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梅花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梅花的诗

梅花的诗范文1

1、描写梅花的诗句有很多,“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描写了梅花坚贞孤傲的傲骨;

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写的是梅花姿态的优美和幽幽的香气;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美的是梅花的幽香。

(来源:文章屋网 )

梅花的诗范文2

唐代以前人们较为看重兰花。兰花被誉为“香祖”、“天下第一香”,历来受人们推崇。兰花生于幽谷,清香雅洁,有“生深林不以无人而自芳”的内在品质,故有“君子”之谓。刘勰《文心雕龙》云:“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在唐代以前的众多诗人中,最看重兰花的非爱国诗人屈原莫属。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咏兰之句,并且以兰花自喻,象征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德。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礼魂》)“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山鬼》)“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湘夫人》)“纫秋兰兮以为佩。”(《离骚》)在唐代以前的诗篇中,兰花还是“佳人”的化身,为众多文人所题咏。如张衡《怨篇》自谓“咏兰,咏佳人也”,汉武帝也有“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的诗句。

在唐代以前,牡丹并不为人们看重,题咏者也不多。到了唐代,牡丹以其娇艳富贵,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喜爱,也成了文人题咏的主要对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咏牡丹诗。《开元遗事》载,唐明皇问侍臣曰:“牡丹诗谁为好?”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国色天香”就是对牡丹花的最高称誉。大诗人李白也曾奉诏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观赏牡丹作了三首《清平调》诗,其中一首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在诗中,李白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光融为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为唐玄宗所赏识。

在唐代,观赏牡丹成为了一种习俗。据李肇《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唐人诗句也可为证,如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中皆若狂”,徐凝的“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夤的“能狂绮陌千金子,也惑朱门万户侯”,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由此可知,牡丹堪称唐代的国花,而其娇艳富贵之姿,正反映了当时的盛世风貌和唐人追求华贵的爱美心理。

到了宋代,国势远不及唐,加上外患频仍,盛唐那种繁荣景象已很难看到,士大夫的心理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诗风也由唐代的丰腴而变成宋代的清癯。这时的人们更多的是喜爱梅花,宋人也因此创作了大量的咏梅花诗。像苏轼有40多首,刘克庄有130多首,陆游有160多首,而张道洽有300多首,其他如王安石、林逋、辛弃疾、卢梅坡等人都有咏梅佳作。就宋代梅花诗的格调来说,大多突出其寒瘦、清疏、幽香的特征,这和宋诗“情思深微”、“气力收敛”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如“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陆游)、“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王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都塑造了枝瘦香幽、韵远格高的梅花形象。范成大《梅谱》云:“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影与老枝奇怪者为贵。”苏轼也在诗中提到:“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种对梅花风韵的赞赏,正是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爱美心理的真实写照。

梅花的诗范文3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东风才有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

3、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

4、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朔风飘夜香,繁霜滋晓白。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5、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6、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

梅花的诗范文4

关键词:梅花;原型意象;伤春;品格;寄托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梅花是一个备受追捧的意象,咏梅诗数量庞大,精品甚

多,虽内容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诗歌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渐渐发展为一种象

征模式,以至梅花意象所呈现的情意流向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加拿大文学批评

家弗莱看来,这种象征是可交流的单位,"我给它取个名字叫原型:它是一种典

型的或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指一种象征,它把一首诗和别的诗联系起来从

而有助于统一和整合我们的文学经验。"???梅花作为古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意象,

成为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那么按照弗莱的定义,梅花也是原型意象。

古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由于梅花本身花色淡小以及地理分布

等因素,秦汉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最初只取其实用之处,晋宋以来才

渐渐得到人们的亲睐,直至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其甚为推崇,才逐步上升为一种

崇高的文化意象。这可从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的看出来:"《书》曰: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诗》曰:‘摽有梅,其实七兮。’又曰:‘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毛氏曰:‘梅,枏也。’陆玑曰:‘似杏而实酸。’盖但取其实与材而

已,未尝及其花也。至六朝时,乃略有咏之者,及唐而吟咏滋多。至本朝,则诗

与歌词,连篇累牍,推为群芳之首,至恨《离骚》集众香草而不应遗梅。"???从

梅花作为审美对象开始,一代代诗人对其不断再现、反复运用,强调、突出和强

化了它所蕴含的各种品质。梅花作为一种原型意象,渐渐形成了一些稳定丰富的

内涵。概括来看,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寄寓伤春之感,表现对时序迁转,年华

易逝的感伤。二是象征高洁离世的情怀和坚贞不屈的品格。三是以梅为思乡怀人

的寄托。

一、 寄寓伤春之感

梅花的花期早,先春而发,待入春后万物复苏,便凋零,其时令特征在诗人

的渲染下演绎成一种伤春感怀,感时伤序的情怀。魏晋时乐府横吹《梅花落》是

最早的以梅花为主题的艺术作品,而早期的咏梅作品大部分是对《梅花落》旧题

的拟作,更多的是由花开花落的表象引出的伤春之感,寄寓诗人对时序变迁及年

华易逝的感伤。南朝梁著名文人何逊的《咏早梅诗》中有"兔园标物序,惊时最

是梅。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横枝却月观,花绕凌风台。"这首诗诗抓住梅

花开放的时令特征,感咏时序。梁简文帝萧纲的《梅花赋》里写到"层城之宫,

灵苑之中,奇木万品,庶草千丛。......梅花特早,偏能识春。"北宋秦观的《和

黄法曹忆建溪梅花》中有"月没参横画角哀,暗香消尽令人老",慨叹梅花的凋

零,感慨韶华易逝。南宋刘克庄《落梅》的首联"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

堆墙"则描绘了落梅的凄凉景象,透露了诗人惋惜伤感之情。而北宋周邦彦的《花

犯*梅花》:"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

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今年对花

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丸荐

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更是以饱含感情的

笔触移情入景,借咏梅抒发了自己在宦迹无常、漂泊不定的际遇中所产生的落寞

情怀,是对传统睹梅惊时、伤春怨逝之抒情意态的发展,但对伤春的指涉意义还

是不变的。即便是到梅品被推之尊弥的南宋,诗人仍不能不为之感怀兴叹"何事

雪霜际,不随松桧长。"(邹浩《次韵文仲落梅》)梅花的开落一直是古代诗人词

客伤春怨逝之情的触媒。

二、 象征高洁坚贞的品格

梅花不争春,其洁白淡雅的孤傲特质,成为了高洁、坚贞的人格象征,常常

被诗人用来自比。唐末陆希声退居故乡时写有《阳羡杂咏十九首*梅花坞》,"冻

蕊凝香色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这首诗

赋予梅花傲视流俗的品格,表达了自己闲隐绝俗的品质。宋朝人爱梅蔚然成风,

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林逋,他一生未娶,以"梅妻鹤子"自诩,以隐士之心性、

视野去关照体悟梅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花也因此与隐逸之流结下了不解之

缘,被视为志节自守、离世隐逸者的至爱和象征。林逋现存八首咏梅七律,世称

"孤山八梅",另有咏梅词一首。"孤山八梅"中最著名的三联便是"疏影横斜

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数,水边篱落忽横枝。""湖水倒

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此三联清绝出世,艳冠古今。他将梅花疏雅娴静

的神韵和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从侧面反应出他离世隐逸的生活状态。王安石

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赏了

梅花不畏严寒冰清玉洁的高洁品性,表现了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

下,积极改革却得不到支持的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苏轼在《红梅》中以梅花自比,颠沛流离的身世中融入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傲岸之

气。"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他的

另一首《定风波*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

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

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紧扣红梅既艳如桃杏又冷若冰霜、傲然挺立的

独特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而在南宋,由于中原故国的沦丧,使得南宋文化人对孤傲白洁的梅花有着难

舍难分的宿命般的爱,最具代表的就是陆游,他走在沈园里慨叹"何方可化身千

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陆游一生留下了一百三十七首咏梅诗,

其中著名的当属《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

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鲜明地突出了梅花坚贞不屈的品格,也是陆游一生怀才不遇的经历以及孤傲个性

的写照。他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只有梅花这样

的‘另类’形象才能充分展示超 越流俗的品德意义,也只有梅花这样集松之劲、

竹之峭、兰之幽、菊之贞,而又自具其平淡闲雅之性的典型‘另类’,才能成为

时代精神的最佳载体、道德意志的理想写照。"???

三、 思乡怀人的寄托

古人常以花草相赠以示思念或情谊,梅花也是其中寄托情意的一种载体。"以

梅花作为馈赠之礼可以追溯到先秦","一般民间士女间折梅馈赠的情景大量出现

在梅花始受关注的魏晋时期"。???晋乐府民歌《西周曲》里写道:"忆梅下西周,

折梅寄江北",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子夜四时歌*春歌四首》"兰叶始满地,梅花

已落枝。持此可怜意,摘以寄心知。""折梅待佳人,共迎阳春月。"这里梅花被

用来作为一种爱情信物。《赠范晔诗》中有"折花奉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

所有,聊赠一枝春",虽然该诗作者和年代不明(一般认为是陆凯所作),但却是

后世最常用的典故之一,诗人赠春的妙想让人称道,梅花在此承载的是友情。唐

代杜甫的一首《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表达了思乡之情以及对

友人的挂念,"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

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诗人由睹梅、寄梅、咏梅而生的一系列想象,深刻地表现了其对家乡及友人的深

切想念。 南宋姜夔的一首《暗香》也将咏梅与思人交融在一起,"旧时月色,算

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

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

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

尽也,几时见得。"姜夔的这首词,句句不离梅花,用梅花寄托怀人情思。上片

的月中赏梅与下片的雪中赏梅统一在幽冷的环境和词人感情的范围之中。今昔对

比,以人衬花,人花两见。

梅花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原型意象,从古至今,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审美情

感,深深根植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古诗词中大量对梅花这一原型意

象的运用和发展使得其蕴意深入人心。梅花成为长久以来文人雅士的至爱,但不

管诗人词客们在其中注入了多少个人的情感与审美,也不管他们的创作心境和目

的如何不同,凝结在梅花中深层次的稳定意象却一直流转到今天。

参考文献:

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第99页.

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丙编卷四.

梅花的诗范文5

关键词:岩画 功利美 直观美

人类在漫长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岩石是记录自己生活的理想园地。岩画作为一种石刻文化传达出了远古人们微妙的审美观。

一、岩画中的审美意识

作为原始艺术的岩画,所呈现出来的是人类早期的审美意识,与后世美术作品所反映的美学观念相比,有两个显著特点:鲜明的审美功利性和直观性。

(一) 审美意识的功利性。

岩画显示的审美意识与岩画的产生,起初并不单纯出于一种审美意识,尤其是早期的岩画,其主要目的在于谋求功利。在造型特点上:远古先民首先从实际利益着眼鉴别动物的属性,又逐渐学会了从审美观点鉴别他们,显然,这种审美观点是建立在劳动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的,逐渐在他们的意识中形成、发展起来。如岩画画面中,雄兽的形象,仔兽(畜)吮奶的形象特别多,这些似乎在表示,动物有很强的生育能力;那些奔驰的、跃动的,以及形体硕大的动物形象,表现出了动物的健壮。远古的岩画创作者对动物某些部位的夸张,自然也认为那些部分是动物最美的地方,如拉斯科洞窟的马,从形体比例看,马的头部较小,躯干肥壮,四肢短细。其次远古人们探求祈求动物怜悯、庇护。在心理上,既崇拜它们又惧怕它们,既把动物视作可怕的敌人,又在一些场合将它们当作慈祥的庇护者,并凭借魔法和咒语来召唤或防止它们的威力发生作用。于是便夸大它们的力量与能力,赋予它们以非凡的、极大的力量,美和智慧。如法国三兄弟洞窟岩画及阿多彼尔特(Audoubert)洞窟所绘的半人半兽的形象。其中有一幅岩画,一个身披兽衣的半人半兽的特殊形象,跟随在奔跑的野牛和鹿之后,嘴里插着一个长笛。另一个半人半兽的形象,画在13米高的岩壁上,头上戴着枝状鹿角,双目圆睁,两耳直竖,双手并拢,酷似兽类的前爪,尾巴垂扬,两腿弯曲前行,男性生殖器后垂于臀下。这个形象被步日耶称做巫师。它以至高无上的气势,居于动物群体之上,俨然是主宰动物世界的大神。由他支配着狩猎与丰收等与猎人生死攸关的大事;我国北方岩画中猎牧人的形象,都是身躯发展均匀,动作勇猛灵巧,四肢粗大,胸膛宽敞,显得结实有力,这是把人的健壮有力做为美的标准。又如左江岩画中的人像,多显得丰满壮实,四肢粗壮,有的甚至可以见到强健的肌肉勾勒。这些人像各部分之间,如手肘之间,四肢与躯干之间,比例均衡。同时这种造型展现了人体的粗犷美:魁伟的身躯,发达的胸部,强健的四肢,呈倒三角形,长方形或腰鼓形的躯干,构成了刚劲强健的人体线条美。雄壮的体格给人以健美、朝气蓬勃而富于生命力的感觉,标志着一个人强有力的生产技能与生活能力,给人带来了创造生活的信心和力量。这是对力量的讴歌。从岩画看,岩画作者对自身健、力、美的创作中,着重在对健与力的刻画上,因为人体的健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征服自然的能力,行猎命中率,除弓箭因素外,主要依赖于人的技巧和体力,而猎得的动物,又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从人像岩画所体现的猎牧人的审美观念中,似乎他们已经发现,在自然界里,人体的结构是最优美,最完备和最和谐的,他们着意表现躯体结构的匀称,及其所显现的男性美和女性美,男性的雄健,女性的轻捷,均可以从人像岩画的形像中传出,有的还极力表现男女生殖器,把能否繁衍后代,作为人的美的标志之一。

(二)审美的直观性。

审美的直观性,可从各地岩画中各种物象的表现出来。岩画作者对其所熟悉的动物或人物的摹写,一般具象性较强,而那种象形性不强和无象形性的形象只是个别画面。如在西方岩画中,德国安德林根岩画中的人物影形,这是一个基本写实的人的影形。我们在这个影形上看到了人体固有的形式美。西班牙拉文特地区著名的阿尔尼阿洞窟中的岩画“采蜜女人和蜜蜂”。采蜜女人的影形图案细腰丰臀,四肢优美,是女性影形图案中的杰作。那些具象性不强的作品,是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折射的反映,初看起来,这些岩画似乎离生活较远,但实际上是可以追溯到它们模拟的凭借物。这类作品,一般时代较晚,比如,乌兰察布岩画中较多的此类图像,表现了古代先民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不难从中看到岩画功能的转变,如果说早期制作具象性很强的作品是为了“有用”,并通过巫术手段以达到经济上的实惠,那么晚一些时候出现的简略化、抽象化、图案化和程式化的作品,美的欣赏要更为强烈。如:拉斯科洞窟的鸟头人物形象简略化。印度的皮摹波特卡崖壁画,描绘的S型人形已基本样式化和抽象化,澳大利亚也是抽象岩画的集中地;南非、津巴布韦和赞比亚、纳米比亚图案式的岩画等。劳动创造了世界,完善了人的机能,同时也培养了人的审美感。

二、综上可得,原始的功利美和直观美是相依相靠的。

岩画的艺术特色和画面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意识,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物质文明、生活方式、心理状态、宗教意识与固有风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人类在漫长的劳动实践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迷茫和探索及多方面的转化工作,把自然事物中那些繁芜的、驳杂的、混乱的、臃肿的东西一起去掉,而且不留痕迹地诉诸于美的物质形态。

参考文献:

[1]盖山林.《世界岩画的文化阐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6

[2]蔡仪.《自然美》,漓江人民出版社

[3]颜鸿蜀,王珠珍.《图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梅花的诗范文6

春之歌 佚名

春天到了,美丽的春天令我们陶醉。

有人说春天是用眼看到的。我便使劲地看: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一只只落在电线上,恰似五线谱,为春天谱写了一曲赞歌;暖风吹皱了温柔的河水,河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给人以美的享受;河边的柳树抽出嫩绿的新芽,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鲜嫩的小草拱出了硬硬的土地,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春天的气息;百花盛开,蜂飞蝶舞,冬眠的小动物也爬出了热被窝……

有人说,春天是用耳听到的。我便用心地听:小鸟的啁啾、流水的潺潺,伴随着孩子们可爱、顽皮的嬉笑……

有人说,春天是用鼻嗅到的。我便努力地嗅:解冻的土地散发出浓郁的泥土清香,尤其令人久闻不愿归去的是百花竞妍时吐放出迷人的芳香……

有人说,春天是用脑想象的。我便大胆地想,我面前出现了一幅美好的画卷:在万里无云的碧空下,一片无垠的草地上,一群群牛羊在尽情享受草地的芳香;青悠悠的岭,绿油油的山,处处苍翠欲滴;一群小朋友在小桥流水旁嬉戏、玩耍……

呵!春天是美丽的、动听的、芳香的、让人神往的……

【我读我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五线谱( ) 波光粼粼( ) 百花竞妍( ) 苍翠欲滴( )

2.文中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内容,请用“~”画出来。文章语句很优美,有一些地方还把动植物当作人来写,请你用“__”画出一句。

3.你喜爱春天吗?默写一首你积累到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吧。

春颂 佚名

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亲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融。春在河畔,碧波轻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洁白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森九天上。春在果园,红杏流火,桃花灿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清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花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艳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量,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莅莅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我读我做】

1.本文在第l自然段中描绘了哪几幅春景图?

2.本文在描绘春天时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写出两种并举例。

3.根据文中第2自然段的思路,想想看,春天还可以是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再写出一例。

春天的心 王蒙

春天的心活在春天的人的身体里。

春天的心是活跃的,是生气蓬勃的,充满了活着的力量。春天使人爱生活:看呀,桃花的骨朵,柳枝的嫩芽,牛毛似的小雨帘子般地挂着,一切多美。生活本身是可爱的呀。听呀,池水的潺潺像低唱一首甜蜜的恋歌,晨鸟的啾啾像喁喁的情话,远处的孩子们唱着:“青草生,花儿红,斜织细雨里,老牛驮着牧童……”

这嘹亮的歌声使春天的心朦胧了,沉醉了。

嗅呀!翘起鼻子,刚下完雨的潮湿气息,钻进你的鼻孔,使你的心痒痒的。玩吧,跳吧,高歌吧,舞蹈吧,暂时忘掉你的痛苦。我们都是小孩子,应该有小孩子的心,而小孩子的心便是春天的心呀!

春天的心是美好的、善良的、纯洁的。因为美以大自然的为最美,而大自然的美表现在春天。你知道春山――远望苍翠欲滴,郊外踏青便是为了欣赏春山呀。你知道春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你知道春花春草,流行歌曲不是这样唱吗,“春天的花,是多么的香”;通俗的对子,不是这样写吗,“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你知道春雨――“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你知道春宵――“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移花影上栏杆”……这些歌颂春天的句子是实在写不完的。人在这美的结晶里,丑恶的会变成美善,污浊的会变成纯洁。春天本身便是诗,何待写她在纸上?而春天的心,便是诗里的诗了。

【我读我做】

1.第2~4自然段从哪些角度表现了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之心?

2.在“牛毛似的小雨帘子般地挂着”这句话中,哪一个词用得最精彩?说说你的理由。

3.选文说“春天的心活在春天的人的身体里”,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春天的第一朵鲜花 谢云

当我在沉闷的钟声里醒来,漫不经心地推开那扇因经年的岁月而变得滞重喑哑的房门,看见天井里那株矮小的迎春,在寒冷的淡雾中绽出一星淡黄的花朵时,心里仿佛被什么细小的东西猛叮了一下。在一种莫名的激动和颤栗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冷洌透骨的空气。

我知道,春天来了,春天真正地来了。

而我知道,每一年的春天,是必得要穿过最寒冷的日子,才能抵达世界,抵达生命的内心,就像我们的青春,是必得要经历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寂寞、痛苦和忧伤的浸泡,才能走向成熟和丰盈。那么,这朵尚未完全绽放的拘谨的小花,这束在清晨的寒风中闪烁摇曳的微光,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泥泞和坎坷,怎样的风霜雨雪,才抵达我这简朴的天井里的呢?

又想起去年夏天,在涪江边散步的情形。流经我身边的这条河流,其实还算不上什么壮阔,也许,只有在它历尽千辛万苦,抵达遥远的嘉陵江,并汇入长江后,才会让人想起诸如伟大、雄浑之类的赞美言辞。但我知道,我清楚地知道,在更为遥远的另一个地方,在它的源头,那叫雪宝顶的冰峰间,它又是怎样一点一滴地聚敛着微弱的生命,就像我知道,这来到春天的第一朵鲜花,在开放出令人注目的绚丽光彩前,它所经历的痛苦挣扎和血泪艰辛。

其实,在任何一种博大的辉煌背后,都掩藏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苦痛和艰辛。也许正因为这苦痛和艰辛,那博大,那辉煌,才更令人敬慕、向往、尊崇。就像我们的生命,是必得要经历漫长的跋涉和坎坷,才能到达那风光迷人的峰顶。

【我读我做】

1.文中哪两个词表达了作者看见春天第一朵鲜花时的心情?用“~”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