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状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状况

交通状况范文1

衣食住行是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民生词汇。2006年春,合肥“大建设”拉开帷幕,如今已轰轰烈烈地走过了7个年头。这一过程中,合肥市民见证了一座座高架的拔地而起,也经受了旧路改造中的扬尘和噪音。

根据《合肥市2013年大建设计划》,今年合肥在大建设方面将投资690.24亿元,涵盖项目达到989项。其中,在综合交通工程上,计划投资量达到355.09亿元,占总投资计划资金的一半多。

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针对合肥市民做了城市交通状况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办法,运用国际先进的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访问)调查设备,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46位访员成功访问了513位合肥市民,覆盖全市7个行政区域。

出行方式与交通体验

对合肥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调查中,选择公交车的受访者最多,占47.76%;选择私家车的受访者占25.34%;选择出租车的受访者占8.19%;选择摩托车的受访者占2.14%;选择非机动车的受访者占16.57%。

根据市民的日常出行体验,市民对合肥交通状况的满意度打分,平均分是3.03分(1分代表非常不满意,5分代表非常满意),总体满意度一般。调查发现,出行方式的不同与市民交通体验的差异有着密切关联。以公交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市民对于交通情况的满意度要高于以私家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市民。

在合肥市道路拥堵现象的调查中,63.74%的受访市民表示经常碰到堵车现象;29.43%的市民表示偶尔碰到堵车现象;只有6.82%的市民表示没有遇到过堵车。

当问及合肥某些路段出现堵车现象的原因时(多选),61.99%的受访市民认为是“上下班时间集中”造成的,所占比例最高;53.8%的受访市民认为是“车辆过多”造成的;51.07%的受访市民认为是“司机、行人遵守交规意识不强”而造成的;49.7%的受访市民认为是由于“道路施工围挡多”造成的;32.55%的受访市民认为是“道路规划不合理”所造成的。

大部分市民反映上下班时间集中、车辆过多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老城区,希望政府能够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这一问题,如错峰上下班、加强交通疏导等。另外,“司机和行人的交规意识不强”也值得关注,司机开车时抢道、行驶于高架路上时随意变道、行人过马路时不按照交通灯的指示等现象不仅给司机行车带来困扰,也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除此以外,还有部分市民认为有些路段信号灯指示不合理以及交警对车辆的疏导不力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

公交VS出租车

在公交车出行的方便程度调查中,有41.93%的市民认为方便;26.39%的市民认为一般;认为不方便的占到受访者的31.67%。

对于合肥公交在服务质量上存在的问题(多选),受访的合肥市民中,选择“人多拥挤”的有41.52%,是占比最高的选项。其次,21.44%的受访市民认为合肥公交的“站点布局不合理”;20.86%的受访市民认为合肥公交“班次少”;14.43%的受访市民认为公交司机服务态度差;9.16%的受访者认为公交车存在“安全问题”;6.04%的受访者觉得公交在服务方面不存在问题;选择“不清楚”的受访者占3.12%。

此外,课题组在“其他”选项中看到,部分市民也指出了公交司机不愿意等人、不遵守交规以及公交运营结束时间早等问题。

在合肥公交设施设备存在的问题上(多选),23.2%的受访市民反映“公交卡充值办理不便”,所占比例最高;选择“报站声音小、广告多”的受访者占18.71%;认为“公交扶手过少、不稳”和“站牌指示不明确”的受访市民所占比例同为13.84%;对于“候车环境差”和“车内卫生状况差”的选项,分别有12.28%和10.72%的受访者选择;而认为以上问题都不存在的受访市民占11.7%。另外,有些受访者也提出了公交扶手和车载电视等设备有缺损的问题。

对合肥出租车的满意度调查中,市民的平均打分为3.03分,总体满意度为一般。

在出租车乘车碰到的问题方面(多选),15.98%的受访者遇到过出租车绕道情况;35.47%的受访者遇到过拒载现象,是市民反映最多的问题;10.33%的受访市民认为出租车车内环境差;7.02%的受访市民遇到司机不打表的情况;19.1%的受访市民表示没有遇到过以上情况。

结合自身体验,市民提出了公交和出租车乘车方面的一些建议,比如在公交线路设计方面,要根据新城区的建设进度和人口集散情况,增加新的公交线路,实现公交线路全城网络覆盖,建设公交都市;优化设置出租车交接班的时间点等。

市民眼中的“大建设”

合肥大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将交通建设视为城市建设的一个主攻方向,拓宽主干道、建城市环线、修高架桥,这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合肥的交通面貌。对于这种变化,78.37%的受访市民认为城市的交通状况有改善。42.11%的受访者表示“有很大改善”,36.26%受访者感觉“有改善,但不大”;6.82%受访者选择“没什么变化”。

另外,有10.92%的受访市民选择“更加糟糕”,在对其进一步访问中发现,老城区的交通状况变差是大家反映最多的问题。这是因为近几年来人口增加、车辆增多,既有交通设施老化造成的;再加上老城区交通的集中改造,导致封路、拥堵等问题的不断出现以及噪音、扬尘等环境污染,给市民生活和出行带来很大不便。

在对合肥交通建设各项举措所产生的效果调查中(多选),79.53%的受访者认为“高架桥的建成使用”效果最为显著。在访谈中,许多受访者都提到了合肥的第一座高架——金寨路高架。作为通往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和肥西上派镇的主要通道,金寨路车流量大,高架的修建有效地缓解了堵车严重的状况。另有46.2%的受访者选择了“部分道路拓宽改造”;33.92%的受访市民选择了“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31.58%的受访者选择“快速公交的使用”。

由于城市建设,市区内的一些路段经常出现施工围挡、公交改线、道路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79.53%的受访市民表示能够理解。

而表示不理解的市民主要认为,有些交通问题并不是由合肥大建设带来的。城市需要发展,但是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市民的生活质量考虑进去,比如在改建道路时要提前做好预案,为相关区域市民出行提供备选的便捷路线等。另外,政府在做交通规划前还应进行广泛的民意调研。

基于合肥目前的交通状况,市民对政府应采取措施的期待方面(多选),63.55%的受访者建议政府应该着力提升市民交通意识;其次,交管部门加大疏导管理力度以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也成为市民比较关注的举措,分别占受访者的57.31%和56.14%;再次,45.03%的受访市民认为政府也应当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建设更为便捷的、人性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创造条件;37.04%的受访者赞成合肥市政府实施限制私家车数量的政策。

交通状况范文2

【关键词】西安;城市交通;交通拥堵

中图分类号:U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73-01

城市道路交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保持道路交通的顺畅有序更是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活力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当前西安城市交通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近年来西安市城市道路交通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不能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第一,道路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城市交通压力依然不小。道路容量不断扩大,但是由于机动车总量及平均出行距离逐年增长,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过快,道路车流量日益增大。

第二,“公交优先”战略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公交吸引力有所下降。西安市这些年对公交投入也不小,“公交优先”正逐步深入人心,但实施效果仍不明显。

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一是汽车交通发展失控,道路建设难以适应超常增长的需要;二是公共交通的发展速度与广大市民方便、舒适出行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道路建设在结构和功能上无法满通需要,缺少快速、便捷的环城高速线路,公交线路、公交专用道的规划、建设还不尽合理,多样化的快速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尚未在管理层面达成共识;三是城市公共交通投资和运营主体单一,难以适应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

第三,部分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差。

第四,市区道路交通管理还有很多地方不到位。

二、当前西安城市发展对道路交通提出的新要求

(一)交通建设应从被动的满足经济需要的模式转向主动的引导经济发展的模式

交通规划应该是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等同时进行,从以前简单满通需求,逐步转变成通过交通规划来引导城市发展。当前西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道路交通的建设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硬件条件,同时自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将会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机会等。

(二)交通规划应从被动的道路建设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主动的减少交通需求的发展模式

虽然西安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人们能够使用的道路资源毕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如何满足经济发展与城市交通顺畅之间的矛盾成为我们必须要加以重视和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

(三)交通政策应从消极地疏散交通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的充分发挥交通设施最大效率的管理模式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作用变得异常重要,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道路交通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交通设施如何支撑城市未来的空间发展,如何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与城市土地利用相协调,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难题。

三、关于进一步改善西安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一)城市总体规划必须要与城市交通规划相结合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项基本战略

交通需求是人们从经济、文化等活动中衍生出来的,城市规划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居民出行的距离与频率,对城市交通流量的强度、密度和时空分布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二)改造和完善现有道路路网结构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一个主要方法

城市的道路系统必须要有相适应的道路容量和运送能力,为车辆出行提供高效、通畅的服务。

(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一个根本出路

从目前西安市区交通状况来看,应鼓励市民搭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出行,减少行驶在路的车辆。

(四)实行交通分离、开辟非机动车道

西安市混合交通状况还比较严重,这是交通混乱、道路拥挤、事故多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要继续采取增设交通护栏、隔离带、道路渠划等措施,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严格进行分离,确保各行其道。

(五)大力提倡“绿色交通”以培养交通安全意识和控制交通污染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的一个基本趋势

首先,应加强绿色交通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培养市民主动参与意识。其次,应加大力度解决市区的堵车问题,因为堵车会造成空气污染。

交通状况范文3

关键词:交通噪声;防治措施;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190-02

1 导言

噪声污染是继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后的第三大污染,交通噪声是城市环境噪声最主要的污染源,其影响的范围广,干扰的人群多。它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危及人身健康,是社会上比较敏感的问题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控制城市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刻不容缓。本文以镇江市城市交通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当前镇江市的交通状况及城市交通噪声给城镇居民带来的影响。

2 数据采集及分析处理

我们采取数据收集的方法研究城市的噪声污染问题。以下是我所采集的镇江市三条主要交通干道的噪声数据。

2.1 数据收集

路线一:镇江市19路公交站点。

在江苏大学一站噪声分贝值最低只有65 dB(A)左右,而在大市口一带,噪声分贝值达到最高,甚至达到83 dB(A)。且中途多站点分贝值超出75 dB(A),虽然部分站点分贝值较低,但是总体而言,总平均分贝值还是偏高。

与图1相比,图2是同线路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同上,此时间段数值变化仍很大,在江苏大学一站附近时分贝值最低,在大润发一带噪声分贝值达到最高。同时,大多数站点的分贝值都高出早8:00-9:00这一时间段约3-5 dB(A),而且总体而言,整平均分贝值较图1有所上升。

此条路线的噪声分贝变化有些波动,在汝山和小窑湾附近所测噪声分贝值相对较低,而在大市口和火车站一带,噪声分贝值达到最高。且中途有多站点分贝值超出75 dB(A),虽然部分站点分贝值较低,但是总体平均分贝值还是偏同路线一样偏高。

与图4相比,是同路线不同时间段的数据,同上图一样,此时段数值变化仍很大,在职教中心一站附近时分贝值最低,在大市口和火车站一带噪声分贝值达到最高。同时,此时间段,大多数站点的分贝值都高出早8:00-9:00这一时间段约3-5 dB(A),而且总平均分贝值较图4有所上升。

2.2 调研总结

本次测量数据大部分时间段都高于70 dB(A),可见镇江市城市交通噪声环境有待改善。通过本次测量实践,得出经验如下:

(1)加强城市交通繁忙区域绿化设计能有效降低城市交通噪声污染。

(2)工程修建会恶化城市噪声环境,当地应合理规划道路修整,并采取相应措施防范噪音污染。

(3)降低城市噪声污染应从自我做起,居民出行时可减少使用机动车,采用公交车,自行车或者步行。

3 问卷调查及研究分析

问卷调查采取随机发放形式,在主要交通干道、大型购物超市、居民区、学校等地方,对100多人进行了统计调查。调查发现:

(1)当前城市道路交通污染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生活的一大问题。100多人所居住的环境都存在噪声影响。

(2)绝大多数人认为政府应该参与到降低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中来,扮演好治理者的角色。

4 预防市区道路的交通噪声的策略

4.1 控制噪声源,减少交通噪声

根据实践操作,抑制噪声源是降低噪声水平最直接的措施,按照噪声控制对象的不同层次可将降噪措施主要分为:(1)规划减噪,即通过事先的规划设计来防止噪声的污染;(2)管理减噪,在防治污染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预防管理;(3)技术减噪,即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来降低噪声的污染。选用低噪声路面。

交通状况范文4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社会现象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

(一)性别、年龄、分布等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一般来讲是女孩多于男孩。从留守儿童的年龄分布看,平均年龄为12岁。从留守时间看,他们平均在家乡的留守时间为3到5.5年。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数量达到1980多万人。如此数量惊人的社会群体,如果得不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势必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关注的焦点。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等输出富余劳动力较为集中的省份和地区。这些地区人口数量大.经济发展较东部沿海地区有一定差距,人均耕地面积小,乡镇经济发展滞后,无力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导致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地区,客观上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

(二)教育现状。家庭教育的缺失及畸形补偿。家庭教育是儿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远离父母的他们既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而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婚姻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稳定性。父母离婚对这些孩子来说无疑是不可弥补的创伤,这使得他们对一些社会现象很容易产生认识和价值上的偏离。而外出父母大都有多给孩子零花钱以弥补对孩子关爱不足的歉疚心理。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及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负面影响。

学校教育存在缺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缺陷与盲点。留守儿童的学习、品德也存在问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学习状况令人担忧,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而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留守儿童在教育上,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近年来,农村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犯罪有增无减,正成为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需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最需要父母、老师在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需要朋友、同伴的理解和支持,需要了解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和现代社会的有意义的信息。

(一)努力完善家庭教育,给孩子成长所必需的关爱。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最好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90%的留守儿童希望他们的父母能留在他们身边。因此,父母尽量要留一个人在孩子身边,要经常打电话或写信给他们的孩子,让孩子们有家庭的温暖。同时,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期望和定位是很重要的。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直接导致他们用“读书无用论”教育孩子,对孩子的发展和定位很低,认为能在“城里混口饭吃就不错了”。受这种思想影响的孩子学习动机、效果不言而喻。

交通状况范文5

(二)大力扶持和发展农村客运,逐步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在四川,采取农村客运班线经营权与农村道路修建改建“捆绑”的办法,广泛吸纳民营资金修建改建乡村公路,新建农村客运站(点),增加客运车辆。规范农村客运市场管理,将非法无序营运的微型面包车纳入公司化经营。遇到逢场天、学生开学放假、民工回乡返程或婚丧娶嫁等人流高峰情况,由客运公司合理调配运力,满足农民需求。减免农村客运税费,降低营运成本,让业主有利可图;将客车票价降到和坐拖拉机、低速货车、三轮汽车、摩托车的价格差不多,让农民愿意坐车、坐得起车。

(三)加大资金投入,排查整治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农村道路“三分建、七分养”。把排查整治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列入政府年度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的重要内容,组织交通、公安、农机、安监部门对农村道路,特别是县乡道路上的事故多发路段、通行客运车辆的三级以下山区公路进行全面排查,逐条路线建立台账,逐个路段制定整治方案,落实整改责任。市(州)、县(区)政府每年应将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整治列入财政预算,落实专项资金确保安全隐患得到治理。集中有限财力重点改造县乡公路急弯、陡坡、临水、临崖及长下坡路段的安全设施。对一时难以改造的,要增设交通警示标志和三级以下山区公路禁止客运车辆夜间通行的标牌等临时性安全防护措施。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农村公路必须与交通安全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凡未执行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的公路工程,一律责令整改,防止新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四)加强管理手段措施,重点整治农村突出交通违法行为。针对不同路段、不同时段科学安排交警勤务,采取流动巡逻、定点执勤和鼓励群众有奖举报等办法,重点整治低速货车、三轮汽车、拖拉机违法载人和客车超速超员、摩托车无牌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根据农村道路里程、交通流量和道路环境合理布建交警中队。原则上每个乡(镇)应建一个中队,其民警数与所辖任务相适应。同时借鉴“交警驻村、驻派出所”和绵阳“农村交警警务室”等新型勤务办法,完善以乡镇政府为主体,派出所、安监站、农机站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模式。发挥农村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管理的作用,进一步明确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管理的范围、职责和权限,对道路隐患排查、交通违法处罚、轻微事故处理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工作要细化和规范,并将工作情况纳入派出所年度绩效考核内容。

交通状况范文6

【关键词】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委托其他人照顾的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大多集中在6-16岁的年龄段。当前,偏远山区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规模也很大,而且在不断增加。由于留守儿童家庭大多是父母单方面或者父母全都不在家,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祖辈或者其他亲人照料,在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下,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偏远山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分析

1.农村教育机制不完善

教育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教育机制为基础,从我国农村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因此农村的各种经费都较为紧张,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方面更是严重不足,这就使得农村教育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受到经费的影响,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而且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的构建也无法满足当前义务教育的需求。同时,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到城市中打工,这也无形中加剧了农村教育环境的恶化,这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无疑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不乐观

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初衷是为了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为儿女创造更好的环境,但外出的时间正是孩子需要父母关爱的时期,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上时间缺位,使得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一些障碍,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孤僻、忧郁等不良心理状况。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监护,这种隔代抚养的现象使得儿童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无法获得有效的解决,长辈对于孩子的功课也无法进行复捣,这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制约。

3.留守儿童成为犯罪和被侵害的高发群体

由于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力度缺乏,因此很多留守儿童都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的习惯,有的孩子由于缺乏长辈的照顾,甚至留宿街头,接触到更多社会不良青年,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也不在少数。另外,缺乏长辈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也成为了犯罪分子的目标,诱拐儿童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加强偏远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1.促进相关制度的改革

为了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全面管理,需要促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并且逐渐完善与户籍制度相关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制度。将户籍制度与教育制度进行有效的衔接,促进户籍管理制度的公平性,并将传统的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从政策上给予流动人口子女更多的引导和扶持,使更多的孩子能够在父母的身边成长和接受教育。

2.强化家庭教育

缺少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在性格方面很容易变得内向和孤僻,因此要注重亲子教育。外出打工的父母,可以定期与孩子见面交流,也可以由当地的政府和社会机构组织孩子与父母之间进行书信沟通,包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使孩子感觉到父母陪在身边。同时,作为监护人的长辈,要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营造一个积极、客观的家庭环境,消除留守儿童内心的孤独和不安,加强对孩子的品格塑造。

3.重视学校教育功能

为了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必须要注重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偏远的山区,更加需要更多师资力量的注入,提高当地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政府在政策方面也需要给予学校更多的支持,充分满足学校教学的需求,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在教育内容的构建方面需要注意,除了基本的文化知识的学习,还应当建立保护和关爱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教育。

4.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社会协调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制定关于留守儿童教育和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从宏观层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使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有法可依。同时,通过舆论宣传作用,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安全的社会环境。

结束语:

教育问题是影响偏远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有效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知识学习、性格养成等全面的发展奠定基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教育机构的紧密配合,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空间,更好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蒋笃运.以科学发展观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