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女大学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女大学生范文1
关键词:女大学生;急嫁;就业;成本收益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婚姻的话题热潮高涨:“70后”、“80后”的“闪婚”、“隐婚”、“恐婚”,“85后”的“毕婚”、“急嫁”等。尤其是近些年来,女大学生“急嫁”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人们从多角度进行了剖析。这些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类:
(一)个人角度分析
消费和享乐主义盛行、对自身社会和事业价值的否定、金钱观念的扭曲和自身道德的沦陷、婚姻爱情观的背离、自身就业期望过高、意志品质缺乏磨练、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等。这些分析切中了女大学生自身因素在婚姻选择上的重要作用,着重于主观方面的归咎。
(二)社会角度分析
传统“妇女归家”思想的回归、性别歧视、高校的盲目扩招、世俗观念“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影响、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女性的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同时被强化、高校人格教育和挫折教育的缺失等。这些分析强调了现实社会对女大学生婚嫁行为的影响,揭示出了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环境异变对女大学生导向混乱的现状。
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都主要出于社会预期作出评析,而少有站在女大学生本位上切实考虑她们面对“急嫁”或就业的选择时的现实困境与实际需求。
如何选择婚姻是每一个女性的正当权利,但却受到种种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女大学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而高素质人才不自食其力反而选择嫁入“豪门”与大众对女大学生理想化的社会预期有较大反差。其直接原因在于人们没有将当下社会环境与女大学生的个人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分析,忽略了人在做决策时的经济理性。关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每一项选择,都是建立在综合衡量个人与社会各种投入产出效益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理性意识来为未来规避风险的过程。现从经济学成本收益角度,比较就业和“急嫁”各自在成本与收益上的效益差距,初步探寻“急嫁”背后的理性根源。
二、一般性分析:急嫁——规避失业风险的一种途径
高等教育完成后,女大学生主要通过就业和嫁人来收回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
然而,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在我国家庭消费中有68.8%的家庭将教育消费排在第一位。而城市居民家庭子女从幼儿园到接受大学教育的成本平均花费14万元,目前城市居民家庭子女教育费用来源有89.6%来源于家庭工资收入。暂且不论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村家庭子女的教育费用,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大学高等教育结束,完成人力资本投入的教育经费不可小视。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96年6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开始走向大众化,具体体现为高校毕业生2004年为280万人,2005年为340万人,2006年为413万人,2007年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0万人。事实上,据2009年麦克斯公司调查显示:截至4月底,2009届全国大学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39%,其中女大学生的就业签约率为30%。以上数据初步显示,对于女大学生而言,高等教育投资并不意味着能够找到高收益的工作。
目前,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依然存在。调查表明,65.3%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找工作的最大障碍是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37.1%的女生在求职中有多次被拒绝的经历。江西省妇联相关的专题调研显示有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性别歧视,有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经历。
从法制角度来看,《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都做了保障男女平等、女性就业权利等的法律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非但没有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不平等问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其应聘成本。例如,规定男女同工同酬,一般的企业在既不违反法律规定,又不违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前提下,往往选择尽量不雇佣或少雇佣女性职工,实际上加重了女性的就业压力。
女性的生理特征决定了女性求职相比男性有更大心理压力。女性的生理体质普遍较弱,不宜从事流动性大、体力消耗过多的劳动。此外,女性的独立性与自我保护能力较弱,不能单独从事高风险的工作,更需要关注自身的生理健康与人身安全。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对急于用人的各个单位,女性的就业心理压力明显高于男性,这就直接造成了求职的困难。
严峻的就业形势,或隐或现的就业歧视,不够完备的法律制度,与女性自身的自卑心理结合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些客观因素的驱动之下,以急嫁来替代就业就成为女大学生规避失业风险的途径之一。于是,女大学生选择通过“急嫁”有经济基础和事业基础的成功男士来规避失业风险、收回教育成本并取得更大收益。
三、就业和“急嫁”的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按照经济学理论模型,女大学生的这一行为就可以看作是其在高校教育投资市场上失利后,利用自身的资本引发的新一轮在婚姻市场上的投资。以下便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来分析“急嫁”是否能够为女大学生带来比就业更多的收益。
(一)成本分析
设就业的总成本为C1,总收益为R1;“急嫁”的总成本为C2,总收益为R2。当R2-C2>R1-C1时,选择“急嫁”收益较高;当R2-C2<R1-C1时,选择就业收益较高。当R2-C2=R1-C1时,选择就业和“急嫁”的收益相等。
就业的总成本C1为大学教育总成本和选择就业所需要追加的成本;“急嫁”的总成本C2为大学教育总成本和选择嫁人所需追加的成本。设大学教育的总成本为T(在分析就业和“急嫁”所分别产生的成本时,因为对于同一个女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就业,还是急嫁,大学教育是已经发生了的前期成本,因此均用T表示),选择就业所需追加的成本为x1,选择“急嫁”所需追加的成本为x2。得出就业的总成本C1=T+x1,“急嫁”的总成本C2=T+x2。大学教育的总成本是相等的,现分析除去大学教育后就业和嫁人所需追加的成本。
1、因就业所需追加的成本
假设经过半年时间女大学生可以找到一份工作。这期间所需追加的成本x1包括:心理成本a1、直接成本b1和间接成本d1,即x1=a1+b1+d1。心理成本a1指为找工作其所需承受的压力等;直接成本b1指找工作途中所产生的通讯费、交通费、简历制作费等;间接成本d1是指就业所需放弃的除婚姻以外带来的损失。
2、因“急嫁”所需追加的成本
同样假设,经过半年的时间女大学生可以找到其要嫁的人。所需追加的成本x2包括:心理成本a2、直接成本b2和间接成本d2,即x2=a2+b2+d2。心理成本a2是指为寻找四有男人而所遭受的压力等;直接成本b2是指搜寻合意的四有男人所需的化妆费、通讯费、上交给婚姻介绍所的费用等;间接成本d2是指嫁人所需放弃除就业以外所造成的成本。
就业的总成本就是C1=T+x1=T+a1+b1+d1,而急嫁产生的总成本是C2=T+x2=T+a2+b2+d2。T是相等的,由于就业和“急嫁”所产生的心理成本是一个心理感觉,与个体差异性有关,为使问题简单起见,我们将其忽略不计,即a1=a2。半年内,就业和“急嫁”所花费的直接成本是相当少的,可以认为b1=b2。而选择就业和“急嫁”所需放弃其他收益的机会是相等的,那么d1=d2。得出C1=C2。
目前,问题就可以简化为就业和“急嫁”各自所产生的收益R2和R1的比较了。当R2>R1时,选择“急嫁”收益较高;当R2<R1时,选择就业收益较高。当R2=R1时,选择就业和“急嫁”的收益相等。
(二)收益分析
无论是就业的总收益R1,还是“急嫁”的总收益R2,现将就业的总收益R1划分为经济收益m1、社会资本收益f1、就业机会收益j1、亲人收益r1、情感收益s1五种。同样,“急嫁”的总收益R2也划分为经济收益m2、社会资本收益f2、就业机会收益j2、亲人收益r2、情感收益s2。即就业的总收益R1=m1+f1+j1+r1+s1,“急嫁”的总收益R2=m2+f2+j2+r2+s2。
1、经济收益
经济收益,即通过就业所获得的无论是货币的还是非货币的直接收入,如工资、福利、“三金五险”、奖励等,用m1表示。
麦可思咨询公司在《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08届到2010届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工资水平分别为2075元、2295元、2929元。如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则这三年内的总经济收益为8.7588万元,即m1=8.7588万元。
而女大学生通过“急嫁”“四有男人”为自身的物质生活提供保障,这里同样称之为经济收益,用m2表示。成功男士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女大学生可以通过双方的劳动分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保障。国家统计局拟定的中国富人标准是:户均年收入3.2万元以上,拥有商品房或者拥有私人汽车;日前在武汉召开的全国个人所得税座谈会上,全国的税务专家们初步拟定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的为高收入有经济基础的人群。由此我们假定有经济基础的“四有男人”年均收入为6万元,也同样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那么2008-2010年总经济收入为6×3=18万,假设“急嫁”的女大学生和“四有男人”平均分配消费,这样我们的女大学生也能获得9万元的收益,即m2=9万元。还不算其所拥有的商品房和私家车。得出m1
2、社会资本收益
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结构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这里用获取社会资本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多少来衡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社会资本收益就少;反之,则社会资本的收益就多。
通过就业可以有机会获得个人所需要的人脉资源。但是,对于就业者来说,一般情况下,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获得更丰富的社会资本。而“急嫁”“四有男人”的女大学生却可以相对轻松容易,也不用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得社会资本。得出f1<f2。
3、就业机会收益
就业机会收益,即通过嫁人所获得的进入职场的机会。可以用社会资本的多寡来衡量就业机会收益的大小。
“急嫁”“四有男人”女大学生可以较为容易的获得进入职场的机会。成功男士除了拥有财富和地位以外,还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调查表明,81.2%的用人单位会优先考虑同事、朋友和亲戚推荐的大学毕业生,而实际工作能力则处于第二位。95.6%的人认为个人社会资本对找工作帮助非常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女大学生可以通过与四有男人的“资源共享”可能会获得比直接就业还要多的就业机会,且耗时更短。就业虽然也可以认识更多的拥有丰厚社会资本的人,通过这些人也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位,然而,却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直接就业产生的就业收益j1小于嫁人所获得的就业收益j2,即j1<j2。
4、亲人收益
通过嫁“四有男人”可以利用成功男士的社会资本为自己身边的人创造利益,在这里称之为亲人收益,如父母的养老、亲朋好友的就业、子女的教育基金等。由以上对经济收益的分析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对于平均月工资2000多元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尚且还勉强。“急嫁”“四有男人”所获得的亲人收益就要大于就业所获得的亲人收益r1,即r1<r2。
5、情感收益
情感收益,即由情感生活所带来的收益。对于就业的女大学生来说,择偶的时间比较长,相互之间的了解会更多,磨合也就更充分,这样的感情相对比较牢固。选择“急嫁”的大学生,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判断对方是否适合她。更何况经济尚未独立,相对于有工作也有社会经验的女大学生来说感情缺乏稳固性。嫁人所获得的情感收益要小于就业所获得的情感收益s1,即s2<s1。那么就业与“急嫁”的选择就是一种或然选择,是情感收益与除情感收益以外其他收益总和的比较。
现将除情感收益以外的收益总和称之为物质性收益。物质性收益与情感收益的在女大学生心里价值就影响了女大学生就业或者“急嫁”的选择。当情感收益被低估,即情感收益<物质性收益时,人们就会选择“急嫁”;当情感收益被高估,即情感收益>物质性收益时,人们则会选择就业。一般情况下,情感的收益是一个长期获得的过程,相对而言物质性收益却可以短期获得。在情感收益被高估的情况下,女大学生更看重感情,愿意用更多的时间来自我经营一份感情,在加大择偶的搜寻成本的同时预期会获得一份稳定的感情,那么就业就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以上可以看出:m1<m2,f1<f2,j1<j2,r1<r2,得出m1+f1+j1+r1<m2+f2+j2+r2即在物质性收益上,“急嫁”更占优势。因此,期来看,“急嫁”的女大学生更占优势。
现实中情感收益也确实是被低估的。即很多人往往倾向于做出投资回收期短的选择,更看重物质性收益所带来的短期效应。2010年12月14日的《2010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七成受访女性认为男性要有房、有稳定收入和一定积蓄才能结婚。这说明,大部分女性还是很重视对方所能带给自己的经济利益,即情感收益是被低估的。
且调查进一步显示,85.5%的青年认为,和上一辈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更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48.9%的青年明确表示,爱情最重要的是“经济条件”。可见现在年轻人的爱情观更加的现实,即普遍认为s1<s2,得出m1+f1+j1+r1+s1<m2+f2+j2+r2+s2,即R2>R1,此时“急嫁”的收益较高。女大学生做出“急嫁”之举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就业或者“急嫁”,关键在于女大学生对于就业或者“急嫁”所产生的情感收益的评估。现实中,情感收益是被低估的,即人们更偏好物质收益丰厚的“急嫁”。“急嫁”是满足女大学生心理和生活需求的一种短期理性选择,这不仅仅是女大学生自身的婚姻观、价值观与社会预期的婚姻观、价值观不一致的结果,更反映了教育体制、政府政策等政府管理与社会文化方面的缺失。
(一)女大学生自身应注重长远规划,慎重选择婚姻
“急嫁”的所带来的除感情以外的短期收益是较高的,然而这种选择产生收益的同时也就意味着高风险的并存。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当这种收益利用殆尽时,女大学生的这种趋于功利化的“理性”选择,即在寻求收益更多的心理因素的驱动下,就无法确保双方婚姻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急嫁”虽然可以规避失业风险,然而对某一女大学生有着强大吸引力的“经济适用男”也同样对其他的女性有着同样甚至更大的吸引力,这种经济理性并不意味着情感理性因而也就存在着高的风险。因此,在追求“经济适用男”的同时,我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婚姻稳定性与幸福指数进行全面的评估。
(二)大学教育应该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并注重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价值理念
“80后”的一代是独生子女居多的一代。从小缺乏抗压能力的她们,在所学知识无法应对社会要求以及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打压下,他们努力寻找一个相对安全可靠的生存环境,甚至不惜为此放弃对纯真爱情的追求。这种的现象背后,潜藏的却是现行教育体系与社会需求的偏离与脱节,这不仅表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匮乏,更显现在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背离。这意味着大学教育不仅要在课程设计层面上与社会需求切实对接,更要需要在人格培养层面上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
女大学生范文2
是军训,让我们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是军训,让我们懂得团结互助;是军训,开启了我们辉煌的青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女大学生军训心得体会,望大家喜欢。
女大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一近十天的军训生活转瞬即逝,回望过去的一天天军训生活,我们终于体验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事化训练与生活。喊着响亮的口号,我们见证太阳的起落,无法细数汗水的滴落,亦无法言述伤病的困扰,而我们却不曾轻言放弃,从未向困难低头。咬一咬牙,就可以直起身体;提一下眉,就可以神采熠熠,这点炎热有怎能比得上我中华儿女内心对祖国炽热的感情!
从未想过我的19岁生日就这样在军训中度过!生日蛋糕就是馒头,蜡烛就是火柴,可是我却那样开心,因为伙伴们唱给我的生日歌是那么温暖一一柔黄色光亮映出一圈晒得黝黑的脸,那笑容里有种比火光温暖了力量。
军训是件不可思议的事,19年来,我从未这般坚强过,亦从未这般自豪过,这种喜悦欢欣,伴随着腰酸背痛和汗流浃背,也伴随着骄傲自豪。在这个属于军训的炎热15天,我们一起疯闹、我们一起拉练、我们一起啃馒头,一起被温柔的教官们照顾,认识了好多好多有趣的可爱的姑娘,发现我好多新的想法。这种集体生活给我带来了从未体会过的安全感,大概,多年以后想起这段时光的我们,一定会感动如初吧。
起初的几天,每个伴随着起床号的早上,我的全身像是散架子了似的,碰哪都像针扎的一样。本来就不白的皮肤晒的更黑了,变的粗糙了;手心第一天就磨出了茧子;生病感冒了,很想家,想妈妈,想妈妈做的汤……这几天受的苦和心里的委屈冲破了我心底自认为很坚强的防线。想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想到躺在沙发上吃零食看电视的滋润的小日子,心里的那种酸酸的感觉就像是跌宕起伏的海浪一样在喉头徘徊。我只能使尽力气把眼泪憋回去,我告诉自己:你可以自己瞧不起自己,但是你不允许别人笑话你。
可是,我还是坚持不住了。一个军训结束的晚上,我终于忍不住一个人跑到一边,拨通了爸爸的电话。本想和爸爸聊聊天,抚慰一下自己那颗不安的心。结果电话拨通了,我却哭的淅沥哗啦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挂断电话,突然发现自己旁边不知道什么时候站着我的小伙伴们,她们拍着我的肩膀说,想家了吧,怕什么啊,你还有我们啊。就这样,眼泪又决了堤一一瞧你们那傻样,还安慰我呢,自己眼圈还红着呐!
现在的我们既然身穿整齐的绿色军装,那就应该以一个军人的姿态来规范自己,提醒自己。这短暂的半个月也许就是我人生中的唯一,是我在求学路上的奠基石,甚至是一些步入社会后的一份财富以及助推器。这半个月的汗、泪、苦、笑,将成为我大学生活最难忘的一笔!
女大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二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随着嘹亮的军歌响起,军训如火如荼的开始了。__月____日,今天是军训的第二天。晨光还未降临这个大地,新生的军训已经开始了。随着教官口号声的响起,眼中的睡意被驱赶了,活力充满了整个操场,放眼望去,操场上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教官们的口号声铿锵有力,饱含着激情,这些气宇轩昂的军人在训练时一板一眼,对新生们精益求精,但在休息时却又能与新生们打成一片,有说有笑,让我们心中多了一丝敬佩。
训练的过程是痛苦的,军训时的站姿,走姿甚至坐姿,都与我们平时有很大不同,训练了一个上午,就让人腰酸背痛。但是,正如教官所说的:"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因为我们深信这一道理,所以,纵然我们是女生,却没有一丝的抱怨,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们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更加出色。军训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今后我们大学生活的铺垫,不经历风雨哪儿能见彩虹,只有经过泪水和汗水的洗礼,才能浇灌出明艳的花朵。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相信经过军训这阵秋风的洗礼,一定会让我们从稚嫩的果实变成红颜的樱桃,让我们从柔弱的嫩芽变为翠绿的芭蕉。
女大学生军训心得体会范文三三天军训已结束,三天时间,"军训"听起来已不如之前那么可怕,不知不觉我们已适应了六点起床,适应了自觉做好繁杂的内务,适应了教官的"阴晴不定"……同时,我们也适应了在烈日下的各种训练:站军姿、停止间转法、跨立、齐步走……每一秒都可以感受到从地面透上来的热气,每一秒双脚不是酸就是麻,每一秒数不尽的汗水冒出,随后又被晒干风干。
最怕的是边暴晒边练蹲姿了,在烈日下被罚了一段时间蹲姿,脚尖疼得站都站不稳了。现在回想起来,好几次被罚蹲姿都是因为我们间有人没有好好遵守纪律:过马路没有整齐迅速前进、见到师兄师姐没有主动问好……这几次的惩罚让我深刻认识到军纪的重要地位。
很多问题教官其实开始已经向我们强调过了,但是我们总是不够重视,把军纪疏忽了一次又一次。一人犯错整体受罚,这更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严格遵守每一条军纪,在做好自身的情况下也要尽所能帮助他人。我一直相信严明的军纪是一支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队伍的基础,只有纪军才能成为战无不胜的铁军!
为何部队士兵能一丝不苟、整齐划一地做好军人的每一个动作?为何他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冷静地接受每一个军令?因为他们不仅有严明的军纪,更有坚定的意志力!军纪给了他们严格的要求,意志力却给了他们坚持的力量!穿上军装,戴上军帽,我们就要学习军人的风范,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决然毅然的意志力。"古有立大事者,不为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接受军训的态度不仅影响着我们今后接受工作培训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还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态度。比如吃苦耐劳的作风、严谨的生活态度,还有教官强调的"苦中作乐".军训中的辛酸和辛苦总会过去,在那煎熬的过程中,你是愿意整天苦苦挣扎等待,亦或是选择在暴风雨中翩翩起舞?
太阳把我们晒黑晒伤,却也激起了我们潜在的无限活力和潜力。三天前的我绝对无法相信自己可以在猛烈的阳光下坚持站军姿半个小时,无法相信手脚不协调的自己能把齐步走规范。我确信还有很多很多意想不到,就发生在我们坚持的下一秒。
女大学生范文3
【关键字】就业,形象塑造,女大学生
一、女大学生形象塑造和就业现状分析
1.女大学生形象塑造现状
(1)对女大学生形象塑造概念模糊。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汇总得出,62.3%的女大学生对形象塑造的概念模糊,并随着年级的增长,数据呈先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大三年级的的女同学对职业形象最为不清晰。女大学生普遍认为形象塑造是指外表装饰,如穿着、装扮等,形象设计主要是为了工作应酬和社交等。因此来说,女大学生对形象塑造的认知是片面和肤浅的。
(2)获取女大学生形象塑造知识的途径少。女大学生形象塑造是一门关于女性形象和修养管理的社会学问题。但是开设女大学生形象塑造课程的高校却是凤毛麟角,并不能满足大学生求职就业的要求。女大学生接触的有关形象塑造的书籍等也仅仅停留在服饰、发型、化妆层面,缺少对精神和人格的塑造,距离女性修养的培养差距甚远。
2.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1)就业质量女生比不过男生。根据麦可思的数据来看,女大学毕业生签约薪资与专业对口率均明显低于男生。2010届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女性本科毕业生(61%)比男性低11个百分点。部分行业存在同工不同酬的薪资歧视。2011届女性本科毕业生签约月薪为2243元,比男性本科毕业生低330元。从签约单位类型来看,女性本科毕业生与民企签约比例高达45%。2012届女性毕业生签约民企的比例男女基本持平。据麦可思调查公司推测,造成这一情况可能是因为民企较多集中于服务业。
(2)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北京市妇儿工委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不公正待遇和性别歧视的情况比较普遍,61.5%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过歧视,比男生高9.9个百分点。其中,16.7%的女大学生表示经常受到歧视,其中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
二、女大学生形象塑造的重要意义
1.人际交往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的试验证明,在给人的整体印象中视觉,所占比重是55%,声音为38%,语言占7%。这说明,女大学生的形象虽是外在的东西,但却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因此,女大学生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充分重视并发挥个人形象的重要作用。
2.提升个人竞争力的需要。当代女大学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在实力均衡的情况下,要想脱颖而出,必须依靠形象制胜。良好的个人形象会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关系着面试成败、工资高低、职位晋升等事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存和竞争的需要迫使当代女大学生必须力争做到表里如一、内外和谐统一。因此,女大学生应该在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
三、女大学生形象塑造的内容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形象意识。女大学生形象是女大学生被社会认同和接纳的第一要素。要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首先要引导女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形象的重要性,培养和树立一种强烈的形象意识,促使她们充分重视并认真对待自身形象建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知识,并按照有关规范不断完善自己、美化自身,塑造和维护自身良好形象。
2.夯实女大学生的文化之基。古语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良好的形象,是以广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一个人的形象,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文化素养。一个胸无点墨、不学无术的人,良好的气质和优雅的风度也无从谈起。因为举止大方、谈吐不俗、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风度,必须以良好的个人修养为基础。所以,女大学生想要拥有良好的气质和形象,就必须首先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掌握宽厚而扎实的科学知识。女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高了,反映在个人形象上必然会文明、规范、富有时代气息。
3.坚持内外兼修。没有形体美、行为美、风度美等形象直观的美,内在的美无法展现出来。既要充实美的内在精神,又要重视美的外在表现,努力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这应该成为当代女大学生个人形象的最高境界。所以,女大学生在塑造个人形象时要内外兼修,把外在的形象和内在的学识修养统一起来,以良好的个人形象展现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当代女大学生自尊自爱、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塑造健康、文明、向上的女大学生形象。
四、塑造良好的形象,促进就业
在现在的社会下,个人形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无形资本。女大学生具有良好内在素质的同时,同时塑造美丽高雅的外在形象也十分重要。从个人来说,整洁的外形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也是给别人最好的自我肯定。具有良好形象的女大学生容易获得各种机会,容易赢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容易取得成功。而礼仪则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一定程度上道德规范的外化,它展示的是自己独特的个性、内在的修养、发展的潜质与良好形象。因为在社交场合中失礼会给人们留下不良的印象。女大学毕业生掌握礼仪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展现自己的教养和风度,在求职面试过程中,要表现出良好的风度,只有做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才能赢得别人的信赖和良好的评价,才能在充满激烈的现实社会有所作为,获得成功。
由于性别的不同,女性在工作中可以展示出比男生更优越的竞技状态,女性在工作中的态度更加认真敬业,忠职守责,尤其是在相对单一、孤单的条件下仍能始终如一的保持高昂的工作态度,出色的完成工作任务。基于这一女性的特性,社会上的特定工作需要女性去完成。女大学生要瞄准特定工作,积极投入。同时,女大学生在求职中应该懂得展示自己扎实的学识和优秀的品质,爱岗敬业的决心和乐于奉献的意识,让招聘者看到求职者的诚心和能力,接纳女大学生,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机会。
参考文献:
[1]王红.关于女大学生职业女性形象设计需求的研究与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2,(9).
[2]吕子静.大学生个人形象的塑造[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1,(1).
女大学生范文4
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女大学生都可以得到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大量女大学生仍旧面临着择业难的窘境。这是一个常见的社会问题,男性与女性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中,女性是从属地位,被限制在家庭这个范围中。另一方面,女性相较于男性的生理优势并不明显,甚至存在弱势。虽然在社会进步中,女性逐渐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并在其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但就业难这一问题仍然困扰着女性。特别是我国经历了高校扩招阶段,就业制度不断产生变革,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学生内部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女大学生的择业问题愈加剧烈。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隔了大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干,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然而,有利必有弊。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带给女大学生的不仅仅是好消息,还有一些不利影响,造成了一些困难。中华几千年的文明留下的不仅仅是精华,还有对于女性的不尊重和忽视,再加上女性自身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因素,对自身的职业选择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并不只是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方面因素所决定的,而女大学生的求职选择亦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要多方面全角度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新时期的时代特点,灵活客观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并积极寻找新的思路,提出新的确实有效的建议,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就业,对推动我国两性平等事业进步也具有重大意义。
2.文献综述2.1女大学生就业难相关理论在就业这一问题上,国外的研究视角更大,主要集中在女性这一极大范围,从整体的视角分析整个女性群体的就业形势,而很少具体到女性群体之中的某一群体的就业问题研究,而专门针对本文研究的女大学生择业问题则是屈指可数
。研究普遍表明,女大学生择业较难。国内外囿于自身的国情及环境差异,对于此问题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和阐释。
偏好歧视理论认为雇主在劳动力市场的选择中起决定作用,囿于雇主在选择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歧视偏好”,且偏好于男性,显然,女性就成为了门外之客。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女性在就业市场上所遭受的差别待遇,主要是因为女性个人的人力资本不如男性,使得其在职业分布和收入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性。大卫·李嘉图(17世纪)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男性的比较优势在外部市场生产,而女性的比较优势在内部家务劳动或非市场工作。比较优势理论说明在就业择业这一方面男生优势是远大于女生优势的。
2.2择业及其他相关理论择业动机理论则认为择业动机是有两方面决定的--职业效价和职业概率。(数字计算公式为:择业动机=职业效价*职业概率)在这个表达方程中,择业者目标职业的期望度或选择意向就是择业动机,择业者对于某一个职业的评价,对其价值的估计就是职业效价,而择业者过的职业的可能性就是职业概率,与职业需求量、竞争能力、竞争系数、随机性这四个因素息息相关。特性--因素论认为特殊性是普遍存在的,个别差异现象不可避免的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质,而这又与职业选择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每一种职业都有特别之处,同时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能和才能,从而匹配到拥有这一特殊人格模式的人群。人格类型理论是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Holland最早创立的,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人才测评的重要意义。霍兰德对于人格和职业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2.3小结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对女大学生择业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大学生就业难及成因等方面,而对女大学生的择业方面(即依据个人偏好就业)国内国外均少有研究,尤其在择业影响因素方面更是少于企及。本文将以女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因素为突破口,重在解决女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择业弊病,提高女性择业的可能性,促进女性的就业率提升。
3.研究设计3.1女大学生与择业的界定3.1.1女大学生的界定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女大学生的主要含义是指在高等学校接受本科教育,还未完全走进社会,在大学毕业后取得学士学位的全日制女性本科生,即女大学生。
3.1.2择业的界定与择业观择业,顾名思义,选择职业。而选择的过程必然会考虑到多种因素,而且必有一些因素作为择业的主导因素,或者是个人理想,或者是社会需要,或者是个人能力,不一而终。一般来说,只要是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需要进入到社会进行职业选择。
择业观属于一种观念,是择业者自身持有的信念,以此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的标准。择业者依据自身的择业观,对某种职业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和评价,最终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它是择业者个人观念的一种体现,体现了择业者的职业理想和意愿。
3.1.3择业与就业的关系就业的意义所在就是使得每个人在社会中能够各尽所能,处于社会这一个群体之中,并发挥自己的作用,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而择业是就业的基础部分,它既是就业的前提,也是就业不利的必然选择。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
3.2模型基础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奠定了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女性在就业市场上所遭受的差别待遇,主要是因为女性个人的人力资本不如男性,从而使得男女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性别差异,进而使其在职业分布和收入方面存在差异,为了提高研究的准确性,我们在设计问卷时加入了收入这一现实因素。
2. 根据前文提到的佛隆的择业动机理论,在设计问卷调查时职业效价因素及职业需求量、竞争能力(学历和个人能力)等也是十分重要的考量因素。
3.根据威廉的特性--因素论,在设计问卷调查时职业匹配度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4.根据人格类型理论中的匹配问题,不同的人格需要匹配不同的环境,因而在设计问卷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职业环境这一因素。
5.Kniveton (2004)发表了《择业标准量表》,该量表要求根据重要性程度对15项择业标准进行评价:经济报酬、工作兴趣、特长所在、社会地位、工作环境及时间、满足感、成就感、实爪性、安全保障、发展前途、助人利他等。
最终,在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及参考周璧董的《大学生职业因素结构问卷》,在陕西地区与部分女大学生进行座谈和个别访谈,发放了关于此问题的问卷,并总和前人的研究,总结出了对女大学生择业影响较大的15个因素作为本次调查的测试因素,分别是:薪酬福利(收入),职业效价,职业需求量,竞争力,职业匹配度,职业环境,地域,家庭,企业地位,职业理想,职业兴趣,助人利他,成就感,满足感,经历等15个部分。
4.实证分析4.1问卷设计及调查实施过程4.1.1问卷设计本文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以自身方面因素分析为重点,统筹外界条件因素等方面综合分析,并建立了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运用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各因素对女大学生的择业影响程度。
第一,查阅国内外相关择业理论、择业动机的文献,参考周璧董的《大学生职业因素结构问卷》,编制《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预测试问卷》。预测试问卷包括薪酬福利(收入),职业效价,职业需求量,竞争力,职业匹配度,职业环境,地域,家庭,企业地位,职业理想,职业兴趣,助人利他,成就感,满足感,经历等15个部分, 基本信息包括年龄、专业2 个方面。问卷采用6点评定法测量(0——不看重 ,1——不太看重, 2——略微看重 , 3——比较看重 , 4——十分看重 , 5——至关重要 ) , 要求被试在6 个等级上做出选择。
第二,对《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预测试问卷》进行发放并回收统计。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某某大学女大学生,包括管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女大学生。预测问卷主要通过网络的形式发放。预测问卷样本数量为60份,回收数量为59份,问卷回收率达98%。经筛选获得有效问卷数56份,并根据回收的56份问卷进行数据统计。
第三,对预测问卷的所有项目进行CR值的计算。CR值,又称为“决断值”,指计算各样本的总得分,依照高低排序后,将得分最高的27%作为高组,将得分最低的27%作为低组,为两组的样本分别增加一个变量,分别赋值1和2。再对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计算其两组样本在所有项目上的平均数的差异。若P值大于0.05,则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此项目的CR值未达到显著,即此题项对所有被调查者不具备区分性,该题项应当删去。经t检验,问卷中的4个项目应当删除。分别是:助人利他,成就感,满足感,经历。
第四,经过以上步骤最终形成11个择业影响因素项目, 分别是:薪酬福利(收入),职业效价,职业需求量,竞争力,职业匹配度,职业环境,地域,家庭,企业地位,职业理想,职业兴趣,将这些项目随机排列。问卷采用6点评定法测量(0——不看重 ,1——不太看重, 2——略微看重 , 3——比较看重 , 4——十分看重 , 5——至关重要 ) , 要求被试在6 个等级上做出选择。
4.1.2调查实施过程及样本情况学科人数百分比法学18 8.78工学18 8.78管理学19 9.27教育学157.32经济学3416.69理学25 12.20体育类8 3.90文学125.85艺术类146.83哲学4220.49 描述性统计(表1)
1.样本。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某某大学女大学生,包括管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女大学生。此次调查问卷主要通过网络的形式发放,共发放问卷约240份,回收211份,问卷回收率达87.92%,经筛选获得有效问卷205份。在被调查者中,不同学院的女大学生人数及比例如下表(表1):
2.信度检测 。统计中所谓“信度”是指测量的一致性,即一群受试者在同样的测验问卷上,测验多次的结果是否都具有一致性。主要是用于检测测量结果的可信度而不是测量结果的正确性。即不管检测次数的多少,检测的最终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测验结果的一致性与信度呈正相关关系。信度是问卷分析的前提,只有问卷的信度足够高,才能够更全面而深入法人进行问题分析。就本实证研究而言,问卷的信度是指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中设置的问题反映女毕业生真实评价的可靠程度。测验多次测量的结果的一致性越高则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越高。由于误差大小与信度高低成反比,因此信度可作为测量结果受不确定因素影响的程度。在进行测量时,误差是总是难以避免的,这就使得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是不可能完全一致。一般来说,真实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关系用公示表示为:X=T+E(其中真实值为T,测量误差值为E,测量值为X)。一般来说,测量误差与真实值是相互独立的,并且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忽略测量误差,假定它为0,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真实得分与测量得分的总体均值是一致的。
本文采用目前社会科学研究比较常用的Cronbach’a系数和相关系数对本次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每一个可信度都可以用相应的Cronbach’ɑ系数进行表示,以下是具体情况(表2)
系数与可信度的对应关系(表2)
可信度
Cronbach’ɑ系数
不可信
Cronbach’ɑ系数<0.3
勉强可信
0.3<Cronbach’ɑ系数<0.4
可信
0.4<Cronbach’ɑ系数<0.5
很可信(最常见)
0.5<Cronbach’a系数<0.7
很可信(次常见)
0.7<Cronbach’ɑ系数<0.9
十分可信
0.9<Cronbach’ɑ系数
利用spss软件计算出各测量值的Cronbach’ɑ系数值。得出择业影响因素模型的Cronbach’ɑ系数为0.799,表明Cronbach’ɑ系数值显示本次调查问卷的测量值是可信的。
3.效度分析。效度是指量表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测量出想要考察的内容,即有效性。本文使用KMO 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来测量问卷的效度。
KMO 與 Bartlett 檢定(表3)
Kaiser-Meyer-Olkin 測量取樣適當性。
.873
Bartlett 的球形檢定
大約 卡方
95.238
df
55
顯著性
.001
如表3所示,本文所使用问卷的KMO值为0.873。根据Kaiser的观点,KMO值大于0.9是最好的,大于0.7是中等水平,小于0.5则不适合作因子分析。因此本文使用的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适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也达到显著水平,即p为0.01小于0.05,表示适合作因子分析。
4.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选择了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的方式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选取特征值大于或等于1的因子,放弃特征值小于1的因子以确定因子的数目。同时,在进行排序时,忽略因子负荷小于0.4的量。因子负荷是指原始变量与提取的因子的相关系数,因子负荷量过小说明提取的因子不足以解释该项目。经过SPSS 22.0的处理,因子方差解释如表4,旋转成分矩阵如表5。
說明的變異數總計(表4)
元件
起始特徵值
擷取平方和載入
循環平方和載入
總計
變異的 %
累加 %
總計
變異的 %
累加 %
總計
變異的 %
累加 %
1
1.545
14.044
14.044
1.545
14.044
14.044
1.375
12.500
12.500
2
1.298
11.801
25.845
1.298
11.801
25.845
1.357
12.336
24.836
3
1.272
11.561
37.406
1.272
11.561
37.406
1.320
11.998
36.834
4
1.195
10.862
48.268
1.195
10.862
48.268
1.236
11.238
48.072
5
1.051
9.558
57.826
1.051
9.558
57.826
1.073
9.754
69.826
6
.944
8.581
66.407
7
.904
8.214
74.621
8
.818
7.438
82.059
9
.755
6.864
88.924
10
.669
6.084
95.007
11
.549
4.993
100.000
擷取方法:主體元件分析。
旋轉元件矩陣(表5)
元件
1
2
3
4
5
职业理想
-.704
薪酬福利
.666
职业匹配度
.524
.438
企业地位
-.711
竞争力
.651
地域因素
.777
职业环境
.569
家庭因素
.681
职位效价
-.644
职业兴趣
.478
.520
职业需求量
.896
擷取方法:主體元件分析。
轉軸方法:具有 Kaiser 正規化的最大變異法。
a. 在 6 疊代中收斂循環。
由表4可知,新生代员工的学习动机共存在5个因子,总的方差解释量为69.826%。方差解释量是指所提取的5个因子能够解释原有11个项目信息的百分比。由表5可得,11个项目中:职业匹配度和职业兴趣项目分布在2个的因子内(表格中已加粗表示),鉴于研究结果最终是为实践服务,因此将这个变量分别划入第5个因子和第1因子中(即加粗数字所在列)。最终将新生代员工学习动机取向划分为五个维度(因子),分别是:理想兴趣纬度,企业条件纬度,地域环境纬度,其他方面纬度,能力匹配纬度。
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因子分析结果(表6)
因子
项目
理想兴趣
职业理想
职业兴趣
企业条件
薪酬福利
企业地位
职业需求量
地域环境
地域因素
职业环境
其他方面
家庭因素
职位效价
能力匹配
竞争力
职业匹配度
4.2资料数据统计及分析一、 描述性分析
各因子各项目的基本情况见表7.8.9.10.11
表7影响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理想兴趣纬度的描述性分析
理想兴趣纬度项目
频数
频率
职业理想
3
1.5
1
13
6.3
2
17
8.3
3
39
19
4
27
13.2
5
106
51.7
职业兴趣
6
2.9
1
38
18.5
2
112
54.6
3
29
14.1
4
10
4.9
5
10
4.9
表8影响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企业条件纬度的描述性分析
企业条件纬度项目
频数
频率
职业需求量
7
3.4
1
88
42.9
2
71
34.6
3
22
10.7
4
8
3.9
5
9
4.4
薪酬福利
2
1
1
10
4.9
2
4
2
3
48
23.4
4
76
37.1
5
65
31.7
5
8
3.9
企业地位
4
2
1
11
5.4
2
2
1
3
49
23.9
4
77
37.6
5
62
30.2
表9影响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地域环境纬度的描述性分析
地域环境纬度项目
频数
频率
职业环境
4
2
1
18
8.8
2
52
25.4
3
85
41.5
4
32
15.6
5
14
6.8
地域因素
3
1.5
1
19
9.3
2
53
25.9
3
91
44.4
4
30
14.6
5
9
4.4
表10影响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其他方面纬度的描述性分析
其他方面纬度项目
频数
频率
职位效价
6
2.9
1
15
7.3
2
33
16.1
3
103
50.2
4
32
15.6
5
16
7.8
家庭因素
6
2.9
1
40
19.5
2
108
52.7
3
32
15.6
4
11
5.4
5
8
3.9
表11影响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能力匹配纬度的描述性分析
能力匹配纬度项目
频数
频率
职业匹配度
6
2.9
1
6
2.9
2
5
2.4
3
38
18.5
4
70
34.1
5
80
39
4
76
37.1
5
65
31.7
竞争力
4
2
1
86
42
2
70
34.1
3
24
11.7
4
12
5.9
5
9
4.4
二、差异性分析
经多组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可得,不同学科在职位效价、职业需求量、职业匹配度、职业环境、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薪酬福利、竞争力、地域因素、家庭因素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企业地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2
表12不同学科在择业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法学(N=18)
工学(N=18)
管理学(N=19)
教育学(N=15)
经济学(N=34)
理学(N=25)
体育类(N=8)
文学(N=12)
艺术类(N=14)
哲学(N=42)
X2
P
职位效价
87.58
143.94
156.21
106
87.09
109.54
93.13
56.63
101.04
91.69
42.765
<0.001
职业需求量
90.19
106.92
94.05
105.4
97.46
107.96
186.31
101.75
82.18
102.96
22.045
0.009
职业匹配度
127.33
96.33
86.87
124.7
87.12
133.92
107.75
94.25
125.64
83.48
25.491
0.002
职业环境
84.06
98.83
96.26
193.9
105.12
92.88
114.5
105.88
94.29
87.69
45.821
<0.001
职业理想
69.61
145.11
83.18
113.7
84.4
86.1
61.31
109.13
85.86
141.43
53.565
<0.001
职业兴趣
88.47
72.56
79.45
75.2
101.12
124.08
90.56
90.21
196.21
106.79
61.569
<0.001
薪酬福利
113.36
100.94
71.68
86.6
164.71
79.88
82.88
115.67
128.89
74.86
67.664
<0.001
竞争力
194.75
77.83
109.13
110.3
77.94
120.78
102.38
107.33
92.07
81.31
69.187
<0.001
地域因素
109.81
110.44
52.89
137
79.1
116.46
100.13
121.13
100.43
114.98
32.183
<0.001
家庭因素
114.94
79.5
83.71
95.3
94.88
110.14
83.69
182.96
143.57
89.06
45.506
<0.001
企业地位
103.14
93.03
121
107.6
113.21
104.78
110.5
95.42
102.36
89.06
6.65
0.673
4.3择业影响因素重要度分析
为了分析女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的强弱排序,对上文中择业影响因素平均得分进行统计,以明确这些因子间的相对重要性。统计结果如表13。
描述性統計資料(表13)
因子
项目
平均数
理想兴趣
职业理想
3.03
职业兴趣
企业条件
薪酬福利
3.16
企业地位
职业需求量
地域环境
地域因素
2.78
职业环境
其他方面
家庭因素
2.54
职位效价
能力匹配
竞争力
2.93
职业匹配度
从上表可知,择业影响因素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企业条件,理想兴趣,能力匹配,地域环境,其他方面。由此可以看出企业条件,理想兴趣等在择业影响因素中占较大比重。
4.3小结从择业影响因素的选取到设计调查问卷再到最后的统计分析,由开始的模型基础到最后实证数据,每一步都按照严格的要求执行操作,尽最大可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并最终在复杂繁冗的数据中进行了严密准确的统计分析,以保证最终统计分析结果的真实性,以便提出创造性的建议和意见,更好解决女大学生择业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5结论企业条件方面影响最大,女大学生不仅仅看重经济待遇,更着眼于企业地位和发展前途。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在择业时的选择更加谨慎,不再是仅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或者是前途发展因素,而是会兼顾两者,力求在两者之间需求一个平衡点,使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统一。
理想兴趣方面占重要比重,可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兴趣对女大学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女大学生应该以长期的眼光看待问题,而非一时的利益,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和社会也要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地职业理想,培养职业兴趣,协助女大学生更好择业。
能力匹配方面比重偏小。可见女大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还有所欠缺。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是科学地认识自我,合理地进行“职业自我”认知的有效手段。个人能力影响到女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女大学生在做出职业选择之前,应该对个人的能力倾向进行客观认知。一个人必须建立在正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上,正确的自我悦纳、积极的自我体验、有效的进行职业匹配。职业匹配度应该成为女大学生择业的重要考虑因素。如果个人能力与职业不匹配,首先,工作单位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工作的内容并不是择业者能够驾驭的内容,由此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其次,择业者的个人发展会受到阻碍。因而,女大学生可以先充分审视自身的优势,评价自身的才能,在进行职业的选择,力求选择一个与自身能力匹配的职业,以便更好择业。
地域环境因素占一定比重,女大学生身为女性,在地域方面考虑的远远大于男性。因此作为母校,也应该适时适量地设置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去经济不发达地区进行择业创业。加强学校、社会和学生三方面的交流深化,提升择业指导的内容与形式,这不仅仅依靠就业指导中心,更要依靠三方面齐心协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毕业生对择业的需求,才能减小地域因素对择业的限制,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就业。
女大学生范文5
关键词:当代女大学生 恋爱观 正确树立
一、女大学生在恋爱中的常见问题
恋爱观是人们对爱情的认识、看法以及对恋爱的态度及其恋爱行为的倾向。随着步入大学,以往中学时期被父母管束以及升学压力等外在条件得以改善,少时朦胧的对异性的向往从压抑的内心迸发出来,让正处于人生花季雨季阶段的女大学生们对爱情产生了向往与追求,憧憬着恋爱的浪漫与美好。[1]
1.不能真正认识爱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恋爱的憧憬,很多女大学生渐渐迷失在追求爱情的途中,无法正确辨识爱情和友情,常常把友情误以为是爱情,对朋友造成了困扰,以及有的学生无法经受着金钱的冲击,让物质的诱惑破坏了爱情的纯洁。
2.认为爱情是生命的全部
初尝爱情的甜蜜,很多女大学生把爱情当作了生命的全部,生活的重心完全偏离,学习生活消极,整天想着约会时的浓情蜜意,在爱情里无法自拔。此时,女生的这种行为造成恋爱双方的困惑,让本来甜蜜的事情变成双方生活的负担,给对方和自己造成困惑,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
二、影响女大学生恋爱观的因素
1.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当今时代,人们的交际圈越来越大,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开放,再不是那个男女授受不亲,面都不能见的时代了。女大学生认识异性的几率越来越大,庞大的人员基数以及懵懂的情绪促成了心灵的悸动。
2.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爱情这方面,父母往往认为孩子还小,或者不好意思与孩子坦诚沟通。这种情况也就造成了女大学生们在恋爱观树立过程中重要信息的缺失,她们尽管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但是却缺乏了家长的正确引导,导致了她们盲目的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难以区分信息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女大学生恋爱观的树立。[2]
三、女大学生恋爱观的树立与培养
1.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恋爱婚姻的准备阶段,大学时期的恋爱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学生未来顺利进入婚姻和经营好婚姻提供心理准备。艾里克森的“人生八阶段论”也阐明了这一点,即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并验证爱情的实现。由此可以推断,大学阶段是恋爱的黄金季节,家长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重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而不是以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和经济不独立为由强加干涉。
1.1高校可以在大学新生中开设有关爱情婚姻的选修课。通过知识的传授,让女大学生弄清楚爱情的本质,正确区分爱情与友情,正确对待爱情与金钱,使她们在金钱面前保持一定的爱情纯度。另外,有人类就有爱情,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无论女大学生对性问题的观念开放到何种程度,爱情的含义和本质却是不会改变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女大学生洁身自好。
1.2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要摆正爱情和学业的关系。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女大学生懂得,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内容,更非生活的全部意义,还有许许多多事情值得我们去追求、去投入,还有很多东西等待我们去倾注感情,比如社会、生活、学业等都值得她们去付出情感。
1.3提升自我素质,培养正确的观。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正是一个大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激发创造力的准备期,女大学生们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这段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掌握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好充足的准备。
1.4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健康恋爱心理
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我们应该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关注大学生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由于身心两方面的原因,大学生需要爱情但并不完全懂得爱情。许多大学生在准备恋爱或恋爱的过程中往往遇到许多困惑、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高校重视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3]
1.4.1要坚持正面引导。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女大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个案分析、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月等活动,使女大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赢得美好爱情的前提和条件,从而提高女大学生掌控爱情的能力,以及女大学生对爱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及时消除她们在恋爱心理与行为中的种种障碍。
1.4.2做好个别辅导。大学生在异往和恋爱中常会遇到许多所产生的问题,引起内心的矛盾、困惑和冲突,有些问题不宜在公开场合讲述,这时个别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女大学生范文6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当代女大学生就自身形体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女大学生的形体健康和健身观念也做了调查,发现她们大多都以瘦为美,希望自己通过节食减肥达到自己形体美的效果,不愿意走进健身房去通过锻炼达到塑形的目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正确当代女大学生的形体塑型观念培养做出参考。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形体 审美观念 健康
一、前言
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的新时代女性,她们无论从性格、情感还是外形上都有着自己更为个性鲜明的特点。她们追求的美,更多的是漂亮的面容、鲜亮的服装搭配,以及名牌奢侈品的佩戴等等,但这也有更多的女学生讲究自身的身体形态。现今社会有着“以瘦为美”观念无处不在的影响着“90后”的女大学生们,现就长江大学“90后”女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长江大学“90后”不同院系和不同专业随机选取女大学生10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进行资料收集,查阅文献10余篇。
2.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3份,回收率是93%。
问卷效度信度检验。对问卷的初稿征求了一些专家的意见,设计了运动员问卷,经过多次修改后,由10名专家对问卷进行了效度评价(表1),其中副教授4人,教练员4人,运动员2人。评价结果表明,调查问卷所列问题能基本反映所要研究的内容,本问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运用EXCEL 2007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当代女大学生的形体审美现状调查
选择“很胖必须减肥”的有6人,占6.5%;“胖应该减肥”的有36人,占38.7%;“体重正常”的有43人,占46.2%;“瘦需要减肥”的有8人,占8.6%;无人选择“很瘦必须增肥”,如表2。
(二)女大学生采用减肥方式情况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最常采用的塑身方法是饮食控制,占总人数的44.1%;其次是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31.2%,还有1.1%采用药物治疗的方法,也有无暇顾及和采用其他方法的,如表3所示。
(三)“希望变得更瘦”的原因调查
选择“更漂亮”的有37人,占39.8%;“帮自己建立自信”的有20人,占21.5%;“更健康”的有23人,占24.7%;“可以吸引他人目光”的有13人,占14%;无人选择“其他”,如表4所示。
(四)女大学生减肥健身动机调查
通过调查显示:在意别人的看法的有19人,占20.3%;自身想有好的体型的有20人,占21.5%;在别人的怂恿下的有39人,占41.9%;就没有想通过健身减肥的有15人,占16.1%,如表5。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调查发现当代女大学生的形体标准符合要求的不到一半,应该减肥的人也占很大比例。2.当代女大学生还是“以瘦为美”占大多数,想减肥的比例也很大,她们几乎每个人都有节食减肥的经历。3.女大学生最常采取的减肥方式是饮食控制,其次才是体育锻炼,他们总会认为体育锻炼会长肌肉,那是男生的“专利”。4.当代女大学生想变瘦的原因大部分是为了穿衣更美,吸引异性的目光或为今后就业做好准备等等。5.当代女大学生减肥一般不会主动选择去健身的方式,都是在朋友或同学的陪同下,没有长期健身的习惯。
(二)建议
1.节食减肥危害很大,尤其是对女性,轻者会营养不良,贫血,记忆力衰退等;重者有患胃癌的可能性,要科学减肥。2.女大学生的健身知识大多来自电视网络等媒体,要拓宽健身知识渠道,女大学生个人健身知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任一鸣.用社会性别视角审视女性美标准——关于女性美标准的理论认识[J].昌吉学院学报.20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