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学不到的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学不到的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学不到的事

学校学不到的事范文1

国家审计署不久前公布的1 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重点核实的52个县1 155所学校,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 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 352人,增加了1.1倍。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教育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

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标准、策略等问题,而对布局调整于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则很少论及。学校布局调整有对学生道德成长有利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认,也有不利的一面。

其一,学校布局调整造成了家庭层面的道德教育机制出现弱化。我们知道,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上学距离变远,这使得学生上学途中时间增加,家庭生活时间相应缩短。而一些学校实行了寄宿制,更使得学生和家长之间当面交流时间和机会大幅减少,这直接或间接地削弱了父母道德榜样作用及道德监控机制。《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在云南昆明贫困山区,“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吃晚饭”是孩子们最大的愿望。可以想象,此种情形对学生道德成长很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其二,学校布局调整造成了学校层面的学生生活环境复杂化。就学校内部而言,布局调整使学校服务半径变长,学校规模与班级规模相应扩大。美国相关研究表明,超过1 000名学生的学校和不足300名学生的学校相比,前者学生的暴力行为比例更高。由此可见,布局调整后的校园生活环境对学生道德成长有着潜在的威胁。从学校外部看,农村撤点并校出现了一种向乡镇集中的趋势,这使得一部分学生脱离了相对简单的乡村环境,进入到了较为复杂的乡镇环境中来,而乡镇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对学生道德成长而言,同样具有潜在的威胁。

学校布局调整带给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虽然是隐性的,但不能不重视。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首先,我们必须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儿童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将学生道德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布局调整的基本原则,坚持将德育受益评估视为学校布局调整的重要工作,从思想上重视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道德成长。其次,家长必须正视因学校布局调整带来的学生家庭生活时间的变化,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时常关心和爱护孩子,并发挥其道德榜样作用。最后,学校必须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加强学生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并且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抓好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学校学不到的事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四步导学;教学模式;尝试

课堂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活动,收获最大最优的教学效果,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好的课堂,沿袭了这么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真的要退出现代教育教学的舞台,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能够发生彻底的改变,我们的课改要走向何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教学总结,为了能够适应新形势,解决学生学习时间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探求一条适合我校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找到一个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学校大胆进行了高中语文“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并逐步推广到其他学科。

“四步导学”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四个阶段,也是教学的四步骤。即:自主学习,知识准备;合作互动,探究解疑;导学合一,知识梳理;巩固训练,当堂检测。“四步导学”将学习过程延展,分课前、课中和课后,将预习目标和问题前置,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问题意识。我们面向全体、立足个体,遵循“生为主体、师为主导、练为主线”的原则;要求学生对话交流、互动合作、探究解疑、共同提升。

一、自主学习,知识准备

这是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在认真研究学生、学情、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已学知识,确立学习目标并设计一定的习题等形成导学案,提前下发给学生,要求按时完成并及时检查。在上课前,教师会将知识准备部分的学案收上来进行批改,以求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并寻求好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这样,就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前置,同时对要学习的知识做必要的准备。这个环节其实就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在导学案中将学习过程要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呈现,帮助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性工作。一般情况下这个部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作者、写作背景等要有所了解,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感知,并能就自己在理解上有难度的问题提前呈现。从而,帮助教师来确定当堂课的重难点,节省课堂时间。另外,学生在预习准备的过程中,也能对文本有一定程度的掌握,知道哪些问题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能够解决的,哪些问题是需要同学和老师的帮助指导能够完成的,这样在课堂中就会更加集中注意力来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合作互动,探究解疑

上课以后,教师点评上节课检测练习情况和本节课预习情况并解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对上一节课的当堂检测部分出现较多错误的习题进行针对性地讲解,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进行巩固性学习。这样一举多得,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批改了解到学生的掌握情况,就检测中出现错误较多、较集中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及时改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反馈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补差。然后,用一些时间,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探究解疑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学合一,知识梳理

学习内容基本完成后,师生共同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课内导学部分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有了知识准备的奠基性工作,课内导学则是主体工程。课内导学环节的主体是学生,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部分。在这个环节,主要是就知识准备部分学生提出的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寻求解决的方法。我们采用的是小组讨论的方式,5个~6个同学为一个学习小组,由小组长来组织协调组内的活动。集思广益,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问题的独特看法,讨论中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存在,但是结合文本及写作背景,每个小组需要将不同的声音糅合成为最和谐的乐章呈现给其他小组的同学以及老师。当然,老师这时并不是退居幕后做一个纯粹的观众,而是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在学生迷茫的时候,适时伸出援助之手,进行点拨指导,毕竟因为时代的差距或者个人阅历的不同,很多学生对于作者在文本中所要呈现和表达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理解,作为比学生成熟、经历多的教师,这时就要参与其中,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经历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四、巩固训练,当堂检测

为训练和巩固所学知识,利用导学案预设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检测。这是对当堂课掌握情况的一个检测,是“学”与“练”的一个紧密结合。中国有句古话“光学不练是假把式”,学生学得到底如何,当堂检测的目的就是来检验一下学习的成果,做到查漏补缺,让学生和老师都能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到底如何,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当堂检测的内容一定是要紧贴文本,既要有基础知识的考察,也要有能力的提升考察,甚至是基于文本知识的类似文本的迁移与拓展练习,这些都要有所体现。活学活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学习不是为了获得死的知识,而是要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将所学转化为自己所有。

“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的推广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对于学习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让教师从繁重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实现了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意识到只有自己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获得最真实的体验,最牢固的认知。 “四步导学”教学模式的推广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一步步摸索着前进,一点点将其完善,我相信,在不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它终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收益。

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虽然会有困难,但是改革的春天一定会到来。“四步导学”模式是我们的初步尝试,虽“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但他们都能成才”。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校学不到的事范文3

以问导趣,学生学习的起点

常说好的开端是事情成功的一半。兴趣激发灵感,是发现的先导。在教学新的知识时,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致、妙趣横生、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去积极思考学习新的知识。特别是低年级,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数学问题从情境中自然发展而成,使得数学与生活变得更为密切,使学生快乐地进入学习数学的状态,成为“乐之者”。

以问导疑,学生探索的起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可见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动力,只有当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时,才有创新的可能。所以,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乐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自己解决学习中的疑惑。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后,我引导学生质疑:学了比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学生们都说想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我接着问:那你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疑问吗?有的学生说为什么在“商不变性质”中没有“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而用“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说法?又有学生说: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学生质疑的情绪极其高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则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变阻为通。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

以问导思,学生思维的起点

学会一点数学知识,只能管一阵子,若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能管一辈子。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为此教师要多方面促成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创造性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然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在不经意中就为学生创造了许多创新的机会。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教学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数学》时,我出示1、3、5三张卡片,提问学生:你能用这三张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三位数吗?看谁摆得最多?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学生反馈能摆6个。提问:说说你的想法?三张卡片为什么能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有的学生说:因为卡片上的数字不同,每一个数字与其它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三位数。提问:你是怎样摆的?组成了哪些数?生:135、153、315、351、513、531。同学们真行!如果是换成2、0、8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立即有学生回答。有的学生说6个。有的学生说4个。提问:为什么是6个?为什么是4个?学生动手摆一摆。然后提问:现在请摆得4个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回答:208、280、802、820。

提问:请刚才认为可以摆6个数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回答:只能摆4个数字。提问: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回答:0不能放在百位上。提问:0为什么不能放在百位上?学生回答:因为这里的百位是最高位,0不能放在最高位。提问:0为什么不能放在最高位?

以问导创,学生拓展的起点

课堂教学知识的创新与拓展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是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关键所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寻求创新,是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认知人民币》时,为了巩固认币,我设计了拿币的一个游戏。先用课件出示8角的冰激凌,再出示10张壹角、5张贰角、2张5角的人民币。提问:有谁喜欢吃冰激凌呢?请你们分别拿出要付的人民币,可要付对钱才能吃啊?问题一出来,学生活跃极了,纷纷举手要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说:我用8张壹角,有学生说我用4张贰角,有学生说我用一张5角和三张壹角……有个学生竟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找零来解决:老师,我用2张5角,你要找我2角。听了学生不同的付钱方式,我激动不已,深深地被学生的聪明所感动。真是学有所用,同一件商品,学生能掌握不同的付钱方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该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精练准确,力争带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这样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掌握知识。

学校学不到的事范文4

■ (新疆)刘 鹏

近日有网友爆料:云南景谷县一中3名高中学生用纸碗和塑料袋提饭到教室,被学校开除学籍,并降为借读生留校察看半年,其中2人的补助金也被撤销。景谷一中负责人证实确有此事,称学校此前已明令禁止学生用纸碗、塑料袋提饭到公寓或教室。

3名高中生虽然可以继续上学,但开除学籍的处分已经背上,甚至还要写入个人学籍档案,这对其以后的学习、成长、升学甚至就业等的影响,无疑都是巨大的。对此,我的看法是:开除学籍的处分过于重了。

据涉事学校的一位副校长称:“这样的处罚也是为了震慑。”站在学校的角度,似乎很需要这样的震慑,因为对带饭的学生开除了事,一方面可以达到“杀一儆佰”的效果,省去了很多管理上的麻烦;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学校的权威,可以让学生明白:学校的规定就是“圣旨”。

但很显然的是,这种震慑是有很大副作用的。一者,3名学生成了学校从严管理的牺牲品,其相关权益受到侵害;二者,学生为什么带饭到教室?是食堂饭菜不可口还是太贵?有些学生,特别是贫困生是不是吃不起?这些才是关键和根本问题。开除学生学籍,显然并无益于解决这些问题,甚至会掩饰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发生其他更大的事情。此前,多地多所学校学生抗议甚至打砸学校食堂的事情,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去行政化不是高校的独角戏

■ (河南)张枫逸

教育部首批核准了中国人民大学等6所高校的章程,“去行政化”倾向明显。有关专家表示,“去行政化”改革多年,副部级高校未减一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意味着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注定是一场“障碍赛”而不是“百米冲刺”。(见《新京报》)

大学本应是教书育人、探索研究的学术机构,但一直以来却更像“二政府”的角色。一方面,在人事任免、专业设置、科研计划等方面都是校长说了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学术委员会形同虚设;同时,学校内部行政等级森严,从校领导、系主任到教授、副教授都有对应的级别,浓厚的“官本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一些学者无心学术,削尖脑袋往上爬。

大学去行政化提了这么多年,仍未有实质性进展,症结就在于既得利益部门的权力干预。截至目前,全国1600多所公办高校,制定章程的仅有几十所。而且,在人事、财政、领导干部任免等大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的情况下,高校制定章程在某种意义上更像是“带着枷锁跳舞”。

大学去行政化不是高校的独角戏,政府必须要简政放权,减少行政约束和干扰,强化学术委员会、教代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保障高校的自主办学权。比如,高校校长实行民主选举制,把权力交给广大师生;大学完全自主招生,不必拘泥于教育部门的划线;等等。要做到这些,除了政府部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更离不开人大、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学生自杀报道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 (江西)廖立湖

14岁男孩跳入富春江,起因或与其发型不符合学校要求有关。(见《钱江晚报》)又一个花季少年自杀!近段时间,此类新闻已屡见不鲜。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学生自杀事件无需多列举,小到小学生,大到快毕业的大学生,悲剧每月都在上演。百度“学生自杀新闻”几个字,相关结果有成千上万条,真是铺天盖地。祖国花朵得到如此多的关注,值得高兴。但是笔者认为,如此新闻报道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容忽视。

学校学不到的事范文5

关键词:分层异步;互助;教师主导作用;展示目标;分层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在课改大环境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带动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有很大帮助,可以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但是,课堂除了学生,老师必不可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中,如果没有老师的适当引导,课堂将是一盘散沙。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这种创新的方法的优点并没有很好的发挥,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自身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自身在课堂上引导能力的欠缺,所以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就成了如今这个教学方法的耽误之急。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教师在主导课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合作探究小组流于形式

合作探究,意在通过各小组彼此间的交流讨论,互动共享,合作探究,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如今,虽然合作探究越来越普遍,但操作时,分组随意,不分层次现象明显,有的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物理成绩和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可以共同进步的小组形式,而是随意的按照学生的座次圈点划分,导致程度好的和差的扎堆,造成两极分化。显而易见,这样的小组探究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且导致课堂组织形式混乱,有害无益。所以一个好的分组,是非常必要的。

二、合作探究的问题提出随意

善教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的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钱梦龙先生曾说:“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对于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提问的合不合适更为重要。比如一位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上课伊始,提出问题,校园中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分别是怎样的,老师预计学生会说出什么绿色的、椭圆的这些简单的答案。但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竟然没有一个人发言,等待几分钟,终于有学生举手,“老师,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教师就哑然。这种类似的情况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并不少见。所以教师在提问问题时,一定要考虑问题值不值得,应不应该拿来讨论,能不能起到相互帮助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弄明白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把握好合作的契机,问题需要有足够的驱动力,足以让学生经过一番苦苦的思索,另外问题应该具有成果性,让每一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合作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并且增加小组的默契。

三、合作探究时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把握不准

曾经在一次调研听课时,一位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时,短短5分钟时间内,随口向学生提问了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的回答了38次!试想,若在40分钟的课堂里,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完毕,平均每个问题只有20秒的时间。教师提问问题占用8秒,学生回答问题平均占用10秒的时间,那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仅有2秒!试想,2秒的时间里学生可以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呢,能对老师提问的问题做认真独立的思考吗?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有的老师一味追求形式,提出问题后,学生未经独立思考就进入合作状态,有的不到一两分钟就要喊停,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往往会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思维迟钝的学生就会失去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还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所以缺少独立思考的课堂自主探究不能说是完美的。

四、教师对合作探究的过程指导不够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开始分组谈论,老师的话刚落,每个小组的学生就唰的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进行谈论,老师在教室里来回的走来走去,或者若无其事的东张西望,或者忙于在各组之间巡视赶场,甚至有些学生说与学习无关的闲话,老师也看不到,很难看到老师真正的参与合作指导。这样的合作探究归根结底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意义,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合作探究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没有老师的调控和指导,没有老师的参与就是一盘散沙,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参与合作,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和及时补漏,有的放矢,合作之后学生总结汇报时,老师应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尽可能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良师育英才。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在引导、启发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对该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去渴求知识,而非传授知识,所谓受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合作探究的各个环节中。在理论教学中,要认真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彻底了解学生,设计练习,撰写教案,认真备课;而在分层异步教学的实践中,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认真研究和互相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师认真细致有效的指导。

笔者就小组教学一般需要的环节,讨论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

五、展示学习目标

很显然,想要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在教学中,特别是合作小组教学中。因为不同的小组的学生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不同,那么在确认目标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培优组,除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目标之外,还要进行扩展;常规组,要求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目标;补弱组,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更低的要求。比如在高中物理课“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中,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小组应该展现这样的学习目标。

培优组:

(1)熟悉动能的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熟练的计算物体的动能。

(2)能理论导出动能定理,深入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明确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能熟练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单过程问题,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单个物体的多过程问题。(第三层次)

(4)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形,能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做功情况。(第一,第二层次)

常规组:

(1)熟悉动能的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能理论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能熟练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单过程问题(第三层次)

(4)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情形,能解决变力做功(第一,第二层次)

补弱组:(1)知道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能利用动能的表达式求物体的动能。

(2)能简单的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知道动能定理的优越性,能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问题。(第一,第二,第三层次)

有明确的目标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但要想目标提得好,课前的准备,教师必须做足,研究课程标准,深入研读教材,撰写教案,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如果想做好这一步,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设计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针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的研究,设计的导学案,如下所示:

六、提出问题

在学生明确这节课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后,对这节课整体有了把握,有了目的性,但学生现在往往不知从何入手,一脸茫然,这时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想要达到这个这个学习目标,应该通过研究那些问题来实现,生成问题系统。但针对不同层次的小组的不同学习目标,问题系统应各不相同,但从补弱组到学优组,学习目标层层递进,问题系统也是层层递进,那么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究时,不仅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还可以在不同层次之间相互学习,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比如在“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中,对于动能表达式的探究。对各小组提出问题。

培优组:动能的表达式是什么,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思考如何探究,并推导出表达式。

常规组:根据课本例题,自己探究出动能的表达式

补弱组:直接,动能的表达式是什么,熟记。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探究时探究,都需要教师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抛出不同深度的问题

七、指明方法

物理是一门实验为主体的探究科学,解决物理问题时,有非常多美妙而神奇的方法。比如早期的伽利略提出的理想实验和逻辑推理的方法,验证法,实验探究法,等效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等等。学生想要把提出的问题,探究的清楚明白,那么必须有合理科学的方法,而学生的物理知识系统有限,这些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甚至对于新的科学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直接解释,并开始使用。另外这里指明方法的另一层含义,即有的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渐渐走近解决问题的佳境。如在“动能与动能定理”的合作探究中,要确定动能定理的表达式,那么教师应该指明,我们可以用之前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理论推导其表达式,这里就用到了理论推导的解决方法,然后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推导题目,尽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八、分层指导

在学生进行这节课中的重点内容的探究时,学生开始一组一组的积极思考和谈论,那么此时教师并不是站在教室的一边静静的看着学生,或者毫无目的的走来走去,学生此时的谈论是有目的的但可能是参差不齐甚至是杂乱的,甚至有的学生是没有进入状态的。所以教师应该对各个小组进行仔细的观察,观察每一个小组的动态,甚至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和表情,去推测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积极地同学给于鼓励,对于错误的同学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于个别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

另外,这里的分层指导,不仅仅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有组与组之间的指导,层与层之间的指导,培优组对常规组,常规组对补弱组,各组之间第一层对第二层,第二层对第三层,对于有些问题培优组的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特别提出。这样,学生既可以解决问题,又可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可以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

九、系统小结

按照教学的流程,每节课的后半部分就要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即指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老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其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的练习题。并指导学生独立做题。比如在”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达到能熟练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

培优组:

(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为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为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2)质量为50kg的运动员,从离水10m高的跳台上以4m/s的速度跳出:求,运动员起跳时做了多少功?若不计空气阻力,运动员入水时的速度是 多少?若该运动员落水时的速度为13m/s,则他克服空气阻力做了多少功?

常规组:

(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为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为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2)一辆质量为m、速度为v的汽车,关闭发动机之后在水平面上滑行了l后停了下来。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补弱组: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为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为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这样每一个层次所要巩固的知识点深度不同,做题就不同。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完成他们手中的任务,之后教师以小组提问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总结,每一个小组需要派出一个代表,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老师展现,教师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并给予指导。

十、指导学生进行自评,教师给予评价

指导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并进行自我评价。一节课结束,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必须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检验学习情况,同时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强巩固和联系。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而且自评,好的地方继续保持,不足的地方积极改进。

十一、展示新目标

对一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向学生们进行展示,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助于下节课达到更好的效果。

合作探究学习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先要发挥良好的作用,除了以学生为主体,必须有教师做正确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如一块璞玉,学生就是千里马,我们教师就应该当他们的伯乐,让学生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当然,教师要做正确的引导,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如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勇于探索的精神,合作的品质,各种教学技能等,所以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要想再大的教育改革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在探索教学模式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学校学不到的事范文6

汾湖实小是一所新建校,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采用了“分布式课程领导”的教研组团队建设方法。“分布式课程领导”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领导角色,强调团队的力量,通过聚焦主题,依托“合作、分享、赋权”的平台,实现团队这个共同体的整体提升。 

一、主题:领导的内容 

虽然说“分布式课程领导”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领导角色,但是如果每位教师的专业领域互不搭界、毫无关系,那么教师只能独自钻研,无法实现团队合作。因此教师选择的研究领域需要顶层设计,即主题的系统设计。 

“教—学—评一致性”是我们学校研究的大主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这一大主题之下,一个个系统的小主题也被规划好了。作为教研组层面的研究主题,除了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主题之外,在这个系列主题之中进行选择是非常好的方法,因为教师对于这个主题都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如“评价与教学的整合”“从学习信息分析目标的达成”“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等小主题都是在“教—学—评一致性”这个大主题之下的,并且每一个主题之间都存在密切关联,便于教师之间的合作、分享与交流。而且这样的主题设计呈系统性,对“目标”“评价”“教学”三者进行分项与系统的研究,让“教—学—评一致性”这个主题的研究更加深入,让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走得更远。在教研组的内部教研活动中,在学校的课例研究活动中,老师们在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就可以从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课堂观察,用一节节课去证明自己的猜想,用一个个案例去呈现自己的观点。当然,主题设计源于学校的顶层设计,同样需要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选。因为我们数学教研组曾获得华东师范大学赵士果博士两周关于“学习信息”的跟踪指导,因此在主题选择的时候,多位教师选择了这个主题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主题的系统设计,有利于教研组内的教师对发展领域进行聚焦,有利于在教研组内形成共同话语,有利于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发展。当然,我们并没有规定教师只能从中选取主题进行研究,他们同样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喜欢的主题进行个体研究。同样,也并不是说不在同一系统下的主题研究就不能进行教师间的交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系统主题下,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更深入,教师的协同发展也更深远。 

二、平台:领导的阵地 

教师个体的专业领导角色,需要教师在专业领域形成话语权。而这个话语权的形成,需要教师个人的深度研究,还需要教研组为其搭建成长的平台。为教师创造成长的机会,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也是教研组的重要职能之一。 

报告是一种很好地展示自我的平台,但是,报告对于教师来说同样是一种挑战。教师需要对某一领域做切实、深入的研究,才能有观点可呈现,必须要有鲜明、生动的案例,才能使听者产生共鸣。每一次月末会,我们会推选教师在“成长论坛”作微型报告,让教师展示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每一次课堂观察活动,我们会选取课堂观察报告代表作,对课堂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每学期一次的“成长课堂”更是集结了每一个教研组的科研成果,以报告形式一一展示。报告的形式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激励教师的快速成长。如果说这样一种平台可以迫使教师快速成长,那么谁来做报告呢?这同样是一种竞争的机制。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意愿,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大家都在参与主题的研究,进行课堂的探索,那么在主题上研究得最深的、走得最远的,自然就成为下一个报告者。这样的机制在无形之中促使教师在相互协作的同时又暗暗较劲,一个个“领导者”也在这样的竞争中逐渐显露出来。如我们组的顾老师,从学校“教—学—评一致性”主题确立开始,她就一直进行“目标”的研究,先后参与这一主题下的课堂展示5次,课堂观察报告4次,微型报告3次,形成的研究成果有《一节课的重构,一系列的思考》《基于数学素材分析下的新知建构》《教研活动如何打造主题》等。在教研组中,只要讨论起关于目标的话题,大家很自然地就想到顾老师,当为目标合理性而争论的时候,大家的目光很自然地聚焦到顾老师身上。这就是教研组内的话语权。 

当然,除了报告之外,教师发展的平台还有很多,如培训、比赛等等。总之,教师的研究之路,团队合作比个人单打独斗可以走得更远。教研组内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专业上的“领导者”,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引领,最终使得整个教研团队更加强大。 

三、合作:领导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