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创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创新

初中生创新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物;创新教学;提高兴趣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不断地发展的实验性学科,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去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总是不及传统的语文、数学,再加之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导致生物课程在很多初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多措并举的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与丰富教学实践,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提高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一、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思路

1.推进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

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通过亲自观察,加强印象;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开放式,把考场挪到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研的素养、科研的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来衡量学生成绩。

2.逐步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差异

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讲究公平,不论学生知识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别,一律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校,受过的教育差别以及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所以,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端正学习态度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课堂秩序的第一责任人,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会发现,很多年之后,某位老师曾经说过的一个观点或者一些特殊的动作,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记得。甚至,以后的一些兴趣与价值观的取向,都明显地受到之前某位老师的引导。

二、初中生物创新教学的教学实践

例一: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首先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叶是绿色植物营养的加工厂,它帮助制造有机物和蒸腾水分,如果说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那么叶就是主要供货商。叶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功能呢?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发现这与叶的结构有关。其次再提出叶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构?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功能?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叶切片的结构,在学生已具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出示叶片的挂图、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叶的三部分结构,接着提出叶片的结构,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探究、总结,最后归纳得出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是有利于透光,表皮细胞里的保卫细胞和气孔是有利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蒸发水分。叶肉细胞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特点有利于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叶脉有利于运输水分和有机物。这样安排叶的结构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二: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1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的由来。

首先让学生观察人类进化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人类为何会进化,讨论人类进化的过程,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在外貌等方面经历的变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然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各种回答中让他们自己总结出答案。

三、注重实验激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绚丽多彩、生动有趣的生命现象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对初中生来说,他们具有好动手、爱问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可以巧妙设计和精心安排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

笔者的做法是从第一节课开始,除了认真做好课本中的探究实验外,同时还精心安排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如“萝卜块中的水升高了”“番薯变色”等。通过演示,学生第一次目睹了这些“魔术”,好奇心促使学生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为什么往番薯的切口内滴黄色的碘液,番薯会变蓝色呢?等等。此时,学生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完全被激发起来。大家都觉得上生物课很好“玩”,纷纷问老师下节课是否有“魔术”,期盼着下节生物课的到来。

参考文献:

初中生创新范文2

关键词:初中生;创新能力;数学

初中生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下面,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从兴趣培养、多样化创新能力引导两方面进行教学切入,希望可以得到广大教师的

认可。

一、创造趣味课堂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情绪多变,想要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数学探究的热情,从而为高效的创新课堂做出更好的铺垫。目前我国数学课堂采用的依旧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略显枯燥、乏味的课堂中很难产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从源头做起创造趣味性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当中,帮助他们取得更多的收获。首先,教师要降低应试教育在心中的影响,提升教学观念,深入挖掘课本中趣味性的知识点,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知识点深入学生心中,促使其感受到更多数学学习的乐趣。比如,在“相交线与平行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生活化的引导方式先简单介绍知识点的含义,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简单的知识模型,接着引导学生对教室中每条直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让最熟悉的事物带动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学生长时间在课堂中进行知识的学习,心中早已出现厌烦的情绪,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对教室进行全新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对教室充满新鲜感,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兴趣。其次,教师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降低初中生心中对教师的畏惧心理,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为积极的师生互动奠定基础。

二、多样教学方式引导,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效的教学方式出现在教师的视野当中,有效地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创新能力是具有开放性的能力之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合理选择教学方式,降低数学知识在学生心中造成的负面影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更加优质的空间。

1.多媒体教学解答重、难点知识

数学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理工类学科,初中生心智不成熟,缺乏高效的学习方式,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数学问题很容易丧失自信心,阻碍着他们在数学学科中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难点知识,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当中。多媒体技术包含很多有关动画的设计,教师合理地对这门技术进行应用,可以带动学生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带动学生取得更多的收获。比如,在“三视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动态演示图形各个面的特点。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图形进行观察,有助于加深知识点在他们心中的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接着教师依据屏幕上的景象适当地进行拓展,让学生说出不同角度观看的感受,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学生的眼睛、耳朵都会被调动起来,保障了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当中,促使其从知识当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寻找数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知识点,开阔学生视野,对他们创新能力的提升及今后的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

2.小组合作互动推动创新能力发展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当作教学的主体,课堂上学生一心在下面记笔记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习题。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成绩获得一定的提升,但是影响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且初中生思想意识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互动空间,使得数学课堂更加的活跃,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弥补自己的不足,为他们创新能力的产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我向大家推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以这种方式为主导为学生营造优质的互动空间。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为他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创造机会。由教师根据知识点的内容布置开放性的试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解答,学生几个人一起进行交流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摆脱一个人思考所带来的乏味之感,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他人的学习方式与思维特点,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问题的内涵,逐渐完善他们解题的思路,让学生体会到更多数学探究的乐趣。教师积极地引导增加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的喜爱之情,进而在班级形成学生积极互动提升数学创新能力的优良氛围。另外,教师可以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创造机会,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参与到知识的学习当中,让初中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主导,进一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师采用多样化的引导方式为学生打造轻松高效的数学课堂,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当中,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初中生创新范文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仅仅靠教师的讲解来实现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教师在引导的同时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适当联系与生物科学研究相关的成果,进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应该注意理论联系实践,要给予学生主动思考与动手实践的机会,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植物的传粉与受精”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讲解关于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相关资料,重点为学生介绍他如何不断创新、不断研究最终培育出优质并且高产的杂交水稻,通过相关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本章知识,这样课堂气氛会相对轻松、愉悦。又如:学习“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关于“现代遗传之父”孟德尔的相关故事,让学生知道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如何克服,并且坚持8年时间种植和研究豌豆,最终得出生物遗传基本规律。教师讲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时涉及生物科学研究范畴,敢于创新发现的学生,在听完这些故事之后必然有所启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思维是从疑问与惊奇开始的,并且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甚至比解决问题具有价值,所谓“读书贵能疑,疑能得教益”。学生保持质疑的态度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新知。直观地讲,质疑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前提。基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在释疑过程中不能盲目相信权威,敢于独立思考,要善于用多种方式灵活分析相关问题。例如:学习“萌芽”相关知识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种子萌芽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首先,让学生对怎么制作豆芽进行了解与分析。学生回答:要有水并且适宜的温度。教师紧接着可以问:这样的条件就足够了吗?随后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拿出烧杯并且盛满水与大豆,烧杯口还附有保鲜膜,然后提出问题:“大家看看,将这个烧杯放在温暖的室内,里面已经注满足够的水,这样能不能发出豆芽呢?”针对这个问题上,学生各有说辞。随后教师及时启发学生:“其实种子萌发过程也是属于生命活动,而这类生命活动是否需要能量呢?同学们能不能以细胞供能的角度回答种子发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这个问题提出之后,很多学生意识到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一些能量,但是通常情况下此时学生还不会联系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教师需要做一定的引导与解释:“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体依靠细胞呼吸提供能量,而细胞呼吸主要是有氧呼吸,因此,氧气是基础条件,从而得知,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会提供一定程度的空气。”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学生也明白了种子萌发是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的。然后,教师可以拿出几个完整浸泡过的大豆种子,并在学生面前用刀进行将种子的胚芽与子叶切出,并解释说:“这里有部分种子其实不算完整的,完整的种子有些是新收获的,有一些是年前收获的,那他们是否能成功长成幼苗呢?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不在课堂上进行解决,可以布置给学生当做课外作业像老师这样对一些种子进行处理。”在质疑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被激发出来,教师再布置相应的作业,学生非常踊跃,很愿意自主探索找出种子萌发的条件与办法。

3.培养学生富于想象的创新能力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体现出来,灌输式的授课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能力发挥与个性培养,更加不可能具备创新精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师要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能帮助人跳出一定的知识理解框架,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并有新的认识。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不要一成不变。例如:学习“植物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从花盆底部小洞的作用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也可以让学生相信芦苇为何可以长期生活在沼泽之中,它的特殊结构起了什么作用;又如:学习原生动物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想象一下草履虫形态与运动的样子。经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学生想象力得到增强,而且思想有了一定的发展,提高了创新能力。

初中生创新范文4

一、实现书本和实验结合

空洞的生物理论陈述使学生感觉课堂乏味,教师往往将生物课当成文史类课程来上,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讲解,只要求学生识记理论知识,完全忽视了实验证明的重要性。其实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来的和通过耳朵听到的知识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实验教学,学生就没有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机会,理论和实践就容易脱节。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首先就要将书本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生课程实验结合起来,在实验室进行实验。

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二章“练习使用显微镜”中。教师介绍显微镜是一把开启生物奇妙大门的钥匙,生物学中各种细胞的研究都依靠显微镜,因此学生对于显微镜的认识止步于书本上的图片是不够的,学生不但要接触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构成,还要掌握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以便学生进行各类探索。所以教师在教授这一章节时,实验课时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学校生物实验资源有限,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共用一份实验资源,这也方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交流。除了生物研究器材需要学生进行实验了解之外,一些生物基础理论也需要学生进行实验体会,自己动手获得实践经验。例如细胞核是由核膜、核孔、核仁、染色质组成的,为了让学生了解细胞核各组成部分的实际形态,教师安排实验课时,让学生利用洋葱表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证实该理论。理论和实验的结合不但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科学的严谨,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创新生物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时间。教师在教学时不要采取“竹筒倒豆子”式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一股脑地全部呈现在学生眼前。教师要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学心和求知欲,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掘知识,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例如,学习“生物圈的水循环”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教案。首先教师设置课前导入,提问“你们知道天上下的雨到哪里去了吗?湖泊河流的水位线在夏天会下降,那些水又到哪里去了呢?你们知道自然界的水有哪几种存在的形式?降水总量和蒸发总量是一样多的吗?”问题导入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适当评论指导,在学生讨论完之后,揭晓正确答案“大自然的水有三种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水也是由这三种形式实现循环的,大自然每年的水蒸发量和降水量是相等的”。在整个教过程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学生会在自己探索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其学习主动性在这个教学模式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习的效率也有显著的提高。

三、将课本和生活联系起来

人是生活的主体,而研究人体构成是生物学科的一大主要板块,生物的研究成果也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生活的。医学、工业、农业等领域都不能离开生物理论成就。因此,生物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的经验,生活阅历的丰富有助于对生物基础理论的掌握。而且,将生物理论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拉近自然学科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创新范文5

【关键词】新课初中生物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不断地发展的实验性学科,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去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初中生物教学会因为其所涉及的每一个因素发生转变而提出新的要求和变化,并且期问所能影响他的因素也比较众多,比如说学生的学习特点、学校的学习氛围以及教学的方式等等。因此想要做好初中课堂教学就需要我们对其不断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用创新思路来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就是指改革教材中落后于社会与时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通常教材在编定后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但科学技术和当今社会正在迅猛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中必然会有部分内容不能适应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作适当变动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教材内容的编排不一定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时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适当调整与重组,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新处理包括对教材内容的增减、调整、重组或重新选定。例如,教师可以从人们的认知规律出发将教材中先讲结果再了解过程的部分改为由学生自主探究后讨论得出结果。教师可以增加反映现代生物科技新进展的知识,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教师可以增加人与生物圈关系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可以增加促进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实践能力。

二、创新生物实验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应用创新教学方法时,也应该考虑到在生物试验中应用创新的教学方法。①组织学生参与准备实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准备实验也是实验的一部分。教师在实验前,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准备工作,通过准备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目标、步骤以及某些实验结果,这样既树立了学生参与实验的意识,学生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比如在进行观察“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组织学生准备实验材料,了解显微镜的构造,以及实验材料的选取与切法。②克服思维定式。在心理学中,思维定式是指过去的经验对人们现在的思考方式以及思路,形成一种倾向性.使人们以固定的方式去思考。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给予学生新的、变化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比如在实验“植物细胞吸水、失水”中,将萝条放进清水中,与放进盐水中的萝卜条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盐水可以使萝卜软缩。这只是表面的结论,不能为学生进一步探讨细胞吸水、失水的深层原因提供实验基础。所以在实验时,教师可以将实验条件加以改变,改变清水的含量,改变盐的用量等,让学生定期观察萝卜条失水、吸水的情况,使学生自主地进行讨论,总结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情况,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领悟实验的深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③形成求异思维。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该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同样在“质壁分离复原”试验中,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自主发问: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所用溶液是不是都是一样的?细胞在吸水复原时,会不会吸水过度而破裂呢?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养成提问的好习惯,进一步养成求异的思维品质。这些对提高创新意识是十分有效的。④拓展实验空间。可以适当地拓展实验空间,将实验转移到其他教室或者户外进行。比如在讲解八年级“心脏收缩”实验时,学生对于这种枯燥的、抽象的知识理解较难,所以教师可以适当以气球和塑胶管联合,制造心脏收缩模型,使学生大致了解心脏收缩的大致过程。另外,使用多媒体,将心脏收缩过程制成flash,使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将动脉、静脉的血液流动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用此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解决此处学习、教学的困难性,加深学生对此处知识的理解。

三、化单一手段为多样并举,努力优化生物课程的教学活动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支撑的基础课程,但是课堂实验教学尤其是学生实验操作往往不是轻易能够做到的。对此,我们可以随势所需、因地制宜、多样并举。如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许多生物之间或内部的演示、进展和转化过程等,其科学性、微观性和隐晦性较强,不是教师的语言所能描述到位的。如上文所讲的鲫鱼解剖的实验,在课堂教学暂不具各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实验的规程要求提前“晓之于学生”,让他们回家以后遵照程序自行实验,并把实验的过程和作业结果带到课堂进行交流讨论。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只要是耳闻目睹和躬行“劳动”的结果,都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中收获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实际效果。

四、讲究”授之以渔“,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上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法定教法,使教法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观念,学习方法的指导应注重生物学科的特点,这是生物课学法指导的关键。教师要教学生如何认真预习,专心听讲,做好笔记,重视解。要告知学生生物源于生活,也要将知识用于生活,做到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

总之,上述一些粗浅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探究,是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浅显认识,但面对新课程我将继续尝试探究,这样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在生物这门学科教学的困难面前,去发现、去探究、去实现我们对科学的远大理想,让生物学中的知识精华能奇迹般地亮相于现实生活,并能为人类的生存作出应有的贡献,让我们生活的明天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戴尔.《视听教学法》中的“经验之塔理论”

初中生创新范文6

一、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适时、有梯度地提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得桃子”。设计的问题必须高低适度,是学生渴望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其认知冲突,激发其强烈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因兴趣而去学,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教师要合理地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其创新能力。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展开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学习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以培养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为创新教学提供条件。

目前,初中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教师总是希望学校增加课时,延长教学时间;或者搞“题海战术”,以“大运动量”的练习来提高教学质量,但事与愿违。“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未能有效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数学教学不应只是一种模式:复习引进―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小结作业,更不能把教学模式“八股化”,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服务于学生学习主体为本,努力实现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的创新。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要树立有效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要把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把课堂内的教学延伸到课堂外,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教学方法可以采取分散和收敛教学法、反向思维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综合教学法和打破定势教学法等。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开放型题目,由学生分散思考,寻找答案。当学生的答案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稍加点拨,继续由学生讨论纠正;也可以采取由学生提问、讨论,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采用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使受教育者由消极的教育对象转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发挥他们在教育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精讲精练,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三、巧用数学教材中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都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让他们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如讲“黄金分割”一节时,让学生感觉到,一个演员站在台中央位置并不是最好的,应站在舞台的黄金分割点上,这时的位置会给人一种美感,从中让学生认识到图形的美。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实物、图形或模型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探索性教学。这既是实物的直观,也是语言的直观。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具体形象。因为鲜明生动的图像、实物及语言描述,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四、创造教学环境,为创新教学提供空间。

去过美国考察的中国教育界人士都说,他们的学生上课时比较随便,可以站着,可以坐着;可以随便说话,可以随便进出。美国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有它的好处,弊端也不少。不过,如果不适时、适度地开放一下我们的教学环境,也是“不识时务”的。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甚至可以异想天开。要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我们必须先从开放教学环境做起。

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地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不体罚、不训斥、不歧视、不讽刺,营造一种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其次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参与,这样教学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创造思维的形成。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使之乐学、爱学,善于动手、动脑,勤于参加实践,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使他们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中的重要因素。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其实质是自信心的丧失。”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让他们感到“我行”、“我能”、“我是成功者”;让他们不怕失败,永远充满自信;使他们懂得,“没有自信心的人,一辈子也不可能获得成功”。

五、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