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1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2

5年之后我们召开各县区都参加的这样一个高规格的旅游工作会议,主题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发展”,如果再加两个字的话,就是“加快发展”。

下面,我就这个主题讲五点意见。

第一,要从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重新认识旅游经济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把旅游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形成全社会参与办大旅游、大办旅游的战略态势。前几年我们抓旅游,有股干劲,特别是*年,省委、省政府在我们这里召开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现场会,那是一个。之后呢,声音弱了下来,虽然强调旅游经济重要,但落实起来比较软,比较虚,不如抓工业项目、抓即期增长点那样有力。总体上看,这几年我市旅游经济确实有一个明显的增长,但还不够快,不够好,不够强。应当说,原来的地委、行署,包括现在的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定位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要通过把旅游业做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引擎产业,来带动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对待旅游经济发展上希望大家的思想认识一定要到位,尤其是主要领导。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看待旅游,现在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清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要求看,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来说,也是我们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和标志。我们讲打好三张牌,对*来说,旅游就是重要的载体和平台,“生态”、“九华”、“长江”每张牌都与旅游有关联,都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展示、体现。记得*年,省委、省政府在*召开“两山一湖”调研会,太华书记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两山一湖”地区,就是要以旅游经济为中心。落实在*,就是*的发展要始终以旅游经济为中心,把旅游经济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来强调、来认识、来落实、来推进。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3

2015年,我省全省累计接待游客2.67亿人次,比增14.0%;实现旅游总收入3141.51亿元,比增16.0%,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既定目标,旅游综合带动效应凸显,为我省旅游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打下良好基础。“十三五”时期是我省旅游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黄金发展期。为了合理保护、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7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福建省旅游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福建旅游业发展实际,把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立法的核心目标,同时把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作为立法的重要关注点,突出问题导向立法,注重法条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条例》共67条,设置了总则、旅游规划与资源保护利用、旅游促进与保障、权益保护与经营规范、旅游交流与合作、旅游安全、旅游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等9章。

构建旅游发展多元治理机制

旅游产业构成要素复杂多样,产业链长、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强化有关部门的旅游服务和监管职能,是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确保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此,《条例》从如下方面作出规定:一是明确了政府职责。《条例》要求政府加强对旅游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将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以财政资金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作为旅游业投入和扶持资金的来源。二是确立了旅游部门主管、其他部门分工协作的旅游管理体制。《条例》规定,旅游部门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本区域的旅游业,其他相关部门则各司其责,做好旅游业发展的相关工作。三是规定了行业参与治理机制。《条例》允许设立旅游行业组织,要求旅游行业组织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接受旅游主管部门的指导。四是赋予了全社会扩大旅游宣传的义务。《条例》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开展旅游宣传教育、新闻媒体开展旅游公益宣传,以提高全社会健康、文明、环保、安全的旅游意识。

强化旅游开发中保护资源要求

旅游发展规划对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旅游业应当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但长期以来,我省旅游项目建设还存在着缺乏规划、盲目规划、规划不落实以及落实走样等现象,造成了旅游发展中的随意性。为此,《条例》对旅游开发作出如下要求:一是规划先行,要求旅游开发和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主要旅游要素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政府编制或调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及其他涉及旅游的专项规划时应当与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还要求有关部门审批旅游重点项目前必须征求同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二是保护优先,要求旅游开发不得破坏旅游资源,禁止建设对环境有害的项目或损害景观整体效果的设施,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三是注意协调,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应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确保其建设规模与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开发利用人文资源的必须保护其特有的历史风貌、文化特质和民族特色。此外,为了吸引资金加快旅游开发,尽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条例》还鼓励各类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并且允许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

明确民宿法律地位及发展要求

随着乡村游兴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文化元素的民宿回应了旅游者的普遍需求。然而,上位法未对此作出相关规定,民宿法律地位不明确,给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和困难,也容易产生治安、消防等安全隐患。为此,《条例》将民宿界定为有别于宾馆、饭店等传统旅馆的一种新型业态。其规定,在乡村和旅游景区、风景名胜区等特定区域,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或租赁他人住宅,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牧渔生产活动,开办民宿,为旅游者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二是设定民宿设施的基本规范。民宿的建筑、设施设备和经营服务应当具备必要的治安、消防等方面的安全条件和卫生要求。三是对政府在扶持和促进民宿业发展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民宿业的发展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安全有序、体现特色、保护生态的原则,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民宿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民宿发展中的问题,还要求有关部门必须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四是为了切实保障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规范民宿发展,规定由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制定民宿相关标准及管理办法。

规定多种促进旅游发展途径

针对我省旅游产业大而不强的状况和旅游业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融合发展日益明显的趋势,为了加速我省旅游产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进程,《条例》规定了如下促进措施:一是要求政府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创新旅游休闲形式;二是要求旅游部门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和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方式,开发境内外客源市场;三是要求旅游行业推进标准化建设;四是要求丰富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休闲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共同发展;五是创新旅游业态,鼓励发展海洋旅游、乡村旅游和购物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六是鼓励旅游实行“互联网+”方式。

同时,立法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我省旅游资源虽丰富,但由于旅游资源及其经营管理中部门、行业和地区的分割,导致我省旅游资源存在规模小、零散、同质化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旅游业发展。针对上述情况,《条例》立足于破解行业发展瓶颈,致力于突破行业壁垒,从如下方面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一是整合旅游资源。要求跨行政区域且适宜整体利用的旅游资源由共同的上一级政府编制或由相关政府协商编制统一的旅游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旅游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二是用地保障,要求政府统筹安排旅游项目用地、用林和用海指标。三是开放区域旅游市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设置市场壁垒,限制、阻碍区域外的旅行社、导游和旅游车辆在本地的合法旅游经营活动。四是车辆保障,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运输企业开展跨区域运营业务。五是人才保障,要求教育、人社、旅游等部门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六是资金保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旅游企业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发展旅游融资产业和模式。七是客源保障,开放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业务,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应当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职工带薪年假休假制度,鼓励职工开展旅游休闲消费。八是发展与境外旅游合作,完善闽台澳旅游合作机制,构建环海峡旅游圈,建立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协作机制。

加强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

良好的市场秩序、规范的经营行为,是做大做强我省旅游品牌的基础条件。诚信缺失是现实生活中影响旅游服务质量和公众意见最大的问题。为了规范经营者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权益,《条例》构建了如下制度:一是付费旅游项目和购物场所应当事先约定制度,且要求在旅游合同中在显著位置清晰标明,如未事先约定则不得安排。二是旅游消费价格公开制度,要求旅游经营者对所提供的旅游商品和服务明码标价,禁止“零团费”、虚假标价和强迫消费。三是景区门票涨价听证制度,要求依托国家自然、文化等公共资源兴建的景区门票和景区内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独立收费项目必须实行政府指导价,如需调价还得进行听证。四是明定了旅行社、导游、领队、旅游车辆驾驶员的禁止,包括索取“小费”、擅自卖团、并团或转团、甩团(客)、强迫消费等。五是景区实行讲解员和导游讲解并行制度,禁止景区限制旅游团导游自行讲解。六是旅游投诉限时处理制度,要求政府明确统一的旅游投诉受理机构,对于投诉事项以当场处理为主,实在无法当场处理的应在法定期限内处理。七是旅游联合执法机制,协调解决旅游联合执法中的重大、突出问题。八是旅游经营者信用评价制度,剥夺一般失信旅游经营者一年内享受政府优惠政策的资格,将严重失信旅游经营者列为重点监督检查者并向社会公布,同时通报给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

注重旅游消费者安全保障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4

贫困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关注并提出了不少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与措施。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贫困落后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落后地区应该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而放弃机会成本较大的产业重点发展,西部的农牧业和采掘、原料工业长期以来处于粗放经营的状态,其存在的基础是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大,而这一部分成本既没有从经济的角度进行量化考核,也没有从社会的角度进行环境保护的考察。现在看来,其实际的机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具备继续作为先导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具有独特性,旅游产业是西部真正的优势之所在。从自然旅游资源来看,目前西部12省区拥有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全国总数的3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总数的34%,国家森林公园占总数的18%;从人文旅游资源来看,西部12省区拥有的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总数的32%,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总数的28%。同时,西部还是我国最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旅游业本身以及它带动的相关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从

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从而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提供一个适当的结合点,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开发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开发特点鲜明、品位较高的旅游产品,而且能够通过旅游开发及旅游业发展,带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摆脱以往部分地区因贫穷而破坏生态,越破坏越贫穷的恶性循环,促进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旅游产业具有率先实现对外开放的产业优势

旅游经济本身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一个地区独特的旅游产品可以吸引大量的境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从而使旅游业一步成为对外开放的外向型产业,这不像其它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那样需要较长的整体水平提高过程。旅游产业总体上看不是高技术产业,对人才、技术的要求也低于其它高创汇产业,只要其旅游产品具有特色,对外知名度高,吸引力、竞争力就强,就可能使其国际旅游在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尚不高时能得以快速发展,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促进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自身也需要对外开放。这是因为,一个地区发展旅游尤其是国际旅游,必然要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水准的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餐馆等,这些设施,一开始就必须按国际旅游的通用标准进行建设,与国际接轨;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一开始就引进外资和外国的管理方式与模式,促进了与国际的接轨,从而使得旅游产业成为了不少地区率先对外开放并推动地区对外开放整体步伐加快的先遣队。旅游业的发展等于向外国人开了一个窗口,比较全面地展示该地区的面貌促进外国人对该地区的了解,同时也促进了当地对外国人需求和国际惯例的了解并对各相关要素加以改进,促使旅游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旅游区的投资环境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改善,加快其对外开放的力度与步伐:

首先,旅游业建设发展的蓬勃兴起,可以并且在很多地方己经带动了欠发达旅游地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为旅游地区发展新兴产业,如生态农业等绿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也为外来投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际上,贫困地区多数是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同时也多是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往往存在着基础设施差,进不来、出不去等问题,从而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自中央确定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支持,尤其是对旅游业等产业的支持,其中发行国债的相当一部分将投入到对西部地区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这是西部旅游地区难得的发展机遇。

其次,从旅游业的微观组成部分一一旅游企业的发展来说,也会对旅游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中,旅游企业率先走向国际市场,领风气之先,引进外资、人才和境外先进的经营方式,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引进各类旅游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先进而规范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将对旅游地区当地政府部门和当地企业的管理和运作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从而促使旅游地区总体投资环境的改善。

再次,旅游业的发展可改善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提高旅游地的地区形象和城市形象。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化工程、退耕还林等同时进行,协调发展,它不但可使以往的山川更秀丽,也带来接待地环境形象的根本改变,绿化档次越来越高,环境也越来越好。这对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对外开放,是个极大的推动。

最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对基础设施等硬环境方面的要求,也有对良好的旅游环境和社会风气等软环境的要求。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地区还需要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旅游经营服务者、旅游接待地居民文明礼貌,旅游环境整洁优美,旅游活动健康高雅,这样便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也为旅游地区的总体投资软环境的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国际旅游的发展,能够带动旅游地区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创新,使旅游地区在观念上进行超前思维和创新思维,这对推动地区的对外开放,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旅游在引来人流的同时,还会引来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例如被国际风筝协会推选为"世界风筝之都"的山东潍坊,过去只是一个手工业小城,自美国西雅图风筝协会主席赴潍坊旅游从而引发了山东潍坊的国际风筝节以来,不但吸引了大量游客,利用外资也硕果累累,第五届风筝节总成交额达10·66亿元。

三、旅游产业是具备跨越式发展条件的产业

有关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从摩尔根的人类文化论到马克思、恩格思的历史唯物论,都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生产工具。在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能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但是,我们通过以下对旅游业本质、内涵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游业最具条件超越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这并不违背上述理论和原则。

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与通常工业生产产品所需要的要素不同,对生产工具的要求与工业产品生产也有较大不同,旅游业不需要生产的厂房,不需要对所生产产品的粗加工和深加工,不需要相应的机器和工业产品生产完成后必须的物流配送体系,旅游业所需要的只是在旅游产品形成后为游客消费(参观、欣赏)这些产品时提供服务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可由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培训来解决。旅游业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也不相同,更注重资源的整体组合,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各项重要的组成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就直接成为旅游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更加需要管理和服务要素,不光是为调整旅游业的中间环节(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企业),更重要的是对旅游消费者多样化的、不断提高的需求能做到更好地满足。由此可见,旅游业所需的生产要素与以往各种产业所需的生产要素有所不同,这说明旅游业发展本身具有的特性与人类生产力发展阶段,与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可以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超越本国、本地区生产力发展的阶段。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对旅游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必须加以有效整合,提高要素的发展水平。

四、旅游产业能够通过自身的加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全球生态环境危机,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己是一个无可争辩、无法逃避的事实。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己进人到后工业化时代,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己转向以低成本、低消耗、低环境破坏为特点的绿色经济和以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为特点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太空技术为主的高科技经济,也就是着力于生态社会、知识社会的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也在紧跟世界发展趋势,致力于追赶甚至某些领域的超越。但是,对于广大的不发达地区尤其我国西部地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非常落后,它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要实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由贫困向温饱的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面临的将是项目如何选、资金人才哪里来、市场哪里找等一系列对于他们而言非常艰难的"哥德巴赫猜想"以及对生态可能造成的严重破坏。那么,对于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欠发达的非工业地区,能否找到一条捷径绕开工业文明的道路而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呢?答案是肯定的,捷径之一就是发展相对而言投资较少、招商较易、市场风险较小,同时又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产业的旅游业。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是具有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可能性的产业。我们知道,我国西部地区一些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现在基本上还处在农业社会阶段,刚刚进人工业化初期,如果按照传统的思路就是工业化一步一步发展,但很难有超越。所以,必须以也完全可以以新的观念进行发展创新,大胆地提出并努力推进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省的总体经济发展实现一个跨越,从工业化发展初期直接跨越到生态社会、知识社会。

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且还可以使贫困地区超越生产力发展阶段水平而率先实现人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如果说国际旅游可引起旅游客源国的财富向旅游目的地国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使财富进行再分配,那么,国内旅游则能把国内财富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转移,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进行再分配。一般地说,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出旅游的人数较少,当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足以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前往旅游时,这些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消费对当地的旅游生产显然是种外来的刺激。这种刺激,不仅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个促进,而且由于旅游业的联带性,对当地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是个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兴办旅游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到一业兴而百业旺,可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缩小自己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近年来,中国一些整体经济发展基础较差、水平较低而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老、少、边、穷地区(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穷困地区),走向旅游脱贫、旅游致富之路,就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贵州省紧靠黄果树景区的黄果树村,1992年全村人均吃粮200市斤,人均年收人130元,随着黄果树景区的开发,许多农民投身其中,到1998年全村人均吃粮400市斤,人均年收入增至2000元,一步由贫困迈入了小康,黄果树村也因此而实现了贫困地区经济的率先跨越。

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不仅可以"治穷",一个景点富一个县,一个景点富一个村,一片景点富一个镇;而且可以"治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在四川阿坝州旅游景区开发初期,游客去后,老百姓都不好意思去卖东西,卖的时候也不会讨价还价。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头脑灵活的当地百姓,不仅习惯了做买卖,而且逐渐由生疏变得嫡熟。可见,旅游给阿坝州老百姓带来的,并不只是金钱收入,更具有意义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烙守了几辈子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旅游业必然带来地区的开放,随着游客而来的是新的信息、观念和文化,在碰撞、交流与融合中,人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解放,也会因此走向更加文明。"治穷"是经济效益,"治愚"是社会效益,旅游产业将"治穷"与"治愚",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融为了一体。

五、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既然旅游是一个经济性的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关联度大、综合性强,能极大地带动和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财政增收、老百姓致富,因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中,首先要注意一开始就把旅游当作一种产业来抓,树立起发展旅游所需要的产业观念。

一是旅游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它具有综合性,一业举百业兴,同时又具有依托性,百业托才能举一业。综合性和依托性决定了抓旅游产业发展就是抓结构调整、产业联动、投资环境改善、城市管理及知名度提高,实质是抓了持续发展。因此,一定要站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经济跨越式发展培育支柱产业的全局高度,来看待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要为它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百业托其一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培育为支柱产业,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其一业举百业兴的带动效应。为此,必须充分认识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阶段,如旅游产业功能的阶段、旅游发展模式的阶段、旅游产业投入产出的发展阶段、旅游业增长速度的阶段等,按不同阶段的不同规律性要求做好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其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从而既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二者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走集约化经营之路。要把区域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旅游的产业化发展上,放到使其做大做强带动区城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实现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高速增长的粗放化经营阶段,管理方式也是粗放化的,就产业本身来讲还处于出售资源的阶段,即把景区景点当成了旅游业的全部,没有"加工"增值,没有把旅游业涉及的食、住、行、游、购、娱充分连接、带动起来。为此,应着力把这些相关要素发展起来,增加游客的人均停留时间,增加游客的人均消费文出,从而大幅度提高旅游总收入,实现旅游收入主要靠门票收入的粗放型增长向旅游产业总收入的集约型增长转变。

1.景区景点只是旅游发展的载体而不旅游发展的全部,要把旅游发展的落脚点放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促进产业联动从而形成产业链。这样才能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而不仅是景区效益、门票效益,才能形成辐射、扩散效应,才能使旅游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大市、浪游资源大省变为旅游经济强县、旅游经济强市、旅游经济强省。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5

海西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海西具有旅游特色的民族自治州,其旅游资源呈现四大特色。(1)高原盆地风光。柴达木盆地是全国四大盆地之一,也是海拔最高的盆地,雄浑博大,原始粗犷,雪锋冰川、茫茫盐湖、八百里翰海、雅丹地貌、海市蜃楼、高原湖泊、珍禽异兽、大漠风光、戈壁绿洲以及生物的多样性等构成奇特的景观,相对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海外游客而言,差异性大,吸引力强,是开展观光、探险、登山、科考、摄影和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2)历史文化特色。都兰吐谷浑、吐蕃古王国遗存的历史文化,对于研究吐谷浑、吐蕃文明史及藏族民族文化具有重大价值,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现,已成为青海的重要景区。“横空出世莽昆仑”,昆仑山被誉为亚洲脊柱、万山之祖,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寄怀情思的“圣地”是神话传说中的天庭仙界、圣仙福地,每年吸引了不少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团队前来朝拜,在东南亚地区和国内具有较大影响。(3)工业旅游特色。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盐化工、煤碳、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是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支柱和优势资源,也是海西州发展工业旅游重要的物质基础。(4)民族特色。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蒙古族、藏族人民在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民俗风情,并以完全不同的风格全面展示了高原都市、农村和牧区独特的风俗文化,淳朴的民族风情和奇异的宗教文化,给海西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悠久的文化遗存平添了一道绚丽的光环。

2.地理区位优势。海西地处青、甘、藏、新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是出入的主要门户。海西周边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东有青海湖、西宁市、塔尔寺,北有敦煌莫高窟、鸣沙山、嘉峪关长城,西边是美丽的新疆,南边是神秘的,柴达木是期间的交通枢纽,与周边省区的旅游热点遥相呼应。

3.宏观环境优势。首先,西部大开发战略使海西旅游业置身于西部大旅游发展战略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将极大地推动各种资源投入旅游业,为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提供动力,特别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部主要省市以旅游业为主要支柱产业、龙头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将使海西旅游业迈入全新的大旅游发展战略中。其次,州委、州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在深化对旅游工作认识的基础上,从全州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召开全州旅游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业,引领提高服务业的工作方针,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重要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培育。加强了对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海西旅游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了总体工作思路和发展重点。各地党委、政府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有的地区已经考虑成立旅游局,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安排专人负责旅游工作。全州上下形成抓规划、抓创建、抓品牌的旅游发展格局。

(二)劣势分析

1.旅游资源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海西地区处于西风带控制中,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及地理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盆地气候: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气压低,含氧量低,多风沙,不利的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海西旅游业的发展,使得旅游季节性强,许多景点的旅游期大都只有5-6个月,在旅游淡季则造成了现有旅游设施资源的浪费,供求的季节性矛盾突出。

2.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较差。由于地区经济文化落后、旅游业起步较晚,以及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淡薄等原因,在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准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旅游开发程度低,大多处于观光、公务、商务、探亲休假层次,旅游产品数量少品种少,特种旅游、生态旅游、自驾旅游等产品开发不足,旅游设施数量不足,档次不高。

3.旅游景点分布分散。海西地区旅游资源虽然数量丰富、类型众多、独特性强,但是由于面积广阔,景区过于分散,致使在开发利用上难以形成规模和产生“聚集效应”导致旅游的可进入性差,降低了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优势。

4.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海西旅游业起步晚、规模小、专业人才队伍成长缓慢。旅游业从业人员3890人,且队伍整体素质低、经验不足。整个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旅游业大发展的需要。许多景点、景区缺乏导游人员。部分商业服务人员外语水平差,且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文明服务的观念淡薄。

(三)机会分析

1.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加强了青藏铁路沿线站点与青藏公路之间的横向联合,形成铁路与公路两路并行的旅游交通网络,路网布局得到完善。它的建成通车将实现沿线旅游与国内其他旅游线路、旅游景点的融汇贯通,与共同串联成为一条环世界屋脊的黄金旅游线路,这就为加快发展海西特色旅游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奥运契机。藏羚羊申报奥运会吉祥物成功,申吉的品牌影响力对振兴青海旅游产业最为直接,我们青海有那么多美丽的自然景观,申吉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旅游客人。2003年青海省以可可西里藏羚羊提出申吉后,首先引起了国内民间环保组织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等国际环保组织的关注,声羚羊“竞选”的大型自驾车之类的穿越活动逐渐火爆展开,申报奥运会吉祥物的成功,不仅迅速扩大当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给当地带来了“招商”、“旅游”等经济实惠。昆仑玉也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奖牌用玉,昆仑玉之所以能让格尔木乃至青海亢奋,原因是,它不但在奥运奖牌用玉的竞争中成功挤走了新疆和田玉、河南独玉、辽宁岫岩玉,还顺势推动了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海西更要抓住这两个奥运契机将其作为海西呈给世界的名片。

3.海西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旅游地当地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会给发展旅游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海西的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协调发展格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继续调整优化,农业和畜牧业也稳步发展,工业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将会有时间和财力去参加旅游活动,旅游也不再是一种奢侈的活动。

(四)威胁分析

1.生态环境资源脆弱。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以柴达木盆地为主体,该区生态环境脆弱,多以荒漠土壤为主,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茶卡――共和盆地的边缘山地,成土作用受风的影响很大,土壤风蚀、盐碱化、盐渍沼泽程度严重。柴达木盆地沙漠是我国沙漠之一,柴达木盆地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6661万亩,占全省沙漠总面积的95.53%(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6.48%),是青海省沙化面积最多、治理难度最大、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地区。

2.旅游市场竞争的加剧。据统计,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4个省将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所以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国内东部发达地区与旅游产品成熟地区,利用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对原来旅游产品进行了深度开发,对游客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削弱了西部地区产品竞争力。海西同西部其他民族旅游产品的竞争,属于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雷同性和替代性,加之西部有些省已经先行一步开发民族旅游产品,特别是甘肃对于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和西南云南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对于海西乃至青海的民族旅游产品开发有极大的替代和削弱影响,对游客有截流作用。

二 加快旅游业发展,推动海西经济跨越式发展

以上SWOT分析表明,海西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共存,机遇和威胁同在。因此,海西旅游应当实行发展型的战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开通等历史机遇,变劣势为优势,变威胁为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进而实现海西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

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真正的经济优势。首先应明确旅游资源规划开发应遵循的原则即突出特色性原则、市场主导原则、力求经济原则、注重保护环境原则。结合以上原则在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对我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详尽的普查,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对特色的分布进行明确,为进行的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提供理论和材料基础。二是加快编制全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海西旅游主打产品,尽快完成中国盐湖城、都兰旅游区、德令哈旅游区发展规划。

(二)深度开发策略

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多品种、高档次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海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而且是民族生活居住区, 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在旅游规划和开发过程中应突出自然风光的特色、历史文物的特色、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景点的特色、旅游活动的特色、旅游纪念商品的特色。同时深度挖掘昆仑文化、柴达木历史文化,使旅游文化的潜力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海西旅游业的发展。

(三)品牌发展战略

由于品牌具有使旅游产品突出个性、增加附加值、开拓市场等功能,因此,海西旅游业在今后面对国际、国内两大战场,实施品牌战略无疑将是提升旅游企业“战斗力”的有效选择,一定要以质取胜推出旅游精品。依托激情穿越柴达木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继续办好玉珠峰登山旅游活动、徒步穿越柴达木旅游活动,自驾车越野探险活动,加大旅游与体育赛事的结合,形成以“天路”为连线的世界屋脊探险旅游线,以“丝路”为穿线的盆地生态风情旅游线,从而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借力推进,形成品牌。

(四)实施人才培养战略

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在促进海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便是人才缺乏,这个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进行专业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要借助本省高等院校集中培养一批民族的旅游管理人才。

(五)精心谋划旅游宣传

加强旅游宣传营销,以大宣传来营造大市场,以大品牌来抢占制高点。一是以多彩神奇和“聚宝盆”著名的中国柴达木、察尔汗盐湖、昆仑文化为载体,突出青藏高原的特色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二是通过影视作品、摄影展、歌曲、论坛、宣传册等以文学作品、绘画艺术、歌舞输出的方式,来塑造形象,强化品牌,促进营销,扩大海西的知名度。三是通过推广青藏线“世界之巅旅游列车”,牢牢抓住青藏铁路这个最具聚焦眼球经济的金走廊,提升青海旅游形象。四是通过加强旅游网站建设,以满足自助游、自驾游、个性游不断增加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海西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2]扬红.青藏铁路开通后对青海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7,(3).

[3]李峰.新疆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4]海西州概况. 省略 ,青海新闻网.2007-12-20.

旅游经济发展范文6

(一)优势(Strength)

1.旅游资源丰富。

鄂西北地区地处秦岭余脉,汉水腹地,千百年来孕育和造化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贯穿全境,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神农架林区具有完整的北亚热带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恢弘气势种类繁多的地质地貌景观、丰富多样的珍奇物种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古老山林生态文化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和生物圈计划”保护区网成员和“世界地质公园”,是国家5A级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被誉为“皇室家庙”“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郧县国家地质公园以珍贵的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地质遗迹资源为依托,形成了青龙山恐龙蛋化石园区、梅镇猿人洞地质遗迹保护点、龙吟峡-九龙瀑喀斯特洞穴峡谷群园区等九大景区。古城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她是荆楚文化发祥地,三国文化之源和汉水文化核心区,素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成为鄂西北地区发展旅游经济的先天优势。

2.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

鄂西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襄阳市是中央、省属三线军工企事业集中的城市,全国十大工业明星城市之一,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武汉市,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814.0亿元,居湖北省第二位。十堰市是第二汽车制造厂的故乡,享誉世界的“汽车城”“卡车之都”,被称为“东方底特律”,汽车工业占地区产值8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千亿以上,旅游、生物医药、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地区有普通高校10所,拥有三级甲等医院7所,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教育和医疗保障中心。十堰市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等称号。襄阳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文化之乡,曾两度获“中国魅力城市”称号。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环境为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二)劣势(Weakness)

1.交通运输欠发达。

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鄂西北地区地处秦巴,多山地、丘陵、河谷和湖泊,交通运输条件落后。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总量、运输能力不足,主干交通骨架尚未形成,公路等级低、旅游公路的进入性、通达性较差,交通管理和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目前,鄂西北地区境内主要有襄渝、汉丹、焦枝三条铁路线和一条汉十高速(2006年)公路。交通运输干线主要集中在襄阳地区,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十堰(武当山、丹江口水库)和神农架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比较落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成为影响鄂西北地区旅游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经济发展不均衡。

鄂西北地区襄阳、十堰和神农架三个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巨大差异。神农架是自然保护区,主要以林牧业、水电矿产开发为主,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4.5亿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十堰地区以汽车工业为主,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襄阳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主要表现在农业和工业基础较好,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从区域范围看,十堰和神农架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较弱,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经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

3.旅游市场化程度较低。

旅游产业结构是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鄂西北地区拥有神农架、武当山、襄阳城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旅游文化资源,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表现在旅游产品规模较小,发展方式粗放,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尚未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与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等级不相适应。主要在于旅游市场化程度较低,旅游发展的行政区划割裂了旅游资源抱团发展的内在联系,政府多头管理的效率低下,影响旅游市场化发展的速度。所谓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繁荣场面尚未形成。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机遇

自然资源是天赐禀赋,经济发展是动力引擎、政策环境是孵化器,三者辩证统一才能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前,国家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生态经济、绿色GDP、均衡发展是当今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鄂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机遇。据统计,鄂西地区拥有2个世界文化遗产、1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国家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3个国家地质公园,而资源相对集中在鄂西北地区。该地区旅游业、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生物医药等绿色产业发展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与国家经济发展方向高度一致。

2.政策叠加带来的机遇

西部大开发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国家发展战略,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鄂西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09年湖北省确立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就是以后现论为指导,依据鄂西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优势,破解交通、体制机制障碍,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借助于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发挥特色资源的综合效益,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产品—产业—营销—消费—效益”的鄂西圈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统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此外,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地区,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叠加都为鄂西北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

(四)挑战(Threats)

1.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生态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社会和自然两大系统的和谐发展,由于自然环境生物更新能力低下,生态环境修复慢,一些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使生态系统显得十分脆弱。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考虑环境的容量和生态效益,没有经验可循,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2.经济转型的风险。

发展旅游业附加值高,但投入大,产出慢,投入产出周期长。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入大,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涉及范围广,层次多,关系复杂,旅游品牌的形成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工业经济发展向生态经济模式转变,使工业反哺农业和第三产业势必要经历漫长的过程,风险未知。

3.行业发展的威胁。

旅游竞争力包括政策背景、环境可持续性、安全、健康与水环境、旅游业的优先权、基础设施、旅游设施、通信设施、价格竞争力、人力资源、旅游业开放性、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等14大类共73个指标。鄂西北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接待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占全省比重偏低,就鄂西地区来说,2007年两项指标仅占全省的43%和36%。从全国来看,其旅游业与发达地区及周边地区也有很大差距。以景区来比较,2007年,武当山接待游客仅102万人次,与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风景区的地位极不相称,大大低于同类景区:峨眉山256.8万人次、乐山大佛276.7万人次、少林寺突破400万人次;神农架接待游客约90万人次,而同为生态旅游景区的四川九寨沟为252万人次、湖南张家界各景点为178万人次。因此,可以看出,鄂西北旅游业发展步伐相对较慢,与同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压力。

二、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分析

(一)战略方向。

优势与劣势、机会与挑战并存的战略发展研究,一般有SO、WO、ST、WT四个战略发展方向。其中,SO是增长型战略,WO是扭转型战略,ST是灵活型战略,WT防御型战略。根据SWOT分析,鄂西北旅游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1)SO战略:抢抓历史机遇,充分挖掘区域旅游资源,以旅游品牌建设为抓手,扩大对旅游市场的投资,建立区域旅游联合发展模式,提高旅游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2)WO战略:以生态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强对交通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因地制宜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3)ST战略:建立生态经济发展长期目标和规划措施,灵活发展旅游经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作用,加强市场监管,增强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4)WT战略: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目标,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盘活旅游市场。

(二)层次分析。

根据鄂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SO、WO、ST、WT四个战略发展方向对于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经验评判法,将四个战略方向的定性化问题进行定量化分析,有助于问题的理解。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萨蒂教授创立的一种多准则决策方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AHP)。基本思路是:根据鄂西北地区实际,综合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对SO、WO、ST、WT四个战略发展方向进行两两比较,得出两两比较的定量值,然后进行综合判断,确定评价对象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运用YAAHP分析软件,代入数值分析,结果如表所示。经检验,一致性比率CR=0.0083<0.1,说明该分析符合逻辑,可信。

(三)战略选择。

根据SWOT和AHP分析结果,SO和WO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权重值,说明基于机会的鄂西北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其中,SO方向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WO方向是更加注重现实层面发展的战略选择。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优势的发挥,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体制机制的创新,是鄂西北地区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