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榜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范文1

榜样的价值问题上,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行为模式”说,它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榜样以其具体活动展示出其所特有的行为模式,榜样就是相对于他人的模仿的标准行为,榜样学习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模仿获得适当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技巧;二是“人格力量”说,认为榜样内含着其所秉承的崇高的价值取向及其在这种价值取向下表现出的高尚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这会对他人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由此看来,榜样具有两种基本价值:示范价值和激励价值。模仿是榜样影响力的基础。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学习不仅在于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他人的言语表达获得间接经验,还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和间接了解他人的行为活动进行。在这种通过榜样示范的学习模式中,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作为一种替代性经验,会对学习者的思想、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心理机制在于人所具有的一种模仿天性。模仿,简言之,指按一种已有的行为模式习得与之相类似的模式的活动。尽管心理学家对模仿活动心理成分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认为模仿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习形式。通过模仿,不仅会使一个人原有的行为模式得以巩固或改变,使原来潜在的行为倾向得到表现,而且会使人学到新的、原来没有的行为。正因为此,心理学家认为,人在一生中不仅其外显行为来自对别人的模仿,其态度和价值观念、好恶行为习惯乃至道德品质、性格特征,都可能来源于模仿。

由此,通过榜样教育达到对人的思想道德影响才成为可能。然而,作为“行为模式”培养的榜样教育存在着极大的逻辑缺陷:它假定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者,或者说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与榜样相同的品质和行为。这与心理学所揭示的人们之间个体差异性的原理显然是相悖的。“行为模式”说主张榜样所传导的是一种行为模式,榜样教育也就被推入了“他人应为、我亦应为;他人能为、我亦能为”的逻辑误区之中。由于在统计意义上榜样只能是少数,榜样教育便只能说明有某种人,但无法说服别人做这种人,这构成了对榜样教育的行为模式传导功能(也即榜样的示范价值)的极大限制。它往往会使榜样丧失教育意义,而只具有举例的意义。榜样的激励价值主要来自榜样的与榜样所内含的特质相联系的两个重要特征:功利意义与崇高性。由于榜样对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功利意义(主要不是指物质功利),榜样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会给他人带来生活目标与方式上的教益,从而间接地指导他人的行为;由于榜样的崇高性,榜样会通过显示主体道德行为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美感唤起受教育者的叹服和崇敬,由此激发受教育者的潜在能力,使之也对这种崇高美有所向往、有所追求。在前一种情况下,榜样的激励价值与受教育者可能获得的实际利益相联系,以利益引导为中介;在后一种情况下,榜样的激励则与其审美价值相联系,以审美价值的实现为中介。

换言之,与以行为模式的习得为目标的榜样示范不同,榜样激励不是直接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而是间接地通过对榜样的利益期待或审美情感的生成产生影响。只有主体由对榜样的认知发展到产生对榜样的利益期待或审美情感时,榜样的激励价值才有可能实现。在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方面,这种激励价值表现为,人们在榜样所内含的精神的影响下,自觉地产生“比、学、赶、帮、超”的行为。人们通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这种“无穷的力量”本质上是一种非权力的影响力。作为一种非权力的影响力,其影响过程具有较大的自然渗透性,教育的效果也更依赖于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心理过程。一般地说,非权力的影响有着无限的张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通过震撼感染、舆论传播,使人产生敬佩、依赖和亲切感,并由此使受教育者表现出心悦诚服、自觉效仿的心理和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榜样教育应当比那种带有来自职位、资历、利益等因素的或显或隐的强制性(权力震慑、利益丧失的威胁等)的权力影响力效力更为深刻、广泛、持久。榜样教育不仅能够、而且应当对受教育者产生这种深刻、广泛、持久的影响。

然而,如果榜样的作用仅限于行为示范,显然是无法达到这种效果的,即使由行为模式的习得也会产生类推性实践,这种类推性实践主要以对榜样的思想行为的形成方面的类推为特征,也仍然不能使教育效果深刻、广泛和持久。因此,对于榜样的学习,不能止于对其行为的模仿和类推性实践。“从道德模范人物的模范行为中,不是学习他们的具体行为样式,而是从这些具体的行为样式中学习到体现在其中的道德精神,学习和领悟到在行为中表现出的道德观念自身的那种精神,从中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力。”②实际上,榜样的具体行为只是其先进精神的外化。所以,示范价值虽然也具有独特的意义,但从思想道德教育角度看,榜样的激励价值是第一位的,榜样教育应当以精神激励为目标。另外,从榜样学习与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在榜样教育问题上得到教益。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人的青年期表现得十分突出。借用岳晓东的研究成果来说,“偶像崇拜和榜样学习的共同之处在于对偶像或榜样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其中包含了对崇拜对象的心理认同、行为模仿和情感依恋三个要素。所不同的是,这一社会学习和依恋可因青少年对其所崇拜对象的社会认知的取向不同,而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以人物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另一种是以特质为核心的社会学习和依恋。”③前者在接受影响的过程中表现出“直接性模仿”、“全盘性接受”和“沉湎式依恋”的行为,并易于导致偶像迷恋,从而对人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

而在后一模式中,由于接受者一般将学习和依恋定位在有助于人们成功的某些特质上,对学习对象多能采取较为理性、实用和非情绪化的态度,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在以往的榜样教育中,我们习惯于推介一种以人物为核心的榜样学习模式,而不是强调以习得榜样人物所具有的特质为核心。榜样教育中的这种传统做法实际上正是犯了将榜样学习混同于偶像崇拜的错误。这一错误至少将导致两种不良后果:第一,人们对榜样的学习往往更注重榜样及其行为的外在因素而忽视了其内在精神,而一旦发现其外在因素中的某些方面不具模仿价值或与其原来所代表的精神取向不同,榜样偶像就会被打碎,教育效果也会被毁于一旦。第二,对偶像的崇拜会导致“低自我信念”和自我的迷失,因为“学习‘模范人物’经常会妨碍自己批判性地思考和独立地实施自己的判断。”④尽管偶像崇拜较之榜样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力度更大,但从总体上、长远意义上说,它具有极大的负面效应。由此可见,将榜样教育主要地定位于示范价值的实现,不仅不能达到深刻、广泛、持久的教育效果,反而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

二、榜样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条件

关于榜样教育有效性的指标,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认知度,指受教育者对榜样的行为表现及这种行为的背景材料的认识程度;(2)理解度,指受教育者对榜样人物及其行为所内含的精神内容(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心理品质、行为取向等)的认识程度;(3)认同度,指受教育者确认榜样及其行为中所内含的精神内容的正确性、崇高性及对自己具有的功利意义的认识程度;(4)情感共鸣度,指受教育者在情感上受感染、震撼并愿意以榜样及其行为内含的精神内容作为自己行为的精神取向的程度;(5)践行度,指受教育者在自己的行为中对榜样及其行为所内含的精神内容的体现程度。也就是说,对于榜样教育是否有效及实际的效果水平,可以主要从以上五方面加以评价。关于榜样教育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分解,笔者已另文加以探讨,本文只着力思考如何使教育效果在以上五方面得到增强的问题,首先是榜样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条件(榜样信息的基本要求)问题。在此,笔者将盛宇华提出的一个重要而有益的理论模型⑤作为基本分析工具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这一关于“典型宣传的有效性”的理论模型指出:“典型宣传的有效性是诸多内生的和外生因素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E=f(R1、R2、T1、T2、EX……),其中,E为典型宣传的有效性,EX为外生因素,R1、R2、T1、T2为内生因素。对一个具体单位来说,外生因素是不可控制的,控制内生因素对提高典型宣传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典型宣传只有重视内生因素,使之具备代表性(R1,指典型应在同类人物或事例中“最能反映其本质”、“最有其鲜明特征”、“最有其代表性”,且“在时间、地点、条件的特殊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真实性(R2,指典型应当是客观存在的真人真事,能够体现“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的统一”)、时代性(T1,指典型要“具有该时代的特点,要闪烁时代的光芒”)、针对性(T2,指典型的宣传“要瞄准一定时期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有感而发”)四种特性,才会获得应有的教育效果。无论是榜样示范,还是榜样激励,都是以对榜样的认知为起点的。受教育者对榜样的认知,既遵循着心理学的一般规律,也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规律。由于榜样的人格与行为中有着多方面的内容,是由其内容上的多元性所决定的,榜样教育的过程必然是一个关于榜样的具体——现象——具体的过程,即首先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人物,对榜样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抽象,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和榜样所内含的主导精神,将这些事例和精神再度具体化,向受教育者进行传导。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关于榜样信息的处理过程,而前述的“代表性”、“真实性”、“时代性”和“针对性”正是处理榜样信息所应遵循的四项原则。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理论模型是为解决“典型宣传的有效性”问题而设计的,其理论目标主要在于增强典型宣传的效果。典型宣传是对一定时期内产生的同类事物中最有代表性和最突出的事物或人物的着重宣传,宣传的首要目标和重点是为众人所知,故其理论模型更侧重于对榜样的认知方面,主要强调的是关于榜样信息应当具备的品质的规定。而由前文可知,榜样教育的目标却在于榜样的示范价值和激励价值的实现,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受教育者由对榜样的认知发展到对榜样行为的仿效和对榜样精神的践行。这对榜样教育有效性提出了一些特殊的条件。榜样之示范价值的实现,主要应当具备以下条件:(1)榜样行为呈现的完整性。由于榜样行为需要成为他人的模仿对象,在认知度方面,要求受教育者对榜样行为有完整的了解,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榜样及其行为的呈现不仅要符合代表性、真实性、时代性和针对性的要求,还必须具体详尽,而且尽量形象化,只有这样,榜样才是可供模仿的。(2)对榜样行为的教育选择。人们对榜样的模仿有时会是一种无选择、无意识的行为。一种类型的榜样往往会在另外一些非主要方面也同样成为别人不由自主学习的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对这些非主要方面的影响加以控制,其具体措施就是选择符合教育目标的榜样行为,同时剔除其他次要部分。(3)要充分考虑到榜样行为的背景因素。榜样是一定的具体社会生活条件的产物,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榜样的成长以及榜样的行为表现都具有一定的生活背景、制度背景与行为情境。如果忽视这一点,在教育过程中使榜样及其行为脱离其具体的情境,走向普遍化、概念化,会使受教育者无法真正理解榜样的精神实质;同时,这种使现实的人抽象化的做法,还会使榜样丧失感染力、示范性和可学性。

从榜样教育有效性的构成来看,榜样之示范价值的实现实际上是榜样教育的一种缺省模式,即其有效性的指标由认知度、理解度、认同度和践行度构成。相对于此,榜样之激励价值的实现,则是榜样教育的完全模式。榜样的激励价值的实现,不仅要具备前述理论模型中强调的代表性、真实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不仅要具备实现示范价值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还必须具备有助于主体的动机激发、情感共鸣的一些特殊条件。这些特殊条件包括:(1)榜样精神的功利意义或崇高性。榜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受教育者自觉地将榜样行为、榜样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并能随时随地将榜样曾经表现出的优秀精神特质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如果榜样的精神对受教育者具有功利意义或能唤起追求崇高的行为动机,就会真正对受教育者的生活、发展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有较大助益,受教育者也就会产生榜样学习的强烈需求。(2)榜样精神在呈现时的情感冲击力。将对榜样的认知转化为对榜样的情感体验,是榜样激励的核心策略,具体转化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刺激受教育者产生从榜样学习中获得某种实际利益的强烈欲求,并使之转化为事业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个人尊严感等情感力量;二是通过对榜样的形象展示,使榜样的非凡、杰出的一面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的震撼力,从而在审美情感的作用下接受其所内蕴的榜样精神。

三、榜样教育的科学化之途

在当前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榜样教育仍是一种运用相当普遍的方法或模式。但是,榜样教育的过程与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甚至是令人担忧的。就榜样教育的过程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在榜样的选择上,存在榜样的泛化和掺杂过多人为因素(如仅凭个人的好恶树立典型等)的现象,使榜样不具代表性、说服力和可学性;(2)在榜样信息的处理上,存在精神内涵模糊(主要原因是对榜样精神缺乏提炼、教育内容不集中)、榜样缺乏可信性(主要原因是对榜样人为拔高、过度渲染榜样的事迹)等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受教育者对榜样的认知和态度;(3)在榜样教育的时间安排上,存在突击性和忽冷忽热现象,宣传、学习榜样时,没有长远规划和持久打算;(4)在榜样教育的内容、方式上,没有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等等。而就教育效果而言,榜样教育尽管从总体上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以下两种情况仍然相当普遍:一是由于榜样形象过于完美或经人为拔高而使受教育者对榜样产生怀疑,使榜样和榜样教育的形象同时受到损害;二是人人赞扬榜样,但无人将榜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支配自己的行动,最终使榜样教育归于无效。榜样教育之所以存在上述各种问题,根源在于一个普遍的误解:人们习惯于将加大榜样教育的力度理解为扩大榜样宣传的时空规模,并认为榜样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此,因此,对榜样教育的科学性不够重视。

事实上,尽管只有通过宣传和推广才能使榜样的行为和精神为人们广泛深入地了解,广泛宣传和推广的确是人们认同和仿效的起点,但实践证明,榜样教育的有效性并不与榜样宣传的时间上的频度、空间上的广度成正比,无论在其示范功能还是激励功能方面都是如此。进而言之,不遵循教育规律的榜样教育时空规模越大,越可能会造成受教育者在心理上的逆反。这对于思想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悲哀。榜样教育要想克服现状中的种种弊端,使教育不流于形式,而是产生包括认知度、理解度、认同度、情感共鸣度和践行度在内的有效性,必须使榜样教育的过程全面走向科学化。

第一,遵循关于感知的心理规律,改进榜样的呈现方式。恰当地运用榜样的呈现方式,会大大增进榜样教育的效果。通常人们将榜样的呈现方式分为三类:(1)现身说法,即让榜样人物在观众面前当场演练或作事迹报告;(2)传媒演示,即通过图片、幻灯、录像、录音、影视以及文字材料等传播媒介来呈示榜样;(3)想象模拟,即首先由教育者详细提供有关榜样人物的思想、行为的事实描述,然后要求受教育者通过想象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榜样及其行为的总体印象。榜样的各种呈现方式,都会有其优点和适用上的局限性。譬如:现身说法的特点是榜样与受教育者处于同一情境中,空间距离的拉近会使其间的心理距离缩小,容易使受教育者获得亲近感和对其事迹的真情实感,因此,无论是行为示范还是精神感染方面的影响力都较大;但是,现身说法需要榜样的亲临,不仅影响范围较小,时间上具有瞬时性,还会受到榜样对其行为、精神的表达能力的极大限制。而就传媒演示来说,其共同特点是影响范围较大,具有可重复性;但不同的传播媒介承载信息的数量、呈现信息的方式会有所区别,示范性和感染力上都有较大差异,还需要教育者进一步做出选择。因此,对于榜样的不同呈现方式,不能武断地下一个孰优孰劣的结论,而必须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进行选择,要确立“适宜的就是最佳的”这一观点。

第二,认识榜样成长的规律,恰当处理榜样教育所欲传递的榜样信息。在处理有关榜样及其行为的信息时,首先应当遵循前述的代表性、真实性、时代性和针对性四项基本要求,同时,还应注意:(1)榜样是一定社会生活条件的产物,必然会在多方面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榜样的行为可能呈现出多元取向,有其不完美的一面,在教育过程中既不能有意识地遮掩其缺点,进行片面性宣传,也不能盯住其缺点不放,忽视榜样先进性的一面。必须强调,榜样首先是先进精神的化身,教育的目标正在于传导这种精神。同时,榜样的未来发展也具有不确定性,并非一定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此,不能由于榜样本身的暂时性、相对性而否定榜样所蕴含的精神价值。(2)榜样的成长需要深厚的群众基础,榜样教育不能仅仅强调榜样人物的个人特质而忽视其成长所依赖的社会支持。否则,榜样教育就可能产生一种提倡“个人奋斗”的不良效应。(3)作为学习、仿效对象的榜样可能属于多种类型(如社会价值型、生活型、兴趣型、职业型等),不同的榜样类型之间具有交叉和渗透性,一个人可能会同时属于不同的榜样类型(比如,一个人可能既是事业上的能手,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范),这往往是其所秉承的某一核心价值观的辐射作用的结果。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榜样所属类型进行考察,确定需要传导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在教育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榜样教育范文2

在教育语境中,榜样和偶像是不一样的。榜样主要有两种:历史上的贤哲烈士或是当代的英雄伟人和社会上的先进典型或是身边的优秀同学。前者取其品德高尚、事迹动人,后者则取其现实亲切,可感可学。但我发现,这些榜样还是与学生有着一定的心理距离,偶像则不需要教育者大力宣扬,也不需要集中学习,却早已经走入孩子的内心。何不化偶像为榜样呢?

我的班上曾经有一个男孩子,迷恋上了电脑游戏,学业明显受到影响。有一次,我和他聊起了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和苹果电脑公司的乔布斯,由于喜爱电脑的原因,他对这些IT精英颇有了解,潜意识中,这些人成了他的偶像。

我说:“要说起来,我最喜欢的,还就是乔布斯了!”

“哦?老师您也喜欢乔布斯?”他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我点点头,说:“可不是!从前我还只觉得乔布斯事业上很成功,但了解了他的经历后,才发现他克服了许多常人不会遇到的困难甚至是危机,确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他被我的这句话吸引住了。

我说:“你肯定知道,乔布斯一手创办了苹果公司,但是你知道乔布斯后来被苹果公司开除了吗?”

“被自己创办的公司开除了?”

“是的,这个时期他还得了癌症,但他相信自己的才华,没有放弃努力,东山再起,在动画制作方面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玩具总动员》就是他的公司制作的呢。”

“这部动画我特别喜欢。”

“后来苹果公司在陷入困境的时候,又把他请回去了,他推出的iMac、iPod等产品,成功地使苹果公司扭亏为赢,而且因为特别漂亮,受到了全世界用户的追捧呢。”

“我知道,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MP3随身听都是模仿iPod的呢!”

榜样教育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30―01

英国学者菲尔丁曾说过一句名言:“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人们心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要预测一个孩子的未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孩子喜欢谁。所以,家长和教师要塑造一个孩子的未来,要在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去崇拜他人的意志、性格和才华,使孩子具有类似的品质。

一、引导学生发现榜样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并不是只有伟人、名人才能成为榜样,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榜样无处不在。每天清晨五点钟就开始打扫公共卫生的清洁工人,他们默默奉献的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乐于助人的邻居,刻苦学习的同学,言出必行的长辈,这些人所具有的品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的榜样,是榜样教育的基础。

二、树立正确的榜样观

1.教育者身体力行是榜样教育的前提。教育者身体力行,有利于树立威信,对受教育者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中,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所以,家长和教师在实施榜样教育时,言谈举止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2.学其所长,避其所短是对榜样教育的完整理解。在生活和学习中,教育者如果做错了事,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并尽快改正,那么“知错能改”这一品质就能够被学生学到。

三、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

1.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同他人作比较。事实证明,很多孩子厌恶父母间的比较,有的孩子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由此可见,教育者在给学生树立榜样时,只有选择恰当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教师在课堂上讲成功人士的事例时,应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反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和愿望,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会非常敏感,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刻意模仿,并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那样的人。因此,教育者在以成功人士为榜样时,应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在适当的时间和切入点下进行榜样教育。

四、选择适当的榜样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有些榜样是没法模拟的,硬要去学,就容易误入歧途,成为邯郸学步。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和学生多多沟通,一旦发现学生的梦想脱离现实,就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是否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如果是“刻鹄不成尚类鹜”,那就值得模仿和学习;如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那就需要警惕和提防。给学生树立一个近于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为榜样,不如给学生树立一个有血有肉的常人为榜样。同样,如果学生崇拜的偶像具有负面影响,教育者也不能以自己的好恶而做出评价,应该尽量了解并发掘出此类偶像身上的优点和价值,并以此来作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动力。在当今社会,我们无法避免学生接触来自全球的形形的信息,也无法避免他们被一些无法分辨对错的现象所迷惑。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对待问题,那么在面对榜样的选择时,教师和家长也应该以辩证的方式,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在值得注意的方向上来,既不引起学生的反感,又能推动学生的进步。

五、正确利用榜样的力量

榜样教育范文4

一、榜样认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

榜样是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的化身。对榜样的学习主要把握它体现的精神原则和道德原则。而它的道德原则和精神原则是内隐的,学生只有对榜样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使榜样体现的原则从具体行为中分离出来,才有可能使学生在道德认识上有所提高。

榜样对人的教育作用既影响人的认识、人的情感,又成为人们行动动力和效仿的楷模。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视听、演讲、讨论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通过看录像、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圣地、请先进人物演讲自己成长的经历、成功的秘诀等。然后,组织大家进行分组讨论。讨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讨论是对榜样人物的再认识,讨论是对所得感知进行提炼、加工、总结,并且内化达到判断别人和评价自己行为时认识水平。

学习文化知识主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品德教育除了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解决信与不信、该与不该、做与不做的问题。所以,班主任利用榜样进行激励教育时,应强化“晓知以理”,讲清道德概念要求,使概念做到具体化。如,教育学生发扬勇敢的拚搏精神,就要将“勇敢”的时代特点、场合的适用性讲清;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课堂内与课堂外、正义与非正义的,他们的意义各不相同,要求各不一样,具有时代的差异性。

二、迁移内化,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调节的心理机制,关键是将自己的行为与道德标准相对照。学生对榜样的学习必须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使榜样所体现的具体原则与学生本人行为表现发生联系并对照检查。这种对照检查既是榜样标准与学生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又是借助于榜样的社会化力量要求学生本身,肯定自己的道德行为和克服个人的不良道德行为而创造内部条件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自身获得调节功能,这样才能达到学生对榜样学习收到良好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除提高学生的认识外,还应提高他们的判断能力;讲清道德概念只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适当地组织讨论,写出心得体验等,就能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卷入迁移其中,自觉地与榜样的行为进行对照。这样不但能提高认识,而且还能改善学生道德行为的判断能力。利用榜样进行激励教育,我们不能满足于榜样人物的介绍,认识他们的表面现象。如果要提高榜样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启发学生思维,开动脑筋,由具体事物到抽象的表现,认识榜样的本质。并能把榜样作为镜子,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行为实际,用道德、榜样的原则衡量对照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三、情感迁移,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品德是需要培养的,并指出单纯的行为练习本身并不能使儿童形成巩固的行为方式,也不能导致新的品质形成。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将认识、讨论、练习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是“动之以情”,使学生的情感发生迁移,辅之以情感迁移训练,达到榜样教育的目的。

譬如,如果我们以先进人物雷锋同志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事迹教育学生时,我们对先进事迹的讲述、评述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对照检查,最后我们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练习。要求学生每周为他人做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并登记在黑板报相应专栏内。通过这种练习形式就能达到训练学生助人为乐良好品质之目的,以此规范他们良好品德行为,这就是我们常常运用“导之以行”的教育模式。

又如,我们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时,除了讲清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以外,还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然后组织学生参与 有关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这样就能够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增强他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行为能力。一个人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到引起行为上的较大转变,并不是在短期内就可以实现,它需要在认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积累更多的行为经验,成为品质形成的基础,并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四、行为训练,提高学生道德行为能力

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实际行动。道德行为包含了道德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重要环节,是一个人品德心理功能转化为社会效果、实现社会意义唯一的客观标志。它是道德认识水平、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的外部表现形式,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也是衡量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人的品质是在他们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实际行动中形成和发展的。看一个人的品质,不在于他言谈委婉动听,而更重要的是看他言行是否一致,道德行为是否具有一惯性和稳定性;只有产生了稳定的、一惯的道德行为,才能使品德行为具有社会意义。我们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目的就在于此。通过对榜样的认识、讨论、对照检查、行为练习,使学生的道德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这种模式教育不是一个流程就能达到教育目标,必须经过反复的教育和训练,才能达到教育目的,才能使学生道德行为能力具备自动化、规范化。

五、观念升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水平

榜样教育范文5

关 键 词 榜样;榜样教育;道德;教化

作者简介 王俏华,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有两种手段经常使用,一种是规训,另一种是教化。规训是一种强硬的控制方式,如纪律、惩罚和各种检查等,用强硬的方式要求受教育者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规训的要义在于驯服,在于“肉体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改善”[1]。教化则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使之合乎某种标准,教化表面上并没有用强制的手段对人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进行硬性规定,但事实上也是一种控制手段,是柔性的控制。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矫正行为、价值定向和情感感化方面。然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东西,与政治、纪律、法律都不同,强调的是自觉、自愿、自由、自主,所以,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面临很多困难。

一、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的主要作用

(一)矫正行为

在古代,榜样相当于镜子和尺子,用来对照和寻找差距。后来,榜样延伸为人物,榜样作为人物的存在,即意味着榜样作为人的标准而存在,通过与榜样人物的对照来寻找自己与标准之间的差距。

(二)价值定向

在古代社会,统治者利用生动形象的榜样人物来宣传思想和言行的标准,传达社会行为规范,目的是希望广大民众能根据榜样去言语行事。现代中国,要使人们接受新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遵从新的社会秩序,利用榜样进行道德教化同样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道德感化

榜样由于其可悲可泣的故事、可赞可颂的行为、可尊可敬的人格,触发学习者的恻隐之心、敬仰之意、羡慕之情,这种情感的加入使得榜样教育的灌输和强制的特征不再那么明显,其价值观念、行为标准等隐藏在榜样人物的身上,并借助榜样的言行来表达和显现,这是一种“潜隐的控制”[2]。这种以触动人的情感的方式来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的方法,称为“感化”[3]。“感化”分为自然的和人为的。自然的感化是指某种良好的行为,尤其是周围人们良好的行为所蕴含的人格力量的影响,即荀子所说的“以善先人者谓之教”,意思是某人的行为如比别人更善,尽管他不存在教育的意图,其人格也会对别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一般在生活情景中产生。人为的感化指的是教育者出于教育的意图,以富于感彩的行为触动学生的感情。我国的榜样教育以人为的感化为主,人物、场景、语言等通常经过组织者和教育者的精心设计。

二、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的现实难题

首先,在行为矫正上,榜样通常矫正的是不规范的行为或习惯,而道德的行为很难只凭外力就能起到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不能用光辉楷模去责备少年,它会导致没有它便不能形成理想的那种精神活动的停滞,在少年那里产生出不相信自身力量的心态,产生出一种最可怕的心灵毒剂――自己微不足道,楷模高不可攀,再努力也枉费心机的想法。”[4]如果教育者只靠自己的命令和权力要求学生服从榜样的标准,就想成为学生心灵上的主宰,那么“最精心设计的教育体系也会像学生用纸牌搭成的小房子一样容易倒塌。我之所以是自己学生的心灵的支配者,是因为我能使他们成为自己良心的主宰”[5]。

其次,在价值定向上,主体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都会表现出基本价值立场、态度以及倾向,这决定着主体的价值选择。在榜样教育中,由于榜样已经预先设有标准、价值和目标,实施者只需把榜样展现出来,并通过引导或灌输的方式将这些价值或标准复制到学习者身上,学习者只要诚心诚意、洗耳恭听即可。但是“一个人的信仰和价值是不能被硬灌进去的,所需要的态度也是不能粘贴上去的”[6],道德和价值观也不是靠灌输就能获得,而是在个体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获得的。一个人道德的行为总是与自己的选择联系在一起,缺少了自由选择和理性思考空间的道德教育本身是不道德的。

第三,在道德感化上,感化以触及人的情感方式来影响其行为,是一种柔性的管理方式,“未能触及学生的理性和精神,只能对学生发生浅层次的影响”[7]。感化虽然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但充其量只能成为触发学生行为转化的契机,而不足以提高学生需要的层级,也不见得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性。感化虽能收到一般教育、行为训练所难以取得的成效,但其意义毕竟有限。

三、榜样教育在道德教化中的未来走向

(一)道德教化中关键是人“自我”在场

道德教育是一种源于精神内部的活动,任何外部的引导、塑造,唯有通过受教育者内部精神活动才能起作用。因此,道德教化中关键要学生“自我”的在场,榜样教育如果不能体现人的“自我”价值,没有自由判断和选择的空间,便不能发挥道德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榜样教育作为一种教化手段,在政治、思想、礼仪与行为规范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归根结底仍是一种控制。“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之间无交流隔绝状态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控制者不是出于公心,而是在使用狡计,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8]。道德教育是关乎人的灵魂的教育,在学习中,只有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榜样教育如果只注重形式,剥夺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和主动形成价值观的机会,将无法促成学生真正道德行为的形成,因为榜样教育的本质是教化和控制,是他律,但道德是自愿、自律行为。如要发挥榜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或价值,必先要重视道德的特征,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空间,给学生判断和选择的机会,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道德的内涵和真谛。

(二)榜样教育应使学生的模仿行为出于非强迫性的理由

学生道德的成长是自己去体验、感悟、选择和行动的过程,需要个体“自我”的参与,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人们一旦由于外在刺激而去做行动,他们就会丧失对这件事的内在兴趣”[9]。同时,有形的物质奖励会对内在动因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曾有人做了相关试验,结果显示,迄今为止最有害的奖励便是“根据人们的表现直接进行的奖励”[10]。如学校的“人品币”“道德银行”等奖励手段,事实上不能培养真正有道德的人,做好人、行好事是个人内心道德感的必然要求,绝不是因为有“人品币”的奖励。如果榜样教育只为矫正儿童不规范的行为,或者只为一劳永逸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或者只为灌输权威的规则和命令,照样也不能促进儿童真正道德行为的形成,因为,其本质在于强迫和控制,而道德是非强制的,用强制的方式体现自愿,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道德就发生在切切实实的日常生活之中。每个孩子都在体验中不断地感知、感悟成长,这是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榜样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听、触摸、效仿,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榜样所包含的道德含义。生活化是道德教育找到自身正当性与合理性的真正基础,不仅要指明方向,更要解决人生困惑、诠释社会问题、提升人生境界,道德只有深入儿童实际,才能真正对儿童产生影响,儿童才会出于喜欢、出于兴趣而形成道德。

参考文献:

[1][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56.

[2]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3][7]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21-122,123.

[4]蔡汀.走进苏霍姆林斯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2.

[5][苏]苏霍姆林斯基.培养集体的方法[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22.

[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6.

榜样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教育;榜样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不仅受内在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外在观察结果的制约。从婴儿降生跟着父母咿呀学语,到一个健全人格的形成,这期间的大部分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模仿耳濡目染而习得。那些催人泪下的奋斗事迹,那些鼓舞士气的模范精神,会使外在的榜样转化为催入上进的内在力量,引起大学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帮助那些意志消沉的大学生走出迷茫,产生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鞭策他们朝着榜样的方向努力前行。现将就这一激励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实际运用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

一、榜样激励机制的内涵

根据现代心理学和经验得知,人的行为往往受内在动机和需要的影响和外在环境的制约。树立榜样就是给行为参照者树立一个准确无误的参照样板,进而明确其奋斗目标,使其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样板行为保持一致。经验可知,人们一旦明确目标就会对自己的行为主动找出自己与榜样之间存在差距,进而主动采取措施进行相应的调适。

人的行为往往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孟母三迁”说明的就是外界因素对于塑造人格的强化作用。由此可见,在高校园中树立一个成功的榜样典型,对于引导大学生完善自我、健全人格、开拓进取等各方面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激励作用。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微型缩影,总体上与社会的基本要求和期望一致。因此,以社会化的需要来强化大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其内在的动机,唤醒其沉睡的潜能,并使其得到充分的释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

二、 榜样激励的正确运用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运用榜样激励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好典型

首先,选择的典型要在情节的安排上有所超越。所选的榜样典型必须个性鲜明、事迹感人、时代感强。其次,在衡量得标准上,要根据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大小择优选取,把宣传的重点放在那些对社会进步与人类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企业家和管理者等时代精英作为受教育者学习的榜样,让他们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关注现实,学会积极向上地乐观生活,而不是简单的传统所倡导的吃苦耐劳。

由于所选取的榜样具有人生经历与绝大多数大学生基本相似,易于为绝大多数大学生所接受,产生效仿效应等特点,所以在树立榜样激励大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科学理论的渗透和远大理想的灌输。并把远离学生生活的榜样同校园内的榜样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对身边榜样的赞扬,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好表率和示范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靠真理的魅力和人格的力量才能真正服人。在榜样的的作用下,被影响者主动地做出心悦诚服的效仿,因而它的影响和激励作用比被动地灌输给他们的外加力而使人产生的敬畏感及被动服从行为的权力影响力来得更容易接受且更持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具有强大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因而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为人师表,在言行举止具有强烈的示范和引导功能。如果教育者的行为是按照自己在思想工作中所讲的道理那样去做,就会使大学生从内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崇敬、佩服的感觉,才会自觉的进行模仿。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表率,将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统一起来,从而形成无形的说服力,劝导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三)突出共性,弱化差异

《论语·里仁》里,孔子曾说过一句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看到贤德的人就要向他学习,争取能和他的行为一样。看到不贤德的人就要从内心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这就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所倡导的榜样的激励作用,在当今仍具有时代意义。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我们跟榜样间的差距,也不要忽视我们与榜样之间的共性。

(四)树立校园先进典型,强化榜样的积极作用

树立校园典型,就是强化榜样的积极作用。因而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对校园中涌现的先进人物要做到及时发现、大力宣传,具体到人人皆知、界界皆晓的程度,从而引发榜样效应,做到树立典型的目的。

榜样激励是为大学生成长过程提供行为示范,落实到大学生的身体力行上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要强调塑造真实感人、符合时代要求的榜样。同时,榜样行为的强化还应与榜样的活动实践相结合,因而要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道德实践机会,让他们把榜样那里学到的品质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并在实践中得到来自学校与社会的认可,从而培养其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

三、总结

古往今来通过榜样的力量所塑造的成功人士不胜枚举,因而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借助榜样的强大催化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我们必须科学地运用榜样激励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万欣.基于榜样激励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1.(08)

[2]钱淼华.谈榜样示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教书育人.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