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望岳译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望岳译文范文1
上了网却发现干不了什么,又不想听歌看电影,flash什么的也下载了,也用不着上“百度”找资料,而且还有病毒侵入……喜欢的网站也看厌了,最近又用frontpage编网站,根本不想上网。
于是,我决定——断网一个月!
第一二三天,编个网页,做个动画,还挺舒服的,但是一些问题来了:动态交互式按钮是怎么做的?怎样在不安装flash plager的情况下播放flash影片(*swf; *exe)?怎样停止声音并同步播放另一个声音……这些问题都烦死我了!
曾经保护电脑软件的卡巴斯基和360安全卫士也来“添乱”了,每隔数十秒钟就要出现升级的提示窗口,若打开音响“哇哇”的报警声和“叮咚”的提示声搅得我不得安宁,害得我每次关了电脑后耳朵还嗡嗡作响!唉……
老天好像故意为难我,老师最近总让我们上网查资料,我又上不了网,只好问同学,让电话多运动一下了!
更倒霉的是,老妈不同意我提前上网,非要断一个月,天啊!现在才一个多星期呢!晕……
望岳译文范文2
木木溪
我在十四平米的屋子里写历史试卷写得天昏地暗的时候,一个朋友发来短信说:木木,出来看看月亮吧,今晚的月亮好明亮。于是我走出屋子来到阳台上,月亮就悬挂在我头顶上,散发着幽幽的清辉,皎洁而明亮。我看着它,仿佛它在对我微笑,那笑容伴着清辉荡漾开来。我想,我究竟多久没看过这般明亮的月亮了?是不是在每个晴朗的夜,这样明亮的月亮都在对着我们微笑,只是我们将它遗忘?
我想起在遥远的古代,中国是一个盛产诗人的地方。中国古代诗人是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或者说在这两点之间找到了一个准确的平衡点。写感性的文字,是心中情感的自由流淌,但没有理性的深入,便只是一幅浅易的写意画,弄不好就成了“吟风弄月”;而理性的文字,是智慧的恣情迸发,但没有了感情的表达,便只是一本生硬难懂的哲理书,弄不好就成了“故弄玄虚”。而中国诗词的魅力在于它那另人着迷的意象,它是连接感性与理性的伟大桥梁。而这一点,在月亮上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
在众多古典诗词里,月亮作为一种传统意象,是文人墨客在清冷孤寂的夜晚的精神寄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这些以月作为意象的诗句或表达思乡之情,或描写优美景色,或洒脱放旷,或婉约惆怅。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将自己的感情通过月亮这个意象宣泄到纸上。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与李涛的《叹月》虽也写月,但却极具理性。前者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后者体现出作者的政治抱负。可见在那个时候,月亮是倍受青睐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写文章的人倒多了起来,而月亮却被渐渐遗忘。
在我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有许多艺术青年进行了一次次分化。他们中的一部分坚信文学可以拯救世界可最终却化为各类先锋的拥戴者,不过他们追赶先锋的速度总是比不上被先锋抛弃的速度。他们永远不会静下心来看一看那皎洁的月亮,他们的眼睛里布满灰尘。他们的文字中充满了漂泊无依的空荡,似有似无的反叛精神,却又弥漫着妥协的气味。他们的叫嚣侵透着一种惺惺作态的东西,根本上,他们是物质的。让自己琐屑的语言和神经质的感触互相拉扯着机尽朦胧之态地宣泄于纸上。用虚构的高深来掩饰灵魂上的无根。
月亮哭泣了。似乎再也没有人在孤独冷清的夜晚把它当作精神上的寄托。那些所谓的作家也越来越少有人将它写入文中。他们仿佛不再是引导精神世界的真知灼见的探索者,他们的信仰之根仿佛接受了金钱名誉的“割礼”,流失于世俗中。于是,“快餐文化”无孔不入已是大众精神殿堂摇摇欲坠的先兆。
月亮目睹了这一切,但它不能向世人诉说,于是它哭泣了,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载体,它正在被人们遗忘。
在每个晴朗的夜晚,照耀过无数古往今来的月亮都会出现在天上。没人看它时,它是孤独的月亮,有人看它时,它是微笑着的。越多的人看它,它就对越多的人微笑。所以,朋友们,在你闲暇的时候请记得看一看月亮明朗的笑容吧!
望岳译文范文3
在图书馆向预约读者做出可以借阅图书的意思表示后,根据传统民法理论,要约承诺达成一致,合同成立。此时能否认定图书借阅合同也已成立?对此笔者认为不能成立,因为图书借阅合同是一种实践性合同,除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外,还须实际交付所借阅图书,即只有预约读者实际到图书馆办理借阅手续并接受图书时图书借阅合同才成立。所以在将图书交付借阅人之前,尽管被预约图书已经到馆,图书馆也向预约人表示可以借阅,此时借阅人仍可解除预约,但须及时向图书馆做出明确的意思表示,实践中只要在网络上取消预借或告知图书馆即可。
2预约借书之法律目的
预约借书的目的在于通过网络登记某读者的借书请求,保障将来预约借书人与图书馆之间图书借阅合同的实现,限制图书馆在该书到馆后将其借予他人。从民法原理看,如果没有图书预借制度,图书到馆后,任一读者都可与图书馆发生借阅合同关系借阅该图书,所有读者权利平等,谁也不享有优先于别人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围绕某些热门书籍,许多读者可能会不辞辛苦,经常去图书馆查询,费时费力,甚至出现两人同时发现一本书而进行争抢的现象,严重影响读者借阅权的实现。而图书预借制度的出现将某读者的借书请求在图书管理系统中,体现出来,图书馆可按照读者预约时间的先后确定借阅次序,也就是说,针对某本书所有读者的都向图书馆提出了同一要约,而所有读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图书馆应公平对待每一位读者,不能随意在申请借阅某书的读者中做出选择,而只能按照提出要约时间的先后确定借阅权实现的先后顺序,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对图书馆而言,开通网上预约系统后,图书馆可在第一时间知道读者的借阅需求,从而在预约图书到馆后尽快满足读者的需求,更好地为读者服务。而且,通过设置网上预约借书系统,图书馆可具体掌握图书需求情况,针对某些预约较多的热门书籍,通过加大书籍购买总量、提供书籍复制品、提供数字化图书资源等措施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3滥用预约借书权的定性
赋予读者预约借书权本为方便读者,但很多人滥用此权利,不仅影响了图书馆正常的管理秩序,也损害其他读者利用图书的权益。
3.1滥用预约借书权之表现
滥用预约借书权行为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形:第一,部分读者随意预约图书。在网上图书馆浏览时有些读者觉得某些图书较好,便做了预约申请,但并不真正需要,因而事后完全忘记自己曾预约图书之事,导致部分书籍长期处于被预约状态而无法被他人利用。更有甚者出于恶意干扰图书馆管理秩序之目的,多次、长期随意在网上预约图书而不实际借阅,这些行为的存在都严重影响图书预约的正常秩序。第二,图书馆通知了预约读者书已到馆的信息,但该读者不前往办理借阅手续也不取消预约,时间一长必然会影响其他读者对该书的利用。第三,有些读者确因需要而在网上提出预约借书申请,之后又从其他途径找到所需资源或因情势变化不再需要所预约图书,但他们多因疏忽没有及时取消预约,导致图书馆专门为这些人预留图书,有些预约图书甚至被图书馆滞留于预约专架达20天之久,严重影响他人对图书的利用[5]。
3.2滥用预约借书权行为属缔约过失
对滥用图书预借制度的行为,可从民法角度做出分析研判。由于图书借阅合同并未成立,故无法用违约制度而可借鉴民法上的缔约过失责任制度追究该读者的责任。所谓缔约过失,是指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因一方故意或过失违反先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信赖利益的损失时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责任[6]。这种先合同义务是指合同成立前的缔约过程中,当事人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而应承担的通知、协力、保护及保密等义务[7]。先合同义务不同于合同义务,其产生的基础不是依法成立的合同,而是诚实信用原则,是一种法定义务。读者滥用预约借书权符合缔约过失要件。首先,滥用预约制度的读者违反了先合同义务,是不诚信行为。缔约过失具有许多情形,读者滥用预约借书权的行为也可做一定归类。对某些读者出于扰乱图书管理秩序之目的而随意预借图书之极端行为,可视之为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之情形,这已被我国《合同法》第42条所规定。而对大多数滥用预约借书权导致图书借阅未能成立之情形,可解释为未尽说明义务而导致图书馆遭受损害。在图书借阅过程中由于预约借书者较多,情况各异,图书馆无法掌握哪些预约人会认真履行,哪些人会滥用此项权利。在预约之后,双方都应及时将相关信息告知对方,形成相互信赖之关系。而“要求信赖并得到信赖之处,应负提供信息的义务。”[8]这种信息的提供体现了民法上的诚实信用与公序良俗之要求,对双方而言尤为重要。数量庞大的预约者,是否及时将预约信息告知图书馆将直接决定图书馆的合理期待能否实现,决定图书馆的善意信赖利益是否受到辜负。当然,在图书预约过程中,读者和图书馆都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对相对方尽力协助。从图书馆角度讲,对预约图书到馆后不及时挑出放在预约书架上并及时登记、告知相关信息或在预约图书已丢失情况下不及时告知读者等行为,造成读者预约请求无法实现,也属于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然而图书馆是确定不变的主体,读者可通过及时询问图书馆来调整自己的借阅需求。而读者人群庞大,图书馆无法实现对读者借阅行为的精细化管理,面对读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要求的预借行为,图书馆无法做出具体的情形判断,很多时候只能选择等待,而等待时间一长最终图书没有被借阅将严重影响其他读者的利用,增加图书馆的工作成本,故亟待寻求应对之策。其次,未违反先合同义务一方因对方行为而受到损失,这种损失属于信赖利益的损失,即图书馆因善意信赖图书借阅合同将会成立,但合同实际不成立所造成的损失。当然图书馆是公益性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图书借阅合同即便如约履行也不会给双方带来具体财产收益,即间接损失是不存在的。在读者未按约定履行图书预约的过程中,图书馆为订立合同而进行了一定的管理活动,主要指将预借图书滞留在预约专架上一定时间,而预约人最终没有借阅,从而使图书馆对预借图书的管理工作白白浪费,管理成本大为增加,属于这类缔约过失行为所带来的直接损失。最后,违反先合同义务一方在主观上存有过错,包括故意与过失。实践中大多数读者并非故意违反图书预借规定,而是由于遗忘、疏忽所致,属于过失。对缔约过失行为,民法规定的责任方式为赔偿损失,滥用预约借书权造成图书馆产生直接损失的读者,理应承担这种损害赔偿。当然图书馆作为公益性单位,是提供知识服务的组织,不应向读者要求过高赔偿,可象征性要求读者支付一定赔偿金,目的主要在于教育、警示违规读者今后遵守图书预约规定,维护图书馆的管理秩序。
3.3滥用预约借书权的行为侵害他人的信息获取权
不遵守预约借书规定的读者对其他读者也构成了一种侵害。具体而言,预约图书在到馆后,图书馆都要为预约者预留一定借阅时限,在此时限内其他读者不能借阅,而预约者最终没能借阅使其他读者的信息获取权受到了一定的侵害。读者信息获取权是指读者能够平等、自由地利用各类书籍、文献资料等获取信息的权利。现行法律虽未对读者信息获取权做出明确规定,但从公民所享有的受教育权、文化权、知情权等权利中可推导出读者有权从公共图书馆获取信息以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实现个人进步。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明确指出,所谓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该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等人身、财产权益。”该条采取了概括加列举的立法模式,只要属于民事权利就应被列入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范围,公民对图书馆所享有的信息获取权是平等主体间所形成的民事权利,理应接受侵权责任法保护。违反预约借书规定从而侵害其他读者信息获取权的行为,其所损害的并非其他读者的财产权益,而是他们及时获取知识的权益,这种损害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故此,必须要求相关读者今后停止类似侵害活动,自觉遵守图书馆现行管理规定,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保障读者权的充分实现。
4对滥用预约借书权的事先防范
网上预约借书之本意是为读者提供便利,但许多人滥用此权利,对此似乎很难用有效的法律手段进行规制,很多图书馆均采用教育手段提升读者素质,让读者自觉遵守预约规定,这种软手段有时收效并不明显。从法律视角出发,也可采取一定措施事先预防。
4.1由图书馆对预约读者提出新要约
既然网上预约借书符合要约承诺之理论条件,在读者所预约图书到馆后,图书馆通知预约人时可附加一定期限要求预约人到馆借阅,比如3-5天左右,这种附加说明是图书馆对读者所提要约做了一种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的说明,是一种实质性变更,可视之为新要约。当然这一新要约要以实际通知到达预约读者,即进入预约读者可控制范围内(实践中用电话、短信等形式通知较为有效)才能生效。这就要求预约人在规定时限用实际履行借阅图书的行为方式进行承诺,预约读者仅口头表示同意去借不足以产生有效承诺的效力。宽限期过后,读者若不去借阅,则视之为放弃预约,图书馆所提出的新要约自动失效,可予取消。如果读者收到图书馆通知时明确拒绝此新要约,则本次预约申请也立即失效。只要预约失效,所预约图书自动转由下一预约者使用。这种做法使图书馆面对读者的借阅申请由被动变为主动,可最大限度地控制预约时间,为图书资源的利用创造最大效益,同时也不违背相关法理要求。当然,预留时间过于短暂有时会给一些读者带来一定麻烦,比如有人外出短期内无法返回,此时可由他人代为办理借书手续或通过协商方式相应延长预约等待时间等,以体现图书馆针对不同人群的个性化服务。
4.2设立预约借书诚信记录
望岳译文范文4
从小树刚来的那天起,大树就给了它无微不至的关怀,为它遮风挡雨,保护它不被暴风折断,告诉它怎样才能快快长大。每天,小树都不会孤单,大树上的小鸟们每天都会飞了为它唱歌,晚上,小树就专心听着大树讲故事……渐渐的,小树越长越大,叶子越来越茂盛,它对大树不胜感激,因此,小树也越来越依靠大树。
几年后,大树已经变得光秃秃的,它没有一片叶子,身躯也没有水分,而小树却枝繁叶茂,像一把参天巨伞。
有一天,它实在是看厌了老树,就说:“你快走吧,难看死了,我的心情都被你破坏了。”大树伤心地说:“小树啊,我照顾你这么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啊,你居然这样对我,我太伤心了。”“烦死了,烦死了,天天在我耳边啰嗦,你不累我都累死了。”小树厌烦的说道,“我这样做也是为你好啊,你居然烦我,好吧,我以后也不管你了。”大树悲痛的说道。
终于有一天,砍伐工人来了,他们看见这颗老树已经枯死了,觉得没有什么用了,就把它砍倒了,老树临死前说道:“小树,你要自己照顾自己啊!”小树不以为然的说:“我这么茂盛,切,还不会照顾自己啊,你快死了还这么啰嗦,真是的。”
但是不久后,一场暴风来临了,小树因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被暴风吹断了,在它快死时,它说:“怪我太依靠别人了,不然也不会这样。”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觉得不要太依赖别人,不然只会害了自己一辈子。
望岳译文范文5
今天,舟舟要在亳州古井贡大剧院演出。
吃过晚饭,我和妈妈就早早地来到剧院,剧院里还没有几个人。我们在后台见到了舟舟。我们见到舟舟时,他下在换演出服,听说我们要和他合影拍照,摆着手非常害羞地说:“换好衣服再照,换好衣服再照。”舟舟个头不高,一张胖乎乎的圆脸蛋上长着一个朝天的小鼻子,虽然不漂亮,但是很可爱。拍完照,我想把随身带的一只小布熊送给他,可是舟舟却连忙躲在了一位阿姨的背后,连声说:“不要,我不要。”阿姨解释说:舟舟很懂事,不随便要别人的东西。
音乐会开始了,几个节目过后,该舟舟上台了。只见他首先向观众鞠了一个躬,然后走上指挥台,开始指挥他的乐队。在台上,他完全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像音乐大师那样指挥乐队。有时又像一个孩子,他一会儿面向观众,一会儿背向观众,一会儿扭扭屁股做动作,像一个精灵在台上舞动着,指挥棒在他手上上下飞舞着,精彩极了。
舟舟沉浸在他的音乐世界里了。
望岳译文范文6
关键词:传统阅读文化 网络阅读文化 异同 共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04
高校是阅读文化开展的前沿阵地。师生读者能直接感受到阅读文化塑造品性、提升素质的作用。但伴随着阅读方式的转变,网络阅读文化影响的扩大对传统阅读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阅读文化“消亡说”不绝于耳。造成阅读文化高校“两张皮”现象:高校图书馆日趋重视网络阅读文化的普及,而传统阅读文化趋于忽视;而高校教学多以传统阅读、研究为依据掌握知识点,对网络阅读文化利用率不高。实际上,网络阅读文化和传统阅读文化二者在构成、阅读习惯、优劣势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同时也在价值目标、阅读方法等层面具有一致性,只有努力实现在二者高校的共存,才能更好发挥阅读文化的作用。
1 网络阅读文化与传统阅读文化相异之处
1.1 构成不同
传统阅读文化构成要素较为简单:书籍、读者、阅读内容,三者共存即可。无需技术中介。如读者需深入思考,只需添加一支笔或一个笔记本。因构成较为简易,传统阅读文化具有受众广、影响深等特点。而网络阅读文化的出现本身就是技术发展的产物,即指借助计算机和联网等硬件设施,获取网络文本(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并通过计算机屏幕、电子图书阅读终端窗口(辅以扬声器等)进行显示或播放,从而在读者的这一信息接收端完成意义构建的过程。[1]因此,网络阅读文化的存在需要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读者,同时需要技术作为中介。构成要素相比传统阅读文化稍显复杂,因此影响历史较短,受到青少年、中年读者欢迎。
1.2 阅读习惯不同
在传统阅读文化中,读者表现出的阅读习惯较为随意,朗诵、默读、做读书笔记、摘抄等;地点也随心所欲,只要有阅读兴趣,广场、室内、咖啡厅等地都可实现即兴阅读;阅读姿势更是因人而异:坐姿、站姿、躺姿,自然舒适,自在随性。网络阅读文化则必须借助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数字化、可移动的终端阅读设备支撑方能存在。阅读有滚屏翻页、分页、滑动等多种方式。随着技术趋于成熟,读者在阅读时能全方位享受读、听、看、评、分享、推荐等多种个性化功能,相比传统阅读文化,读者在网络阅读中更易形成互动、融合的阅读习惯。
1.3 二者优势不同
传统阅读文化之所以长时间占据历史舞台,并依然拥有存在价值,是因为它有着网络阅读文化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传统阅读文化在墨迹的刺激下更易把握知识精髓,同时可以通过记录的方式帮忙记忆,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其次,传统阅读文化内容和主题集中,便于信息选择。最后,一书在手,有利于保护视力,保持身心健康。与之相比,网络阅读文化在个性化和趣味性方面表现更加突出。首先,网络阅读文化资讯丰富,超过了世界上任意一所图书馆。其次,网络阅读文化注重互动性和即时反应,最大限度开发了读者的创造性。另外,网络阅读文化还具有阅读信息多媒体化、阅读行为快捷化、阅读环境开放化等诸多优势。[2]
1.4 二者缺陷相异
传统阅读文化有着先天性的缺陷。首先,传统阅读文化需在成本控制上和便携性获取上需找出路:纸质书刊在出版、仓储、运输等环节成本较高,所以其购买价格较高,导致阅读成本较高。至于传统阅读文化中的存取不易、查找繁难等不足也显示出它的局限性。[3]其次,传统阅读文化在功能上稍显单一,易引起读者兴趣下降,对读者的吸引力有限。网络阅读文化潜在缺陷也很多,比如信息量太大,不易找出有价值的知识,引起上网上瘾,时间浪费;网络阅读文化浏览式的阅读方式破坏了读者深入思维,影响了对知识的获取等等。
2 网络阅读文化与传统阅读文化相同之处
2.1 终极价值取向相同
剔除表象,传统阅读文化和网络阅读文化二者终极价值取向一致,都是由功利取向和精神取向衍生出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阅读习惯、阅读工具等的变迁将阅读价值取向推向更加独立的地位。大部分读者将阅读作为娱乐、个人升迁的工具,享受阅读带来的短期收获效应;但也有一小部分读者远离功利性阅读,将阅读视为智慧塑造和人格锤炼的养分,广泛掌握历史、文学、哲学等有价值的知识,努力使自己在综合素质上经过长期锤炼,达到质的提升。
2.2 阅读目的基本一致
网络阅读文化与传统阅读文化二者都是读者通过阅读行为达到学习知识、研究学术、休闲娱乐、生活应用、塑造人格的目的。传统阅读文化厚重、深邃,在知识文化掌握、学术研究、人格塑造上占用优势;网络阅读文化快捷、随意,对于读者休闲娱乐和生活应用较为方便。二者在目的应用上并非截然分开,读者阅读基本以上述目的为主。
2.3 阅读方法表现一致
阅读方法指阅读时所采取的方式、途径。网络阅读文化和传统阅读文化基于阅读目的不同,在阅读方法上虽略有差异,但为达到最佳阅读效果,更多的是传承快速阅读、精细化阅读、复述阅读、研究型阅读等传统阅读方法。以上阅读方法的应用能帮忙读者脱离纸质、网络化等阅读载体的限制,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途径,达到阅读效果最大化的目的。
3 二者共存途径
3.1 改善阅读环境,加强高校阅读文化教育
高校阅读文化,是高校师生通过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达到提升自我、探索未知的现象。阅读文化对于师生读者专业提升和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对阅读文化意义认识较为肤浅,推广手段创新不足,多为书籍推荐、活动开展等常规化方式,并未意识到阅读文化乃是高校文化水平的衡量标志之一。因此,加强高校阅读文化教育,高校教育者首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阅读文化的重要性。其次,需创新推广手段,如由阅读活动转向阅读课程学习,导师引导学生阅读方向,帮助学生在阅读中释疑解惑,需找到最佳方法适应纸质阅读和网络阅读。最后,高校需优化阅读大环境,积极利用一切手段为师生创造书香满园、人人阅读的文化氛围。图书馆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在馆藏和服务上引导阅读文化开展,充分发挥在大学阅读文化中的枢纽作用。
3.2 加强导读工作,提高读者对资源选择的准确度
高校图书馆具备运用技术,开展行而有效导读活动的优势,能通过导读活动实现两种阅读文化的无缝连接。高校导读工作必须抓牢推广阅读文化开展这个中心点,首先在分析师生读者阅读倾向的基础上引导阅读方向,帮助读者兼顾涉猎广、钻研深两方面,与此同时,图书馆自身还应优化馆藏结构,方便读者寻找信息资源。其次,图书馆还应通过书籍推荐、网络互动等建立多元化的导读模式,与读者之间形成民主宽容的对话氛围,帮助用户去体验阅读的价值,发现自己的阅读风格,摸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高个人的阅读品质。[4]最终实现高校网络阅读文化和网络阅读文化的融合。
3.3 着力构建纸质资源与网络资源并存、传统服务方式与网络服务方式共在的复合式图书馆
传统高校图书馆对于文献的采购主要以纸质资源为主,流通借阅是其核心工作业务,但面对阅读文化的发展和变迁,高校图书馆应创新模式,将传统服务方式必须与新兴的Web2.0服务模式结合起来,构建纸质资源与网络资源共存、传统服务与网络服务并在的复合图书馆,最终有效推动传统阅读文化和网络阅读文化的共同发展。具体而言,在资源采购上,高校图书馆应通过构建互动平台、订阅数据库、购买电子书、完善图书馆主页等方式推广网络阅读,拉近读者与网络阅读的距离,提高电子资源在资源采购中的比重;在服务模式创新上,应混搭微博、微信、博客等众多Web2.0工具,通过提升技术实现图书信息资源及时推送、海量资源一键可搜、读者与图书馆实时交互等效果。总之,未来阅读文化的发展并非相互取代,而是取长补短,强化各自优势,最终形成共融态势。
参考文献:
[1]朱红叶.重建中国大学阅读文化――中西方大学阅读文化的比较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12,(3):170.
[2]王佑镁.Web2・0时代阅读方式的传承与嬗变[J].中国信息界,2011,(11):40.
[3]彭桂喜.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的比较[J].广东教育,2008,(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