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名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诗文名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诗文名句范文1

2.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3.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___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6.岁寒,_________________。(《十则》)

7._________________,不必藏于己。(《礼记・大道之行也》)

8.人皆有之,_________________。(《孟子・鱼我所欲也》)

9.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10.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1.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___,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2.在《曹刿论战》中,具体描写曹刿小心谨慎地观察敌情的语句是: 。

13.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诗经》)

1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15.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17.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默写完整。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8.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

19.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20._______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1.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2.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表明以死明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古诗文名句范文2

【关键词】高考作文;古诗文运用;名句;历史素材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文化作文’理念的古诗文运用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71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4-0091-03

中华古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其意蕴深远的名句、丰富多彩的素材、灵活新巧的构思,为我们提供了充足多样的写作资源。高考作文中若能活学活用,定能提高发展等级,在作文中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如何在高考作文中活用古诗文呢?从近两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一些策略。

一、巧引诗文名句,展示文采

古诗文名句犹如语言世界中的一颗颗明珠,闪耀着迷人夺目的光芒。它们或精致,或典雅;或豪放,或婉约;或深沉凝重,或清新飘逸,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作文中全方位巧用名句,可以使行文摇曳多姿,语言更显文采和意蕴。具体可从以下4个方面引入:

1. 引名句拟题,明眸传神

诗词歌赋往往有很强的哲理意蕴和启示作用,在高考作文中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名句做标题,可以为文章营造哲理氛围,标题如明眸善睐,吸引人的眼球。

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话长话短”的言论类材料作文。一考生选用刘禹锡《秋词》中的诗句“我言秋日胜春潮”做标题,来阐述“这个时代的表达需要个性与创新”这一主题,贴切恰当,这是直接引用。还可以把名句稍微“装扮”一下,化为己用,也是快速命题的高明之举。2016年全国卷 I “教育的奖惩”漫画类材料作文,一考生化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名句,以《勿以点点沉浮论英雄》做标题,论述“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应局限于那小小的分数”的观点,别致而醒目。

另外,诗词名句还可以用作作文的小标题,给作文搭建起清奇别致的骨架。如2015年北京卷命题作文2《深入灵魂的热爱》,一考生写“我家后院里的那棵芍药,就已经成为我时时牵挂的挚友”,选用了“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三句诗依次作为小标题,从不同角度赞颂芍药“那点点滴滴的情怀”,为全文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2. 引名句开头,先美夺人

巧妙引用与作文相关的名句作为文章开头,使文章生动活泼,“凤头”展美,吸引读者。如2016年全国卷II“语文素养大家谈”材料作文,一考生以《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为题的作文开头:

陆游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列宁也说:“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 由此看来,躬身实践,何其重要。没有千里之遥的涉水跋山,何来处事之满腹经纶;没有细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又怎会有力透纸背的深思熟虑。

作者引用陆游和列宁的名句,准确扣合观点,言简意赅,引出全文论点“社会生活实践对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自然贴切。

3. 引名句阐理,意味隽永

高考新材料作文一般文体自选,但侧重理性思辨的考查,议论文为优先选择文体。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展开分析说理时,如果能选用名句作为材料,就能增加论据的分量和论证的说服力,使说理具有文化内涵,体现出作者的文化功底。如2016年江苏卷优秀作文《我言秋日胜春朝》片段: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

这段文字在论述“‘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表达是一种个性与创新”这个分论点时引用了辛弃疾、王勃、范仲淹等人写秋的诗句,与刘禹锡的“秋词”对比,凸显作者的观点,语言凝练含蓄,展现出深厚的名句积淀。

4. 引名句作结,余韵悠远

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能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句做结语,往往能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使作文余韵无穷,令人回味。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我的行囊”材料作文,一考生以《背一只行囊,行万里路》为题论述“不管准备如何,行好万里路”的观点,结尾是这样写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行往远方的路上,背一只行囊,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还有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没有孙正义敢做敢想的疯子的放荡,还有福本青之让熟悉的人来做事的坚决……富足与否,我们都要出发。

背一只行囊,不管准备如何,行好万里路,你准备好了吗?每一段路上,我们坚定前行。

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名人名句名事,总结观点,照应标题,文韵十足而悠长。

二、活用历史素材,丰厚底蕴

古诗文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素材。动人的历史故事、充沛的伦理情感、深厚的生活哲理,乃至于作者驮拥娜松遭际,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学生应该学会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审视,用现代观念进行改造,或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处挖掘出材料新的内涵,写出独特的情感认知,使材料焕发出时代情趣。“活用出新”的关键体现在“活”上,服从主题是根本,灵活化用是手段。历史素材“活用出新”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 直接引用,重概括

直接引用古人、古事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说服力和表现主题,重在精炼概括、剪取人物典型细节或主要事例。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享文化之繁华》片段: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生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戴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之水的伤感……用一指墨香,览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作者开篇运用想象,以排比的形式与文化名人对话,既化用了古诗文名句,又提取人物关键事件和细节,扣合了名篇的主旨和诗人的重大人生经历,将读者带入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自然地导入话题,照应题目,语言很有张力。

2. 多种素材,重组合

如果选用古今中外多种人物素材,要注意材料之间的搭配与组合,产生“经典”与“时事”、“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表达效果。如2016年全国卷I“教育的奖惩”漫画材料作文,一考生以《差别化的待遇》为题的作文片段:

是的,我们的社会需要差别化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发需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多位,而恣意的草书国画只求神形具备即可;正如廉颇以身经百战的显赫战绩位列上将,蔺相如以如莲巧舌精巧说辞拜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谱写精致,《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一双双巧手以古物刻写精华……各行各业,各得其所,差别化待遇而实现整体的共赢!

这段论述两两对举各类人物事物,事例论证、类比论证交相辉映,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有了差别化待遇,才使每个人尽展其能,各得其所”的观点。

3. 化旧为新,重角度

对人人熟知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要根据写作的需要寻找新的角度,从新的方面开掘内涵,翻出新意,古为今用,用于表达的需要。同写项羽兵败乌江的事件,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就从不同视角写出了材料的新意。如2015年天津卷“范儿”材料作文,一考生从“‘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切入,以《范儿》为题写的作文片段:

“范儿”是民族复兴的标志。在那遥远的西汉,“中国范儿”是友好,开拓绵延在无尽的丝绸之路上;在强盛的大唐,“中国范儿”是包容,是开放,传颂在各国使者的回乡路上;在那峥嵘的岁月,“中国范儿”是抗争,是爱国,寄托在捐躯者的枯骨上;而现在,“中国范儿”是创新,是责任,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誓言。

作者站在时代的潮头提出“‘范儿’是民族复兴的标志”这一分论点,但论述并不局限于当今,而是将视野延展到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将汉唐史料和时代话题对接,体现出“中国范儿”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丰富内涵。

4. 故事新编,重主题

将古诗文或古典名著中的人物,运用历史场景、联系现实社会进行合理改编来表现作文主题,就是故事新编,鲁迅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就属范例。故事新编要熟知历史故事并结合特定历史情境表现现实的主题,不可随意编造。如2015年北京卷命题作文1《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一考生选取“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进行故事新编,梗概如下:

“我”是“今天早上入宫”与王昭君住在一起的宫女,和昭君一样家人被匈奴所杀,俩人成为同病相怜的好姐妹。得知皇帝要用画像选定一位宫女远嫁匈奴和亲的消息,“我”希望自己和昭君一起相伴留在宫里生活,就悄悄置办了两份礼物。“我”将自己那份亲手送给了画师毛延寿,也嘱咐昭君画像时给毛延寿送礼……“一觉醒来,我听到的却是噩耗般的消息――昭君居然被选中了。”送昭君离开长安西去,回到宫中,“我无意中发现,我给昭君置办的礼物,竟悄然地躺在一个角落里……”

这篇作文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在对历史题材的“新编”中,虚拟了“我”的形象,拉近了历史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且巧设悬念,突出了一位心怀大义、决然西去的“英雄”形象,主题鲜明、有时代感,感情真挚动人。

三、借鉴写作技法,创新表达

除巧引诗文名句、活用历史素材两大方面,古诗文尤其是古代散文的写法在作文中也可加以借鉴运用。如《劝学》“分论点并列式”的结构、《阿房宫赋》“借古讽今”的手法、《种树郭橐驼传》“寓言体传记”的写法,甚至语言表达,都是学生新巧构思、结构行文,进行创新作文的好范例。2010年江苏卷,一考生以“赋体+骈文”的形式写成的作文《绿色生活》,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古代文言素养,阅卷组长也赞其“简直绝了”,这是对个性表达和特立“奇才”的一种肯定。节录作者揭示环境恶化的一段文字共赏:

古诗文名句范文3

关键词:高考作文;古诗词;妙用

我国的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高考作文增辉添色呢?

一、以诗句为题,画龙点睛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可见拟好文题很重要。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如2003年福建考生的《月是故乡明》,引用杜甫名句作为标题,不仅紧扣“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作文话题,而且表达得更有韵味;2004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再如2007河南高考考生以“暖风吹人醉,疾风见劲草”为题,道出“爱还是潮水般涌来,孩子依然是那个在荒岛等待救援的无助者。在我们跌倒的时候,需要家的温馨,教育、社会、学校的搀扶,这样的爱才完整”的深刻主题;2006高考全国卷Ⅰ考生以曹操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句为题,巧妙扣住文章论点――找准自己的位置。然后由物及人,论述“人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要有创新精神”。

二、以诗句为题记,引导全文

2004年高考佳作《闲话山水》的题记:“山,沉稳,敦厚;水,灵动,聪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既为文章增添文化底蕴,又关联了全文,使用恰当。

三、以诗句开篇,先声夺人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如2004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这个开头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可能会有的干巴枯燥。

再如: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比较:生命就是龚自珍的献身精神。生命就是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坡的超脱与豁达。生命就是杜甫的无奈与感伤。很明显,后一语段显得单薄、空洞,前一个语段则具体形象。

四、以诗句写景,境界优美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辽宁一高考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文章撷取白居易的《忆江南》、欧阳修的《蝶恋花》及《红楼梦》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五、以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

上文所选语段连用5句古诗词名句,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这样的语段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高考作文中常被运用。其实这种语段并非只是展示作者的积累,而且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

六、以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用这样一组句子: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绝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运用时要注意:(1)当用才用,不可为炫耀而堆砌古诗文名句;(2)要选用适当的古诗文名句,不可与语段主题脱节;(3)选用的古诗文名句与上下文衔接要紧。

总之,高考作文中如果能巧妙引用古诗,就会化平淡为神奇,收到字如珠玑、情真意浓、底蕴深厚、余韵悠长的效果。只要你心存诗意,追求诗意的语言表达,高考满分作文或许离你并不遥远。

参考文献:

[1]赫学颖.2007年全国各省高考优秀作文报告[J].课堂内外,2007(7).

古诗文名句范文4

一、通过古诗文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必修、选修文本中,有许多著名的爱国主义名篇,能给学生以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为了挽救南宋覆亡的命运,寸土血战,百折不挠,誓死不屈,表现了他极为光辉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如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了他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表现了他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能激起学生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深深体会到,爱国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情感。

二、通过古诗文名篇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李密的“乌乌私情,愿乞终养”;韩愈的“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等名篇都是亲情的外露。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名句,都可以启发学生体验尊老爱幼、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对于中学生,我们必须让他们懂得爱自己的父母、家人,并以此为起点来培养他们的爱心。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读千古美少年君子,一代新人的成长,还要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的淡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执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追求,另外还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这一切,都能成为学生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

四、运用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教育

中国古诗文中的许多名篇名句,有很浓的诗情画意、很美的语言与意境,有很深刻的主题内涵,它是古代文学阆苑中最馥郁芬芳的一块园圃。对学生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学生沉浸在“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朦胧中,当学生陶醉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幽静里,当学生震撼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当学生领略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作者的情感也就慢慢地在学生的心底产生共鸣,诗人们的人格魅力通过这一行行诗句越过千年的时光隧道打动着学生们的心。

五、通过古诗文中的适当文本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教育

态度是可以习得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的认知获得。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推动这种复杂认知活动的重要动力。在文本中,孔子认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学,然后而知之”,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针对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满足于一知半解,骄傲自满的情况,讲到庄子的《秋水》时有意识地运用“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等成语对其进行教育;当有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情绪时起时落时,用韩愈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以及荀子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来教育学生,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

六、运用文中古诗文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来到偏僻荒凉的黄州,他的精神世界却得到了升华,有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洒脱,有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感叹,从而取得创作上的大丰收;杜甫一生空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政治上却郁郁不得志,生活上也是穷困潦倒,“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但他不以己念,关注民生疾苦,看到“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唤;陆游、辛弃疾等爱国作家,不被重用反遭陷害和打击,只能感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廉颇老矣,凭谁问,尚能饭否?”可他们并没有被击垮,处逆境的他们都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再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出了自己面对奇耻大辱时的心情以及之所以活下来的信念与决心,正是这信念使得他得以名垂青史。

通过这些古诗文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意义在于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能认识到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挫折,只有鼓起勇气努力向前,才能最终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当然,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古诗文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但我们一定要做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古诗文名句范文5

关键词: 古诗文 写作 文化素养 语言表现力

面对古诗文的不景气,有人声称古诗文已是末路文学。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髓,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学习古诗文,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加强性情修养,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古诗文,还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语言文字的伟大和魅力,更加感化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以下笔者对古诗文学习对写作有何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首先,学习古诗文,有利于提高作文文化素养和发挥作文主题的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家长普遍反映自己孩子不会作文,老师也经常发现学生作文有颓废现象。更让人心痛的是,许多孩子从内心深处就对善恶不明,性情愚昧。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常言道,文如其人,作文并不只是简单技巧问题,古人云:“欲作好文,要善修‘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从哪里来?要从榜样、标兵身上学来。古代圣贤、爱国志士,皆当应成为当代青少年的榜样,他们身上总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和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热情和挚爱,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尊人格;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忧天下情操;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豁达胸襟;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惜时品格等这些就是所谓的“浩然正气”,这也就是当代青少年所缺乏的精神食粮。要摄取这些精神食粮就得好好学习古诗文。况且在初中阶段,能选入教材的古诗文,一般皆为经典名篇名诗,内容意蕴深刻隽永,能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高贵的修养情操。这都为写作积累了优秀的经典素材,以此提高作文文化素养和提升作文思想主题。

从近几年中高考看,得高分的优秀作文大部分都运用了丰富的古诗经典素材,提升作文的文化素养,加深作文思想内涵。如有篇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感时花溅泪》,此篇作文里就运用了大量的古诗文,题目就引用了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文中还运用了大量古诗词,有李清照的词“人比黄花瘦”,“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还有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这些优美的诗句为整篇文章增添了不少文化素养和思想内涵。就如我们长乐去年高考满分作文也是运用苏轼的词“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提炼为主题的。

其次,学习古诗文,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语言表现力。

古诗文大多数语言简洁优美,意味隽永,准确鲜明,具有绘画、音乐、含蓄性的特点,同时十分讲究内蕴力,托物言志,具有很强的语言表现力。如柳宗元《江雪》的美不只限于画面和音韵之美,更在于“绝”、“灭”二字所体现的社会环境险恶的凝练的字词和着“渔翁”即是作者自画像,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幽、寒、独、孤、雅”的情趣高洁。再如韦应物《滁州西涧》四句皆为描摹,语言优美,寄景言志,道出诗人对西涧春日的喜爱,体现赞山川美色的意旨。语言不仅精炼而且非常深刻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古诗文的语言表现力还在于有丰富的意象,激发读者想象力。在学古诗文中就要让学生凭着生活经验与认识,调动多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翅膀,从文字中看到或听到有声有色的形象,体味文学意境美。如《敕勒歌》这首诗意境优美,虽然学生没到过大草原,但可让学生从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中体味到大草原的无限风光。优美的古诗文,直接抒感,且节奏性强,语短意长,使人百读不厌,不知不觉中受到优美语言的熏陶和感染。比如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绘了初春的小草景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描绘了盛夏中莲花的娇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严冬,妙不可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景象宏大、美不胜收等都是以最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内容。所以古诗文在语言方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初中生若能从中大量积累优美词汇,提高作文语言表现力就不言而喻了。

综上所述,学好古诗文对于提高作文应当有重要作用,那么该如何学好古诗文和如何巧妙运用好古诗文也是在现实中最大的困惑。学好古诗文首先要落实课标要求,新课标主张中学古诗文教学内容为掌握古诗文的主要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情感,多用吟诵的方式积累经典名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品赏古诗文的兴趣。为了达到课标要求,让学生更轻松地学好古诗文,在教学中笔者主要运用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注重平时积累。比如实行“一周一诗”和“一节一句(经典古诗文句)”,大家共同在反复吟诵中,感知古诗文的语韵美,理解作者蕴涵的深刻思想情感。诵读即反复读,多遍熟读,先不急于背诵,不提倡读一句背一句,这样死记硬背,记忆只是一时,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又都还给老师了,而待到全文读到滚瓜烂熟时,自然而然就会背诵了。

第二,注重古诗文中的“意象”与“意境”的品析。古诗文多为抒情言志的作品,一般以客观物象为载体,融入作者主观情愫即为意象。所以在学古诗文时,不仅要着眼于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而且应透过物象理会到人的意念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作品的真正题意和思想。意境是由意象构和而成,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意境是古诗文中必不可少的,只有整合好古诗文中的意象所构就的意境即情景交融和谐,才能挖掘其意趣主旨,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古诗文的深刻寓意与思想。

古诗文名句范文6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古诗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已被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辉煌的人文精神。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是人文精神的底蕴,是塑造中华魂的优秀素材,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诗文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载体。语文课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须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古代诗文,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优美,形象生动,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纯洁心灵。古诗文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多读古诗文,还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于是,我和我的学生确立了以“美育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为主题的课题化学习,以期有所收获。

二、实施目标

1.陶冶性情,激发斗志

当今,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已经受到高度重视。一位语文教育老前辈曾说:“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的确,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都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它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座右铭;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伤仲永》《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这些文章都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文言诗文具有无法估量的教育价值,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开发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例如,学习了蒲松龄的《狼》,明白了人的智慧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道理,教育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坏人、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愚公移山》则让学生明白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自然为人类服务;《木兰诗》把家庭责任和国家社稷的安危联系在一起;《岳阳楼记》进一步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人翁精神植入学生的思想深处;《邹忌讽齐王纳谏》以浅显易懂的比喻展示了“只有广开言路、纳谏除弊,才能修明政治,强盛国家”的道理,与诸葛亮的《出师表》有异曲同工之妙。

2.培养情趣,塑造心灵

教育是一种德育,文学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为历代读者所喜闻乐见,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适宜。学习这些古诗文,体味作品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好的诗歌散文,特别是诗歌直接诉诸情感,节奏感强,语短意长,易于记诵,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比如读《蒹葭》等,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喜悦和忧伤,也会深深触动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仙李白的高洁人格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自然能体会到苏轼那恢弘的气势;杜甫《春夜喜雨》的“喜”与《春望》的“忧”带给读者截然不同的感受;“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初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是盛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严冬,妙不可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景象宏大,美不胜收。《桃花源记》引起人们无限的向往,《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带给人们不尽的留恋。李白笔下的“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王维笔下的“水”清新秀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勃笔下的“水”美丽如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薄…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可爱。

三、实施内容

确定了课题主题后,大家分组讨论,并结合七至九年级的文言文课文的教学实际,将感兴趣的话题

罗列,再进行筛选,最终我和学生确定了如下一些内容:

1.孔子与《论语》十则;

2.孟子与《孟子》两章;

3.列子与《愚公移山》;

4.《伤仲永》《孙权劝学》与《送东阳马生序》;

5.诗仙李白与《行路难》;

6.诗圣杜甫的《春夜喜雨》与《春望》;

7.白居易与《钱塘湖春行》;

8.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与辛弃疾的《破阵子》;

9.李清照与《武陵春》;

10.《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

11.《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出师表》;

12.课内外古诗词名句分类背诵与欣赏。

四、实施过程

利用古诗文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方式:要在古诗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必须适应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必须摒弃那种束缚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创新意识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不要进行烦琐的分析,不要逐字逐句地讲解,应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1.在赏析中学会鉴赏美

(1)领悟美的意境。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我们学诗,从读入手,披文入情,体会诗作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同喜同忧。如《游园不值》《江畔独步寻花》《送孟浩然之广陵》三首古诗,都是情景交融的写景诗。在音韵和谐、行云流水般的描述中,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的赞美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此生机盎然的景象,如此浓厚的生活情趣,单就字面的理解是不够的。可以通过配乐朗读,听课文录音、观看插图等,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想象诗中各中景物所组成的画面:村庄的周围,青草茵茵,黄莺飞舞,河堤两岸的杨柳在微风吹拂下轻轻摇摆,放学归来的孩子们在这诱人的春景中,悠闲地放起风筝,造型各异的风筝在春风中翩翩起舞。多么迷人的景象!多么惬意的情调!如此优美的乡村春景飞进了学生的脑海。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闭上眼睛,一起背诵全文。学生定会被诗中的美景陶醉了。

(2)品味美的语言。古诗表情达意,通常用夸张、比拟、对比、对仗等修辞方法,加上凝练而简约的语言,往往是言已尽而意未穷。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反复推敲,领悟诗作写法的巧妙。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达情感提供借鉴。比如《江畔独步寻花》一诗,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却反映了无边的春色;《游园不值》一诗由“一枝红杏出墙来”而推知“满园春色”;《送孟浩然之广陵》,不写依依不舍的话别,而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作结。这些名句将积淀于学生的精神中,化为学生人格的底蕴。

2.在实践中学会创造美

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对于初中生来说,古诗文学习更应当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新《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使其在课内习得的基础上指导自己的课外实践,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积累和表达。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他们的古诗文素养定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健康人格也能得以养成。我们常开展的课外活动有:

(1)实行“每周一诗”或“每课一诗”的方法让学生背诗,可选取由袁行霈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新编千家诗》作为教材。

(2)定时举行古诗背诵比赛,可分为笔试和口试。笔试试卷由教师拟制,主要考查古诗文名句名段及诗文作者。口试可分组抽签进行,必背和抢背兼而有之。

(3)分专题搜集古诗文名句,如以“风”“花”“雪”“月”“春”“秋”“山”“水”等为专题让学生搜集,可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反思

1.直接面对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语文课题化综合实践中,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了实际生活,获得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的直接经验,实现了教育功能的整合和提升。更主要的是,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互相团结、互相合作、团队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等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2.人人都有自己的优势

在这一次活动中传递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价值观念,使得指导教师和学生对学习和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由于指导教师的期望以及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得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同学在活动和问题解决中都各有各的强项,在任何学习领域,没有人比其他人强,也没有人比其他人笨,这样他们就会更加尊重同伴,也会更尊重自己。因此,这一次“美育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实施”课题学习活动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还是对班级整体而言,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这次课题活动的开展中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自由地探索、发现和创造。在成果汇报过程中,男女主持人由学生自荐,各个活动环节也由学生自主设计。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