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伦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伦理学范文1
1问卷调查和分析
医学伦理学教学在某学院起步较晚。根据课程安排,某学院于今年在2009级三年制护理专业第二学期才开设此课程。此课程为专业选修课,共计16课时,由人文学科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教学质量,了解学生对此门课程的认知状况,该院担任授课教师参考山东潍坊医学院程乐森等学者《关于医学伦理学教学的问卷调查及分析》[2]一文的调查问卷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设计了该院护理专业医学伦理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对2009级护理专业10个班,助产专业1个班进行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540份,回收有效问卷534份,有效率为98.88%。结果显示,我院高职护生对此门课程的了解非常有限,同时也表达了对此门课程的兴趣,他们希望通过此门课程了解医学伦理学的内容以及本门课程对专业学习和医德修养的影响。在调查中,对于“你是否了解这门课程”,92.32%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对于“你是从什么渠道了解的这门课程”,92.32%的学生选择“教师”,1.87%的学生选择“其他医学院校的学生”,3.37%的学生选择“医务人员”,2.44%的学生选择“其他”;对于“你准备如何对待这门课程”,46.77%的学生选择“感到重要,准备认真学”,23.50%的学生选择“为了考试不得不学”,22.12%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学学再说”,选择“其他”的占7.61%;对于“你预计通过这门课程学习会有怎样的效果”,19.35%的学生选择“医德修养水平会有明显的提高”,29.49%的学生选择“医德修养水平会较大的提高”,41.94%的学生选择“医德修养水平会有一定的提高”,9.22%的学生选择“其他”。这表明高职护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期望值较高。对于“你预计学这门课程对专业学习有何影响”,有59.91%的学生选择“会促进专业学习”,14.75%的学生选择“会影响专业学习”,17.51%的学生选“说不清”,7.83%的学生选择“其他”。这说明,部分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学习目的还不太明确。这就需根据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认知情况,有针对性地为此门课程安排教学实践,发挥医学伦理学课程的作用,以便让学生懂得开设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他们未来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
2医学伦理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2.1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护生的知识水平及特点,制定明确的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即培养高职医护生良好的医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把握、处理医学伦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2.2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
选用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医学伦理学》作为教材。教材共17章,但学校安排的课时较少。这就要求教师要整合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我们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对章节进行了有效的整编,适当增加、删减内容(见表1)。其他章节的内容如生育控制的伦理道德、卫生管理伦理、医学科研伦理等以作业形式让学生自修。
2.3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探索中,教师们采用了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导入典型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由学生在讨论案例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由教师根据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及解决情况作进一步纠正、补充和总结。在问卷调查中,有85.02%的学生乐于接受案例教学法,85.94%的同学喜欢和同学协作完成讨论任务。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能培养高职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同时也锻炼了其辨识和伦理决策能力。
2.4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多媒体更有效地服务于医学伦理学教学。教师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广泛收集教学资源和信息,并对这些资源和信息进行反复研究、对比、过滤、整合,制作适合高职高专教学要求的教学课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有效地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这样不仅拓宽了教师的教学空间,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还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3.1明确医学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目前,高职医学伦理学教学处于边缘状态,有的院校将其定位为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也有的将其设为医学专业基础课。有许多学者更倾向于后者。如曹永福认为“医学伦理学是将人文融入医学的成熟学科”。[3]姜维茂、程乐森认为“医学伦理学的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道德教育课,也不同于其他医学基础教育课,而是一门既与医学科学联系密切,又独具特色的人文医学课程”。[4]在此次调查中,关于“你认为这门课程对医学生的成长有何作用”时,64.75%的学生认为“作用重要,不可缺少”,15.67%的认为“作用不大,可有可无”,11.52%的认为“不学医学伦理学,将来照样可以当名好医生”,选择“其他”的有8.06%。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医学伦理学对医学生成长的作用。笔者认为,为了引起高职医学生的重视,应将此门课程作为医学基础教育课开设,并贯穿于临床阶段和实习阶段。无论是三年制还是五年制的医学类专业都应开设此门课程,适当增加学时数,并作为考试科目,从而增加医德教育的系统性、主动性和针对性。
3.2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在问卷关于“医德书籍阅读的情况”调查中,有15.44%的学生“经常阅读”,57.14%的学生“很少阅读”,27.42%的学生“从未阅读”。这说明高职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为激发学生学习医学伦理学兴趣,根据高职生的学习特点,我们积极探索教学评价方式,采用以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考核方式。同时关注过程性评价,技能与学习态度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平时成绩占60%(考勤、课堂回答问题和作业,作业主要布置学生课外阅读中外医德读物);见习期间的小论文(主题为医学伦理学社会热点问题)成绩占20%;期末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把握以及运用能力)占20%。这种教学评价体系,不仅使学生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发展,而且使教师通过反馈的信息,了解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效果,从而进行教学反思,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3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医学伦理学是医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原则规范要求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课程,其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伦理、哲学等人文社科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而目前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出身,理论素养丰富,医学知识缺乏,这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在调查中,对于“你认为这门课程谁来讲比较好”,67.97%的学生选择“医学伦理学教师和临床医师相结合”。因此,学院应注重和加强对医学伦理学教师的培养力度。一方面,利用本院医学专业教学资源,鼓励人文学科背景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去学医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医学专业出身的教师进修。如参加有关医学伦理学培训班、研讨会、开展与兄弟院校的课题合作等方式,使既有医学知识又有伦理知识的“双师”素质型教师,成为医学伦理学教学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医学伦理学范文2
临床不确定性是不可避免的,包括病情变化、药物反应、个体差异、性别差异等.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在收集医学数据的过程中,可最大程度地消除对不确定性个人观测的偏见,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进一步扩大了样本量和观察精度,获取的证据更多地减少了不确定性.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如果从业者因不了解那些为特定疾病已做出的最新研究结论而出现失误,病人病情不仅不可能改善,甚至加重.这不仅是决策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你必须有“不了解”的原因或失误的理由,所谓“个人经验”或“专业水平”均不足以成为原因.在不确定性下,伦理要求并不是万无一失,但必须将病情变化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并在最佳证据支持下进行决策[9].
2实现最优化
医学行为的最优化包括决策的最优化和决策者自身素质的最优化.循证医学以科学研究的最佳结果为证据,以实现临床诊疗决策最优化为其目的,这等同于追求卓越的道德需求.实践循证医学可在有限的时间内,使临床医生迅速掌握当前专业研究最新进展,及时发现和纠正诊疗中存在的问题.循证医学为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医疗单位、每位医生都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达到一个共同的水准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当代医学道德进步即实现当代医学道德本质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10].开展循证医学可使临床医生发挥出求知的积极性,由获取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和创造知识,由阶段性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为追寻终身教育,提高和维系其专业素质,实现职业行为的最优化.
3生命伦理学观念下的循证医学教育
3.1教学目的
在生命伦理学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实习期间的循证医学教育,使带教者和实习医师进一步明确临床实践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专业素质与道德观念的关系,现代医学的辩证思维方法等.促使医学生在开始面对现实病例之初,就能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运用进行循证分析和伦理思考,并让这种分析和思考逐渐形成思维定式,内化为医德素质,为日后在工作中合理应用医疗资源,善待病人,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赢得社会信任打好基础.
3.2教学方法
3.2.1师资培训在既往循证医学教学的基础上,首先组织教师重点学习“尊重(自主)、不伤害、行善和公正”这四条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因为基本原则是构建医学道德规范的最根本、最一般的道德根据,被视作评估医疗行为的基本伦理规则.围绕着这四条原则诠释开展循证医学和循证医学教学的意义,力求删繁就简地让带教者和受教者共同参悟循证医学的伦理含义.3.2.2岗前讲座在实习医师进入临床的岗前教育中加入“循证医学及其伦理观”等专题讲座,使其在入科之初就植入“循证实习”的理念.3.2.3联系实际以课堂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对增进技能几乎没有作用[8].岗前讲座只限于基本概念的复习或强化,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由有经验的老师指导反复操作.通常采用PBL或病床边随机教学模式,由带教老师或实习医师提出问题,首先阐明问题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合理的方法,即伦理需求,使学生感到与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共同分析问题后,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资料,并按证据的等级给予筛选评价,然后结合临床问题制定诊疗方案.3.2.4网络查询查询信息的第一步是在老师指导下,登陆院内局域网的西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康健)或中文医学期刊检索系统(清华同方).两套检索系统均为集文献检索、知识评价、全文揭示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医学文献知识情报服务平台,且内设循证医学专版.如欲扩大搜寻范围,则通过Internet网链接Cocbrane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EmGbase数据库或其他循证医学网站.同一条检索主题词常能获取多个结果,教会学生识别和选择是保障信息质量关键.
3.3教学效果
为了解实习医师对伦理学和循证医学的认知现状和教学效果,我们曾针对性做了调查,158份学生答卷结果见表1.在我院实习的本科实习医师来自青岛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和泰山医学院等,普遍综合素质好,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坚实,英语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强,对所学知识有清晰的辨别能力.从调查表和课后交流可知,他们对这种内容和形式的教学感到新奇而充满兴趣,给予较高的评价.在意见栏中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将两门内容生涩的课结合起来,形式新颖且易懂实用,受启发,有意义.个别学生毕业工作后还表示,该课是实习期间最好的课.教师的主要反映为“应从实验性教学上升为普及性教学,可提升教学医院的水平”,但也提出“因无大纲要求,随意性较大,对教师要求较高。
3.4教学调整
近年来面对择业、考研等竞争,实习医师自主意识均较强,学业上多有偏重,对自认为重复性培训和低水平的讲座常采取抵制态度.如何让他们对看起来“与专业无关”的课程感兴趣,教师的态度和方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将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内容进行逻辑链接,并阐明其不可或缺的临床作用是本项教学的特征.一个拔新领异的讲坛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满足其求知欲.多学科交叉尤其是医疗和伦理并重是现代医学的特征,也是临床教学的难点,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学中多采用对医疗措施提出针对性循证依据和伦理问题共同讨论,力求使实习医师在互动中不断地感悟,逐渐养成循证思维的习惯.也需要经常性检查和督促实习医师的循证实践,必要时作为实习考核内容之一,在一定的压力下强化其职业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4讨论
医学伦理学范文3
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学科,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reproductivetechnology,ART)在临床的应用为医学伦理学带来了新的内容和挑战。为促进ART在临床不孕症治疗中的规范化应用,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于2001年颁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其中《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文中简称原则)作为一个独立的文件单独公布,着重强调了医学伦理学在不孕症治疗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我科从2013年开始尝试在培养生殖医学研究生时,增加生殖医学伦理相关教学内容,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下简单阐述我们的教学方法及教学体会,以期为促进生殖医学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一、教学方法
(1)科室教学小组根据《原则》指导精神制定教学内容。(2)授课教师根据已定的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方式向学生讲授生殖医学伦理学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基础理论知识。(3)列举临床涉及伦理问题的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借助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4)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向学生讲解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遵守伦理原则,实现最大化保护患者利益。
二、问卷调查方法
采取不记名方式对我科2013-2015级14名生殖医学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教学效果。问卷内容由科室教学小组依据教学目的设计,包括选择题15题,简答题1题。内容主要涉及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必要性、教学方法、授课形式及对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建议。
三、调查结果及我们的教学心得
1.开展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必要性
加强医学生医学伦理学教育,提高其职业素养是目前医学教育的共识。但是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新兴临床三级学科,生殖医学伦理学属于更专业的范畴。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尽管研究生们大多知道医学伦理学,但是在没有接受生殖医学专业培训时,基本是不了解什么是生殖医学伦理学的。而通过生殖医学伦理学授课,学生们对学习生殖医学伦理学的必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回答“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您认为在生殖医学教学中有必要增加生殖医学伦理学课程吗”这一问题时,14份问卷均选择了十分有必要。并认为通过我们定期的生殖医学伦理学授课,有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会更注意同患者做好充分沟通工作”(92.86%),“增加自己的责任感”(71.43%),“保护患者的隐私”(71.43%),“有助于学习专业技术知识”(50%)。
“提高人群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一直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生殖医学的特殊性在于临床医师及临床胚胎学家是直接对人类胚胎进行操作,并且这些胚胎将会移植入母体子宫,经历发育、生长、分娩,最终成长为一个正常人。我们的每一个不经意的细微操作,都有可能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给患者家庭带来终身的伤痛。生殖医学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更要重视医学伦理学素质的培养。在日常医疗实践中,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为不孕症患者服务,促进我国生殖健康的发展。因此,生殖医学高层次的人才在进入临床工作前,接受系统生殖医学伦理学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
临床教学的一大困难在于,为了更好的将宝贵的临床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授课老师主要以临床医师为主,而临床医师的主要工作重心在临床医疗,相比专业的授课老师,在讲课技巧、授课水平上还有一定差距。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尤其生殖医学伦理学授课内容涉及较多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课困难。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此次教学中,我们通过列举临床涉及伦理问题的典型病例,首先由学生借助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由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点评和总结。调查结果显示,92.86%学生对目前采用的授课形式满意;71.43%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授课水平较高;92.86%学生认为生殖医学伦理学课程对其有帮助,其中50%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提示我们此次教学尝试是比较成功的。即使是空洞的伦理法规,只要教学方法得当,也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建议
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我们还请学生回答“您对目前的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还有哪些建议?”。学生们在肯定我们教学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对这些建议归类、总结后发现,学生们对教学临床实用性的述求比较强烈。医学生以后主要从事临床一线医疗工作,因此学生们非常希望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尤其多列举临床真实病例,增加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以帮助他们如果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该如何处置。另外,对我们的教学方式,64.29%的人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增加大家的印象。
总之,生殖医学教学的重要性已逐渐引起大家重视。现在已有学者呼吁,为促进生殖医学的健康发展,应设置专门的生殖医学课程,以更好地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生殖医学专业人才。伦理学在医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有意义。医学的本质和目的是为了维护病人的健康,治疗疾病,医学本身含有一种固有的伦理——为病人谋利益,而且许多伦理问题的产生是医学科技发展的结果。ART在治疗不孕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代孕、供精、捐卵、胚胎冷冻保存等新的伦理问题。生殖医学伦理学教学随着生殖医学本身的不断发展,也将迎来更大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摸索出一套适用于临床的教学方法,为我国生殖医学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祝辉,周作民,沙家豪等.生殖医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162-164
[2]李质馨,王柳行,任旷等.生殖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30):127-129
[3]陈慧芬,腾晓明,蒋超瑛.浅论生殖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功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7):45-46
[4]佟晓露,古丽娜·马木别克.医学伦理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4):47-48
作者简介:周雯慧,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副主任医师,生殖医学专业。通讯作者李媛,女,山东济南人,博士,主任医师,生殖医学专业,Email:cyliyuan@126.com。
医学伦理学范文4
【关键词】 中医教育学; 医学伦理学; 教育; 实习
2005年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一经媒体披露,立即引起全国舆论哗然。此后,媒体又接二连三地披露出各地医生拿红包、回扣事件及医药流通的种种黑幕,医护人员由崇高的“白衣天使”,变为人们眼中的“白眼狼”,医患矛盾日增。据报道,医疗支出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致贫的最大因素之一(摘自中新网,作者:周兆军)。由此可见,中国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虽然促进了医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市场经济也影响到医疗行业,部分医护人员也存在拜金主义思想。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是当前医学教育者面临的严峻问题。
医学伦理学是以医务工作者的道德为主要研究内容,用伦理学理论和原则来探讨和解决医疗卫生工作中医患关系行为的学科,为医生提供了医疗行为准则。
1 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质,是医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体现 医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类的健康。“医乃仁术”中“仁”与“术”组成了医学的两个因素。道德是医学内在的固有要求[1]。医学的伦理特性决定了医学教育不仅应重视传授专业知识,而且应同时重视医德的教育。具有良好医学伦理素质的学生是成为好医生的基础。因此,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质是医学教育成功与否的根本体现。
1.2 强化伦理学教育、加强医德建设是避免医疗事故、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在发生的医患纠纷中,多数是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欠佳,恶化医患关系;或在医疗活动过程中未做到知情同意原则,未重视患者的自主权,患者不理解,激发医患矛盾引起纠纷;或责任心不强,对患者检查诊断不仔细,处理问题不及时、不妥当,操作不严谨等各种原因造成了医疗差错、医疗事故;或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让患者无谓地花费过多的资金,引起患者不满引起。综上所述,医疗事故、医患纠纷的产生有技术和医德两方面的因素,但两者互相联系,技术是医德的基础,医德是技术应用的保障。强调医德建设、医德伦理学教育,重视生命,培养医务人员责任感,是避免医患纠纷的重要途径。
1.3 强化医学伦理学教育,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医院工作的中心是医疗,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的根本。而医疗质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医德医风;另一方面是医疗技术、设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可否认,医疗技术和设备是保证医疗质量的物质基础,但如何运用技术、设备和发挥其作用的程度,则取决于医务人员医德水平的高低。若医务人员只注重优良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高尚的医德医风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医疗质量下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影响到医院形象,最终影响的是医院的发展。因此,强化医学伦理学教育,加强医德建设对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医学伦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生医学伦理素质教育的最主要手段,正日益受到世界医学教育领域的重视。但中国在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学素养教育方面起步较晚,多引用外国的经验,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课堂理论讲授,授课老师从未做过临床医师,教学未重视与临床实际结合,理论与实际相对脱节,难以说服学生,并缺乏连续性,教育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医学伦理学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德内涵所发生的变革,强调对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及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医学伦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伴随着医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古代中、西方医德都强调治病救人,中国古代强调医生应“一心赴救”“仁爱救人”,希波克拉底誓言亦指出:“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但这些医德规范没有重视患者的自主性。古代医患交往模式类似“父子型”,医家施药扶危,患者则受恩得救,医生总是处于主动地位,而患者是被动的。
随着近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医学科学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医生掌握了各种先进技术。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对传统医德造成冲击。表现在:①随着患者自主权倾向的发展,医患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即从传统的一个完全依赖医生权威的,变成患者、医生共同作决定的局面;②医生的社会职责,除了对患者有特定的义务和责任外,还应处理好患者与家属、患者单位以及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③随着商品经济渗入医疗活动,医生必须面对患者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有人称这种医患交往模式为“朋友型”交往模式。
因此未来的医学伦理学的内容及教育方法应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必须重视协调好医患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患者自主性,患者权利同医生权利之间的冲突(摘自中国职业道德在线,医德专栏,作者:马文元,文章:医德变革的形势);在职权范围内既维护患者个体利益,又重视患者所在群体的种种利益;同时处理好患者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关系。
(2)重视医学伦理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强调应系统连续地进行教育。医学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增强医学伦理学教育效果,单靠课堂理论教学或单靠医学伦理学专职教师的教育也是不够的。张金钟等[2]指出:当前职业道德的实效性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缺乏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存在简单化倾向;二是缺乏生动、有形的载体;三是缺乏连续性。应该注意把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结合起来,把医学伦理学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2000年在陕西省召开的中德“中国医学伦理学”国际研讨会上,专家指出:改进和提高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高等医学院校在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的同时,也要寓伦理学内容于专业特别是临床课程之中,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1]。
(3)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医学伦理学教育单靠课堂理论灌输是不能起到良好效果的,临床教学法应采取形式多样、生动的教学方法,郭琦[3]经验有:①临床教师言传身教法;②专题讲座法;③小组讨论法;④互相交流法。要求教学内容有:医务人员的形象、医务人员如何与患者交流信息及知情同意、医务人员如何开展试验性治疗、医务人员如何对待出生缺陷和濒临死亡的患者及当前医疗实践中的道德难题等。
(4)应同时重视临床带教老师的医学伦理学教育。临床带教老师作为医疗实践的带教老师,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教师在临床实践中应体现医学伦理学原则,提高医患沟通技巧,正确处理新型医患关系,给学生树立榜样。但有部分临床带教老师未认识到医患关系、医疗模式的变化,不善于与病患沟通,故应加强临床带教老师的医学伦理学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斌.医学教育中如何加强医学伦理学教育——中德两国学者在西安进行研讨[J].医学与哲学,2000,21(12):5859.
医学伦理学范文5
医学人文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20世纪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有勇气面对那些曾经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如急性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等,现代医学从预防疾病、减轻病人痛苦、恢复健康发展成为包括探索生命奥秘在内的复杂体系。现代医学技术为人们提供的保健服务日益增多的同时,人们对医学的批评也日益增加,因此,不得不反思医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是什么。医学人文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追问人以何种方式生存,人的生命如何存在,医学人文学不仅肩负着使医生人性化的使命,更肩负着使医学人性化的使命。中国明代医家孙志宏认为,“古之良医,不敢逞臆见而务博学,又不敢泥俗谛而求诸阅历,又不执一二证验而求圆变无穷之心悟。至老手不释卷,虚习常广咨询,诚以人命为重,自存德行也”。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从东方到西方,医学人文学始终作为一种活的灵魂鞭策着医生的职业精神,强调一种人性化的诊疗艺术。纵然医患矛盾愈演愈烈,但只要医生具有专业知识与技术、理性的判断力和自信心、诚挚的态度和良好的交际能力,医生和病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损伤、信任的缺失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进入20世纪以后,“技术至善”论占主流。该理论认为,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器官可以效仿机器的零件,只要损坏或功能减退就可以随意更换。这一理论也对医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他们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实验室,以不断更新医疗诊断技术,而聆听病人倾诉的时间急剧减少,只关注病人的躯体忽视其情感。与日俱增的医疗事故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生物医学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意识到现代医生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在科技知识和人文素养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和平衡。正如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普朗克所说:“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2敬畏生命———医学人文学与生命伦理学的融合
医学人文和生命伦理有其自身的精神谱系,既具有守护传统、呵护心灵的一面;又促使人具有爱智、批评、反思和创新,将理想、人格、命运、信仰等聚合在一起,构建个性十足的精神共同体。但是,它们作为特殊历史境况的产物,与政治气候、经济现状和文化境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直接影响人们的态度和决断。面对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们不再是书斋里的谈资,也不是博物馆里的亡灵,而是具有历史气魄、充满责任和担当的人文斗士,将自身化作时代的精神地标,指引着公众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情趣。从严格意义上讲,医学人文学迄今为止没有统一和规范的定义,但学者们有一共识,即它不是单纯的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作为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领域,它涉及人文学科,也涉及社会学科;它探讨生命、痛苦、快乐等形而上的领域,也关注健康医疗、卫生保健等形而下的现实。因此,我们回首医学人文学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会发现推动其前进的直接动因无疑是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种种社会伦理问题。正是当代医学科学的许多成果需要各种人体实验来检验,才引起人们对人体实验伦理道德的关注,《纽伦堡法典》等伦理学法规的问世就是佐证。正是医学人文学独特的学科属性,促使其成为生命伦理学重要的理论基石。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生命、死亡、疾病、健康、病人权利、医疗资源分配等现实问题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生命伦理学家致力于生命伦理基本理论研究,力图为生命伦理学的实际应用提供令人信服的理论支撑。其中,恩格尔哈特就是杰出代表之一。他认为道德哲学应“既认真地看待道德多样性,也认真地看待其信仰,并且为生命伦理学和保健政策提出了共同的俗世道德观。它为宽容辩护,但并不否认道德内容可以相互分离并可以进行谴责”。严格意义上的人对自己的行为负有道德责任,是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统一体,他对“道德主体”的论述虽然更接近于生命伦理实践,但他的生命观也存在理论缺陷,如他认为婴儿、严重智力障碍者等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生命伦理学作为“显学”,根本目的是为行为主体提供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为身处道德困境的行为者提供合理的价值取舍。然而,生命伦理学的德性与价值智慧需要通过医学人文学来完成,生命伦理学既要汲取道德哲学的理论营养,也要扩大自己的边界,将文学、艺术等学科作为交叉研究。
医学伦理学范文6
关键词:医学伦理课堂教学多样化
医学伦理学是研究医学道德现象和医德关系的。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弹性较大。在多年的医学伦理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传统的一些教学方式起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应转观念,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将学生有效地融入设定的医疗服务过程中去,亲身感受,切身体会,才能将课本中教条的理论化为内心的信念,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正确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采用不同章节不同的讲课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问式教学
提问式教学是根据本章讲授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激活学生的曲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最后达到澄清事实,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围绕教材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运用。例如:在讲授医务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节时,首先设计好该怎样提问?问题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其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表达,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因此,我会对学生说:大家是未来的医务人员,在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法律赋予什么权利保护我们的医疗行为?这个问题让学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把自己先想像成医务人员,然后医务人员一般会对患者提供什么医疗服务?会有什么行为。教室里先是寂静无声,然后陆续地有人在小声说,十几分钟后,学生争先恐后给出答案:在给患者检查身体时,有检查的权利;保护自身生命健康的权利;有限制患者活动的权利……在众多的答案中,老师要学会归类,属于法律权利的划为一类,道德权利的划为一类,不属于权利问题的说明为什么。由于学生心中有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在进行讲解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印象自然深刻。
二、案例分析式教学
在医学伦理学学科中有一些特定规范具体的行为要求,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则是一个很不确定的问题,借助案例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地帮助学员深刻地理解伦理学的规则。例如:患者,男,28岁,技术员。在某厂医院被确认患有乙型肝炎,他要求医护人员不要将诊断结果告诉别人。因为他怕隔离治疗后被同事疏远和歧视,更担心相识不久的女朋友因此而与他中断恋爱关系。医护人员答应患者暂不向他人透露,但要求患者抓紧治疗,注意休养。该医护人员的做法正确吗?
围绕该案例可提出3个伦理问题:①患者有无要求保密的权利?②医生和护士是否应该履行为患者保密的义务?③医护人员如何做好解释说明工作?通过借助案例讨论分析,加深对社会主义医德原则问题的理解。
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较为复杂的原理。同时,将学生主动探究与之相结合,讲述案例之后启发学生总结,主动去寻找故事中的哲学道理最后下结论。
三、课堂讨论式教学
课堂讨论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讨论议题的科学性。讨论的题目不同于一般的问答题,它需要我们在研究学生道德认识水平、生活水平,研究教学的需要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讨论题目不仅要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接受,还要有话说。医学伦理学中有很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其中“安乐死”就是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一听到“安乐死”三个字,学生的兴趣大增,我让他们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讨论,很快学生的讨论热情就被激发了,一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在恰当的时候,我打断了讨论,让学生举手发言,一般情况,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上课没有举手的习惯,但在讨论课的课堂上,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想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让老师做出判断。其实,象这样的问题,老师就是一名引导员,帮助学生分析“安乐死”适用范围,然后再将世界上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荷兰实施“安乐死”后所引发的问题和现象,结合我国国情,明确告知在我国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千万不要贸然行事。
四、情景再现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尝试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来领悟医务人员的“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
大多数医务人员对“救死扶伤”的含义理解深刻,并于实践中努力为之,但对“救死扶伤”的性质定位在领会上有所偏倚。在长期的临床教育中,广大医务人员只懂得“救死扶伤”、服务患者“是医务人员的高尚医德所在,其实,它更多时医务人员的法律义务和职业的本质要求。经仔细深入地调查研究,实践中发生的医疗,真正由于患者不懂医学知识,或出于其他不良动机,借口医疗事故而挑起纠纷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因部分医护人员服务观念差、态度冷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从而引起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