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普通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范文1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填报心理学专业。兴许在他们看来,心理学在未来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光明。而且大多数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也是十分强烈。根据调查可以知道,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学有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在这种色彩的笼罩下,学生对心理学的期待自然更高,神秘而玄妙的东西被称为心理学,而科学和理性的东西则被头脑所排斥,不能被人接受。如果硬是改变学生的这种看法,必然造成学生的失落情绪。如何让学生们接受心理学的理念,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改革措施

1)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目标

在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前,任课教师就应该先跟学生讲述这门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心理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学习效果的检测提供依据。

2)以问题为主线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上提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做好充足的准备,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提问题的时候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通过设置问题和讲解问题,很自然地将教学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问题式”的课堂也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一个过程。比如教师提出“为什么有些人在别人看来已经很瘦了却还是一个劲地减肥”,这种减肥问题是生活中聊得比较多的话题,学生们自然有自己的不同理解。每个人对瘦的定义不同,每个人对审美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个人的追求也会有所不同。在讲述视觉后像时可以探讨医生在手术室里面穿的衣服的颜色是青绿色的原因;讲述情绪时以“汶川最牛校长叶志平”为案例讲述应激的负面作用;讲想象的时候以“潜伏”里面的人物原型来阐述,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明白大多数的想象都是来源于生活。课堂上探讨这种问题,进而引出问题的本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3)增加课堂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

增加课堂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自己设计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常见的“测试你的左右脑”、“河内塔实验”、“视觉后像实验”、“错觉小测验”、“注意分配实验”、“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等活动。在开展这些小活动时,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不仅动手又要动脑,多方面拓宽学生的思维。一般学生对这种实践性的活动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参与的积极度很高。而且这种实践性的小活动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就当是缓解学习压力,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解压方式。

4)适当的课后习题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后习题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课后习题的量要适当,一次性最多就出三道题,差不多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通过对课后习题的检查,教师可以比较清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除了布置相应的练习题,在每章节讲完之后,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框图建立本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批改完之后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一些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全部内容讲解完之后,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普通心理教育注重的不只是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平常的课堂表现也是十分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问题情况、课堂积极性等方面,都是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作为平时成绩的主体。与此同时,可以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所占比例,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加重视课堂表现,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从而强化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三、结语

普通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医学院校;普通心理学;教学方法;主体参与性

普通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心理学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普通心理学都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而医学院校开设的心理学专业多偏向临床心理方向,偏重于心理疾病、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方向的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意义对于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不如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学生那么重视,在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学习与生活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与生活事例相联,理论联系实际

普通心理学的“普通”在于它介绍的是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可以将普通心理学的教材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身边发生的事情引出心理学的概念或理论,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讲到记忆编码的时候,可以问学生:“为什么有时遇见熟悉的朋友,话到嘴边,居然忘了对方的名字?”学生可以通过这个问题,形象地理解这记忆编码的本质,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些生活现象。尤其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各门课程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在学生学习完长“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条件及方法”、“遗忘规律”的理论知识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以“如何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为题展开讨论,这样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而且可以达到根据所学知识调整学习方法,提高记忆力的目的。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创设学习情景

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专有名词和抽象的概念。如果直接讲解这些名词或概念,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创设科学的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概念变为生动的内容,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使学生深刻理解,加深记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介绍“功能固着”这个名词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对事先准备好的工具进行习惯用法的练习,另一组直接用准备好的工具解决问题。通过两组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启发、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最后由老师归纳、解释并总结出“功能固着”的概念,使学生对“功能固着”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样,在讲解“定势”这个名词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体验“陆钦斯定势实验”,使学生对“定势”这个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总而言之,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启发学生,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好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增加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许多接触过普通心理学的学生往往被繁多的概念,抽象的理论所厌倦,他们感到所学的内容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与自己原来想象中的心理学相距甚远,兴趣骤然下降。其实,心理学所涵盖的领域非常广阔,涉及到社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分析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或密切联系专业的话题,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的能力,激发学习普通心理学的兴趣。例如在学完“情绪”这一章节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发生医疗纠纷的医患关系的心理特点有哪些,怎样从心理建设的角度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学生在这种脱离课本的热点问题思考和讨论中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意愿增强,在讨论中学生学会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之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求学态度,对将来走向医疗岗位的医学生有重要的意义。

四、增加课堂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

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这个课堂就缺乏生机。有效的教育教学是由教和学组成的双边交互活动,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更深刻理解正常人的心理特点,掌握普通心理学相关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行设计或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机会,如利用多媒体视觉呈现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错觉”、“知觉的特性”、“注意起伏”、“注意广度”等心理现象;也可以播放一些短小的视频,如《脑力大挑战》,让学生体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也可以利用实验教具完成“汉诺塔”、“差别阈限”等实验。这些活动需学生亲自参与,既动手,又动脑,学生对之往往很感兴趣,参与热情高,花费的时间较少。不仅可以调节学生因长时间学习产生的紧张情绪,适当放松身心,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达到了锻炼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五、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将平时成绩落实到实处

笔者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学习情况的普查发现,学生从没有或很少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这种不良的学习习惯与目前的大学学习评价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大学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主要是由平时成绩期和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尽管平时成绩也细化到出勤、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项目,但是能够落实到实处的较少,在学生的心目中期末考试成绩的好坏是学习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评价方式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导致学生以考试为学习的最终目的,从而丧失了自主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强化并落实学习过程的评价目标,如通过布置作业、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巩固以往学过的知识;设立学习小组,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测试题和思考题,随时检查学习与教学效果。将学生各项的完成情况都计入平时成绩,提高并强化了学生进行探索和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

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指导地位。其指导作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法是否适宜,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普通心理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必须树立起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理念,根据学科前沿、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方面设置教学重点,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努力开展研究性教学,摆脱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同时,学校应努力为教师创造再学习的机会,通过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总之,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校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既要注意教师的教,又要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他们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效果。同时,医学院校的心理学教师要注意医学生的专业特色培养,将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符合培养要求,满足新知识时代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江成承.“普通心理学”课程课堂互动模式探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

[2]曾伟楠.启发式教学法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教育创新.2009,9

[3]马燕.普通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之思考――基于高师院校教育高校普通心理学教学研究.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09,4

[4]陈向丽.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1,8

[5]宋迅.高校普通心理学教学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7)

.

? i h ?]? @?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参考文献:

[1]着眼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核心――兼谈改进高校教学督导工作的路径 梁文明 谢华 《高教论坛》 2005年06期

[2]传统教学模式与情景式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秦国际 周甲文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02期

普通心理学范文3

 

(1)创新教育方法运用能力。教师需具有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的能力,应以真诚、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起开放、合作、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有助于学生求新求异的批判精神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能力。对教师该方面能力的研究目前较为活跃,在此只作简要的概括性说明。

 

三、教师教育创造力的缺失及分析

 

近代以来,由于封建、落后的教育方式和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创新精神受到束缚,创新能力受到影响,导致了中华民族科技文化的落伍。追根溯源,近代中国教育功能的异化,教师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偏失,对中国近现代落伍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尤其值得警醒的是,时至今日,尽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教师因受自身创新教育能力与素养所限,仍难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缺乏,是无法培养和造就我国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创造型人才的,这确是当今我国教育中值得我们重视的一大缺憾。[4]

 

四、提升教师教育创造力的策略和方法。

 

1.消除发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客观障碍

 

要消除残存于教育领域的阻碍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发展的陈旧观念障碍、学校管理者的认识障碍以及客观环境的导向障碍等。要从教育管理、校园氛围、人际认同等方面,给教师创新教育活动以实践和尝试的机会与空间,使教师在积极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创新教育能力。

 

2.调动教师增强创新教育能力的内驱力

 

通过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手段,培养教师的创新教育意识,激发教师的创新教育精神,努力形成一种推崇创新教育、追求创新教育的氛围和共识,促使教师产生实践创新教育的内驱力,从而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创新教育的方法,提高创新教育能力。

 

3.优化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是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要素之一,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学校的校长、学校管理、教学的评估体系等。适宜、合理的学校环境是教师创造力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1)优化学校环境的关键要素——创新型校长。任何一所学校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一校之长是关键所在,唯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校长,才能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指导和支持。创新型校长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具体而言,包括加强科学的学

 

校管理,使学校管理有利于促进和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带头研究和解决学校中的创造性课题,善于听取和发现教师的新观点及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努力为教师提供创造性工作和研究的机会与条件,等等。

 

(2)创设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发挥的学校环境。学校在管理中要允许、鼓励和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允许是指为教师提供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是指学校管理者应对创造性表现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积极强化;帮助是指学校管理者应利用一切条件为教师提供有关创造的新的理论、成果、技术和方法等信息,经常组织参观学习、讨论交流、专家指导等,使教师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只有给教师的创造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积极鼓励教师的创新活动,才能激活学校内部管理活动。

 

(3)完善学校评估体系,注重创新教育能力考查。

 

学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同时评估体系所选择的标准又是对某种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肯定,对教师的教学起着很强的诱导和强化作用。所以注重评价体系中教师创造性工作成效的权重、导向、奖励,使之形成人人争创新的氛围。

 

4.开展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原则和课程设计。

 

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它的形成、培养、发展规律的认识还是初步的,还需要进行长期深入研究,目前在全国各地各类学校作了一些有益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作法。

 

(1)创新教育能力培训的原则。

 

第一,整体性原则。创新教育能力是一个整体结构,结构愈完整,功能就愈完善。培训创新教育能力,要使创新教育意识与创新教育能力协同发展,创新态度、创新思维和创造技能协同发展,使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协同发展。第二,发展性原则。创新教育能力是一种最高级的教育能力、教育艺术。它的形成必然经过一个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它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是一个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过程。

 

第三,实践性原则。创新教育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实践。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教育教学过程,都要努力创设创新活动的条件,如允许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与教学方法上创新,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形成学生和自身的创新素质。

 

(2)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

 

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由以学科知识为主的主体性知识,以教育基础理论为主的条件性知识和以教育升华为基础的实践性知识三部分构成。因此,对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应考虑以下问题:

 

第一,在本体性课程中,开设学科前沿简介、科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知识拓宽与应用、高新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和综合等课程,使教师能不断充实和调整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观念。第二,在条件性课程中,开设创造思维心理学、人才学、班级管理、教育思想、教育测量、国内外教改简介等课程,使教师能将自身教育经验提高到理论分析层面去审视和概括,又能用所学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方法自觉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第三,在实践性课程中,开设发散思维训练、创造技法训练、教材教法指导、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研、选修课开设和指导课程,使教师除了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创造思维能力之外,还要懂得创造的规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创新教育能力。

 

(3)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训模式。

 

由于学习的革命性变化和创新教育能力的课程内容,就决定了教师培训模式要由简单传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反思性的多种模式。在知识经济中,教师的学习有如下特点:①工作和学习逐渐融合为一,教师工作的同时就是在学习新知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②由于信息的快速流动与更新,学习必须是连续的、终身的、不间断的。③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学习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中,通过计算机阅读与写作更为重要。④善于选择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更为便捷。⑤泛在学习的重要性变得突出,非正规环境下的学习和培训是更普遍的形式。

普通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 普高生;中专生;心理;差别;舞蹈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3-100-3

随着教育制度的抛进与改革,从事艺术之母——舞蹈这个专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各大高校也频频扩招舞蹈专业生,从小学习舞蹈专业的中专生一部分进入歌舞团参加工作,而更多的人选择迈进高校继续学习。在普通高校中也有部分学生为了能继续进入大学学习,通过学习舞蹈专业参加艺考的方式进入大学,但对于现如今同在的各所高校中的中专生与普高生来说,中专生通过了几年的专业艺术的训练进入大学,已经有了很好的专业基础,相对于普高生他们是不是觉得自己已经很满足了呢?而对于仅仅学习了几个月就进行艺术考试的普高生来说,他们相对于中专生的基础差距是可想而知的,他们是不是就自此自暴自弃放弃学业呢?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展开了研讨。

一、调查统计

为了使调查尽可能的有更高的可信度,更全面的可比度和全面性,我们分别对西北民族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山西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西北师大舞蹈专业的学生、甘肃商学院舞蹈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部分调查分析与研究。这类高校中舞蹈专业通过艺术考试进入大学的普高生和专业生人数比例大致为3:4。从中可以看出许多高校内舞蹈生的来源主要是普高生,舞蹈的普及在许多普通高中已有了较好的普及趋势。部分高校还从舞蹈专业中下设了舞蹈学和舞蹈表演两个专业,舞蹈学专业中普高生占据的比例较多,舞蹈表演专业中则中专生较多,这些无疑看出作为身心合一的舞蹈,受到学校、学生们的青睐,使他们积极投身于它的建设学习传播中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国内部分高校舞蹈专业中普高生有48%的学生是因为亲戚朋友的各种影响而选择舞蹈专业;52%则是因为喜爱舞蹈专业而选择舞蹈;对于从小学习舞蹈专业的中专生来说,有40%是喜爱舞蹈的;60%是受外界影响进入大学继续学习舞蹈。但进入大学以后中专生约有33%的人主动参加早晚功的训练,普高生越有41%的人主动参加早晚功训练。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的中专生占总人数的40%,而普高生则占总人数的53%。大学是个自主学习的地方,能否主动学习舞蹈专业知识是决定大学专业水平的关键,一部分普高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和文化知识会让他们在四年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而另一部分普高生因为基础差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专业水平不如中专生便放弃了对舞蹈的热爱。大部分进入大学的中专生由于进校时有着一定的基础经常受到老师同学们的夸赞,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自负的心理,一部分甚至认为自己已经学有所成大学可以放松自己了。这些现象在各类大学舞蹈专业中均有出现,尤其专业水平上较为突出。

在就业上从某高校的已毕业的、将要毕业的学生中看出,就业趋向主要是四个方面:1.各类学校的艺术教师;2.专业团体演艺人员;3.企业单位;4.其他。而且从这些调查中看到就业的严峻性:2009年毕业人数50人就业85%,10毕业58人就业82.8%,11毕业50人就业82%。12毕业60人就业78%这无疑加大了学生学校该如何发展引发了思考。

二、中专生和普高生出现心理差异的原因

通过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中专生与普高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普高生会比中专生学习更为主动对舞蹈的热爱程度也相对较高,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中专生与普高生对舞蹈学习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以致影响到他们对舞蹈专业的学习态度。根据报告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

(一)入学基础差异(专业与文化水平之差异)

文化:中专生一般在十二岁到十四岁进入中专学习舞蹈,中专类学校大部分是三年制到五年制,也就是说他们要在三年到五年里学习完普高生初中到高中六年才能完成的学业,学习文化课的内容就会相对减少,由于每天要进行刻苦的专业训练,学生就很难再静下心来学习文化知识,时间一长就会对文化课持有一种疲惫心理。这样中专生与普高生在文化成绩上的差异就显而易见了。因而在中专生的心里就有了“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

专业:在中国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中,虽然已经提出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舞蹈专业在普通中小学还未能得到比较完善的普及,一部分学生可能通过业余学习接触过舞蹈这个专业,从而喜欢上舞蹈选择大学继续就读;另一部分学生由于文化课相对较差,为了迈进理想的大学校门走近路参加考前舞蹈培训进入大学。不管是哪一种,他们的舞蹈专业水平和差距都是有目共睹的,中专生经通过三年到五年的规范训练大部分中专生已经解决了软度的问题,而普高生却只懂皮毛,基本上一切归零,从而出现了“重文化,轻专业”的现象。

同时迈进大学校门的普高生和中专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无论是重文化轻专业还是轻文化重专业对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都是有影响的。

(二)年龄的差异

普通心理学范文5

Abstract: The cases of student suicide in recent years cause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We not only focus on cultural studies education for students, but also to enhanc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Based on analyzing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rural high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author called for 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their mental health.

关键词: 心理危机;心理健康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risis;mental health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172-01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觉得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以理解,越来越难以教育。于是一些城市及发达地区运用发展的眼光把心理健康教育引进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的普通学校,这方面简直就是一片空白。虽然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民主和平等已经成为当今师生关系的时代特点。但很多农村学校由于教育方法的陈旧,不懂得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去教育学生,其结果使得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身心疲惫,学生逆反,家长不满意。

跨世纪的学生,因信息发达,懂得的知识比过去多,社会交往也很复杂,自我意识特别强。但学校的很多老师不会揣摩学生的心理,还像过去那样以师道的尊严去压制学生,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有时还会产生逆反行为。但老师认为你越不服从管教,我就应该狠狠地压制。这就好比弹簧,压制的越厉害,反弹的越历害,久而久之,恶性循环,这种做法不但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老师。在老师心理方面,事情解决不了,产生焦躁情绪,缺乏耐性,不去倾听。对学生数落,批评,讽刺,挖苦,甚至暴怒之下忘记了教法,对学生拳打脚踢。在这样教育方式下,本来很好的一份苦心,一份关爱,便荡然无存了,常常还会听到周围老师说:“我真受不了这些学生,再和他们打交道,他们还没毕业,我就去精神病院了。”;“我月经不调都半年了,医生告诉我一定不要焦虑、生气,要心平气和,但当班主任的又会有几个能心平气和,看到他们不求上进的状态,能不生气吗?”;“以后我绝不让我的孩子再当老师。”等等。我认为老师心态失去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一部分老师不会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最终造成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心理方面:首先学生不能理解老师的苦心。现在的学生虽是跨世纪的一代,但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缺乏坚强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暴露出心理素质低等问题。

其次,由于老师的粗暴教育,造成了学生普遍缺乏自信,严重的造成厌学,逃学,最终辍学。他们上高中时的一点点自信,随着老师的白眼,也一点点磨尽,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有的同学甚至有了社交恐惧,焦虑,忧郁等。曾有一位代语文课的老师说,高三某班的班长,平时学习非常刻苦,上课时回答问题也很积极,成绩很好。但有一阶段,他发现他情绪低落,课上昏昏沉沉,回答问题也不积极了。课下与他交谈得知,他的班主任每天都在班级里说他们学习不刻苦,骂他们不懂事,都高三了,下课居然还有闲心说笑打闹,这样下去,他们不会考上大学的。家长和老师沟通以后,家长也经常训他。最近,他越来越感觉到快高考了,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自己也觉得高考无望了,想到以后万一考不上,就觉得对不起老师、父母,所以上课不能集中精力,晚上睡不着,成绩也在下降,每天很焦虑。我便给他推荐了一位心理学老师,对他逐步开导,学生状态渐渐有所好转。从这个学生的表现来看,正是由于老师和家长不懂得高三学生的焦虑心理,他们的着急、关心、暗示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在学生高考的关键时期,进行了适得其反的教育。

未来21世纪学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复合型、多面型的人才。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备合格的心理素质和品格。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更有其迫切性。如果老师对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不加以解决,就无法按照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使他们调节自己的行为,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但我们都知道,心理学在我国还是新兴的学科,它是研究认知心理现象的学科。由于当今社会正处速发展的时期,新观念、新现象无一不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学生,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足,在面对周围新鲜环境,意外情况时,会产生不适或不知所措的感觉[1]。此时就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手段对他们加以引导,使学生向着最完善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班主任或辅导员,在教育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他们的心理发展,以学生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为核心,以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为起点,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劳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自我,促使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究其原因有很多。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应对农村中学的心理教育真正的重视起来。“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应成为当前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学校德育工作不但要关注社会的个人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的要求,而且也要关注“如何做人”的基本层次问题。例如:关注高一高二学生: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的关系;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消除不良习惯等。高三学生:如何选择专业与职业;如何设计以后生活道路;如何发挥个人的主动精神与创新意识等问题。其次,注意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学生的一些逆反心理,过激行为等有很多是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师要着力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等。再次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以人为本,把关心、尊重和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自己平等的地位,应多与学生沟通,注意他们的心理情绪波动,当他们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制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的冲突。同时,教师不但要学习业务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知识,不但能够构建起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还能改变自我心态,转变对问题的看法,就像一位禅师的墓碑上写道:青年时,我决定改变世界,没做到我很苦恼;中年时,我想改变我的妻子和孩子,没做到我很苦恼;老年时,我决定改变我自己,我做了,所以我和快乐。所以当我们的心态转变了,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会发现他们其实是一群可爱的少年!最后,社会,家长,学生也要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从人的心理本性出发,使全社会都形成一个良好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普通心理学范文6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88-02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是植保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骨干课程。本门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课讲授、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以及教学实习3个环节的系统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分析农业生产中病害发生原因、流行规律和控制措施。课程改革总体目标为,一是创建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稳定、教学质量优秀的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二是抓好系列教材的配套建设,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使课程内容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三是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四是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研水平,推动课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组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手段、改进考试和考察方法、加强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及教学内容创新

课程组成员由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稳定、具有奉献精神的博士学位教师构成,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完成高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植物病理学》(第三版),根据教材内容与第二版的内容差异较小,依据课程组成员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优势,对教学内容和大纲进行大规模修订,以便学生在掌握植物病理学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最新的学科发展动态。

在植物病原真菌章节中,因为教材中采用的Ainsworth分类体系(1973)以传统的形态学为基础,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真菌分类中应用及意义,增补Alexopoulus主编的《菌物学概论》(Introductory of Mycology 1996)关于真菌分类系统的变动内容。对于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类地位的变化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子囊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分类的复杂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对“真菌”和“菌物”2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详细阐明。同时对有益真菌在农业、医药和酿造业等行业中的成功应用进行举例介绍,以便引导学生对真菌学习的兴趣,以利于拓展知识面。在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章节中,对于植物病原细菌和原核生物的分类地位和分类依据变化,介绍对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的分类演替过程。在原有经典病害讲解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目前北方果蔬细菌性疮痂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vesicatoria和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以及姜瘟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病害的逐年加重的原因,这些细菌性病害为我国进出口相关农产品的重要检疫对象,已成为国际间制衡农产品进出口新的技术壁垒。在植物病原线虫章节中,重点讲解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alus)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结合这些线虫病害给我国农林生产造成的严重损失,其中根结线虫病害已上升为我国保护地果蔬生产亟待解决的难题;甘薯茎线虫已成为甘薯安全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松材线虫病害的疫区蔓延迅速,并明显快速向北方地区扩展,已成为引致重大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灾难的潜在隐患。在植物病害流行学章节中,补充了宏观植物病理学理论,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植物病原菌的时空动态变化。将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章节和植物的抗病性章节合并讲授,引进了病原物和寄主植物识别的分子基础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前瞻性。在植物病害防治原理章节中,在植物病害综合治理(IPM)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植物病害可持续治理理念,解决困扰人类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和生物安全问题,补充讲解了农田生态环境恢复和生物防治措施优缺点等内容。

积极建立和完善了教材体系,课程组成员1人副主编编写“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材;1人副主编“中国检疫性植物线虫”,参编“植物病原线虫学”和“植物线虫志”等教学参考书。依据课程组成员的研究优势,为本科生自编“植物病害流行学”、“植物线虫学概论”和“真菌分类学”等,教材质量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教学参考书选用Agrios主编的“Plant Pathology”、Alexopoulus主编的“Introductary of Mycology”以及“植物病原真菌学”、“植物病原线虫学”和“植物病原细菌学”等。

二、实验课和教学实习课程内容和大纲修订

本课程的实验课中综合性实验课时占47%;另外在春学期末安排1.5周的教学实习。重新修订了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指导书,使其更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新的实验体系增加了实用性强的综合性试验5个:(1)植物真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学生自由采集或选择根病、叶部病害、贮藏期或苗期病害病样,独立完成培养基制作和分离纯化过程,对于分离结果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2)植物病毒粒体的分离和纯化,以及摩擦接种试验。(3)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纯化,要求学生自己采集或选用病样标本,独立完成试验过程。(4)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鉴定,针对病原线虫在寄主植物为害特点,采用直接剖检法、过筛-重糖离心法和贝曼漏斗法分离线虫,并掌握分离原理。(5)病原物生理小种鉴定方法,本课程组现保存有番茄叶霉病和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鉴定的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种病原物进行生理小种进行鉴定。开放植物病理学实验平台,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增加学生试验操作能力和独立开展试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在教学实习教学环节,根据胶东半岛主要植物病害发生种类和分布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病害发生区域进行病害调查。实习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青岛市园林局下设的中山公园和世纪公园,重点调查花卉和园林植物病害发生的种类,进行典型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害发生的时期和为害部位,对病害发生规律和可行的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合昆虫实习,调查青岛浮山和崂山森林病害发生的种类;与城阳区夏庄镇郝家营村蔬菜科技示范区建立了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主要针对保护地蔬菜病害进行调查,从病害症状识别、田间发病分布型、危害损失估计进行系统调查,同时对栽培条件和种植品种情况进行记载,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实习报告除完成采集标本量以及诊断结果外,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习体会。

三、开展多媒体网络课件和教学录像建设,优化教学过程

根据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实践性强的特点。辅助多媒体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完善现有教学课件,使之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制作了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课件;植物病害诊断模拟训练系统多媒体课件;植物病害流行模拟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果树病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梨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多媒体课件等5个教学软件。其中植物病害流行时空动态模拟教学软件开发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注册。录制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全程教学和实验操作录像片。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学生可以选择多种学习方式,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四、改革考试考查方法,综合评定本门课程的成绩

完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笔试、实验操作和平时考查等多种形式,测试学生的真实水平,试卷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课考试与实验课考试分开,分别计分。理论课考试以笔试为主,侧重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平时课堂提问和讨论占20%,考勤占10%。实验课成绩以实验操作为主,实验操作考试采用抽签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50%,主要进行验证性实验操作,如真菌病原菌的形态观察,鉴定到属,写出拉丁名和中文名,采用的实验材料均为平时实验中观察过的真菌;平时实验课操作及实验报告撰写占总成绩的40%;考勤占10%。通过近3年来的考试考察结果表明,成绩为90分以上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8%;80~90分的学生为68%~73%;70~80分的学生占18%~21%;60~70分的学生占8%~11%;60分以下的学生占1%~3%。本考试考查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课程学习成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3年的理论课、实验课和教学实习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普通植物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手段,为以后的农业植物病理学和相关选修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届植保专业本科生考取国内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生的比例稳定在60%~70%,其中20%~30%考取了重点高等院校和国家级科研单位。

参考文献

上一篇品格

下一篇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