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明月几时有苏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明月几时有苏轼范文1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唐李白《将进酒·君不见》
4、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写怀》
明月几时有苏轼范文2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苏轼范文3
——题记
八月十五,月圆之时。坐于窗前,抬头望月、饮酒、作诗、舞曲,早已成为佳人乐事。望月之时,我不禁想起东坡的《明月几时有》,这脍炙人口的佳词名曲,不禁长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琴影,何似在人间?”
当我们正在与家人欢聚时,你(东坡)却在望月,却不能与家人同欢聚。饮酒,也是你的一大爱好,可你却是饮酒消愁;舞曲,也是快乐之事,可你却是在陶醉自我,无法自拔;望月是必不可少的中秋之时事,可你,只能与家人共赏一轮圆月,却不能相聚,真所谓“可望而不可即”也。
当你被贬黄州时,只能与你唯一的朋友——张怀民一起出入,这也是你的知音,是你的依靠。当人问你为何不能与家人相聚时,你只是苦笑,笑的人都心酸。人云:东坡之气势,无人能低。如今看来,果然如此;人都说你气量大,果然如此;人都说你尊老爱幼,果然如此。人问我为何敬佩你,我只笑而不言,因为只有我自己心中知道。
好一轮中秋圆月,可你,可你,可你……可你却只是自我陶醉,当耳边再次响起《明月几时有》时,我流泪了,人问我为何流泪,我只摇头而不答。
因为只有我心中知道——苏月,我读懂了你。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苏轼范文4
伏在窗口,静静等待到夜深人静的凌晨,月亮才浮出了黑云。瞬时间发现——月,是如此皎洁;天是那么华美。我真想对月亮大声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我爱你!”
阵阵微风袭来,它带来了中秋的思念;明月,唤醒了思想梦;明月,述说着感恩情……
中秋之月,没有了璀璨的群星所衬托,孤零零的地挂在天上。嫦娥在月亮上不觉流出了一些凄凉、落寞……
仿佛,我们一家人,不可以回去与亲人们在中秋,团聚。心中落落空空的,思念,思念……
给朋友们发发电子邮件,或许,可以送去一丝丝祝福,给别人带来快乐与惊喜;也可以宽慰自己的挂念!
“祝你中秋节快乐,没什么别的了。”这条来自他乡的付发过来的信,让我愣了好久,自己也说不清了。只是知道,思念仿佛在这一刻弥漫开来……
渐渐地,泪水占领了我的眼睛;慢慢地,朋友的身影占领了我的脑海!
想想我们以前的中秋,总在一起,朝着一个方向,欣赏着月亮的没,彼此的美……
明月几时有苏轼范文5
诗歌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文化遗产中极其珍贵的部分。在静心体悟时,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欣悦。我不揣浅陋,把读古诗词的心得,按赏析辞典条目的格式写出来,以期引起大家对古诗词的进一步的兴趣。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上网检索到解读这首诗的“最佳答案”:……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满眼的万紫千红都是芳春。这可能是教科书里的标准答案,但就字面义上说是错的。
其实,第一句说“寻芳”,找寻山野问早开的野花。草木发芽、野花自放,是春天到来的最早消息,所以,古人叫花草早放为“报春”,“寻芳”又叫“寻春”。寻芳多在“胜日”,胜日就是好天气、晴日,因为早春还很冷,阴雨天去寻芳寒意料峭,没这样的好兴致。朱老夫子寻到芳了吗?他没说,只说“无边光景一时新”。什么是“光景”?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风景,而按“景”的本意,指阳光。(孙诒让《墨子闲诂》按语:“《说文・日部》云:‘景,光也。’《大戴礼记・曾子(天圜)》篇云:‘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这句话是说无边的阳光把眼前景色都涂上一片鲜亮。也就是说,除了好太阳,他没看到什么花草。但他毫不灰心丧气,发挥想象力,想到过些天,等到平常(等闲)东风送暖,大地将开遍万紫千红的花朵。鲜花遍地、争奇斗艳的日子和今天的早春寻芳难觅的日子,终究一样是春天。
但不能怪“最佳答案”作者的错解,我们读这首诗眼前出现山花烂漫意象的,可能一百人中有九十九个,一千人中有九百九十九个,甚至―万人中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这错解即是正解,是朱熹希望我们感受到的,面对阳光普照但花草未发的大地,他心目中的新春景象。他心中的意象与他眼前的景象哪个更真实?要说发生过的才真实,心中的意象能说没有发生过吗?这就是诗的魅力,诗使发生在我们心里的变成可感的、可传递的、可共鸣的。诗的魅力就是心灵的魅力,诗人,就是心灵能力特强的人。海德格尔说,人要在这世界上诗意地栖息。《春曰》诗告诉我们什么叫“诗意地栖息”。
这真是,心田春在又何寻,光景繁华总是春。
明月在心头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小序可知,那个丙辰中秋夜,苏轼“欢饮达旦”。但从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得知,苏轼是一个人在饮酒。此句化用李白《月下独酌》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独酌,用邀请明月与影子同饮共舞以化解孤独。但是,苏轼的境地却比李白还要孤独。“明月几时有”,说明圆月还没从云层里露脸,地上的影子当然也没有,只有孤零零独―人,但还是摆出酒桌来赏月。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如结合苏轼处境来理解,天宫指朝廷,人间指地方。贬谪到地方为官,尽管艰苦、孤独,还是比在朝廷轻松、舒心得多。但这样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来解读,我总觉得失之穿凿,与“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的解读思路相似。苏轼生前,受“乌台诗案”之累,差点丢了性命,身后,就不要再累他了。
词的下半阙讲月亮出来,那时,苏轼已无心赏月,“照无眠”的月光,更使人感到孤独与凄清。诗人甚至觉得月亮存心跟人过不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极是忿语、伤心语,也极是痴语。物极必反,因此,诗人从消沉的心境中幡然警醒,一跃而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个人的失意凄凉―下子转变为普世的悲怀,这种悲怀大到把高高在上的月亮也包涵在其中,真正是悲天悯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上句联系起来看,表达了两个愿望,一指人,一指月。“人长久”相对“人有悲欢离合”,两情相爱,天长地久,就超越悲欢离合;“共婵娟”相对“月有阴晴圆缺”,只有中秋月亮才是完满美好的,指共同拥有美好生活,因此,这里用“婵娟”指代“明月”,有深意在矣。
序中说“兼怀子由”,这“怀”不仅是怀念,更是关怀,弟弟苏辙想必也是一样地孤独难捱,所以,达观的话不仅对自己说,更对苏辙说、对天下有同样苦恼的人说。一己烦恼上升到普世悲怀,刻骨的孤独转变为解脱的逍遥,千百年来动人心弦。
明月几时有苏轼范文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至苏轼(1037-1101)有了更大的变化和发展。胡寅《酒边词序》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这意味着,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偏见,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并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能力。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秋》,便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此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1076)。那年,苏轼四十一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中秋节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在酩酊大醉中,他写了这首词,既以遣怀,又用来表示他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因为他兄弟俩已多年不见面了。
一开头,词人就端起酒杯向着青天发出了一个离奇的问题:"明月几时有?"这显然是屈原《天问》传统的继承和延续。这样就把读者登时带入遥远的邃古年代和无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它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并表现出词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诗人张若虚曾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李白也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如果说,张若虚在诗中用精致流利的语言创造出一个澄莹生动的境界,蕴涵着无比诱人的旨趣;那么,李白在诗中则表现得更超脱、更豪迈。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苏轼此词虽然它语气更迫切,而胸襟却更显豁达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突兀的设问,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因而神思飞越,一下子闯进月宫里去了。月宫里也许很美好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设想自己原是谪居世间的天上神仙(像贺知章称呼李白那样),因此打算乘风归回月宫里去; 但他又耽心广寒宫里的凄凉将使人无法消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