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本科硕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本科硕士范文1
关键词: 说课 特点 作用
“说课”是一种新的教研活动形式,是11年前起源于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的一项具有本土性的教学活动。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专家,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课堂程序的设计和安排,学习方式的选择和实践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进行阐述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简言之,即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一、说课的特点
说课从内容和性质来看,同备课、上课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也有独到的特点,表现为:
1.说理性
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而且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
2.科学性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必须遵循教学原则去设计教学程序,教材的处理、挖掘及传达程度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思想性。
3.高层次性
由于听课的对象是懂教材、熟业务并具有一定教研水平的领导和教师,因此,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充实说课理论依据,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板书的设计、语言的推敲,比以往备课更为精心,教学结构更趋合理。
4.预见性
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要讲出自己怎样教,而且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所以,说课者要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说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说课者还要说出自己设计提问的关键问题,估计学生如何回答,自己应该怎样处理。
5.交流性与示范性。
说课是一种集思广益的活动,无论是同行,还是教研人员都会在评议说课、切磋教艺、交流教学经验中获益,尤其对说课者是最贴切的指导。
二、说课在新时期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说课有其独具的风格和特色,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今天有着重要的作用。
1.说课是调动教师积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有效措施,是迅速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新途径。
说课的内容有四个方面:
(1)说教材:说出本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编者意图及教材的前后联系。
(2)说教法:讲出自己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和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及其理论根据。
(3)说学法:谈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如何调动优秀生积极思维和怎样激发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4)说课堂教学程序:谈怎样正确处理教材、教法和学生实际之间的关系,说出自己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说明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教师除了运用语言表达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外,还要根据教育教学原则、规律阐明其理论依据,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而且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促使教师从看教参、教案转移到认真学习、钻研教育理论知识上来,从而经常翻阅大量资料,查依据,专心攻读教育理论书籍,逐步养成学习教育理论的习惯,提高运用教育教学理论的能力。
2.说课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说课把个人的备课置于集体的监督之下,强化了教师的备课意识。说课的听众是领导、评委或同行教师,他们教育素养较高,鉴别能力较强,容易发现教师说课的弱点、缺点和错误,教师不敢掉以轻心,这就促使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阅读教参、教案和教育书刊,全面地、深入地分析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研究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认真研究教法,加强学法指导,从而逐步掌握备课的规律,提高备课的能力。教师只有在备课上狠下功夫,提高备课质量,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精彩无限,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果。
3.开展说课活动,能有效拓展教师教学研究的空间,提高教师的群体能力。
说课活动不但是说课教师个人的独立表演,更是听说者共同参与、内容具体、贴近教学实际的教研活动。“说”发挥了说课者的作用,评议又使教师群体智慧得以发挥。说课者要努力寻求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把自己的才智展示在大家面前,评议者要努力寻求说课教师的特色与经验的理论依据,自觉地进行换位思考。说评双方围绕着同一课题,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交流互动,相互启发,各有所得,优势互补,活跃了教学研究的气氛,促进了教研活动的蓬勃开展。通过说课,锻炼和提高了参与说课评课者所有的教学能力,促进了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4.说课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只是教学的手段,而不需要“教”才是教学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在进行“四说”中,我们注意到要侧重学法,因而将学法指导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进入课堂,同时这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说课要求说清学生学习知识是怎样在教师指点与引导下进行的。这就促使教师对所教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等,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因人而异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把重心由“如何教”转到“如何学”上,由“学”体现“教”,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学”的方向的把握、节奏的调控、环境的创设上,变学生“学会”为“会学”。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才能让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能集“编、导、演、教”于一体的“说课”必将促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素养发生质的飞跃,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理论型教师的转变,加快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必定会使得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洪泉.说课的作用.山西教育,1997,(Z1).
[2]郑金洲.说课的变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7.
本科硕士范文2
说课就是指讲课教师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在一定场合就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向同行或其他听众全面讲述教学课题的教研活动。它要求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内容、过程、方法等用简要的语言准确地表述出来。这是一种考查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有效教研方式,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说课时,说课者需要有关的教育理论作为依据,因此,他必须认真学量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文献资料。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觉研究教育理论,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或课程目标,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越:达到由理性认识向创造性认识升华的境界。
说课有利于营造较好的校本教研氛围。说课活动往往和评课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通过说,发挥了说课教师的作用;通过评,又使教师集体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说课者要努力寻求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评课者也要努力寻求说课教师的特色与成功经验的理论依据,说评双方围绕共同的课题形成共识,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效果。说课者得到反馈,进而改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听者通过比较、鉴别和借鉴,得到案例示范和理论滋养两方面的收益。
二、说课的基本要领及研究行为
说教材――课程文本的解读:①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结构体系,说出自己对教材的独特见解;②说明如何依据教材内容(并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③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即搞清各个知识点及其相互间的联系;④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⑤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说教法――教学行为的研究: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④要重点说出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说学法――学习行为的研究: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的,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说教程――教学预设的研究:①说出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即起始――过程――收束的内容安排;②重点说明教材展开的逻辑顺序、主要环节、过渡衔接及时间安排;③说明如何针对课型特点及教学法要求,在不同教学阶段师与生、教与学、讲与练做到协调统一;④要对教学过程做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
可见,围绕课题的主攻目标说课:其一根据课型说理念、说思路、说方法、说过程、说结构、说内容、说训练、说学生,既抓住一个“课”字。又突出一个“说”字――说课要用一节课的1/3-1/4的时间说出一节完整课堂的各个环节。完成说的过程;其二遵循“课”路,选准“说”法――我们提倡说课因人制宜、因材施“说”,说理、说教、说现象、说本质,正面说,反面说,不拘一格,但均要遵循课堂教学思路这一主线;其三是变换“说”法,找准“说”点――说课的对象是听众。不是授课的对象(学生),因此说课者要置身于听众思维与学生思维的变化处,站在备课与上课的临界点,变换“说”位,编写“说”案。研究“说”法。找准“说”点,并填写“说”表(如图);其四是把握“说”度。把课“说”活――说课的重点应放在说清教学理念、过程、方法上,因此就要因材制宜,灵活选取“说”法,把课“说”活。
三、 “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说课
说课在校本教研中有重要意义,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说课更有其要领和思路。
说课时。说多媒体技术使用(课件的演示)应该与说教学程序相机进行。即通过简洁、生动的语言,一边说课一边演示课件,就如同平时上课,贯穿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始终。随着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流程,教师一边教学生一边学,教师相机在黑板上板书,做到善于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媒体选择应用非常适合内容的表达与学习活动的开展,使用的媒体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控性和简便性。交互性好。
如,有位教师说《两小儿辩日》 (人教版六上)一课时,说课者针对本课文言文的课型特点和小学生第二次学习文言文的实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语言描述创设辩论与创编表演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其说课是这样把媒体技术使用与教学程序阐述同步进行的:
1 借助媒体,激趣导入。新课伊始。说课者边说边运用课件出示课文中插图及课题,并把课题中的“辩”字设计成红色,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即:两小儿在辩什么?怎样辩?结果如何?)作为学习的切入点。这样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点凝聚到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上。从而对这篇文言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体现出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创设情境,突出教学重点的作用。
2 借助媒体。指导朗读。初读课文时,说课者根据文言文的内容,精心选用了一段具有古朴特色的音乐《江南小曲》,通过配乐朗读来烘托、渲染气氛;然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并加上朗读时停顿的符号。这样在音乐声中欣赏朗读,在配乐朗读中感受古文的语言美,在音乐中初步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学生不但兴趣盎然。而且读得声情并茂,较好地体现了文言文教学重点“朗读是第一位”的特点。
3 借助媒体。疏通文意。体会古今字义的不同,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对此。说课者充分利用媒体。精心地把重点词的解释隐藏在原文中,当学生难以理解时,就用鼠标点击加以显示。让学生一目了然,马上就能借助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从而在口语交际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 借助媒体,突破难点。对“太阳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这一问题,学生最难准确理解。为了突破这一教学的难点。说课教师演示了动画课件,首先分别出示早晨、中午的太阳,并设置动作路径,让两个太阳重合,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因为自己的视觉误差。而误认为早晨的太阳更大;然后演示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图画,让学生理解之所以人会产生“日初出沧沧凉凉,及至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的看法,属于人的直觉错误。这样利用课件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在耳目一新的画面演示中,较科学地解决了“辩日”之谜。
本科硕士范文3
[关键词]非硕士点高校 高等教育质量 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019-02
一、引言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对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究竟如何,与人们所具有的质量观有关,不同的质量观在相同的质量问题上看法是不同的。[1]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客观的发展事实促使人们不得不重视和重新思考教育质量问题。国外高等教育实践说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提高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也经过探索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学校不同、具体的实施模式和过程不尽相同,取得的实际效果也不尽相同,但这一制度确实是发挥教书育人作用、提高学生素质的有力手段之一。[2]
目前我国现存本科生导师制主要针对“精英群体”实行精英教育。但是在当前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各种层次的高校都成长起来了,比如民办高校和一些地方专科高校,它们在“扩招”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升级成为了本科院校,而本科生是这类非硕士点高校的主要群体,他们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主力军。因此,这类高校“非精英群体”的教育质量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二、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和背景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它是随着学院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英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特色之一。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推行了本科生选课制,1872年又开始实施学分制,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转而开始仿效美国高校实施学分制,并将原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从而形成了本科生导师制。[3]
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倡导的导师制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教学制度创新,其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地被不同国家的大学效仿和改进。在我国,北京大学在1910年后最早试行美国模式的学分制。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为燕京大学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同期,竺可桢在浙江大学首开大学生导师制之先河。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院校也施行过专业班导师制,这种模式在当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 [5]后来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迈进,我国的本科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本科生人数的增加及大学教师编制数的限制,使得这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逐渐在本科生培养中消失,而重点应用于研究生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教育质量问题尤其本科教育质量问题日益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关注的焦点,为此我国再次掀起了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热潮。尽管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已经是很成熟的一种教育制度,但是在我国只能借鉴其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和方法。如何构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需要的本科生导师制是诸多教育者们一直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三、非硕士点高校本科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分析
非硕士点高校包括的大多是地方高校、多所专科合并升格为本科的地方院校以及升格为本科的民办院校。这类高校本科生招生的门槛比较低,也就是说学生传统意义上的素质下降,这让这些高校情况变得更加复杂。为此,这些学校采取了各种制度、措施来提高教育质量,但是在此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没有找到好的解决方法,而这些问题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1.部分有潜力的学生由于难以适应单一的高考制度进入了普通本科或民办三本等这样的非硕士点高校。这类学生急需在大学里重新构建自己的人生起点,但是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不能使得这些学生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因此而错过了再次受教育的最佳时机。
2.进入非硕士点高校的学生入学的起点相对较低,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容易因为学习困难很快丧失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产生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如果不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学业上的帮助,他们大学四年的教育就很难称为高等教育。虽然部分这类高校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设置专职思政人员等,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这些措施并未有效的解决此问题。
3.现阶段大多数非硕士点高校是以班主任制和辅导员制作为最主要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高校存在教学与学生教育管理相脱节的现象: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与管理,其多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给学生以教育和引导,但是往往由于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教育显得空洞乏味,缺乏说服力;教师只负责在课堂教学,课后学生很难和教师见面。这种缺陷使得教育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无法有效实现。
四、非硕士点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价值
重点高校关注高等教育的输入质量,通过此模式来保障其高等教育质量。但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传统的英才教育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法已不能有效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非硕士点高校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师资、生源、体制等因素都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比,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这类高校本科人才的培养,任其发展。现实中有很多例子都能够说明,在枯燥的高考体制中失败的社会个体,未必在将来的社会群体生活中失败,我们不能因为学习成绩不高而否定他们人生其他的可能性。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去思考如何降低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对学生的不良影响,而不是无视、默认或夸大这种影响。作为这类高校,我们更应该注重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输出质量,而不是让高等教育只是一种形式。高等教育是在学生内心进行一种谆谆教诲的过程,使之形成那种能够让他们终身受益的、至关重要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的思想[6],非硕士点这类高校的学生更需要这样的高等教育。要解决非硕士点高校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笔者认为导师制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育的时间不局限于学校,其跨度应该是贯穿一生的;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课本,内容应该是涉及方方面面的;教育的方式不局限于授课,其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导师制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个体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实用化。非硕士点高校缺少了硕士、博士生的传帮带,更需要导师制的影响。当然,这类高校不能照搬国外或者国内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要构建符合非硕士点高校校情的本科生导师制。它不仅要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心理疏导、职业指导等,而且还要有利于教师根据这类高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目标,真正做到传道、授业和解惑的有机统一。它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的教学制度或教学配套制度,而是适应这类高校学生的特点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制度。同时,它也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和专业学术要求的一种人才培养制度,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个人素养的一种教育制度。这一制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还要将其与专业学习之外的学生思想、生活和心理等领域的指导结合起来,将教育影响的触角延伸到教室和课堂之外,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鼓励、帮助学生在这个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中建立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能力,让那些在迷茫困惑、失望以及自卑中走进校园的学生带着希望、自信迈出校园,走向社会。
五、结束语
本文立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紧扣我国非硕士点高校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提出了在非硕士点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更为有效培养学生的方式。它是新领域本科生导师制的进一步探索,是新领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和另外一名教师在工作的三本院校内,小范围的试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尽管试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效果非常显著。
[ 参 考 文 献 ]
[1] 史朝著.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质量保证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2] 蒋喜锋.矛盾与出路:地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1(5).
[3] 柳一鸣.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探索[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
[4] 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本科硕士范文4
关键词: 民办高校专业学位必要性可行性
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2009年初,国务院学位办曾就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需求情况,在全国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以及本科院校中开展问卷调查,探讨此项工作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以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总体设计。在此,我们从民办本科高校的角度,研究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分析
在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民办本科高校的发展实际,我们认为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适应硕士研究生教育从研究型到应用型的战略转变的需要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方案》和《2008―2015年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要求》明确提出“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严格控制申报和新增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数量”。现有的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即使符合改革前各方面指标,也极难有机会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考虑到国家对硕士研究生教育从研究型到应用型的战略转变,所以我们认为对包含办学历史比较长、教育质量比较高、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民办本科高校在内的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开放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二)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更加适应地方社会需求的需要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尤其对既有较好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研究生层次高级专门实践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市场为重要发展条件的民办本科高校只有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需求,适时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通过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必然促使民办本科高校相关专业与社会相关行业加强联系,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提高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而地方教育、企业、机关等相关行业专业人才可以方便地利用本地的专业学位教育资源,系统地学习新知识、掌握学科前沿、得到专业研究的培养,来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实践类人才的需求。
(三)是进一步完善应用性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
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都有相对称的应用性和学术性的教育类型,现有的研究生教育中虽也设有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这一应用性教育类型,但与学术性教育类型相比其所占比重极少;且由于门槛较高只设置在极少数的负责培养学术性研究性人才的重点高等院校,而占高校总数中绝大部分的、负责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量一线应用性人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则没有机会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专门应用性技术和管理实践类人才。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不严密、不对称、不完善,也直接导致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层次模糊不清、类型摇摆不定,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并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此外,通过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直接从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录取专业学位研究生,十分有利于缓解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注入了新鲜力量,必将有力地带动相关学科的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相关学科建设的水平,进一步推动民办本科高校的内涵发展。
二、发展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结合发展的现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来看,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一)一些民办本科高校基本具备了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能力和条件
经过多年的发展,民办本科高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实验与基本条件等各方面都基本具备了开展专业学位教育的能力和条件。
如我国第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黄河科技学院,自成立以来,发扬“开拓、拼搏、实干、奉献”的精神,艰苦创业、滚动发展,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高校发展之路,已发展成为一所面向地方,服务基层,以应用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高校。
又如三江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四所民办本科院校之一和江苏省第一所民办本科高校,自2002年升本以来,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了良好成绩,教育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目前拥有本科专业27个,涵盖文学、经济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现有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个。
而像黄河科技学院、三江学院这样的办学历史比较长、教育质量比较高、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民办本科高校全国还有多所。因此,我们认为一些民办本科高校已初步具备了在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能力和条件。
(二)地方区域发展带来的需求为民办本科高校开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本科硕士范文5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之间的联系。
2.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课前导学:
“分数的基本性质”导学指南
这四个环节在课前由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完成,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进行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以学定教,切入新知
师:同学们,昨天你们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大多数同学认为分数和整数除法一样,也有这样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说明:教师回收课前导学指南,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了解梳理,真正实现以学定教。】
二、交流验证,揭示新知
1.交流验证。
师:这三个图形,你能根据要求先涂一涂,再比较它们的大小吗?(学生涂色)
师:比比看,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看一看它们的分子、分母,又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变化的?
(2)揭示规律。
师:通过大量的验证,现在这个问号可以擦了吗?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但为什么要“0除外”?
生:0不能做除数,也就是说分母不能为0。
师:今天同学们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猜想,并且经过了积极的探索、验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让我们回到起点,你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解释一下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师(小结):对了,分数的分子就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得到的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说明:课前,学生初步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验充分;课中,学生围绕自学情况交流、质疑,思维活跃。同时,教师给予适时的强化、点拨,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三、应用扩展,巩固新知
1.填一填。
5.开心一刻。
师:说得非常好!是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瞧,猴王也深谙其中的道理,利用这一性质帮小猴公平地分好了蛋糕呢!
多媒体出示:一天,猴王带小猴去逛街,它买了大小一样的三个蛋糕,准备给小猴们吃。猴王一进家门,小猴们就嚷开了:“我要一块。”“我要两块。”“我要三块。”……猴王二话没说,就把第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块,分给小猴莉莉一块;把第二个蛋糕平均分成四块,分给小猴贝贝两块;又把剩下的一个蛋糕平均分成六块,分给小猴沙沙三块。小猴沙沙高兴地说:“我分得最多。”
师:你们同意小猴沙沙的说法吗?
【说明:设计的练习扎实、灵动,既夯实基础,又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由于课前导学充分,新课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所以练习容量得以加大,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师:是的,这节课我们根据商不变的性质猜想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且进行了验证与运用。这种通过旧知获得新知的方法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把金钥匙,老师把这把金钥匙送给每一位同学,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更多知识的大门。课后,请同学们想一想,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还会有什么用处呢?
本科硕士范文6
关键词:研究生 助理辅导员 选拨 考核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琐碎繁杂,工作量大,专职辅导员往往要兼管学生教育后勤和心理咨询等多个方面,200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 的比例配备。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配备均显不足,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任务量和工作难度。[1]
从在读硕士研究生当中选拔助理辅导员参与本、专科学生管理工作,是新形势下进行高校学生工作的有效措施之一,设置研究生助理辅导员(以下简称研助),一方面是对辅导员队伍的有益补充,为辅导员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年轻的力量。另一方面为尚未走出校门的硕士研究生们提供了接触社会,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有利于参与学生工作的研究生个人成长,同时起到统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作用。但在研助的选拔、队伍建设及考核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硕士研究生担任助理辅导员存在的问题
1、研助工作能力稂莠不齐。
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多为本科阶段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但并不代表其工作能力也一样优秀。很多研究生尚未接触社会,更未接触过学生工作,对学生工作一无所知。在工作中不仅缺乏基本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并在协助专职辅导员完成学生工作时上手慢,领悟力差,造成布置工作的时候要从头教起,无形中反倒加大了专职辅导员的工作量。
2、时间精力有限,人员流动性大
在研助工作中,经常出现研究生的导师“不放人”的情况,研究生在平时学习的课余要协助自己的导师完成很多学术科研工作,造成没有时间完成助理辅导员的工作,使很多助导岗位形同虚设。
在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中,培养一名能够很好地协助辅导员工作的学生干部通常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高校理工科类硕士研究生学制为 2.5 年,文科类专业研究生为 2 年,如果硕士研究生担任助理辅导员他们会面临第一年迎接新生,第二年面临本人要毕业的情况。这也就是说,要将一名没有学生工作的经验的研助培养成可用之才,不仅要投入辅导员的大量的精力,同时面临着培训完的人才不能“为我所用”的问题。
3、部分研究生参加研助工作的动机过于功利。
多数高校是通过勤工助学劳酬的形式每个月给研助发放一定的经济补助。有些研究生觉得这份酬劳挣的轻松,同时又可以为日后入党和求职增加一点点法码。正是这些功利性目的,使部分研助在工作中责任心不强,出现应付差事,混日子、敷衍工作等情况。
4、研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研助管理制度中,多数高校是通过勤工助学劳酬的形式发放薪酬,并可参加“优秀助理辅导员”的评选。而对于助理辅导员的工作具体内容没有统一的、细化的要求,同时也没有相应的考核及处罚措施。这种只有奖没有罚的制度使助理辅导员工作成了良心活,大锅饭,干好干坏都一个样。
另外研助经过自愿申报,学院推荐,面试等环节入选后,多数为直接上岗,没有参加过统一培训或培训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际的效果,造成上岗后不熟悉工作内容,无法独立完成工作。
二、对研究生助理辅导员工作的几点建议
1、完善研助选拨制度
研助的选拨工作对研究生助理工作顺利开展尤为重要。现行的招聘方式多为,“学生自愿申请,经学院推荐,确定入选人员进行举行公开答辩,开竞聘演讲,并需接受台下评委与师生的提问。报名人员的自荐书可以间接考察其文字水平,公开演说答辩可以展示其沟通交流能力,回答提问可以考察其应变能力与对岗位的理解认识程度。通过这些环节的筛选,最终确定各岗位人选。”[2]我认为应在公开答辩前增加综合素质考核笔试环节,主要包括学生工作的基础知识,学生工作、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办公软件应用,文件整理、办公室礼仪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抬高选拨门槛,保证入选者不仅仅是学习优秀同时是工作优秀者。
2、建立健全研助培训、考核制度
建立完善研助岗前培训制度。在研助上岗之前应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选拨过程的重重考验确保了研助的政治素质和基本工作能力。所以岗前培训内容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传授学生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方法、技巧等。使研究生上岗后即可独立开展工作,真正起到协助专职辅导员工作的作用。
建立专职辅导员一票否决制和研助末位淘汰制。研究生助理辅导员顾名思义,就是协助专职辅导员完成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学生工作具有无法量化的特点,所以不能用具体的量化标准来评判一个研助的工作成绩,但是研助工作是否称职专职辅导员最为了解,所以我认为专职辅导员对工作不称职的研助应有一票否决的权利。同时应定期对研助进行民主测评,对于民主测评成绩不达标的研助实行末位淘汰制。这样才能有效激励和监督研助的工作,杜绝混日子,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研究生助理辅导员对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无疑是一股清流,但如何进一步完善选拔、培训和考核机制。充分发挥研究生助理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有的作用,是未来我们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丁永斌 王喜忠.高校在读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的优劣势浅析[J].高校讲坛(科技信息)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