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日的日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生日的日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生日的日志

关于生日的日志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日语学习 考级 关系

据我的不完全统计,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培养目标中基本都有一条:毕业时要拿到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三级(或二级)证书,方可拿到毕业证。这有些类似于普通的非外语专业学士学位与英语四级证书挂钩的情况。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毕业证是最终的见证品,所以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无形中也提高了日语或者英语考级的地位。再者因为日资企业或者与日语有关系的工作招聘时几乎都有一条“须持有日语能力测试×级别证书”的要求,“毕业+求职”与日语考级之间的重要关系使得许多高职学院日语专业的学生干脆就将日语学习的目标定位为通过某个级别的考试。这种定位究竟是好是坏?高职院校的日语专业学生究竟该如何对待日语学习与考级的关系?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将日语考级作为日语学习的目标”的积极作用

1.考级可以使学习者目标明确,学习起来更有动力。

学习日语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学习日语不就是学日本人说话嘛,又不是研究原子弹,有什么工程浩大的?问题就在这里,说话聊天都是漫无边际的,所涉及的词汇、句型、人物情感、具体场景等可以说是广泛的,根本无法计算。如果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就根本不知道该从何学起。而日语考级在这个时候就将日语学习简单话、条理化。每个级别都告诉学习者究竟应该学什么,目标是什么。此时,庞杂的日语学习就会变得有规律性。学习者参加日语考级就好比小孩子学习爬楼梯,每上一层都会从内心散发出成就感,然后越上越有经验,越上越想上。所以考级可以称得上是初学者的一盏指路明灯,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阶梯。

2.考级可以检查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而可以查缺补漏,督促自我完善。

自己的日文水平究竟如何?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考级作为一种检验手段,其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日语能力考试已经举办了24年,试题由主办单位聘请日本著名的语言学者和教育专家命题,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在测试日语学习者的日语能力上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试题的所有题目均为客观选择题,并由计算机阅卷,能客观、公正、合理地反映应试者的真实水平。所以考试成绩又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能较客观地反映出日语学生的日语水平。该考试涵盖了对学习者的单词、语法、读解、听力等方面的考核,能阶段性地为日语学习提供参考标准,检查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考试情况的积极总结与认真分析也更有利于下一步学习目标的实现。

3.考级成功可以顺利拿到毕业证书,以及帮助就业。

日语能力测试是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及其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自1984年起分别在日本国内和国外举行的世界性日语考试,这一考试于1987年首次在我国举办,1993年开始面向全社会推开。一直以来,日本的许多国立、公立和私立的大学在录取外国留学生时都要参考他们在日语能力测试中的成绩。与日语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日语人才时也要求应聘人员提供一定级别的日语能力证书。

二、“将日语考级作为日语学习的目标”的消极作用

1.将日语考级作为学习日语的目标可能导致“以偏概全”。

日语知识浩如烟海,考试内容再全面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涉及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内容,即使是最高级别所整理出的句型也不过500多句。这仅仅是为了检验学习者的学习水平,证明学习者在日语方面达到了怎样的程度,为学习者在进行异文化交流时可以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标准。

2.将日语考级作为学习日语的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日语考级题型均为客观性试题,虽然这可以体现评卷时的公平公正,但是不利于将目标锁定在通过考试上的学生的日语学习。外语学习讲究听、说、读、写、译,而能力考试只能体现其中两点,即“听”和“读”,根本无法测评学生的“说”“写”“译”。这应该说是能力测试的一个致命的缺陷。上大学是为了人生的进一步发展,即就业。进入工作岗位后,日语是要拿来使用的,并不是用来考试的。所以,能够交流才是最终目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力测试的水平高,并不能说明学生一定能够与人交流。所以,如果仅仅以通过能力测试为学习日语的目的的话,就有可能导致重“听”“读”、轻“说”“写”“译”的偏科情况,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所谓的“哑巴”日语。

3.将日语考级作为学习日语的目标有可能诱发学生的负面情绪。

关于生日的日志范文2

一、两次日元升值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

战后日本经济采取一个以出口导向战略为主要的发展模式,日元汇率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影响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次大战以来,日元汇率大致经历两个阶段:1949年到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的固定汇率时期和1971年以后的浮动汇率时期。在浮动汇率时期,以1985年的广场协议为转折点,在此之前日元汇率缓慢上升,1985年以后的日元汇率经历了急剧升值,并一直延续到1995年。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日本政府曾任由日元大幅贬值,此后日元汇率开始缓慢升值。

1、固定汇率时期的日本经济发展概况

战后日本经济经过几年的重建,逐渐从战火的废墟中恢复过来。到1948年底,国民经济有了明显复苏。1949年初,美国财政专家道奇作为总统特使来到日本,拟定并实施了旨在恢复日本市场经济的道奇计划,主要包括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减少赤字融资和补助,恢复市场价格机制,为经济的长期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后,以朝鲜战争的“特需”刺激为契机,日本经济开始进入恢复时期,设备投资旺盛,出口持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这一段时期,日本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49年4月起,日本宣布日元兑换美元官方汇率为360:1,汇率浮动范围为0.5%,这种严格的固定汇率制一直保持到1971年,持续时间长达20多年,使日本产业获得了重返国际市场的机会。日本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从1946年的10%左右迅速提高到1960年的38.8%。此后,日本的出口产业发展更为迅速,60年代日本出口年均增长率高达16.8%,是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的2倍以上。出口贸易的飞速提高带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在1951―1970年20年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9.7%。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被称为“日本奇迹”。其中,日元汇率的稳定功不可没。

2、广场协议前的日元升值情况及其影响

1971年,随着黄金和美元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日元放弃与美元挂钩,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此后,日元汇率一直处于长期上升趋势。

受惠于长达20多年的360:1的固定汇率,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赶超战略的目标基本实现。197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比1960年增长了10倍以上,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出口国;1971年日本普通钢、热轧薄板、冷轧钢板的成本分别只有美国的56%、70%和68%。这两个产业的发展状况,标志着日本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但迫于当时美国“新经济政策”的压力,日本于1971年12月将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360:1调整到306:1,升值16.9%。此后,日元年平均汇率从1973年的1美元兑272.19日元上升到1978年的210日元,虽然到1984年底又逐步回落到237.52日元左右,但基本保持了稳步升值趋势,日元这一时期累计升值约52%。

这种长期缓慢升值,只是对其经济快速增长的一种事后承认,虽然期间还经历了石油危机,但对经济没有产生大的冲击。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变,一方面大力节省资源能源,并实行“减量经营”以节省各种费用,一方面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了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的高附加值化。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电子产业和电器产业迅速发展,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阶段,速度仍然高于美国和西欧的水平,并在汽车等领域已经成为美国的强劲竞争对手。1975年,日本跃居汽车出口世界第一大国,出口量达268万辆。1980年,日本向美国出口汽车394.7万辆,而只从美国进口1.05万辆,呈现出极为悬殊的比例。1981年,日本尽管实行对欧美市场的“自主限制”,汽车出口仍达605万辆。这一严重不均衡的市场格局引发了此后长达数年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

3、广场协议的基本内容及日元升值的影响

到1985年初,美国的贸易和经常帐户逆差已经突破过去难以想象的1000亿美元大关。而此时,日元和德国马克兑美元的汇率已经回落到1973年的水平甚至更低,这为日德两国的汽车、机械产品和电子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创造了巨大优势。强大的保护主义势力在美国国会中抬头,广场协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台的。

1985年9月22日,在美国召集下,西方五国集团各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召开会议。会上就美元高估和美国巨幅经常收支赤字问题,协商采取联合干预行动,降低美元对日元和欧洲国家货币的比价,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产生的由来。

会议公报对各国政府应当采取的国内政策进行了规定,但是其实并没有很多实质性内容,关于汇率部分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章节,包括以下要点:一是财政部长们和中央银行行长们一致认为应发挥汇率调节外部失衡的作用。二是主要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实行某些进一步的有秩序的升值是可取的。

在此次会议上,五国集团的副手们分发了一份非正式报告,名为“对干预进行讨论的几点看法”。报告中说,“美元从目前价位上向下调整10%到12%,在近期内是容易操纵的。根据这种发展趋势,与会国可以从干预义务中解脱出来”,这些数字没有出现在正式报告中,但这表明与会国对美元将出现的贬值是有一个普遍认识的。广场协议签订后的六周内,即与会国承诺进行干预的时期,十国集团共卖出美元102亿美元,后来无须干预,美元仍继续下跌。到1986年1月比起一年前最高峰时,平均下跌了25%,干预操作行动取得了成功。

广场协议后,美元兑日元的汇率大幅贬值,从广场会议前一天的1美元兑238日元下滑到1986年7月的1美元兑154日元,这对日本的出口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而导致了短暂的“日元升值萧条”。客观地说,日本出口产品以钢铁、汽车和电子类商品为主,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受日元升值的影响并不太大。问题的关键在于日元的贬值速度过快,日本大藏大臣竹下登在广场会议上主动提出允许日元升值10%―20%,但实际上是一年之中从1美元兑换230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换150日元,升值幅度超过50%,这就使得日元升值的效应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出来,而出口企业对此普遍准备不足。

不过,从1986年开始,日本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日元升值的好处,例如有利于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能源和制成品的进口等。日本政府也以此为契机,引导经济增长结构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为此,日本政府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扩大了公共投资和公共项目预算,这些措施作为扩大内需的先导,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变。依靠财政投资和私人消费的快速增长,从1986年开始,日本经济重新进入了长达54个月的增长时期。

但是,日元升值带来的财富效应和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在日本国内造成了设备投资、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的过度膨胀,就是通常所称的“泡沫经济”。而这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府也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对泡沫进行挤压,为近十多年的经济萧条埋下了祸根。

二、两次日元升值后不同结果的原因分析及借鉴意义

可以看到,两次日元升值所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两次升值方式幅度不同。第一次日元升值于1971年12月开始到1984年底大约有13年的时间,期间还有波动与回调,累计升值约52%,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投资决策和生产经营的调整;个人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费行为的调整,不至于引起剧烈的变化。第二次升值则是在一年之内就升值超过50%,无论是企业决策还是个人决策,都在短期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容易诱发市场投机心态的形成,也对股票和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是日本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1971年,日本经济尚处于赶超阶段,日本人均GDP仅为2800美元左右,尚不足同期美国的一半,在投资和消费方面都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到1985年日本人均GDP已经超过了10000美元,接近美国的水平,家庭的主要消费产品都已经比较普及,消费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有限,劳动力成本也接近美国水平,出口竞争力受到很大的影响。加上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也制约了经济增长潜力的提高。

三是日本经济在国际产业分工地位不同。1971年,日本整体经济尚处于重工业化阶段,钢铁、造船、石化等是支柱产业,家用电器等行业起步不久,汽车、电子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不是很强,结构调整的方向也比较明确;到1985年,日本在制造业领域已经全面赶超美国,特别是汽车、电子产品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已在美国之上,加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调整缺乏明确的方向,大量资金涌向。

四是日本政府所采取的宏观政策措施不同。第一次日元升值后,日本政府积极采取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景气回升,特别是1972年上台的田中内阁,以“改造日本列岛”为旗帜,编制了旨在进一步扩张经济的大型财政预算,带动了经济景气的迅速回升。第二次日元升值后,日本政府长期采取了低利率政策,导致流动性长期严重过剩,刺激了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的不断膨胀。

五是微观基础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不同。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企业组织形式基本上能够适应汽车和电子等比较成熟的产品生产。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僵化的组织模式和雇佣形式,已经难以适应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升级的要求,加上劳动力成本提高过快,“雇用过剩、设备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也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同时,日本相对落后的金融体系同现代市场经济之间的不适应矛盾,也是导致经济泡沫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体看来,日本在经济追赶时期,由于有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增长空间,汇率低估政策为其扩大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毕竟只适用于其他国家的内需足以吸收本国生产能力的状况,在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出口导向型战略就难以成为主导性的发展战略。从长期来看,国内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日元1985年以后的升值在支持日本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导致了日本国内产业的空心化和资产泡沫化,但这些都被升值带来的消费膨胀和经济泡沫所掩盖,日本政府也没有能够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及时解决。可以说,日元升值并非导致泡沫经济和泡沫破灭的直接原因,其后期政策的失误才是日本经济“十年衰退”的罪魁祸首。

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很多方面都与日本经历过的情况类似。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借鉴日本的经验教训,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必须坚持内需立国的方针。最近10年来,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他经济体对我国出口的承载能力正在逐渐减弱,通过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也会不断下降。我国当前人均GDP接近2000美元,与第一次日元升值期间的日本基本相当,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消费和投资需求的长期稳定增长具备先天的有利条件。因此,必须切实转向扩大需求,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二是要在扩大内需的同时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培育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潜力。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在上世纪70年代成功抵御石油危机的打击,其着眼于引导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长期性财政政策功不可没。在经历了十年衰退之后,日本经济能够重返增长轨道,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数字产品研发方面取得的成绩。而90年代以来的财政政策之所以失效,则是因为仅仅将其作为短期的刺激措施。我国应利用财政政策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节的长处,坚持不懈地鼓励技术创新,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培育经济长期增长的内在潜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

三是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日本政府1996年在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稳固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大力度的紧缩性财政改革,结果导致经济增长重新陷于停滞,犯下原则性的错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的各项改革措施应以维护经济稳定增长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妥善解决经济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四是严密防范金融和地产领域的经济泡沫。金融和房地产领域出现严重的泡沫是日本经济出现“十年不况”的直接原因,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日本政府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近两年来,我国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不断攀升,泡沫正在逐渐增大,当前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对市场加以调控和引导,防止泡沫破裂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冲击,重蹈日本覆辙。同时要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金融体系,使之能够尽快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五是制定汇率调整的长期战略,防止汇率剧烈变动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1973年至1985年,日元的升值幅度虽然也高达50%以上,但由于企业和消费者有足够的时间调整预期和行为,国际竞争力仍然实现了稳定提高;而1985年以后的急剧升值则对日本的出口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所谓的“日元升值萧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应在保持短期汇率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使人民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缓慢升值,逐步释放升值的影响,防止企业和居民行为畸变,使升值的积极方面更多地发挥出来。

关于生日的日志范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提到95后的大学生,总会伴随一些负面的新闻,但从其积极的一面来分析,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所体现的也有很多优点的,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依然是教育管理的主体。学校的工作一直以来以育人为本,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是一项较负责的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在培养大学生的问题上,应主动引导他们建立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调适,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有价值的社会群体。

1 价值观重要性的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对我国当代青年最殷切的期盼,只有有志青年一代又一代矢志不渝去奋斗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要求青年大学生要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同时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祖国永远都抱有喜爱的心态。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学校不仅要他们在科学文化素质上有更大的提高,更要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有所重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本领过硬,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进而去回报社会,这也能看出来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

社会上最关注的群体就是大学生,大学生入学后的一举一动都会吸引很多人的目光,议论声也一直不断,不能说所有的大学生在价值观上都有所偏移,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呈现出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忽视他人,注重自我。现在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众人宠爱之下成长起来的,对他人的感受不是很关注,缺少奉献精神,在自己的小字典里没有“忍让”这两个字,易与人发生冲突。但这些大学生都充满自信,比较善于表现自己,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投入也比较多,所以他们也都是多才多艺的,在全面发展上是很符合标准的。

2.2 缺少实践,依赖网络。现在是网络社会相当发_的时期,这些大学生从出生就已经处于网络社会中,不管是信息的获取还是休闲娱乐都和网络直接挂钩,有的还会利用网络进行交友,严重的会发展成“网虫”,过度依赖网络,在实践上却少得可怜,生活不能自理,让很多家长都比较头疼。但是这也会让他们的头脑比较灵活,有诸多鬼点子,有足够的现象力,更能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性。

2.3 抛开束缚,过于前卫。现在大学生几乎都抛开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标新立异的新一代,穿着打扮以及交往上都没有过多的顾忌,这让很多人觉得他们出格、另类,不成样子。但是反过来看,他们这样做又是敢作敢为,追求率真自由的一代。

2.4 回避崇高,趋向实利。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会也关注国家的发展形势,比如经济问题、国际地位以及腐败问题,但是他们更关注的还是自身的利益,最实际的就是就业问题,在理想的追求上更多地夹杂了功利性。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重塑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正遭受着极大的冲击,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阵地,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更是当代大学生走好大学路的总指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推动95后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3.1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地位。针对95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偏移状况,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不失去方向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凝聚着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引导大学生不要太注重一己得失,不要太迷醉于眼前利益,不要沉迷于个人世界,要让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个人发展紧密相联,积极进取,使自己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学校要高度重视将优秀大学生培养发展成党员,提高党员发展质量,注重巩固大学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2 主动适应95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对95后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引导,要考虑到他们的个性特征。这一个性特征的形成,既有社会特殊因素,如独生子女政策、社会转型特有的困扰,也有成长中的普遍问题,如正处于青春期的迷茫、由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带来的困惑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出现不和谐时不要片面埋怨他们或求全责备,而要主动适应他们的个性特征。如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多与学生接触,形成密切的联系,构建温暖、和谐的集体氛围,让他们体会到从个人走向集体的快乐。

3.3 善于发掘大学生的闪光点。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要注重适应95后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还要努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他们的价值,让他们的个性在大学校园里充分生长。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在95后一代的成长与价值观重塑过程之中,要把年轻人的棱角削平,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活出自己的价值。

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当代革命、建设、改革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最高统摄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方式方法和内容上要不断创新,95后的大学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以及价值观念都是比较有特性的,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品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上肩负着更伟大的任务,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学校应正确引导他们有积极健康的心态,有更好的价值观,从多方面对他们进行鼓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时代感召下,坚定立场,坚守信仰,秉承知行合一的优良传统,不要被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所蒙蔽和侵蚀,要主动承传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捍卫者,做大众精神的引领者,激起创新创业的澎湃力量,成为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义务,沈澄.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调查的启

示――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8):77-80.

[2]张乃琴.加强90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参照[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3]夏元珍.五年制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调查分析--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10).

关于生日的日志范文4

一、建立高职学生日常成长档案的必要性

高职学生日常成长档案的建立,对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专业教师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就业等各方面都非常有必要。网络是大学生青睐的信息交流渠道,支持语言、图片、文字等多方面的信息。笔者通过辽宁省某高职院的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该院学生多数使用安卓、塞班、苹果等智能手机,占到学院学生总数的75.95%。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高职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建立学生日常成长信息档案,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这一档案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开展有特色的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意识。

二、高职学生日常成长档案管理系统的具体内容

高职学生日常成长档案是指学生自入学第一天起,记录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参与各类社会活动、诚信、心理等方面的信息。该档案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状况,也能够反映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过程。学生日常成长档案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建立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档案。该部分档案由学生独立完成,主要通过平台,记录学生的早操、课堂学习、一日三餐、晚自习以及就寝等方面的信息。学生需要将每天记录的信息,打包整理发送给班主任老师,并由班主任老师统一整理归册。

第二,建立高职学生参与校内外活动的档案。该部分档案由系部专任辅导员负责,主要记录学生参与学院、系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及学生申请的志愿者活动过程中,获得的各类证书如荣誉证书、获奖证书等;撰写的论文;发明的专利;出版的专著;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

第三,建立高职学生实习档案。该部分档案由系实训中心主任负责,主要记录学生参与实践环节的情况。我院(渤海船院)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实践实习累计780学时,涵盖专业基础实习1周、船舶识图与结构制作实训3周、放样实习2周、钢料加工实习2周、船体装配焊接实习2周、装配实习3周、CAD/CAM与生产设计实训6周、船体装配焊接实习2周、工学结合生产实训4周等实践环节。学生通过这些实训锻炼,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质,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第四,建立高职学生诚实守信档案。该部分档案由系部专任辅导员负责,主要记录学生助学贷款的偿还情况,信用卡还款情况,旷课、旷寝情况,参与非法组织、活动情况,偷抢行为,诈骗等信息档案。

第五,建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该部分档案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组教师负责,记录学生的心理状况,包括异常学生的心理辅导记录;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测评;学生的恋爱观测评;学生的个性心理测试等综合信息档案。另外,还需要单独建立单亲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关注单亲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与关注。

第六,建立高职贫困生档案。该部分档案由学院学生处老师负责,记录贫困生的家庭所在地以及各成员收入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建立特困和贫困两类学生的档案。在学院国家助学金、励志成才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等评定工作时,翻阅贫困生档案以及学生的成绩档案,综合评定,选出适合的获奖学生。

第七,建立高职学生成绩档案。该部分档案由学院教务处学籍办老师负责,记录学生三年的所有课程成绩、全国计算机IC3考试成绩、全国大学生英语A级、四级和六级成绩等综合信息。

最后,学院排专人(学生处管理人员)负责收集以上七个部分的档案资料,并进行归档处理。每部分档案均按照封皮、目录、信息记录单、总结的顺序装订成册。

三、建立高职学生日常成长档案的几点建议

1.提高学生日常成长档案的归档意识。学院各系主任、副主任、专业课程组组长、实训中心主任,学管人员等都应高度重视学生日常成长的归档管理工作,并把学生的日常成长档案整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完成。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完善自己负责的档案资料。

2.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学生日常成长的全过程。如负责学生实习档案建立的实训中心主任,一定要亲自参加学生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并做好记录,将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归档;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思想政治课程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来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评,并针对测评结果撰写分析报告,提出学生心理健康的可行性辅导建议;负责贫困生档案建立的学生处老师,需要翻阅学生的原始档案资料,还需要进一步合适学生所提供的特困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家庭信息的准确性。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家庭状况,按1~3的比例选出特困生与贫困生,并建立相关的信息档案。

3.加强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学院成立学生日常成长档案管理领导小组,以各系主任为组长,学工办主任和团委书记为副组长,七个部分负责人为组员的档案管理队伍。定期地组织参加档案管理相关的培训,学习档案管理知识与技能,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和工作效率。聘请网络公司平台技术人员,举行专题讲座,讲解平台对学生日常成长档案的作用。让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都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四、网络平台在学生日常档案管理系统建立中的实践与效果

关于生日的日志范文5

现将劳动部劳力函字〔1989〕2号文件《关于“争议发生之日”问题的复函》转发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劳动部关于“争议发生之日”问题的复函

(一九八九年二月十五日  劳力函字〔1989〕2号)

全文

四川省劳动人事厅:

你厅川劳人仲〔1988〕15号文收悉。关于《国营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中“争议发生之日”如何确定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关于生日的日志范文6

一个思想家的观点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个有一个定范围局限区域的的思想主流。他不仅引导着国家以及地方政治框架的构建,礼仪规范的形成,而且也对平常百姓的生活有着一定的指引与约束。    

在日本人眼里狄生祖徕是一个先儒,是一个有着独立的人格思想以及理想的政治理念构架的思想家,并且拥有广泛门生的思想启蒙教育家。在儒学发达的江户时期,国学兴旺是其大时代特征。而狄生祖徕在江户时期的贡献,不汉包括对汉语与日语本质差别的认识,成就了狄生祖徕“古文辞学”,而且对“古文辞学一一祖徕学的语言哲学”的发展,成就了历史唯物观下的政治理念构建。    

一、汉日语言的分析与古文辞学    

狄生祖徕作为日本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从比较语言学的视角出发,第一个认识到汉语和日语是本质不同的两种语言。    

在汉语传人日本之前,日本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日本人在公元4世纪开始学习汉字汉文。公元7世纪初,圣德太子用汉文亲自拟定《宪法17条》,使汉文汉字的学习得到普及,也增加了民间识字人数。到公元8世纪,《古事记》、《日本书记》、《怀风藻》等的编撰,汉字最终被日本人掌握,此时汉字只是为了纪录日语。“为了学习、理解并记录日语,日本人采用了两种方法:音读和训读。日本通过借用汉字,对其进行音读和训读,并发明了汉文训读法,来消化吸收汉字及文化”。日语与汉字汉文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日仁之化。汉文训读法(其基本特点在汉文原著上,按照每一个字的训话意义标注上日文假名。同时,汉字直接录人,尽量给中国汉字配以日语训读,同时尽量避免汉字音读,即便是日语中没有的汉字也要根据词义配上意义相近的读法。其次,在一些词下面添加日语助词以表明语法关系,然后调整阅读顺序)在平安时代已经得到普及日本汉学者普遍用此方法来解读中国汉文,但狄生祖徕在解读的过程中,发现了汉文训读法的严重不足之处,并刘此提出质疑。“日本人教授、讲解经典时多采用这种方法,把汉文加以训读,即把汉之颠倒来,按日文的顺序长衣解读中国典籍,并加上助词或送假名等符号,称之为‘返h点”’和‘送板名’;二者合称为‘朗点’”。    

狄生祖徕通过中日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德川时代的教育主要是以训练汉文训读法为主就是一个明证。他认为用以往的“汉文训读法”并不能理解中国典籍的真正含义,是有缺陷的。他把这种方法称为‘和臭’”。    

狄生祖徕指出“此方学者以方言读书,号曰和训,取诸训话之义,其实译也,而人不知其为译也是以和训回环之读,虽若可通,实为牵强”但汉文训读法后来被活用于荷兰语的翻译,继后又被明治时期的翻译家们用于洋学的翻译,对明治时期的翻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古文辞学—祖徕学的语言哲学的历史唯物观下的制度构建    

对汉语日语的比较研究,狄生祖徕创办了古文学派。他的古文辞学体系则是,“将古文辞即圣人之道规定为时间和空间无法再现的特殊事物,而赋予其绝对的权威性。并将掌握了古文辞学的少数者视为这一权威的体现者,从而将自己的理解也权威化了。权威化在于解释的语言从解释者自身所属的日常语言的世界被割裂出来,仅仅存在于对象的文本的语言世界,而对于注定只能充当听众或读者的阶层来说,是卡知的领域,所以只能服从发话者或作者”。这需要从狄生祖徕所属的阶级,身份地位出发分析其所提出的古文辞学体系。    

首先必须要清楚的是,狄生祖徕是亲藩的家臣侄子,他的父亲狄生方庵是当时的四代将军德川家纲的弟弟即五代将军德川纲吉的侍医,作为当时的医生,他的父亲习医兼修儒学。这不仅为祖睐后来接触权利中枢营造了先天优势,也为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汉文化启蒙教育打下良好的氛围与基础。    

其次,虽然狄生祖徕置身实践,以自身认识体验为基础,指出“凡人能知其所习,而不能知其所未习,譬诸夏虫不知冰”(人只有有所见有所闻才会有认识,如果所闻狭隘,目光短浅的话,就好比夏生夏亡的虫子,由于没有见过冰,也不可能知道有冰的存在。)虽说如此,但阶级是有局限性的,以现在的已发展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狄生祖徕的认识观,虽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在发现和探究真理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只不过是一个过程中人,无法分割,只有人与其所在体系与历史逻辑性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地解答疑问。    

针对狄生祖徕提出的古文体系,大概可以把它综述为日本文化启蒙思想的先期准备。狄生祖徕在古文辞学中指出“言之虽巧乎,孰若目睹。且也徒名无物,空言状之,故其言愈凡愈并。言之者以臆,听之者以臆,漫言自悠,莫有底止。徒玩其华,弗食其实。夫言之者,明一端者也。举一而废百,所以害也。”虽然语言只能描述事物的一个侧面,不能全面的描述事物的整体,如果单纯用语言描述事物的换,可能会出现片面或者不完整。这一点与西方的历史唯物主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人作为主观意识的存在主体,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一旦出现片面的看事物分析问题的话,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主观臆断。而语言作为主体的表达工具,并且根据个人表达能力的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表述错误(夸大或者低估)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祖徕在用语言阐述“先王之道”的时候,运用抽象具体化的手法,准确生动地表述出“先王之道”不是关于“理”的议论,而是“具体的,实在的,个别的‘物’”。这一点不难看出,在描述事物的时候,只有抽象的表达是不完整的,只有将“理”具体化为“实物”才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不然只是空谈。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祖徕语言哲学阐述的内容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过程。    

对“语言的局限性”的认识,狄生祖徕在《辩名》一书中已有了清晰地阐述“盖先王之道,礼乐耳。其意以为言之益少,故以礼乐教之。及孔子时,礼乐虽存,人不识其意。故孔子明其意以教之,于是乎学者皆以为义止于是。岂止言之为益少,以广包莫可遗者,孔子举一隅而言耳。或稍其言深切以及详悉,学者愈益以为义尽于是,而不知其犹为仅仅一端,害由是生。故孔子欲无言,明礼乐之意,不可一言尽之。”大概先王之道,说的就是礼乐吧。他意思是说,话说的越少越少,所以用礼乐教授。到孔子的时候,虽然还有礼乐,但人们却不认识它所表达的意思。因此孔子弄明白了礼乐的意思之后教授给大家,然后学习的人都以为礼乐的意思就只是这些了。怎么可能只自这些,说的话越少越好,用广义包罗了其所有含义,却以为没有遗漏的了,孔子只是列举了小小的一个方面。又或者把自己所知道的深刻的意思与内容更加详细的讲述出来,然而所有的学习的人都以为其含义就是这些,却不知这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然后弊端就产生了。所以孔子想要不用语言,阐明礼乐的真实含义,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    

狄生祖徕已经清楚地知道,礼乐对于百姓来说,就是行为约束与制度规范,用孔子所作所为来阐述自己所讲述的内容有着一定的权威性,但又明确指出,自己所指出的这些内容,也只不过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历史是特定时期,特定场合,特定人物,特定情节下才有的不可复制的场景。这不仅没有否定其语言观,反而更进一步说明狄生祖徕在阐述“礼”的具体内涵(礼在古挥着国家管理的功能,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礼规定了每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以及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具有社会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内涵。)的时候,有了权威性的论断。    

这从另一方面来讲,狄生祖徕为自己的“古文辞学”画上了“权威性”的标签。站在权利持有者的阶级立场,极力向被统治阶级倡导国家制度规范制作的权威性,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同时,也得到了被统治阶级膜拜性的支持。从古至今,治国安民是“先王之道”的根本,至狄生祖徕生活的时代,社会性质没有改变,维护社会秩序、经世济民依旧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先王之道”古今通用,这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具有强烈的经世济民的实用色彩。    

上一篇士力架广告

下一篇新郎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