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四大名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四大名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四大名著

网络四大名著范文1

[关键词] 四大名著;翻拍;影响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不仅是古典四大名著,也是当今提升人文内涵的阅读经典。在“眼球经济”的今天,被重新翻拍也就成为“自然”。 电影、动画、游戏层出不穷,形成一股股热潮,并且一次次升温。

一、“四大名著”不断翻拍的现状

“四大名著”的翻拍推动了国内影视剧市场的繁荣,也重新唤醒了受众对经典意义和价值的审视和思考。但“翻拍自然难免有‘借鸡生蛋’之嫌,也就避免不了‘遗传与变异’的命运”[1]。

(一)随意想象

“四大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不仅是浏览中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我们追怀既往、感知历史的心灵驿站。当下一些编剧以所谓的“看点”为要旨,一切人物故事不再坚守原著的血脉,因“紧跟形势” 而胡编乱造。如怪异雷人的台词、尺度较宽的情爱、荒诞不经的剧情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成为映照当下纷繁的社会现象随意涂抹的人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人物形象的偶像化诉求是不同的,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但翻拍也应有对影视艺术的执著和严谨。不是“合理”想象的文学作品,只能说明是对保护传承文学遗产的无知与无妄。

(二)“一锅乱炖”

在所谓“推陈出新”的旗帜下,将古装、言情、偶像等各种足以使影视剧大卖的时尚元素全部加入。使用电脑特技增加浪漫多彩的氛围,通过华丽浪漫的服装、造型及大肆宣传为演员进行多重包装,注重的大多是视觉效果,而在内容上却很少有所突破创新,甚至对原著“不忠不肖”, 过度关注人物情感,走出了一条“一切皆有可能”的道路,把观众当弱智和花痴。

不可否认,制造视觉奇观,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感官享受,也是丰富影视剧可看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内容上的无厘头地颠覆和虚构缥缈地“混搭”,也确实换来了娱乐的轻松,无形中为生活在现实压力中的人们减了压,也迎合了青少年文化的审美需求和娱乐心理,可以说是符合现今当下的时代价值观。但事物是讲究分寸的,文艺创作讲究原创性,改变原著中与如今时代不符的情节剧情,一味迎合观众,博取笑声,最终只能落得毁坏经典的诟病。

(三)资源浪费

1982年国庆节,央视播放了《西游记》试集《除妖乌鸡国》,打响了四大名著上荧屏的第一枪。[2]近两年“四大名著”的翻拍剧在数量上已经呈现“井喷”的状况:荧屏上出现了曹操方唱罢、宝玉就出场的“景观”。长此以往,不但使电视剧题材单一化的倾向日益严重,而且时间间隔太近,导致观众反胃、资源浪费,无异于饮鸩止渴。

影视翻拍关注古典名著固然是好事,然而,仅仅着眼于挖掘其中的经济效益,也是要担风险的。俗话说: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也应记住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有些东西是不能用经济杠杆来衡量的。

二、“四大名著”翻拍对年轻人的负面影响

虽然观众需要找到符合时代口味的偶像来使文学人物形象现实化,虽然主创人员也经过多重工艺的加工,但扎堆儿名著的翻拍剧不但没有超越老版、得到观众认可,而且还给年轻观众带来了消极的反应。

(一)影响人格塑造

“四大名著”不断被翻拍,可谓是我国影视产业以退为进、扩张市场的一种战略选择,但翻拍并不代表为了剧情强行篡改名著。比如新版《水浒传》难掩美女如云,尤其是将“”潘金莲做了“历史同情”处理;“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英雄豪气也被妩媚柔情点缀;新版《红楼梦》导演李少红 “用诗意的画面去阐释哲学的生存状态”,只是为了衬托美好背后的荒凉和惨烈。似乎每个角色都在期许美丽和爱情。其实“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里有“女儿国”之外,其他三部的女人只是点缀。

这种流行的翻拍剧,会让年轻女性沉迷于电视剧里女主人公那种争宠、幽怨甚至自轻自贱的心境,也会让年轻男性失去阳刚、果敢,男子汉气概不足,如今的伪娘也不能不说是受到影响的一个“副产品”。这样既伤害了观众的感情,又不利于民族文化精华部分的保存和传承,最终只是对文化的忽视和功利性的截取。

(二)诱发浮躁心态

2010年,可谓中国经典的翻拍年,新版《三国》《西游记》《红楼梦》等电视连续剧陆续登场,但潘金莲“寂寞”了,唐僧“恋爱”了,黛玉“裸死”了……新版《红楼梦》被指“超现实太离奇”,《三国演义》成了偶像剧……以致新版《红楼梦》在青岛电视台首播取得9.3%高收视率后,之后不断下滑。[3]收视率的低下,其实与主创人员“追赶时髦”有关: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去诠释古代,甚至完全按照言情小说思路来写。实际上翻拍剧最见功力,丰富的文史知识是必备的修养。想象可以天马行空,但必须取信于人。像新版《红楼梦》审美追求和设计都很大胆,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让黛玉“裸死”却备受观众争议,主要原因在于表现的对象是错的。再如新版《水浒传》,时空错乱,人物失去灵魂,制作粗糙。这些均让“80后”“90后”,甚至“00后”感觉剧本好写、剧作好拍、金钱好挣,翻拍似一种吸金工具。实际上,精品来自严谨的创作态度,其创作理想都应是 “写出别人没有认识到的东西”。

(三)误读经典作品

“含着芯片长大的一代”,阅读习惯已深深打上了网络的烙印,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娱乐性的阅读,使他们对文学的需求则更多追求一种视觉化、影像化的文学欣赏,应运而生的影视可能是他们了解名著的一个窗口。从这个意义上说,翻拍自有它的积极性。但翻拍不等于“糟蹋”, 必须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时代特色,而且创新还不能超越观众的承受范围。新《三国》中关羽自杀身亡的情节,就让三国迷感到愤怒:“为什么一代武圣要自杀?依照关羽的性格,即使到最后关头肯定也要流尽最后一滴血,他又不是日本武士,打不赢就自杀?”[4]新版《红楼梦》也不再讲述一个大家族的兴盛衰落,只演绎了一群痴男怨女的情感纠葛。当年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难道没有超越宝黛爱情的魅力?大唐高僧玄奘“舍身求法”,被鲁迅尊其是“中国的脊梁”。结果在新版《西游记》中竟有,岂不笑话?这样做,看似丰富了人物性格,但却混淆了是非善恶,歪曲了原著。这种不惜“胡编”注水来“稀释”原著,只是使经典变成闹剧。对此,有观众提出:我们想娱乐,但并不想被娱乐,全民娱乐的只能是时代,不能是智商。广电总局于2010年4月也叫停了“四大名著”的翻拍,算是还“四大名著”一个清静吧。

三、翻拍剧的正确走向

在“商业利益”“文化之根”“经典魅力”“敬畏之心”等词语的冲击下,名著翻拍路在何方?

(一)应开掘一些具有“精神养料”的“娱乐富矿”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需要有新兴的传播媒介,来提起年轻观众了解经典作品的兴趣。虽然貂蝉属于颇具牺牲精神的当今女强人,虽然潘金莲变为清纯善良的良家妇女,虽然铁扇公主被处理为自怨自艾的家庭主妇,虽然自由泼辣的晴雯以真性情示人,虽然剧作背负着“弱智”“低端”“山寨”等骂名,但往往是一面被批评为“脑残”,一面又获得热捧。如高希希版的新《三国》自从开播后,其收视率基本位于黄金时段前三名,综合收视率则高达4%以上。

事实上,每一部翻拍剧的出现都会引起观众的极大关注。像新版《红楼梦》,即便毁誉参半,但刚一开播时,还是取得了9.3%的超高收视率。虽然一些文化界人士也指出,应该抱以宽容的态度,但重拍经典还是要从原著的精神内核生发出新的体悟。这既挑战着编导人员的艺术功力,也挑战着人们对于经典的情感和记忆。如果编导们能正视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文化娱乐的需求,拍摄出能给他们增加些许“精神养料”又有一定文化底蕴的翻拍剧,从商业价值上考量,还是可以成为蓬勃发展的影视剧产业的又一座“富矿”。

(二)应力避急功近利和盲目跟风

名著翻拍虽然填补了荧屏的空白,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但名著扎堆儿出现,肯定不是正常的情况。若追根求源,都是经济利益惹的祸。因为四大名著戏都有庞大的体量,都有相当的号召力,都能沸沸扬扬地抢占娱乐版面造成“未拍先红”的局面,巨额的投资有稳定的回报。于是电视剧出品方急功近利,老想借船出海,很少力推原创;老想一本万利,不想从头做起。结果形成我国电视剧产业飞速增长、质量却并未提高的局面。另外,近年影视剧在创作上也存在着一股盲目的攀比之风:攀比投入、攀比制作、攀比场面、攀比豪华,这使得一些作品往往流于营造视觉,缺少经得住回味与咀嚼的内容。

如今我国翻拍剧大多在原作与创新之间徘徊,使得人物塑造以及人物背后故事的处理备受考验,以致新版的“四大名著”的翻拍褪去了光环,得到了板砖。

(三)(主创)应持有真诚的态度与平和的心态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认为:“娱乐业并不是不想超越平凡,但它的主要目的是取悦观众,它的主要策略是运用技巧。”[5]运用何种技巧翻拍达到“取悦观众”的目的呢?这是主创人员应该正视的问题。

对于经典的翻拍,应遵循其应有的 “人文关怀”。既能具备现代色彩,又尽量避免只为迎合当下观众的欣赏趣味。在日趋多样化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讲究经济效益是影视剧拍摄无法回避的现实。但重拍经典一定要远离浮躁与功利的心态,切忌为“眼球经济”而制造噱头。“任意删减剧情……或是加入太多的情爱戏,或是让英雄人物世俗化、粗鄙化,或者反面人物的人性模糊化等这些做法不但不能赢得观众的青睐,而且也是对经典作品的严重亵渎。”[6]因此创作视角要独特,创作态度要端正,要在原剧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视角进行不同的解读。

翻拍经典,已被西方影视界证明是一条经久不衰的艺术之路。既能解决剧本荒的难题,又能凭借原著吸引更多的观众,还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捷径。但翻拍不是简单的复制,贵在出新。而创新并非是为了收视率而烹饪出的文化“乱炖”,翻拍名著的关键在于发掘当代价值。现今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翻拍剧的七十二变仍会继续,希望在更丰满的剧本和更精良的制作之后,有望成为新的经典。

[参考文献]

[1] 王秀芹.“四大名著”翻拍热 改编岂能“乱炖”[N].人民日报,2010-07-16.

[2] 李星文.四大名著翻拍热缺乏理性[J].大众电影,2007(23).

[3] 李法宝.从好莱坞看我国影视剧翻拍困境[J].文艺争鸣,2010(08).

[4] 梁燕芬.《三国》导演有何权力让关公自杀?[N].新快报,2010-06-09.

[5]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4.

网络四大名著范文2

关键词: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反思

一、引言

文学理论课是一门专业性、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在高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论思维方式、独立思考能力乃至人生理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史上,它却屡屡被研究者和教师以“面临危机”来指称,尤其是随着传媒时代的到来,这种危机感更加剧烈,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文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并对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目前文学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文学理论教材老化

目前高校的文学理论教材理论知识陈旧,与新时期的文化脱节,学生普遍觉得陈旧和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目前一些高校的文学理论教材,仍旧沿袭过去“纯文学”立场去编写,以精英化的理论视界来规范文学理论的话语边界,将通俗文学悬置在理论的外围。当这种理论话语遭遇通俗文学、网络文学之时,其阐释必然失效。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文学理论教材,过于强调意识形态话语的规训统合,缺乏与时俱进的辩证性理论张力,拘泥于本质主义的思维范式,恪守绝对的同一性逻辑与总体性意识,拒绝多元化、差异性,从而使理论本身失去对话、交流与沟通的功能。

2、教学方法单一

讲文学理论就是讲理论,这种认识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文学理论实践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文学理论涉及太多经典理论,教师不想讲,学生也听不进,内容宽泛枯燥,与实践联系不大,很难提起人的兴趣。纯粹把文学课程当成一门理论课来讲,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负担,更谈不上促进教学。

3、授课对象的转变

在这样的一个新媒体时代里,学生的接受视野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一个稀缺与盈余的颠倒结构。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生活在影视大面积侵入他们生活的年代,从幼儿开始即受电视的影响,而到了入学受教育的年代,恰又赶上网络开始侵占人们生活空间的时期,所以有更多的时间被图像和屏幕所占据,这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笔者在课堂上曾这样提问过学生,“完全看过四大名著纸版的举手”,结果是零,问“完全看过四大名著纸版之一的举手”,结果也是零,问“看过四大名著纸版之一的一章或几章的举手”,有三五人举手,问“看过四大名著电视/电影的举手”,结果是大家齐刷刷地都举起了手。这个现象虽是个个案,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深思。

三、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的对策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大幕的徐徐拉开,面对新形势下的新体制、新职能、新使命,不少高校在文学理论方面都存在一些与信息化时展不相适应的瓶颈问题。只有找准问题、分析原因,才能为解决问题、破解难题提供参考意见。推进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应从顶层设计、师资水平等方面人手,破解与信息化时代相矛盾的现实问题。

1、在顶层设计方面——着力解决培训内容与实际岗位不一致的问题

“有用的没学到,学到的用不上”,一直是文学教学被广为诟病的话题。应该说,在信息化时代下,文学的教学由书本教育向多媒体教育的转型上,目前已经进入到了改革的“深水区”,处在由“转型期”向“发展期”跃升的关键阶段。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方面,我文学理论教育的转型并没有彻底完成,转得还不够彻底,没有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许多高校展现的是当代文学教育的“面子”,露出的却是以往旧式文学教育的“里子”,用多媒体教育的“新瓶”装着古板文学理论教学的“旧水”,猛一看好像是那么回事,实际上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却欠了很多账。由于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教学和实践衔接不紧,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需要从“顶层设计”这个根上加以解决。具体来说,就是要制定文学理论岗位统一的教学大纲,明确岗位任职能力培养标准,高校按岗施教,使高校培训与岗位合上拍,二者相得益彰。

2、在师资水平方面——着力解决教学能力与学生需求不吻合的问题

教之本在师,文学理论队伍建设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大爆炸,每名教师每天都被网络各种垃圾信息充斥,能静心读书的教师不多了,能静心研究枯燥文学理论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直接导致的问题是教学理念滞后,与教育大纲所匹配的“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先学后教,变教为学”等新理念尚未转化成实际教学行动;教学设计能力不强,问题设计不够精练,系统性条理性不够;教学实施能力较弱,不能熟练驾驭文学理论教学需要的教学模式。在研究创新能力方面,重“学术研究”轻“教学研究”,热衷于容易出成果的学术研究,不愿意深入探讨见效慢的教改研究;重“数量”轻“质量”,对研究成果把关不严;重“研究”轻“转化”,学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在服务教学方面做得还不够;教学与科研兼顾不好,顾此失彼,等等。

四、总结

由上可见,信息化时代条件下,确实给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一定冲击。针对这种状况,关键是研究分析出应对的办法与思路。如何在教学上应用信息化时代的成果,将信息化时代的优势融入当代文学理论教学实践当中,训练文学学生思维、培养文学后继人才、延续文学生命的重任。作为文学人,一定要站在文学长远发展的角度,全面认识自己、精准定位自己、合理要求自己,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文学的荣辱发展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段吉方.“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5-11.

[2]赵勇.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8.

网络四大名著范文3

关键词:调解类电视节目 四大名助 创新

《四大名助》于2016年1月7日起每周四晚在东方卫视播出,至今已多次获得同时段收视率的第一名,网络点击量和关注度也居高不下,观众的平均年龄要比传统的调解类电视节目年轻很多。尽管节目从一开始就打出了社交服务类节目的宗旨,从包装到场景设计,看起来都明快得不像一档严肃的电视节目,但毫无疑问,其内核还是一档调解类谈话节目,宗旨还是调解每期“烦恼者”和“制造烦恼者”之间的矛盾。同样是调解矛盾,为何《四大名助》能够如此迅速地抢占市场,获得收视和口碑的双丰收呢?或许,我们可以先从以往的调解类电视节目开始,说道说道。

调解类电视节目的传统套路

一、直白、老套的节目名称。传统的调解类谈话电视节目,节目名称多用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字眼,如《爱情保卫战》《情动八点》等;或是直接使用“调解”一词,如《调解面对面》《第三调解室》等。这样定名的思路背后,隐藏的是制作人试图以直白语意引发受众共鸣的心理。这种节目名称在互联网浪潮和移动终端还未席卷而来之前,的确可以直白地吸引到目标受众。毕竟长期以来,调解类电视节目的收视群体,都定位在广大中老年人的身上。直抒胸臆的节目名称正好可以吸引他们的目光。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层出不穷的创意型节目极大地分流了受众,直白而老套的节目名称,已经很难在众多同质化的节目中脱颖而出。

二、压抑、封闭的调解环境。大多数传统的调解类电视节目,都有一个固定的调解环境,也就是调解室。这个调解室通常会设在演播室,被打造成明亮安静的会客室风格,或者简约舒适的心理咨询室风格。沙发、茶几、桌椅,再加上相对单一的灯光和背景,营造出一种非常正式、专业,但同时也略显压抑、拘束的氛围。即使不是在演播室调解,节目组也会在室外营造出一个户外的调解室,如贵州大众生活频道的《调解大篷车》,直接把车布置成调解室,再开到室外进行调解。这实际上还是在封闭而压抑的环境中和当事人进行对话。

三、低俗、琐碎的选题。大部分调解类电视节目的选题立足于婚姻家庭,而婚姻家庭矛盾离不开“出轨”“小三”这样的关键词。从全国电视观众的文化程度构成看,中国低学历观众占据了绝对优势。其中初中文化程度观众比例高达36.1%,小学文化程度观众比例为26.5%。①而调解类电视节目的目标收视群体的文化程度主要就集中在低学历群体中。观众的审美情趣决定了他们喜爱的节目内容。夫妻矛盾、亲人反目这样低俗、琐碎的选题,几乎是调解类电视节目的主打,甚至有些节目不惜抛出恶俗选题来吸引受众目光,如去年刚被叫停的《新老娘舅》就是此类的极端代表。调解类电视节目把焦点放在“抓奸”“小三”这样的边缘化词语上,不仅降低了节目格调,也弱化了节目原本调解和普法的目的,节目的价值导向也就发生了变化。高学历的观众不愿意“同流合污”,久而久之,原本C奇的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四、专家型的主持人或调解嘉宾。在传统的调解类电视节目中,一定有一个或者一群专家型主持人(或者是调解嘉宾),他们要么是情感专家,要么是法律顾问,要么是心理咨询师或者是人民调解员。总之一定要让前来调解的当事人感到专业,感到信服。对传统的调解类电视节目而言,调解结果的成败似乎决定着这档节目的强与弱,口碑好与不好。这种评判标准下,自然要求节目的主创人员越专业越好,似乎不专业就无法显示出调解节目的正式和威信。而专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专家型调解嘉宾无法满足专业和电视化的表达,有时候为了专业,可能需要牺牲更多。

五、过分看重收视率,忽视了外部环境变化。收视率固然是电视节目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在互联网时代,收视率不是衡量一档节目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在这个网络高度发达,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的时代,网络点击量和留言量同样是衡量节目好坏的标准。就从网络点击量上说,《四大名助》的网络点击量显然远远超过传统的调解类电视节目,因为它不仅迎合了电视机前的受众,也迎合了网络端更年轻、更娱乐化的受众。

《四大名助》的突围创新

一、新奇的节目名称。《四大名助》首先是在节目的命名上就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打破了以往那种“以强烈的带有感清色彩的字眼冲击观众的视觉,开门见山地道出节目内容”的模式。利用“四大名著”的谐音特点以及“助”的主体和对象的不确定性引发观众的好奇心和联想,激发了观众内心潜在的观看欲望。在“互联网+”、新媒体浪潮愈演愈烈的今天,将在移动终端上通过网络收看电视节目的广大年轻群体作为节目的核心受众才是明智的选择。而“四大名助”的名称正好消除了广大年轻群体对传统调解类电视节目的抵触心理。

二、轻松、幽默的氛围营造。电视节目通过电视或其他媒介传送到观众的面前,除了满足多种信息需求外,审美欣赏、娱乐也是人们欣赏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目的。在这一点上,《四大名助》显然营造出了和传统调解类电视节目截然不同的氛围。《四大名助》节目总基调为轻松、幽默、温馨,场景设计也以这个为总出发点。在整个场景设计上,以抽象的设计手法来表现这种氛围,场景中整体的造型是一个城堡的形象,突出形式感和幽默感。在场景中强调造型的组合,元素虽多但不繁琐和凌乱,丰富的色彩和明亮的灯光营造出了一个活泼开放的空间。尤其在调解室的设计上,《四大名助》更是别出心裁。主持人区域和苦恼者区域设置在一起,并且摒弃了桌椅,大家全都光脚坐在地上,苦恼者就坐在主持人的中间,整体营造出一种家庭式的轻松、温馨感,时不时调解对象还被从观众席叫上来一起坐着。这完全打破了以往调解双方矛盾对立的局面,也改变了以往调解嘉宾和主持人高高在上的距离感。

三、多样化、趣味性的选题。以往的调解类电视节目选题往往集中在夫妻矛盾、亲子矛盾上,因为这种关系情感冲突最为强烈。但《四大名助》的选题更多样,矛盾双方不再总是夫妻和父子,而是扩展到了一般好友、同事关系、室友之间,各种各样的新奇烦恼都会在节目中出现。节目选取的不再是煽情的情感故事,而是更加生活化、有趣味的选题。如女儿“状告”妈妈做菜太难吃还强迫家人吃她做的菜;男友“状告”女友疯狂追星以至于走火入魔;下属“状告”上级总爱在公司里跟同事们“恶作剧”;妻子“状告”丈夫太懒,甚至自己怀孕即将生产之际还被在病床旁陪伴的懒惰丈夫要求喂他吃零食。这些内容更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也增加了节目的立体感和多元化。

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琐碎家事的选题,《四大名助》也能另辟蹊径,选取一种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令调解类电视节目焕发了新的活力。比如2016年12月8日,《蛮横妻子霸道驭夫,丈夫哭诉家庭暴力》的节目。按照传统的调解类电视节目,家暴的选题通常是哭哭啼啼的妻子和备受抨击的丈夫。可《四大名助》却反其道而行之,选取了一个遭受家庭暴力的丈夫为当事人,现场哭诉妻子的蛮横无理,演播室的表达也丝毫没有煽情的内容。身为东北壮汉的丈夫的哭诉呈现了一种搞笑的反差萌,年轻靓丽的妻子即使当场“家暴”驭夫,也没有触碰观众底线,反倒显得率真可爱,节目现场观众始终笑声不断,表情包频出。节目使用的背景音乐和字幕包装也都是明亮欢快的,使得《四大名助》一下就从其他沉重的调解类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变得时尚起来。

四、去专业化的主持人、调解嘉宾。《四大名助》的主持人由孟非、尉迟琳嘉、谢依霖和一名随机嘉宾组成(有郭德纲、姜振宇等人)。可以说,节目的固定班底里,没有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法律工作者。尉迟琳嘉和谢依霖甚至连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都算不上,完全就是综艺咖。正是这样非专业的团队,才能在调解时嘻嘻哈哈,说出最贴近普通观众的心声,并且保持节目笑料不断。

不但是从定位上去专业化,主持人在包装和形象上也着力去专业化,《四大名助》的主持人造型,服饰上选用较单一素雅的颜色,在服饰的样式上选用居家式的。在主持的过程中为了彰显轻松、幽默、温馨这一主题氛围,有时主持人是光脚来主持的,让苦恼者能一下就放松下来,有置身于家一样的感觉。②

五、对受众的精准定位。《四大名助》能在网络取得高点击量,绝不仅仅因为它启用了几个综艺咖的主持人,而是一开始就对观众进行了精准定位,进而制作了一档老少咸宜、m合网民的调解类电视节目。节目里既有让年轻人和老人都有共鸣的代沟问题,也有谁都能插上话的工作话题。总之,《四大名助》不但能留住传统调解类电视节目的“老观众”,还能开拓以前没有的新群体。重要的是,它不仅能霸占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能把网络端的受众一网打尽,自然能在网络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传统的调解类电视节目已经十几年未有突破,《四大名助》的出现,或许对调解类电视节目来说,是一个反思和借鉴。在互联网时代,传播主体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一味守着过去的收视荣耀而不思变革,随时都有被淘汰的风险。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从激烈的竞争中突围而出。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台)栏目责编:吉 庆

网络四大名著范文4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美乐如幻,仿佛还能窥到《红楼梦》中那一簇大观园影影绰绰的暗香浮动。

旧梦中,雕栏玉砌应犹在;二十年,桃花依旧笑春风。只是昔日的“林妹妹”已香消玉殒无人问津,如今一个甄选林黛玉的美女胚子前脚刚被踢出了红楼,后脚紧跟着就不知从哪儿翻出了一副土到掉渣的大眼镜框戴上,摇身一变成了把个办公室折腾得鸡犬不宁的丑女无敌,其变身速度之快令人啧啧称奇。

2006年,《红楼梦》重拍的消息一经传出,主办方立即与北京卫视携手举办了大型电视选秀活动《红楼梦中人》,仿照当时大热的“超级女声”进行全国万人海选。从仪式启动到宝黛钗的结果揭晓,选角活动洋洋洒洒地持续炒作了将近一年,媒体领着大众也屁颠儿屁颠儿地跟了一年,追逐着追逐着,从一片繁花似锦直至灰飞烟灭,临末了才发现自个儿倒像是做了个黄粱大梦被狠狠地忽悠了一回:贾宝玉空缺,林黛玉出局,好不容易选出来一个皆大欢喜的宝钗却跑去演了凤姐。这可谓:一场选秀一场梦,梦醒时分心太痛!

在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娱乐大众固然没有错,而人民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你阴我一尺我便回敬你一丈,自从新版《红楼梦》的人物定妆照片陆陆续续在网上曝光之后,除了恶评如潮水般袭来,网友更是竞相仿效戏谑众美女的“雷人”造型,一时间天雷勾动地火,令拿过奥斯卡小金人的叶锦添很受伤之外,对于经典重拍的话题一时间甚嚣尘上。

炒作无罪,重拍有理!看看金大侠的《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短短十年间已经翻拍过多少版本了?最令中国文化引以为傲的四大名著时隔二十年才有重拍的消息浮出水面,本不是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只是其中发生的“曲折”太多,令人唏嘘。相比幕前的翻天炒作,幕后的运作更是一波三折。

先说新版《红楼》,08年7月召开开机之后的首场新闻会以来,就屡屡被媒体曝光资金缺口巨大,而制片方及导演均明确表态“绝不会停拍”。

2007年10月,第一视频集团与安徽电视合制作的80集电视剧《水浒》召开新闻会,2008年大型公益选角活动《2008我醉水浒》进行过半耗尽前期投资,新《水浒》搁浅。2009新春伊始,新版《水浒》出品方表示,因外景地建设等原因计划推迟到今年开拍的《水浒》已经获得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出品方透露开机前各项筹备工作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新《水浒》年中开拍!

2008年的张纪中似乎特别忙,一手还在武夷山续写他的金庸武侠大梦最后一部《倚天屠龙记》,一手就伸向了《西游记》的重拍筹备。到目前为止,计划与浙江卫视联手打造的选秀活动炒作了一整年尚未展开,除了官网公布的人物造型和设计图面世,大胡子忙里偷闲勘察一下《西游记》的外景地,顺便也跟一拨金牌编剧们打了一阵嘴仗,张纪中却在年初坚决表态:新版《西游记》今年七月开拍!

2008年10月,筹备了四年之久的新版《三国》举行隆重的开机仪式,导演接力棒从陈家林传到阎建刚,最终由当下炙手可热的大导演高希希临危受命,率领着一干明星演员们从河北涿州转场浙江横店,后又移师到中原一带的河南焦作、甘肃、直至内蒙。据制片方透露,新版《三国》预计将于2009年8月杀青,经过半年的后期制作,最终将在2010年初与广大观众见面。

算总账,不差钱

如今华尔街精英们引发的金融危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那时几乎所有的行业沉寂趋冷黯然失色,唯独好莱坞电影乘势腾飞,银幕上一片歌舞升平,给黄金梦破灭的美国人廉价造梦的机会。2009年中国的贺岁片市场牛气冲天,《赤壁》、《梅兰芳》、《非诚勿扰》票房节节攀升,电影业赚得盆满钵满的真金白银再次印证了经济学中那条著名的“口红效应”。但口红的魅力能否波及到电视剧市场?国家广电总局最新公布的数据传递出一些乐观的信号:09年1月全国申报公示的电视剧达83部3193集,创下历年之最,较去年同期增长30%;08年底央视广告的招标会上,广告商对电视剧依旧情有独钟,CCTV-1的黄金剧场拍出3.05亿的历史最高价;横店、怀柔、涿州、无锡等影视基地,多部电视剧正在火热开拍,宾馆酒店被各剧组抢定一空……这些数据和现象似乎都在说明: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并没有影响到中国的电视剧行业,至少在目前。

但天天危机长危机短的如坐针毡,必定使以往给电视剧“砸”钱的投资方也不免变得审慎起来。《红楼梦》的导演李少红曾公开表示:《红楼梦》50集最理想的投资是1亿元以上。我们共有三家投资方,三家联合出资5000万元,其他5000万元的缺口我们只能自己去找。

张纪中版《西游记》计划投资1个亿,平均每集成本高达200万(55集),誓要打造中国电视史上“近几年来投资最高的电视剧”,资金成了决定此片成败的关键性问题。张纪中接受本刊访问时坦承,该项目目前60%的投资已经到位,其余部分正在洽谈,今年七月能够顺利开机,“决心没变,成本也没变。”

吴子牛的《水浒》是受到资金问题影响最大的一部戏,自从召开声势浩大的新闻会以后一直没有动静,虽然制片方不愿承认,而将延期拍摄归咎于外景地建设周期之长,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已获广电总局的批文,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依然会致使整个项目陷入难产境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人拍摄四大名著时,也曾因为经费紧缺的问题拆了东墙补西墙费尽心机。而今天的后继者李少红导演,在面临着重要角色缺席、剧组成员发不出工资、日常开销巨大、植入广告受限等多重压力下,依然坚持拍摄保证进度,已经曝光的片花也可窥见其创作决心之大。无论今天的名著重拍面临何种困难,或许我们更应该相信,创作者的诚意和决心才是决定最终品质的关键。无怪乎《三国》的总制片人杨晓明接受采访时感怀万千的说:“即便面对如此多的艰辛,我们都坚定地前行着,为了真正拍好三国,不管花多少钱、付出多少心血,最终只会有两个字,那就是值得!”

名著重拍“三宗罪”

金融危机来袭,不论重拍大片是否“不差钱”,至少从去年的广博会上可见,古装剧因为投资远远高过现代戏而产量明显缩水。与老版相比,四大名著的重拍版是不拍则已,一拍每每都是大手笔,动辄为投资上亿长度超过50集的强档制作。一是作为经典名著的重拍版本早有珠玉在前,一是要能满足现在观众挑剔的胃口。今人重拍古典,却如手执一柄双刃剑战战兢兢,挑战与机遇并存,其中的利与弊自当适当权衡。为了在数量激增的电视剧作品中突围而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演员、布景、特效这“三宗罪”也成为重拍版制片方成本控制的“罪大恶极”。有没有钱是一个首要问题,如何花好钱却是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

第一宗“罪”:演员选择

重新启动筹备的《水浒》剧组,一开始就遭遇到 “一百单八将”的选角难题,吴子牛说:“我的想法是明星大腕的人数越多越好,但100多位演员不是说找就能找到的,档期、片酬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三国》开始筹备前,已经有人向高希希导演推荐了日本著名演员渡边谦,但渡边谦这几年已经晋升好莱坞殿堂级别身价今非昔比,现有预算绝不允许在一位演员身上砸下重金,制片方最后只得作罢。剧组目前已经集结了陈建斌、陆毅、黄维德、陈好、林心如、何润东、于荣光、聂远等众多知名演员,其中很多明星不惜自降片酬甚至几近零片酬为剧组节约开支。

第二宗“罪”:布景道具

为了尽可能用技术完美展示名著中的历史风云变幻,《三国》的制作过程绝对是影视制作界的特例:80集的长度,208个有名有姓的演员,官渡、赤壁、彝陵三大经典战役,近百场水战火战马战,上千人的战争场面,近千个内外场景,近十个外景地,10个月的拍摄周期……如此大的制作规模和工作强度,对剧组的服装、道具制作及美术布景等部门都是一次超强的考验。制片方透露,剧组的开销十分巨大,整部戏涉及涿州、无锡、横店、甘肃、河南等八地区的外景地,每天的流水就有几十万元,每次转场都是上百辆车的浩荡车队,转场一次就要花费100多万元。同样是斥巨资营造大场面的《红楼梦》剧组,虽然得到实力商家的赞助,但资金短缺现象也很严重,制片人李小婉解释说:“《红楼梦》的盘子特别大,从来没有一个剧组像我们一样动用了10个中国最好的电影摄影棚,与此同时,制景量、灯光等器材的使用量都大大增加。为了拿到最大限度的优惠,我们需要提前付出巨额的预付款。”

第三宗“罪”:特效制作

改编版本将本国的文化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重新设计和深度挖掘,并更加注重与当今观众进行对话。新《三国》的故事站在今天的历史观和人物观上,将之前小说中以蜀国为主线变成了将曹操设定为最重要的人物,打破原小说的章回体结构,整个故事融会贯通一气呵成,更加注重人物群像的全面刻画,毫无疑问将比原版更具戏剧性、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如今网络文化过度发达,要取悦现在饱受视觉刺激的观众,在技术制作环节就必须向国际水平看齐。新《三国》不仅要用5个月的时间,重新改造横店的场景,用高清技术拍片,还将邀请《指环王》、《金刚》的特效顾问,来为《三国演义》的战争场景把关。该剧从资金到拍摄方式,处处比照电影标准进行。而这样大刀阔斧的改动,意欲凸显的就是创作者的一个“新”意。

为了打造出一部心目中品质一流的奇幻大戏,张纪中亲赴好莱坞邀请梦工厂顶尖的造型和特技团队加盟,希望颠覆人们的刻板印象,在品质上真正站在国际化高度。毕竟之前的作品受到时代限制大多照搬了戏曲舞台上服装造型,“比如说唐僧,他几乎是不生活的,永远是板板正正,还涂着口红,老是穿着那身板挺的礼服”,张纪中笑称,“我们现在在尝试做这样一个东西,天上的神仙们穿的衣服能不能像从肉里长出来的感觉,我们在做这样的实验,因为这个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做起来很困难,但是我们依旧在做。从这一点上来说,和以往的是有一点差别的。”这毫无疑问又是一笔巨大开销。

《红楼梦》老版本里因为技术原因全然省略的“神话”及“梦境”部分,李少红希望在新版中弥补这个遗憾,从已经曝光的场景造型图可见这将是新版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含金量绝对最高的场景。“除了拍摄的部分,还会涉及到动画特技、3D、合成、模型等多种手段。而且如何表现女娲补天和太虚幻境,在原创表现形态上、艺术创造上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种尝试的结果未曾知晓,但这种尝试的勇气值得赞赏,毕竟手上攒着的可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小说素材,在经费有限、财政吃紧的大环境下,创作者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赤诚之心来创作剧本,倾注全部的心血来做好它,谁能想像未来的中国不会诞生一部能够与《魔戒》三部曲媲美的电视巨作呢?

名著重拍赚大钱?

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外传媒集团纷纷削减经营项目支出,一些烧钱的项目经费也被压缩。我们的近邻韩国KBS、MBC和SBS三大电视台纷纷控制电视剧制作成本,并减少了电视剧的播放量,直接导致电视剧生产的缩水,撤资危机、拍片计划搁浅、演员降酬救世等一系列消息传出,香港无线卫视为开源节流一度裁员引起艺人恐慌。

就中国的传媒市场而言,专家预测,金融危机的到来将是一个分水岭,以往靠拼资金、拼人力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将会被抛弃,而代之以提高效益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其实金融危机是否殃及名著重拍并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问题,反而会成为市场资本重组的一个契机。早年的四大名著电视剧如同物质匮乏年代的日用消费品,由国家统购统销,自然是“不差钱”。 简单的讲,制片方生产和发行电视剧,电视台购买电视剧的播放权,观众收看,广告主买单,因此电视剧在当时的国内市场基本没有竞争压力,中国式关系营销在渠道为王的时代大行其道。而今天下三分,再不是央视一家独大的时代,金融危机带来的广告量锐减,势必引发各省级卫视为了吸引广告商的亲睐,在选择购买电视剧上的一场恶战。日前四家省级卫视围绕《我的团长我的团》引发的恶性竞争抢播事件也可见一斑,此前安徽卫视更是传出2009年斥资三亿购买一批优秀电视剧的消息,而在这一片“争风吃醋”的收视大战中,重拍版名著大戏能否为自己矢志不移追求的艺术争取到更大的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模式的改变,这种模式的关键词就是品牌。

众所周知,三国的故事借由漫画及同名电脑游戏在全亚洲驰名,高希希的《三国》在未开拍之前,仅凭其名气就以70万人民币一集的高价卖给日本NHK电视台,将在黄金档播放,韩国为大长今制作音乐的公司也愿意出资600万承担该剧的音乐制作部分。就国内市场而言,央视买断首轮播映权,四家一线卫视联合买断了本剧的二轮播映权,这种情况在电视剧发行界还是第一次发生,对于投资过亿的《三国》而言,其品牌效应可谓强而有“利”可图。除此之外,制片方介绍,为了配合海外发行,还将在后期制作阶段专门为欧美制作一版10集的同名电视电影。有这些亮点在,2008年《三国》项目在戛纳电视节上也引起海外买家的极大关注,已有几个国家提前购买了播映权。韩国、港台、欧美播映权都正在频繁的洽谈中。

网络四大名著范文5

日本光荣公司于2002年抢注《三国志战记》后,又于2004年相继抢注了《三国志――驰骋沙场》、《三国志战记》、《三国志网络》、《三国志无双》等8个系列商标,还抢注了《孔明传》等商标;巨摩公司于2004年申请《西游记》;又于2004年抢注了《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麻将》、《巨摩三国志麻将》等商标。一旦注册成功的结果就是国人喜爱的动漫游戏《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会带着日籍的“护照”冠冕堂皇地对中国动漫企业说:“你是假的!我要告你!”意味着中国动漫企业面临被诉侵权甚至被全面封杀的毁灭性厄运。

而2006年3月27日是日本公司抢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志”系列游戏商标三个月异议期限的最后时刻。在这三个月公告期中,国内动漫产业界对此事件无动于衷。

正如现在最大的笑话,可口可乐公司最近的广告中,两个可爱的穿着中国唐装的男娃和女娃的卡通形象已被著作权保护通过。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属于中国的优秀文化历史遗产。目前国内关于《西游记》的网络游戏就包括《大话西游》、《大话西游2》、《梦幻西游》、《快乐西游》等多款主流游戏,尽管小说《西游记》是我们的,但使用的游戏名称上却要看日本人的脸色,这一切都缘于《西游记》游戏商标被日本的巨摩公司抢注在先,这难道不是我们游戏行业的一个悲哀吗?

之前的《梦幻水浒传》、《三国志战记》、《孔明传》、《孙子兵法》等几个商标,几年前就被日本游戏公司抢先申请,但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文化遗产的争夺上,我们失去了“端午节”,部分历史名著也被别人用于游戏开发,在大量金钱流失外。

不但日本游戏公司大规模抢注中国古典名著,申请注册为游戏产品商标,就连好莱坞这样的电影巨头也盯上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孙子兵法》、《成吉思汗》、《杨家将》、《天仙配》等中国古典故事在未来几年可能都将变成好莱坞大片。

而当国外企业大举对中国文化入侵的时候,我们却对外来文化囫囵吞枣似的全盘接受。除了遍及中国城乡的国外网络游戏外,“麦当劳”“肯德基”的快餐,好莱坞的电影大片,对圣诞节、情人节的追捧甚至超过了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

又有消息称:在美国有人把省略的域名抢注,并向少林寺开出1000万美元的天价。

最让人心痛的是:中国戏剧界唯一国家二级机密川剧“变脸”绝技,目前正被个别贪图钱财的演员,私下向国外传授,“变脸”现已流传到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地。

与此相反,国外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发展之势如火如荼。

1992年,好莱坞安布林娱乐公司从网上获得中国云南禄丰的侏罗纪恐龙化石及河南西峡恐龙蛋的资料,受到极大启发,摄制出科幻巨片《侏罗纪公园》,国内票房收入达4.4亿美元,在海外更突破4.76亿美元。1998年,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古代传统经典故事《花木兰》,成功改编成美国版的动画电影《花木兰》。此片巧妙地将现实的内在立意,与富于神秘色彩的东方经典传说相结合,获得了不同文化、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普遍接受,在全球范围获得巨大成功。影片在新加坡首映后,在全球循环放映,总收入达3亿美元,成为迪斯尼公司生产的利润最高的影片之一。

2000年美国的电影电视音像制品类出口额高达602亿美元,超过航空航天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也就是说,如今最能代表美国出口竞争实力的,不是波音飞机,不是“阿帕奇”直升机和F-117隐形战斗机,而是美国大片。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好莱坞电影生产,产品覆盖全球,并且观众上座率比较高。一部《泰坦尼克》票房收入达18亿美元,间接地从该片的附加产品中收入53亿美元。1999年我国国内电影票房总收入只有8.5亿元人民币。迪斯尼乐园把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娱乐业,1993年销售额为85亿美元,到97年就达225亿美元。美国NBA职业篮球赛,每年利润大约650亿美元,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观众。在美国最富有的400家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迪斯尼”,他们生产的每一部动画作品,都要通过完整的产业链逐层进行商业开发,以电影放映为起点,一直延伸到视频产品、唱片、主题公园、玩具、儿童服装、儿童食品、饮料、游戏品牌特许经营权销售,以及以原有故事情节作为基础,推出音乐剧等演出。这样,一部作品的收入来源可以多达数十项。

在日本,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约占国内生产值的17%,达85万亿日元,2002年达100万亿日元,其中娱乐业(包括旅游)创造的产值2000年已超过汽车制造业,游戏软件生产世界第一。日本有1000多个私人职业剧团,列前四强的四季剧团、东宝公司、松竹公司和宝冢歌舞团的演出年收入在100亿日元以上,2001年四季剧团演出2223场次,收入高达189.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亿元),纯利润25.7亿日元。

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核心是将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利用品牌取得更好的市场效应,安在旭等影视明星,HOT等歌星,流氓兔等名牌产品都为提升国家形象和传播韩国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韩国比较注重对文化产品的综合开发,尤其是在动画、卡通形象、出版漫画、音乐、游戏、电影、电视剧等领域中,一旦某种文化产品在市场取得成功,只需要追加少量的费用即可生成多种收入模式,创造出高效益的附加值产业。如韩国的“利尼基”、“飞天舞”、“杜莉”、“阿玛盖通”等有代表性的国产名作漫画纷纷被改编为动画、游戏、电影、卡通形象,展现出“一种资源,多种使用”的模式。

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韩国文化内容产业的市场规模为13兆韩元,2002年达到183兆韩元,折合174.6亿美元(1兆韩元=9.54亿美元),与GDP(634.3兆韩元)之比

为2.89%。1999-2003年这5年间韩国文化内容产业的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约27.7%, 而2002

年韩国的GDP增长率仅6.1%。

网络四大名著范文6

关键词 电子游戏,文学名著;再生,沉沦

被称为“第九艺术”的电子游戏艺术在民间迅速普及后开始雄踞大焱文化的宝座,这一在其新生阶段仅被视作“丧志”的娱乐事物,以其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生存驱动力和对大众娱乐消费心理的把握与塑造,逐渐成为一种塑造大众文化生活品格的重要文化载体。尤其当电子游戏越来越多地与文学名著开始联姻时,更是被赋予了文化与艺术的双重品格而逐渐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我国“四大各著”衍生的电子游戏作品如《三国志》、《大话西游》等都在电子游戏圈内风行一时,这些几欲埋入故纸堆的经典文本在电子游戏的裹挟下横扫大江南北,带来的究竟是名著的再生抑或沉沦?我们究竟是应该喜耶?忧耶?

一、文学名著遭遇电子游戏

从街机到电脑游戏到网络游戏,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电子游戏发展至今已如日中天,其中以文学经典为素材制作的游戏作品更是大行其道,特别是我国的四大名著更是成为中外游戏厂家争夺的重要资源。目前发行的由四大名著中《水浒传》、《西游记》所衍生的电子游戏作品就有《欢乐水浒传》、《水浒传:天命之誓》、《水浒传:天导108星》、《梦幻水浒传》、《大话西游》、《大话西游2》、《梦幻西游》,《快乐西游》等多款主流游戏;而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更是中外游戏厂商们追捧的对象,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现共有170多款由《三国演义》衍生的电子游戏,特别是日本和韩国通过《三国演义》改编的《三国志》、《三国无双》和《星际三国》等电子游戏更是占据着游戏界的霸主地位,成为广大游戏玩家爱不释手的游戏精品。

文学名著在后现代消费语境下逐渐式微,却在电子游戏艺术旋风的裹挟下获取了新的扩展空间,重新焕发出新机,这与电子游戏艺术独具的虚拟现实艺术特征是分不开的。首先,电子游戏艺术的虚拟现实为人类真实体验不同角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途径。在人类文化的演进史中,实际上总是伴随着人们要求改变自己主体身份的需要和冲动,对身份创造的自由追求成为人类生命之必需。传统文学艺术以人的感觉器官无法直接把握的想象虚构实现对自我的创造和解放,文学名著作为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也正是人们创造自己、解放自己的重要方式。自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来,那些叱咤风云的战争以及浪花淘尽的英雄就成为无数后来者的梦想,甚至幻想着有一天能够时间倒流亲身在古战场中一洗胸怀。然而时间的无情让人们的“三国”梦想最多也只能在经典文本的阅读和改编的影视剧中获取稍许想象中的满足。电子游戏的虚拟现实却为人类真实体验不同角色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途径,它把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为人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和客观生活中感知到的对象没有区别的感性事物,“从而把文字的想象性和电影或录像的想象性向前推进一步”。古斯皮・里瓦在《从技术到沟通:虚拟环境构建中的心理社会问题》一文中把虚拟环境的精髓归结为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即让用户相信“他/她在那儿”,他/她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电子游戏的虚拟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想象的自我构造的情境,为游戏者探索另一个新的“自我”身份的愿望提供了一种可能。在这个亦真亦幻的虚拟空间里,一切现实社会包在人身上的社会性的外衣都没有实际意义,地位、身份、职业、性别全部都可以重新安排。它使每一个游戏者都可在电子游戏中做自己平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成为想当而当不了的人;并在“精神上的体验”中把自己与游戏影像合二为一,在想象中把自己当成处于支配地位的主体,从而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完成的有关真正主体的想象以及无法拥有的真正自由的意志。由此,游戏者完成了对现实环境和现实身份的超越,他们“沉浸”于游戏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并且以该角色的身份去经历各种不同的人生旅程和奇幻境界。对于痴迷“三国”游戏的游戏者来说,他们似乎已经幻形为那些浪花淘尽的英雄豪杰,或如卧龙先生神机妙算、呼风唤雨;或如吕奉先赤兔马、方天戢英雄无敌;甚或如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侯。游戏者以自我想象的英雄形象逼真地再现于游戏影像,游戏者的意志成为其所控制的游戏影像的意志,由此在三国虚拟的古战场上自由驰骋,无比轻盈地奔跑跳跃,无所畏惧地赴汤蹈火、流血牺牲,获取了如同置身“三国”古战场的参与感,从而在游戏影像中完成主体身份的想象,实现自我想象的英雄梦想。

其次,电子游戏艺术虚拟现实为接受者自由参与叙事提供了一个互动性的空间。传统文学艺术中,接受者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追随文本原有线性叙事抵达故事的最终结局,即使有所创造也是在艺术家提供的基础上的“再创造”,其主观选择性非常狭窄。电子游戏艺术营造的虚拟现实却仅仅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大致剧情,甚至仅仅是一个大环境、大背景。在这个大环境中,游戏的情节、结局可以由游戏者来决定,甚至游戏本身也可以根据游戏者的意愿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或改变。文学名著中故事沉默的听众在电子游戏作品中成为积极行动着的主角,甚至可以自行改变剧情,如在《三国演义》衍生的多款电子游戏作品中,玩家可以使长坂坡逃亡战成为曹操南下抵御战,使关云长能在走麦城的时候逃出生天,使诸葛亮一伐中原而定天下。使文学名著中追随文本原有线性叙事的被动接受者成为“创造者”,由于自由度的增加,文学名著在电子游戏中成功地激发了游戏者最大限度的共鸣和痴迷。

由此,电子游戏艺术以其虚拟现实的体验性和互动性使这些经典文本获取了新的扩展空间,把它们从高高在上的精英艺术殿堂推向了大众艺术的最前列,尤其我国四大名著衍生的电子游戏艺术作品风行大江南北,似乎预示着文学名著春天的再次到来。

二、电子游戏艺术叙事与文学名著的沉沦

文学名著在电子游戏艺术虚拟现实的庇护下开始广泛流传,沉寂多时的文学名著在这最前卫的艺术中重新焕发亮丽光彩。然而,电子游戏艺术影像链的叙事却把文学名著从表面的繁华拖入了沉沦的深渊。

伴随着电子游戏叙事能力的提高,文学名著与电子游戏艺术的联姻与电子游戏艺术叙事能力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然而,与文学名著以语言文字进行叙事不同,电子游戏的叙事是借助于影像链来展开的,其首要的特点是图像成为其主要语言,读图取代了文字阅读。“我们进入了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系列图像。”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的“图像时代”目前已经成为了我们时代的特征。从漫画到影视到电子游戏,读图的轻松助长了公众以图像来理解文学名著的偏好,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文字阅读的障碍曾经让他们感到那些被称为文学名著的经 典文本如此遥远,但图像化的呈现马上就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电子游戏的图像性内容抛弃了文字的中间媒介,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系统,从而使人的视觉渴求无所阻碍地得以进行,以更直观、更有效的表达恰好迎合了现代人的胃口。然而,电子游戏艺术的图像化语言不可避免地将具有深义的文字叙述平面化和具体化,文字独特的魅力及其所引发的丰富联想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的画面,使有深度的艺术韵味变成了平面化的肤浅,剩下的只是具有感官刺激与商业气息的空洞能指,由此消解了经典文本的深度意义与艺术灵韵,撤销了文学名著原有的神圣光环。对于游戏者来说,读图的轻松会让人不自觉地疏远了充满诗意的文字阅读,感性的、的、当下即时的、无距离的读图体验使得游戏者无法像文字阅读那样能够反复地吟咏和停下来沉思;片刻的、当下的使主体沉浸在以直观感受为特征的表象激动中,消解了深层指涉的可能,无法体验文学名著所蕴涵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其次,电子游戏借助影像链叙事,在时空处理上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即其叙事的时间是破碎的,以瞬间的方式处理,完整的情节被割裂成无数的当前,播撒于游戏各个角落,由此带来的是叙事的虚化、碎片化。电子游戏艺术吸引接受者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所具有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在借助影像链展开叙事过程中,用来加长时间、增加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战斗、RPG中支线任务往往将叙事过程打断,如在《三国演义》衍生的游戏中,我们可以发现武将总是其中的主角,练功和升级装备成为英雄必经的过程,而PK则是英雄得以完成的真正标志,这些并不服务于故事真正需要的场景游离于主线,使得文本本身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不断地被分割、切换、伸缩,以大话西游的方式幻形变化为无数的碎片,被游戏策划精英们审美化地拼贴为最为流行的电子游戏作品,文学名著文本就此彻底地被拆解了,最终成为碎片的拼贴。

尽管在许多电子游戏中一直在努力通过精美的画面再现历史(包括幻想的历史)场景做得很成功,试图还原原著的风采,但实际上,当匿像化的呈现消解了文本的深度,影像链叙事使文学名著原本深度化的文本成为碎片的拼贴,文学名著在电子游戏艺术中开始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