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史学和文学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史学和文学的关系范文1
本人觉得要让学生"更准确、更生动、更活泼地学好、用好语文"、解决目前所遇到的困难,需要处理好的一个大的方面就是古诗鉴赏的教学。
对于上文所提到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引导提高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积极性和自觉性。那就是先要缩短学生与作品在生活上的距离感,从而消除他们对于古诗的恐惧心理。以下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有利于将学生生活与古诗学习有机沟通起来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带领学生走近传统诗词。
在教学传统诗词的时候,我们要以教材为载体,除了要做好对教材中所选编的内容的教学外,还要重视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使学生更好地走近传统诗词,使他们对传统诗词有更好的认识和了解。比如教材的内容是选自《诗经》,我们就应增加讲述《诗经》的"六义"和它得以保存下来的历史及对后世的重要影响等。我们这样做就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我国传统诗词在体裁上是不断发展演变的,有"风"、"骚"、"乐府"、"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律诗"、"绝句"等。也可以使学生更多了解历代有重大成就和影响的诗人,如: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具有"建安风骨"的"三曹"、"七子";田园诗人陶渊明、"王孟";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还有"唐宋家"等。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些有关诗人的生活故事,如:屈原投汩罗江、曹植七步赋诗等。
2 引导学生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就如前面所述,在中秋佳节指导学生吟唱相关古诗一样,我进一步将这种方法推广到日常教学渗透中去。要求学生根据时令或节日去寻找相应的诗文佳句,在课前用三五分钟来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例如:快到中秋节了,我便先要求学生总结我们以前学过的描写月亮的诗句;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外寻找有关的诗句,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学生听;秋天到了,我便要求学生去寻找写秋天的诗句,师生一起讨论世人对秋天的感情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的知识,学到了新的知识,而且,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从这一个过程中得到了心理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古诗词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并不是什么阳春白雪,遥不可及的,它们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后,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得到了巩固,有一些学生已经自己在课外背了许多的古诗了。
3 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入手。
初中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课要上得有趣,就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想象力。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使远古的画面进入学生的脑海。可以指导学生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古代人物的思想注入现代的内容。也可以续写或改写古诗文,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教学,抓住九种景物,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口头描述诗的意境,学生很快就描述出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通过想象联想的手法,让学生面对面跟古人对话,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拉近。以现代人的思想去评析古人古文,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习兴趣。如教《桃花源记》时,引领学生想象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以及桃花源内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讨论如何认识陶渊明所创造的理想社会。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桃花源存在到今天会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用现代的观点去想象,大大增强了阅读兴趣,既学习了文言知识,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4 加强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
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是培养语感能力的基础。教科书中的文言文大都具有较高的思想品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生活品文,发人深省;描写战争跌宕壮阔;写景话人入木三分;可以说辞简意丰,言简意赅。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难在语言的嬗变导致的语义差异。学生缺少必要的文言知识积累,在学习文言文时很难走到"品味语言,寻访思路,找准精髓,鉴赏意境"的路上去。
史学和文学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人文关怀;语文教学;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从目前来看,我国在语文教学方面仍存有固化思想,与现实脱节的情况,因为大多数教育方法都仍使用旧有的应试模式,最终的结果是使学生思维僵化,想象力不丰富,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的创新意识淡化。因此,语文教学要与人文关怀有机融合,使语文教学变得丰富,贴近生活,有人情味,并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人性、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一、我国语文教学的背景和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教育无疑成为最重要的话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下一代的发展,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正在加大力度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以适应当代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学生和教师以及教学方法方面都可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与时俱进,不至于被淘汰。在各个学科中,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一门基本学科,在任何一个中学、小学乃至大学,必须设立的学科就是语文课,因为语文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作和沟通工具,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本工具,只有学好了语文,才能了解其他学科的奥秘与精华。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只着眼于对文字、词语、语法、写作与阅读方面的培养,这样就使语文教学的内涵趋于窄化,进而更加忽略了其中蕴涵的深刻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关怀。所谓的人文关怀指的是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家园,使学生从学到的文化知识中体会其做人做事的道理,最终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诚实守信、知荣辱、明礼节的人,并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人文关怀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也不是盲目的、随机的,而是应该有计划有方向的,否则就会导致学生个性过强,不学习文化知识,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感受。因此要把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要讲究正确的方法,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二、人文关怀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的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如果方法得当,就会使事情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亦然。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如果不能把人文关怀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过于重视人文关怀而忽视了教学方面,就会导致学生过于放松和懒散,自我放逐。另一方面,如果过于重视语文教学方面,就会导致学生机械性模式化地学习,缺乏内心的感受和感情的沟通,最终变成考试的机器。因此,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习,善于学习,积极学习,有兴趣,动脑筋,最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充实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同时,也达到了“人性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1.在授课中体现人文关怀
授课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部分,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时间,因此教师要重点把握这一部分,不仅要针对词汇和语法等的技能训练,更要适时渗透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知识,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领略知识中讲述的另一个世界,体会作品人物中蕴涵的人性光辉。讲授课文部分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同时它也是最能体现和渗透人文关怀的一部分。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会带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色彩斑澜,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些文章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同时把这些感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便是渗透人文关怀的最好题材,文章中的父亲处境艰难,刚刚失业,当作者看到父亲托人照顾他时,作者认为父亲唠叨啰嗦,后来,看到父亲辛苦地替他买橘子时,作者的眼泪落了下来,后来,看到父亲的信时,又想到父亲蹒跚的背影,泪又落了下来。文章中的细节无不引人共鸣,让人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朱自清的这篇文章伴随着歉意和思念,那么我们呢,我们读过这篇文章,想到的是谁的背影?又要怎样报答父母的深恩呢?朱自清描写父子之间的亲情,不正体现着人文关怀和人性的光辉吗?再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也同样体现了鲁迅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人文关怀和同情,再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也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母亲的后悔和反思,正是作者体现人文关怀的代表作。
2.在课下或课后体现人文关怀
当代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在课下或课后很少给予学生关心和引导,这样就无法正常交流感情,不利于人文关怀的融入,例如有些教师上完课便急忙走了,使学生没有提问和交流的时间,或者教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热情度,最终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告诫充耳不闻、萎靡不振。因此,教师应该多在课下对学生进行关心,问候和疏导。当学生出现疲劳,趴在桌子上的时候,老师往往大声呵斥,言辞激烈,这便是不科学不理性的做法,遇到类似这样的情况,教师应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多与学生沟通,问清原委,使学生感到内心的温暖。这样才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沟通工具,语文学科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在生活中和情感沟通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媒介和载体,但是旧有的学习模式更多的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只关注学生对字、词、语法等的运用,不贴近现实,缺少人文关怀,所以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时缺少情感上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只有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并让学生在关怀中学到知识,感觉成长,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由被动地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地学习和发现知识,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最后通过这种学习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充实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因此,把人文关怀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是必要的,值得每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朱新华.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J].职教通讯, 2004(5).
史学和文学的关系范文3
在中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预习习惯
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是学习的“原动力”,只有使学生主动开发“潜力”,才会使他们将学习变成自觉行为,通过看、想、说、问,把学生带入课文。而学生为了快点掌握故事的来龙去脉,就会聚精会神,进入如饥似渴的状态,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有时,我会让学生在预习后互相设置作业题(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答案),看看谁的作业题能难倒别人甚至老师。好胜心会使学生在预习时下一番功夫去寻找自认为难解的问题,这样就让他们对哪里有疑问,哪里难理解做到了心中有数。但这种自觉、主动的预习习惯,决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督促、引导。
二、勤思善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勤思善问,才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发问,质疑。如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提问,把学生自己认为能考倒老师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再提出,我会给他奖励,学生一听都跃跃欲试。在学生提的问题中,再引导学生进行筛选,同学们进行讨论、争论,最终达到通过合作自行解决。这样做有时会引起激烈争论,但教育的佳境也在于此。
三、背诵摘抄的习惯
背诵不仅是语言能力训练的内容之一,也是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多读乃至背诵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意义的深刻理解。不仅如此,背诵还有助于语汇的积累和运用,名言警句熟记于心,待为文需要时,呼之而出,随意驱遣。摘抄不仅是一种语言积累的方法,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适时交给学生一些记忆的方法,然后开展一些记忆训练比赛,引导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的片断或全文,摘抄一部分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的课外知识.从而养成了他们积累知识,积攒材料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认真读书的习惯
认真读书的宋人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话的意思是说:认真读书要做到三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然而我们很多学生只是用口去读,绝非用心去读,所以掩卷茫然,不知所云。教育实践证明,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运用多种感官读书则是提高阅读效率的科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不使之枯燥。不仅如此,在读书还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因为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发现疑难之处,所以就需要学生运用自学符号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这一过程就是找出难点,扫清障碍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反复玩味的过程:就是初步领会、有所发现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将阅读带入崭新的境界,使学生才能“悟其情,感其理”。
五、勤于动笔的习惯
平时阅读自己的课外书时,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阅读别人的书籍时,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积累下来;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何感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要像茅盾先生说的那样,“身边应当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同时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不仅是小学生练笔的好形式,而且也是加强品德修养、锻炼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大凡作家、名人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但要注意从这些琐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受,反映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写日记一定要坚持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六、广泛搜集、吸收信息的习惯
史学和文学的关系范文4
我认为有效的师生互动,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指向性,突出难点,又要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
课堂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关爱、平等自主、尊重个性的学习氛围。教学过程要实现“三个沟通”――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树立“双主体”观念,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建立课堂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学生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中比较容易发挥个性特长。
理想的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带着富有创意的设想和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期望,学生带着努力创新的愿望,共同步入教学天地。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更多更新的创造。
二、开放互动
1.形式是开放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也有不定的学生与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说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学生自主安排、师生双向批改、双向评价式的互动型作业。
2.思维是开放的
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中,学生头脑里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框架束缚,加之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内容,思维更加活跃,答案也更丰富多彩,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3.答案是开放的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同时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不同,在互动答问的过程中,语文问题的答案也常常不是唯一的,只要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沿着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在思考,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
三、质疑答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宋代学者张载也说:“学贵有疑。”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改变了教师居高临下主宰课堂的局面,实现了教师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提供了学生质疑问难的平台。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学生的思维状况好比火花,一旦点燃就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景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好诱发学生思维的工作,引导他们质疑问难。
四、自由创造
语文课堂上互动教学是以老师和全体学生的互动为表象,但切忌停留在学生的动的表层上,应以学生的思维互动为核心,实现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思维创新。并不是问题提得越多课堂效益就越好,关键在于问题本身的价值如何,应以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为最好的课堂效益。
理想的语文课堂互动教学应该是学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互动的课堂学习中,别人的感知课文、理解知识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撞碰中相互同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可能产生。
五、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史学和文学的关系范文5
一、在常规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1、课前预习中的优差合作。学生在课前进行成功的预习,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通常情况下,中等以上的学生一般都能顺利地完成预习任务,而一些基础较差,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则往往难以完成。我就把优等生和差生进行合理搭配,分成几个相对固定的合作小组。对小组内的优生和差生分别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由于优生基础扎实,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较强,帮助和带动了差生的学习,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合作小组中学生的精神是自由的,氛围是宽松的,不仅提高了差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促进了优、差生之间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2、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精心选择安排合作的内容,准确把握师生合作的最佳时机。在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出现争议的时候,在学生考虑不够细致全面的时候,在学生遇到疑难无从下手的时候,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和学生共同合作,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例如,在学习鲁迅《故乡》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由此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联系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中国农民形象,谈谈鲁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有何变化?这些问题单凭学生是很难独立解答的,应该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展开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来解决。
二、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史学和文学的关系范文6
一、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依据学生学力的水平、兴趣的深广度、思维的敏捷度、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合理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检查员等,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明确职责,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加强小组成员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在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意打断或插话;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在小组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将自己的资料与大家分享。广泛的信息交流不仅能让学生的知识积累得到飞速提高,对学生学习、认知能力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通过这种交流合作,要让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知识分享的快乐。
合作学习的评价也应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其中以小组的整体表现为主要标志,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大家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二、自主学习意识
自主、合作、探究是目前学校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应该是基础。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实效的,合作也就没有基础。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明确了每个人自己的学习目标,有任务必须要完成,即使那些被动的学生也要不得不去参与,去思考,去看书,搜集资料。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在大家的互相影响带动下,那些学生会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随之增长。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学生遇到问题要先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桌交流,解决不掉时再小组解决。教师要培养学生表达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教师还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同时能够明白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填写学习过程自我评价表的方法,反映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困难和经验,反映自己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功在平常,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三、平等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儿童在老师、家长或长辈面前显得很腼腆,而在小伙伴中却显得很活跃,甚至表现出能言善道和很有主见。小组合作使学生处在一种安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学习,避开了来自老师(或家长)批评的心理压力,他们将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要教育学生小组成员之间是民主、平等、协作的关系。教师要特别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地参与活动。首先,在分组时,教师要关注弱势群体,组内成员要合理搭配,并进行角色分工,而且轮流担任;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使每个学生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教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这样使那些后进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不断进步。
教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小组合作交流中要深入到小组,把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学习新知识的群体活动中,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
四、探索、创新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由于小组之间的评比、竞争,必然会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学生在相互教、学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小组学习活动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教师或同学的不足和错误,敢于质疑,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对学习内容能够展开独立思考,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经常从新角度发现和思考问题并发表见解。
课标实验教材处处是丰富的素材,创新的天地,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有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学习的过程才会有学生创造激情和冲动,学生的视线才能冲出定势的“围墙”,学生的思维才会“长”出创新的翅膀。
合作学习的评价也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