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械性肠梗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1
1 肠梗阻的CT检查
1.1 扫描前准备:根据肠梗阻临床症状和(或)常规X线检查结果制定不同的扫描前准备。(1)临床症状和(或)常规X线检查结果严重的患者,可以不做扫描前准备,立即进行CT扫描。(2)临床症状和(或)常规X线检查结果相对较轻的患者,为保证高质量的CT检查结果,影像学界普遍认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做如下准备:①考虑梗阻部位在小肠者,在检查前1~3小时分次口服1%~2%泛影葡胺或清水500~1 500 ml。②考虑梗阻部位在结肠者,可以在检查前清洁灌肠2次后,再灌注生理盐水或1%~3%泛影葡胺300~1 000 ml。③也可以同时应用①、②两种方法。④扫描前5~10分钟肌肉注射10~20 mg 654-2进行解痉处理。⑤做好增强扫描前的准备工作。值得注意的是,CT检查的时机最好选择在胃肠减压之前进行,这样有利于正确判断肠梗阻的部位和程度[1]。
1.2 扫描方法:患者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耻骨联合水平。在肠梗阻的检查中,为了便于图像后处理(传统CT除外),螺旋CT均使用容积扫描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基于CT机型及其扫描速度的不同,扫描层厚、层间距及Pitch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加以使用,但有条件者应尽量做到一次屏气全腹容积扫描。据笔者体会,以层厚≤1/2层间距的重叠扫描方式扫描,可以增加数据采集,避免遗漏,有利于图像后处理和提高图像质量。增强扫描患者,对比剂多用非离子型对比剂100 ml/例左右,注射速率常规用2~3 ml/s(需血管成像者可用3~5 ml/s),应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延迟期,甚至动态或灌注扫描,这有利于观察肠管及其病变区的血供和动态强化情况,对肠梗阻性质及病因做出准确判断。
1.3 图像后处理:螺旋CT与传统CT相比,容积扫描方式的突出优势是有利于应用先进的技术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图像后处理的应用不仅有利于肠梗阻的诊断,而且有利于弥补单纯横断面图像在诊断上的不足。图像后处理的重建方法很多,如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多轴向投照容积再现(MP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容积再现(VR)、仿真内窥镜(VE)及透明结肠技术(Raysum)等。其中MPR是肠梗阻CT检查时最常用、最简便快捷和最有价值的重建方法,不需要进行扫描前准备就能够对肠梗阻尤其是急重症肠梗阻迅速做出准确的诊断,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不能在同一层面显示病变全貌。CPR可弥补MPR的不足,能将走行迂曲的近侧扩张肠管-“移行带”-远侧塌陷或正常肠管展现在同一平面上,其缺点是重建过程比较繁琐。由于MPVR、MIP、SSD、VR、Raysum及VE等重建方法的应用常需要进行扫描前准备,对病变细节的显示欠佳,比较费时,因而在急重症肠梗阻的CT检查时使用较少,但它们在对肠梗阻的立体观察和仿真内窥观察方面具有强大优势,特别是MPVR、MIP及VR在血管的显示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上述部分重建方法在GE 64层螺旋CT的ADW 4.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上出现的技术融合,如增加MPR的层厚便自动转换为多平面的MIP,后者可以转换为MPVR,而MPVR本身又是MPR与VR在技术上的融合。另外,横断位图像是CT扫描的原始图像,是诊断肠梗阻和图像后处理的基础图像,必须认真观察。
2 肠梗阻的CT诊断
2.1 肠梗阻的判断:CT是诊断肠梗阻的一种可靠检查手段,其敏感度达94%,特异度达96%,准确度达95%,病因诊断敏感度达95%。目前,CT判断肠梗阻的标准多沿用常规X线诊断标准[2]:即肠管积液和(或)积气,小肠扩张直径>2.5 cm,结肠扩张直径>6.0 cm。机械性肠梗阻通常的CT表现:(1)梗阻水平近侧肠管扩张,其内可见气液平面或完全为液体充盈,肠壁和肠黏膜皱襞(病程长者除外)一般变薄或无明显增厚。(2)梗阻水平远侧肠管表现塌陷或正常,肠管内可含有少量粪便。(3)扩张的近侧肠管与塌陷或正常的远侧肠管之间出现“移行带”。其中,“移行带”的出现对CT判断机械性肠梗阻及其定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2.2 肠梗阻的定位:扩张的近侧肠管与塌陷或正常的远侧肠管之间的“移行带”就是肠梗阻部位,但要想发现肠梗阻“移行带”存在的具置还需要对CT图像层面进行逐一追踪。有作者[3]认为从远侧肠管开始逆行向近侧肠管追踪,直至遇见扩张的肠管即可确定为梗阻部位,通过比较扩张肠管与塌陷或正常肠管的分布及多少来判断梗阻平面的高低。但是,也有作者从整体上进行考虑,如:扩张肠袢数量少且多位于上腹部,则梗阻部位发生在空肠,可以见到扩张空肠的环形皱襞;扩张的回肠肠袢较多并布满全腹,伴有较多的气液平面,结肠内无气体或仅有少量气体但无扩张和气液平面,则梗阻部位发生在回肠远端;梗阻的近侧扩张并伴有气液平面,可见结肠袋及半月皱襞,而小肠多无扩张或扩张程度较轻,则梗阻部位发生在结肠。综合二者观点,笔者认为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较为方便快捷,即先整体后局部、先大概后精细的观察方法。
2.3 肠梗阻的定性:机械性肠梗阻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管的机械性狭窄或阻塞,致使肠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机械性肠梗阻的性质通常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两类,前者只有肠管通畅障碍,无血液循环障碍,后者同时伴有肠管通畅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肠梗阻的严重程度判断对治疗方案的选择相当重要,因此有必要对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全性肠梗阻进行判断。CT可以依据“移行带”及其近侧、远侧肠管的表现来进行判断。完全性肠梗阻的肠内容物完全不能通过梗阻区,其近侧肠管积液和(或)积气较多,扩张明显,“移行带”明显且肠管完全塌陷,远侧肠管塌陷明显。不全性肠梗阻近侧肠管积液和(或)积气较少,肠管扩张程度较轻,“移行带”不明显,远侧肠管部分塌陷或正常,最重要的是口服对比剂可以通过梗阻区。
绞窄性肠梗阻作为一种性质严重的机械性肠梗阻值得高度重视。由于绞窄性肠梗阻同时存在肠管通畅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因而容易导致肠管的缺血坏死甚至危及生命,其未经治疗者死亡率较高。CT表现除肠梗阻的基本征象外,还有如下表现[4]:(1)肠曲向某一固定部位聚集。(2)肠壁环形对称性增厚(后期可以变薄),可呈节段性分布。肠壁黏膜下层水肿增厚而出现分层改变,形成“靶征”或“双晕征”。空肠极度扩张可致使环状皱襞消失。(3)肠系膜充血水肿、模糊、密度增高,呈云雾状。(4)肠壁内、肠系膜静脉及门静脉内出现积气则高度提示肠管缺血坏死。(5)出现腹水、胸水并且逐渐增多。(6)动态增强扫描或CT血管成像时,病变处肠壁延迟强化;肠系膜动、静脉及门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血管失去正常结构,逐渐变粗并自梗阻处向外呈放射状分布。
另外,闭袢性肠梗阻同样值得高度重视。闭袢性肠梗阻多见于肠扭转,其严重后果是容易形成绞窄性肠梗阻而导致肠管的缺血坏死,因此有作者利用动物模型,将闭袢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一并进行研究[5]。闭袢性肠梗阻多发生在移动度较大的小肠和乙状结肠。CT可因层面、层面与闭袢的关系不同而有不同表现,其常见表现有[6,7]:扩张的“U”形肠袢、肠扭转根部呈三角形的软组织密度影、闭袢两端的肠管萎陷、以及梗阻两端的“鸟嘴征”等。肠系膜血管的CT表现为扩张肠袢的肠系膜血管呈放射状向闭袢根部聚拢而形成“漩涡征”。
2.4 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复杂多样,如肠管内外的原发或继发性肿瘤、肠道炎症、肠粘连、腹内外疝、肠套叠、肠扭转、寄生虫、大胆石及粪石等。由于CT检查可以同时对肠管内外、肠壁、血管及临近组织器官等多方面情况进行详细观察,而病因不同其CT征象也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因此对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敏感度高达95%,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检查方法。引起肠梗阻的肿瘤分为腔内型、管壁型及腔外型三种情况,其CT表现为梗阻区有明显的“移行带”,局限性肠壁不均匀增厚,肠管狭窄、变形或截断,伴有软组织肿块,增强后病变呈不均匀强化,CT血管成像时部分可以显示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粘连性肠梗阻的病因包括炎症和手术,前者可见于小肠和结肠,而后者多见于小肠,占小肠梗阻病因的50%~75%。粘连性肠梗阻的CT表现为近侧肠管扩张、远侧肠管正常、伴有或不伴有光滑的“移行带”、增强扫描局部肠管可延迟强化、以及无明确器质性病变等。腹外疝引起肠梗阻的CT诊断比较容易,CT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判断有无绞窄及其他合并症。腹内疝引起肠梗阻较少见,但腹内疝随时有发生绞窄的可能,其CT表现特点为:腹腔内成团的富含血管的脂肪组织(肠系膜)及局限性扩张明显的肠管。肠套叠可由于套叠段肠管长短轴与传统CT扫描切面的不同关系而表现为3种情况:最常见的是肠管内软组织肿块伴偏心性脂肪密度影(Ⅰ型);肾形或双叶型肿块,周边密度高而中心密度低(Ⅱ型);高低密度相间的肿块(Ⅲ型)但螺旋CT的图像后处理可以使这3种情况得到统一。肠扭转是形成闭袢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的常见原因,其CT表现如前面所述,寄生虫、大胆石及粪石所导致的肠梗阻其CT表现具有较强特征性,容易做出诊断。
2.5 肠梗阻的治疗前后评价:应用CT诊断肠梗阻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进而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和了解预后情况。通过CT横断面图像和各种重建图像,可以在治疗前准确地对肠梗阻进行全面评价,其主要内容如下:(1)肠梗阻是否存在;(2)肠梗阻的定位;(3)肠梗阻的性质,如完全性与不全性、是否存在闭袢和绞窄等;(4)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如易形成闭袢和绞窄性肠梗阻的病因,肿瘤性肠梗阻的病灶显示、血供显示及TNM分期。治疗后的评价主要是疗效的判断、预后情况的了解及肿瘤性肠梗阻患者的定期随访等。
3 肠梗阻的CT诊断价值与局限
以往认为常规X线检查是诊断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然而其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较低,并且不能进行病因诊断[8,9]。与之相比,CT对肠梗阻的诊断及全面评价具有更大价值,即通过CT这一种检查方法就可以实现对肠梗阻的判断、定位、定性、病因诊断及治疗前后评价等情况的详细了解,并且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病因诊断敏感度较高,已经成为肠梗阻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CT诊断肠梗阻也存在局限与不足:(1)症状严重的急性患者不能进行扫描前的准备工作,CT图像质量的下降可能影响诊断甚至误导诊断,动态增强扫描和CT血管成像无法进行使得诊断和评价受到限制;(2)气体伪影干扰的存在;(3)不能动态观察肠道的活动;(4)费用、诊断速度不及常规X线检查,射线剂量相对较大。
参考文献:
[1] 张晓鹏.肠梗阻的CT与螺旋CT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20:190.
[2] Zalcman M,Sy M,Donckier V,et al. Helical CT signs in the diagno-sis of intestinal ischemiain small-bowel obstruction[J]. AJR,2000,175:1601.
[3] 明 兵,李振勋,高源统,等. CT在机械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作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896.
[4] Makita O,Ikusima I,Matsumoto N,et al. CT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necrotic and nonnecrotic small bowel in closed loop and strangulation obstruction [J]. Abdom Imaging,1999,24:120.
[5] 张小明, 杨汉丰, 黄小华, 等. 螺旋CT多期扫描判断闭袢性肠梗阻肠壁缺血的实验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 755.
[6] Akira F, Michio Y, Kenji F, et al. Helic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J]. Radiographics,2001,21:341.
[7] Mourad B, Philippe S, Carine T, et al. CT evaluation of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J]. Radiographics, 2001, 21: 613.
[8] Lappas JC,Reyes BL,Maglinte DD. Abdominal radiography findings in small-bowel obstruction: relevance to triage for additional diagnos-tic imaging[J]. AJR, 2001,176:167.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2
[关键词] 机械性肠梗阻;诊断;腹部手术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c)-132-01
肠梗阻(intestinal obstruction)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而导致肠道和全身的病理变化。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容易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从而形成机械性肠梗阻,处理不当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2月治疗36例因腹部手术导致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平均年龄40岁。腹膜后血肿并骨盆骨折术后2例,胰体尾损伤术后1例,剖宫产术后2例,结肠癌行结肠部分切除术后2例,Dixon术后1例,穿孔性阑尾炎术后8例,急性胃穿孔术后6例,外伤性肠破裂术后4例,胃癌根治术后2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术后2例,胆肠内引流术后2例,脾切除+断流术后2例,粘连性肠梗阻术后2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绞痛(36例)、呕吐(25例)、腹胀(32例)、不排便、不排气(36例),X线腹部提示多个气液平面,腹腔内积液,腹部CT示肠壁增厚、水肿,肠腔内积液。
1.3 治愈标准
胃管引流量明显减少,不含胆汁,少于400 ml/d(此时可拔除胃管),恢复排气、排便,腹胀及腹痛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腹部柔软,坚韧感消失,进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
1.4 治疗方法
均先采用保守治疗,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保守治疗过程中有体温持续上升,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时进行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16例给予保守治疗: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抗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生长抑素,同时辅用中药和理疗,平均治愈时间为10.6 d,均痊愈。另2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肠粘连松解术11例,合并肠切除术或捷径吻合7例,术后发生肠瘘2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的早期并发症之一,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周。对该病的治疗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先行保守治疗,其依据是:此类肠梗阻很少出现绞窄,随着粘连及炎症的吸收和消退,病变很有可能自愈[1];术后早期炎症较重,肠壁高度水肿,粘连紧密,肠管极易损伤,且愈合能力差,再手术极易造成肠瘘;术中难以确定梗阻部位,往往不得不将手术范围扩大,易引起出血、感染等并发症;若多次行肠切除会导致短肠综合征。若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肠扭转、内疝、套叠等机械性因素,则应尽早手术,本组中有3例病例,1例为内疝,1例为肠扭转,1例为肠管缝于腹膜,均行手术治疗后治愈,而炎性肠梗阻病例一般多为腹腔内广泛粘连及炎症所致,很少发生绞窄,而此时手术难度大,腹腔内炎症水肿严重,梗阻部位难以确定,术后易造成出血、感染、肠瘘、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且有些术后又再次出现炎性肠梗阻,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故笔者认为非手术治疗是炎性肠梗阻的首选治疗,一般不赞成手术治疗,且可适当放宽观察时间,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非手术治疗要点如下[2]:①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管内可注入液体石蜡,国内学者报道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用于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甚佳。②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使用白蛋白、血浆及利尿剂减轻肠壁水肿。③全胃肠外营养。④使用善宁或施他宁药物减少消化液分泌,减轻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微循环。⑤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5 mg/8 h,有吻合口者可在术后7~10 d后给予,一般应用时间不宜超过1周,且应逐渐减量。⑥可给予胃肠动力药如胃复安10 mg/8 h,红霉素0.2 g/d及西沙必利。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肠坏死的可能,必要时急诊手术。术中注意操作轻柔,避免不必要的腹腔内脏器翻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肠管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及面积,用湿盐水垫保护肠管,彻底清洗腹腔,顺序回纳肠管,关腹前将大网膜置于腹膜与肠管之间,酌情使用几丁糖或透明质酸钠等药物,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及低蛋白血症,对术后过早排气应谨慎对待,适当延长禁食时间,避免过早进食而加重梗阻[3-5]。
[参考文献]
[1]Leman J, Lee RM.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J]. Ann Surg,1989,210(2):216.
[2]周娇群,骆明远.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8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4):62.
[3]李毅.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2):45-46.
[4]孙刚.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1):44.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3
正常肠壁具有蠕动能力,能将肠腔内容物自动地向结肠和方向运送而不受主观意志的控制。肠梗阻指的是肠腔内容物运行受阻的病理状态,它可以是肠壁缺血坏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导致的蠕动能力发生障碍所致,但更多的是肠管功能正常,由于机械性通行障碍所致,称为机械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可分为肠腔内容物的堵塞、肠壁新生物导致肠腔狭窄或是肠腔外的压迫3种情形。腹腔粘连对肠壁的压迫、扭曲成角,是最常见的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又称为粘连性肠梗阻。肠梗阻一旦发生后,梗阻近端即靠近口腔侧的肠道由于内容物的积聚,就会导致肠管扩张。肠内容物停止运行后,原来在蠕动时处于充分混合的状态肠内容物就会发生静置时的气液分离,这些气体的主要来源是吞咽下的气体和肠道菌产气。由于肠袢是盘曲在腹腔的,所以气液界面在站立位时是分段的不相连的。站立位腹部X线检查发现有肠管扩张、阶梯状的气液平面,就成为机械性肠梗阻最常用的诊断依据。
肠梗阻时由于大量体液都积聚在梗阻扩张的肠管近端,不能被吸收,甚至是呕吐丢失,梗阻肠腔内的细菌菌群紊乱、过度繁殖,患者常常出现显著的缺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低血容量、休克。梗阻近端肠壁受压扩张,局部血液循环受阻,不仅肠壁的通透性加大,容易造成毒素吸收,严重时还会发生肠壁的坏死穿孔。这时单纯性的肠梗阻就转化成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生命处于危急状态。
肠梗阻诊断明确后,首先就是禁食禁饮。甚至还要胃肠减压,从鼻腔插入胃肠减压管,进入梗阻近端的肠腔或胃腔,将积存的气液吸除,减轻腹胀对呼吸循环的不利影响。静脉输注葡萄糖和电解质液,不仅要满足因不能口服的生理需要量,而且还要尽可能地纠正已发生脱水、低血容量。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预防性地使用抗菌素、解痉药物缓解腹痛症状,少量液体灌肠刺激肠蠕动,口服液体石蜡油或香油或中药促进肠蠕动等。通过这些努力,期待肠管能自行恢复其通畅性。同时严密监视病情,在梗阻原因无法自行缓解或有绞窄风险时,及时选择手术治疗。
粘连性肠梗阻和肠粘连不能混为一谈,它们既有联系,但更大的本质区别在于肠梗阻是急腹症,是危急状态,肠粘连是慢性的病态或是潜在的病态。肠梗阻患者已发生了肠道广泛扩张,大量体液潴留于肠腔,有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高度腹胀引发的循环呼吸功能的紊乱,甚至感染毒血症的发生。前者治疗自然是以挽救生命为目标,而后者是期望生活质量的提高。当出现机械性肠梗阻时,应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求治。若梗阻不能缓解,或有肠坏死穿孔、腹膜炎等危急情况时,则必须紧急手术治疗,松解粘连,解除梗阻。而肠粘连不仅诊断十分困难,治疗也很棘手,手术治疗的效果很难把握,常常令医生投鼠忌器,左右为难。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至2008年2月我院收治各类肠梗阻患者120例,其中男81例,女39例,年龄8岁~79岁,平均(52.4±5.9)岁。本组患者均有持续性或阵发性腹痛、腹胀,其中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肠内容物,对于停止排气排便时间最长为5~210 h,并伴有畏寒、发热症状。其中机械性肠梗阻106例,动力性肠梗阻 9例,血运性肠梗阻5例。单纯性肠梗阻106例,绞窄性肠梗阻14例。
1.2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血液浓缩,代谢性酸中毒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血清肌酸激酶升高。
1.3 辅助检查 X线立位平片表现为固定孤立的肠袢,呈咖啡豆状、假肿瘤及花瓣状,肠间隙增宽,腹腔穿刺为血性液体。
1.4 治疗方法 本组均采用①禁食补液,结合检验指标决定输液量和电解质液体种类;②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内压力,减少肠腔内细菌和毒素,有利于改善局部和全身情况;③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④一般对症给予解痉剂减轻症状等;本组手术治疗53例,其中采取解除梗阻原因,肠切除肠吻合术15例,手术患者均治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保守治疗67例。
2 讨论
2.1 明确诊断 可根据腹痛、呕吐、腹胀和停止排便排气,发现肠型或蠕动波、肠鸣音亢进等,X线检查发现肠胀气和多个液气平面作出诊断。
2.2 分辨单纯性或绞窄性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腹痛发作急骤,起始为持续性剧烈疼痛,或在阵发性加重之间仍有持续性疼痛,有时出现腰背痛。呕吐剧烈而频繁,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高[1]。其呕吐物、胃肠减压抽出液、排出物为血性或腹腔穿刺抽出血性液体,腹部不对称,局部有隆起或触及压痛肿块,腹部X线检查见孤立、明显胀大的肠袢,或有有假肿瘤状阴影,或肠间隙增宽提示腹腔积液。其病情发展快,易出现休克,经抗休克治疗改善不明显[2]。
2.3 分辨机械性或动力性肠梗阻 机械性肠梗阻具有上述典型症状,而麻痹性肠梗阻腹胀明显,肠蠕动减弱或消失,无阵发性绞痛等肠蠕动亢进的表现,X线显示大小肠均胀气。
2.4 分辨是高位或低位肠梗阻 高位肠梗阻呕吐发生早而频繁,腹胀不明显,低位肠梗阻腹胀明显,呕吐出现晚而次数少,并可吐粪样物。低位小肠梗阻扩张的肠袢在腹中部,呈阶梯状排列,结肠内无积气。
2.5 分辨是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 完全性肠梗阻呕吐重,排便排气完全停止,X线检查见梗阻以上肠袢充气、扩张明显,结肠内无气体[3]。不完全性肠梗阻呕吐轻或无,腹胀轻,X线检查见肠袢充气、扩张均不明显,结肠内仍有气体存在。
参 考 文 献
[1] 周明其.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治疗68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9):1390.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5
【关键词】 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后;肠蠕动;镇痛泵;护理观察
自控镇痛是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学者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以其疗效满意、优越性多而成为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外科手术后镇痛方法(1),2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术后疼痛期,减少镇痛泵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促进机体康复,我院2008年3月―2011年3月对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后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的患者进行分组观察,总结出了最佳应用时间范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1年3月患机械性肠梗阻在我科实行开腹手术的病人共42例,将病人分为2个组,手术后使用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24h为实验组,共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45岁;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48h的21例为对照组1,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不会影响观察结果。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于手术结束时接上镇痛泵。泵内药物为布托啡诺8mg, 启动自控镇痛每按压2ml/次,使用时间分别为24小时和48小时,严格按时拔除,整个配药、泵安装及拔除均由麻醉师进行;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排气,首次排便的时间比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2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比较用X2检验。
3 结果
两组患者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观察记录患者以上2种情况见上表。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排气及首次排便的时间远远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说明镇痛泵应用时间的长短对机械性肠梗阻手术后胃肠功能及肠蠕动的恢复有很大的 影响。
4 讨论
疼痛是人体对机体内外各种伤害性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疼痛是绝大多数外科手术后病人的共有症状,又是许多术后病人麻醉清醒后的首发症状。硬膜外麻醉本身对肠蠕动有抑制作用,术后镇痛泵的应用,使交感神经纤维的神经冲动受到阻滞,内脏平滑肌因交感神经阻滞而张力降低;加之手术对内脏的牵拉等作用,使胃肠蠕动受到抑制,不能随麻醉解除而逐渐恢复,而是随着镇痛泵的撤除而逐渐恢复。所以,机械性肠梗阻术后镇痛泵的最佳应用时间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5 护理
5.1 术前护理:手术前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告知患者使用镇痛泵的好处和弊端,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5.2 镇痛泵管道的管理:加强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责任护士要与麻醉师当面交接,并进行班班床旁交接,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损伤皮肤。对止痛效果欠佳者或出现管道问题者应及时与麻醉师联系处理。
5.3 饮食:术后胃肠减压,应用镇痛泵病人术后要延长禁食时间,特别是剖腹术后病人待镇痛泵撤除,病人排气后停止胃肠减压,肠功能恢复后再进食。开始为少量流质饮食,如:米汤,面汤,切忌喝牛奶,进食后无呕吐及其它不适,3天后可进半流质饮食,10天后进软食。肠切口吻合术后,进食时间应适当推迟。
5.4 镇痛泵治疗期间,定时按摩腹部,根据病情及时撤除镇痛泵,督促病人早日下床,促进肠蠕动恢复。排气后尽早恢复个人排便习惯,防止便秘,并少食产气食物,防止肠胀气。
5.5 术后治疗:禁食期间应给予补液,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行单纯粘连松解术者,术后1~2天可给予新斯的明肌内注射,协助肠蠕动恢复。若术后3-4天肠功能尚未恢复时,可行温盐水灌肠或甘油保留灌肠。
5.6 活动:开腹术后的早期活动十分重要,有利于机体和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如病情平稳,术后24小时即可开始床上活动,12-24小时后下床活动。
5.7 病情观察: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腹部有无胀痛及呕吐,观察肠蠕动,首次排气及首次排便时间,并做详细记录,白细胞计数有无增高及持续发热,腹壁切口有无红肿及流出粪臭味液体,若有病情变化应及时处理,以防腹腔内感染或肠瘘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机械性肠梗阻范文6
作者收集了1991年3月至2008年12月期间28例各种腹部外科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进行了回顾性总结,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8例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64岁。胃大部切除术后5例,粘连性肠梗阻术后4例,阑尾炎术后6例(其中坏疽性阑尾炎术后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修补术后4例,腹部外伤肠破裂修补术后或切除吻合术后3例,肝脾破裂术后2例,胆道术后3例,结核性腹膜炎粘连性肠梗阻术后1例。
1.2肠梗阻发生时间
肠梗阻发生在术后4~23天,大多数发生在1~2周。
1.3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4例,非手术治疗24例。
1.4治疗结果
28例无1例死亡。4例手术治疗病例中,1例做了3次手术,2例做了2次手术。2例切口感染。1例营养不良切口裂开。其中1例3个月才结束治疗。非手术治疗者,均在短期内治愈出院。
1.5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54岁,因胃溃疡15年,经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行毕I式胃大部切除术。术后4天,发生炎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3天无效,二次手术,改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第7天,再次发生炎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无效,第三次手术,术中腹腔肠管广泛水肿、粘连、小肠多处剥破,行小肠部分切除,粘连松解。术后,仍然肠梗阻,这时患者全身情况极差,经保守治疗,住院50余天,病愈出院。
2讨论
2.1外科医生必须重新认识腹部术后早期发生的肠梗阻
外科解决的肠梗阻主要是机械性及血运性两种,而对机械性肠梗阻,在严密观察下经24~48小时保守治疗无效,就应选择手术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又发生肠梗阻,传统的观点仍把它认为是一种机械性肠梗阻。基于这一原则,本组资料中有4例进行再手术。典型病例中的患者因胃溃疡行毕I式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发生炎性肠梗阻,观察、保守治疗3天无效,考虑是术式问题,改行毕Ⅱ式手术,术后又肠梗阻,经上消化道造影,吻合口通畅,考虑是小肠粘连,又行第3次手术,广泛游离小肠粘连,术后仍然梗阻,尽管手术医生由低级换到高级,手术做了3次,但仍然发生肠梗阻,最后,在严密观察下保守治疗,反而痊愈出院。
通过这些经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腹部术后早期发生的肠梗阻,不能再用传统的一般性机械性肠梗租治疗原则来对待。
2.2认识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
认识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是腹部术后2周左右发生的肠梗阻,除因麻醉、手术造成的肠管粘连、扭转、内疝、吻合口水肿、狭窄等机械因素外,还有因手术操作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暴露久以及原有疾病造成的炎性水肿、剥离肠管的创面多以及腹腔异物、腹腔污染、肠管粘连成角的现象。除了局部因素,还有全身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应激状态内分泌的改变、低蛋白血症时全身(包括肠管)水肿因素、贫血等全身因素,而且这些全身因素对此病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此病的病理生理改变较一般的机械性肠梗阻不同,炎症消除后,梗阻将随之解除。
从本组的28例来看,手术治疗效果均不好,手术次数越多后果越严重,而非手术治疗均取得满意的疗效。
2.3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及正确的手术方式,在选择麻醉时既要考虑术中麻醉效果,又要考虑术后能早期恢复胃肠功能。手术中要尽量减少创伤,避免粗暴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尽量避免过多暴露,对创面要尽量腹膜化。减少异物,包括术前手套冲冼干净,不要将滑石粉留在腹腔;清洗腹腔的异物,包括胃肠内容物、脓液、血液及坏死脱落组织。冲洗腹腔的生理盐水不能过热或过冷。要注意手术时的室温。术前术后纠正贫血,纠正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紊乱。保证热量,注意各种营养素的补充。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术后早期下地活动,胃肠功能恢复后,选用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受凉、劳累、情绪波动、精神紧张以及避免一切可导致胃肠功能失调的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