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滕王阁序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滕王阁序赏析范文1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所记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两次文人盛大集会。前者写的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后者是因滕王阁重修竣工而举行的一次庆典集会,是唐高宗时的事情。当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了滕王阁,并于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此地,也参加了盛会。古代文人集会喜欢饮酒赋诗,两次集会文人们都写下了一些诗作,结集后分别由王羲之和王勃写了序文。两文在写景、叙事、抒情上有许多相同之处,本文想就此做些赏析。
优美的自然风光
阅读《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让人赏心悦目的是文中的景物描写。如兰亭集会,“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多美的集会地点。能置身胜境,饱览美景,确实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文友们在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里相聚,心情之愉快可想而知。而屹立在鄱阳湖畔、赣水之滨的滕王阁更是让人神往,不说那“星分翼軫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的繁华鼎盛,让人羡慕和向往,就是那“落霞和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湖光山色,就令人流连忘返。
高雅的文人情趣
兰亭集会,千古美谈,成为后世文人雅士所喜爱和向往活动。这次盛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的都是当时的名士,可见其盛大隆重。集会里除了做“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之外,文人们还聚在一起“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一起“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尽情地“游目骋怀”、“放浪形骸”,尽享“视听之娱”。这就是文人的情趣,高尚而优雅,难怪后世的文人纷纷效仿,以为人生的一大乐事。王勃参加的这次滕王阁竣工盛宴也是“胜友如云”,“高朋满座”,与会“宾主尽东南之美”,他们登阁赏景,饮酒赋诗,“遥襟甫畅,逸兴遄飞”,尽显文人风采。
多愁善感的文人情怀
自古失意文人就有迁客骚人之说,多愁善感是文人的一大特点。《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两文都抒发了作者不同的人生感慨。《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在文中借题发挥,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短暂,“俯仰一世”。为了保全生命,有人选择谈玄说道,有人选择归隐山林,放浪形骸。虽然人与人之间生活方式、爱好不同,但都陶醉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然而,人感到快乐的事情“俯仰之间,以为陈迹”,人也会“情随事迁”,也会“终期以尽”。因此作者也像古人一样,感慨“死生亦大”矣,不由悲从中来。
《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在文中通过写宴会的盛况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说自己地位低下,只是一介书生,虽有投笔从戎、请缨报国的志愿,却报国无门。在文中他与古人相比,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感到愤懑悲凉,让那些“失路之人”为之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老当益壮,宁移百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毕竟作者还年轻,还希望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两文的作者及其它
滕王阁序赏析范文2
怎样进行板书呢?教育家韦志成先生在《语文教学艺术论》一书中提出了如下十种常见的方式:提纲式、比较式、摘要式、导游式、章回式、列表式、递进式、评述式、画板式、总结式。但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在板书设计方面的创造精神是永远也不能穷尽的,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发现如下三例板书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一一述之。
一、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由博返约,一目了然
直观性是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心理学实验证明:外界进入人脑的信息,总量中的90%是由眼睛获得的。所以运用直观板书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信息的识记率,符合心理学的感知原理。
《滕王阁序》(现入选苏教版高中必修四)为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著名骈文,作者于字里行间抒发了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而对此感情的深入体会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对作者所抒发感情的自由畅谈、讨论,用几何曲线来展示作者心态变化的轨迹。由滕王阁宴会盛况渐生感慨,流露出报国无门的心绪,兴尽悲来。其后,用典申述不甘沉论的豪情壮志,行文有起伏顿挫之妙,感情大起大落。
最后两段感情仍有变化,但起伏略小。借古写怀,兼叙怀才不遇,又以平稳的语气叙人生际遇,接着写曲终人散之凄凉,最后在礼让中结束。
二、板书是引人入胜的“导学图”,指点学生攀登,登临极顶,获得“一览众山小”的愉悦
孔子认为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则是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精神和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现问题、发生困难时,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
《伶官传序》(现入选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选修赏析作品,头绪较繁杂。循虚实相生的规律,对板书内容进行艺术处理,在文章主旨意义处设暂时性“空白”。
板书设计突出了如下几点:
其一,书历史年头,明庄宗年龄,设置一定的悬念,有欲擒故纵之效,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能动地去质疑和探索。
其二,学生定向释疑,能快速地于众多的史实中梳理发生在李存勖身上的事件,实现了自读课老师导读的拐棍作用。这样,学生既提高选词用句和语言概括的能力,又提高了赏析文章的水平。
其三,由时到事,由事及理,水到渠成,顺畅自然。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结构简明清晰。时间长短、盛衰得失对比泾渭分明,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
综而观之,板书做到了化繁为简,有着一种严谨美和开合美。
三、板书是学生听、说、读、写结合的“吸引器”,以朴实美观的布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要深入浅出,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接受。另外,还有形象,一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形象的东西便于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时代在前进,板书设计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然而不管哪种式样的板书设计,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精要明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优化。
滕王阁序赏析范文3
关键词:先学后教; 自主探究; 语文; 有效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在“以学定教”的空间内,学生可以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内容,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来学习,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教师则应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重点。“先学后教”这种能开启学生自主学习情趣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愉快地学,主动地学。从教近5年,我就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实施“先学后教”,谈谈自己的做法。
1 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
要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积极配合教师开展自学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有效的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学生预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先学”的过程,学生在没有教师在的情况下,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把课堂中老师要讲解的重点问题进行思考,并尝试做出课后的有关练习,例如:学习《滕王阁序》第三课时,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赏析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张天一色”。与此同时,还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有意境的画面。最后告诉学生要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交流。这种有目的的指导性预习既能达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2 在学生“先学”的前提下教师“后教”
教师在上语文新课时,先向学生列出本课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自学,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难点问题。这是学生的“先学”过程,也是教师“后教”的前提。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只对学生自学过程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先学”就是先引导学生自己看课文、思考问题,再让学生回答问题,做相关性的延伸性的练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例如在学习《滕王阁序》第三课时,一是教师向学生出示教学目标:(1)进一步把握文言词句的使用特点;(2)学习本文写景技巧,体会语言美;(3)感受自然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操。二是提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要研讨的问题:(1)研读第一段,按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2)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些语句?讲讲原因。(3)欣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涨天一色”。(4)欣赏第四五段高声朗诵这两段文字,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5)请就文章以下几方面谈谈你的看法。(A 诗意之美B形式之美C音乐之美D绘画之美)学生在带着老师提示的先学目标和问题,很快就进入自学的角色,个个跃跃欲试,情趣盎然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在学生的各自交流阶段,形成了学生展示特长和学生间互相帮助与提高的氛围。通过这种课前“先学”的教学手段,为教师的“后教”奠定了基础,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教师的后教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更高层次的深化和提升,这对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极为关键的。
3 在教师的“后教”中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
前面已经说过教师的“后教”主要任务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一定的梳理和必要的纠正、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自学更高层次的深化和提升(主要表现为知识的拓展),但是我们要把握教师在“后教”中的主导作用,要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调控作用。在这里我非常赞成江苏洋思中学在“后教”阶段中要求教师做到三个“明确”:一是要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主要指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倾向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目前尚未掌握的教材内容。二是要明确教的方式。可以“兵教兵”,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他学生可以对这位同学的讲解提出疑问,或者进行相互 的讨论,老师的作用则是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并对学生讨论未决的问题进行点拨、更正和补充。三是要明确教的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找到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 做到了以上三种“明确”就实现了在“后教”中的“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和策略,仍然以《滕王阁序》第三课时为例:老师要在“后教”中掌握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惑,形式美和绘画美又有什么区别呢?要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归纳学生的观点,并让学生明确形式之美注重节奏,词采,用典;绘画之美注重构图,技法,色彩。
总之,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实践过程中,虽有成功之处,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还尚存很多的问题。如:一开始这种方法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也较主动,课堂气氛很活跃,但慢慢地学生就开始后撤了,不是课下不预习就是课堂上不主动思考探讨问题,甚至有的学生开始偷懒,无所事事。经过多次的提醒与沟通以后,学生的信心慢慢回升了。学习成绩也较明显。我也尽量去照顾那些后进生,探讨的问题尽量呈阶梯型,学生的讨论回答也尽量呈阶梯型。我坚信这个路子很适合我们的学生,我也一定把这条路走下去。
滕王阁序赏析范文4
关键词:读;听;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183-0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诗歌浩如烟海,佳作如林,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企及的一座艺术高峰。但在高一学生的一次调查中,笔者发现喜欢诗歌的学生寥寥无几,多数学生对诗歌没有什么感觉或课外基本不接触。这无疑是一种精神贫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摒弃,我们不能过没有文学的生活,尤其是不能没有我们喜爱的诗歌。一颗玲珑的心,需要诗意地生活。那么,诗歌,让我如何走近你?
我们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去把握诗歌。从形式上说,要把握诗歌的“三美”,闻一多先生说过:“诗歌有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这是一种感性的美,它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感官。当然,诗歌也有着知性的美,它是诗歌的灵魂,需要我们从内容上去把握。那么,在操作上,笔者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的:
一、美美地读
熟读吟诵是把学生带进诗歌大门的关键一步,也是第一步。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能深刻体会到诗歌的建筑美。建筑美主要表现在:
1.叠词的使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反复的吟咏。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3.回环的妙用。
秦观就写过一首很有意思的回环诗,原诗如下:
暮
已 赏
时 花
醒 归
微 去
力 马
酒 如
飞
信上的14个字排成一圈,在诗中描述了他在外出游玩的生活和情趣。其内容为:“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了两次,文字处理技巧高超。让人惊叹于诗歌建筑美的神奇和魅力。
4.排比的装饰。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5.矛盾对比的趣用。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家”和“客”是对立的,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在家的时候不是客。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和客的一对矛盾,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之情。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6.词性的改变。
“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7.词序的颠倒。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唯《山居秋暝》)
二、美美地听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语言有义有音,具有音乐美。英国诗人科勒律治在《文学传记》中说:“心灵里没有音乐,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诗歌的音乐美无处不在。
1.节奏美。
节奏是形成音乐美感的重要因素,它能给人以和美感,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因此节奏本身就具有非常动人的魅力。节奏美主要表现在押韵和节拍上面,譬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
崔颢的《黄鹤楼》被评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所押的韵分别是“楼、悠、洲、愁”,读起来徐缓而悠长。
2.音调美。
《文心雕龙・声律篇》提出有“同音相应,异音相从”。“同音相应”是求整齐,“异音相从”是求变化。整齐中有变化,变化中有整齐,抑与扬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即形成和谐的音调。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云“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联,取其宛转”,在《琵琶行》中很为明显,譬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的是双声。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用的是叠韵。
有了这些手段,读起来,使音调或铿锵,或婉转,或荡漾,或促节;有了这些手段,读起来,使铿锵的更铿锵,使婉转的更婉转,使荡漾的更荡漾,使促节的更促节。
三、美美地想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王国维也说过“有造境,有写境”。我们在听读诗歌的时候,最好闭上眼睛,让思维驰骋。想象一下诗歌的绘画美。
绘画美主要表现在:
1.色彩美。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清”为冷色,“紫”为暖色,在淡雅中涂抹一缕亮丽的色彩,彼景不正象征着彼情吗?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滕王阁序》),大红大绿的渲染,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时光流逝的动感。
还有的诗歌是有颜色的。《沁园春・长沙》是红色的,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雨巷》是白色或紫色的,那是丁香一样的颜色;《再别康桥》是绿色的,那是诗人放飞的青。
2.留白美。
留白实际上是艺术上的一种虚实相生之法,汤贻汾在《画鉴析览》中说过:“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笔者想把这个“画”字改为“诗”字,其实,苏轼早就说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譬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言简而意丰,让人回味无穷。
四、美美地品
读诗如品茶,怎样把握诗歌的主旨?是很多学生感到困惑的。他们在读诗之后,常感觉不知所云:“这首诗传递的是怎样的信息呢?”其实应该分四步走: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平际遇。
譬如在学《再别康桥》之前,笔者提了三个问题:①美、英的社会环境,哪个更适合徐志摩?②为什么徐志摩会对康桥有这么深厚的感情?③徐志摩回国后的六年,他的理想、追求与国内的现实有怎样的差距?在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之后,我们就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切入点。
2.找出诗中的意象,而对意象的把握无疑是解读诗歌的金钥匙。
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就连用了十个意象。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
在《雨巷》一诗中,“丁香”可以看作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是比喻意象。而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中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他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四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
3.捕捉意象的特征。
在上《雨巷》这首诗时,要求学生找出“丁香”“姑娘”“油纸伞”“雨巷”等意象,然后找出这些意象的特征。学生们读后分析得出:“姑娘”的特征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默默行着/叹息一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4.从意象的特征去体味诗人的情感。
还是《雨巷》这首诗,从“姑娘”的颜色、眼神、神态中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是想传递一种哀怨、彷徨、凄婉迷蒙的情感。
滕王阁序赏析范文5
一、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单位时间内的注意力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一定的意境和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以赏析《荷塘月色》为例,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很难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而课件《荷塘月色》开头设计的是动画图片,目的是把学生导入荷塘月色的意境。课件一开头,伴随着《春江花月夜》柔和的乐韵,荷叶荷花渐渐变暗。天黑了,一轮圆月冉冉升起。看着荷塘上如水的月光,仿佛思绪己在荷塘月色中漫步……学生进入了意境,接着介绍作者的内心感受,把学生的心由舒缓而引向紧张。重点分析时,再次进入作品那“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优美意境,听着播音员那柔美的朗诵,感受着那大自然的恬静和幽雅,更感受到朱自清那想逃避现实而最终无法逃避的无奈。情感上的或喜或悲,心理上的或弛或张,形成了课堂情感的起伏,最后用与开头相呼应的意境幻灯图结尾,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兴趣。
二、有利于单一授课模式走向立体式
古代的荀子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荀子的这些话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很有启发,课堂教学亦须借助必要的辅助手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技术,就可以将原来抽象的叙述变为直观的可视画面,从形、声、色各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感知事物,改变了单一的授课模式,逐渐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认知事物的层次感也得以提升。以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首词充分体现了苏词的壮阔气魄和豪迈风格。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开阔境界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是理解词人借景抒怀的关键。但单凭书本里的字句学生是很难体会的,于是我在讲授这首词之前就先播放由男高音歌唱家杨洪基主唱的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大江东去》:“滚滚长江东逝水……”,再配以江水滔滔的长江画面,动感投影使学生立刻受到感染,情绪激动起来。这是传统单一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又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时,穿插播放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或高亢或低沉,或急促或悠长,或强烈或轻柔,高低变化起伏不一,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师生们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从梁山伯与祝英想到课文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这种立体式教学模式更直观可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们和着音乐节拍,畅想着诗歌意境,欣赏着诗歌意象的魁伟与柔美,如此则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与诗歌渐渐融合在一起了。这种立体式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新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学习趣味大增,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三、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密度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花上很多时间来进行板书。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加快了信息的传递、知识的整合速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如在教学诗歌单元时,我就大量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诗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学题材,其简练抽象的语言、含蓄多变的意象、深沉内敛的思想感情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针对这一点,我精心设计了每一堂课。诗歌的诵读很重要,于是我在诵读时配上音乐或影像图片。如朗读《再别康桥》时,配上舒缓的音乐及康桥的有关图片或者一些优美的风景画面,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会更好地理解该诗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在朗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也可配上一些色彩绚丽的、图案抽象的、给人以梦幻般感觉的图片,使学生对李白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有更深的体会。又如学习《滕王阁序》一文,有关王勃作《滕王阁序》的最初记载,杨炯《王勃集序》中的有关内容,滕王阁位置、风光图片等,丰富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作品。
滕王阁序赏析范文6
高中语文论文2000字(一):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摘要:“新材料作文”近几年来正往高考作文焦点的方向发展,这种形式的作文更多的要求学生有发散性思维及对事物的广泛认知,从而检测学生的审题能力。
其实这种类型的作文比以往类型的要简单得多,因为新材料作文的内容比较开放,是在有关材料已经由命题者给出的情况下,考生按材料在不脱离中心点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此时就会有很多的考生因会错了意而创作出脱离中心点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本文以审题立意和教学策略为主体,探究如何才能让学生快而准地命中主题以及审题立意方面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引言:
“审题”和“立意”作为新材料作文的重难点经常使学生教师手足无措,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分不清主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时的作文立意及命题,更是会出现“偏题”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多进行一些有利于构建思维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审题与创作水平大幅提高。
一、语文学习中,新材料作文占重要地位
(一)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新材料作文非常考验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因为写作一直与阅读理解紧密相连,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极为罕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这门课在当今社会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也越来越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使语文教学在教学改革中成为一项重要任务[1]。这种形式的作文要求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精读”并标出关键词,而后再考虑这一段材料的主题并对其作出总结,最后根据上述进行创作。如在分析“IBM公司信守承诺”的材料时,可以发散思维逆向思考,如果企业想要拥有市场就必须有客户,而拥有客户的前提是取得客户信任,这一要求就需要以诚信为基础,从而依据上述判断为材料准确立意。因此在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用发散性思维将材料主题丰富化,同时这样的思维能力也可以直接决定立意的合理程度及作文分数,所以考验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发散程度是新材料作文中的加分点。
(二)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高低不仅仅靠书面表达来体现,更多的是靠好的思维能力,“新材料作文”是要求学生在精读材料的同时尽可能多方面的考虑以确定立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究材料主旨,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确定立意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理清文章脉络伴随清晰的思路开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与学生的思维密不可分,同时华丽的词藻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在给文章添加一些色彩的同时让教师觉得该学生的知识储备量高、语文功底深厚,这很利于教师加分。
二、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的探究分析
学生的阅读水平直接决定了审题能力,新材料作文重点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能否自主构建知识框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文章中心思想并作出多方面的考虑而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审题能力并不突出,那么就要从其精神世界入手[2]。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只是对接触到的东西进行机械化解读导致思维固化,这就影响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得学生的思路单一且偏离正确轨道。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引导学生将所接触到的语言,所学到的知识与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使得精神世界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材料观点和思想。同时学生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发表观点且使自己脱离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如教师在教学新材料作文“一诺千金”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着手深入思考判断出材料中心点,而后带动学生讲述一些自身经历或是让学生以发散性思维反向立意,从这些开始进行创作,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样的课堂气氛不只会让学生觉得轻松,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思维逻辑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引导学生了解时事大事
在传统语文教学形式的影响下,大多数高考作文都是“现象型”的,因此大部分学生判断立意的出发点会比较单一,其实这些本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判断难免会有急功近利之嫌,写作并不是为了比较高低好坏,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写作中得到启发升华自己去感受生活,这才是写作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焦点,从中受益并得出有价值的观点用于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在分析“毕福剑不雅视频”事件时,可以一改往日从批判角度出发的写作方法,从鼓励社会的角度出发,在事件中可得出的结论:对社会公众人物的言行明确衡量标准不放松并不是社会退步,反而是社會进步的表征,而后引出舆论场和媒体平台来确定立意为言论自由或是责任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就是主题内容丰富广泛,对此教师应该抛却旧观点而进行新时期的开放性写作教学,拓宽学生思维,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深化每一次得到的启发,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准确性。
高中语文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论文
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五千年发展中的文明成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从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出优质的文言文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近些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更是牵动了全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心。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師,就文言文这部分教学内容而言,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能够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在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落实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作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以直观画面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故事经过合理的改编搬上了荧幕,而当下的课堂环境也有着先进的教学设备的应用。基于此,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通过以直观画面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以多媒体技术将滕王阁的场景映在了学生的眼前,将学生的精神集中在了课堂上,让学生想象如何用语言描绘眼前的画面,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我引导学生划分了文章层次,通过结合多媒体技术中的场景,指导学生赏析了本文优美的语言,帮助学生了解了骈文的两大特征。之后,我通过带领学生赏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带领学生学习了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对偶和用典的作用。最后,我做了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了学习收获。我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画面,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切实在新课改背景下达到了优化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以诵读情境激发学生文言文情感体验
从表面上看,文言文的文字过于枯涩,很难一气呵成的进行诵读,但是通过对文言文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这是具有韵律美的一种文本。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懂得将诵读情境落实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让学生带着感情去理解文言文,从而实现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赤壁赋》这篇文言文时,首先,我为学生播放了这篇文章第一段的音频,让学生想象所描绘之景,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的情感,进而为学生介绍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了“赋”这种文体。然后,我播放了这篇课文的朗诵音频,旨在使学生感受到文章声韵美的同时对课文进行正音。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本文写景、议论、抒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鉴赏文章的表达技巧。最后,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处境交流了学习这篇文章的收获。这样,我以诵读情境激发了学生文言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理解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切实实现了提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以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文言文积累习惯
一般情况下,集思广益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而合作学习的开展是集思广益方式的一种,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文言文内容,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知识进行积累,使学生养成积累知识的良好习惯,从而完成构建高中语文文言文高效课堂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