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社会工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社会工作范文1
一、企业社会工作的概念
关于企业社会工作定义,学者们还未形成一致定论,而关于其命名角度的争论也使得研究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有学者从社会系统角度给予命名,如工业社会工作、职场社会工作、工厂社会工作及企业社会工作;另有学者从社会群体角度来命名,如劳工社会工作、雇员社会工作、职工社会工作。其中以工业社会工作(Industrial Social Work)、企业社会工作(Corporate Social Work)与职业社会工作(Occupational Social Work)较为普遍使用。而名称的不同恰好反映了企业社会工作不同时期与环境中,人们对其关注焦点和具体应用的差异。职业社会工作强调个人在职场中面临的困境,注重引导职业人的生涯成长和转换,在平衡职业与家庭、职业追求与日常生活需要的关系方面提供支持,以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
工业社会工作更加注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使企业在提升员工福利的过程中增强其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归属感,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从而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意愿,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及经济目标的实现。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分工的更加细化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无论是以产业或者是职业角度来界定都明显具有局限性。企业作为经济的载体,出现了跨领域跨国界的大型企业,也相应的出现了各种新兴的事物,打破了长久以来以产业和职业界分的局限。
高钟等在《企业社会工作》一书中将企业社工定义为: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主要在企业内外从事员工的生产适应、环境协调、福利保障、职业生涯发展的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在员工职业与福利发展的基础上提升企业效率。
二、关于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研究
(一)“厂内模式”
即企业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服务部门并聘用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对于实力雄厚的企业而言,宜采用这种模式。此类企业大多拥有雄厚的实力,包括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资金实力,同时对于先进理念的接受能力也更强。在人性化管理和员工福利运动的带动下,这些企业大多更加关注员工的福利与发展。因此在此类企业内设置专门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者岗位提供专业服务,也符合企业的管理理念。这种模式为我国目前企业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的主体,这种模式能够使得企业社会工作介入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具有针对性。然而由于社会工作在国内发展不足,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企业员工往往将社会工作者视为资方的管理者和监视者,这些都无利于社会工作活动的开展。
(二)外包模式或契约模式
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尤其是企业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具备建立具有普遍性和统一性的介入模式,应当根据不同企业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建立相应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对于中小私营企业而言,由于资金等成本压力中小企业更适用于采用服务外包模式,在其需要时通过购买的方式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即企业通过与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签订协议,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在企业中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活动。这种模式能够节约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成本,在当前情况下能够保证企业社会工作介入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
(三)工会模式
即将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配置与企业的工会机构之中,为企业的工会成员提供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拥有工会,工会组织相对比较发达,宜采用工会模式。即将社会工作的职能嵌入工会组织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工会组织的力量和渠道开展专业服务。
(四)其他观点
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主要有以企业为本的合作模式与以社区为本的支持模式两种。前者认为应将企业社会工作看作是企业活动的一部分,将企业社会工作融入企业的人力资源或者工会部门职能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在相关部门中任职更好地位员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后者所提出的支持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社区支持系统,另一种是家庭支持系统。顾名思义,这种支持模式主要是依靠社区的力量对员工及其家庭建立起支持网络。
企业社会工作范文2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价值取向;双赢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106-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完善,国民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为了使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着体制改革,将社会责任交还给社会,各种私营,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企业中出现的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然而到底社会工作者应该站在企业的角度还是员工的角度开展工作呢?本文就两种不同取向的企业社会工作工作模式,来探究企业和员工双赢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的实现条件。
一、企业社会工作基本概述
(一)企业社会工作的起源:EAPs
EAPs的全称是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即员工帮助计划。在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许多企业中推行一种福利方案,这种福利方案旨在解决职工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他们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EAPs是西方企业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产生的各种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面的企业福利方案,这对我们解决中国企业管理中的人员及结构问题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可以说是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起源,但在借鉴过程中,我们要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工作的模式。
(二)企业社会工作
企业社会工作简单来说是指在企业管理与运作中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社会工作者或者企业中承担这部分职能的工作人员,秉持着“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帮助职工解决个人的困难,改善人际关系网络,缓解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帮助企业改善劳资关系,发展形成和谐高效的生产氛围,从而减少企业管理的难度,提高企业生产的效率。
二、两种不同取向的企业社会工作
(一)以员工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改制,我国的企业管理和企业职工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情况,这些新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很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组织管理和生产效率,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和长远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新问题,提高企业职工的满意度和幸福度,构建和谐企业,关键在于以员工为本。
以员工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认为,在不逾越企业底线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整合和利用各种资源为员工服务,维护员工的基本权益和促进员工福利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无疑有利于塑造企业的公众形象,促进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达到员工、企业、社会的共赢的局面。
这种取向的企业社会工作强调企业中“人”的因素,企业必须对员工负责,并且将对于员工的福利责任落实到实处,把员工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到一起,看到员工的发展给企业带来的长远效益。它强调社会工作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强调对员工及其家庭,社区履行企业责任,并且提倡发展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二)以企业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
在市场经济机制下,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他们关注的永远是怎么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益,对于维护职工的权益,提高其福利水平,帮助其调适心理压力的问题,畅通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沟通渠道的意义缺乏一定的认识。这就使得企业中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他们专业技术能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这就需要企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企业为本的模式有别于以职工为本的模式,它强调企业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服务”,企业社会工作者作为企业管理者的“辅助者”,要帮助管理者解决劳资冲突,维护劳资的和谐关系,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帮助管理者有效率的进行企业管理工作。这种取向的企业社会工作遵循下列原则:(1)企业社会工作的实施要以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2)企业社会工作的具体工作应该要与企业的组织管理系统相协调,即社会工作者要明确自身的权责和任务,在实务的过程中,处理好与工会和人力资源的关系;(3)企业社会工作的实施要符合现实企业组织管理的特点,从而减少企业社会工作和企业管理的成本;(4)强调科学量化的工作方法,以及对介入结果进行评估。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社会工作可以协助企业工会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健康运行,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减少未来问题处理的成本,稳定劳资关系,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可持续的发展。
(三)社会工作者面临的价值选择
以企业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他们以企业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员工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则充分地体现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重视企业全体员工福祉的实现。这使得社会工作者或者承担这方面职能的工作者遭遇专业的价值冲突,比如说当企业现行的体制不利于员工的发展或者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产生冲突时,企业社工常常会陷入艰难的抉择。
三、员工与企业双赢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
(一)改变企业管理者的思维,明确成本与收益的问题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他们关注的永远是怎么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益。企业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长期的投资计划,很难在较短的实践内就看到成效。为企业的员工提供福利,安排管理者和相关的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都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如果企业因此对企业社会会工作项目做了了时间的限制,必然会导致服务的不连续和短期性,那么最终服务的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因此作为企业社会工作者,应该向企业的管理者澄清其中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使企业知道这种服务项目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虽然可能不能在短期内看到服务的效果,但是能给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百利无一害。只有企业明确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得到了企业的支持,才能保证企业社会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创新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
以企业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中,工作者的角色倾向为管理者的辅助者,工作的重点是缓和劳资冲突,建设和谐的组织氛围,帮助维护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以员工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中,工作者的角色倾向于员工利益的维护者,工作的重点是维护员工的基本权益,必要时博士企业做出让步。这两种取向的企业社会工作都强调了企业和员工的“服务接受者”的角色,忽略了服务对象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在现代社会,企业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个体,企业更担负着对职工的生活支持的责任,和对社区的社会责任。这意味着企业社会工作者的任务不单单是维护劳资关系,创造良好的生产和工作环境等这么简单,而是要积极地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能动员企业、员工、社区等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使社会工作者能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提供服务,建立企业、员工、社区自我服务和负责的工作模式。这样不仅是将企业或者员工看作“服务的接受者”,更激发和提高了他们自我服务和管理的潜力与能力。
(三)明确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共赢
以企业为本和以员工为本的企业社会工作,虽然出发点不一样,但是最终的目的都是寻求员工、企业和社会的共赢。这种共赢的理念需要通过企业社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透漏给企业和员工双方,使他们明确对方并不是出于自己的对立面上。明确了这点以后,企业社会工作者可以先就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作为工作的介入点,比如说新进职工的适应问题以及离职员工的保障问题。
1.新进职工的适应问题
企业的新进职工对于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等都非常的陌生,并且部分的新进职工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比较容易成为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的本质就是帮助弱势群体,所以帮助这些新进员工自觉运用自己的权力,维护自身的权益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企业社会工作者在介入工作是可以采用职业发展和组织适应辅导。根据他们的能力以及性格特征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了解未来职业发展的趋向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对于激发新进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是非常有好处的;也可以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组织部分或者所有的新进员工组织适应的辅导,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小组社会工作者组织,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解压和调适情绪的方法,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
2.离职员工的保障问题
企业社会工作范文3
关键词:企业;管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055-02
企业社会工作不能从简单的字面意义上理解为企业管理与社会工作两个专业的结合,它更强调的是把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当然这里的企业指的是广义的工商业界和第二、第三产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员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融洽劳工关系,促进企业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从企业和社会工作两个方面分别谈一下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的必要性。
一、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所谓企业是指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和盈亏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1]。这个概念充分体现了企业所具有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双重目的,这就使得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会尽量向这两个方面靠拢。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就是经历了“人是经济人”的阶段,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奠定了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每个管理人都会熟知泰罗科学管理的所有理论方法,他的很多管理法规,直到今天仍在许多企业中应用,不可否认的是,泰罗的科学管理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在古典经济理论盛行的时代为企业创造的效率、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至今还有83%的公司和工厂在使用泰罗所开创的某些科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但是“泰罗制”的一些弊端也越来越引起管理者的反思。“泰罗制”过分偏重于从技术角度研究工人作业行为和管理者行为,而对于影响人的行为和生产效率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未能做深入探讨。强调专业分工,作业标准化,使操作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枯燥,工人越来越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激起了生产工人的强烈不满。其次,只注重经济目标,完全忽视工人各方面需求。这使得“泰罗制”越来越不适用于现代企业全方位、综合、合理的发展目标。成功的企业必然要求企业管理者和雇员都保持对企业目标实现进程的了解[2]。这要求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向着“人是社会人”的阶段转变,这要求企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不只是单纯地注重效率,这无疑与社工的“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精神完全吻合。而且,在企业管理者培养方面大多重视效率、经济方面,在注重人的方面无疑社工更加擅长。
二、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说
社会工作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门学科已在我国形成并迅速地发展。但是它在我国也只是初步发展,各方面都还不完善,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就业方面,很多人都还不理解社工是做什么的。在我国,基本认为社工毕业后只能进入社区或民政部门工作,很少将社工与企业挂钩。但是,从各个高校社工就业情况来看,一半以上的社工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工作,这是一种就业的无奈还是趋势的必然?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必然,正是社工的通才教育为企业社工搭建了平台。在中国的所有高校对社工的教育都是社区导向的,把社工塑造成社区的专属人才,2011年国家18个部委联合下发文件:急需社工。但是,事实却相反,社区需要社工却留不住社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多选择在企业中工作,大家认为这是社工人才的流失。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这恰恰正明了企业社工存在的必要性。
三、企业社会工作的现实性
首先,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社会工作专业的许多专业课程的开设都具备了企业管理者必备的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是社会工作专业和企业管理专业共同开设的专业课程,而且它还是企业管理重中之重的课程。的确,人力资本的开发决定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而社工所受的专业教育使其在了解人的心理特点,特性,与人打交道的方面更胜一筹。社会统计学也是企业管理和社工的必修专业课,虽然双方侧重点不同,企业管理专业更注重对数据的掌握,但是最终目的都是要分析出结果来解决问题。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工作专业课之一,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处理好企业职工的心理问题,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除此之外,社会工作的三大专业方法也是企业社工必备的专业知识。
其次,高素质管理人才一直是我国企业管理中紧缺的资源,虽然高校许多管理专业源源不断输送管理人才,但这些人才在综合管理、协调等方面还是能力不足,对企业业务方面问题轻车熟路,但在处理员工纠纷等问题上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企业社工刚好填补了这一项空白,同时,进入企业发展应该成为社工的一个专业发展方向。
四、企业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必要性
(一)解决企业员工的困难,促进企业和谐运行
许多企业采用积极行为措施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发展[3]。但是,中国企业在企业的生产、营销等方面的业务发展,还有员工心理、生活等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在中国,员工的个人状况经常被企业忽略,企业更多是把员工当作创造效率的工具,与工厂里的机器无异。这种思想是完全不符合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企业要想做强做大,成为国际品牌的企业,对员工的重视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管理中“人是社会人”的理念还不强,“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很弱,这里就很需要企业社工来弥补这方面的空白,在企业中引进社工人才,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培养企业员工,完善企业运行。利用个案工作方法帮助发现、解决企业中有问题的员工,用小组工作的方法对企业中拥有问题的群体进行辅导,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在员工中开展活动。总之,做到最大限度的人性化,这一方面海尔集团做得就非常好,考虑每个员工之所需,给每个员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使得员工在国际猎头公司开出的高薪面前说出了“不”字。海尔计算机部部长马国军说:“每当我提出或设计一种新的包装图样,不出两三天,从海尔发出的卡车上,就满载着这种包装的产品,几十万几十万的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市场,你说我当时什么心情!在海尔干,见识大得多,层次高得多,实现了自我。”[4]不管是对员工,对每一位顾客海尔同样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是海尔能成为中国为数不多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重要原因。但是,很多企业很难做到海尔这样,因为企业管理者所受的教育里多是与经济、效率有关,对待人的一系列问题上难免会不擅长,这就需要企业社工来转变这种局面。中国现代的企业中很需要拥有社工专业知识的管理人才来完善企业管理。
(二)企业中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人才资源
一直以来,中国大大小小矿难一直在发生,但是,在事后处理方面一直不尽如人意。企业不能安抚死伤者及家属情绪,这不仅给企业经济带来损失,也让企业形象受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行为模式不成熟,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企业必然会在自己的言行中表现出良好的素质[5]。企业在这方面缺乏经验,也是人才知识局限所导致的,企业社工的通才教育使企业管理者拥有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
(三)中国目前社工就业方向单一,应将企业社工作为社工专业的一个培养方向
在我国,高校社工专业毕业后主要面向社区或一些救助机构,但是这些组织所真正需要的社工是有限的,而且许多社会工作的学生在这些地方找不到存在感。国家也一直鼓励社区招收大量社工,但却留不住资源,部分社工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企业,并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企业中很好的发展。这无不给我们发出信号,企业社工同样是我们所紧缺的资源。其实,各行各业都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这才符合和谐社会应有之意。所以,企业社工也是社工专业学生有了更广泛的就业渠道。
社工虽然旨在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但企业同样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同样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企业社工在中国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并且也具有紧迫性。当然,企业社工在中国的发展需要高校社工专业、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相信企业社工会和社工专业一样迎来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高钟.企业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美]弗雷德・R戴维.战略管理[M].李克宁,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1.
[3]廖理.企业管理新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企业社会工作范文4
一、我国政府主导型社会工作形成的原因
政府在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中的缘由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工作本身的原因,也有政府方面的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一)社会工作本身的因素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比较曲折,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初社会工作已经在我国产生与发展了,但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被取消了,直到1985年才被重新提出恢复重建,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设立社会工作专业。可以说,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领域,发展的时间不长,自身力量薄弱,资金短缺,对政府的依赖性较高。20世纪末期我国社会工作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家也制定了许多有利于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政府方面的因素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社会问题集中涌现,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缓解各种矛盾,政府逐渐认识到社会工作的益处,即政府可以借助社会工作机构对社会成员进行管理和约束,借助社会工作相关机构解决弱势群体面临的各种问题,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并且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社会工作机构的服务来提供公共服务这一方式来解决资源分配合理化问题。
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政府也大力推动其发展,不仅体现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还体现在对其职业化、制度化的建设上,以及政策制定上。
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方面,从80年代末以来的短短20多年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速度极快,开设本、专科层次社会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300多所。2002年7月,在教育部高教司同意下,受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派,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思斌教授领衔,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框架下集中较早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负责人及资深教师,编写《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在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化建设方面,国家也在积极的推动。如2004年6月,“社会工作者”被首次载入中国职业标准目录。2008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联合的《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民政事业单位原则上以社会工作岗位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这是我国首次设立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也是对社工人才使用瓶颈的重大突破,使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实现了真正对接。
在政策制定上,国家制定了许多有利于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如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布《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在2010年国家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中明确提出要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政府的各项有关措施都有力的推动着我国社会工作在向前发展,有了政府的支持也让许多社工机构得以生存,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或社工岗位这一方式让许多社工机构缓解了资金压力,有了服务经费,而且政府的这一举措也增加了对社会工作的认同,亦帮助社会工作得到更多社会公众的认知和了解。
二、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体现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区别于别的专业的独特性或特点,社会工作当然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可以区别于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这样才可被称之为社会工作专业。所谓专业都有其共同特质,1957年格林伍德提出专业的五项基本特质,即系统理论、专业权威、伦理守则、社会认可、专业文化。虽然这些并不是判定专业性的唯一尺度,但可以检验某一职业专业性发展程度的高低。我们可以暂且用这个标准来看社会工作这一专业的专业性是如何体现的。
首先是系统理论。社会工作有自己专业的一套指导理论,从理论的分类来看,大卫.豪把社会工作理论分为为社会工作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两大类;而马尔科姆.佩恩则把社会工作理论分为实证主义理论和后现论。具体来说,社会工作理论有生态系统理论、增权理论、优势视角、灵性视角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具体服务活动时的指导理论。
其次是伦理守则。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就是一整套指导从事该专业的工作人员正确履行责任和义务并预防道德风险的行为规范,它包括实际工作步骤的一般规则与标准,规定了社会工作者“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社会工作者在从事社会工作时需要遵守一套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守则,不同的国家、地区的伦理守则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都围绕人本主义、尊重、接纳、保密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来制定。
第三是专业文化。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来讲,专业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工作核心价值理念及社会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对社会工作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会工作在实践中还有许多专业的技巧,如对质、倾听、同感等,这些服务技巧也在细节上体现着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独特性,理清社会工作价值观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认识社会工作的特色及其本质。
第四是专业权威。专业权威是指专业人员对案主有一种判断的专利权,案主可由这种专业的权威获得一种安全感。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通过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对案主的需求进行评估诊断,案主认可并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制定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案。社工的专业权威是建立在对人的尊重与帮助的基础上。
第五是社会认可。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的过程是从被接纳到否定再到被接纳的这样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当前我国对社会工作的态度可以这么讲:政府是理论上认可了,也制定了一些政策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但是并没有理解和认识到社会工作的独特性;社会大众整体上对社会工作的认可程度是比较低的,许多人还是不了解社会工作是干什么的,一些人只限于知道社会工作但并不是真正的了解社会工作。虽然社会工作在现阶段得到社会认可的程度不是很高,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还是让人有期待的。
三、我国社会工作在发展中保持其专业性的策略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处于专业化和制度化的初步发展阶段,社会工作的专业自主性还比较薄弱,概括的可以说是处于行政力量和志愿服务的夹缝中。我国社会工作不管是起源还是发展都牵扯着行政力量,当前我国社会工作已经发展成为政府主导的社会工作了,那社会工作如何在这种背景下保持其专业性呢?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要处理好与政府行政力量之间的关系,还需要社会工作知识分子的努力,以及政府、社工机构等的共同努力。具体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一)从政府的角度来谈
现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市级层面显现出来的政府与社工组织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是服务购买者和服务供给者关系,但到区(县)和街(镇)层面,这种关系往往就蜕变为一种“我出了钱,就要你办事”的现实逻辑。一些街(镇)的政府部门会直接插手或经常干预社会工作组织的内部管理事务与具体工作安排,甚至可以心安理得地吩咐社会工作组织工作人员去帮助他们打字写总结材料布置会场、出黑板、报张贴公告等。政府部门所安排的这些“份外”工作,不仅挤占了社工组织工作人员大量的本职工作时间,也使得他们根本无暇顾及或有效回应服务对象的真正需求。我国政府一向都是“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所以才会出现政府支持的社工组织有很多时间在处理行政上的事务,或是花费大部分的时间在准备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而没有太多的时间为需要帮助的人开展专业的服务。
我国政府对社会工作概念的理解比较宽泛,并不是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专业技巧都没有很好的全面的认识,所以在社会工作开展专业服务时,可能不认可其服务方式,而让社会工作组织采取他们政府的行政方式去解决,这样不仅打击与限制了社会工作组织开展专业服务的动力与权限,还会影响到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及满意度。另外,政府支持的社会工作组织在开展服务时,会受到一些政府方面的限制,一些有可能涉及到对政府有不利影响的服务或服务领域,社会工作组织是不会被允许开展服务的。
(二)从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分子的角度来看
如果说政府是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一支重要的外部力量,那么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分子是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一股重要的内在力量。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分子有义务也有责任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向前发展。我国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工作在发展中如何保持其专业性,其中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分子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分子在我国政府主导的社会工作如何保持其专业性的过程中,可以从两方面来做。一方面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分子要形成专业话语,不断影响政府的行为。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分子要不断的澄清“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是什么?”、“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技巧有哪些?”、“社会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等一些关于社会工作本质的问题。通过专业知识分子对这些问题的澄清与宣扬,影响政府的行为,让政府及社会大众能转变之前对社会工作不准确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社会工作,并更加认同社会工作,继而支持社会工作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分子要不断致力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及价值观的探索,建构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与中国文化相符合的社会工作指导理念和专业服务的技巧与实践模式。有了一套本土化的社会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实践框架,这样能让社会工作在开展服务时更好的发挥其专业价值,其服务的效果会更加突出,这样就会让政府对社会工作改观,也能让政府更进一步认识社会工作,了解社会工作的独特之处,增强政府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同时,本土化的指导理念及操作框架也能让社会工作者在实践时更有依据更客观,服务效果也会得到更多社会大众的认同,从而提高社会工作在政府及社会大众心里的地位及满意度。
(三)从社会工作机构来看
企业社会工作范文5
一、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是关键安全生产、负荷开拓是供电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促进和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经济利益的前提和保证,是构建和谐供电企业的关键,和谐供电企业的标志仍突出以安全生产经营为中心,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中。因此,我们供电企业的工会紧紧围绕企业的总体部署,围绕安全文明生产和经营管理,发挥工会的组织作用,在供电企业构筑“以人为本,重在管理”的企业安全文化、优质服务文化和执行文化,为员工营造民主、团结、和谐的生产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工会通过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活动,为员工学技术提供载体,为员工展示才能提供舞台。广泛开展爱岗敬业的教育活动,鼓励和引导员工积极参与企业建设;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职工进行技术和岗位培训;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安全知识竞赛、合理化建议、历程回顾等活动,培养员工对安全生产经营的兴趣,弘扬“安全是幸福的、安全是快乐的”主旋律。把员工潜在的智慧和活力充分激发出来,在推进改革、加强经营、严格管理和技术进步中争创佳绩。
二、积极维护合法权益
切实履行好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民主是和谐企业发展的动力,没有民主就谈不上和谐。工会切实规范和完善职代会民主管理议事机制和厂务公开知情机制、劳动关系预警机制等长效机制,并真正发挥其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在改革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激发企业和员工互动活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和员工“互利双赢”协调发展。
(一)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在关系到员工利益的企业转制方案、职工分流方案、经济补偿方案等重大问题,加强平等协商,通过沟通和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生硬的行政命令是行不通的,消极防范也很难奏效。“堵”和“压”既克服不了员工的“不平衡心态”和思想意识,也形成不了企业和谐的氛围。
(二)不断探索民主管理的新形式,进一步完善和延伸职代会制度。一是建立“员工民主议事会制度”,保证职代会闭会期间作用的发挥;二是对职代会制度赋予实权,使员工代表充分行使民利,发挥员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主渠道作用;三是建立民主管理联系卡制度,拓宽密切联系员工的绿色通道,全方位构筑企业与员工沟通的平台,形成上下联动、共谋发展的民主管理工作新格局。
(三)坚持推行厂务公开制度,增强企业办事的透明度。建立选人用人、资金运作、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制度的长效机制,规范厂务公开的程序、内容和形式,形成企业内部配套完善的监督体系。从生产经营完成情况、改革方案、招待费、住房分配、选人用人等切实关系员工利益的内容进行公开,才能更有效地吸引和动员广大员工都来关注企业发展。
(四)建立集体合同制度,切实维护企业与员工双方利益。在推行集体合同过程中,工会既注意充分反映员工的具体利益和实现利益,同时充分考虑供电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引导员工“换位”思考,正确处理员工意愿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把企业能够承受、符合企业发展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员工意愿,通过平等协商成为集体合同条款,对无法承受或一时无法解决的员工意愿,也纳入协商范畴。
三、发挥员工模范之家建设
建设“员工模范之家”发挥企业“员工模范之家”作用,促进和谐供电企业发展。电力系统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及行风建设,这种组织的严密性,要求我们把员工之家分别建设在分工会、班组,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因此,我们牢固树立“建家就是发展企业”的思想,建立上下联动互保的建家工作机制,形成以员工为主体、工会主抓、党委重视、行政支持、各方配合的建家新格局,局工会抓分工会、分工会抓班组,从基层小家建起,小家保大家、大家带小家,把每个分工会、班组都建成民主、安全、温暖、学习、服务型的员工之家。开展“送温暖工程”,促进企业模范之家的建设。推动建立不同员工群体利益的表达、对话机制,发挥工会信息系统的作用,畅通员工利益诉求和社情民意渠道,“进员工门、知员工性、解员工难、暖员工心”真正建立一个广大员工可以信赖、依靠的员工之家。
四、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企业社会工作范文6
同志们:
今天,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乡镇企业社会保险工作会议,会议客观分析了当前我市乡镇社会保险工作现状,用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完善政策,调整办法,在全市建立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使现有社会保障体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适合我市的市情,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为加快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保障。下面,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摆正位置,确保组织领导到位
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领导,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乡镇企业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政策,消除一切不利于改革的思想顾虑,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把这项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列入领导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讲政治的高度,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要严格按照市里整体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工作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加快改革步伐。要明确分工,任务到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全市乡镇企业社会养老保险改革顺利进行。
二、强化教育,确保宣传发动到位
乡镇企业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是涉及全市所有乡镇企业、职工利益的重大改革,没有各方的理解和支持,改革就无法顺利进行。要把宣传教育贯穿于乡镇企业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始终,面向乡镇企业经营者、面向广大职工、面向全社会,充分发动群众,积极依靠群众,让群众自己保障自己,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社会劳动保障的法规政策的透明度、公开度,依靠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宣传部门和新闻机构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法制讲座、政策普及、典型宣传、深度报道等方式,积极宣传乡镇企业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把改革的意义讲透、政策讲准、内容讲清,引导群众支持、参与改革,营造促进乡镇企业参加社会保险改革的良好环境。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通过举办宣传周活动,公开信、设立政策咨询台、印制和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和服务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工作,对重点企业上门宣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正使广大企业主明白,参加城镇社会保险是企业的法定义务,是职工的合法权益,也是大势所趋,早参保早主动,晚参保就被动,从而提高参与改革的自觉性,保证乡镇企业社会保险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群策群力,确保工作措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