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的化学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铜绿的化学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铜绿的化学式范文1

5岁起习琴,12岁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但昭义教授,15岁起先后在国内外多个重要钢琴比赛中获奖。2010年签约环球音乐,发行首张钢琴演奏大碟《魔指》,并获“2010年度最佳钢琴演奏专辑”大奖。之后的《无声曲》、《独奏者的秘密》、《协奏曲》、《瑞亚》,每张专辑的问世都能引起非常大的反响。他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界最年轻、最活跃的钢琴家,薛汀哲。

有人说“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行,旅行就是体味不同的人生”。对每个人来讲生命就是一场盛大的旅行,而日子就是路途中你经过的每一站风景,或美丽、或温暖、或忧愁、或喜悦。

关于旅行这件事,薛汀哲说他非常喜欢,也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常常穿梭于各个国家之间,比如美国、欧洲、南非、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等。“我的适应能力还是挺好的”薛汀哲说,“因为从小要参加各种钢琴比赛,到后来工作,经常要到世界各地,所以渐渐适应了这种不断变换新环境的能力。”

在薛汀哲看来,旅行,就是离开生活熟悉的地方,然后不一样的归来。旅行,就是重新回到出发的地方,并重新认识它。旅行,就是在地图上的一个点,留下自己的脚印,然后慢慢回忆和品味。旅行,就是体验不同的地理和文化,那里有着别样的生存方式,有着别样的人生所构成的多姿多态的文化。

在采访中,他特别推荐大家到南非的好望角去看看。“我曾经自己开车,一路沿着海岸线向南,到人类文明的最南端――好望角。一路上风景美得让人无法用语言形容,而且在路边,就可以看到擦身而过的鸵鸟、企鹅,还有各种在天上飞的鸟,在地上跑的动物,充满着原生态的大自然。看到这些我非常的兴奋,我真心觉得有生之年一定要去好望角旅行一次。”

《时尚北京》:旅行你会选择去什么地方?

薛汀哲:选择有好吃的地方,因为我爱美食。

《时尚北京》:你会给自己一个长假出去旅行吗?

薛汀哲:会,一般会选择去一些人比较少的地方。

《时尚北京》:最喜欢的国家或者城市是哪里?

薛汀哲:音乐之都――维也纳。

《时尚北京》:你出去游玩遇到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薛汀哲:有一次我在维也纳的时候,看了一整天的画展,非常激动,通过视觉冲击从而刺激听觉想象,让我的灵感爆棚。而参观贝多芬的故居,有一种到家了的感觉。

《时尚北京》:那最尴尬的事情是什么呢?

薛汀哲:最尴尬的事情是去南非,去之前别人帮我换好了当地的现金。我走前稍微看了一下就装了起来。结果抵达那后,在机场想买水,掏出钱,服务生摇头,我以为不够,就多拿出来一张,服务生还是摇头,当我准备再抽出一张的时候,服务生告诉我说先生您拿的根本不是南非钱(兰特),我说那我拿的是什么钱,服务员说他也不认识,我仔细辨别了手里的现金后发现,除了韩元,居然还有三个国家的钱,而且我并不认识。当时就觉得特别尴尬。

《时尚北京》:在旅途中你主要会关注什么?享受什么呢?

薛汀哲:关注当地的人文,与人的交流。享受美食,这个最重要!

《时尚北京》:旅行前都会有哪些必要的准备?

薛汀哲:查一些攻略和天气。

《时尚北京》:出去游玩会带很多随身物品么?都有什么?

薛汀哲:不会太多,一定要带钱和行用卡。

《时尚北京》:出门在外,你的旅行箱里有哪些必备的东西?

薛汀哲:衣服、护肤品、书和充电器。

《时尚北京》:出去游玩和外出工作,你的旅行箱会有所不同么?

薛汀哲:工作需要带演出服,和演出用的领结袖扣这些,游玩就不需要啦。

薛汀哲说虽然自己弹的是古典音乐,但却不是一个古板的人,生活中的自己是一个特别搞笑逗趣的人。闲时他喜欢练练琴,看看电影,或者翻翻书。他说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万物理论》,而对于喜欢的书,薛汀哲依旧选择霍金所著的《时间简史》。“因为我非常崇拜霍金,为了向他致敬,还创作了一首左手的钢琴曲《谜》。”

最近,薛汀哲推出了最新专辑《瑞亚》,谈到这张新专辑,薛汀哲说:“‘瑞亚’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掌管时间的女神的名字,因为我一直对时间、物理、天文和这个时间的流逝很感兴趣,所以在这张专辑里有很多曲目也是映射到时间与人的关系的,所以用了瑞亚这个名字。这张专辑曲风非常多,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很震憾的感觉。”

《时尚北京》:对生活的态度是什么?

薛汀哲:相信我所拥有的经历的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不为任何人力所无法控制的事情介怀。

《时尚北京》:对时尚怎么理解?

薛汀哲:简单、随性、做自己。

《时尚北京》:你给自己定位的时尚风格是什么?

薛汀哲:简单,平时基本都是休闲打扮。音乐会的时候才会着正装。

《时尚北京》:你觉得做艺人之后对时尚感觉有更大的帮助么?

薛汀哲:也还好,因为私下真的不是一个很爱打扮的人。

《时尚北京》:你觉得自己最引人的特质是什么?

薛汀哲:才华横溢、幽默风趣。(这么夸自己不好吧。)

《时尚北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钢琴家?

薛汀哲:所创作和演奏的作品,经过很多年很多年以后,被人翻出来听,并被打动。

《时尚北京》:你觉得自己的成就感来自何处?

薛汀哲:每次音乐会结束后,有乐迷过来跟我表达他对我所创作的音乐的喜爱之情,这个时候我都会特别有成就感。

铜绿的化学式范文2

关键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景观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的同时,城市规模也显著增长。再此工程中城市绿地系统怎样布局、采取何种形式,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生态浪潮冲击的21世纪,人们试图将园林和生态两门学科互相引进互相借鉴,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 步融合以创造更美化、优化、净化的高质量生活环境。景观生态学的兴起提供了这一契机,它的概念、理论可直接应用于城市绿地系统中。本文在这一方面将进行初步论述。

一、景观生态学与城市绿地系统基本概念

(一) 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景观要素指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从生态学观点来看,这些要素相当于生 态系统。景观要素有3种类型:斑块、廊道和基质。

1 斑块。Forman 和 Godron 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patch)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匀质性(homogeneity)的空间部分。就城市绿地系统而言,绿地斑块是指公园、花园、庭院、小游园、广场等点状空间,作为“结点”在系统中处于建设重点。

2 廊道。廊道(corridor)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类型的多样性,导致了其结构和功能方法的多样化。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廊道是由规划区域内的道路绿地、河岸防护林等廊状绿地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沿着河流、海岸线以及山脊线或者铁路、人工运河和其他人工廊道而形成的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的自然系统或者人工廊道;第二种是沿着河流、风景道路等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绿道;第三种是连接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价值地区的绿道。

3 基质。基质(matrix)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它一般呈面状,对景观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城市中的基质与廊道、斑块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基质”本身也是由不同大小的斑块和廊道组成的,如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二)城市绿地系统概念及分类

城市绿地是指城市中用于绿化或规划用于绿化的具有多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特殊用地。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多种绿地类型与规模的绿化用地的整体。它主要包括植被、水体、土壤等基本要素。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是以绿色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开放空间并具有相对同质性,因此城市绿地系统可认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一种景观元素。而将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时,城市绿地中的不同绿地类型可认为是绿地系统的不同景观元素。目前城市绿地系统可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1)城市公园绿地;(2)城市街头、庭院绿地和湖塘绿地;(3)城市廊道绿地;(4)城市生产绿地;(5)城市风景绿地及环城绿化带。

二、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将景观生态学上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运用到城市绿地空间布局中,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按照“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布置,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在城市绿地规划建设中可以用生态廊道将绿地斑块有机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绿地生态网络;在公路、铁路等城市轴线上,通过绿地分割作用产生一系列间断的分散集团、飞地、子城或卫星城,在各星状长轴之间形成插入市中心的楔状绿地,构成人工廊道与自然廊道相间分布、有机分散的景观格局。这样的绿地廊道规划使得绿地真正融入城市内部,充分发挥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

(一)绿地系统廊道设计

绿地系统廊道是由规划区域内的道路绿地、河岸防护林等廊状绿地组成,是构成绿化网络的骨架和关键。它可将城区内的绿地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为城市景观提供生态支持。在绿地系统廊道设计时,首先要从总体格局进行规划设计。廊道能有机地连接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绿地,影响着城市绿地网络的连通性和网络结构功能的整体优化性。因而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规划区域的地形地势、经济条件、生态特征和廊道功能等因素。其次,要考虑廊道形态结构,即廊道的宽度、交叉点、密度等。在进行设计时应以生态的观念为指导思想。再次,在规划时要注意维护绿地廊道的连通性。具有良好连通性的绿地廊道为改善城市小气候,解决城市热岛效应有较强的作用。注重加强改善道路绿化体系,完善道路网络生态功能。道路绿化带是城市景观中重要的绿色走廊,完善城市生态功能也必须加强道路绿化体系建设。最终形成自然廊道和人工廊道相间分布,和谐发展的景观格局。

(二)生态隔离绿带的建立。

在城市各组团以及不同功能区之间建设一定规模的绿化隔离带,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风貌的重要手段。这类绿地主要具有 2 种功能:生态防护功能和公共使用功能。从生态防护功能上讲,在不同功能区,尤其是在工业区和其他区域之间布置卫生防护型生态景观绿带,对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公共使用功能上讲,依托于城市道路、河网而线形分布的外向型生态隔离绿带将高密度居住的居民作为一个点,周围的生态景观绿地成为一个面,增强了居民对绿地的使用率。

(三)环城绿带的建立。

环城绿带是指在一定规模的城镇或城镇密集区,安排绿化比例较高的相关用地,形成环绕城市建成区的永久性开敞空间。环城绿带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量绿地,对控制城市格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作用。结合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特点,总结环城绿带的结构形式有 4 种类型,即环型环城绿带、楔型环城绿带、廊道环城绿带和节点环城绿带。①环型环城绿带。环城绿带围绕建成区呈环形分布,国际、国内许多城市的环城绿带都是以该类控制带为基本格局规划与建设,通过绿带将城市与周边地区连接起来。②楔型环城绿带。以围绕建成区的绿地为骨架,结合城市的规划布局、自然资源及主要交通干线分布情况,以楔型绿地的形式嵌入城中。楔型绿地不仅可以隔离不同性质的用地,减少其相互影响,同时又能有效地引导城市气流,缓解城市热导效应。③廊道环城绿带。城市周围的绿化控制带与城区内的绿地通过绿色廊道连接成完整的绿地体系,使环城绿带与城内主要绿地有机联系,绿化控制带呈网状分布。廊道主要是结合城市景观轴线以及自然水系等线型空间。④节点环城绿带。以围绕建成区的绿地为骨架,结合城市周边的森林(风景区)或湿地,同时在沿线用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度放宽,规划布置大型的公园绿地,形成结点。

三、结束语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绿化建设的一项基础设施,对保证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有助于对城市绿化进行科学指导、规划和评价,促进城市绿化的发展。通过科学的量化管理和控制来促进整个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为城市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绿地景观。同时,与景观生态原理的结合,未来城市绿地系统将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主体,能够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地域尺度将从建成区拓展到区域尺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3]舟廷刚,陶康华.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2).

[4] 宁小莉.浅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J].内蒙古经济与科技,2003(6):97-98.

铜绿的化学式范文3

阳极材料采用掺硼金刚石薄膜板状电极,研究了电化学氧化中电流密度、电解时间、pH、氯离子浓度、硫酸根离子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的影响,以及电解前后藻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4个影响因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显著。抑藻效果随电流密度、电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电流密度为17 mA/cm2时藻细胞出现破裂、细胞内物质流出的现象,抑藻效果较好;当电解时间为20 min时,可完全抑制藻细胞生长;再增大电解时间,对抑藻效果无明显促进作用,初始pH在中性及酸性条件下可完全抑制藻细胞生长。抑藻效果与溶液中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浓度成正相关,当溶液中氯离子浓度为6 mg/L时,可完全抑制藻细胞生长;无氯离子时,藻细胞在4 d后出现继续增长现象。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掺硼金刚石薄膜电极;生长抑制;细胞形态;氧化反应

Abstract:

The influence of current density, electrolysis time, pH , Cl- and SO2-4 concentration on the inhibition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 was investigated by Borondoped diamond plate electrode. Algal cell morphology before and after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ur factor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inhibition of algal cells. The inhibition of algae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current density and electrolysis time, which are good at 17 mA/cm2 because of leading to the rupture of algae cells and outflowing of intracellular substances. Completed inhibition of algae could be obtained after 20 minutes. More than 20 minutes Electrolysis time have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inhibition of algae. Completed inhibition of algae could be obtained under the initial pH in neutral and acidic conditions. The inhibition of algae increase with the concentration of Cl- and SO2-4 in the solut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Cl- of 6 mg/L could completely inhibit the growth of algae cells. The algal solution without chloride ion continue to grow after 4 days.

Keywords:

Microcystis aeruginosa; borondoped diamond; cell suppression procedures; cell culturemorphology; oxidation

蓝绿藻是自然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它不仅影响湖泊水质,更威胁饮用水安全,如果藻类去除不够彻底,将直接影响饮用水水质。化学除藻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如氯化除藻、臭氧除藻、高锰酸钾除藻,它可直接杀死藻细胞而防止藻类的再次繁殖,但投加的化学药品会产生二次污染[1]。

电化学杀藻一方面源于外电场对细胞膜的电击穿透、对细胞代谢的电渗和电泳作用,导致细胞质流出,藻类死亡;另一方面源于电解过程中产生的强氧化性物质(如・OH、ClO-、O3、H2O2、S2O2-8等)[23]对细胞膜和细胞核的破坏,以及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的降解,最终导致细胞的死亡,从而达到杀藻并抑制水体中藻生长的目的[4]。Lacasa等[5]认为活性氯等氧化性物质是电化学氧化杀灭大肠杆菌的主要原因。Patermaraxis等[6]指出电场本身对微生物细胞是有害的,电场可以导致不可逆的膜渗透现象的发生,从而致使生物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电解过程产生的氧化性物质中,HClO、ClO-、H2O2、S2O2-8等在水体中的半衰期较长[7],进一步加剧了已经受损藻细胞的损伤程度,达到杀藻且持续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Liang等[8]使用RuO2/Ti电极研究了电化学对藻细胞的即时杀藻效果,证明了电化学方法可有效灭活藻细胞;Xu等[9]研究了RuO2/Ti电极电化学氧化的抑藻效果,发现RuO2/Ti电极可有效抑制藻细胞生长;掺硼金刚石薄膜电极(Borondoped diamond,以下简称BDD)特性优良,电解中产生的・OH容易进入主体溶液,更多地参与藻细胞的氧化,且的电极表面活性点也增加了电化学的直接氧化[10]。Mascia等[7]使用BDD电极预处理小球藻,研究了不同Re及电流密度情况下BDD电极对藻细胞的即时灭活效果,发现BDD电极可有效杀死藻细胞。

BDD电极对藻类生长抑制的研究并无报道,笔者以BDD为阳极,利用BDD电极的优良特性,研究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初始pH、氯离子浓度对高浓度含藻水中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处理前后藻细胞形态变化研究杀藻机理。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装置

整个反应系统由电源、磁力搅拌器、电解槽、电极板组成。电解槽为300 mL烧杯,实验有效容积为300 mL。阴极及阳极均采用板状电极,分别为AISI201型不锈钢和钽衬底BDD薄膜电极,极板间距为0.7 cm,有效面积为29.25 cm2,极水比(阳极工作面积与实验有效容积之比)为0.097 5 cm-1。〖JP+2〗电源由M8872型直流电源(5 A/30 V,美尔诺)提供,电解过程中保持电流恒定,并用781型磁力搅拌器对实验水样进行搅拌,保持转速为250 r/min。

1.2实验对象

实验采用的藻N为铜绿微囊藻,购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编号为FACHB315,尺寸大小约为3~6 μm。将铜绿微囊藻置于BG11培养基中,并放在恒温生化培养箱(spx250BG)中进行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26 ℃、光照3 000 lx、光暗比14〖DK1〗∶10,每天对藻种进行摇晃2~3次。当藻种培养至7 d(对数生长期)后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所用玻璃器皿均由高压锅在温度121 ℃下灭菌。

1.3实验过程

实验开始前,用灭菌过的BG11培养基稀释藻种至1.2×109~1.4×109个/L(OD680为0.065~0072)作为实验水样,放置1 d后开始实验。研究离子浓度对抑藻效果影响时,先用0.45 μm滤膜真空抽滤后再用无氯离子或无硫酸根离子灭菌过的BG11培养基稀释至1.1×109~1.4×109个/L,放置1 d后开始实验,电解前加入相应离子浓度NaCl、Na2SO4。实验过程中采用恒流方式供电,所处室温为22±2 ℃,电解前用0.1 mol/L HNO3或0.1 mol/L NaOH调节实验水样pH,pH通过PH301型pH计(HACH,美国)测得。

电解结束后将处理过的水样置于250 mL锥形瓶中进行培养,并测定0~8 d同一时间点实验水样在680 nm处的光密度值,以评价BDD电极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一定电解条件下的藻细胞在电解前后的形态变化。

1.4分析方法

藻细胞密度最直观地表达生物量多少,可通过血球计数板和光学显微镜(BA310,MOTIC CHINA GROUP CO.LTD)直接计数。同一藻样观察3次,每两个计数值相差范围应小于15%,否则,重新计数,取3次的平均值进行藻密度计数[11]。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HACH,DR5000)对藻液进行波长扫描,其在680 nm处有最高吸收峰,因此,用光密度OD680间接表示藻的生长变化[1213]。

藻细胞形态的观测,观测前首先将电解前后藻溶液进行离心浓缩,然后进行一系列的固定、脱水、置换、干燥、离子溅射镀金后使用MIRA 3 LMH型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14]。

2结果与讨论

2.1电流密度对藻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

电流密度不仅影响电场强度,也影响电化学中羟基自由基以及氧化性物质的产生量,因此,提高电流密度,将直接加快电化学氧化进程[1516]。在电解时间为20 min、初始pH为7、初始藻液OD680为0071的条件下,铜绿微囊藻在不同电流密度下处理后8 d内的生长状况及藻细胞灭活率见图2。

由图2可知,与对照样相比较,不同程度的电流密度均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且电流密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当电流密度为5 mA/cm2,电解后培养至4 d时,藻液的光密度OD680由0.71下降为0.060,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在4~8 d时间内,OD680由0.060上升为0.084,表明在此电流密度下藻细胞有一部分受到损伤死亡,但大部分仍能继续繁殖,所以,5 mA/cm2的电流强度并不能抑制彻底藻类生长。当电流密度为10、15、17、20 mA/cm2时,在0~8 d培养过程中,藻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再变为无色,且OD680逐渐下降,表明在此范围内的电流密度产生的氧化性物质可达到彻底抑制藻细胞生长的目的。对10、15、17、20 mA/cm2条件下通过藻细胞计数方法求得藻细胞灭活率,由图2可知,当电流密度为10、15 mA/cm2时,藻细胞灭活率在初始阶段上升缓慢,表明藻细胞在此电流密度下的损伤程度较小或较少藻细胞受到损伤,而损伤程度较小藻细胞裂解速度较慢。因此,在初始阶段,受损藻细胞在显微镜下仍然能够观察到完整的形态,而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这些藻细胞不断裂解死亡,灭活率不断上升。当培养至8 d时,藻细胞灭活率分别为73.3%、88.0%。而当电流密度为17、20 mA/cm2时,藻细胞灭活率相差不大,且均在初始阶段上升很快,当培养至2 d,藻细胞灭活率已经达到70.0%、75.0%,表明藻细胞在此电流密度下受到较大程度损伤或受损伤藻细胞较多,在培养初期大部分藻细胞裂解死亡。当培养至8 d时,灭活率可达94.7%、95.1%。

对不同电流密度下所需能耗进行分析,由图3可知,较高电流密度所需能耗较大。当电流密度分别为10、15、17、20 mA/cm2时,所需能耗分别为403、4.71、5.17、5.64 kWh/m3。虽然,电流密度为20 mA/cm2的灭活率与17 mA/cm2的灭活率相差不大,但能耗却高了0.47 kWh/m3。同时,考虑藻液在处理后的8 d内有较好的灭活率且较经济的情况下,选用电流度17 mA/cm2作为BDD电极抑制藻细胞生长电流。

2.2电解时间对藻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

在电化学氧化技术中,电解时间是一项重要参数,不仅决定了处理效果的好坏,而且与能耗相关[17]。为了在较低的能耗下达到藻类的完全抑制,在电流密度为17 mA/cm2、初始pH为7、初始藻液OD680为0072的条件下,研究了电解时间分别为10、20、30 min时铜绿微囊藻在电解后8 d内的生长状况,结果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当电解时间为10 min时,藻液OD680在电解后由0.072下降至0.065,这是由于电解过程中的直接氧化和间接氧化导致的细胞死亡。而在后续培养8 d时间内,藻液逐渐变绿,OD680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表明只有一部分藻细胞受到严重损伤,破损程度较小及未受损藻细胞仍可继续生长。这可能是因为:当电流密度及通电时间相同时,电化学产生的氧化性物质的量是一定的[18]。当电解时间为10 min时,产生的氧化性物质的量较少,并不足以全部裂解藻细胞,而在后续8 d培养过程中藻细胞呈现继续生长的现象。当电解时间为20 min时,后续培养过程中藻液逐渐由绿色变为无色,且OD680稳定下降,说明此条件下可达到完全抑制藻细胞生长的目的。当电解30 min时所需能耗为7.58 kWh/m3,较电解20 min时高2.41 kWh/m3,且较20 min条件下抑制藻类生长无明显促进作用。因此,电解时间选为20 min。

2.3初始pH对藻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

电化学氧化在电解过程中产生的氧化性物质的种类受溶液pH影响[19],且铜绿微囊藻在不同pH环境下的生长状况不同[20]。为了考察初始pH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在电流密度为17 mA/cm2、电解时间为20 min、初始藻液OD680为0067的条件下,研究了初始pH分别为4、6、7、8、10时铜绿微囊藻在电解后8 d内的生长状况以及电解后溶液pH的变化。

由图5可知,藻液初始pH在中性及酸性条件下对藻细胞的生长抑制效果较好,而在碱性条件下并不能得到完全抑制。当初始pH为4时,电化学即时杀藻效果是最好的,这是因为此条件下电解产生的气泡尺寸与藻细胞尺寸相近,一部分藻细胞通过电气浮作用被带至溶液表面。把漂浮在溶液表面的藻细胞接种于新鲜培养基进行培养,其OD680在8 d时间里从0.027下降至0.018,说明通过电气浮漂浮至溶液表面的藻细胞已经受到损伤[21]。当pH为4、6、7时,处理后溶液OD680持续稳定下降,表明在此范围内藻细胞受到氧化性物质氧化而逐渐裂解死亡,BDD电极电化学氧化可完全抑制藻细胞生长。而当pH为8、10时,处理后溶液OD680在第2天出现小幅度下降后开始上升,表明此初始pH条件下,只有部分藻细胞受到损伤而死亡,剩余藻细胞仍能继续生长,BDD电极电化学氧化并不能达到完全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

测定不同条件下电解前后及培养至8 d内溶液的pH值,由图6可知,当初始pH在中性及酸性条件下溶液pH在8 d内出现上升的趋势,并趋于稳定;而当pH在碱性条件下溶液pH在8 d内出现下降,并趋于稳定。陈建中等[20]研究表明,当溶液pH为8~8.5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量最高,而由图6可知,初始pH为8、10时,处理后溶液pH在7.95~8.53范围波动。因此,在此条件下藻细胞的生长条件^其他情况下好,这也是导致细胞生长良好的一个原因。

2.4离子浓度对藻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

电解过程中,溶液中的氯离子及硫酸根离子参与氧化性物质的生成,见式(1)~(5)[23]。

因此,氯离子浓度、硫酸根离子浓度直接影响半衰期较长氧化性物质活性氯、S2O2-8的产量,进一步影响抑藻效果[22]。为了考察氯离子浓度、硫酸根离子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的影响,在电流密度为17 mA/cm2、电解时间为20 min、初始藻液OD680为0.065的条件下,以BG11培养基中氯离子浓度(18 mg/L)、硫酸根离子浓度(30 mg/L)为限值,研究了氯离子浓度分别为0、6、12、18 mg/L时,硫酸根离子浓度分别为0、15、30 mg/L时藻细胞在电解后8 d内的生长状况,见图7、图8。

对照样为藻细胞在无CaCl2(图7)或MgSO4(图8)的BG11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由图7、图8可知,藻细胞可正常繁殖。如图7所示,当电解液中无氯离子时,溶液在第2天的OD680下降为0.047,在第4天出现上升现象,OD680为0.050,在第8天时达到0.086。这是因为:在此条件下仅有直接氧化、・OH氧化、S2O2-8等其他氧化性物质氧化破坏藻细胞,藻细胞氧化破坏遭到限制,在0~4 d时间内,受损程度较大藻细胞直接裂解死亡,未受损或受损程度较小藻细胞活性降低而不能进行繁殖,OD680出现下降趋势;在4~8 d时间内,受损较小藻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进行自身修复而继续生长,OD680又出现上升趋势。当氯离子浓度为6、12、18 mg/L时,OD680均出现稳定下降趋势,说明6 mg/L的氯离子浓度即可在后续培养中加剧破坏藻细胞损伤程度,达到完全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但由图7可以看出,氯离子浓度较高时OD680下降速度较快,这是因为较高氯离子浓度产生较多活性氯,因此,氧化破坏藻细胞能力就越大。

由图8可知,当溶液中无硫酸根离子时,在后续培养过程中OD680呈稳定下降趋势,且当硫酸根离子浓度升高时,抑制效果变好。说明无硫酸根存在条件下产生的活性氯可达到完全抑制藻细胞生长的目的,这也说明活性氯在抑制藻类生长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仅有直接氧化或其他活性物质氧化在此电解条件下并不能达到完全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但硫酸根离子浓度也加剧藻细胞的抑制。

2.5电化学氧化对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为了考察BDD电极电化学氧化抑制藻细胞生长的机理,对处理前以及电流密度分别为10、17 mA/cm2处理后的藻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细胞形态观察,如图9所示。

由图9可以看出,电解处理前藻细胞饱满,细胞结构完整;当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细胞形态已出现明显变形,不再为椭球型,出现干瘪现象,在后续培养过程中活性氯的进一步氧化使OD680不断下降;当电流密度为17 mA/cm2时,藻细胞受损严重,周围已经有物质流出,说明藻细胞已经破裂,在后续培养过程中因为活性物质的进一步氧化而加剧其裂解死亡。因此,BDD电极电化学氧化破坏藻细胞结构及其完整性,这是导致藻细胞死亡的原因。

3结论

1)电流密度为10 mA/cm2可导致藻细胞结构变形,并达到完全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17 mA/cm2和20 mA/cm2电流密度下的抑藻效果较好且相差不大,但是能耗相差0.47 kWh/m3,17 mA/cm2电流密度下可使藻细胞破裂,细胞内物质流出;电解时间20 min即可完全抑制藻类生长,且再增大电解时间对抑藻效果无明显促进作用。

2)初始pH为中性及酸性时可完全抑制藻类生长;初始pH为碱性时,藻细胞在4 d后出现生长量逐渐增大现象。由于溶液中CO2缓冲体系的形成,不同初始pH下溶液pH出现上升或下降后维持稳定。

3)当溶液中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浓度越高时,电化学氧化对藻细胞的抑制效果越好,但活性氯对藻细胞的氧化破坏起主要作用。当溶液中无氯离子时,后续培养过程中由于无活性氯的氧化作用,受损较小藻细胞通过自身修复仍可继续生长。

参考文献:

[1] MEREL S, WALKER D, CHICANA R, et al. State of knowledge and concerns on cyanobacterial blooms and cyanotoxins [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3, 59C(3): 303327.

[2] MURUGANANTHAN M, LATHA S S, RAJU G B, et al. Role of electrolyte on anodic mineralization of atenolol at boron doped diamond and Pt electrodes [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1, 79 (1): 5662.

[3] TRAN N, DROGUI P. Electrochemical removal of microcystinLR from aqueous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atural organic pollutant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114: 253260.

[4] DROGUI P, ELMALEH S, RUMEAU M, et al. Oxidising and disinfecting by hydrogen peroxide produced in a twoelectrode cell [J]. Water Research, 2001, 35 (13): 32353241.

[5] LACASA E, TSOLAKI E, SBOKOU Z, et al. Electrochemical disinfection of simulated ballast water on conductive diamond electrodes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3, 223(5): 516523.

[6] PATERMARAKIS G,FOUNTOUKIDIS E. Disinfection of water by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J]. Water Research, 1990, 24 (12): 14911496.

[7] MASCIA M, VACCA A, PALMAS S.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as a preoxidative step for algae removal using Chlorella vulgaris as a model organism and BDD anodes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3, 219(3): 512519.

[8] LIANG W Y, QU J H, CHEN L B, et al. Inactivation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by continuous electrochemical cycling process in tube using Ti/RuO2 electrodes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5, 39 (12): 46334639.

[9] XU Y F, YANG J, OU M M, et al. Study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hibition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 [J].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07, 36(3): 215220.

[10] 卓芳, 杨波, 邓述波, 等. 用于有机物降解的电化学阳极材料[J]. 化学进展, 2012, 24(4): 628636.

ZHUAO Q F, YANG B, DENG S B,et al. Electrochemical anodic materials used for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J].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2, 24(4): 628636. (in Chinese)

[11] 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 化学品.藻类生长抑制试验: GB 21805―2008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

Chemical Registr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y of R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emicalsAlga growth inhibition test: GB 218052008 [S]. Beijing: Standarads Press of China, 2008. (in Chinese)

[12] JOYCE E M, WU X G,MASON T J. Effect of ultrasonic frequency and power on algae suspension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Toxic/Hazardous Substances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0, 45(7): 863866.

[13] RAJASEKHAR P, FAN L H, NGUYEN T, et al. Impact of sonication at 20 kHz on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abaena circinalis and Chlorella sp [J]. Water Research, 2012, 46(5): 14731481.

[14] 梁文艳, 王珂, 阮铃铃, 等. 电氧化杀藻过程中藻细胞活性变化的研究[J]. 环境科学, 2010, 31(6): 14641469.

LIANG W Y, WANG K, RUAN L L, et al. Study on the variation of algae activity during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on as inactivation method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0, 31(6): 14641469. (in Chinese)

[15] PACHECO M J, SANTOS V, CIRIACO L, et al. Electrochemical degradation of aromatic amines on BDD electrodes [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86(2/3): 10331041.

[16] 肖宏康, 肖书虎, 张国芳, 等. 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模拟黄连素制药废水的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 2011, 5(5): 987991.

XIAO H K, XIAO S H, ZHANG G F, et al. Trentment of simulated berberine wastewater in electrochemical progress [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1, 5(5): 987991. (in Chinese)

[17] TRAN N, DROGUI P. Electrochemical removal of microcystinLR from aqueous solution in the presence of natural organic pollutant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114: 253260.

[18] 林莉, 李青云, 黄茁, 等. 微电流电解对铜绿微囊藻的持续抑制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0(10): 8790.

LIN L, LI Q Y, HUANG Z. Rwsearch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s in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by microcurrent electrolysis [J].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e Science), 2012, 40(10): 8790. (in Chinese)

[19] 代晋国, 宋乾武, 袁芳, 等. pH对电化学氧化垃圾渗滤液的影响[J]. 环境工程, 2012, 30(6): 5559.

DAI J G, SONG Q W, YUAN F, et al. Effect of pH value on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landfill leachate [J].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2, 30(6): 5559. (in Chinese)

[20] 陈建中, 刘志礼, 李晓明, 等. 温度、pH和氮、磷含量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J]. 海洋与湖沼, 2010, 41(5): 714718.

CHEN J Z, LIU Z L, LI X M, et al. Effect of temperature, pH,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on growth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J].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e, 2010, 41(5): 714718. (in Chinese)

[21] DA CRUZ S G, DUTRA A J B, MONTE M B M. The influence of some parameters on bubble average diameter in an electroflotation cell by laser diffraction method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6, 4(3): 36813687.

铜绿的化学式范文4

关键词 :道路绿化;绿化型式;自然通风;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024;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6-0000-00

近年来,随着CFD(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长足进步,计算机仿真模拟设计不仅在绿色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和普及,还从室内走向了建筑外环境。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在不同绿化型式对于室外热环境和风环境的影响方面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比较[1]。但是,由于植物自身具有的流动性冠层、蒸腾介导热质传递等特性,用对于计算机模拟绿化植物的流体环境计算机模拟仍面临着是个难题,制约了CFD技术在定量预测绿化对于通风环境和热环境的影响方面的发展[2]。本文通过建立绿化植物的三维冠层模拟方法,结合植物冠层分析技术,建立绿化植物多孔介质模型,模拟研究了两种绿化型式对广州城市道路自然通风环境的不同影响。在此基础上,与现场测试结果进行拟合度验证,以期帮助定量化评价、优化道路绿化设计,进而为改善城市自然通风环境和建设生态城市提供技术支撑。

1研究方法

1.1样地概况:

测试的道路绿地斑块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南洲路(E113°19′, N22°47′),测试路段为东西走向,道路绿化植物种类简单,长势良好。绿化型式分为两种:一种为纯行道树绿化,乔木层种类为非洲桃花心木(Khaya senegalensis);另一种型式为行道树

基金/项目: 国家星火计划项目(No.2011GA7800)、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 2009B021500004)、广东省教育厅高层次人才项目和广州市教育局羊城学者科技计划项目(10B004D)。

第一作者简介: 聂磊( 1973- ) , 男, 吉林长春人, 博士, 教授, 研究方向为园林生态、绿地植物。

下整齐种植有灌木层,种类为黄金榕(Ficus microcarpa cv.Golden Leaves),其组成效果如图1所示。测试路段的道路两侧退界距离达到20 m以上,参考岩田达明等的分析结论,对道路绿化风场的影响视为忽略不计[1]。

1.2 植物冠层结构建模:

测量单株植物的树高、枝下高、冠幅、胸径、树冠外轮廓曲率拐点坐标等形态特征数据,其中曲率拐点坐标采用手持红外线测距仪测定。运用3DMAX软件建模出圆柱形、圆球形、尖塔形、圆锥形、卵圆形、倒卵形、钟形、伞形等园林植物冠层的不同结构类型。其中非洲桃花心木为倒卵形树冠,黄金榕为卵圆形树冠。

1.3多孔介质模型参数设定:

由于植物冠层可视为多孔介质,因此必须计算不同植物冠层模型的空隙度。冠层空隙度可由冠层分析仪测出,在阴天或晴天清晨,采用基于半球摄影的HEMIVIEW冠层分析仪对单株植物进行冠层数据采集,用鱼眼镜头捕获不同方向的冠层图象后,应用Delta-D软件计算太阳光直射透过系数,从而得出群落的叶面积指数(LAI)及冠层空隙大小、间隙率参数等指标数值。经计算非洲桃花心木树冠的空隙率在0.09~0.15范围内,黄金榕在0.04~0.10范围。

1.4 CFD仿真分析

:模拟工具为英国CHEM公司开发的PHOENICS软件,设定的气候条件参数为:东南方向(广州夏季主导风向),参考风速为2.0m.s-1(广州夏季平均风速),区域温度为28℃(广州最热月室外平均温度)[3]。边界风速满足梯度风变化v/v0=(z/z0)α,其中,v0为标准高度处的风速, 取2.0m.s-1,z0为标准高度,取10m,α为地面粗糙程度, 取0.0333。自然通风环境通用模拟体系由空气模型、植物冠层模型、下垫面固体传热模型构成[4]。采用流场模拟计算耦合迭代求解,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空气流场模拟计算的边界条件,由空气流场计算程序模拟得到整个计算区域空气的速度场和压力场,通过软件设置固定观测点,得出1.5m和3.0m高度的风速云图与压力图。

1.5计算机模拟与实际观测数值的拟合度检验

:采用风速衰减率(R)来讨论不同绿化型式影响下的自然通风效果。R=1-Vi/Vo,其中,Vi,Vo分别指绿化带下风向及上风向观测点的风速(m・s-1)。从绿化带设定起点每隔5m共设置10处观测点,在每处观测点的前后各5m,采用美国Kestrel 4500手持式气象仪测定不同型式绿化带上风向及下风向的实时风速,高度为1.5 m。在计算机模型内输入上风向的实时风速,测出相同坐标的10处观测点的下风向模拟风速,并计算风速衰减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风速计算机模拟理论值与实际观测数值的拟合度回归模型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绿化型式对自然通风的影响结果

大约2m高度以下的城市空间是人们经常活动的区域高度大约在2 m以下,同时,3 m高度以上的道路绿化空间中,仅存在有乔木层分布,灌木层是无法达到这个高度的。故本文对1.5 m和3 m高度处的风速进行了分析。一般认为,风速>1m.s-1时,在夏季室外人们感觉是舒适的,风速>5m.s-1时, 会影响人们的活动[5]。所以,1~5m.s-1之内的风速,是比较理想的室外风速。经CFD仿真模拟,结果表明单纯乔木绿化的型式下,1.5 m高度的模拟风速达到了1.64 m.s-1的风速,而3 m高度的模拟风速达到了1.31m.s-1的风速,都有着令人感觉较为舒适的自然通风效果(图2、3)。

绿化型式对于城市道路空气流动有着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行道树对污染物扩散的阻碍作用主要受控于树木郁闭度而非绿量。当行道树植株间距较密,形成枝杈搭接时,茂密树冠会在道路上方产生顶盖效应,阻碍污染物向上扩散,导致道路两侧污染物浓度升高,恶化街区大气环境。污染物扩散速率很大程度上受到街道内气流铅直湍流强度的影响。对于没有树冠顶盖的街道,街谷内有较大的风速梯度,这将会有利于增强机械湍流的增强[6]。但在行道树郁闭度较高的街道内,高大茂密植物在减低风速的同时,不仅导致街区内部气流的垂直涡动减小,也大大减弱了绿化带内外气流的垂直交换。我们的计算机仿真模拟结果表明,1.5 m高度时单纯乔木的绿化型式较乔木+灌木绿化型式的0.47m.s-1的风速多出了近70%,而3 m高度的模拟风速较乔木+灌木绿化型式的0.73 m.s-1多出了44.3%,表明有灌木层的存在,直接导致道路空气流通速度明显下降(图2~、3)。之所以1.5 m处单纯乔木绿化的道路风速较高,主要是因为非洲桃花心在1.5 m处仍处于枝下高以下,且无灌木层遮挡阻碍空气流通,因为风速衰减的较少;而在3.0 m高度时,乔木冠层对于自然空气流通起到了明显的阻碍效应,因此下风向观测点的风速纪录仅为1.5 m处风速的79.9%,整个模拟区域的风速也明显下降。

2006年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要求热岛强度不高于1.5℃,同时夏季无涡旋死角,建筑前后压差不低于1.5Pa[7]。CFD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由于道路绿化处于开阔的室外空间,道路绿化带上下风向之间的正负风压维持在0.5~0.8Pa之间,基本上无法维持较为明显的风压。

2.2计算机模拟与实际观测数值的拟合度检验结果

对1.5 m和3 m的CFD模拟风速衰减率和实地观测的风速衰减率计算结果进行了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度检验分析,其中1.5 m风速衰减率的拟合度R2=0.726(P

3结论与讨论

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是近代流体力学、数值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近年来 CFD 物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改进,计算机运算速度的不断提高,许多成熟的商业化CFD计算软件得到了不断地推广。CFD研究以 3 大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作为计算的控制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Finite Volume Method)把连续的计算域离散成许多个子区域(体积单元),借助高性能计算机在每个体积单元上对控制方程组进行数值求解,进而在整个计算域上分析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的规律[8]。近年来,CFD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绿色建筑领域,在该领域 CFD 被用来模拟室内外气候环境,然而在园林绿化领域,仍属于应用的初步阶段。目前通用的CFD 软件主要有CFX、FLUENT、STAR-CD、PHOENICS以及FIDAP等类型,其中PHOENICS是世界上第一个投放市场的 CFD 商用软件(1981),可以算是CFD商用软件的鼻祖。这一软件中所采用的一些基本算法,如SIMPLE方法、混合格式等,由该软件的创始人D.B.Spalding及其合作者S.V.Patankar等所提出,并得到广泛验证和应用[9,~10]。

城市绿化对于改善环境质量、获得清新洁净的空气、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自然通风是城市绿地实现节能、健康、生态等功能目标的重要形式。城市绿地的绿化型式对于环境的自然通风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例如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当前道路绿化方面,由于种植密度过大,物种之间竞争激烈,植株普遍生长不良,、干旱甚至枯死现象比较普遍,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投资和养护成本, 而且也不利于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尤其是阻碍了道路的自然通风[11]。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不同绿化型式在影响自然通风的场效应方面,仍然缺乏有效可靠的定量预测分析方法。在本研究中,利用CFD仿真软件模拟出的分析图形直接显示出不同绿化型式对道路自然通风效果确实存在不同效果。乔、灌木绿化型式下的自然风速明显低于单纯乔木绿化型式,验证证明了灌木层的存在直接导致了道路空气流通速度明显下降。试验结果显示,如果从道路绿化的空气扩散、通风散热的生态功能来说,单纯乔木层的道路绿化结构效果反而更佳;然而,考虑到绿地的滞尘吸污、固碳释氧以及增加空气湿度等方面的整体生态功能,则更应推荐乔灌草的群落式绿化结构。综合考虑,道路绿化型式的最优方案应为既具备立体结构、同时又留有足够扩散空间的的疏落式乔灌草立体绿化结构。

试验结果表明,计算机模拟与实际观测的风速衰减率数值存在良好的拟合度,证明CFD仿真分析能较好地预测道路绿化实际自然通风状况。在本项研究中,通过测定冠层空隙度来设定植物冠层多孔介质模型参数以及完成冠层三维结构建模的计算模式,在今后推广CFD分析绿地自然通风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前我国在建设低碳可持续社会中大力提倡绿色建筑标准,逐步实行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对于评价为星级的绿色建筑乃至绿色低碳园区、居住小区予以高额的资金补贴。当前使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要求热岛强度不高于1.5℃[7]。城市绿地在改善热环境、降低热岛效应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往在绿化领域欠缺良好可靠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技术,而CFD仿真分析能够建立通用辐射计算体系,结合植物与环境的热质传递模型及地表、植被、水体、建筑等表面导热的有限差分计算方法,对有绿化情况下的城市热环境进行详细可靠的预测分析。因此,今后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应大力推广CFD仿真技术在预测绿化方案在自然通风及热环境方面的实施效果应用,帮助定量化优化绿化设计方案,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使城市绿化在真正意义上走上生态可持续设计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岩田明,木村敦子,持田灯,吉野博,大三,吉田伸治.木の流体力学的果の再のための植生 Canopy モデルの最化:(その2)Green 型モデルに含まれる新たなモデル数の最化[A]. 日本建学会大会学演梗概集[C]. 东京:社法人日本建学会,2003. 723~-724.

[2]邱英浩. 植栽树冠形状对风速衰减之影响[J]. 都市与计划,2012,39(1):52~-70.

[3]唐毅. 广州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1, 33(4): 352~-356.

[4]王珍吾,高云飞,孟庆林. 建筑群布局与自然通风关系的研究[J]. 建筑科学, 2007,23(6): 24~-27.

[5]周淑贞,束炯. 城市气候学[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6]王翠萍,陈洋,钟珂. 城市街道空气质量与道路绿化型式的关系[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 16(6):7~-9.

[7]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 Chun C , Kwok A , Mitamura T , et al. Overall thermal sensation ,acceptability and comfort[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8, 43(1): 45~-50.

[9]林波荣. 绿化对室外热环境影响的研究[D]. 北京:清华大学,2004.

[10] Michael B, Heribert F. Simulating surface-plant-air interactions inside urban environments with a three 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Software, 2005, 13, 272~-284.

[11]聂磊,代色平,陆璃. 广州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生态效应分析[J]. 2008,35(4):29~-33.

作者简介:

铜绿的化学式范文5

A. CH4和CO2B. SO2和CO

C. H2S和CO2 D. SO2和NO、NO2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的是()。

A. 用天然气作家用燃料B. 用铝制作电线

C. 用钢铁制成弹簧D. 用磁铁制成指南针

3. 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 煤B. 石油C. 天然气D. 氢气

4. 物质的用途与其性质密切相关,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因为熟石灰能和酸发生反应,所以可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 因为甲醛能使蛋白质变性,起到防腐作用,所以甲醛水溶液可用于浸泡水产品

C. 因为洗洁精有乳化功能,所以可用来洗涤餐具上的油污

D. 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5. 埋藏在地下墓穴中的青铜器锈蚀后会产生铜锈(又称铜绿)。

(1)铜绿的化学式是_________。

(2)青铜器出土后防止青铜器继续锈蚀的关键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6. 按下图装置做实验时,可看到的现象是:B瓶中的石蕊试液变红色;F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管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色;G处放出的气体可燃烧。据此,请写出A、B、C、D、E、F、G各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7. 某化学研究小组在探究硫粉燃烧的实验时,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①将燃烧匙内的硫粉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并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②当火苗逐渐变小时,将分液漏斗的活塞打开,同时打开胶皮管上的弹簧夹并注入氧气,观察现象。

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将注射器内的氧气推入集气瓶内后,发现硫粉燃烧变得剧烈,这种现象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2)分液漏斗内的氢氧化钠溶液、漏斗口的气球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3)写出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8. 某同学为了测定由氧化铜和氧化铁组成的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用氢气作还原剂,并用浓硫酸吸收反应生成的水。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是24g,实验前盛有浓硫酸的试管的总质量是130.5g,实验后变为l37.7g(假设反应已进行完全,且生成的水全部被浓硫酸吸收),请计算:

(1)有多少g氢气参加了反应?

(2)混合物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适合初中学生)

9. 已知氢化锂(LiH)属于离子晶体,跟水反应可放出氢气,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LiH跟水反应后溶液呈中性

B. LiH是一种强氧化剂

C. LiH中的氢离子被还原

D. LiH是还原剂

10. 类推的思维方法在化学学习、研究中常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因此类推出的结论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正确与否。下列几个类推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 Mg失火不能用CO2灭火,Na失火也不能用CO2灭火

B. 氢键的存在,导致水的冰点、沸点较高,HF的熔点、沸点在卤化氢中也较高

C. 不能用电解熔融AlCl3来制取金属铝,也不能用电解熔融MgCl2来制取金属镁

D. Fe与S直接化合生成FeS,Al与S直接化合也可以得到Al2S3

11. 某校化学实验小组同学设计了“乙炔的制取及燃烧性质验证”实验。

(1)实验装置见左图(夹持装置已略去)

①制取乙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②点燃乙炔前,需要验纯。简述检验可燃气体纯度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导管口c处点燃乙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2)上图装置还可用于制取并收集少量其他气体。请帮助该小组同学完成下表。

(3)该小组同学用该装置进行实验,确定某饱和醇的结构。

①反应前,先对量气管进行第一次读数。反应后,待装置温度冷却到室温,再对量气管进行第二次读数。读数时,应注意的操作是________,并使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②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中读数已折合成标准状况下的数值):

已知该饱和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根据上述数据可确定该饱和醇是____元醇。

(适合高中学生)

2012年第 3 期答案

1. A2. A3. D

4.(1)硅(或Si或单晶硅)

(2)二氧化硅(或SiO2)

(3)硅(或Si)

(4)铝硅酸盐(或硅铝酸盐)

(5)具有Si-O键;具有与硅相连的烃基

5. A

6.(1)装置的气密性良 好

(2)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前沿停在约12 mL的刻度线上

(3)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先向上移动,后向下移动,活塞前沿停在约8 mL的刻度线上

(4)当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时,如加热升温过快,会导致胶塞被冲开

7. D8. D

9.(1)0.1mol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