的道理谁都懂,而在金融衍生产品方面也是很适用的,金融机构为了降低、规避和转移风险,所以开发了金融衍生产品。然而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获取更大的利润,一些金融机构过度运用衍生金融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组合,以至于到后来,不仅没有把风险转移,更是降低了利润,加大了风险,而这些都是因为产品的不合理的设计而导致的。
3.4 缺少真正市场均衡价格
市场均衡价格就是会使商品或者劳力的供需达到平衡的价格。由于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处于发展初期,政府监管比较严格,其次对外汇制度的管理也非常严格,所以,现今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并非正正的市场均衡价格,这样就会削弱金融衍生产品规避风险、发现价格的功能。由于国家对外汇管理制度仍然较严,所以还未能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和利率市场化。另外,银行存贷款利率、国债发行利率还受国家的管制,所以真正的市场利率也还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
3.5 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信息披露制度,也称公示制度、公开披露制度。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制定的与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国家政策比较严谨,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管制严格,使得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化程度低。除此以外,国家政策还严重影响到了重大信息的披露以及财政政策的公布。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发展也比较成熟,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也更加成熟,信息披露和政策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程序更为严格,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信息披露范围比较狭窄,对于很多问题的界限都划分不清,而且信息披露频率也很低。
4 发展对策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了金融衍生工具,在上世纪90年代才真正发展起来,所以发展至今都还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发展较快,但是却并不完善,所以今后发展过程中应当稳中求进,要一步步进行,不可操之过急,在发展的同时,不仅要注重自我发展,更是要学习的先进经验,将国内国外相结合,以促使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成长到更高一个层次,此外,让它能在以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助力,所以当前我国应采取如下发展对策。
4.1 推动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国际化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无非就是两个角度,其一让本国企业进入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其二让外国资本进入到本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而就当前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来看,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先是要发展好国内市场,开发更多金融衍生产品,贴别是能够更好为社会服务的贴近民生的产品;二是要迈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针对这一阶段,则应当放宽政策的管制。
4.2 建立健全市场立法和监管体制
健全的法律是经济良好运行的保障,也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更好发展的前提。在法律方面,要健全相关的法律,修正不合理不健全的制度,制定新的更为严谨的法律,不仅如此,还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产品要有不同的法律法规,让法律法规的实施更切实有效。而在监管体制上,从总体上来讲,首先建立一个统一的监管机构,然后再建立行业自律的监管体系。
4.3 加大金融监督力度
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可以转移风险,但是也具有高风险性,所以就要加大监管力度,更甚者,还可以进行全面监督。在加强监管的同时,还应当披露重要信息,让投资者掌握更多相关有用的信息,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有效的化解和防范市场风险。
4.4 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现今,对于利率的管制,政府已经不如一开始那么严格,所以,利率的市场化程度也已经提高,但是还远远不够,要想发展到完全市场化,还得要做出进一步的努力,来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4.5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在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中,对于技术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且还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应当培养和引进专业性人才,注重他们专业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让他们更具专业性,可以更快更好的识别风险,测量风险甚至是控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