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立夏的谚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立夏的谚语范文1
粮棉作物勤松耪,灭草松土根下扎。
水稻插秧突击搞,季节不容再拖拉。
玉米花生继续种,红麻黄姜和芝麻。
闲散地上种黍稷,南坡北洼栽地瓜。
麦浇开花灌浆水,防治锈病和麦蚜。
苹果梨子早疏果,稀密恰当果子大。
适时防治枣步曲,一般不宜过立夏。
牛驴骡马喂养好,加强防疫常检查,
使役需要讲科学,强弱快慢巧配搭,
小猪要动大猪静,放羊满天星为佳。
静水鲤鱼流水鲶,科学喂养鱼龟虾。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色冉冉遍天涯。
春争日,夏争时。
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
一穗两穗,一月入囤。
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头遍开,二遍栽,三遍四遍跑起来。
头遍苗,二遍草,三遍四遍顺垄跑。
头遍高粱,二遍谷,三遍棉花要深锄。
盐碱地,勤中耕,才有季季好收成。
见草锄草工夫到,才能保证收成好。
无雨锄地,有雨补苗。
苗子不全,及早补填。
移苗要保活,必须带泥坨。
一边一铁锨,末后连窝端。
多带老娘土,阴水两把捂。
苗子补严,间定莫慢。
关于立夏的谚语范文2
春争日,夏争时。
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
一穗两穗,一月入囤。
麦秀风摇,稻秀雨浇。
风扬花,饱塌塌;雨扬花,秕瞎瞎。
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
麦旺四月雨,不如下在三月二十几。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却怕寸水。
立夏天气凉,表子收得强。
立夏前后连阴天,又生蜜虫(麦蚜)又生疸(锈病)。
立夏前后天干燥,火龙往往少不了(火龙指红蜘蛛)。
风生火龙雾生疸。
麦拔节,蛾子来,麦怀胎,虫出来(指粘虫)。
小表开花虫长大,消灭幼虫于立夏。
豌豆立了夏,一夜一个杈。
立夏大插薯。
清明秫秫谷雨花,立夏前后栽地瓜。
立夏芝麻小满谷。
立夏的玉米谷雨的谷。
立夏种绿豆。
地头岩头坝窝头,春种芝麻秋打油。
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
立夏前后种络麻。
立夏种麻,七股八杈。
立夏前后,种瓜点豆。
立夏种姜,夏至收“娘”。
立夏栽稻子,小满种芝麻。
四月插秧(早稻)谷满仓,五月插秧一场光。
先栽浅,后栽深,春秧就插三五根。
早秧七八九,晚秧四五六。
早一把,晚七根,糯稻田里打独身。
立夏三日正锄田。
锄板响,庄稼长。
棉花听着人的脚步长。
要想庄稼好,田间锄草要趁早。
种在犁上,收在锄上。
锄下有水也有火。
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
干锄湿,湿锄干,不干不湿锄个暄。
早锄地暖,深锄不板,多锄旱涝双保险。
头遍锄不好,到老一地草。
春锄深,夏锄浅,秋天锄地似刮脸(指早春作物)。
头遍浅,二遍深,三遍四遍下狠心,五、六、七遍莫伤根。
头遍挖(间苗),二遍抓(深锄),三遍四遍大锄拉(浅快锄)。
头遍开,二遍栽,三遍四遍跑起来。
头遍苗,二遍草,三遍四遍顺垄跑。
头遍高粱,二遍谷,三遍棉花要深锄。
盐碱地,勤中耕,才有季季好收成。
见草锄草工夫到,才能保证收成好。
无雨锄地,有雨补苗。
苗子不全,及早补填。
移苗要保活,必须带泥坨。
一边一铁锨,末后连窝端。
多带老娘土,阴水两把捂。
苗子补严,间定莫慢。
定苗带个篮,蚜株移出田。
节气到立夏,就把小苗挖。
棉花鏊子腿,谷子羊屙屎。 麦子下种子隔子,谷子留苗屙屎。
要想吃小米,谷子羊屙屎。
稀留密,密留稀,不稀不密留壮的。
春天恋了苗,秋后收得薄。
草荒荒一时,苗荒荒一季。
苗荒甚于草荒。
草夹苗,不长苗;苗接苗,不长桃。
苗荒苗,不结桃。
留苗过稀,后悔莫及。
苗过稀长草,苗过密易倒。
高粱稠了难通风,秸倒粒瘪减收成。
稠倒高粱稀倒谷。
稠谷稀麦,十有九坏。
稠谷好看,稀谷吃饭。
不稀不稠,才能丰收。
适当密植不误地,一季收成顶两季。
不稀不稠庄稼旺,秋收到来粮满仓。
留苗不长眼,管好也减产。
拣苗如上粪。
谷茎圆,莠茎扁,莠草脆硬,谷叶绵。
谷子根扩杈,莠草杈扩杈。
挖苗不除根,大棵抱小孙。
留苗多少看地力,兼顾品种下霜期,千万不搞一刀齐(棉)。
不密不稀,三千六七。
不密不稀,三千六七,薄地还可五、六、七(千)。
棉花不要多,三千六百棵。
棉花定了苗,株间快松挠。
早中耕,地发暖,勤中耕,地不板,深中耕根多苗壮节间短。
狠锄行间,细锄行边,匀搂株间,保墒保暖。
锄头早,僵瓣少。
棉花勤锄草,秋后拾花早。
力量麦子锄头谷。
锄草不论遍,越锄越好看。
护根草,长到老。
垄里有根草,好似毒蛇咬。
丰产不丰产,全靠掏垄眼。
要想虫害少,除尽田边草。
地边锄杂草,病虫都减少。
地湿温低苗病重,深锄勤锄病减轻。
春锄杂草少,夏锄棉苗好,秋锄如拾金,冬穿新棉袄。
不怕苗子小,就怕虫子咬。
苗要好,除虫早。
治虫没有巧,治早治小又治了。
少了不治虫,多了治不净。
小时治不净,大了就有抗药性。
虫子危害细查看,对症下药是关键。
蝼蛄危害呈丝线,金针虫害有孔眼,蛴螬齐茬根茎断。
一看红彤彤,庄稼生火龙(红蜘蛛)
小麦开花,蚂蚱跳打。
旱涝荒蝗紧相连。
先涝后旱,蚂蚱成片。
杈多株矮心皱肿,玉米得了病毒病。
苹果梨子早疏果,密度适当产果多。
三三见九少,二五一十多。
枣步曲,危害大,防治不能过立夏。
种地要三壮:人壮、地壮、牲口壮。
畜是农家宝,全凭饲养好。
人凭饭养,畜凭草养。
没有砖瓦难盖楼,没有草料难喂牛。
够不够,三千六(一头牲口一年吃3600斤干草)。
青草、格荛,强似喂料。
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
草细如加料。
把草把料,牲口欢跳。
把草把料马没饱,草料半槽顶住了。
先草后料,四角拌到。
勤添少给,无料也肥。
先草后料,少给勤添,一直吃到亮了天。
牛要喂饱,马要夜草。
马无夜草不肥。
同样草,同样料,不同喂法不同膘。
牲口喂花草,无料也上膘。
饲料多样,定时定量。
马吃寸草牛吃屑,猪吃糟糠能上膘。
牲口越肥越顶戗。
若要牲口把膘保,千万莫喂霉烂草。
牛猪细草料,骡马囫囵粮。
喂豆饼,两得利,肥了牲口壮了地。
关于立夏的谚语范文3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因而人本管理理念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人本管理具有深刻的内涵,而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本文则提出了企业人本管理的措施。
二、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主的一种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而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只有应用人本管理理念,才能做好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管理人本管理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
(一)从人本关系角度理解人本管理内涵
企业实行人本管理可以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进而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所以,企业人本管理不过是企业为实现提高自身利益或企业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如果企业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个人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应用人本管理理念,则企业管理的人本管理与无本管理效果一致,不能算作真正的人本管理。[1]
(二)从资本角度理解人本管理内涵
在以资为本的传统企业管理下实现人本管理,可以将企业管理以资本为中心转变为以满足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中心。传统的企业管理多以资本为中心,凭借资本积累和资本再生产达到企业谋取利润的目的,而在此种管理方式下,忽略了人的作用。然而,随着人本管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企业实行人本管理势在必行,所以企业管理的中心也向着满足人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方向转变。
三、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企业管理措施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方针策略,具体可以采取四个对策实现企业管理的人本管理。
(一)保障企业员工的权益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应该将人的价值凸显,所以企业应该充分保障员工的权益。首先,企业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保障员工权益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得到领导更多的关怀,进而可以无压力和负担的投身于工作,这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次,企业管理中应该将员工权利置于首要位置,进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其一,尊重和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其二,企业管理要具有公开透明化,便于员工对企业管理进行有利监督。[2]
(二)用JIT当下理念启示企业员工
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员工强调当下理念,有利于增强员工对自身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员工发挥更大的创造力。企业管理者用当下理念启示员工,最重要的就是要求管理者进行有效引导,以缓解和消除员工的消极情绪。企业员工在工作中难免会有消极情绪,不利于员工专心工作,而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中,生硬要求员工不许带情绪工作,难以起到直接效果。因此,企业管理者用JIT当下理念对有消极情绪的员工进行开导,可以促进员工情绪的有效缓解和调整。
(三)企业文化中引入人本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发展的命运,因而建设优秀的、积极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有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本管理理念越来越深入企业管理者心,所以企业文化建构中引入人本管理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思想、行为等有指导性作用,所以具有人本管理理念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员工突破思维的桎梏,进而充分把握自身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3]
(四)发挥管理者的作用
企业管理者对员工要有正确的评价,进而可以使员工充分发挥潜力,所以对员工评价要充分发挥企业管理者的作用,不能对所有员工都采取相同的评价。因此,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管理者要对员工的评价要做到因人而异,通过不同角度去看待不同的员工,进而利用符合员工自身特点的方法进行评价,以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为企业更好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企业管理的意义
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企业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既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又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还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
(一)有利于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核心内容,我国企业要想更好发展,其管理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和落实人本管理的理念,进而可以将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人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方方面面,形成系统的管理,所以更应该注重人对企业的促进作用。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只有更加倡导人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
企业的更好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管理队伍,因而加强企业管理队伍建设十分重要。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有利于促使企业管理队伍建设结构更加合理、队伍更加稳定、素质更高、服务更到位。企业只有坚持情为员工所系,利为企业所谋,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管理者的积极主动性,才能提高企业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才能促使企业获得更好发展。[4]
(三)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的地位日益凸显,而企业经营中需要更加注重人的重要性,才能促进企业更好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中会存在瓶颈期,使得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缺乏创新导向,而人本管理为企业管理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基于人本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管理,可以广泛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于立夏的谚语范文4
关键词:关联理论 黄西 脱口秀
中图分类号: H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6-0083-02
1 关联理论
在1986年,斯帕泊和威尔逊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出版,标志着关联理论的正式诞生。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
1.1明示――推理交际
关联理论认为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明示-推理的交际。从说话人角度而言,交际是一个明白无误的示意过程,即交际时说话人用明白无误的明说表达自己的意图。但从听话人角度而言,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即从说话人通过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斯帕泊和威尔逊将明示-推理交际解释为“就是说话者给出一个刺激,使得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清楚交际者意欲通过这一刺激向听话者表明一组假设。”(斯帕泊和威尔逊,2001:63) 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交流中都很重要:说话人参与明示过程;听话人参与推理过程。说话者的目的可以分为信息目的和交流目的。斯帕泊和威尔逊将信息目的定义为“使得听话者清楚向听话者表明一组假设”(斯帕泊和威尔逊,2001:58) 并且把交际目的定义为“交际目的是使得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清楚了解说话者有信息目的。”(斯帕泊和威尔逊,2001: 61) 实现一个成功的交际是通过在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完成他们的任务。
1.2关联性和关联原则
斯帕泊和威尔逊认为关联理论包含两个原则。一是认知原则,第一原则,即“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吻合”(斯帕泊和威尔逊,2001:260);另一个交际原则,第二原则即“指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明示刺激)都应该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斯帕泊和威尔逊,2001:260)斯帕泊和威尔逊并且将关联性分为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最大关联性指的是在理解的过程中,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但是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关注点可能不一样。说话者产生的最大关联言语仍然有可能没有达到足够的关联性引起听话者的注意。
在关联原则的基础上,斯帕泊和威尔逊提出了最佳关联性的假设,并在《关联:交际与认知》的第二版做了进一步的修改。修改后的最佳关联性的假设如下:
(1)明示刺激信号具有足够的关联,值得受话者付出精力进行加工处理。
(2)明示刺激信号具有发话者的能力和意愿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关联性。
(斯帕泊和威尔逊,2001:270)
最佳关联性是关联理论当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关联理论认为成功的言语交际是由于对某个最佳关联的期望,即听话人期待通过最小的努力或代价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2 幽默和关联理论的研究
在关联理论之前,一方面,近些年研究者们大多从违背合作原则的角度来分析幽默语言。格赖斯提出为了成功地交流人们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因此他们认为幽默的产生与违反合作原则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从字面含义来说,幽默言语似乎违背了合作原则。但是如果进一步分析的话,从幽默语言前后的关联性来看,其实幽默语言并没有违背合作原则。另一方面,从关联理论角度来分析幽默的产生不是分析言语本身或字面含义,而是通过筛选,调整,服从认知语境,分析幽默言语刺激产生的最佳关联性的假设。当在尝试分析理解幽默的产生,本文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2.1明示与推理的差异性
明示和推理是进行言语交流的两个必要的过程。对于说话人,交流的过程是明示的过程,即说话者使要表达的内容清楚而明白。对于听话人,交流的过程是推理的过程,即听话人要推测出说话人的目的。 明示和推理实际上是同一个过程,只不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幽默语言就是利用字面含义和言语的交际意义的差异来产生幽默。在关联理论看来,幽默是在已知的语境当中由字面含义和言语的交际意义的互明过程造成的一个偏差。
2.2最大关联性与最佳关联性的差异性
最大关联性意味着通过尽可能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性指的是付出有效地努力而获得最佳语境的效果。人类的认知和最大关联性通常是一致的,但言语交际期待最佳关联性。对于听话人,说话人可能不愿意或者不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提供最佳关联性。最佳关联性的提出是为了研究根据语境效果和理解的效果听话人所做出的对交际的期望。说话者能够将最佳关联性和最大关联性统一起来。但如果说话人想产生幽默语言,就必须违背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的统一性。说话人可以选择最典型的语言策略或者附加一些不相关的信息使得他的交际语言偏离了双方的背景知识和最大关联性。因此,听话人会感到突然地差异。这种差异是未被期望的,不适宜的,无逻辑的或夸张的等,但这种差异对于幽默的产生是很重要的,它使得听话人要用更多的努力来理解信息获得语境效果。因此,幽默的效果也来自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的差异性。
2.3语境假设和信息处理的努力的差异性
语境假设和获取语境假设的努力是关联性的两个因素。人类的认知机制决定了当他们在接受新的信息的时候人们只会注意到与自身知识相关的信息。这种相关的信息是人们能够成功地获取的信息,但获取的信息可能是正确或错误的结论(语境假设)。而错误的信息也能够导致积极地认知努力。幽默言语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认知理解的效率。语境假设对幽默言语的理解并不能直接获得最大关联性或者最佳关联性,是介于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之间的连续体。只有通过更多的认知努力来理解语境假设,我们才能够获得更成功的幽默效果。
3 关联理论分析黄西的脱口秀
关联理论为分析幽默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对幽默的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说话人产生明示刺激,听话人进行推理;听话人感知到语言里的差异性;通过和认知语境的相结合,听话人选择,推理,判断,最终获得说话人的真正的目的,缩小差异来取得幽默的效果。
3.1最大关联性与最佳关联性的差异性产生的幽默
“我们总是想让我的儿子成为美国总统。我们想让他在家里说中文在外面说英文。”
我儿子就问:“为什么我要学习两种语言?”
我回答说:“当你成为美国总统的时候,你需要用英语签署文件,用汉语来和你的债主周旋。”
这段对话很明显并没有违反合作原则,但是仍然在听话人中产生了幽默。当黄西在回答他儿子这个问题的时候,听话人想到的最大关联性是会两种语言是很重要的在将来的国际交流当中,况且汉语是黄西儿子的母语。然而最佳关联性是事实上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债权国。听话人能够通过他们的背景知识立刻理解到这一点。并且,黄西是一个中国人,也能能够帮助认知语境的理解。因此听话人能够推测出美国的债务危机这一最佳关联性,幽默的同时又讽刺了美国的财政问题。
3.2语境假设和信息处理的努力的差异性产生的幽默
幽默能够由许多机制产生和实现。但语境假设和信息处理的努力的差异性产生的幽默能够实现更好的幽默效果。
为了成为美国的公民,移民不得不学习美国的历史,并且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谁是本杰明弗兰克利?”
我们就会回答道:“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便利店会被盗。”
“第二次宪法修订是什么?”
我们就会回答道:“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便利店会被盗。”
当提到移民这一问题的时候,黄西列举了两个经常在移民考试问卷中被问到的问题―本杰明富兰克林是谁?通常答案是美国的建国之父之一,为了美国的独立做出了很多贡献,这也是听话人最直接的反应,从语境当中得到的语境假设。
然而黄西却给出了一个未被期望的,间接的答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便利店会被盗”这个引起了听话者的认知语境弄清楚本杰明和便利店被盗之间的联系。作为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听话人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钱,但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和钱又有什么样的关系。通过从认知语境中的听话人都是美国人,都知道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头像是被印在100美钞上的。这样第一题的回答就和银行被抢的原因达到了最佳关联,幽默地讽刺了现在人只注重金钱。这个寻找关联性的过程需要用足够的努力才能理解,才达到了幽默的效果。更有趣的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同第一个问题答案是完全一样的。这个答案又刺激了听话人的认知。因为第二次宪法的修订使个人可以拥有枪支合法化。合法地拥有枪支使得强盗抢劫便利店更加猖獗。对于两个不同问题用了一个答案来回答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话的幽默感。在这里黄西讽刺了枪支给社会带来的安全隐患。在理解幽默的过程中需要的信息处理的努力越多,幽默的效果越明显。
3.3明示和推理之间的差异造成的幽默
在分析幽默言语,明示意义和推理意义都要被考虑进去。幽默产生于明示意义和推理意义之间的差异。听话人理解需要理解这两个意义,这样才能在双方共有的认知背景下理解幽默。
“暂时不玩笑,我想再次向你们保证我今晚是被邀请过来的。”
从字面含义来看,黄西在强调他正的是被邀请而来的,这是显而易见的。听话人就会研究推理意义,为什么他一直在强调他是受邀请来的。 他所想要表达的是曾经萨拉赫夫妇没有收到邀请却参加了宴会。推理意义引人思考,给话语增加了更多的信息。“再次保证”甚至使在场所有听话人都忍俊不禁。
4 结论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本文尝试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幽默的产生,并以黄西的脱口秀为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关联理论能够更具体的体现出幽默的本质和产生机制。在他的脱口秀当中,黄西充分利用了听话人的认知语境并且使得听话人经过信息处理找到最佳关联性,通过明示与推理的差异,使得他的幽默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本问题提到的三个角度比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总而言之,幽默是一个复杂的语言现象。另一方面,本文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黄西脱口秀是一个单向的交流而不是说话人和听话人相互沟通的形式,所以对于说话人来说很难把握听话人是否真正获得了推理意义和最佳关联。
参考文献:
[1]Holland N N.Laughing: A Psychology of Humor[M].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Ltd,1982.
[2]Levinson S C.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Nash W.The Language of Humor[M].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4]Norrick N R.Conversational Joking: Humor in Everyday Talk[M].New York: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5]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6]陈春华.会话幽默的语用分析[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21-24.
[7]何文忠.论话语交际中的幽默原则[J].外语教学,2003(4):11.
[8]李先昆.逻辑基本知识[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7.
关于立夏的谚语范文5
>> 框架理论指导下的关于犬类的汉语成语英译解析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新词英译 论关联理论指导下的隐喻理论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研究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文化翻译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等值翻译 浅析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字幕翻译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活动 关联理论指导下幽默语言的翻译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影视剧字幕外译原则探析 接受理论指导下的旅游景点介绍的英译 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术语英译过程研究 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策略的选择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指导下《围城》中的幽默语言翻译 浅谈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谚语英译探析 关联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谚语英译探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孕育了大量修辞丰富且意味深远的谚语,这些谚语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简练通俗的语言中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生活的感悟。然而,受汉英语言表现形式及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谚语的英译并非易事。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保证人们的交际活动顺利完成。本文将从关联翻译理论入手进行分析,为汉语谚语的英译提供一些建议,使帮助说话人的意图得到通顺流畅的表达,为读者充分理解。 关键词:关联理论 汉语谚语 英译
一、引言
汉英有许多谚语具有相似性,真实地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但它们又在许多方面,如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和历史等方面有很大差异。曾自立曾指出“谚语的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求译者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修辞效果以及民族特色;不仅要求译文语言通顺流畅,而且要求译文语言有谚语的味道”。(曾自立,1983)因此,要想做好汉语谚语英译,译者必须深谙我们的民族文化,掌握一定的谚语翻译技巧和方法,令目标受众从译文中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斯波伯和威尔逊在1986年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关联理论,后来他们的学生格特又将关联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解释传统翻译研究中未能给予很好说明的现象,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理论观点。关联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拓展了研究空间,带来了新的研究热点。从此,国内外学者便开始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进行翻译研究。赵彦春认为关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并试图建立关联翻译模式:一价元-推理模式与二价元-推理模式。他认为翻译是“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以意图为归宿,尽量使译文向原文趋同的动态行为”。(赵彦春,2001,2003)
二、关联翻译理论回顾
在《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格特首次将关联理论与人的认知联系到一起,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关联理论将翻译假设为交际的一部分,是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一种交流。对于译文读者,译者是传播者,译者的任务就是向读者展示原文作者在原文中所说所想,与读者进行交流,实现交际目的。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关联性涉及两个因素,即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付出的处理努力就越少,也就是说,翻译与译文读者的认知关联性越高,越能获得好的语境效果。斯波伯和威尔逊还提出了最佳关联的概念。最佳关联是指人们在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可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格特认为“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译者的责任是“要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预期相吻合”。(格特,1991)
众所周知,语境是影响言语交际者交际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语境在翻译中发挥重要作用,译者“要从整体的动态语境出发,正确评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语言文化语境…译者必须努力营造合适的交际语境,使得交际各方在语境认知中取得最大化的交集,使三方交际取得成功,求得在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的同时也能够让译文读者充分理解原文含义及领略源语文化精华,从而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陈彩丹,2009)
要做好汉谚英译,译者需要找出原文与翻译之间的关联性,还要对译文读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认知。要做到以上两点,译者可以将自己置于原文语境中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再把自己置于译文读者的语境中,将之前在原文语境中的认知与目标语境相关联。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者能够认识到读者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带来的特定的语境信息,当然这也取决于读者对译文与原文达到的相似度的期待。
三、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谚语的英译策略
谚语反映的多是人们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汉语谚语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宗教、地理、风土人情等。这就要求译者对文化和历史有较好的掌握。
在汉语谚语英译中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翻译方法是归化和异化。奈达提倡归化,他强调目标语的重要性,关注译文读者的理解。韦努蒂则认为必须要承认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译文应可能与原文保持一致。此外,还有一些由以上两种方法衍生出的其他方法,如逐词翻译、意译、音译加解释法等。不论采用哪种翻译方法,译者在翻译时要谨记译文在交际中的目的和语境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成功的翻译。
关联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汉英不同的语言特点,不应在所有语境下采用同样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
1.利用英语中现有谚语进行直译
两个国家的人民生活环境大体相似,在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共性。在翻译汉语谚语时,译者可能会发现汉英有一些相似或相同的事物,这意味着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关于某些谚语的认知环境相同。译者应该可以找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联性,采用直译法的话,译文读者不必付出太多的处理努力,就能清楚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例如:
(1)眼不见心不烦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2)知识就是力量 Knowledge is power.
(3)滚石不生苔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的目的是了解他人并为他人了解。听话人要明白说话人在讲什么,说话人要清晰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宗教文化负载谚语的翻译在翻译界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例如,霍克斯和杨宪益先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翻译谚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霍克斯强调原文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关联性,套用英语中已有的谚语将该句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但杨先生把God替换成了Heaven,译为“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这表明汉英两种文化对译者的影响。因此,遇到汉语谚语在英语中已经有相似表达句式时,建议译者采用直译法。
2.转换形象翻译法
人们受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不同的语言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译者在翻译时如果遇到有典型中国特色的谚语,尤其是碰到与动物有关的谚语时,应将文化差异考虑在内。翻译时最好不要直接字对字翻译,以免贻笑大方。 例如:
(1) 阎王不在,小鬼跳梁 When the cat’s away, the mice will play.
(2)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Every cook praises his own broth.
以上例句包含的词语带有典型的中国词语,在英语中并不存在“阎王,小鬼,王婆”等词的对应词汇,英语读者根本不清楚这些词背后的故事。如果译者直译为“Yama, little devil, the old woman Wang”,读者会感到困惑,不易理解译文要传达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需要转换形象,在英语中寻找能表述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词汇的替换词,转换这些词汇的形象,以便读者理解。
3. 省略法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几乎每个谚语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故事,也有许多谚语是由历史事件和历史著作中延伸而来,句中涉及一些历史人物。如果逐字逐句直译,译文读者会对居中的人名,例如“诸葛亮、东施、西施”等不熟悉、不理解。例如:
⑴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Three common cobblers are better than one.
⑵ 情人眼里出西施
Every girl may be a Helen in her lover’s eyes.
⑶ 班门弄斧
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axe before Lu Ban.
关联理论认为译者必须在翻译中考虑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所付出的处理努力,译出与原文关联性最强的译文。事实上,在翻译上面三个谚语时,译者会发现很难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解释清楚“臭皮匠、诸葛亮、西施、鲁班”等人物。直接采取音译法译为common cobbler、Zhu Geliang、Xi Shi、 Lu Ban,读者会不知所云。如果读者只想知道谚语的含义,对其历史渊源没有兴趣,译者可以将上述谚语译为:
⑴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⑵ Beauty lies in lover’s eyes.
⑶ Try to teach your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
再比如,在翻译“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谚语时,要想单凭一句译文就让读者了解曹操实在是有一定难度。直接不翻译曹操本人,将该句译为“Talk of the 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显得更合适。当然,如何翻译谚语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目标受众的需求。如果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谚语的历史和起源,译者就要首先简要介绍历史来源,辅以一定的解释,使文字表述更为清晰。例如“东施效颦”可试译为“Dong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eye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四、结语
关联理论强调,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双语交际行为,涉及原作者和译者以及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关联理论和不同翻译方法的讨论,人们可能会发现,关联理论强调的是语境和关联的重要性。有时语境必须包括所有的背景资料,否则有些设想就很难处理。而译者是目标受众与原文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或纽带。他们不仅需要了解原文的意思,还需要考虑语言表达形式、选取恰当的词汇在译语中将原文意义表达出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在疑问中增添或删除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交际的权利和义务”。(张新红,何自然,2001:290)关联理论从交际和认知的角度出发,以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为考量,对汉语谚语的英译具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Gutt, Erne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Oxford: Blackwell, 1991.
[2] 陈彩丹.从关联理论看汉谚英译[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 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问题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3(5)
[4] 赵彦春.“不可译”的辩证法及翻译的本质问题[J].外语与翻译, 2001,(3)
[5] 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关于立夏的谚语范文6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
尤•克•巴马斯基(1927年—1987年)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拥有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副院长等身份。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克服顿河———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学生大面积留级现象,在此后20年里,他以该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础,潜心教学、研究,结合现实,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系统论作为指导思想与分析工具,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富有现实针对性的完整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国际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因材施教等多个方面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方面或者说结构被逐一研究,探明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规律。巴班斯基将这个新的研究方法称之为辩证的系统方法。巴班斯基指出:“用辩证的系统观点评价现有教学任务的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论基础。辩证的系统观点能保证针对当时条件选出最佳方案。”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利用唯物辩证法的一般方法论,即整体与部分、系统论等方法论,利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即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等,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各个部分,使每一个部分互相配合,达到最佳的状态,选出最佳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的人(教师和学生)、条件(教学物质条件、教学卫生条件、教学的道德心理条件、教学过程结构(包括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果)以及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构成了教学系统。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就是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并且对构成该系统的有机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综合考察。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界定
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最优化也仅仅是相对意义上的最优化,易言之,是在某种评价准则的引领下(当然评价准则不能脱离实际),凭借现有各种实际情况达到的一种相对最优化的结果。巴班斯基给出的最优化的前提是从所提出的准则的观点出发,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现代化教学教育形式和方法、已有条件以及班级和个别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使教育过程最有效地(最优化地)发挥效能。有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既定的标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对教学评价标准、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规律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综合考量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实施的一种综合安排与控制。在这里,教师起着主导安排与控制的作用,教师须有意识地、科学地组织教学,选择最适合学生、最适合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案,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启示
教学过程是最优化理论既是一种辩证唯物论与系统论观照下的理论,讲求结合实际,不脱离实际,用系统的观点看待教学各个因素的关系;也是一种讲求以最小的投入(比如时间投入、教学设备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获(一定条件下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的投入产出理论。巴班斯基也指出:“合理地利用不超过限度的时间和精力能创造最大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学最优化思想的实际准绳和最终目标。
(一)研究学生,提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前提就是对现实条件进行分析,制定合适的准则,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巴班斯基也指出,教学须遵循“符合学生年龄可能性的准则”。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或者说不同素质的学生群体,其认知结构和水平,综合素质存在差距。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进行教学,肯定不能有的放矢,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不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想心理设定教学目标并安排教学活动,这本身就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唯物辩证法。很多教师往往更倾向于关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而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基础知识等的研究较少,只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教条式地执行,其结果导致教学工作陷入盲目性或者事倍功半。
(二)以系统论的视角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各要素发挥整体协同作用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最突出的一个特色是强调以系统论的视角看待整个教学过程,力争充分发挥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的作用,并协同联动,起到互相促进、互相配合的作用,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效果。教学过程中包括有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施教者与受教育者等要素,为了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就必须尽可能将所有的教学要素看成一个联系的整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化的组合方式与解决方案。高职课堂教学,在摸清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就是找到最优化的教学方案,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系统性的活动。正确看待教学过程的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只有解决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才能解决好整体的教学效果。将一个学年的整个教学内容分解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对整个教学内容与结构进行宏观的理解,梳理出一条基本线索,结合每节课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作用,使其相互作用,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课堂时间管理,以最少的时间实现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不应该遗忘时间这一要素。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也强调时间标准,没有时间的限制,任何教学效率都不值得一提。科学的教学策略或者说教学过程应该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具体的教学目的,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没有了时间的限制,就无从谈起教学过程最优化,无法比较哪种教学孰优孰劣。无论是高职课堂还是中小学课堂,教师都应该将时间纳入到教学设计中,系统考虑时间在课堂中的分配与占用,视时间为课堂教学的生命线,也只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教学目标,才能达到“合理的时间消费”。课堂的时间管理就是组织好课堂教学,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进行,不受其他不相关的事的影响。教师的时间管理就是在有限的课堂内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以最佳的方式进行。学生的时间管理就是在有限的课堂内接受到最多的教学内容,并理解消化,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就将导致其它两个方面的目标难以实现。
(四)创设融洽的师生关系,为营造轻松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奠定心理基础
教学过程最终落实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环节上,保证“教”的轻松,“学”的开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终目标。巴班斯基认为“教与学的最优结合,才能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师注重“教”的效果,认为教师教得好,学生就一定学得好,这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对的。这里所谓的“教”得好包涵“学”得好的要求,如果没有学得好,就无所谓教得好,在此意义上注重“教”是可取的。但是“,教得好”有时会脱离“学得好”的要求,只关注教师的“教”。通过大量的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实例来看,仅仅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语言表达、与学生的互动等方面进行评价,而对于学生是否在心理方面、在知识方面接受了教师并不过多地关注。纵使教师的“教”非常完美,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但学生处在消极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状况不利于学生的积极思考,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有研究表明,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时,知识的容量是有限度的,并不利于引发学生的开拓性、创造性思维。因此,为了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教师必须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辩证地看待并处理二者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成为引导、组织的配角,创设一种平等、信任、宽松的情境。在此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不但要有知识传递、讨论等的互动,更应该有情感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屏障,为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疏通思想心理。巴氏指出:“在良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特别有成果,就会达到可能的最优化效果。”当然,巴氏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一个繁杂的、系统的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方面的启示也并非以上方面所能完全概括。但是,只要教师理解了其中的奥秘,将最优化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哪怕取得点滴进步,将会以此为动力,逐步丰富教学实践,达到所谓的最优化教学。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视域中的课堂教学管理
通过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我们了解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多重因素互相作用的进程,教学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多个方面的设计、控制与引导。对于高职教学,除了一些实践课程,课堂教学还占有较大的比例,所以,研究并搞好课堂教学管理,是其现实性和必要性。
(一)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受体,是教学活动的内因。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动机、自我约束与控制等,是决定课堂教学的主要方面。教师不论如何研究学生,教学设计如何富有针对性与科学性,如果作为受体的学生不积极主动地接受,或者想接受但自控能力差,难以安心于课堂,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是极其必要的。课程内容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堂管理就是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资源,比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兴趣等,当然,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唯如此,学生以其积极的心态进入学习情境,课程内容才能有效传递,才能在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的支撑下有效放大,产生内涵更丰富的理解。在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课堂纪律的自我约束者,又是知识被重构、被重新理解的组建者。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元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以其原有的知识、理解为背景,对新的知识加以甄选,然后重组进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督促者。因此,高职教师必须树立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教学理念,不再搞灌输式的教育。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首先教师向学生讲清道理,引导学生树立起自我管理的意识。其次,教师要逐渐改变教学方式,以开放的、平等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搭建师生情感交流平台,构建和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