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技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科技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科技发展

经济科技发展范文1

关键词:经济;科技;能源;知识经济

一、科技发展与市场

尽管市场并非科技发展的唯一指向,但发展科学技术已离不开市场。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市场、两种制度。要发展我国经济,就要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人们历来在科技拉动和市场推动之间选择,事实上,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兹以一例来说明。

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相当于中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瑞士只是用国民生产总值的4%就取得了同等的保健效果,所以美国人自己觉得很浪费。美国人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高科技医疗手段的依赖性:一有轻微的外伤(如脚被崴),也要用核磁共振、CT断层分析等手段来检查。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就是因为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个很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是高技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来看,还不算太高,那都是我们现代物理学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能不能与企业、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把中国这方面的医疗器械搞起来?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是能和国外竞争的,这不是因为国产的技术特别高超(关键是要把先进科技有效运用起来),而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包括高技术劳动力)便宜,所以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产品除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外,大量的还是装配行业,装配要有一定的技术,而这些我们是能够解决的。

这就是说,上述领域的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早已存在,但为什么没有向现实转化呢?

在上一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发明、创新主要是由工厂之外的独立发明者、研究机构作出的。我们知道,瓦特只有合伙人,他不属于哪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有过象电灯泡等重大发明,是一个独立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者和独立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减少,企业内部从事R&D活动的比例不断上升。

这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所认为“企业”代替“工厂”的趋势相关。企业代替工厂并不断发展,是要将许多原本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以减少交易成本。当然,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制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并不是企业越大,市场交易费用会越低,绩效会越高;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受垄断与竞争之间的经济及法律关系的制约。

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并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亦要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并不仅仅在于上述分析之中)。这就是说,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就上一医疗器械方面的技术创新而言,我们的“市场推动”机制仍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按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亦即实现技术、生产诸要素的创新性的“组合”,主要靠企业(家)来完成。在我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至少需要三个飞跃:一是从“工厂”向企业的飞跃(包括观念上);二是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飞跃,这里所说的现代企业,人们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已有不少论述,我只从另一方面来谈,即现代企业应是行业技术的重要推进者,具体来说,企业应把管理目标不仅仅置于生产、营销策略方面,更应置于技术发展战略上面;三是我们应能具有这样的市场环境,即经营者不会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优惠政策和体制漏洞上——这方面的机会越多,技术创新的热情就会越少。当然,上述三方面已在进行中。

二、“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

有些产业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夕阳产业”,而且,“夕阳产业”是可以向“新兴产业”转化的。以交通为例来说明。

当代交通正出现一个以高速铁路为骨干路、公路体系相配合的交通体系。在欧洲,铁路发展得比较早,美国的经济发展得比较晚,铁路和公路并行发展,但在美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战胜了铁路,美国的交通运量的2/3是由高速公路担负的。有的人据此认为铁路是“夕阳工业”。在3年前,国家计委召开了一个交通问题讨论会,一些与会者根据美国的经验就说在中国铁路也是夕阳工业,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发表这些意见的是社会科学家,没有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到场。他们看到的是历史资料,是公路战胜了铁路,因为汽车有方便之处,可以一家一户,而铁路是集中的。但是现代化的铁路已不是过去的面貌了,高速铁路开始兴起了:日本的新干线每小时280公里,法国的叫做TGV,每小时350公里,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每小时500公里的铁路。美国的高速公路固然很发达,时速达到200公里是不成问题的,可谁敢这样开车?美国人现在的设想是,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形成网络,例如,把小汽车开到铁路火车上面,然后火车以每小时400到500公里的速度开,到站后小汽车下火车继续在公路上开。用现在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连结起来,速度也快,能源也省。这就是美国的部署。我们怎么办?这需要认真探讨。我认为,铁路不仅不是“夕阳西下”而且是旭日东升。现代化的高速铁路不仅把轨道接得很长,速度开得很快,而且正在出现一种新型的技术,叫磁浮列车。磁浮列车的速度已被证明至少500公里,而且有可能提高到700公里。现代化的磁浮列车技术已基本成熟,商业化运行为期不远了。我甚至可以说,我国现在就应关注这一技术。

人们在分析“新兴”或“夕阳”的时候,过份关注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有时仅仅是行业)的区别,而不是以技术方向来对照,尽管人们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在决策所需的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时候,人们的这种意识仍有可能被遮蔽。市场自身能实现合理的选择吗?还是市场选择如何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相结合?

此外,对市场前景的分析要和科技的发展结合起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是学科意义上,而且是决策机制上:在国家(地方)产业政策的制定上,要有科技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相结合的机制。制定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方向,也是如此。

三、能源问题及相关科学技术

我国秦岭以北煤的资源蕴藏量占全国90%以上,从长远计,北煤南运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长期不可避免。为什么我国铁路交通的压力特别大,这跟北煤南运有很大关系,北煤南运约占了运输量的40%。中国煤的蕴藏量10倍于中东的石油(就热量而言)。中国组织一定数量的煤出口,是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运不出去。从大秦线能运多少煤呢?2000万吨,而仅日本就期望我们每年供应1亿吨。从交通、环境及当前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煤最好不要铁路运输,而是把它磨成粉,再用水掺搅制成水煤浆,然后用管道运输。现在大同到秦皇岛的车皮是2000万吨煤,回来有2000万吨的物资吗?没有。这样一来就放空车了。我了解到,现在国家想从山西铺一根水煤浆管道到山东然后出口。象这样的能源问题也涉及到交通问题,而如果用管道运输,效益比火车更高。这些都有好多新技术。但从总体来讲,我赞成逐渐压缩煤耗减少污染,同时应该发展一些更为干净一点的能源,主要是原子能和水能。

人们容易从原子能想到切尔诺贝利事故。但是,现在设计的核反应堆都是安全型的,而且是比较干净的,没有其它废料,当然放射性要控制起来。世界曾经掀起过一个反核运动,有一个绿党尤其反对核。现在绿党开始改变态度,认识到不发展原子能就要烧煤,煤的污染比原子能更大。但美国的反核势力仍然很大。美国的一些搞核电站的公司在美国就是卖不出去,什么地方要搞核电站,什么地方的老百姓就反对。所以美国就愿意卖给我们,因为中国没有反核运动。中国最好不出现这样的反核运动。

更重要的,我认为应多搞水电。水是可再生的能源,每年水都从大江大河流掉,不发电,太可惜了。现在中国正在建设长江三峡水库。实际上,长江三峡搞起来以后,才利用了水资源的10%。水力资源的大头在哪?在西南横断山区。西南横断山区的水量没有长江干流那么大,但是落差大。从总体上说,其水能蕴藏量至少是全国的50%。为什么优先搞长江三峡而非西南?因为那些地方都处于深山穷谷。要修个水电站,首先要修盘山公路,它们高度都是2000到3000米,所以修盘山公路的投资很大。但是,这并非近期不可以解决。运输的问题可以用飞艇来解决,飞艇的运输量可达200至300吨,是卡车的6倍左右。1932年齐伯林的飞艇事故,使世界飞艇业受重创,影响至今。但是,现代的技术已经不一样了,可以不用氢气而用氦气来代替。除了飞艇以外,还可搞索道运输,另外,在西南搞水电建设也不见得要大幅度的钢筋混凝土,因为可以在高山上就地取材,通过定向爆破获得石材。目前,高温超导技术也为高效的高压输电提供了可能性,否则,线路上损耗就可能达1/4,仅长江三峡的输电就可能损耗两个大亚湾的发电量。不过,以目前技术发展程度,铺设1000公里是不现实的,但是,用超导输电线取代消耗较大的、由发电机到变压器那一段电缆在当前是可行的。

四、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要不要发展?要,而且要大力发展。当代生产的重大特点就是,精神生产力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的信息产业占美国全部产业的65%。也就是说,精神生产的价值量超过了物质生产量。这是现代化生产的特点。什么是精神生产力呢?它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包括各种信息产业,包括新闻出版、报纸、电影等等。人,并不光要吃和喝,还有许多精神消费。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美国是世界软件业的大头,其它国家包括日本、印度等,近年来都有很快的发展。日本软件业的道路和美国不一样。美国软件针对PersonalComputer的比较多,共性软件比较多。日本的软件是为大公司服务的,它的企业要搞自动化生产,所以它的软件都是个性软件。日本的千叶制铁所有个1米9的轧机,而我国武钢最大的轧机也才1米7。而且,制铁所整个两公里生产线很难看到人。全所三班倒,连仓储人员一起也才80人,生产、买卖、运输都由计算机控制。我国武钢有2400人。可见,精神生产力能对生产和管理自动化影响到何种地步。

经济科技发展范文2

关键词:经济;科技;能源;知识经济

abstract: the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market pull and technology push for a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re indispensable.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science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definition of "sunset industry" and "new industries", to develop new technologies to address the energy issue. at present, in particular, to mor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ey words: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ergy; knowledge-based economy

一、科技发展与市场

尽管市场并非科技发展的唯一指向,但发展科学技术已离不开市场。当今世界已是一个市场、两种制度。要发展我国经济,就要提高我国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从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人们历来在科技拉动和市场推动之间选择,事实上,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兹以一例来说明。

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相当于中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瑞士只是用国民生产总值的4%就取得了同等的保健效果,所以美国人自己觉得很浪费。美国人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对高科技医疗手段的依赖性:一有轻微的外伤(如脚被崴),也要用核磁共振、ct断层分析等手段来检查。美国的医疗费用很高,就是因为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这是个很大的市场。ct断层分析、核磁共振是高技术产品,但在我们搞物理的人来看,还不算太高,那都是我们现代物理学早已解决了的问题。能不能与企业、医疗卫生部门、物理界合作,把中国这方面的医疗器械搞起来?我认为是可以的。我们的高科技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是能和国外竞争的,这不是因为国产的技术特别高超(关键是要把先进科技有效运用起来),而是因为我国劳动力(包括高技术劳动力)便宜,所以我们的总成本是便宜的。高技术产品除了一定的技术含量外,大量的还是装配行业,装配要有一定的技术,而这些我们是能够解决的。

这就是说,上述领域的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早已存在,但为什么没有向现实转化呢?

在上一世纪和本世纪初,重大的发明、创新主要是由工厂之外的独立发明者、研究机构作出的。我们知道,瓦特只有合伙人,他不属于哪一个工厂;著名的爱迪生实验室,有过象电灯泡等重大发明,是一个独立实验室。然而,在现代,独立发明者和独立实验室的比例在不断减少,企业内部从事r&d活动的比例不断上升。

这一方面与科学、技术、经济三者的日益紧密联系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科斯所认为“企业”代替“工厂”的趋势相关。企业代替工厂并不断发展,是要将许多原本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以减少交易成本。当然,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制发展,这是因为一方面并不是企业越大,市场交易费用会越低,绩效会越高;另一方面,企业发展受垄断与竞争之间的经济及法律关系的制约。

这意味着,我们一方面应充分肯定并加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亦要充分估计企业乃至整个市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局限性(而且这种局限性并不仅仅在于上述分析之中)。这就是说,市场推动和科技拉动对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就上一医疗器械方面的技术创新而言,我们的“市场推动”机制仍不完善,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按彼特的观点,技术创新,亦即实现技术、生产诸要素的创新性的“组合”,主要靠企业(家)来完成。在我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至少需要三个飞跃:一是从“工厂”向企业的飞跃(包括观念上);二是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飞跃,这里所说的现代企业,人们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已有不少论述,我只从另一方面来谈,即现代企业应是行业技术的重要推进者,具体来说,企业应把管理目标不仅仅置于生产、营销策略方面,更应置于技术发展战略上面;三是我们应能具有这样的市场环境,即经营者不会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优惠政策和体制漏洞上——这方面的机会越多,技术创新的热情就会越少。当然,上述三方面已在进行中。

二、“夕阳产业”与“新兴产业”

有些产业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夕阳产业”,而且,“夕阳产业”是可以向“新兴产业”转化的。以交通为例来说明。

当代交通正出现一个以高速铁路为骨干路、公路体系相配合的交通体系。在欧洲,铁路发展得比较早,美国的经济发展得比较晚,铁路和公路并行发展,但在美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战胜了铁路,美国的交通运量的2/3是由高速公路担负的。有的人据此认为铁路是“夕阳工业”。在3年前,国家计委召开了一个交通问题讨论会,一些与会者根据美国的经验就说在中国铁路也是夕阳工业,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发表这些意见的是社会科学家,没有我们搞自然科学的人到场。他们看到的是历史资料,是公路战胜了铁路,因为汽车有方便之处,可以一家一户,而铁路是集中的。但是现代化的铁路已不是过去的面貌了,高速铁路开始兴起了:日本的新干线每小时280公里,法国的叫做tgv,每小时350公里,世界各国都在研究每小时500公里的铁路。美国的高速公路固然很发达,时速达到200公里是不成问题的,可谁敢这样开车?美国人现在的设想是,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形成网络,例如,把小汽车开到铁路火车上面,然后火车以每小时400到500公里的速度开,到站后小汽车下火车继续在公路上开。用现在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连结起来,速度也快,能源也省。这就是美国的部署。我们怎么办?这需要认真探讨。我认为,铁路不仅不是“夕阳西下”而且是旭日东升。现代化的高速铁路不仅把轨道接得很长,速度开得很快,而且正在出现一种新型的技术,叫磁浮列车。磁浮列车的速度已被证明至少500公里,而且有可能提高到700公里。现代化的磁浮列车技术已基本成熟,商业化运行为期不远了。我甚至可以说,我国现在就应关注这一技术。

人们在分析“新兴”或“夕阳”的时候,过份关注一般意义上的产业(有时仅仅是行业)的区别,而不是以技术方向来对照,尽管人们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在决策所需的信息量如此巨大的时候,人们的这种

意识仍有可能被遮蔽。市场自身能实现合理的选择吗?还是市场选择如何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相结合?

此外,对市场前景的分析要和科技的发展结合起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不仅是学科意义上,而且是决策机制上:在国家(地方)产业政策的制定上,要有科技人员和管理、决策人员相结合的机制。制定一个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方向,也是如此。

三、能源问题及相关科学技术

我国秦岭以北煤的资源蕴藏量占全国90%以上,从长远计,北煤南运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长期不可避免。为什么我国铁路交通的压力特别大,这跟北煤南运有很大关系,北煤南运约占了运输量的40%。中国煤的蕴藏量10倍于中东的石油(就热量而言)。中国组织一定数量的煤出口,是必要的。现在的问题是运不出去。从大秦线能运多少煤呢?2000万吨,而仅日本就期望我们每年供应1亿吨。从交通、环境及当前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来看,煤最好不要铁路运输,而是把它磨成粉,再用水掺搅制成水煤浆,然后用管道运输。现在大同到秦皇岛的车皮是2000万吨煤,回来有2000万吨的物资吗?没有。这样一来就放空车了。我了解到,现在国家想从山西铺一根水煤浆管道到山东然后出口。象这样的能源问题也涉及到交通问题,而如果用管道运输,效益比火车更高。这些都有好多新技术。但从总体来讲,我赞成逐渐压缩煤耗减少污染,同时应该发展一些更为干净一点的能源,主要是原子能和水能。

人们容易从原子能想到切尔诺贝利事故。但是,现在设计的核反应堆都是安全型的,而且是比较干净的,没有其它废料,当然放射性要控制起来。世界曾经掀起过一个反核运动,有一个绿党尤其反对核。现在绿党开始改变态度,认识到不发展原子能就要烧煤,煤的污染比原子能更大。但美国的反核势力仍然很大。美国的一些搞核电站的公司在美国就是卖不出去,什么地方要搞核电站,什么地方的老百姓就反对。所以美国就愿意卖给我们,因为中国没有反核运动。中国最好不出现这样的反核运动。

更重要的,我认为应多搞水电。水是可再生的能源,每年水都从大江大河流掉,不发电,太可惜了。现在中国正在建设长江三峡水库。实际上,长江三峡搞起来以后,才利用了水资源的10%。水力资源的大头在哪?在西南横断山区。西南横断山区的水量没有长江干流那么大,但是落差大。从总体上说,其水能蕴藏量至少是全国的50%。为什么优先搞长江三峡而非西南?因为那些地方都处于深山穷谷。要修个水电站,首先要修盘山公路,它们高度都是2000到3000米,所以修盘山公路的投资很大。但是,这并非近期不可以解决。运输的问题可以用飞艇来解决,飞艇的运输量可达200至300吨,是卡车的6倍左右。1932年齐伯林的飞艇事故,使世界飞艇业受重创,影响至今。但是,现代的技术已经不一样了,可以不用氢气而用氦气来代替。除了飞艇以外,还可搞索道运输,另外,在西南搞水电建设也不见得要大幅度的钢筋混凝土,因为可以在高山上就地取材,通过定向爆破获得石材。目前,高温超导技术也为高效的高压输电提供了可能性,否则,线路上损耗就可能达1/4,仅长江三峡的输电就可能损耗两个大亚湾的发电量。不过,以目前技术发展程度,铺设1000公里是不现实的,但是,用超导输电线取代消耗较大的、由发电机到变压器那一段电缆在当前是可行的。

四、更理性地发展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要不要发展?要,而且要大力发展。当代生产的重大特点就是,精神生产力的比重越来越大。美国的信息产业占美国全部产业的65%。也就是说,精神生产的价值量超过了物质生产量。这是现代化生产的特点。什么是精神生产力呢?它包括信息高速公路,包括各种信息产业,包括新闻出版、报纸、电影等等。人,并不光要吃和喝,还有许多精神消费。这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美国是世界软件业的大头,其它国家包括日本、印度等,近年来都有很快的发展。日本软件业的道路和美国不一样。美国软件针对personal computer的比较多,共性软件比较多。日本的软件是为大公司服务的,它的企业要搞自动化生产,所以它的软件都是个性软件。日本的千叶制铁所有个1米9的轧机,而我国武钢最大的轧机也才1米7。而且,制铁所整个两公里生产线很难看到人。全所三班倒,连仓储人员一起也才80人,生产、买卖、运输都由计算机控制。我国武钢有2400人。可见,精神生产力能对生产和管理自动化影响到何种地步。

经济科技发展范文3

关键词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发展轨迹;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2-0100-05

目前,我国有2 800多个县(市),80%的人口居住在县(市)地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基层科技工作的水平直接体现着“科技富民”的能力,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调查表明,当前,基层科技工作的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1~2]。本文以嘉兴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为切入点,以1998-2004年嘉兴市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关数据为参考,通过深入分析科技进步在嘉兴社会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力求从不同层面,全面表征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基层科技工作的发展轨迹及其模式,力求为地方科技工作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科学依据[3~5]。

1 浙江省嘉兴市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互动

关系分析1.1 1998-2004年嘉兴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表1显示,1998-2004年,嘉兴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79%和22.36%,但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并不均衡,第一产业年均增长率最低,只有5.07%;第二产业最高,达到26.11%;第三产业居中,年均增长率为24.51%。

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相比,1998-2004年,嘉兴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高达44.49%,这一方面与该市前期的固定资产投资较低有关,同时,也说明了在此期间嘉兴市社会投资的快速增长。

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1998-2004年,嘉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的792.1元,增加到2004年的1469.3元,年均增长率为14.25%;同期,该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98年到2004年只增加了290元,年均增长率仅为11.74%。这一方面说明了该市农村居民收入依然较低的现实,同时也预示着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该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进一步拉大的可能性。1.2 1998-2004年嘉兴市科技发展情况

表2显示,1998-2004年,嘉兴市的科技发展指标情况基本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其中该市的人才资源总量由1998年的5.62万人增加到2004年的21.84万人,年均增长率高达48.10%,从而为其科技成果和技术贸易额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尤为重要的是,从2001年嘉兴市设立高新园区以来,进驻企业已达312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8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2004年,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251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创汇7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32.0%、63.8%和56.9%。

在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先后成立了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交流机构,到2004年底,已先后由中科院系统的8个研究所落户嘉兴,引进院士二名、博士十六名。

黄坤明等:嘉兴市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互动分析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2期1.3 科技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关系分析

1.3.1 单位人才的产出

图1表明,1998-2004年嘉兴市的单位人才产出呈现“倒V”型,其中1998-2004年,单位人才的产出持续增长;2000-2004年,稍有回落;2002年以后,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

究其原因,虽然嘉兴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总量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总体来说,人才总量增长率大于社会经济增长率、科研成果增长率和技术贸易增长率。总体增长中的“倒V”型增长态势,也是“发展―调整―发展”规律的真实体现。

1.3.2 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效率

考察嘉兴市1998-2004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998-2004年,嘉兴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基本呈现持续下降态势,这是固定资产投资滞后效应的真实体现;2004年的嘉兴市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稳中抬升”,则是逐步显现投资效益、步入良性发展的良好征兆;可以预计,随着基础投资的逐步完成以及投资的进一步合理化,该市投资效率将持续攀升。

1.3.3 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率分析

我们运用科布一道格拉斯函数(Cobb-Douglas prodic-tion,简称CD函数)和Solow方程式分别对嘉兴市的GDP和三大产业GDP增长值中的科技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6]。

CD函数即公式Y=AKαLβ,其中Y为产出,这里用GDP表示,K、L分别为资本和劳动,仅α、β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设产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分别为y、k和l,并以估计的产出弹性α、β,代人Solow增长速度方程式m=y-αk-βl求出科技进步率,并通过公式EK=αk/y×100%、EL=Bl/y×100%、EM=1-EK-EL最终确定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劳动、科技贡献率。

1.3.4 指数和资料来源

函数中的Y使用1998-2004年嘉兴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K选用同期该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L采用人才资源总量。为了充分考察近期嘉兴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这里以年为单位,以1998-200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故模型的样本容量为7。

1.3.5 数据运算及结果

为了剔除物价因素的干扰,这里采用同比价格计算。

对Y=AKαLβ进行对数线性化,得LnY=lnA+αlnK+βlnL。将可比指标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出嘉兴市科技对GDP产出增长贡献率模型:

lnY=1.009+0.283lnK+0.628lnL

其中,R2=0.998,DW=2.515,F=1638.12。

从拟合优度R2看,可信度为99.8%,α、β能够通过t检验和DW检验,效果比较好。资本K和劳动L投入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283和0.628,即当K和L增长1%时,所带来的GDP增长分别为0.283%、0.628%。为了说明每年变化情况,我们分别求出y、k、l的增长率,并将α、β代入EK、EL和EM公式,结果如表3所示。

1.3.6结果分析

从1998-2004年度嘉兴市的生产投入三要素来看,资本年均贡献率为51.19%,劳动年均贡献率为40.72%,而科技年均贡献率仅为8.09%;也就是说,1998-2004年嘉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和劳动拉动的,科技贡献率远远低于前两者。

从三要素贡献率变动趋势分析,嘉兴市的科技贡献率波动较大,且总体呈现“高―中―高”的循环发展态势,这与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渡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引进(或研发)―吸收―产生效益”的周期性循环发展规律基本一致。

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的大小取决于科技投入和科技边际产出弹性两个因素。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数量和产出弹性两个因素。尽管科技贡献率是通过资本贡献率和劳动贡献率间接求出,但暗含着同样的道理。科技投入主要包括科技资金和科技人员投入,它反映的科技力量的强弱;而科技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则反映的是该生产要素的效用大小和稀缺程度,它与前期科技发展状况所产生的科技积累,以及资本、劳动、科技三要素的搭配合理性密切相关。

2 浙江省嘉兴市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互动模式分析

根据国内外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与科技发展(尤其是技术研发)的基本规律,我国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与科技发展(尤其是技术研发)的互动模式大致呈现以下四种循序渐进的基本模式[7]。

第Ⅰ阶段:依靠传统技术与设备的发展模式。从我国远古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区域经济(尤其是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我国自主的传统技术与设备进行生产。

第Ⅱ阶段: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模式。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国近代的科技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而直接导致了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的落后。随着中国改革开发的实行,部分地区或部分行业率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期尽快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Ⅲ阶段:与专门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研发的发展模式。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方面单纯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同时,整套技术、设备的引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原有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基础上,由产业主体结合自身的生产需要,由自己的技术人员和国内同一领域的专门科研机构和大学组成联合研发组织,这样既确保了产业主体技术、设备更新换代所需的技术要求,又有效解决了自身科研力量不足的瓶颈,同时,还大大节省了研发投入。

第Ⅳ阶段:自主研发阶段。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应该逐步成为技术自主研发的主体,这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客观规律。产业主体与专门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研发的发展模式,由于其鲜明的特点,在一定时期内将是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但随着产业主体自身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必将成为科技创新,尤其是技术研发的主体。譬如摩托罗拉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中国研究院下设18个研发中心,拥有1 000多名研发人员,研发投入高达25亿元人民币;而微软公司2005年财政年度的研发预算为48亿美元。

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与科技发展(尤其是技术研发)的四种基本模式,我们调查发现,嘉兴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中,多数企业属于第Ⅱ阶段;但近年来嘉兴市已经从整体上开始部署地方经济与专门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譬如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建立以及中科院若干研究所的引进等。因此,可以说嘉兴市区域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多数处于第Ⅱ阶段,但正逐步向第三阶段过渡。

3 主要研究结论

根据1998-2004年嘉兴市的社会、科技发展状况,参照该市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3.1 经济发展

2000年至2004年,嘉兴市固定资产累计投入2 1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003年至200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近20亿美元,为嘉兴经济稳定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2000年至2002年,嘉兴市经济总量一直以12%左右的速度增长,2003年至2004年连续两年增幅达16%以上。从经济增长情况看,全国50强城市年均增长速度有六成以上城市增速在15%以上;而2004年嘉兴经济增长16.5%,在50强城市中名列第13位。

3.2 科技发展

浙江省科技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04年,嘉兴市科技进步水平变化情况位居全省第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4 836万元,教育支出32 019万元,设立全市人才专项资金1 000万元,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得到全面优化。

3.3 经济增长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

1998-2004年,嘉兴市的单位人才产出呈现“倒V”型,其中1998-2004年,单位人才的产出持续增长;2000-2004年,稍有回落;2002年以后,呈现缓慢增长的态势。

从1998-2004年度嘉兴市的生产投入三要素来看,资本年均增长率为51.19%,劳动年均增长率为40.72%,而科技年均增长率仅为8.09%;也就是说,1998-2004年嘉兴的科技增长主要是由资本和劳动拉动的,科技贡献率远远低于前两者。

从三要素贡献率变动趋势分析,嘉兴市的科技贡献率波动较大,且总体呈现“高―中―高”的循环发展态势,这与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渡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引进(或研发)―吸收―产生效益”的周期性循环发展规律基本一致。

3.4 经济增长与科技发展的基本模式

嘉兴市的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梯队层次,“杂交经济”、“零资源经济”和“带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显著。

目前,以园区(基地)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为载体的传统技术更新换代,以及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科技合作与交流全面推进成效显著。

从我国区域经济(尤其是产业经济)与科技发展(尤其是技术研发)的基本规律分析,嘉兴市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基本处于第Ⅱ阶段;但已从整体上开始部署地方经济与专门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正逐步从第Ⅱ阶段(即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模式阶段)向第Ⅲ阶段(即企业与专门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研发的发展模式阶段)过渡。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艳红,孙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方科技工作的方向和任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4):312-314.[Wang Yanhong,Sun Ping.Direction and Duty about Lo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J],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version),2001,3(4):312-314.]

[2]徐冠华.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地方科技工作[J].中国科技产业.2003,(5):29-33.[ Xu Guanhua.Further Strengthens the Place of Lo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ork Taking the Reg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s the Center[J].Science & 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a,2003,(5):29-33.]

[3]陈长杰等.基于信息共享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与优化研究[J].系统工程,2003,21(1):43-48.[Chen Changjie et al.Research on the Assess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Information Share [J].Systems Engineering,2003,21(1):43-48.]

[4]Chen Changjie et al.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Information Share.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System,Dec.2002,1048-1051.

[5]张景安.大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J].中国科技产业.2003,(5):41-44.[ Zhang Jingan.Advancing the Reg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Enhanc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Power [J].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of China,2003,(5),41-44.]

[6]黄敬宝.广东经济增长的科技贡献率分析[J].岭南经济.2004,(3):47-51.[ Huang Jingbao.Analysis of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during the Progr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J].Lingnan Economic,2004,(3):47-51]

[7]库兹涅茨.现代经济的增长:事实与思考(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讲演集)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Kuznets.Modern Economic Growth:Findings and Reflections [M].Beijing:Social Science in China Press,1997]

Study on Analysis between Society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Jiaxing

HUANG Kun-ming1 FU Xiao-feng2 CHEN Chang-jie3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The Administrative Centre for

China's Agenda 21,Beijing 100086,China;3.Institute of Bi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经济科技发展范文4

一、我国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国科技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工农业生产、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及其它方面,进行了大量技术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绿色技术创新使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首先,绿色技术创新增进产业化效益。在循环经济领域,我国绿色技术开发在传统技术创新的基础上着重于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等的开发应用。无论是自主研究、模仿创新,还是共性技术攻关,均出现可喜成就。在获得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创新成果迅速转化成产业化效益,出现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经营一体化良好局面。其次,重大共性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创新渐成规模。我国自“九五”期间就不断组织科技攻关,重点开发及推广工农业循环经济所需的重大共性技术,其它行业共性技术及其成套设备也得到充足发展,且由原先注重单项技术创新转向技术集成组合及多学科交叉研究。再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不断推进的多层次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了我国循环经济整体竞争力。

(二)绿色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使工业循环经济渐趋成熟我国工业循环经济呈现出跨越发展良好态势。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带动生态工业建设热潮。它们踊跃开展绿色技术研发,从资源替代、产品生态设计、三废治理、清洁生产、绿色营销与管理等方面,走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之路。传统企业与中小企业也纷纷以科技进步为依托,改造落后工艺、技术及管理,加入到生态工业建设中,工业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而清洁生产技术与实践目前已全面渗透到我国工业体系,且正从工业领域向其它产业快速蔓延。大量绿色技术经过筛选引进,在政策扶持下进入各类循环经济产业园,绿色技术产业化使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欣欣向荣。绿色技术及清洁生产技术创造良好市场效益,加快工业循环经济发展。

(三)绿色技术创新使农业循环经济轮廓初现我国是农业大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国家制定规划、明确责任,以科技进步有序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绿色技术的研发创新力度不断加大,推广形势喜人。资源节约的农业实用技术得到开发普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取得新突破,适宜于农业的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受到重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应用广泛,生态农业十大模式及其技术推广成效显著,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多产业循环组合式发展的“大循环”农业产业链颇受青睐。另外,确保农产品质量相对安全的绿色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得到大力扶持。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四)科技进步焕发城市循环经济活力我国各级城市纷纷依托自身优势,以科技进步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形式多样的生态化技术工程,开展声势浩大的循环经济建设工程试点,多措并举,推进建筑交通、商贸市政及工厂机关等的科技节水、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城市三次产业循环经济科技实力不断提升,推动工业、都市农业或服务业调整或升级产业结构,构建循环经济型产业。同时,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断被改造,使城市运行所需的水电气、道路通讯、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为循环经济发展扫清障碍。如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前实施了碧水蓝天工程、绿色照明工程和奥运科技行动计划[1],使北京许多公共设施(如奥运场馆等)成为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典范。

(五)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循环经济全球化进程近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对外科技合作逐渐与国际接轨。合作趋势区域化、多边化,合作规模、领域日益扩大;合作内容由科学研究、技术引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官方、半官方和企业、民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异常频繁;在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下双边或多边合作积极开展,形成国际性多方协作局面。我国与他国共同设立了种类繁多的双边、多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经费及基地,并互遣人才参与项目合作或学术交流……,以提升我国循环经济科技水平。目前,引进或联合开发能源、水资源及环境保护技术是我国循环经济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领域,技经贸一体化则是其重要发展方向。

二、科技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也有一些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一)企业尚未成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主体当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还未成为循环经济效益提升的主渠道,企业并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面临经费不充足、人才匮乏、产学研合作不够密切以及企业间技术联盟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企业遭遇技术瓶颈,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许多企业甘于技术引进和技术跟随,引进与创新关系失调;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少,发明专利不多。有的企业一次创新能力强,持续创新能力弱;局部创新产品或工艺多,系统创新产品及工艺少;循环经济行业共性技术或战略性技术研发能力弱,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瓶颈难以突破;战略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不强。

(二)循环经济科技人才相对匮乏首先,循环经济科技人才的整体水平不高。全国科技人才总量不少,但从事循环经济科技活动的人才不多,已有的循环经济科技人才“平而不尖”,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其次,循环经济科技人才分布不均衡。现有循环经济科技人才比例不协调,存在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和职业差异。大中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及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人才济济,欠发达地区、偏远地区、中小企业人才则明显匮乏,研发人才远多于从事科技普及的人才,从事循环经济科学研究的人才偏低。工业领域人才多,农业领域及第三产业科技人才相对偏少,缺乏卓越的企业家群体。

(三)产学研一体化成效较低我国循环经济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其合作形式单一封闭,缺乏多元化模式活力和动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难以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多学科、全方位产学研一体化交叉合作局面还未形成,导致循环经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弱,产学研一体化成效不高。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得失与风险共担责任制度和运行效果评价体系未建立,运行机制不完善,挫伤产学研主体创新积极性。产学研各主体目标定位的差异,致使产学研技术供需出现矛盾。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注重科技成果的前沿性,忽视市场需求;企业重市场,看重产品成本、投资回报率。目标差异导致产学研一体化效率不高,国内技术成果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我国战略牵引、市场推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尚需健全。

(四)循环经济科技投入仍显不足我国循环经济的科技投入逐年递增,规模不断扩大,但从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技投入的增幅和增速不尽如人意。具体来说,资金总量明显不足,科技投入不足与科技投入分散并存,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风险投资不发达,资本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低。政府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企业、金融机构或其它社会机构、及民间投资主体对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及创新多持观望态度,投入热情不高。外资引进量偏小,投资潜力有待激发,循环经济科技投入全球化任重道远。以政府财政拨款为引导、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还未形成。

(五)高新技术产业化不尽如人意我国循环经济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技术优势,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具备品牌效应,且布局不均衡、缺乏科学管理。整个行业产业规划有趋同现象,重复建设不容忽视,技术集中度和区域集中度仍有待提高;且存在管理不力、职责不明、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化缺少多类载体和工具。企业共聚共生、和谐多赢的产业生态环境并未形成,缺少分工协作网络、产业链及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

三、强化科技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使我国科技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应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强化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对策措施和基础保障。

(一)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

1.加强循环经济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驱[2],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长远而强大的动力,应用研究与开发能把基础科学的发现转化为技术创新[3]。因此要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推动循环经济的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从而推动循环经济跨越式发展。首先,政府应对循环经济相关基础研究进行宏观指导,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同时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更新落后科研基础设施。政府研发投入应向循环经济的基础研究倾斜,研发投入比例宜逐年增加。以便优先扶持具有战略前瞻性、带动全局的循环经济基础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地球及其生态规律,以基础科学的深厚底蕴为循环经济的相关节能降耗、生态保护、清洁生产、新材料研究的创新突破提供理论先导。其次,企业和科研院所也要重视循环经济的基础研究,不断组织科技攻关,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基础研究氛围,打造学科交叉研究体系。既鼓励自由研究,也尽量使部分基础研究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相协调,或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坚持学科组合的发展模式,发挥科技人才的聚集效应,促使科研人员在不同行业、不同专业进行有序的协作与交流,开展综合交叉研究,引导科研工作走向团队化、组织化,从而建立符合大科学时代的综合交叉基础研究体系。

2.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发展循环经济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要依照3R原则构建适宜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重点优化各种循环经济技术路线的组合。优先发展多学科交织、跨行业共进的公益性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新技术与各种传统技术的组合与应用,定期出台循环经济技术发展报告,完善循环经济技术平台建设。其次,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循环经济技术标准的制定、落实和推广工作,重点推进企业技术标准,积极采纳并参与制定循环经济的国际技术标准,争取国际技术标准制订的话语权。再次,完善循环经济技术评估体系。建立循环经济项目评估及准入制度,规范项目评估管理,强化循环经济科技评估主体建设,使科技评估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提高循环经济科技评估机构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完善立法以推进循环经济科技评估工作,推进循环经济科技评估机构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建设。最后,发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技术创新上加强国际合作、国内联盟的力度,以资本、人才激活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循环经济产学研深入合作。借助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循环经济相关产学研深层次合作,能使技术创新价值最大化,获得高额市场回报。为此宜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应围绕循环经济相关项目与技术,组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营造联盟成长壮大所需的各种政策环境,形成一批区域性或全国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使联盟依托循环经济项目或企业技术需求,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循环经济科技创新能力,使技术创新价值最大化和获得巨额市场回报。其次,企业应发挥领军作用以打造高绩效联盟。“小企业联合组成研究协会,就能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收集足够经费来执行相当全面的科研规划。”[4]企业应科学组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明确产学研合作主攻方向;建立大批高水准协同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在联合培养人才的同时,共同开发循环经济所需产业共生技术、技术工艺、行业共性技术与个性技术,模拟生态循环体系共建基地。再次,企业应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跟踪与评估激励机制,并加强循环经济国际合作。有针对性地开拓国外市场,逐步形成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技术联盟为内容的长效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二)优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体系

科技政策是国家为了对科技活动的投入、运作、产出、转化各环节进行调控而建立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知识生产的科技方针和实现科技方针的体系。[5]良好的科技政策体系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

1.依托电子商务优化循环经济技术市场。技术市场的专业化服务是促进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速度的重要因素,其持续的刺激作用可诱使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产品,以节能降耗、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使技术与循环经济融为一体。如欧洲企业普遍愿去美国注册专利,只因美国庞大的环境技术市场能保证其技术创新收益。[6]因此技术市场的建设不容忽视。首先,借助电子商务建设逐步调整我国循环经济技术市场布局。完善技术市场内循环经济行业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在线交易信用机制,构建网络技术产品和生产要素交易平台。营造公正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循环经济技术市场成长的价格、竞争、退出和监管等机制,完善服务,保证技术市场良性运转。其次,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市场准入制度。对技术经营机构或科技中介机构、技术经纪人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同时,对进入市场前的技术、产品和项目进行严格科学的评估,选择评估合格的成果进入市场,防止非绿色产品及技术流入市场,坚决杜绝“三高一低”项目上马。对已取得市场准入许可的循环经济类技术或产品也要严加监管,防止其滥用市场优势地位,非法获取暴利。

2.培养和造就循环经济亟需的科技人才。人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助推器。以科技进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智力支持。要制订循环经济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制订落实差异性人才引进战略及人才管理战略,大力培养循环经济型人才。加大海内外智力资源的引进利用,加强本土人才国内外交流与培训。转换现代教育模式,以教育创新为着力点培养循环经济科技后备人才。以企业为基地,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国家项目、国际项目为辅佐,借助项目契机加速构建开放式、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循环经济科技人才。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充分发挥循环经济科技人才作用。

3.加大循环经济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推动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应宏观调控和科学监管循环经济科技投入,提高循环经济科技投入使用效率。使有限的循环经济科技投入与技术服务、科研管理实现良性互动,达到资源最佳配置,优化循环经济科技投融资规模和结构。尽快建立循环经济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扩大循环经济科技投入在GDP中的比重。尽快摆脱政府拨款投入的单一模式,改变以政府主导循环经济科技投入模式为市场主导模式,形成政府财政拨款为引导、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体、金融贷款为支撑、市场化投入为重点、社会集资和外资引进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科技投入体系。

4.加强循环经济国际科技合作。我国要积极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国际科技合作,并加强区域国际科技合作。使企业及其它科研院所从孤立分散、势单力薄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模式,转向团体协作、互利共赢、平等高效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国际大科学项目合作。争取一切机会,参与多国共同出资、全球专家汇集、共同协作研究、共享研究资料、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不断与发达国家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领域内的科技差距。另外,要充分强化循环经济科技经贸合作,把握国际贸易机遇,拓展国际市场,形成技术、产品、服务、人才、管理、金融、贸易和市场整合的一体化国际合作。

5.提高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首先,企业要尽快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善于选择、评估适宜自身发展的循环经济型技术及产品,在技术战略中要审慎选择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模式。企业要重视绿色产品设计,无论自主创新、集成创新还是模仿创新,或是合作创新、委托创新,都要注重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作用,创新市场需求,探索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不同途径;并通过技术整合,推动成果迅速扩散和产业化发展。其次,完善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除了要加快构建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平台和技术市场外,还要以推广中心和示范基地为依托,通过试点推广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成果。从而积累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国家间技术转移的工作经验、典型案例和成功推广模式,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循环经济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速率和覆盖率。

(三)完善科技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体系

1.健全服务于循环经济的科技中介体系。要尽快构建面向循环经济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三类中介机构:服务于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中介、各类信息咨询与监督中介机构、社会服务中介机构。同时,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强化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借助网络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使科技中介机构功能社会化、组织网络化、服务国际化、经营产业化。

经济科技发展范文5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对策研究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科技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主要包括技术研发服务业、科技中介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业、技术贸易服务业、生产力促进业、科技培训业、科技孵化业及其他技术服务业。

经济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由于科技资源相对丰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优势。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不同,科技意识、科技资源拥有量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不能采取与发达地区相同的发展策略。本文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技服务业应分步推进三大平台的建设:首先应构建两大平台,即以企业孵化器等孵化机构为主的创业平台,以“三中心一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为主的研发平台;远期构建以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为内容的资源共享平台。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服务业问题分析

(一)科技服务业发展基础方面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是发展结构不平衡,从行业看,社会急需的科技信息咨询、评估、科技风险投资、科技培训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二是市场需求不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化一般处于初级阶段,科技服务需求的意识较为薄弱。三是专业人才匮乏,社会急需的信息、管理、咨询、评估等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四是科技条件平台的规范化运作程度不高,不能满足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需要。

(二)科技创新能力方面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相对匮乏,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主要表现在:高等院校少,科研机构科研力量薄弱与分散,高水平科技成果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高层次人力匮乏,缺乏高水平的科研和技术创新的带头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少,若想从整体上提高本地的科技创新水平,成效不显著;科技资源挖潜不够深入,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不高,科技队伍建设和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尚不能满足科技发展要求。

(三)资源配置体制方面

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资源分配主体错位,一方面,科研机构与市场联系不紧,游离于企业之外,科技力量还没有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双低。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激励机制不到位,科研人员比较注重课题的政府评价,科研工作也定位于获得相应职称评定、行政晋职等,而非成果转化,所以大多数科研人员注重纵向课题的申报,忽略了与企业的横向结合,很少从市场需求中确定科研选题。

(四)科技成果推广方面

经济欠发达地区存在严重的科研成果推广不足现象。一是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着重点放在了课题立项、审批、鉴定、评奖等环节,往往只注重课题的完成率、获奖率和获奖等级,忽视了成果的可应用性。二是科研人员的成果推广意识、商品意识也比较淡漠,往往也忽视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三是缺少一支既懂科技、又懂法规的复合型中介人才队伍,许多科技成果远远没能进入技术市场。四是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足,使得科研经费一般在查新、科研、鉴定、报奖的过程中消耗殆尽,难以进行科技成果的深入推广。

二、发展原则与思路

从科技服务业及科技发展水平来看,笔者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科技服务业,应采取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指导原则:

一是坚持发展与规范相结合,加强科技服务业的宏观指导。把规范化运行作为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制定非营利科技服务机构的管理办法,形成按营利机构和非营利机构进行规范管理的分类格局,推动和扶持各类行业协会的建立和发展。二是坚持整体推进和分类指导相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根据科技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性质、特点及其经营管理、盈利水平等因素,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政策导向,积极培育具有潜在优势的科技服务企业。三是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服务业的基础性作用,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在推动科技服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对市场潜力巨大的孵化、研发等行业进行重点推动。

在具体思路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科技服务业应优先构建三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近期首先构建两大平台,即以创业中心等孵化机构为主的创业平台,以“三中心一实验室”为主的研发平台;远期构建以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为内容的资源共享平台。这三大平台是科技服务业的基础平台,是建立与发展科技服务业其他方面的基础与前提,对此将重点论述。

三、科技服务业基础平台的发展定位

(一)创业平台定位于孵化培育

以企业孵化器等孵化机构为主的创业平台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都制定了发展本国孵化器的规划措施,以推动本国或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创业平台的主要形式有创业中心(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其中以孵化器的发展最为显著。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548个,在孵企业4l 434家,累计毕业企业数量19 896家,在孵企业共申请各类专利22 191项。孵化器作为创业平台的主要形式与内容,已经成为培育技术创新型企业的重要来源和有效手段,已经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助推器。

创业平台的建设,旨在通过政策、资金及体制的建设,促进企业孵化、创业投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的有效结合,形成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构筑科技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创业平台的建设,力主打造创业平台的设施规模化、服务产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品牌化、资源网络化、运作市场化、发展专业化、功能效益化,创业平台将发展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重要载体,发展成为科技创业者的首选家园。

(二)研发平台定位于科技创新

科技自主创新,目的就是加强企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三中心一实验室” (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与壮大的最有效的、最重要的载体。研发平台的建设,旨在加速企业技术中心的质量建设与数量建设,加速企业依托平台进行自主创新,加速企业产品研发、人才汇聚、成果转化的进程,科研平台将发展成为当地技术创新的源头。

地方政府应从政策与资金方面推动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的建设,引导已有的企业技术中心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一是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形成超前研发、产品开发、科研管理和孵化的能力,形成职能互动机制,达成整体功能的优化;二是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国内外科技资源的全面整合,形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相互转化,建立全方位资源整合机制;三是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立研发过程保证机制,即研发过程的管理要实行市场催化、成本控制和时间优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四是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完善多样化的激励机制,激活现有科技资源,留住优秀人才,吸引优秀人才,淘汰不合格人员,达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三)资源平台定位于信息共享

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就是要基本破除科技条件的拥有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种种壁垒,建立拥有同类科技资源的科研开发机构之间的一个相互构通、相互交流的有效机制与渠道,实现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降低企业的创新成本,促进创新要素的开放、共享和公益,使中小企业及时、便捷、高效地利用当地丰富的科技资源,形成与平台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资源共享服务机构、专业化人才队伍,以及之相适应的完善的制度建设。

科技资源的共享使用历来受到发达国家与地区的高度重视。在美国,政府实施国有科学数据完全与开放共享国策,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在数据共享国策实施的十年间,美国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后五年比前五年增长了1.1%,其中0.5%是由于数据和信息的流通和应用所产生的。在我国,只有北京、上海、重庆等少数几个城市建成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有力地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涉及的单位与问题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型科学仪器较少,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可以先对当地的科学仪器设备进行前期的调查统计,做好规划研究,为后期全面建设科技文献共享、科学数据资源共享等平台奠定基础。

四、政策建议

(一)依托大学及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业平台

创业平台要重点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器是科技资源的转换器。孵化器要充分利用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资源条件,特别注重与科技资源的聚集地建立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紧密关系,将孵化功能延伸到大学和科研院所,推动在孵企业与创业平台建立产业化合作关系,形成梯级孵化。

(二)优化适合科技平台发展的资本运作环境

一是本着“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实行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和备案制,确立投资主体地位,以多种方式融资,增大平台建设的投资力度。二是畅通金融机构投资渠道,培育风险基金发展。争取财政设立科技条件平台发展专项资金,发挥产业导向作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三是积极争取和落实国家有关科技平台建设的优惠政策,利用税收优惠杠杆,促进平台建设与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四是鼓励创业中心等各创业平台积极探索投资制度的先期研究,在条件成熟时,以此为契机,构造适合孵化器特点的风险投资体制,力求在提升孵化器的服务功能上取得突破。除了自身设立风险投资体系以外,可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的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建立合资的规范化的风险投资公司。

(三)推动创业平台的市场化

作为非盈利性机构,目前各地政府创办的孵化器等创业平台一般是靠财政来维持运行,内部缺乏激励机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更加注重创业平台的体制与机制创新,探索、引导创业平台的产业化、效益化进程,适时推动创业平台的市场化改革。在具体操作上,可在适当时机引入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构建符合科技平台发展的激励机制,增强创业平台创造价值的紧迫感和相应的能力。一是运行机制市场化,使市场成为调动和配置科技资源的主要手段;二是平台运作实行政府主导与企业化运行相结合;三是服务对象社会化,研发平台将不再只满足研究的需要,而是面向研究、开发、产业化等不同环节的创新主体;四是资源条件共享化,破除科技条件的拥有者、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壁垒,降低创新成本。通过上述措施,使得政府在推动科技平台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转换为创业政策与运作规则的制定者、科技服务行业的监管者,成为促进科技报务平台产业健康发展的宏观管理的角色。

(四)建立一支管理和运作能力强的科技平台管理队伍

科技平台的管理和运作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做好相关政策的上传下达及物业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效降低企业创业风险的各项孵化工作,如创业计划重整、政策及信息咨询、管理咨询、提供风险投资等。这些工作的实施,需要在平台内部建立一个良好的机制,需要一批富有创业精神,具有良好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运作经验的人员。只有这样,科技服务平台才能围绕扶持企业发展的目标,根据经济有效的原则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统筹,低成本地将这些服务注入到企业中。

经济科技发展范文6

关键词: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在联系; 解决的对策

一、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

1、知识经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工业经济的实践活动主要以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力为生产要素。由于人们日渐膨胀的消费欲望,对资源环境的盲目乐观以及市场竞争激烈、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等,最终引发资源缺乏和环境污染。这不仅使人类在当代的发展面临困境,而且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生存。正是工业经济的这种非持续性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人们努力寻求一种可替代生产的要素―――知识。知识具有无形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可传播性、无限性等特征。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高度介入,推动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以美国微软为例,微软创立不到20年资产已达500亿美元,它的产品就是软件和软件中包含的知识,它们消耗的物质资源微乎其微,这个公司的发展业绩说明知识的巨大作用,它能够节省资源、节约能源、无污染、产出效益高。

从产业特征上看,工业经济时代主要是制造业,其支柱产业大多与环境污染产业相联系,而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提供知识和信息服务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数字经济”、“网络经济”、“虚拟经济”是其主要特征,因而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高新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特征,而且使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从而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基础之上,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也是治理环境污染的主要手段,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清洁、优美的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经济有助于消除贫困,提高人口素质。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时常受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而使经济增长过程不稳定,并形成周期性经济波动。知识经济能够克服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使经济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以高新科学技术为核心,基于人口的要求,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人口素质的高低,人才的多少。因而,提高人口素质,意味着人力资本的增加,能够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2、可持续发展为知识经济催生可持续发展它的持续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资源的可持续性、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几方面。

可持续发展作为面向21世纪全球性中心课题之一,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关系长期反思的结果,是人类走出困境,谋求永久生存和长期发展的科学战略,它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一次历史性转变,也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唯一的选择就是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合理、科学、有效的开采利用资源和能源,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实现清洁生产。然而所有这些与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不谋而合。可持续发展成为知识经济的催生婆,促进知识经济的诞生。需要强调的是,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创造的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使人类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一旦形成,又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分配这一强大的基础上,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之后,大大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孕育与发展。因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仅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是不够的,必须在能源、运输、制造业、建筑业等方面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这就要求人们要有效地使用能源,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代替矿物燃料,研究开发效率更高的材料,实行封闭的工业生态循环,把污染控制在第一发生现场。为此,人类必须大力发展环保技术、节能技术等一系列技术,这将大大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经济形态的变革。导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高污染的工业逐渐被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密集、清洁型的工业所取代,其结果使众多的国家从简单的资源经济向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过渡。

二、知识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知识经济要有充分开放的信息、流通、交换机制,要有公平、公正的社会评价及回报机制,知识经济呼唤法制经济,这并不排斥政府在宏观上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职能,但政府不宜直接干预,不宜管得过死、过细,而应以投资、税收、金融政策等经济杠杆和经济、环境法规等法律手段来间接管理经济,决不能破坏国内大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并尽快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还应强调一点的是,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否则市场环境的完善性将大打折扣。另外,还需要有相应的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配合。

经济持续发展要以转变增长方式为条件持续增长本来指在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发展要求的资源的前提下的发展,即不以牺牲未来世代人利益来换取当代人利益的发展,或既顾眼前又顾将来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可选择的道路有二:外延型和内涵型发展。外延粗放增长方式必然是资源掠夺性的, 阻碍持续发展的方式。这种方式不是用提高单位投入的产出效率来增加产量,而用高消耗低产出来求增长,资源消耗系数极大。

发展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要靠建立法制,要靠政府财政投入,但最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靠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应该因地制宜,该用高技术的用高技术,该用新技术的用新技术,也可高技术与新技术相结合,重点解决污染大户和乡镇企业的问题。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的开发,现在难于在大量产生污染物的大型企业中进行,也难于在乡镇企业中进行,多数大型企业致力于企业改革,无暇顾及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开发,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根本不具备这种开发能力。因此有必要由国家管理机构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工作中开发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并使之产品化,再应用于产生大量污染物的大型企业和乡镇企业中。

科教兴国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近年来,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都不断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以期在经济时代的激烈角逐中占领战略制高点。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逼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加快各主要产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强基础研究的高技术研究、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要进一步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把经济的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工作要注重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大力推广先进科学技术。要促进科学成果,尤其是信息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使科技进步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郑示峨.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北方经济,2005,5:43-46

[2]孙洪芬.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05,9:58-62

[3]梁彤伟.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F].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9: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