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诗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诗词

阅读诗词范文1

关键词:古诗词 阅读 归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加强古诗词的教学,重视古诗词的积累,提高古诗欣赏能力非常重要。古诗词教学应如何引导学生积累、感悟,下面浅谈几点看法:

一.古诗词教学应以读为主

(一)古诗词教学要少讲多读

教师一定要把读的理念植根于心,改掉以讲为主的毛病,不能每首诗都按作者、背景、意境、写法的顺序去讲,大量霸占了学生诵读时间,以致喧宾夺主。教师所讲内容只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东西,为学生理解搭建平台。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反复吟诵所取得的成效。学生只有在大量熟读吟咏中,才可以成诵,才可以促进思维。

(二)古诗词教学要扩大读的内容

在古诗词教学中,大多侧重于指导学生反复读诗词原句,而忽略了其它。其实应多引导学生读诗人、诗题、诗序、诗的注解以及同题(或同内容)的诗和赏析文章,扩大学生读诗词的面,让学生对诗词产生背景、诗人生平经历、赏析诗词角度等了解得更全面些、深刻些,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诗意,才能真正透彻理解全诗。

(三)古诗词教学要指导学生多方式读

1.朗读。在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表情地进行朗读,尽量做到正确、流畅,读出重音、节奏感和韵律美,准确表达诗词的思想感情。

2.范读。老师给学生作示范性的朗读,或聆听教学磁带的朗读。读时要强调缓重轻急、抑扬顿挫,以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和对诗词的再认识,从而与诗词产生共鸣。

3.齐读。对于那些抒发豪情壮志的诗歌,齐读便于很好地体现雄浑豪迈的气势,诗歌的感染力更为强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等。

4.赛读。比赛的方式可以是同桌、小组、男女生比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总之,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让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们精神饱满,这样,学生学得认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二.加强背诵与默写

(一)背诵。

语文学习离不开背诵,背诵是最重要的积累方式,尤其是古诗词的积累。学生背诵的通病是死记硬背,费时费力,效果差。所以,教师重在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让学生勤于背、乐于背、善于背。可帮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梳理诗词脉络,抓住诗词情感的跳跃线索帮助记忆。如《沁园春·雪》上阕描写景物,下阕评点人物,这样学生便于掌握脉络,也就很容易进行背诵。

(二)默写。

默写是巩固复习背诵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但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很多时候能背诵却不会默写,即使默写出来,出现的错别字也很多,如把“长风破浪会有时”中的“长风破浪”写成“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沧”写成“苍”,把“山重水复疑无路”写成“山穷水尽疑无路”,等等。这样,学生默写的错误,影响了准确运用。究其原因,学生或不懂诗意,或读音不准,或不加分辨,但克服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诵读,经常默写与巩固。经验告诉我,这种方法很有效。

三.重视归类与运用

学生对诗词的记忆和默写是零碎分散的,往往只记住了,却不会运用。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归类;二是没有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进行运用。

指导学生对诗词归类,教师首先要进行示范,教给学生归类的方法,如从什么角度归类,达到什么要求,教师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有步骤地进行。对七至九年级的古诗词归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写景类、抒情类、哲理类等多个角度归类,也可以从写月亮、山水、花草、雨雪、四季、思乡、送别等多个专题进行整理归类。如送别诗,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旷达开阔,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依依惜别,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乐观,通过归类与比较,学生既明白了其中的细微差别,又能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与记忆。

阅读诗词范文2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高中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亲近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专注感受鉴赏的心理机制。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常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法。如在教授《蜀道难》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四川的易守难攻的地形;在学习《虞美人》时可以先听听歌手的演唱;在学习《雨霖铃》时,可以从“长亭雨后”“江边送别”“楚天烟波”“晓风残月”画面的欣赏开始,感受柳永的复杂的离愁别绪;这样,营造了诗意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审美潜力,唤起了学生积极探求的心理。

二、诵读品味,美读感受

新课标中提倡:“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中国古代诗词很讲究音韵和谐,可以说节奏是诗词的生命。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作品的精髓确实很难言传,只有把握上述这点要求,才能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吟诵,让其有所领悟,有美读的感受。

三、捕捉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是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词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词的关键,要想深入领悟诗词意韵,必须捕捉意象,品味意境。在教学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鉴赏术语,也可以介绍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关于“情”与“景”关系、“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如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很多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在读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要由明月、松、清泉、竹、浣女、莲、舟这些意象联想出这样一幅画面:雨后的松林一尘不染,皎洁的月光在林间投下斑驳的影子,明净而清幽。清澈的山泉从石头上淙淙流过,优美而宁静,寂静的竹林喧闹起来,原来是洗衣的姑娘们回来了,清风传来她们清脆悦耳的笑声;田田的荷叶摇曳起来,原来是勤劳的渔民趁着月光去打鱼。这样的山村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四、对比阅读,系列品读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诗词基础上,为了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加深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对比阅读和系列品读。对比阅读可以从时代、情感、抒情方式、语言风格、题材、形象等角度入手。既可以是不同时代的整体诗风,如以情取胜的唐诗与以理见长的宋词;也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如李煜、李清照前后期的作品。既可以是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如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和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也可以是同一对象的不同表达样式的诗,如同是写愁,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系列品读可以结合读本进行,可以是一个作家一个系列,比如苏轼,我们既要读豪放洒脱、宜执铁板铜琶演绎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要读曲折哀婉、应用红牙板伴奏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可以是同一时代作家的作品,如南宋时期作家,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陆游、辛弃疾,他们的作品中大多包含着对“山河破碎风飘絮”的时局的忧虑,立志报国又频频受阻的“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愤懑。通过对比阅读和系列品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诗词积累,提高鉴赏能力。

阅读诗词范文3

[唐]李 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声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微霜”“鸿雁”两个词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答:

2.这首诗的尾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江南曲四首(其三)

[唐]储光羲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

[注]储光羲(约707-约763年),唐代著名诗人,兖州(今属山东)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官至监察御史。为盛唐著名的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描写出怎样的意境?

答:

2.全诗短短20个字却用意精深,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最妙的词并试作分析。

答: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末句的“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2.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过:“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

答:

同王徵君湘中有怀

[唐]张 谓

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

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

不用开书帙,偏宜上酒楼。

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试作分析。

答:

2.全诗有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春 思

[唐]贾 至[注]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时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诗中“吹”和“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试作赏析。

答:

2.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对全诗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桂州腊夜

[唐]戎 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尤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

处士卢岵山居

[唐]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试分析本诗颔联或颈联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

2.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卢岵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

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颔联和颈联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致?

答:

阅读诗词范文4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4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广州市试题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回答问题。(5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中“此事”指的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州黔南州试题

阅读《渔家傲・秋思》,回答问题。(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首句中的______字统领了上阕景物。(1分)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词是作者边塞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渴望为国建功的情怀。

B.这首词通过“塞下”“长烟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形象地描绘出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襄阳市试题

赏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在诗中,刘禹锡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这些富有感彩的词语的渲染,让读者自己感受。{2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苏州市试题

阅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5分)

北风卷地白草新,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容,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希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题目中的“________”表明了这首诗的体裁。(1分)

2.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梨花、杏花、桃花全部盛开了,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位同学引用岑参诗句是否怡当?为什么?请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2分)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浙江台州市试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对我对山三两声。

1.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____,这从“______”一词可以看出。(2分)

2.两首诗(词)的主人公见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河南省试题有两道题,命题思路是从整体把握到局部探究。第1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总体把握情况,考生只要抓住“客”“乡书”“归雁”等词,就能正确感知诗中“思乡”的思想感情。第2题是有限制的名句赏析,从“表现自然理趣”的角度命题,考查考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广东广州市试题的两道题,都是从词、句入手,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情况。古诗词阅读赏析句子类试题,多围绕名句设题,而这里要求考生赏析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并非名句,这对在学习中注重名句赏析的师生来说,是一个提醒:在备考中,应全面理解作品的意思,弄懂作品的每一句话。

贵州黔南州试题考查全面,题型经典。第3题题干中的“心理”一词,对答题角度有限制,命题细腻,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句子、筛选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湖北襄阳市试题的两道题,都是品析词语题,在内容上有呼应。第1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辛酸与愤懑情绪的理解情况,第2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的理解程度。设题紧扣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起伏跌宕、前后对比鲜明的特点。

江苏苏州市试题出得出入意料,考查了不常考查的长诗,试题有创新,十分灵活。

阅读诗词范文5

一、知人论世——知情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诗歌中有所体现,并形成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诗歌的特殊主题。如陶渊明的脱俗与田园情结,李白的大气豪放,王维的生活情趣,陆游的爱国与忧民。“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诗人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词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查。比如,南北朝时代,北朝战乱频繁,加之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粗犷剽悍,在诗词中往往表现出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故南朝诗词多写人们相思、爱恋。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诗词题材自然也就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等等,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鉴赏古典诗词,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才能从深层次准确地理解,而不是牵强地把握主题。

二、反复诵读——含情

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望天门山》中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雄伟气势,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感悟出诗人李白的大气与豪放。《示儿》中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嘱咐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以感悟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枫桥夜泊》一诗中的“愁”字可以切合文脉,能够贯通全诗神韵和精髓的诗眼。指导学生读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完诗后的感受和情绪,引导学生发现“愁”字在全诗中的统领作用,然后再返回诗中去寻觅“愁”,从而快速地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句中散发出来的那绵延不绝、铺天盖地的愁思。

三、品评赏析——悟情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妙词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是经过反复推敲,多次修改才定下来的。首先王安石写出“春风又到江南岸”,他觉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满”。这样改了多次,最后才定为“绿”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因此,在古诗词的阅读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让学生进行品评赏析,这样才能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探究体验——动情

写景抒情类。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了江边傍晚和夜晚的大自然美景,夕阳、江水、露珠、弯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叙事抒情类。如李白的《赠汪伦》,诗的前两句是叙事,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展示一幅依依惜别的感人画面。诗的后两句是抒情。诗人借用桃花潭水作比较,赞叹朋友的深情厚谊,抒发了作者对好友汪伦的感激之情。

状物、托物言志类。比如王安石的《梅花》,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宋神宗时,任为宰相,积极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使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来,被迫离职回到江宁,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压迫。这首诗是他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

阅读诗词范文6

语文课堂应成为调动学生情感的磁场。教师倾注感情,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学生方能情动于衷,热情澎湃,整个课堂才能情味浓郁,显现出楚楚动人的形态。

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呼呼大睡,考点很多,不知如何应对。”这是语文教学尴尬局面的真实反映,教得难堪,学得没劲,收效甚微。那么,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

现在的初中生,思想开放,知识面广,头脑灵活,接受新知识也很快。语文老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神圣职责,应该为拥有这样一群活跃的学生而骄傲,要尊重他们,热爱他们,而不应该有老师在学生面前要不苟言笑,不然,会有损老师形象的想法。板着面孔上课,会让学生觉得老师不可接近,迫于老师的威严,表面上老老实实,思想早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老师不要怕做和蔼可亲的人,不妨和学生交朋友。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是从喜欢、接纳这一学科的老师开始的。正是“万物有灵情中得”的最好体现。教育事业是每一位教师的“象牙美女”,如果老师冷淡她、抛弃她,她回敬你的自然是一丝冷笑,一枚苦果;如果你理解她、热爱她,执着地追求她,她回报你的就是甜美的微笑和沉甸甸的果实。抛弃学生的人,学生也会抛弃他;热爱学生的人,学生也热爱他。爱之于教育事业就好比水之于池塘,池塘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教育缺乏爱,就难以成就真正的教育。

二、多动脑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如何充分生发,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识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精神培养高于一切。怎样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呢?

1.展现教师的精、气、神。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的价值体现,必须外化为教师在课堂上的“精、气、神”——精力充沛、气质优雅、神采飞扬。课堂上,“除了学生,四大皆空。”(魏书生语)只有教师全力投入了,才能唤醒学生的生命潜能。教师要以真情实意、真才实学、真知灼见去征服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热爱学习的情感。展现教师精、气、神的方式可以是:①范读。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朗读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认真体味作品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作为语文老师,要多看《新闻联播》、多听广播剧和长篇小说联播,还可以多听自己的朗读录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练习多了,也就“功多艺熟”了。②范写。教师的板书应该做到工整、漂亮,给学生美的享受。如果教师的字写得很糟糕,有资格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吗?教师写“下水”作文,能体验作文的艰辛,指导学生作文时才能有的放矢。③范背。学语文贵在积累,背诵是积累的重要途径。在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老师必先会背诵。这样,既训练了自己,又起到了示范作用。④即兴表演。有些课文中的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语文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肢体语言能使学生很快理解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表演时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只为取悦学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渊博”一词,用“渊博”造句,很多学生没有理解意思,有的同学说“老师渊博了我”,有的说“我的衣服很渊博”。这说明光靠讲解决不了问题。上课时老师戴着小帽,穿着长衣服,一副眼镜横在鼻梁上,怀抱一大叠书慢腾腾地踱进教室,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启发说:“老师这个样子显得很有——”“学问!”“换一个词就是——”“渊博!”这个示范表演不仅让学生记住了寿镜吾老先生的形象,而且让学生理解了“渊博”一词的含义。

只有好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好的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仪表、渊博的知识、健康的心理、教学的机智和完善的人格,这才是吸引学生的根本。

2.要以人为本,使学生想学、乐学、好学。由于家庭、成长环境、先天智力,以及个性差异,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各不相同,这给阅读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笔者认为新课的导入至关重要。常常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导入新课:①叙述故事导入法。《出师表》一课,学生是不容易领会文章的深意的,上课时,老师可以抓住某些语名,顺藤摸瓜,给学生讲故事,使学生想学。②设置悬念导入。比如《找书的金钥匙——书目》(参考阅读)时,老师这样导入:“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现在也请大家拿着这把找书的金钥匙,去找寻知识吧!”其它还有比较导入法、提问设疑导入法、介绍背景导入法等。

通过以上方法,在短时间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激发了学生想学的欲望。

有时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大致有以下原因:一是学生基础差,老师讲得深,听不懂,没兴趣,干脆不听。二是已经会了的东西,老师还反复来讲味同嚼蜡,学生感到腻烦,也不愿意听。三是身体疲劳,懒得听。这时教师要“见风使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具体可以这样做:①目标激趣。目标明确,学生觉得切实可行,易于达到学习目标,易获得成功感,可谓是“望断天涯路不迷”。②方法激趣。千人一面,令人生厌。教师要善于启发。一是“引起”,教师自始至终都要做“引起”工作,引起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二是“自动”。“引起”是教的特征,“自动”则是“学”的特征,“自动”是“引起”培植起来的。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适度”,教学的适度,要使教学的广度、深度和进度达到学生能够适应的程度。讲座式、讨论式、问答式、自学式、导学法、互学法,要灵活运用。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批文以入情”,把课文中的“情”,“移”到学生的心理,以情动人,使学生“郁郁乎情生”。例如在上《孔乙己》时,让学生给孔乙己设计一条出路,学生很踊跃,也很有见解。有的说让他当老师,但要戒酒,还要讲卫生。有的说如果考不中举人,就不要死读书,应该掌握一项生存的本领,边劳动边学习。还有的说他字写得好,可以给别人当秘书但不能偷。这些观点既针对了人物性格中的弱点,又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这说明课文内容已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好学的品质呢?必须从培养良好的习惯入手。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老师教的知识只能是九牛一毛,要想成为一个很好地适应社会的人,还得好学才行。

(1)手不释卷的习惯。十三四岁的少年,正是理想形成的黄金时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些经岁月淘洗下来的名篇美文、激励人心的名人传记无疑是学生最好的精神食粮。

(2)写日记的习惯。这是一个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好方法。魏书生老师把写日记叫做“道德长跑”。

(3)关注、反思日常生活的习惯。在学习中思考,在生活中提高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