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1

关键词:区域经济;物流;发展

由于川南地处两江交汇处的独特地理位置,泸州一直被标榜为川南的商业中心和物资集中地。这些年来,伴随国际贸易的稳步发展,为了加强川南与国内和国际等多个国家及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尽量彰显川南区域经济的优势及其重要作用,泸州市从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等诸多方面开展工作,并逐步加大力度,虽然,在实施各项措施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总体而言,还是取得了的相当显著的成绩。川南的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两者互为一体,共生共存。当然,政府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这些年来一直不断采取措施,加快川南地区经济建设,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一、区域经济下逐步展开物流产业的各项举措

这些年来,川南政府深知物流行业对于川南发展区域经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只有做好物流产业才能够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采取了如下的具体措施:

首先,作为川南的领头羊,泸州市实施各项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目的是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充分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利用川南特有的地域、资源优势,以区域经济为指导,通过“大产业带动、大项目拉动、大投入驱动”,使川南经济不断迈向新台阶,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强。根据数据显示泸州的经济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714.81亿元,增长16.5%,这一点是很多发达城市都是做不到的。当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支撑,不过也为物流产业提供有利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导致了产业聚集、市场扩容等现象,这些也为新型物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其次,为凸显物流行业的重要地位,川南进一步加快了城市的基础建设。近几年来,泸州市花费很多的人力财力用于城市建设。其中,百分之七十都用于城市交通建设方面,通过一系列的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市民的生活和物流行业的发展都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在交通方面,通过建设铁路、公路、水运及空运等多个航道,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不管是从哪条线路看,川南的货运都非常畅通,使得物流产业稳步发展。

再次,为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川南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美化城市环境。虽然泸州的地理位置本身塑造了其优美的环境,但为了更好地发展物流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优化城市环境,通过植树造林等一系列举措来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在长江等流域打造园林式生活,建造诸多的夜景工程,让这个美丽的城市成为居住、置业、工作的最佳场所。

最后,为了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泸州港的货物吞吐能力和长江航运的通行能力,川南立足长远,致力于打造最优物流城市。吸引大量的集装箱中转业务,使货源源源不断地流入泸州。诚邀日本、法国、美国和国内的25家知名船业集团聚集泸州国际集装箱码头,共商黄金水道发展大计;邀请日本川崎汽船公司联手泸州物流,谋划江海联运;总投资20亿元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兴建占地700亩的泸州西南商贸城,目标是打造川南最大规模商品贸易中心,其中有一个最要的内容就是建一个大型的仓储物流中心,物流是商城运转的动脉,关系着各商户的兴衰利益。为此,西南商贸城项目相关负责人的想法是对具体的物流线路进行招标:“比如泸州到浙江这条线,我们以商户集体批发的形式招标,哪家的价钱合理,我们就用哪家,这样节约了商户的成本,而且货物流通过程将全程监控,保障货物安全。”

这些一连串的举措都在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做铺垫,这也是为什么这以后的几年川南物流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原因。预计到2012年,川南将初步建成1个辐射性最全面的商业中心和1个大型物流园区,5个区县级商业中心,50个社区和乡镇商业中心,在川南地区和全省有影响力的商业街,10个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大型商品市场和商品流通企业,届时,川南会将自己最灿烂的一面展现给中国,展现给世界。

二、剖析川南区域经济与物流发展的关系

总的来讲,川南区域经济与物流行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由于川南重要的交通位置奠定了其水上货运的有利条件,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对于交通等各方面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当然,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也会使得川南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所以二者是相互依托,相互扶持又相互促进的。这些年来,川南的商贸经济一直受到全国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的物流产业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不管从货物运输还是配送方面都有一套非常全面快捷的通道,不仅使得客户满意,也使得投资者更加有信心。这就是许多国际友人愿意加盟川南物流的原因,也是川南区域经济发展飞速的重点。

三、总结

综上所述,川南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过不断调整政策,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发展物流产业,事实证明这样的举措是正确的。当然,通过发展物流产业也使得川南的经济增长有了更新的突破,尤其近年来的逐步深入,现在川南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贸易枢纽,通过发展物流产业,川南不仅使自身的区域经济得到发展,也给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2

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河北省统计年鉴》及《河北经济年鉴》。(1)提取主成分。利用SPSS19.0软件对处理后的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指标间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前3个主成分累计总方差达到91.123%,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前三个主成分来概括原始变量。(2)确定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指数。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K可以表示为三个主成分与其对应的贡献率乘积的累加,即得到各主成分与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由此计算得到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如表2所示。(3)确定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指数预警区间。根据3σ法的理论,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选取1倍标准差和2倍标准差作为预警区间的界限。由SPSS19.0得到统计指标数据的均值E=1.389和标准差σ=1.165。根据3σ法计算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预警区间,其中,(-∞,-0.941)、(3.919,+∞)为异常区间,(-0.941,0.224)、(2.552,3.919)为基本正常区间,(0.224,2.552)为正常区间。

二、研究结果分析

由指标的组成可知,本文中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度指数表示的是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的相适应程度。如果协调度指数过小,表明房地产业发展相对于区域经济而言过于缓慢;如果协调度指数过大,则表明房地产业发展速度过快,超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这时便会出现房地产业市场过热的情况,并且有出现房地产泡沫的危险。将表2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K可视化为折线图,如图1。由图1可看出,河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协调度指数总体处于较稳定状态。从2001年到2009年,协调度指数K波动上升,到2009年达到目前最大值,之后逐年下降,开始稳定波动。结合原始数据以及图表分析可得,2002年,住宅市场供不应求,此时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较差,协调度指数为0.835,位于基本正常区间。从2003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增速开始趋于稳定,此时协调情况有所好转,协调度指数进入到正常区间。2004年,住宅市场供不应求情况又趋明显,此时协调度指数减小,滑落到正常区间的边缘。2005年以来,国家在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均加大了调控力度,河北省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因此,从2005年到2008年,协调度指数保持在正常区间范围。2009年,河北省跟随国家政策,出台了相关政策刺激房市,导致房地产市场过热,协调度指数骤然增大到4.110,处于异常区间的边缘。2010年以来,中国房地产政策由此前的支持转向抑制投机,先后采取了土地、金融、税收等多种调控手段,河北省房地产业的供需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因此,协调度指数从2010年开始下降,2010—2012年均处于正常区间范围。

三、结论与建议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区域经济视角;衡阳;物流产业;发展;对策

几乎每个地方的物流产业都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衡阳市当然也不例外,虽然衡阳市的物流产业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衡阳市的物流体系的规模还不够大,物流的运行效率还不够高,物流的基础设施还相对薄弱,并且衡阳各区域的地方政府还未从整个区域对其进行统筹规划。因此,如何基于区域经济视角来促进衡阳物流产业的发展,就显得十分迫切。

1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之间的关系

国民经济中区域经济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产业与其有着良好的互动,物流产业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衡阳市的物流产业的发展能够加深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为区域内提供更多物资以及更加便利的交通,区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同时也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所以说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经济是相辅相成的。

1.1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首先,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物流产业有效的降低了其发展所需要的成本,同时还显著地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效率及其发展水平。当今的物流产业的发展一方面使合作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不段的降低,另一方面物流经济还降低了企业双方发生意外事件的费用。同时,物流经济还合理整合了区域经济中的方方面面,使其分工更加立体明确,相互之间配合更加的默契,产业的运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其次,在区域经济过程中物流产业使其产生新的产业形态,物流经济会使区域经济优化升级速度加快。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是劳动力结构发生重要的变化,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会降低,在第二,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会加大。第三产业比重的加大则意味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了。同时,物流产业良好发展了,金融业,信息产业等诸多方面也会显著发展,而且,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会变得更加的紧密。在相互的合作之中,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变的更加的合理,发展的层次更加的高度化。第三,物流产业使区域经济更有竞争力。物流经济会使产业经济之间关联性增强,因为物流产业本身具有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特征。其中一项产业发展了会带动其他产业一起发展。而且,物流产业能够促进企业的运营效率,使企业节约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四,物流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复合产业,它可以有效带动某一区域的快速发展,降低其发展成本,其具体表现在:合理的解决交通运输的问题,优化城市规划,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极的形成。第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会朝着一个更加具有潜力的方向前进,接下来会朝着周围的区域进行扩散,对区域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会趋于更加的平衡状态。

1.2物流产业被区域经济推动

第一,区域经济是物流产业的发展重要动力之一。要发展区域经济是需要很多条件的,首先,要想发展好区域经济,区域内的各个分工要有紧密的联系,大量的物资,大量的原材料必须被有效的供给,而生产出来的成品想要有效的输出也有赖于物流产业的有效配合,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和物流产业是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第二,物流产业的规模与地区经济的发展规模有关。区域经济实现繁荣之后,物流产业会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支撑,因为生产力大量发展之后,会发生大量的生产资料的流动,而物资和商品的大量流动,需要一个良好的物流体系与之相配合。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而物流产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提供巨大的动力。从我国现阶段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好于西部地区,而东部地区的物流体系也由于西部地区的现状就印证了以上观点。第三,物流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影响物流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区域经发展水平就是其中的重要一个,它对物流产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国的区域经济正处于不断调整和完善的重要时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有的甚至呈现出白热化趋势,企业为了生存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而物流产业的经济结构配合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举措。第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提高繁荣对物流产业的服务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发展好了,能吸引到的投资就会越多,物流产业就会吸引到更多资金支持,随着资本的进入,物流产业本身也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衡阳物流产业发展的优化以及对策

2.1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制度建设

首先要加强政府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还要加强政府在经济环境维护中的作用,建立一个统一的能加快衡阳市物流产业发展的物流管理体系,统一领导和调和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协调发展。最后,各区域应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努力消除阻碍物流产业发展的问题。

2.2着力保证物流的供需结构平衡

保证区域物流供给的平衡是实现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步。物流系统是由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一系列的物流环节构成,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且各个环节的生产能力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我们必须实现物流产业的供需平衡。

2.3进一步完善物流产业市场机制

一个区域的物流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物流市场的机制成熟度,我们要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制定合理的产业组织政策,有效规避衡阳市物流产业的进入障碍,形成由市场自主引导的物流市场体系。

2.4加强对物流产业的管理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第一,必须重视对物流管理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现代经济发展水平不断的调整物流管理方式,改良甚至是改革物流管理体制。提到对各生产要素:土地,交通,信息资源等的优化利用,努力寻找最合适的物流方案。第二,物流产业应该向标准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利用好当前发达的现代化的信息资源,加强其信息化程度,合理且敏锐的发现潜在的目标客户,更好地实现物流产业的发展。

2.5不同物流产业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各个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往往又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个合作的世纪,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相互合作,对各个区域的物流产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向着一体化,均衡化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与此同时,物流产业的发展也是处于不断的相互平衡之中。不同地区的物流企业可以和其他地区的物流企业分享其优势资源,这样可以为自己吸引更多的客源,开阔自己的市场,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不同的企业要学会优势互补,在合作中不断的壮大自己。在市场经济中信息往往就是商机,各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以此获得更加多的市场发展商机。这种区域物流的相互合作方式,使得不同地方区域中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减小,有利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且,这种发展模式有点发展到面,由面在发展到多维立体,有巨大的联动作用,为区域经济注入强大的活力。

2.6培养、引进更多的物流人才

二十一世纪是什么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物流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这样,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我国目前极其缺乏能够胜任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而服务是否到位则取决于物流一线人员的工作质量是否到位。所以为了加快物流产业的发展,培养物流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政府应该制定有利于物流人才培养的政策,其次,我们要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知识,和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正确的使用“拿来主义”,将其吸收,融合变成自己的本领,实现区域物流水平的提升,繁荣区域经济,让更多财富的源泉更加充分地涌流。

作者:谢朝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参考文献:

[1]刘憋.物流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张建升.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祸合协调度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2(1):45-47.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194-02

产业集群即在特定的领域中,在地理上集中且具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构成的群体,它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专业化特征、根植性特征、网络创新特征等四个主要特征。

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之所以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表现出良好的竞争态势,在于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大量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地理空间的集聚,能够形成其他区域所没有的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

1.外部经济优势

产业集群的外部竞争优势包括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共享的优势。通过这三种外部经济优势间的相互作用,降低了产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集群开展低成本战略参与市场竞争,并通过区域品牌获取整体营销优势。

2.社会资本优势

社会资本通过行为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而产生,将交易的社会环境赋予经济涵义,其功能体现在作为社会结构的资源,为行为人获取收益。社会资本优势在产业集群中主要体现在基于信任与承诺的合作关系、创业资源优势、共同的文化基础。

3.创新优势

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大,大量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既加强了彼此的竞争,又可能产生互相学习的效应,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优势,大大加快了企业技术创新步伐,主要具有创新的激励效应、创新的学习效应、创新的服务体系。

4.创新网络优势

创新网络是指多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为了获得和分享创新资源而在所达成的共识和默契基础上相互结成的合作创新体系。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地方根植性网络,关键性特征就是内部企业、供应商、顾客和其他机构间的互动、互补,形成了基于地方化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创新网络系统,形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集群依靠内部联系网络,有力推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集群,使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国际资源的外力有效结合,提高了区域竞争力,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近几年,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方式。产业集群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地方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首先,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区域生产效率。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可以进一步加深区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在这种集群内发展,除了可以分享因分工细化而带来的高效率外,而且还由于空间的临近性,大大降低因企业间频繁交易而产生的交通运输成本。此外,在现代产业集聚体内,经济活动主体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够在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这种基于社会网络信任基础的合作分工,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相互欺诈,对于维持集群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产生滚雪球式的集聚效应,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到此集聚。扩大和加强集聚效应。集聚本身产生的外部经济就是外部企业进入的动力,产业集群的雏形一旦形成,便进入了内部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过程,即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与单位向该集群聚集,而新增的企业与单位又增大了集群效应,如此产生滚雪球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再次,发展产业集群,可以促进集群内新企业的快速衍生与成长。在集群内部,不仅有很多的相关企业在此集聚,而且还有很多相应的研发服务机构及专业人才,新企业在此发展,面临更多的市场机遇,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及人才支持,从而降低市场风险。而且由于集群内部分工的不断细化,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新生企业,从而进一步增强集聚体自身的竞争力。

2.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系统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

创新是区域发展最根本的内在动力,但由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企业很难单独开展创新活动,往往需要多个相关企业及科研部门的共同参与,创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一要求恰好被产业集群的网络特性所体现。首先,在产业集群内部,容易产生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累积效应。在产业集群内部,集聚着数量众多的相关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在产生较强的知识与信息累积效应的同时,大量生产企业也时刻面临同行竞争的压力,这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使集群内的企业时刻保持创新的动力。其次,企业之间紧密的网络关系,使生产企业和相关机构之间更容易形成一个相互学习的整体,推动了集体学习的进程,降低了学习成本,促进更多有创新价值活动的发生。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区域经济;发展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高技术及其产业又是整个竞争的焦点。因为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它不但代表现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代表未来;它既有经济意义,也有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社会意义。作为区域发展来讲,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根本途径。进一步讲,高技术产业,是决定区域未来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产业。

一、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理论上讲,高技术产业产值是衡量一个区域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高新技术创新连锁高技术产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一场以推进技术进步为主导、争夺高技术产业战略制高点的利益竞争大战已经展开。这既是一次重大历史性转机,又是一场无可回避的挑战。抓住时机者、有所作为者,将从中获得丰厚的利益和应有的地位;错失良机者、无所作为者,势必沦为受制于人的境地。换句话说,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不断加速,今天称得上先进的技术,明天就有可能被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事实上,经过几十年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的总体规模的“蛋糕”已经不小,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增长方式粗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领域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技术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问题在欠发达区域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要保证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我们必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把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切实把区域建设目标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我们应当看到,当代社会生产劳动环节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在共发高度综合的态势,甚至由于当代区际人们联系的广泛化和深入发展,社会生产劳动的分化与综合正演化为同一深度组织化过程互为衬托的两个方面。当代人类社会生产劳动正在发展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具有日益强化的自组织、自发展能力的动态产业大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创新、生产能力的创生,正在从现代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中发育成长为一个具有相对独立建制的产业体系,它不但在内部联系合作方式上经常产生出突破模式,而且大容量的信息输入输出与非线性的投入产出特性等,完全不同于传统规范化物质生产部门。硅谷、科学工业园区、高新技术示范区、科研型战略工程等等,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因此,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一方面培育未来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一方面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源泉,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势在必行。

二、发展高技术产业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确定目标,明确任务

高技术研究与开发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先导,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源泉。因此,要根据区域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把握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掌握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作为主要目标。实行需求牵引、市场导向,技术驱动、产业为本,立足区情、发挥优势,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发展战略,选择在短时间内能形成产品或产业的关键技术。区域一般选择领域应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等为应用重点,形成高技术产业的生长点,培育一批新兴产业。

(二)强化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传统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优化、升级。目前,传统产业的技术基础仍十分薄弱,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制约着今后的发展。无论哪一个产业,如不运用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改造,那么它就成为一个没有竞争力的产业,它就会衰退;谁有能力成功地利用高新技术成果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那么,这种产业就不会是“夕阳产业”,并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只有通过根本性的技术改造,才能降低传统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使传统产品多样化,加速更新换代,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作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从战略的高度研究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把传统产业的改造逐步建立在依靠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三)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通过新技术的获取、产业化到商业利益的实现,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必须通过企业的参与才能实现,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是通过企业创造的效益来实现的,企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将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其主要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大力扶植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企业。

(四)发展高技术产业需要解决的几个矛盾

一是认识不足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矛盾;而是投入严重不足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矛盾;三是体制不顺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矛盾;四是政策措施不到位与发展高技术产业的矛盾。

三、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要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高度提高对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认识。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关系到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利益,涉及科技、计划、财政、金融、税收等众多部门,需要在宏观层次上统一规划、部署和协调。要从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尽快出台针对性强、综合配套、可操作的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要注重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狠抓思想落实、组织落实和制度落实。

(二)以市场为切入点和综合点,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市场是联结科技与经济的桥梁纽带,科技成果能否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最终取决于能否实现市场化。因此,无论科研单位还是生产企业都必须面向市场,通过市场这个窗口,选择科研课题和科技成果,建立一个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途径和政策支撑体系。对于基础性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攻关等长远性、超前性、全局性科技活动,必须靠政府来组织支持和宏观调控。切不可因为搞市场经济就忽视政府在领导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当然,政府组织制定的各项科技计划及其实施的方式要改变,要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实行科学管理。重大课题的立项,考虑市场的需求,广泛征求专家意见,要进行科学论证,体现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决策原则。与此同时,重视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引导社会对高技术产业领域内各种资源需要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系统管理与有效投入使用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前提保证,并为高技术产业步入正轨,迅速出成果以及多出成果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工作的客观指导,广泛吸收区内外资金支持新技术的开拓,使科技产品尽快走向市场化经营,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高技术产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扩散,还不仅有利于扩大区域对外开放的影响,还有助于加强区际之间的技术经济合作关系。

(三)逐步实现潜在优势领域高技术产业化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产业提供的支撑,同时对其他产业又具有渗透和带动作用,而高技术产业的必要条件一是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实现转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因此,要充分发挥区域的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等,完成高技术产业化的服务体系,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区内外科研力量与本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结合,逐步建立产业孵化器。事实上,高技术产业以自由的高技术向外辐射与扩散,能形成高新技术辐射基地及技术服务与销售网络,对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将传统产业的改造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深入地结合起来,已成为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升级的必然选择。

(四)完善高技术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

企业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是企业成为科技开发和科技投入主体的前提条件。如果前一个主体没有确定,后一个主体是很难形成的。因此,必须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使企业从政府的行政控制下解脱出来,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同时,通过增强企业技术进步动力、市场竞争压力和政策引导力,促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与开发的主体。不断改进和完善已有的产、学、研结合的高技术研究开发机制,建立健全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大力扶植和加强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引导有实力的高技术企业参与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全过程,逐步使企业成为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主要力量。

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 现代物流 物流产业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形成了以消费品工业为核心的出口型增长机制,通过扩大沿江和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来振兴内陆经济。但是,在现实中,经过了30年以上僵化的计划经济时期,各经济区被严重地条块分割。例如在物流领域中就很典型,其一是国内贸易局、交通部、铁道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等中央政府系统的“条条”(纵向)分割;其二是各地方政府的“块块”(横向)分割。这样,就不会存在跨越“条条块块”的物流网。虽然被称为经济区,实际上是被严重地制约了。换句话说,从物流现状可以看出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一、中国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中国的物流理论和实践在最近10多年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系统化的推进阻力较大,困难比较多。其次是企业物流现代化推进仍然滞后。

我国物流体系的建立是在新旧体制转换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旧体制的影响和约束。鉴于旧体制下物流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独立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不同的经济和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和管理方面的“条块分割”状况比其它产业和部门更为严重。要实现系统化,就要打破条块的界限,重新配置资源,调整管理权限。这当然要涉及权力的重新分配。同时,物流的社会化往往导致原来生产和流通企业从事同类工作的人员失去传统的工作,成为企业的冗员。在当前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都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部门和企业宁愿继续自己承担物流职能,而不采用社会化的物流服务。而从分散的物流到进入社会化的物流体系是企业物流模式的重大转变。从整体和长远来看,经济效益将得到提高,但是对当前或短期的影响却不一定都是正面的。一方面,企业需要废弃一些不再需要的设备和设施。同时又需要增加适应物流一体化所需要的新的条件,前者是资源的浪费,后者又需要增加新的投人。所以企业往往不选择社会化物流。另一方面,从物流服务的供给方来看,在物流业形成的初始阶段,一时达不到经济规模,成本比较高,导致较高的服务价格,用户难以接受,服务也还不够完善,使用户感到不满意,不放心。也就是说,供求双方要相互接受,相互信任,建立正常的产需关系,还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磨合”期。

二、物流与经济区的关系

物流基础设施,即交通、运输设施的完善,能使新的资源开发及已有资源有效的分配成为可能,通过原材料供给范围的扩大、产品销售市场的扩大、直接或间接与交通运输有关的工业的发展等促进经济发展。运输成本与单位的运输量可能成反比,而与运输距离成正比。如果商品和运输距离不变,单位运输量公里的成本按运输方式来分:水运最便宜,其次应该是铁路和公路。但是,决定运输费用的不仅是运输方式,还含有装卸货物所需的成本(终端成本),所以采用何种运输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还有,除上述成本的因素之外,被运输商品的物理特性(容积、重量、强度等)以及单位容积重量的价格也对运输方式的选择产生很大影响,并且决定经济区内外的运输结构、物流结构。另外,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具有扩大社会分工范围的效果,以这种社会分工为基础形成了经济区。经济区是指至少拥有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围绕着经济中心而形成的稳定的经济关系,拥有从事某一种产品或专门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且与下属经济区域之间具有分工或合作关系,与同层次其他经济区域直至上层次的经济区域有着比较密切的经济关系。

经济区的实际规模,是由满足上述条件的具体情况而决定的,但是一般来说,专业分工关系及交通运输条件越发达的区域其规模越大。另外,要形成具备上述条件的经济区,其所属的国民经济应该要达到开发经济学中所讲的“起飞”阶段。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在“起飞”以前的传统社会中,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关系不明确、商品交换不发达,进而不存在稳定的区域间的专业分工关系。而“起飞”阶段则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工业兴起并且成为经济的主导部门,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达到较高的水平。铁路、海运事业的高速发展开拓了国内外市场,商品贸易及区域间专业分工的范围日渐扩大。另外,随着大规模制造业的加速发展、产业和人口的集中,这也是大城市的产生时期。这些现象标志着经济区的形成。中国已经达到了这个阶段。

三、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

现代物流的实现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还表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此外,现代物流业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物流还有利于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量的集约必然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相对于分散经营、功能单一、技术原始的储运业务,现代物流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等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现代物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

四、我国的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的有效结合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幅员大,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技术落后,人均资源较少。经过十几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有些部门的总量指标在世界上已位居前列。落后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并存,以大量的文盲、半文盲、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众为基础的落后科学技术与少量的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并存,广大的经济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与一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比较发达地区并存。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经济比较发达,改

革开放以来,兴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省5个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开放了沿海十几个城市,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了经济开放区等等,现代化进程很快,大约到2012年,可以基本实现物流现代化。至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特别是沿边地区还有对外开放的地缘优势,发展潜力都很大,可以加快开发,但完全实现物流现代化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物流现代化不仅需要与全国的现代化建设协调,而且需要在地区协调。同时,各物流环节之间也需要协调,从而涉及到国家的总体规划、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因此,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的同时,必须有国家的指导和扶持,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现代物流设施,是物资空间转移和在一定时间内必要停留的载体,时至今日,在数量上仍然不足。例如还有相当大的地区不通铁路,又如港口泊位不足和有的泊位装卸效率低,仍有压船压货的现象等等。可见,要建立一个综合的高效的现代化物流系统和网络,仍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与物流设施现代化紧密相联,必须使物流技术高度化。仅就铁路运输而言,蒸汽机车占有较大的比重,时速较慢;电气化铁路1960年才从四川铁路宝成线上出现,至今也不过1万公里左右;准高速列车1999年4月1日已经起步,要在各中心城市之间建成高速、超高速铁路网尚需较长时间。此外,需要建高速公路网,建立高效能的机场和港口,发展集装箱运输,建立立体仓库,利用改造废矿井作为地下仓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