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的风俗习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的风俗习惯范文1
关键字: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风险因素识别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识别原则
大量研究证实,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识别直接关乎到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由此可见,加强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识别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工程项目风险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随机性,则对其识别的难度相当大,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识别错误。基于此,本文引入如下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识别原则。
(一)“由细及粗”与“由粗及细”相结合的原则
“由粗及细”原则要求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和工程经验获取工程项目的一切风险类别,同时通过对风险类别予以分解和整合,以获取工程项目的初始风险清单。“由细及粗”原则要求结合有关工程经验从特定工程项目的初始风险清单内筛选出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较大的工程风险因素,以此确定风险决策与评价的对象。
(二)风险因素内涵的严格界定原则
施工项目风险因素对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影响程度要求必须严格界定工程施工项目风险因素的内涵,以防出现交叉现象或重复现象,其中风险因素的界定要求必须对各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正/负相关关系、互斥关系等)予以考虑。
(三)“大胆排除”与“不盲目排除”相结合原则
“大胆排除”原则要求尽早确认某些可被确认的施工项目风险因素、尽在排除某些可被排除的风险因素。针对某些不能被确定、不能被否定的风险因素,“不盲目排除”原则要求对其进行严格分析和整合,由此提出决定性意见。
二、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识别是指结合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成因、特征、预期后果就其不确定性或根源予以识别,同时就一切风险因素予以分类,由此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制定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本文主要介绍三种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识别方法,即故障树分析法(或FTA法)、幕景分析法、专家调查法。
(一)故障树分析法(或FTA法)
故障树分析法简称FTA法,其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瓦特森提出。所谓故障树分析法,它是采用图解方法就大故障以若干小故障表示出来,或就故障的成因予以分析。一般而言,故障树分析法就是借助可靠性工程的失效树形式就风险的影响因素实施层次化识别。大量研究证实,故障树分析法具有诸多优点,即对所用故障成因的分析较全面、较形象化,其中包括系统内外的全部失效机理。但若把故障树分析法用到大系统内,其难免会引起错误或遗漏,此乃故障树分析法的不足处。
(二)幕景分析法
幕景分析法多用来分析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其中单个暮景可用来描述某个工程项目的某种发展状态。幕景分析法通常以曲线或图表等形式描述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某种变化、整个工程项目的变化情况和预期后果等。幕景分析法对工程项目风险因素的描述方法包括状态的描述和发展过程的描述,其中发展过程的描述是指工程项目某种情况在某一时间段的变化链,其旨在为决策者提供最坏或最佳的投资前景,同时对若干情况所引起的风险予以详细描述。幕景分析法通常被用到若干目标彼此冲突排斥的情况。
(三)专家调查法
专家调查法是指各个领域的专家根据自身所具备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识别出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同时就风险因素的预期后果予以分析和评估,其中专家是专家调查法得以实现的主体。专家调查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可就某些缺乏原始资料及统计数据的情况进行定量估计;其缺点主要表现为:由专家调查法得出的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专家调查法总共囊括了头脑风暴法、专家个人判断法、德尔菲法等十多种方法,其中应用较广的方法当属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
三、工程项目风险数据的整合
(一)工程项目施工企业的施工历史数据
一般而言,承包项目数量多的工程项目施工企业更具经验和教训,其中有关技术人员的施工经验对评价或规避某一风险因素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施工专家个人判断法相比较,根据历史数据或资料所获得的工程项目风险因素评估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可靠性,则详细整合工程项目施工风险数据,由此建立工程项目施工风险数据库具有现实意义。
(二)工程项目设计资料和施工资料的整合
任一工程项目皆应根据工程设计方案和工程施工方案开展施工作业,其中工程设计方案或工程施工方案皆可能因自身所具有的缺陷而引起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成本等方面的风险损失,而工程设计方案或工程施工方案的变更亦可能导致施工质量下降、施工工期延长、施工成本增加。由此可见,加强对工程设计资料和施工资料的整合是确保工程施工管理风险识别效果的有效途径。
(三)各工程项目参建方的资料整合
工程施工监理单位、业主、材料供应商皆为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风险因素的重要来源,其中业主的信誉度和资金状况对施工承包商的垫资施工决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工程施工监理单位是实现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成本等控制目标的主导力量,其主要发挥协调、监督、建议、控制等作用;材料供应商所供建材的质量对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成本具有直接性、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可见,加强对工程施工监理单位、业主、材料供应商等参建方资料的整合具有现实意义。
结束语
工程施工管理过程具有投资多、周期长、系统复杂、技术要求高、随机因素与不确定性因素多等特点,其中工程施工管理过程的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具有直接性的影响。由此可见,必须高度重视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风险因素的识别。
参考文献:
[1]杨延文.土方工程施工过程中风险因素识别及有效控制措施[J].科学之友,2011,(24)
[2]刘景勇,胡庆国,颜瑛.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识别研究[J].经济师,2013,(2)
[3]李金玲.基于关联规则的地铁基坑工程施工风险监测研究[D].2011.
中国的风俗习惯范文2
关键词:商务谈判;跨文化因素;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也日益密切,国际商务谈判作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因素有很多,不同的谈判主体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交际方式不同,各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正确对待跨文化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对于促进谈判的成功有重要意义。
一、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因素
(一)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特定社会主体在处理社会矛盾、纠纷、关系时所坚持的基本立场、观念,对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具有指导和调节作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由于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个人的价值取向必然会受到社会组织的影响。
(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文化的很多特点在人们行为中的体现,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来自不同地理环境或社会环境的人,思维方式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而社会环境则包含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法律制度等因素。
(三)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生活模式,对该社会群体的每个成员具有约束和引导作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居民都有特定的风俗习惯,对风俗习惯的冒犯会被认为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和无视。尤其是地大物博的中国,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
二、跨文化因素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体现
(一)影响沟通过程
沟通贯穿着国际商务谈判的始终,是谈判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价值取向影响沟通过程,主要表现为:不同价值取向的谈判主体对谈判者自身和对手的定位不同,对谈判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定位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谈判各方的沟通。
思维方式影响人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可能造成双方对于信息理解的分歧或误解,辩证思维的谈判者与逻辑思维的谈判者对于同样的情形所做出的反应会有很大差异;风俗习惯影响谈判者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谈判各方的沟通,无意触犯对方的文化禁忌会造成双方沟通的失败。
(二)影响谈判风格
1.谈判顺序
中国人喜欢先拉关系后展开对谈判主题的讨论,在谈判各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时,再进行商务谈判,俄罗斯和日本的商人也比较注重谈判前的交际。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接进入到商务谈判阶段,这与谈判主体的风俗习惯及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此外,部分国家的商人具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一般会考虑谈判前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成本。如英国和部分欧洲国家,他们一般不会随便与别人建立关系,不主动与其他国家的谈判代表交流。
2.决策程序
中国和俄罗斯早期开展过计划经济,强调计划重于市场,市场调节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因此该地区的商人权力观念比较强,在决策程序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集权成分。而美国和加拿大的商人,在谈判中每个小组成员都具有相对独立性,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对于谈判的细节考虑的更周全,决策更加准确。
3. 对待合同的态度
美国文化融合了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文化,流动性较高,他们无法建立比较稳定的信任基础,因此,比较重视纸质合同和契约。英国的谈判者要求合同准确无误,合作的流程和细节也要完整地在合同上体现出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往来越来越多,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人也开始重视合同的拟定。
(三)影响决策方式
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导致权力距离的不同,决定谈判主体的决策方式是权力主义决策方式还是协商决策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等级差别和中庸思想的影响较为深刻,中国的谈判者的决策方式更偏向于权力主义决策方式。与中国不同,在美国传统文化中更崇尚自由和平等,自由女神和独立宣言的影响较为深刻,美国的谈判者的决策方式倾向于协商决策方式和个人主义决策方式。
三、跨文化因素影响下国际商务谈判的应对策略
(一)知己知彼,提高跨文化意识
谈判代表要充分了解谈判对方公司的文化以及该公司所处国家的背景,在谈判期间更容易与谈判对方进行有效沟通。要认真研究谈判的主题以及双方的利益所在,尽量找出一个双方都可能接受的集合点,然后再根据该利益集合点制订出一系列可能的方案,以备谈判时提供。在对自身和对方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定位以后,就能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
(二)互相尊重,平等互利
平等互利是国际商务谈判的基本原则,来自不同国家的谈判者,拥有平等的权利,都有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意见的权利。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谈判者不仅要认识到跨文化因素的存在,也要对谈判对方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语言和非语言习惯持宽容和理解态度。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相对独立性,我们无法避免跨文化因素的存在,不能把它们绝对融合,但谈判主体之间的互相包容可以减少跨文化冲突。
(三)巧妙沟通,克服交流障碍
由于国际商务的谈判者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谈判者来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可能共用一种语言也可能使用不同的语言,沟通过程中语言的差异会成为最大的问题。因此,国际商务的谈判主体要对谈判对方国家的语言有充分的了解和学习,避免谈判各方的交流障碍。(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中国的风俗习惯范文3
(1)地域环境影响下的习语差异: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中英两国地理环境截然不同,中国属于半个内陆国家,自古以名山大川着称,而且农业发达。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造就了它十分发达的航海业与造船业,所以导致在习语上具有差异。例如:中文中讲“挥金如土”(与农业土地有关),对应的英文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与水有关)
(2)风俗习惯影响下的习语差异:中英两国由于历史文化以及所生活环境不同,导致了在风俗习惯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一点在颜色和动物的认知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汉语中,“狗”常用作贬义用法,如:狗扯羊皮、人模狗样。然而在英语中,“dog”却常常用做褒义词,表达积极的事物,如:as honest as a dog,像狗一样忠诚;a lucky dog命运的宠儿。
(3)宗教文化影响下的习语差异:西方世界是天主教起源地,西方人都信仰“神的力量”,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God”是主宰一切的,而且宗教神学世界观在西方人的世界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因此英语中围绕“God”产生很多习语。例如:my God(天啊),God helps those who 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然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而且经历了母系氏族时期,因此遇到困难或紧急情况时,常常喊出“我的天啊,我的妈呀”。中国人的宗教主体是“佛教”,也出现了很多与佛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佛祖保佑”。
英汉习语的翻译技巧
(1)直译法:这是一种对源语言真实再现的翻译方法,能够使双方直接领会对方意思,不至于出现错误联想,因此,常常在译文中对语言的文化与风俗进行保留。例如:冷战:cold war,功夫:kungfu这些都是通过直译方法得出的习语,他们直观地再现了源语言的意思,同时也保留了各自的语言文化特征。
(2)意译法:由于两种语言的内在差异,习语中有很多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不同,这些差异形成了翻译困惑,在翻译过程中无法找到对应习语,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人员毫无选择,只好摒弃源语言的表面形式与字面意思,通过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深入诠释其中隐含的意思。例如:汉语中的“管他三七二十一”,如果直译成英语,未免会令人一头雾水,所以只能根据它的意思(什么都不顾,不顾一切后果,放下一切忧虑),将其翻译成“regardless of consequence”。又如“新官上任三把火”,译为“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3)直译与意译结合法:由于语言差异十分明显,单纯依靠直译或者意译无法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在这时,就需要翻译人员灵活应对,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能够直接再现源语言的意思,另一方面也能够达到语言文化的契合与有效传达。例如:“事后诸葛亮”是中国一个比较常见的习语,如果将其直接翻译成:to be Zhuge liang after the event. 英语国家人民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就不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让对方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可以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翻译成:to be wise after the event.
(4)代换法:很多的英语习语与中国的习语在语言运用方面都存在互通的地方,只是其中的意向不同,这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所导致的,因此,可以采用代换的方法,也就是说对其中的意向目标加以替代,一方面能够保持语言表达的一致,另一方面又能够保持各自语言文化。例如:掌上明珠,applesinone’seyes;胆小如鼠,asstupidas a hare. 通过意向词汇的代换,能够达到语言的有效表达。
中国的风俗习惯范文4
【关键词】春节;浙江民俗;山西民俗;对比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46-01
一、浙晋两地的春节民俗文化对比
终过调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仅从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风俗方面,作为南北方地域典型代表的浙晋两省,就存在很多不同。首先,在时间安排方面,似乎北方的年味来得更早一些,通常,山西人在腊八节过后,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从腊八节一直忙碌到过年。而在浙江,准备过年的工序似乎更简洁一些,准备的日子也更短。不少人都是从过年前几天才开始准备起来,工序也没有北方地区那么讲究。往往买一些鞭炮,准备好丰盛的菜肴便足够庆祝春节了。
在庆祝方式上,春节来临之既,浙江人不如山西人那么隆重和讲究。浙江人在过年之前最为重要的准备就是丰盛的肉类食物和年糕,准备好了过年的美酒佳肴也就做好了过年的准备。在初一,较为隆重的是“开门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接下里较为隆重的就是走亲访友和祭祖,
山西人家对于焚香、燃灯、祭神、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等很是重视,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在大同地区,由于当地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所以煤的作用远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用煤生旺火就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每逢春节除夕晚上,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名日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上面写个大红字条“旺气冲天”。等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从饮食方面看,南方地区以米食居多,而北方人则以面食为主。这在浙晋两省的春节饮食中也表现出来了。在春节期间,浙江人的餐桌上,主要以鸡鸭鱼肉各类等荤菜以及海鲜居多,主食主要是米饭和糯米做的年糕等。在山西,每每临近春节,人们便忙着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尤其是做花馍、年糕等,而且在大年三十还必须吃饺子。同样的,南北方人民的饮食口味差异也较明显。浙江地区的年糕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而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山西部分地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有的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虽然南北方的地域文化差别较大,在春节也有各种不同风俗,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对于这个全中国共庆的传统节日,浙晋两地的风俗习惯依然有许多共同点。南北文化虽然姿态各异,但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两者也呈现出了许多共通之处。比如,在过完年三十之后,初一拜大年,互相走亲访友;初二无事,清闲度日;初三初四女子回娘家,初五为“破五”日,忌串门访友,在家享福便可。初八逛庙会也是重要的活动之一,直到初八整个春节的气氛仍然很浓烈很热闹。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期间最后也是最隆重的节日既元宵灯节便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商业活动遍及全国各地。元宵节张灯,尤具特色,家家挂灯,成双成对。
人们对于春节的重视程度更甚于其他的传统节日,无论南北方,春节时放鞭炮、贴春联、守岁、拜年等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每逢春节,鞭炮声总会在大街小巷响起,红色的春联与福字随处可见。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笑语欢声迎接春节的到来。无论南方北方,人们都会不远万里地赶回家中与亲人们团聚,在除夕夜合家团圆互送祝福,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愿望。除夕夜来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一家老小欢聚一堂,边看春晚边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当逢大年初一,人们总会穿上新装相互拜年,走亲访友,送上节日的祝福,春节的热闹氛围一直延续至元宵。还是这也是中华民族和谐乐观、安定团结的精神体现。每逢春节,祖国的大江南北沉浸在浓浓的节日气氛中,无论是万里雪飘的山西还是南国风光的浙江,人们重视亲情、重视传统的精神永远是一致的。无论南方文化还是北方文化,都是对华夏文明的发扬与传承,都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
中国的风俗习惯范文5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含有大量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习语,往往是不能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解释的。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习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为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 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原典故的含义。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习语的内涵,应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ung 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 )。英语当中的一些习语也含有历史文化背景。如“Homer sometimes nods” 直译为“荷马有时也打瞌睡 ”,荷马是古希腊著名诗人、智慧超人,可能许多人可能不太了解,所以汉语译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样利于理解、接受。再如“sour grapes”(酸葡萄则指可望而不可即,得不到就说不好的东西),“Hamlet”(优柔寡断的代名词),“paint the lily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地理环境差异与习语翻译
英汉习语在地理环境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也存在着差异。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常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喻为具有老黄牛精神。鲁迅先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牛耕为主,耕牛与农民朝夕相处,且勤劳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与中国不同,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则很少干活,因此马在英美文化中则是吃苦耐劳的象征。所以汉语说“力大如牛”,英语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 再如”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汉语翻译过来是“雨后春笋般涌现”。此处英语借用mushroom(蘑菇), 因其生长快,产量高,而且英国不产竹子,所以英国人就不可能以竹笋作形象比喻。相反,中国人一直不断地赞颂竹子,如画家画竹,诗人吟竹,而且竹笋是一种完全具备“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的植物。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英汉采用两种不同的植物进行形象的比喻。
三、风俗习惯差异与习语翻译
风俗习惯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其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习语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联系则更紧密。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比较典型的是对某些动物的态度上。首先说一下“狗”,狗在两种文化中的意义是相差甚远的,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在此句中,英语用dog(狗),是因为西方人对狗有好感,他们不仅把它当作看家护院的动物,而且还把它当作忠实可靠的朋友。再如“a clever dog”(聪明的小孩),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his) day”(人总有得意时),“topdog”(最重要的人物)。然而中国人虽有养狗的习惯,但中国人从心理上厌烦鄙视狗这种动物,狗在汉语习语中却常常含有贬义,被用来比喻坏人坏事。如“狗仗人势”“丧家之犬”“狗嘴吐不出象牙”等。同样中国人非常喜欢猫,在中国文化里,“猫”的文化内涵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而在西方传说中,“cat” 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因而“She is a cat”若直译成“她是只猫”可谓词不达意,其实它的真正内涵是“她是位包藏祸心的女人”。再如英语说“as timid as a hare”,汉语则说“胆小如鼠”。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鼠是胆小的象征。
四、宗教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基本上与人类文化同步产生和发展。宗教文化在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哲学、文学、艺术,而且会潜在并长久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简而言之,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习语则与文化关系密切,更能反映出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英汉习语表现的宗教文化完全不同。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居住着多个民族,因而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汉语习语中许多和宗教相关的词汇。如“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相比之下,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他们来说,《圣经》是必读的经典,《圣经》中的典故、比喻和寓言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由此产生了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不要对牛弹琴),“An idle brain is the devil's shop”(脑闲歹意生),“to give the devil his due”(平心而论)等。
综上所述,习语折射出中西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和文化都是不断发展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和极其复杂的问题,我们要想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要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参考文献:
[1]Samovar,Porter , Stefani .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Thomson Learning Asia , 2005.
中国的风俗习惯范文6
【关键词】文化;风俗习惯;座次差异
聚餐成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饭菜质量的好坏,而且取决于聚餐的气氛,在聚餐中客人们可以互相交谈,相互理解,因此就要安排合适的座次。不管是正式宴会还是家庭聚餐,安排恰当的座次都非常重要。合理安排座次要考虑性别、年龄、职业、客人的地位以及客人与主人的关系。由于文化及风俗习惯的不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座次也存在差异。
一、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产生的原因
餐桌的座次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体现出人们的社会地位及背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其影响因素有自然环境、、科学和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系以及地域风俗习惯。这些因素也是中西方座次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国自古就非常注重礼仪。各种礼仪也反映出社会成员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地位较低,在一些大的家庭聚餐中妇女不允许在餐桌就坐。然而在西方法律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男女社会地位也是平等的,体现在座次上也亦如此。中国的社会以家庭为基础,崇尚孝顺感恩父母,因此在中国家庭中父母拥有绝对核心地位,因此年长者或家庭地位高的人居首席。与中国家庭不同,西方推崇独立自主的家庭观念。在这种家庭观念的影响下,孩子和父母可以平等的讨论问题、交换意见。在西方餐桌座次中,位居首席的不是年长者而是主要客人,即使有时主要客人为年轻人。西方的餐桌座次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宫廷礼仪。那时,座次反映了人们的阶层和地位以及在宫廷从事的职务。
二、国际惯行的餐桌座次
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存在餐桌座次差异,国际上也有惯行的餐桌座次礼仪。男士不能先于女士入座,要等女士和老人落座后方可入座。入座时男士应照顾女士和老人入座。离主人坐得越近的客人社会地位越高,客人的座次高于亲友的座次,年长者高于年轻者,国际友人高于本国客人。
三、中西方不同场合餐桌座次的差异
年长者或主要客人不一定总是坐主位,在特定场合中,谁是核心谁位居主位。因此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座次安排。由于文化背景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在不同的场合中中西方的餐桌座次也存在差异。
(一)大型家庭聚会或正式宴会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
在正式宴会中,最好在邀请卡或座位席上清楚的标明姓名及座次,入席时由邀请方中的一人引领,这样客人才能顺利的找到位置落座,避免尴尬,同时也会为这次宴会留下美好的印象。
西方古典的餐桌座次要求极其严格。男女客人应该一男一女交叉而坐,夫妇包括主人夫妇不能坐在一起,兄弟姐妹、母子、父女也不能邻座。已经相互认识的客人不能安排在一起。外国客人应该被安排在能用其语言沟通的客人旁边。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客人们更好的交流沟通,结识更多新的朋友。在西方餐桌座次中艺术家拥有较高的特权,许多邀请者会给他们安排比传统的等级座次更高的席位。总之在安排座次时要考虑客人们之间更好的相互融合,要将那些对彼此很感兴趣并且有共同话题的客人安排在一起,使宴会的气氛更加愉悦。具体的西方传统餐桌座次为:地位最高的男客人通常坐在女主人左边,地位最高的女士坐在男主人的右边,地位次之的男士居于女主人的右边,而男主人的左边坐地位次之的女士。以此按照客人的身份来安排座次,男女叉开而坐,女士的位置地位通常高于男士。
现在中国正式宴会的餐桌座次也有一些发展演变,一方面继承了一些传统礼节,另一方面也借鉴了国际的礼仪文化。中国餐桌座次主要遵从四个原则:居中为上、以右为上、面门为主、各桌同向。“居中为上”是指许多桌子摆放在一起时,位于中心的桌子居主位,主要客人应坐主位桌。“以右为上”意思是一张桌子上右边的位置地位高于左边。“面门为主”即面朝门的座位是主位,首要客人应坐于此位。“各桌同向”是指每张桌子的主位朝向相同。具体的餐桌座次为:首要客人居于主位面朝门,女主人坐其左边,男主人坐其右边。当邀请方有人地位高于首要客人,地位高者居首位,主人坐其左边,首要客人坐其右边。
(二)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
西方在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的要求不是十分严格。主要原则是便于客人相互更好的交流,认识新朋友。男士和女士通常花插坐。长方形桌子主人夫妇一般坐在朝门的桌子末端,年轻人位于桌子尾部。如果有新认识的情侣不愿分开坐,可以向主人提出。小孩子最好在有老人的监护下另外安排一桌。
中国在小型家庭聚会或非正式聚餐中座次是,年长者居于面朝门首位,其他人以家庭为单位分别坐在年长者两侧,地位越高的人离首位越近,年轻者一般位于桌子末端背对门而坐。也有一些家庭聚餐中,男士喝酒,因此男士坐一侧,女士坐一侧,分别位于首位两侧。
四、中西方餐桌座次比较
通过对不同场合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
(一)西方餐桌座次中女士地位较高,男士会先等女士落座后方可入座
座次以左为上,首要客人应坐在女主人左边,并照顾她落座。而在中国餐桌座次中,男士的座次地位较高于女士。
(二)首要客人在西方餐桌座次中居首位,即使有其他客人比首要客人年长
然而中国餐桌座次崇尚尊老,年龄最长者或地位最高者通常坐在首位,遵从“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贫富轻重皆有称”。
(三)中国的餐桌座次中,夫妇双方挨着坐在一起
而西方正式宴会中,夫妇不能邻座,男士和女士交叉而坐,地位高的男士位于女士左边。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崇尚简单自然。一些复杂的餐桌座次也随着时间慢慢消失,而在一些场合也会有新的座次产生。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了避免尴尬和误解,人们通常会遵从国际惯例上的餐桌座次。我们应该了解中西方餐桌座次差异,掌握国际通行的餐桌座次,才能在宴会中合理安排客人,使宴会气氛更加愉悦,客人也可以更好的相互交流,才能最终达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主编.中国礼仪全书[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 刑世杰主编.中华礼仪全书[M].长春出版社,1992.
[3] 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册)[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 陆世澄著.德国文化与现代化[M].辽海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