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实习自我表现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实习自我表现总结范文1
时光飞逝,当我们回忆这一年快乐的学校生活,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才感觉又到了期末。在这一个短短的学期里学生会的成员在学生处老师的指导下,各项活动都进展顺利,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总结如下:
秘书处:这个学期率先举办了一次校园互动活动“放飞心声”不仅起到了带头作用而且影响良好,活跃了校园气氛,让同学们有了心与心的沟通。
纪检部:每天都要对各班晚自修人员情况进行检查,将上课情况进行考勤汇总。因为平常工作较忙所以没有活动!希望下学期有更好的表现。
生活部:每周报纸的发放,周六电影播放,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食堂问卷调查架起了食堂与同学们的桥梁。临近期末以举行了“我寝我秀”活动,电表抄写等,使同学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学习部:随着党的xx大的胜利召开,学生会的成员也积极的响应,进行了“xx大征文比赛”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宣传部:各期的黑板报都和团委合作完成,各个部门的前后期宣传也都配合良好,漂亮的版面设计和娟秀的字体为校园的宣传增加了美丽的色彩。希望下学期再接再励!
文艺部:和实践部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五子棋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临近期末的“庆元旦迎新生”文艺活动办得非常成功,让同学们的多才多艺尽情的展现出来,同时给新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的舞台。
体育部:举行了一次“定点投蓝”还有期末期间针对新生的排球比赛,丰富了大家的体育生活,提高大家煅炼身体的积极性。
实践部:今年新成立的一个部,和文艺部举行的第二届“五子棋比赛”,还有临近期末的寒假超市实习的统计得到很多同学的参与。
总体来说学生会的工作开展得不错,不足之处有以下各方面:
(1)学生会成员的工作还不够积极主动;
(2)学生会成员的整体力量还不够集中,有一些散漫;
(3)学生会各部之间的联系合作意识还不够深入。
大学生实习自我表现总结范文2
辅导员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很大。目前高等学校的学风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除了大学生自身因素外,来自社会、学校的因素也是重要原因。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大学生人生发展和学习成才的指导者,是学生与任课老师联系、学校与家长联系的纽带,辅导员应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管理、监控等职能手段,协调好学校、家长、学生等各方面的力量,帮助学生改善学习作风、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校园良好学风的形成。
高校辅导员要以学风建设作为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生涯规划、监控管理、创设平台、严明纪律、重点帮扶等方面着手,努力创建优良的学风。
一、立足学习生涯规划,落实学风建设
大学期间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重点,辅导员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涯发展,针对大学各学年不同的特点,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的学习生活。
以四年制学生为例,各学年的重点如下:
(一)一年级以立志教育和养成教育为重点,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注重生涯规划。鼓励学生用前瞻性的视野,将自己的理想、兴趣、能力相结合,设定合理的目标,初步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为未来的生涯发展做好铺垫。(2)注重榜样激励。推行“学长制”,挖掘并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榜样以学长的身份深入学生寝室,与一年级学生建立长期且稳定的交流,为大一学生提供在现实中可供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3)注重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高中和大学学习方式的差别,引导学生努力探索大学学习的规律,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继而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4)注重习惯培养。辅导员应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时机,严格管理,帮助学生尽快从开学时松散的状态调整为服从管理、遵章守纪的状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保证与高中学习制度的衔接和延伸,要求学生坚持早读、晚修,上课考勤的制度,及时教育处理违规学生,克服松懈情绪。
(二)二年级以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为重点,打好学习基础,培养综合能力。通过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的学习生活已经步入常态化,大二学生对自己已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辅导员可从观念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1)在观念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一是,分数与能力的关系。大学学习并非单纯地追求高分,而应该把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融为一体,进而真正提高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二是,专业学习与基础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学好基础课程,为更好的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同时认真对待人文素质修养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理想、兴趣、天赋与现实的关系。引导学生找到四者的最佳结合点,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当四者发生冲突时,指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尝试,充分发掘和培养自己兴趣,实现理想。(2)在实际操作上,鼓励学生以专业学习为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指导学生成立各种学科兴趣小组、专业竞赛小组、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综合素质,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社会对人才、知识的需求状况,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和紧迫感,为进一步学好专业知识提供动力。
(三)三年级以专业教育和分类指导为重点,加强专业学习,注重个性化指导。大学三年级是学生深入学习、全面提升专业水平,以及在更大程度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阶段。辅导员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指导工作,推进学风建设:(1)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加强分类指导。辅导员应引导学生及早关注自身的发展方向,结合学生考研、出国、就业不同的发展需求,根据每个方向发展的实际要求,帮助学习制订并督促学生实施学习计划。(2)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具体可通过举办、指导学生参与各种专业性较强的竞赛、实习,为将来的个性化发展做好铺垫增加砝码。
(四)四年级以职业教育和通达教育为重点,引导角色转换,顺利走向社会。大四学生大多已具备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和较为宽广的文化知识,但是学生实践性方面有较大的欠缺。辅导员应该结合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引导学生完善自我,走向社会。(1)以就业指导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邀请资深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加强学生个人礼仪修养教育与诚信教育,加强就业技能技巧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以考研和毕业设计为契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为有志于考研深造的学生群体举办专业性学术讲座,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主动思考,为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打下基础;(3)以毕业论文设计为契机,引导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达到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建立学风监控体系,保障学风建设
学生受到社会、校园等各种环境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变性,需要长期的监控和管理。高校辅导员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把握监控原则,保障学风建设有效推进。
(一)完善监控体系,形成“三位一体”(下转第102页)(上接第93页)的学风监控体系。教师、学生干部和学生家长是学风建设的核心力量,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三位一体”的学风监控体系。(1)重视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辅导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坚持每周听课制度,加强与专业老师交流,与专业教师一起探寻并致力于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学习纪律的监控。充分发挥学生会、党团组织、班级等学生团体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建立学生学习自律委员会,强化学习纪律,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控。(3)重视与学生家长联系,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辅导员应长期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把学生特别是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并与家长一起分析学生学习出现困难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把握监控原则,保障监控功能有效发挥。(1)把握监控的时效性原则。辅导员要注意监控体系是否畅通,及时把握在学生当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对不良的倾向和现象,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做到防微杜渐。(2)把握监控的实效性原则。辅导员要加强对监控工作的检查与落实,定期查寝、查课、召开班、团干部例会、定期了解学风情况,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监控工作有效进行。
三、搭建学风建设平台,推动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平台共同推进。高校辅导员应围绕学生各方面的需求,搭建发展平台,推动学风建设深入开展。
(一)围绕锻炼需求,搭建实践平台。为满足学生锻炼自我、认识社会的需求,辅导员可以搭建一系列实践平台,以实践促学风。(1)创建专业实习基地,深化第一课堂的学习效果。围绕专业学习的内容,组织学生以个人、小组为单位,开展专业见习活动,使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深化学习效果。(2)创建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保持其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需求,不断提升自我。
大学生实习自我表现总结范文3
人们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已经总结出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既是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我们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机制否完善,是否健全;而另一方面就是有赖于教师本人的努力。律师、医生等职业之所以成为专业,除了其社会地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律师、医生本身对自己以及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正确的认识,这种正确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我评价。
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从一名学生到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个体长期努力和各种促进个体从教素质提高的机制共同作用的过程。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都是经过了高等学校的培养,经过到学校的见习、实习,并接受一定的在职培训,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而逐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过了大学的培养机制(包括见习、实习机制)、进修单位的培训机制、校本培训机制、学校评价机制和各种奖惩机制等,经过这些机制的共同作用,再加上教师本人的主观努力,他才有可能从一名师范生或大学生成为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教师。在这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机制中,除了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政策外,发挥着最重要作用的机制主要有三种,一是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培养机制,二是对现任教师的培训机制,三是学校管理中的教师评价机制。
二、教师评价的核心--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而重要的活动,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和重要性使得“没有哪个领域如教师评价那样持续地成为研究的热点”.就其复杂性而言,在很大程度是由教师评价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1.教师评价的特殊性这种复杂性和特殊性主要来源于:
(l)教师角色的多样性教师这一职业是一个多重角色的职业,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在不同的情境下,常常拥有多种身份,担任各种不同的角色。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曾把教师的心理角色归纳为三大类:教学和行政的角色(包括教员、课堂管理员等),心理定向角色(包括教育心理家、人际关系的艺术家等),自我表现的角色(包括学者、父母形象等)。
(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这种复杂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高级的脑力或者精神劳动。第二,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个性的、正在迅速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第三,教师劳动成果的集体性和综合性。学生所取得的成功和进步,很难说是具有哪位教师的作用,每位教师的作用都是有限的。第四,教师劳动的成果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教师培养的学生是否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一般要等到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得出结论;另外,教师的劳动还具有时空的灵活性,劳动形式的个体性等特点。
(3)教师管理的特殊性一方面,由于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对教师的管理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同时,也更应注意到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在学校教育最主要因素:教师、课程、学生中,学校教育的目的只一个,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最终的目的是指向学生的,但要达到这一目的,如果离开了教师则是根本不可能的。
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劳动的复杂性以及教师所处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任何单一性的评价主体要想对教师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是极其困难的,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正是由于教师这一职业有这些特殊性,才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应该是一个专业。
2.教师评价的主体在现实的学校教师评价活动中,为了能全面而客观地进行教师评价,一般都采用多途径、多主体来评价教师。较为常见的教师评价主体形式有:(l)领导评价,一般是指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对教师的评价。(2)同行评价,是指教师与教师间的互评。由于教师评价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尤其涉及对教师学科水平、教学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时,通常需要借助专家或同行教师的评价,才能保证教师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效度。(3)学生评价,是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4)社会评价,是指学生的家长,以及社会其他人士、团体对教师的评价。(5)教师自我评价,是指教师通过自我认识,进行自我分析,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过程。
大学生实习自我表现总结范文4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安全工程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许多研究者对独立学院的现有办学模式进行了总结,根据办学主体的不同浙江师范大学的季诚钧教授就将其分为了七种,即:高校独家举办模式;高校与企业合作模式;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模式;高校、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举办模式;中外合作举办模式;公立高校收编民办高校模式;校与校合作模式。①不论是哪种模式,独立学院始终对母体高校有着依附性。许多时候,大家一直在强调要实现独立学院的独立,但事实上能够充分依托母体高校也是其成功办学的途径。独立学院定位于教学型,实行大众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母体高校资源相对充足,主要体现在图书资源、实验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而这些资源又是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相比较而言,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所需的条件又往往多于文理科专业。因此,独立学院在各专业实践教学上应一方面依托母体高校的条件,创造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必要的纽带关系;另一方面优化资源配置,结合专业特点做好实践教学的充分改革,最大化实践教学收益,加深学生对学院的信任度。
1 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关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众学者们基本没有异议,多主张以“能力中心模式”组织教学,开拓创新强化实践教学。但是,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的孙科峰指出独立学院实验教学存在其瓶颈,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独立学院生源有自身特点,二是教师缺少科研、工程和社会实践背景,三是未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的局面,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依然存在。②此外,独立学院实践教学还存在实验室建设不足,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结构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健全,专职教师结构不合理,校外实践少且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③
2 南华大学船山学院概况
船山学院是南华大学按照新机制、新模式独家举办的独立学院。2012年2月22日,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201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讨论正式将南华大学列入本科一批招生院校。当然由此带来的机遇将不言而喻,学校获得的相应的支持力度势必增加,一方面师资队伍会不断充实,另一方面教学科研会在更多的鼓励政策和资金资助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母体高校的建设背景,恰恰为船山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学院可以此为契机创造条件实现资源共享,加上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部分课程、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调整,增加学生参与度,利用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提高学习的兴趣,便可有效优化办学条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船山学院是教学型学院,以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它依托南华大学开设了部分相同专业,其中包括安全工程专业。南华大学的安全工程系开设了安全工程(含建筑安全工程方向)和辐射防护与核安全(核安全工程)专业,其中后者又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专业和湖南省特色专业,正重点投资完善实验室资源,南华大学顺利进入本科一批招生院校行列后更是注重加大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力度。船山学院的安全工程(核安全)专业,在南华大学建设特色专业的同时,显然是搭了个顺风车,有了更多的有利条件。
3 国内优秀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建设借鉴
2013年2月,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主持的2013中国独立学院评价课题结稿。他完全按照本科大学的指标体系,根据国家对独立学院的定位,调整人才培养项占比85%的高权重,对全国297所独立学院进行评价,系统介绍中国独立学院综合实力、学科实力、教师创新能力等多项办学指标。本文选取排名靠前的几所独立学院进行了调查,了解其实践教学建设现状,总结在实践教学上的独特可取之处,便于借鉴。
(1)师资队伍的多途径壮大,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教师队伍专兼结合,而专任教师占比较大,并且职称、学历均较高;同时聘请浙江大学院士及一批海内外高水平知名专家学者,来拓展学院教育资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则以三种形式来建构教师队伍:一是社会公开招聘,包括刚退休的老教授;二是充分利用厦门大学的教师资源,选聘一批年富力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在职教师,形成兼任教师队伍;三是面向与开设的学科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到学院开设系列讲座,形成特色教师队伍。
(2)利用与母体高校的纽带关系,为学生创造良性竞争平台,提供更多机会。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发展空间,一年级优秀学生有机会转入浙江大学本部相关专业学习。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也有相同的做法:每年在一年级学生中选拔1%的优秀学生进入浙江大学本部相关专业学习;在四年级中每年选拔百余名优秀学生进入浙江大学软件学院攻读软件工程硕士学位。
(3)重视实践教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采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的“TPE模式”;还开设了一个设计创新实验班作为试验田,它要求每位实验班学生能够在毕业前能够产生2项以上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对实验班成员开设计算机、自动化之类的接口课程,并通过导师制、项目参与等方式,对成员提出相对普通班更高的要求。此外,学院特别重视实验室建设,投入到实验室建设的费用已经超过人均1万元,并会进一步增加。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建立了专门的国际交流基金,每学年寒暑假资助学生出访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化的实践活动;并构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强化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大学生科研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等环节,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申请各类专利,甚至有学生发表了十余篇论文且出版专著。
4 船山学院实践教学优化的几点措施
与各名校下的独立学院相比,船山学院尚有某些条件并不具备。为了更好地有的放矢,笔者开展了一项关于学生对实践教学态度和建议的调查,调查仍以安全工程专业学生为对象,共发出19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4份。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现有实践环节过少,希望增加实践量,只有个别学生认为实践量合适,没有人认为过多;在实践类型上,学生更倾向于能够亲自动手参与,认为可动手操作的实验课(譬如电工电子实习)和专业实习环节收获最多;在实践过程的控制上,出现两种观点:一是希望老师放手让自己设计实验并验证,二是全程在老师指导下由自己完成,但观点一又多于观点二人数;在实践形式上,学生普遍认为现有实践形式不够丰富,且对科研类的实践表现出兴趣;对实践的导向认识,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应以就业为目的。总而言之,学生对实践环节对动手参与的诉求相当强烈,并且目的性明确,关注实践中获得的满足感以及是否符合就业需求。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借鉴优秀独立院校的成功经验,对船山学院实践教学提出几点优化措施。
(1)增加实践份量,主要从实验课考虑。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主理论,辅实验,通常几十学时的课程只有几学时的实验,多占5%~10%之间。对于实践性强的学科,实验学时少加上实验设备器材数量有限,实验总显得仓促且不能深入。另外,实验性质应倾向于学生多参与的设计类、综合类或验证类、控制模型参观类,实验中可由学生提出想法,经老师认可后由学生自行操作,分组进行。如为参观实验,以5~10人一组为宜,由老师先对第一组讲解,后选出理解较好的学生向第二组讲解,老师在一旁补充纠正,依次类推。此做法可锻炼学生的能力,也能很好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加深理解。
(2)丰富实践形式。除了课堂上的案例教学、课堂下的实验教学、校内校外实习,还应有更多的实践形式。如经常性地开设各种讲座,规模不一定多大,但一定控制好主题,以学生关注较多的与就业相关的专业性或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如何发挥等讲座,讲座人员可以是科研领域专家、工程师、企业高管,甚至可以是刚工作一两年的毕业生谈自己的感受。
(3)与母体高校搭建畅通的桥梁。一方面利用母体高校的资源,另一方面采取合理可行的方式将优秀学生输入母体高校,这一点以浙大城市学院为参考。对船山学院来说,创造优秀学生保研南华的条件,还可组织专业竞赛由母体高校和本院同专业学生共同参加。作为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和教师,最不应有的观念是刻意将独立学院学生与其他本科学生区别开,事实上独立学院的学生能力并不差,必须扭转以往的偏见,有高要求,才会有高水平的学生。
(4)师资。除建立充足的专任教师队伍,聘请母体高校优秀教师担任兼职教师之外,还可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员定期授课,形成稳定的模式。
(5)实践教学管理。以优秀独立学院的成功经验为例,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学院实践教学的各项事务,包括管理与改革的组织和实施、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践教学文件的审核、专业学科竞赛类活动、各实践环节的组织管理,以及相关经费的管理和监督等工作。专门的机构有专门的责任,更有利于开展工作。
注释
① 郑婷婷.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大学生实习自我表现总结范文5
关键词: 艺术类专业学生 素质教育 创新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态势,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这就要求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为培养专业性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真正构建起社会主流价值观,培养合格人才,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从这方面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形式进行探析。
一、联系实际,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从事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首先要对他们的鲜明个性特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在把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基础上,通过树立全新的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思路,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既鼓励他们个性发展,又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育人目的。
经过多年的学生管理实践,与学生接触交流,我基本上掌握了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些个性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观察能力强。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长期受专业学习的熏陶,往往表现出观察力强、富有想象力的特点。在强调艺术创新的过程中,他们追求鲜明的艺术个性特色,讲求艺术个性的积累,他们善于以独特的视角生活,对社会的观察往往比较细致。但与此同时,艺术思维、感性思维强的特点使艺术专业的学生总是倾向于自然而然地对事物作出审美判断,而导致对其他的价值判断不够敏感。加上缺乏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因而,往往不能从整体上看问题,不能从本质上分析问题。
2.敢于竞争。
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进行社会艺术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专业实习经验,比别的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文化表现形式。因此,他们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能够主动出击,为理想事业的成功积极拼搏、竞争。这一特点表现为艺术专业学生的自信心和好胜心极强,总认为自己的作品和表现是最好的。由于缺乏一分为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大容易听得进不同意见,甚于看不起老师。有时为了追求他们的创造风格和艺术性,而把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性抛在脑后,创造出不太健康的艺术作品,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
3.个性突出。
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容易从中西方文化艺术中得到启迪和熏陶。因此,感情就要比普通大学生细腻丰富,活动能力较强。但又由于专业的个体作业性,因此他们大都不愿意自己的行动受到约束,不愿被管教而要求行动自由,要求自我表现。具体在平时就表现为,有些学生感情容易冲动,明知有些事情是校纪校规禁止的,但到时就会头脑发热,置校纪校规于不顾屡屡违纪。
4.重专业轻理论。
艺术类专业学生大多数从小就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和兴趣。高考时的专业考试占用了他们的学习空间,这样势必影响文化课程的学习。因此,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在进入大学后,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接受专业,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专业学习。但是一方面,他们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政治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的关系。对政治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重视不够。这些直接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艺术类专业学生政治理论和基础知识不足的严重首先反映在人文知识欠缺、文化素养不高、底蕴不足。他们毕业后走进社会创作时,往往难以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新意。其次,道德观念模糊,受社会环境影响,不可避免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再就是哲学思维缺乏,由于对哲学、政治学人文课题普遍没有兴趣,因而不仅对时事缺乏关心,而且因为缺乏哲学思想教育,影响了逻辑思维、辩证分析、科学判断等能力。应当指出,一件真正的可以传世的艺术品诞生是离不开严密的哲学思想指导的。艺术作品本身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反映了一种意念。如何将作品适当的表达,体现出深刻的内涵、深远的意义,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些需要巧妙的思量与把握。而在这种思量与把握的过程中,哲学思维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这方面理论学习对成长中的现代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5.适应能力不强。
由于学校不很重视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的教育和培育,加上自身习惯性的忽视,自我中心意愿较强,因而使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不强。产生的结果是艺术类学生缺乏健康乐观的情绪与承受挫折的耐力,进入社会后往往无法调整角色,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正确看待得失,导致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二、教育引导,注重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是以创造为特征的时代,也将是揭开众多科学奥秘的时代。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就是要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特点,不断抓好教育引导,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合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我们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目标,始终不渝地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十分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首位。
教育的目标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新型人才的“四有”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其中的关键是道德。由此看来,德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它关系到艺术人才的根本性质,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同时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我们要在抓好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坚持把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引导艺术类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根主线。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受改革浪潮的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处在摇摆状态。在他们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坐标时,一定要加强对他们的价值取向方面的教育。只有让艺术类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效的艺术人才。否则,培养出的人才也只能与社会格格不入。
在这方面,要努力培养艺术类专业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认知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前提和基础。荣辱观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应着力强化学生的内心体认和道德自觉,使之在认知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坚定性。努力发挥情感在人的行为中的主要影响作用。在加强荣辱观教育中,我们要注意到耻感和羞耻之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塑造的基础。要极力激发和培育现代大学生良好的自尊心,从而使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为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
2.树立正确的创作观,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
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创作与创造的思想性,就要在学生文化素质上下功夫。因为文化素质会制约或促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艺术审美、艺术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大家知道,艺术本身是对美的体现。由于部分学生片面地追求“技法”的学习与提高,热衷于考级、考证和社会工作,却忽略了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以致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情趣低下,不知道什么是美,也不知道怎样欣赏美,更谈不上去表现美、创造美。因而创作的作品缺乏思想性和灵魂,自身虽处在风华正茂年代,却不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意气风发、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帕斯卡尔说:“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因为富有精神和思想,才使自己与动物发生了根本性的区别;人也因为各自精神境界和思想品位的不同而形成了能力和素质的差异。所以说,艺术的精魂在于思想。正因为如此,艺术创作才充满着思想性的涵意和激扬。倘若每个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坚持做到这一点,那么一定能以卓越的头脑和高尚的精神赋予作品以活力、韵律与灵魂,并以之提升作品的美学品位与精神价值,发挥作品对人和社会的激励作用与引领功能。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加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美学基础知识的教育,对于文艺作品来说,不论其形式多么新颖,都要有思想,有灵魂。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不能没有人文底蕴,否则就无益于社会进步。一个人的修养程度,决定作品的感染力。
要提高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就要教育引导学生坚持大众化的艺术创作之路,大众化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艺术创作的出发点。疏远大众的艺术作品,必然被大众所疏远,贴近大众的艺术作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和欣赏能力越来越高,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广,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所以这就要求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思想上要有融入大众的真情实感,在创作形式上要适合大众。如果高高在上,孤芳自赏,采用艰深晦涩的表现形式,最终会被人民群众所抛弃,而所创作的作品也被大众接受,从而失去生命力,没有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中要坚持大众化教育,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思想意识。只有时刻把握大众对艺术的切实需求,才能创作出贴近生活、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3.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把艺术素质教育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艺术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与非艺术专业学生素质教育不同,艺术素质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各种素质的核心。艺术素质包括艺术审美、艺术表现、艺术创造。就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说,离开了艺术素质就不能称其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呢?我认为应在坚持正确的艺术观前提下,通过授课、观摩、写生、采风,学习中西方的艺术精品以及艺术鉴赏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主要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是艺术欣赏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对于创作与创造的水平提升关系极大。这方面能力的大小反映了学生的艺术基础。一个艺术类专业学生接触一件艺术作品时,仅停留在直观的、表象的、肤浅的认识上是不行的。要从历史、美学、价值上深刻地分析作品的涵义。所以说,艺术类专业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欣赏方法,只有这样,其艺术欣赏才能由情感欣赏上升为理性和综合性欣赏的高层次欣赏。
二是艺术表现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方面是艺术表现能力。这也是艺术学生的基础能力。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不能没有思想性、艺术性。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如何,主要看作品的内在寓意,以及是否给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
三是艺术创造能力。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艺术的目的,是要能独立地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并能产生出一定的艺术作品。进行艺术素质教育的方法首先是继承和学习,即继承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传统,学习人类文明的优秀艺术成果。但是,艺术类专业学生不能只偏向继承与学习,要着眼于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艺术创造是艺术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培育艺术创造力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重社会效益。一个好的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点。
三、创新形式,切实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
扎实推进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在素质教育内容、形式、要求上要有新的思想,而且在素质教育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要进行新的探索。要积极探索提高素质教育成效的途径、载体和方法,在更加科学、全面、有效的素质教育中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更新艺术学习理念。随着时代条件、社会环境、生源结构的变化,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首先要更新艺术教育理念,明确艺术专业是人文学科性质,它已不是简单的技术学科,而是为了丰富人们精神生活而产生的。艺术是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一种体现。它本身是历史传承的媒介,不仅是人类文明内在灵魂的表达形式,而且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反映。所以当今的艺术教育已逐渐脱离技术本位及精致所主导的教学模式,而迈入以全方位人文素养为内容的艺术学习。更新艺术教育理念,就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当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艺术专业教师需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差异,为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准备,按照学生的成长需要及特点来设计开展活动。
调整专业培养计划。为了弥补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先天不足的状况,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应当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联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向完整与合理。在这方面,要树立“大教育”、“大艺术”的观念。在按专业大类招生基础上,设置大类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这样既能满足加强基础通识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又使学生的专业教育有了保证。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针对艺术专业学生有个体作业特点,组织他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助于发挥这些学生的才能,展示个性,又能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集体凝聚力。所以说,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抓好校园物态环境建设,培植校园人文环境,如广告牌、横幅、宣传栏等气氛布置;(2)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体育竞赛、作品展览、作品欣赏评论、艺术节等;(3)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及学生社团作用,积极组织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踊跃参加各类活动,如政治思想教育讲座、读书心得交流会等。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进一步调动教工、学生共创人文精神的积极性,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艺术类专业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们认清形势,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就业的准确定位。要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首先,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特点最突出、独立、自我管理意识强的特点,可以采取学生主动参与的模式,积极引导他们多参加职业训练。通过精心整理、收集、设计求职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如现场演练、模拟招聘等,使学生充分体验求职过程。利用艺术院校的师资优势,开展各种类型与内容的艺术讲座,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加强他们的职业定位。其次,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对于求职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心态,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去适应。不要幻想和要求第一次选择的就业岗位或从事的工作就是十全十美的,符合自己理想的。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终身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因此,每个艺术学生应该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要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帮助艺术类专业学生提高素质及投入社会之中进行艺术创造,进行创业,他们在校期间就要在第二课堂或创业园实习。我们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产学研联合,组织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广告的设计,组织好暑期社会实践团活动,营造奋发向上的创新实践的教育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组织和指导学生总结在实习和社会实践期间的作品创作经验,并创造机会组织参加作品的展览评选活动。这种活动既锻炼了学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助其树立信心,促进专业课的学习,同时又提高了学校声誉,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丰富了自己的创作实践,积累了就业的经验。
提供增强素质教育实效的组织保证。要增强素质教育的实效,我认为关键在组织工作。一方面要重视高校艺术专业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就对文明与文化、艺术与科学所知甚少,学生艺术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将会成为一句空话。艺术类专业教学毕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以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并结合提高的艺术造诣,在专业的思想深度、对人生社会未来的认识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管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高等院校系辅导员从事政治思想教育和生活管理,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不时要渗透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加强自身人文和思想修养,树立向上的人格精神,这样才能与学生交朋友,达到增强素质教育的成效,再就是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利用党团和社团活动开展素质教育。在学生先进分子中评选出素质教育的模范,开展创优争先活动,从而带动和促进周围同学共同努力提高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群.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2007,(5).
[2]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3]彭伏期.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教育短缺问题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1).
[4]庞黎明,杜淑梅.素质教育与学生个性[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
[5]刘丹,许洪范,李伟.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27-129.
[6]欧阳俊虎.新时期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19-22.
大学生实习自我表现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创业教育;和谐教育理论;理工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3)05-0045-05
收稿日期: 2013-06-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高校工程类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11JDGC005);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XJK011BGD057)。
作者简介:文亮(1969-),女,湖南沅江人,管理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创业教育、创业管理研究。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形势影响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尤其是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情况严峻且十分复杂。面对全球的经济与就业形势,创业已成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而创业教育不仅能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大工程,同时,创业教育还有利于和谐教育对人才的培育要求与目标的实现。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把和谐教育理解为认识与自我表现结合起来的教育[1]。中国明代著名的教育家王守仁则更加明确地阐释了和谐教育的内涵——教育要“开其知觉”、“发其意志”、“导之以理”,使受教育者“知情”、“意情”得到协调发展。和谐教育倡导的就是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而创业教育对于理工科高校“研究——应用——创业”的“三栖人才”的培养,符合和谐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理念与目标[2]。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大都集中在商学院,对于理工科高校的创业教育的研究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严重落后。
一、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路径存在的问题
1946年,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哈佛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创业研究中心。1947年,梅斯(M.Mace)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新企业管理”。1949年,第一本焦点关注创业者的杂志《创业历史探索》在哈佛大学创办[3]。从此,创业教育逐步受到美国各界的关注并迅速发展。如今美国已经形成了覆盖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直至研究生阶段的十分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而且多集中于商学院,理工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一)创业教育形式单一。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事业,需要“高校、学生、政府、社会”四方合作,学校作为创业教育活动的主要发起者,要设计出一个知行并重、产学研结合的创业教育培养模式[4]。现在大多数理工科高校的创业教育仅限于高校内部,与其他高校、生产单位、科研机构和政府联系不密切。创业教育实施主体单一是创业教育形式单一的主要原因。另外,创业教育教学形式比较陈旧,大多数理工科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积极性无法调动。而在创业教育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其高校在课程教学中就注重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如采用案例剖析、创业论坛、专家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来触动学生的创业意识与激情。除此之外还积极利用校友资源,经常邀请校友中的成功人士回母校给学生讲授自己的创业经历。我国理工科高校可以从中汲取一些可取的做法,丰富创业教育形式。
(二)创业教育内容单薄。目前理工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还主要停留在创业计划竞赛的指导和就业指导层面。各大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普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对象主要是毕业年级的学生,为的是“临阵磨枪”;二是就业指导课程授课内容主要以思想教育为主,普遍存在流于形式讲一些空泛大道理的现象,使得学生对就业指导课失去兴趣。由于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开设,理工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很难形成,严重阻碍了创业教育后期创业模拟和创业实战的开展。同时也无法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创业效果不够显著。尽管创业教育在中国实施有了一定的时间,但总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理工科高校拥有大量的专利和技术,具有转化为生产力的极大潜力,但根据教育部资料显示目前全国700余所高校,每年的科技转化率还不到20%。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出版的国际竞争力年度分析报告《洛桑年鉴》数据表明,我国工程类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及社会上工程技术人员总存量巨大的背景下,“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是否有合格的工程师”一项,2002、2003两年排名分别排在倒数第三、第一。“劳动力市场上合格的工程师奇缺”的现象说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亟待改善。同时,至今我国理工科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很少,真正实现自主创业的还不到学生总数的1%,美国等创新型国家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能达到20%到30%。与之相比,我国的差距较大,可见我国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道路任重而道远。
二、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路径的设计原则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长足的发展空间。设计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路径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创业兴趣与创业知识和谐共生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提升理工科学生创业兴趣是其学好创业知识的前提与基础,能使学生知识吸收事半功倍。因此,在和谐教育理论指导下发展理工科创业教育,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坚持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相统一,自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通过课堂教学和活动锻炼,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主动参与创业的兴趣。其次,需坚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注重观念引导、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将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和创业教育活动课程相结合,使学生轻松踏实接受创业知识。
(二)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和谐培养
创业教育培养的是知识型企业家、工程师和科学家,而且主要是人才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这种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传统守业型教育所不能培养的[5]。因此,在和谐教育理论指导下发展理工科的创业教育,一方面要坚持渗透融合,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可结合课改,将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在融合中突出创业教育的导向,在渗透中体现创业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明白创业的道理,增强创业的勇气,形成创业的品格。另一方面,要坚持项目带动和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理工科高校需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善于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创业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提升从事创业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艺、基本能力。更要整合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和依托高校科技园、产业园、高新区等现有条件,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三)创业文化与创业典型和谐发展
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它能深入师生的血液和骨髓。创业教育既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来开展,同时也要通过校园创业文化来陶冶。因此,在和谐教育理论指导下发展理工科的创业教育,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发展校园创业文化。可以通过宣传创业文化和建立创业激励制度等途径来进行。显而易见,树立创业典型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理工科高校可以研究毕业生创业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帮助克服创业中各种实际困难,进行高层次研究型创业人才培养。同时可以将毕业生创办的企业建立成学生创业实践案例库和创业实践基地,完善创业教育的案例教学和实践培训。
三、理工科高校“1+3”创业教育路径
在和谐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缓慢的情势下,本研究经过多年来不断探索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内容及实现路径,开展了一系列的创业教育研究和创业教育活动,探索形成了“1+3”(“一个团队+三个阶段:创业兴趣知识培养阶段+创业实践能力加强阶段+毕业后创业跟踪指导阶段”)的创业教育路径,如图1所示。
(一)“1”指“一个团队”
“一个团队”是指组织不同专业学生组成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参与各类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现实中的创业,或是简单的模拟创业都不可能单凭个人力量完成。“创业”这个变幻莫测、极具不确定性的过程需要团队的协作,团队的力量是创业成功的保障。“1+3”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组建一支支优势互补的团队,通过开展创业规划竞赛、创业设计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以及举办创业论坛,引导学生在创业活动中经锻炼、增知识、长才干、作贡献。
一个优秀的学生创业团队需要对成员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搭配。首先,在选择成员方面,要注重成员自身的基本素质,更要注重选择有团队意识,愿意与他人合作的人加入团队当中。其次,在团队的搭配上要注重成员的兴趣爱好、专业、能力特点。比如在挑选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团队中,理工科同学中拥有较强专业基础知识的一般负责项目的核心技术,有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学则一般负责联络沟通和对外交流,而口才、思辨能力好的同学则一般会出现在答辩场上。只有依据成员特点进行合理的任务分配,才能取得团队合作1+1大于2的功效。
(二)“3”指“三个阶段”:创业兴趣知识培养阶段+创业实践能力加强阶段+毕业后创业跟踪指导阶段
创业教育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体系,内容涉及到大学生创业兴趣的培养、创业能力的培养直至创业实践的实施。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路径可以分为创业兴趣知识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加强和毕业后创业跟踪指导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业兴趣知识培养阶段”:是指大学前一、二年,理工科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培养学生创业兴趣、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的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这个课程模块设计原则是“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显性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和创业教育活动课程,隐性创业教育课程即创业教育校园文化。首先,理工科高校应开设显性的创业教育学科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创业教育学科课程是根据创业教育目标而设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创业知识。该课程应涵盖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等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在创业教育中进行创业案例分析,失败案例与成功案例并举,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参与意识。其次,开展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显性的创业教育活动课程。创业教育活动课程是指根据创业教育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活动项目和特定的活动方式进行的,以获取直接经验为内容的辅课程。例如选聘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专职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学生创业实践指导教师;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为学生提供咨询、指导和讲座活动;鼓励组织各专业学生组成一个个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参与各类创业计划竞赛等。最后,还要建设隐性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营造创业创新氛围。一方面可以发展成立创业教育社团,丰富校园创业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挖掘一批成功创业典型,广泛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互联网和校园报纸等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学生创业典型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第二阶段“创业实践能力加强阶段”:是指大学第三年和第四年,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创业实践技能培养、创业实战经验培养模块,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创业人才培养。有实证研究表明,创业者能力与创业绩效正相关,创业者充分发挥和不断提升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之一[6]。首先,利用校内资源共享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验项目。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创业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创业项目,体验创业过程,提升从事创业的基本素养、基本技艺、基本能力。其次,带领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深入校外创业基地调研学习。为了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和依托高校科技园、产学研基地,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成果孵化基地建设,帮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确保创业教育落到实处。最后,组织理工科高校大学生进驻创业企业实习实践。带领学生深入创业型企业参观、学习并实践,为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改善措施,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和实践的认识。
第三阶段“毕业后创业跟踪指导阶段”:是指在大学毕业后若干年内,将毕业生创办的企业打造成“指导服务对象+实践调研基地”,对毕业生创业进行跟踪指导,并可以将成功的大学生创办的企业打造成供在校生学习讨论的案例和实习调研基地。具体的实施路径包括: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创业创新指导中心,为理工科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提供各方面的咨询和支持服务。近几年国家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创业富民政策与措施,包括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如计划类政策(星火计划)、投资基金类(火炬基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税收优惠政策和教育培训政策;完善中介服务机构类政策,如基地类政策(中小企业孵化器)等[7]。实证表明,这些创业政策对创业企业的绩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8]。指导中心应积极关注国家出台的创业政策动向,收集整合创业政策信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带领在校理工科学生到毕业生创业企业实践。挖掘一批成功创业典型,总结成在校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分析的案例,还可以打造成在校理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基地,同时在校生的到来也能为毕业生创业企业带去新的思维和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孙士杰,冯喜英,仝瑞.外国当代教育思想精粹[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547.
[2] 曹建军.上海理工大学着力培养“三栖人才”[N].光明日报,2006-10-20(10).
[3] Katz JA.The Chronology of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1876-1999[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283-300.
[4] 文亮.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文化竞争力[N].光明日报,2012-1-3(3).
[5] 段家菊,梁保国.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精神[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1):25-27.
[6] 文亮,刘炼春,李海珍.中小企业创业者能力与创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1(11):78-83.